《黄帝内经》原文译文第一册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1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1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原文+译文)

闻 上 古 之 人 ,春 秋 皆
dù bǎi suì
ér dòng zuò bù shuāi
度 百 岁 ,而 动 作 不 衰 ;
-1-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jīn shí zhī rén nián bàn bǎi ér dòng
今 时 之 人, 年 半 百 而 动
zuò jiē shuāi zhě shí shì yì yé
而 不 倦 ,气 从 以 顺 ,各 从
qí yù jiē dé suǒ yuàn gù měi qí
其 欲,皆 得 所 愿 。故 美 其
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 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 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任何不正当的
shí rèn qí fú lè qí sú gāo xià 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xī zài huáng dì
shēng ér shén
昔 在 黄 帝 ,生 而 神
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
líng ruò ér néng yán yòu ér xùn qí
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
灵 ,弱 而 能 言,幼 而 徇 齐,
zhǎng ér dūn mǐn chéng ér dēng tiān
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
长 而 敦 敏, 成 而 登 天 。 上了天子之位。他向歧伯问到:我听说上古时
nǎi wèn yú tiān shī yuē
yú 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
乃 问 于 天 师 曰 :余
wén shàng gǔ zhī rén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黄帝内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及翻译【--整改方案】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补。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

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演。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一本古代的中医经典,包括两部分,分别是《素问》和《灵枢》。

以下是部分黄帝内经的原文及译文:
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原文:天风解堵,地风解濡,人风解肌。

人合于四时之大变者,天风解肌,地风解肌……风者,人之所以在天地之间也。

译文:天风能治疗肌肉的疼痛和僵硬,地风能治疗湿气的滞留,人风能治疗肌肤病。

人类与四季轮换相适应,天风可治疗肌肤病,地风可治疗湿气滞留……风,是人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因素。

2.《素问·生气通天论》
原文:夫生气之亏,上工于神枢,下系于肌肉,其寿命早衰,肺气先丧。

译文:生命力不足,首先影响人的精神,然后影响到肌肉,导致寿命缩短,肺气先衰。

3.《灵枢·本神》
原文:人有五脏,五脏之合气为阳,阳和盛,则五脏皆受气,血脉和行。

译文:人体有五个脏器,五脏合理的气血流动是阳气,阳气充足时,五脏都能正常接受气血的滋养,血脉流通顺畅。

以上是黄帝内经部分文段原文及译文,这本经典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于中医学和人体健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原文(一)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

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黄帝内经全文及解释

黄帝内经全文及解释

黄帝内经全文及解释(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黄帝内经全文及解释本独家首发之《黄帝内经·素问》古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唐·王冰注二十四卷、明嘉靖二十九年顾从德覆宋刊本。

黄帝内经准确译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准确译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典籍,涵盖了中医的各个方面,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病因、病机、诊法、治则、药物、针灸等等。

下面是我根据已经给出的文段,继续续写下去。

原文:帝曰:愿闻脉之上下,何谓逆?何谓顺?岐伯曰: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是故寸口以应人迎,脉法也。

译文:黄帝问:我想听听脉搏的上下搏动,什么是逆脉?什么是顺脉?岐伯回答说:足部的三阳经,从头走向足部,足部的三阴经,从足走向腹部,因此寸口脉应与人迎脉相应,这是脉法的原理。

注释:这段原文是黄帝问岐伯关于脉搏的上下搏动的问题,岐伯解释了三阳经和三阴经的走向,并指出寸口脉应与人迎脉相应。

这是中医诊脉的基础知识之一。

黄帝内经,又称《黄帝内经素问》和《灵枢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学的鼻祖。

它是由古代中国伟大的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化名人等多学科交叉的杰出代表——黄帝所著。

黄帝内经的内容涵盖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预防保健等方面,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帝内经的准确译文及译文如下:1. 《黄帝内经素问》:这是一部关于中医基本理论的著作,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断学说、治疗学说等内容。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古代汉语的词义和语法结构,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将原文的意思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2. 《灵枢经》:这是一部关于中医临床实践的著作,主要包括针灸学、推拿学、方剂学、养生学等内容。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关注原文中的针灸穴位名称、手法描述、药物名称等专业术语的准确性,同时注意保持原文的叙述风格和逻辑结构。

3. 黄帝内经的翻译要求:由于黄帝内经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其语言特点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忠实原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文的意义和风格,避免随意增删或篡改原文内容。

(2)注重专业性:黄帝内经涉及许多中医专业术语和概念,翻译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中医专业知识,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黄帝内经原文及文言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文言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文言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中古之人,一世而锡宴其体。

今时之人反是,以度数纵情,务外滑内,故半百而衰也。

黄帝曰:愿闻东方之人、南方之人、西方之人、北方之人、何气使人生长?岐伯曰:东方之人,其血气多,其肌肉滑,其脂多肥;南方之人,血气少,其肌肉枯,其平少肥;西方之人,血气盛,肌肉若削;北方之人,血气多,肌肉瘦,骨节重,其平足;此所谓气有余不足,而肥瘦之形有差也。

东方之人,天地之所始生也,故其血气盛,肌肉滑,多气多血,其病变风。

南方之人,天地之所始生也,故其血气少,肌肉不坚,经脉不盛,故其病变为消瘅。

西方之人,天地之所始生也,其血气盛,肌肉坚,经脉盛,故其病变为痹厥。

北方之人,天地之所始生也,其肌肉不发达,经脉不盛,故其病变为寒热。

黄帝曰:愿闻中央之人,其血气多,其肌肉何如?岐伯曰:中央之人,其血气多,其肌肉毛;其病变寒。

南方之人,天地之所始生也,其血气少,其肌肉不滑泽,其平足;西方之人,天地之所始生也,其血气多,其肌肉滑泽,其平脐;北方之人,天地之所始生也,其肌肉不发达,经脉不盛,其病寒热;此所谓天地之所始生,以其气之多少,及其血气之盛衰,各异故也。

西方之人,天地之所始生也,其血气多,其肌肉劲,故邪气盛,身当其表,其病变寒热。

北方之人,天地之所始生也,其肌肉薄,气少,其经脉虚少,故病寒热,其形不足以息息至于脏,故其病变动而不休。

黄帝曰:愿闻北方之人,何气使人生长?岐伯曰:北方之人,天地之所始生也,其血气少,肌肉不解,故病寒热,其平不足,故病为痹厥。

北方之人,天地之所始生也,其肌肉不发达,故病寒热,其形不足以息息至于脏,故病为动而不休。

黄帝内经(含注释翻译)

黄帝内经(含注释翻译)

黄帝内经(含注释翻译)《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

《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言。

《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

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

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

《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

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

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

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代可能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

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始由李柱国等校定为《黄帝内经》十八卷。

到东汉初班固撰《汉书》时,这些医籍的传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载于《汉书·艺文志》。

东汉末张仲景撰《黄帝内经》所引古代医籍。

有《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经脉》《五色》、《脉经》等。

说明在《内经》之前已有许多种医书流传於世。

帝内经》的著成,不仅在中国受到历代医家的广泛推崇,即使在国外的影响也不容低估。

日本、朝鲜等国都曾把《黄帝内经》列为医生必读课本,而部分内容还先后被译成英、法、德等国文字,在世界上流传。

近年来一些欧美国家的针灸组织也把《黄帝内经》列为针灸师的必读参考书。

经络与针灸,在《黄帝内经》中,居于主体地位,继承和发展了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侯》和张家山汉简《脉书》,乃至扁鹊等的经络学说和针刺治疗经验,在针刺治疗上,不仅突破了上述帛简医书和《五十二病方》等只采取灸法的水平,同时也远比《史记·扁鹊传》记载的治疗经验更加具体和系统。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1)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1)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1)目录上古天真论篇第一---------------------------002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005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007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010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012 阴阳离合篇第六------------------------------017 阴阳别论篇第七------------------------------019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021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022 五藏生成篇第十------------------------------025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027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028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029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031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033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034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036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040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044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049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052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054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057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058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059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060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061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064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066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070 热论篇第三十一------------------------------071 刺热篇第三十二------------------------------072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073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075 疟论篇第三十五------------------------------077 刺疟篇第三十六------------------------------079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083 欬论篇第三十八------------------------------084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085 腹中论篇第四十------------------------------086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088 风论篇第四十二------------------------------090 痹论篇第四十三------------------------------093 痿论篇第四十四------------------------------094 厥论篇第四十五------------------------------097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098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100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102 脉解篇第四十九------------------------------104 刺要论篇第五十------------------------------106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108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109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111 针解篇第五十四------------------------------111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113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114经络论篇第五十七---------------------------116气穴论篇第五十八---------------------------116气府论篇第五十九---------------------------118骨空论篇第六十------------------------------120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123调经论篇第六十二---------------------------125缪刺论篇第六十三---------------------------130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134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135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137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140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144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149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156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167刺法论篇第七十二---------------------------195本病论篇第七十三---------------------------202-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212-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222示从容论第七十六---------------------------223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225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226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227方盛衰论篇第八十---------------------------229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231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及鲜读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及鲜读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及鲜读《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奠基之作。

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共有五十篇。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黄帝内经》的原文、译文以及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黄帝内经素问》是《内经》中的第一部分,共有六十六篇。

其中,《素问·上古天真论》开篇以述说上古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健康观念,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全书通过问题与回答的形式,阐述了人体构造、生理功能、疾病形成及预防、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其语言思辨深邃,文字精练,被称为是中医理论的宝库。

《黄帝内经灵枢》是《内经》中的第二部分,共有八十一篇。

其中,《灵枢·本神》是本书开篇的篇章,讨论了人体的精神活动与精神疾病的病因病机。

全书以经络、穴位、络脉等为基础,详述了人体的构造和运行机制。

它对经络学说的建立和阐述,为中医学的脉学和针灸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理论的重要代表之一,在早期医学著作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其原文使用的是古文汉字,研读过程相对困难。

以下是《黄帝内经》中的一段原文以及相应的译文参考: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考无穷年,制于天地之间。

今释尧舜之道,忘远圣之事,肆意妄行,自令失道,灭其真性,亡其真气,予之疫疠,失之常度,彰我大愚。

愿闻真人之道,何如而可得?”岐伯答曰:“夫道者,不可虚居,虚居则失其所生。

所生者天地,天地者阴阳,阴阳者五行,五行者万物之纲纪。

所以动植穑与水火同宜,庶几无疾病也。

“译文: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有真人,能够掌握天地,把握阴阳,控制呼吸和精气,独立守护神明,肌肉骨骼完整,因此能够长寿,活到无穷年。

现在人们已经抛弃了尧舜的教诲,忽视了古圣的教导,任意妄为,自己失去了正道,破坏了真正的本性,损失了真正的精气,给自己带来疾病之害,失去了身体的平衡,我们这些人真是太愚昧了。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黄帝内经》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下面给大家带来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医学巨著,集汉以前医学之大成。

它的成书标志着我国古老的医学体系,由单纯的医疗知识积累,发展为系统的医学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一直以来被尊为“医学之宗”、“群经之祖”。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二部,每部各81篇,共计162篇。

是一部以医学理论为主,多学科互相渗透、相互融合的文献汇编。

《黄帝内经》不仅记载了我国古代当时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学派主张及医学成就,也为数千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帝内经》还是养生保健的鼻祖。

《黄帝内经》开篇是上古天真论,讲的是如何正确养生保健,以活到天年。

天年就是人的自然寿命,即120-150岁。

几千年来,《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一直指导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中医临床实践。

中国历代名医都是在《黄帝内经》的理论指导下,创新发展中医的。

比如“经方之祖”汉代医圣张仲景,其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就是继承了《黄帝内经》的医学成果。

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朱丹溪,以前是浙江义乌有名的讼师(就是现在的律师)。

因其父母、妻子等好几个亲人,都死在庸医的手里,所以发愤学医。

朱丹溪4 0岁后才开始学医,他就是从《黄帝内经》入手学医的。

后来朱丹溪创立了滋阴学说,被后世誉为“滋阴派”的创始人。

朱丹溪在继承《黄帝内经》的学术成果基础上,成立了自己的学术流派,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丹溪也因此成为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学家。

朱丹溪弟子门人等将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以及平素所述篆写编辑成书,即《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是祖国医学宝库里的一部重要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丹溪心法》全面反映了朱丹溪治疗杂病的经验,对后世医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之,继承、创新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实践,离不开《黄帝内经》这个“医学之宗”、“群经之祖”。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

所以,圣人遵循这一规律,在春夏之时重视保护阳气,秋冬之节重视固护阴气,与万物共同顺应四时生长收藏规律。

违反这个规律,就破坏了生命的根本,摧残身体本元。

因此,天地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是万物终而复始的本源,一旦违反,就会变生灾害;顺从这一规律则不会发生重病,这样才可谓掌握了养生之道,圣人能够奉行这一道理和规律,而愚昧的人则背道而驰。

人若能顺从阴阳则生,违背阴阳则死,顺从它就会平调,违背它就会出现逆乱。

如果把违逆当成顺从,就会使人体与自然界失去协调而变成为相互格拒。

所以圣人不是得病了再去治疗,而是在没有发病之前就积极预防和调节身体,这如同一个国家,在未出现混乱之前就加以治理,并积极予以防止的道理一样。

如果疾病已经形成后再治疗,动乱已发生再加以治理,这就好像口渴了才去挖井,临阵格斗才去铸造兵器,岂不是太晚了吗?顺应四时阴阳养生以及治未病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目录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欬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示从容论第七十六---------------------------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方盛衰论篇第八十---------------------------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也是中医的根基之一,其原文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下面是完整版黄帝内经的原文及译文:一、素问1.《五运行大论》“天之所以为天者,其高以显,地之所以为地者,其厚以载,四时之运行,日月之明见,五运六气,不可不通。

”“有五脏与其应五时,有五味与其应五脏,有五色与其应五脏,有五音与其应五脏,有五位与其应五方。

”2. 《四气调神大论》“病有三因,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

”“天者,阴阳、寒暑、四时之应也;地者,高下、大小、远近、坚弱之应也。

”3.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天地者,阴阳之体也。

”“动静之数,日月之明,风雨之节,不可不察也。

”4. 《至真要大论》“至真者,道也。

道者,自然之纲纪也。

”“治未病,防已病,此之谓真。

”5. 《调经论》“盖人有五脏六腑,皆藏精神,五脏之气通于上,五腑之气通于下。

”“是故,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6. 《平人气象论》“人有五官五户,皆通于志。

志者,精神之主也。

”“夏为火,火者盛也,故夏气渐炎,水涸土裂,气交于中,故始于心。

”7. 《玉机真脏论》“天食精气,地食精华,精气上升,精华下降。

”“故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行伤筋,久立伤骨,此四者不可不察也。

”8. 《八正神明论》“阴阳不和,邪正相摩,则上下相困,脉为病象。

”“太阳为天,少阳为日,阳明为宅,厥阴为门,少阴为炉,太阴为宫。

”二、灵枢1.《本神论》“盖人有五脏、五腑、六腑、七窍、八风、九竅、十二经脉,此为本体。

”“五官五声,声则心使之,神则脾养之,磨则肝助之,味则脾化之,色则肺主之。

”2.《逆顺肥瘦大论》“阴阳不和,邪气乘之,则疾至而不可治。

”“以真气治身者,食饮为本,运动为用。

”3.《经络》“五输:太阳为热,阳明为燥,少阴为寒,太阴为湿,少阳为风。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全文及译文【译文】古代的轩辕黄帝,生来就异常聪灵,还在襁褓之中便能说话,幼年时期思维十分敏捷,理解事物相当迅速,长大以后为人笃实敦厚,做事勤勉英明,在功德成就之际,得到百姓推奉,登上了天子之位。

在公务之余,便向天师岐伯询问道:我听说上古时期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而且行动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到半百,而行动却已都显出衰老的迹象了。

这是由于时代不同了呢,还是由于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期的人,他们大都懂得养生之道,能够遵守天地阴阳的自然规律,适应四季时令的天气变化,饮食有节制,起居有法度,不过度劳作,因此能够使身体与精神和谐统一,从而尽享自然的寿命,活到百岁才离开人世。

现在的人却不是这样的,把浓酒当作浆汤来饮用,把放纵的行为当作生活的常态,醉酒之后还去妄行房事,在追求嗜欲中使他们的精气衰竭,在纵情声色中使他们的真元耗尽,不懂得保持体内精气的盈满,不能够节制体内精神,一味地追求感官的快乐,违背了生命真正快乐的大道,作息毫无规律,因此活到半百就都出现了衰老的迹象了。

上古时期,对通晓养生之道的圣人的教诲,人们都能遵守。

对于一切乘虚而入使人致病的外来邪气,都能适时避开,思想上能清净淡泊,无所欲求,真气深藏体内而和顺不乱,精神持守于内而不耗散,那么病邪又怎么能侵害人的身体呢?正因为如此,他们神志悠闲,无欲无求,心性平和,无忧无虑,身体虽然要劳作,但不过分倦怠。

真气和谐平顺,每个人都能实现愿望。

因而人们能够吃什么都觉得甜美,穿什么都觉得舒适,喜欢他们的习俗,彼此之间并不介意对方地位的高低,民众都很自然淳朴。

因此过度的欲求不会干扰他们的视听,淫乱邪说也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也无论是贤能的人还是不肖的人,都不去追求酒色的享乐,因而合乎养生之道。

他们都能活过百岁而行动毫无衰老迹象,就是由于他们道德完备而毫无偏颇。

黄帝内经白话文

黄帝内经白话文

黄帝内经白话文(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

他向歧伯问道: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歧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

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

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

人们无论吃什麽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

因而任何不正当的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淫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

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

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

黄帝说:人年纪老的时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于精力衰竭了呢,还是受自然规律的限定呢?歧伯说:女子到了七岁,肾气盛旺了起来,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原文(一)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

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及译文一、原文(部分)“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昔在黄帝”:“昔”就是过去的意思,这里说的就是从前有黄帝这么一个人。

黄帝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呢。

“生而神灵”:他一生下来就特别神奇灵异。

就好像自带一种超能力,跟普通的小婴儿可不一样哦。

“弱而能言”:“弱”指的是幼年时期,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说话啦。

一般的小孩可能要到一岁多才开始咿咿呀呀学话,黄帝很小就可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啦。

“幼而徇齐”:“幼”就是再长大一点的时候。

“徇齐”表示他非常聪明,做事情能够快速地跟别人达成一致,理解能力很强,学东西快得很。

“长而敦敏”:“长”就是长大成年了。

“敦”就是敦厚、诚实,“敏”表示敏捷。

就是说黄帝长大了,为人既诚实厚道又思维敏捷,办事效率高。

“成而登天”:“成”表示黄帝成年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登天”这里有一种成为天子、统治天下的意思,也就是他成为了伟大的君主。

从前有黄帝这个人,他刚生下来就显得很神奇灵异,幼年的时候就能够说话,稍微长大一点就聪明伶俐、善解人意,成年之后既敦厚诚实又思维敏捷,到后来成就了大业,成为了天子统治天下。

二、原文(继续部分)“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乃问于天师曰”:“乃”就是于是,黄帝于是就向天师发问。

这天师可是很厉害的人物,就像那种超级智慧的大师。

“余闻上古之人”:“余”就是我,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啊。

“上古”就是很久很久以前,像远古时代。

“春秋皆度百岁”:“春秋”在这里指的是年龄,就是说上古的人年龄都能活到一百岁。

这可不得了,一百岁还能活得很健康呢。

“而动作不衰”:而且行动、做事的时候身体都不会衰弱无力。

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有些老人,八九十岁还能健步如飞,上古的人一百岁都能这样。

“今时之人”:现在的人。

黄帝这是把上古的人和现在的人做对比呢。

“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现在的人啊,才五十岁,行动做事就都已经衰弱无力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上古天真论
【本章要点】一、说明养生的积极意义。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
二、具体指出养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养;饮食起居的调节;环境气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
三、人生的生、长、衰、老过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气的盛衰。
四、举出四种养生者的不同养生方法和结果,来启示人们注意养生祛病延年。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③,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⑤,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①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②,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注释】①天师:黄帝对岐伯的尊称。
②和于术数:指用合适的养生方法来调和身体。
③恬惔虚无:恬惔,指清闲安静;虚无,指心无杂念;恬惔虚无,指内心清闲安静而没有任何杂念。
④天癸:指先天藏于肾精之中,具有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熟的物质。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静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么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任何不正当的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yín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
⑤提挈天地:指能够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
⑥恚嗔:恚,指愤怒;嗔,指仇恨;泛指愤怒、仇恨等意念。
【译文】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岐伯问道: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方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⑥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④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Biblioteka 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第一册
———————————————————————————————— 作者:
———————————————————————————————— 日期: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第一册
《黄帝内经》
(原文—译文)
第一册
《黄帝内经》简介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更多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