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实用优秀PPT课件
合集下载
六国论优秀ppt课件上课实用

秦国 韩、魏、楚
齐、燕、赵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文史是一家
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好文章都与述 (评)历史有关。如: 《荆轲刺秦王》 《过秦论》 《项羽之死》 《阿房宫赋》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矣。
所亡:所丢失的土地。 所:所……的+名词 则:那么 欲:想要。
患:担心的。 固:本来。
译文: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 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它的实际数量也多到 百倍。那么,秦国最想望的,六国诸侯最担心 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了。
祖父:祖辈和父辈。
举:拿。 以:把 芥:小草。
暴霜露:曝(于)霜露,译为,冒着霜露。
译文:回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 披荆斩棘,从而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 不很爱惜,拿来把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 样。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完:保全。
译文: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 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 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 独保全。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齐、燕、赵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文史是一家
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好文章都与述 (评)历史有关。如: 《荆轲刺秦王》 《过秦论》 《项羽之死》 《阿房宫赋》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矣。
所亡:所丢失的土地。 所:所……的+名词 则:那么 欲:想要。
患:担心的。 固:本来。
译文: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 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它的实际数量也多到 百倍。那么,秦国最想望的,六国诸侯最担心 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了。
祖父:祖辈和父辈。
举:拿。 以:把 芥:小草。
暴霜露:曝(于)霜露,译为,冒着霜露。
译文:回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 披荆斩棘,从而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 不很爱惜,拿来把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 样。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完:保全。
译文: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 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 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 独保全。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16.2《六国论》课件 (共5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弥、愈:更加。
判:确定,断定。 译文: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 有满足,六国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犯六国就越急迫。所以, 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 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至于:以致
颠覆:灭亡。 以:用。 固:本来。 然:这样。 事:侍奉。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较:与……比较。 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因果承接。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译文: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 的土地比较,(前者)实际数目多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 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所亡:所丢失的土地。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于:跟,对。 再:两次。 而:连词表并列。却:使……退却,使动。 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短语后置句。
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 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割:割让。
然后:这样以后。 安:安稳。 寝:休息,睡觉。 而:可是,转折连词。
译文: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才能得 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 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通“餍”,满足。 奉:献,送。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终:最后。 迁灭:灭亡。 与:亲附、亲近。
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后也随着五国 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判:确定,断定。 译文: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 有满足,六国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犯六国就越急迫。所以, 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 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至于:以致
颠覆:灭亡。 以:用。 固:本来。 然:这样。 事:侍奉。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较:与……比较。 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因果承接。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译文: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 的土地比较,(前者)实际数目多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 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所亡:所丢失的土地。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于:跟,对。 再:两次。 而:连词表并列。却:使……退却,使动。 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短语后置句。
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 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割:割让。
然后:这样以后。 安:安稳。 寝:休息,睡觉。 而:可是,转折连词。
译文: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才能得 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 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通“餍”,满足。 奉:献,送。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终:最后。 迁灭:灭亡。 与:亲附、亲近。
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后也随着五国 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六国论》优秀PPT课件

• 1、暴霜露 “曝”,曝露 •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倘若 • 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通“勿”,不要
21
古今异义
•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形容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
•
动词,获得
35
文言虚词
•而 •之 •以 •为 •其 •则 •与
36
文言虚词
•
而
•
(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
•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
在苏洵看来,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
开门见山,直陈观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7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小邑 得百倍
大城 失百倍
数量上
对 大欲 得难
有限
大患 献易 无厌
程度上
比 奉繁
侵急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赂 秦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8
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燕、赵并不“赂秦”,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8
2024/10/15
49
12
• 老泉论六国之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
而卒亡于此,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
《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八引
通“勿”,不要
21
古今异义
•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形容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
•
动词,获得
35
文言虚词
•而 •之 •以 •为 •其 •则 •与
36
文言虚词
•
而
•
(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
•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
在苏洵看来,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
开门见山,直陈观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7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小邑 得百倍
大城 失百倍
数量上
对 大欲 得难
有限
大患 献易 无厌
程度上
比 奉繁
侵急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赂 秦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8
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燕、赵并不“赂秦”,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8
2024/10/15
49
12
• 老泉论六国之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
而卒亡于此,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
《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八引
《六国论》ppt课件

❖ 2.用,任用。 ❖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12 以
❖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 古代的人秉烛夜游,的确是有原因的
❖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 ①固以怪之矣。 ❖ 本来就诧怪这件事。 ❖ ②日以尽矣。
❖
2.通“已”,止。 ❖ ①无以,则王乎? ❖ (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 厥:代词,其 • 祖父:古今异义,祖辈父辈 • 暴:通“曝”,暴露 • 以:连词,表示结果,有“因
而”“以至”的意思 • 举:全 • 以:拿,介词 • 然后:古今异义,这以后 • 然则:这样,那么 • 故:所以 • 厌:通“餍”,满足 • 至于:古:表由于上文所说的情
况,引出下文的结果,译为“以 至于”,今:表另提一事
(二)连词。
12 以
❖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 ❖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 猛然间心惊胆颤,神志恍惚 以在这里是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九日和韩魏公 宋·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文体知识
1.论,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 理。分为两种:
(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 者提供治国借鉴。 2.《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
《六国论(苏洵)》教学课件(共32张PPT)

★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政议文,从六国破亡的教 训立意,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借古 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贾谊的《过秦论》是一篇政议文,从秦亡的教训“过 秦”的角度立意,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 观点,借古规汉:建议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从秦亡的教 训立意,提出“秦爱纷奢”而亡国的观点,借 古讽今: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之覆辙。
积威:蓄积的力量
劫:胁制 从:跟随
故事:旧事
六 国 论 (宋 苏洵)
四、课文分析
第一段(1):全文纲领。提出中心论点 , 评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第二段(2):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正论)
第三段(3):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 (反论)
第四段(4、5):作出小结,提出告戒。旨 借古讽今。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 2、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 A、日割月削 “日”“月”,名词作
状语
• B、以地事秦 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
• C、义不赂秦
奉 “义”,用作状语:坚持正义
• D、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 E、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 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 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 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 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 草芥。
★贾谊的《过秦论》是一篇政议文,从秦亡的教训“过 秦”的角度立意,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 观点,借古规汉:建议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从秦亡的教 训立意,提出“秦爱纷奢”而亡国的观点,借 古讽今: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之覆辙。
积威:蓄积的力量
劫:胁制 从:跟随
故事:旧事
六 国 论 (宋 苏洵)
四、课文分析
第一段(1):全文纲领。提出中心论点 , 评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第二段(2):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正论)
第三段(3):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 (反论)
第四段(4、5):作出小结,提出告戒。旨 借古讽今。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 2、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 A、日割月削 “日”“月”,名词作
状语
• B、以地事秦 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
• C、义不赂秦
奉 “义”,用作状语:坚持正义
• D、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 E、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 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 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 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 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 草芥。
《六国论》ppt课件

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诸侯国 直接原因
齐国 燕国
与嬴而不助 五国
以荆卿为计
赵国 牧以谗诛
根本原因 印证第1段哪句话
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 诚不得已。
不赂者以 赂者丧。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对策: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本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 —— 举例论证
战国疆域示意图
背 景 介绍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 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 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 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
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 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向使:假使 附:亲附,依附 犹:尚且
数、理:天数,命运(互文:胜负存亡的命运) 当:通“倘” 或:或许 量:衡量、判断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 杀(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天数,存亡的命运,倘若与 秦国相比较,或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然则:这样以来,那么…… 厌:满足 弥、愈:更加,越 判:确定,断定 至于:由上文引出下文结果,“以致于”
颠覆:灭亡 宜然:应当这样 以:拿,介词 事:侍奉,动词 得:得当,适宜
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残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奉送给他的越多,他 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 步,从道理上讲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 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得很正确。
《六国论》ppt课件

文章概述与主题思想
文章概述
《六国论》通过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阐述了作 者对于国家兴衰的见解。文章逻辑严密,语言犀利,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六国灭亡的教训,强调了国家应当重视内 部团结、发展经济和加强国防等重要性,以维护国 家的长治久安。
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了解《六国论》的背景、作者及文章 概述;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启示意 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 水平。
阐述坚持的重要性
通过六国的例子,阐述了在战争中 坚持到底的重要性,只有坚持不懈 才能取得胜利。
引申到现实生活
这种精神也可以引申到现实生活中,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坚 定信念、勇往直前。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描述燕赵两国的处境 指出在秦国即将统一天下之际,燕赵两国仍然坚持抵抗。
赞扬两国的勇气和决心 赞扬了燕赵两国在绝境中仍然不放弃抵抗的勇气和决心。
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
部分论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 一步加强思考和讨论。
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词掌握不 够熟练,需要加强语文基础学习。
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分心,需要提 高专注力和阅读效率。
下一步学习计划安排
01
复习并巩固《六国 论》中的重要知识 点和难点。
02
拓展阅读相关历史 文献和资料,加深 对六国时期历史背 景的了解。
因果论证
分析六国破灭的内外因,阐明其 历史教训
逻辑层次与条理清晰
文章按照“总-分-总” 的结构展开,层次分 明,条理清晰
论证过程严谨,逻辑 严密,无漏洞
每一段落都有明确的 中心思想,内容紧扣 主题
语言表达与修辞手法
采用古文风格,语言凝练,表 达准确
《六国论》pptPPT课件

纵横家的特点
纵横家善于辞令和权谋之术,他们游说列国君主,以智谋和口才为手段,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纵横家 在战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他战国策士及其故事
孟尝君与鸡鸣狗盗之徒:孟尝君是战 国四公子之一,以广招宾客、食客三 千而闻名。其中有两个门客模仿鸡和 狗的叫声,使孟尝君得以逃脱赵国的 追杀并顺利回到齐国。这个故事展示 了战国策士的智慧和机智。
六国合纵抗秦策略及失败原因
合纵策略的形成与实施
阐述六国合纵策略的形成背景、目的及实施过程。
合纵策略的成效与局限
分析合纵策略在抵抗秦国东扩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合纵策略的失败原因
探讨六国合纵抗秦最终失败的原因,如内部矛盾、秦国策略等。
文章主旨思想
01
阐述作者苏洵的历史观和政治主张
通过《六国论》一文,表达作者对历史变迁的看法和对政治策略的见解
心得1
心得2
通过阅读《六国论》,我了解到六国灭亡 的原因及作者对当时政治格局的独到见解 。
文章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入的剖析, 让我对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体会1
体会2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对国家 兴衰的关切之情以及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 理。
通过思考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我对如何 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 的理解。
THANKS
感谢观看
冯谖客孟尝君:冯谖是孟尝君的门客 之一。他三次弹铗而歌,要求更好的 待遇和尊重。在孟尝君满足他的要求 后,冯谖为孟尝君谋划了“狡兔三窟 ”的策略,使孟尝君在失去相位后仍 能保全自己并恢复相位。这个故事体 现了战国策士的远见和谋略。
平原君与毛遂自荐:平原君是赵国的 一位重臣,他广招门客以应对各种政 治危机。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之一。 在赵国被秦国围攻时,平原君计划联 合楚国共同抗秦。毛遂自荐随同前往 楚国游说楚王出兵救赵。最终毛遂凭 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说服了楚王 出兵救援赵国。这个故事展示了战国 策士的勇气和胆识以及他们在国家危 难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纵横家善于辞令和权谋之术,他们游说列国君主,以智谋和口才为手段,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纵横家 在战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他战国策士及其故事
孟尝君与鸡鸣狗盗之徒:孟尝君是战 国四公子之一,以广招宾客、食客三 千而闻名。其中有两个门客模仿鸡和 狗的叫声,使孟尝君得以逃脱赵国的 追杀并顺利回到齐国。这个故事展示 了战国策士的智慧和机智。
六国合纵抗秦策略及失败原因
合纵策略的形成与实施
阐述六国合纵策略的形成背景、目的及实施过程。
合纵策略的成效与局限
分析合纵策略在抵抗秦国东扩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合纵策略的失败原因
探讨六国合纵抗秦最终失败的原因,如内部矛盾、秦国策略等。
文章主旨思想
01
阐述作者苏洵的历史观和政治主张
通过《六国论》一文,表达作者对历史变迁的看法和对政治策略的见解
心得1
心得2
通过阅读《六国论》,我了解到六国灭亡 的原因及作者对当时政治格局的独到见解 。
文章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入的剖析, 让我对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体会1
体会2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对国家 兴衰的关切之情以及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 理。
通过思考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我对如何 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 的理解。
THANKS
感谢观看
冯谖客孟尝君:冯谖是孟尝君的门客 之一。他三次弹铗而歌,要求更好的 待遇和尊重。在孟尝君满足他的要求 后,冯谖为孟尝君谋划了“狡兔三窟 ”的策略,使孟尝君在失去相位后仍 能保全自己并恢复相位。这个故事体 现了战国策士的远见和谋略。
平原君与毛遂自荐:平原君是赵国的 一位重臣,他广招门客以应对各种政 治危机。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之一。 在赵国被秦国围攻时,平原君计划联 合楚国共同抗秦。毛遂自荐随同前往 楚国游说楚王出兵救赵。最终毛遂凭 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说服了楚王 出兵救援赵国。这个故事展示了战国 策士的勇气和胆识以及他们在国家危 难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六国论》课件(共57张PPT)

六 国苏 论洵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 散文家。青少年时不好学习,27岁才发奋读书, 考进士不中,愤而焚稿,而后闭门苦读,经过十 多年的谢绝宾客,闭门苦读,夜以继日,手不释 卷,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带领儿子 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 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 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 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号为“老苏”,与儿 子苏轼、苏辙号为“三苏”。后人有诗称赞:
15.此言得之 得:正确,得当。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1.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先将“ 以攻取之外 ” 和“ 战胜而得者 ”相比,又用“ 诸侯之所亡 ” 和“ 战败而亡者 ”相比,得出“ 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的结论。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2.接着又用两个对比,即先祖父的“ 暴霜 露,斩荆棘 ”与子孙的“ 视之不甚惜,举 以予人,如弃草芥 ”相比;诸侯为“一夕 安寝”而“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与
1.非兵不利
兵:兵器。
2.战不善
善:恰当,得法。
3.弊在赂秦
弊:弊病,弊端。
4.赂秦而力亏 亏:亏损,减弱。
5.破灭之道也 道:途径,原因。
6.或曰
或:有人。
7.六国互丧
互:交互,彼此相继。
8.率赂秦耶
率:都,皆。
9.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因为1不能独完
完:保全,形作。
1.秦以攻取之外 以:用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形作名,小:小的方
面;大:大的方面。 3.较秦之所得 之:取独。
所得:得到的土地。 4.其实百倍 其实:古今异义
它实际上。
5.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 散文家。青少年时不好学习,27岁才发奋读书, 考进士不中,愤而焚稿,而后闭门苦读,经过十 多年的谢绝宾客,闭门苦读,夜以继日,手不释 卷,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带领儿子 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 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 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 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号为“老苏”,与儿 子苏轼、苏辙号为“三苏”。后人有诗称赞:
15.此言得之 得:正确,得当。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1.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先将“ 以攻取之外 ” 和“ 战胜而得者 ”相比,又用“ 诸侯之所亡 ” 和“ 战败而亡者 ”相比,得出“ 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的结论。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2.接着又用两个对比,即先祖父的“ 暴霜 露,斩荆棘 ”与子孙的“ 视之不甚惜,举 以予人,如弃草芥 ”相比;诸侯为“一夕 安寝”而“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与
1.非兵不利
兵:兵器。
2.战不善
善:恰当,得法。
3.弊在赂秦
弊:弊病,弊端。
4.赂秦而力亏 亏:亏损,减弱。
5.破灭之道也 道:途径,原因。
6.或曰
或:有人。
7.六国互丧
互:交互,彼此相继。
8.率赂秦耶
率:都,皆。
9.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因为1不能独完
完:保全,形作。
1.秦以攻取之外 以:用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形作名,小:小的方
面;大:大的方面。 3.较秦之所得 之:取独。
所得:得到的土地。 4.其实百倍 其实:古今异义
它实际上。
5.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六国论》精品PPT课件19张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 火,薪不尽,火不灭。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
事实论证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比喻论证
本段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体现在什么地方?
小邑 得百倍
大欲 得难 有限 奉繁 不尽
对比
大城 失百倍
大患 献易 无厌 侵急 不灭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把城池比作草芥——比喻论证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引用论证中比喻生动形象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中心论点
总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论点一 故曰:
弊在
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跟。赂秦
不赂者以赂者丧
分论点二 也
分
总
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总领全文。作者开门见山地 提出中心论点,在结构上具有提领下文、统摄全篇的作用。
2.第二段哪句话可以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本段的中 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 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第二段哪句话可以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本段的中心内容印 证了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第四五段写了什么内容?得出了什么结论?
1.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 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段四 句的关系怎样?
祖先创业的艰难 子孙割地之轻易 “一夕安寝”与“秦兵又至”
的鲜明对比
事实论证(列举历史事实)
继续揭示赂秦 政策的失败
第二段
赂秦 对比
《六国论》ppt课件78张

任务活动三 探究技巧,学以致用
思考1:《六国论》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语言生动。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 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 “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②气势充沛。《六国论》运用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 辞方式,使文章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 起伏跌宕,雄起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第八单元 责任与担当
16.阿房宫赋 *六国论 *六国论
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 附:【译注·古今对译】 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 延伸·审美鉴赏与创造
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生平] 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 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 “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年二十七,始发 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等,皆不中。乃悉焚所 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 千言。至和、嘉祐年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欧阳 修上其所著《权书》《衡论》等,士大夫争相传诵。宰
[作品] 诗作:《云兴于山》《有骥在野》等。 散文:《六国论》《管仲论》《辨奸论》等。 文集:《权书》《衡论》《嘉祐集》等。 [评价] 其文言当世之要,颇喜言兵;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 不乱,肆能不流。——曾巩
2.文题解读 (1)六国 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 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 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 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 瓦解,相继灭亡。 (2)论的文体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①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 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②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 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优秀ppt课件

各个击破。
03
六国用人不当,人才流失
六国在用人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往往重用庸才而忽略真正的人才。同时,
六国之间的人才流动也受到了限制,导致人才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阐述作者政治主张
强调团结致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根本原因在于它们不能团结一致对抗秦国的侵略。 因此,他主张各国应该放弃彼此之间的争斗,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揭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提出全文中心论点。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阐述“赂秦”对六国造成的危害,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分析不赂秦的国家因失去强援而灭亡的原因,深化中心论点。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
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左传》
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为春秋末年 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战国策》
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是研究战国 历史的重要文献。
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其他重要事件
春秋五霸
指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包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他们在各自的时代都取得了卓越的 成就,对春秋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视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只有拥有足够数量和优质的人才,才能推动国家的经 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各国应该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国家 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05
艺术手法鉴赏
对比手法运用
横向对比
《六国论》(41张)全课件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
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 祸焉。
之:助词,的
以…为:把…
始:副词,当初、 作为
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长远 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土地,坚持
起初
计:策略
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
其:代词,他们的
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
语文能力风暴
语文能力风暴
➢北宋建国后的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
大小六十余战,负多胜少。
➢苏洵生活的年代,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
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
写
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
作
立“澶渊之盟”。 ➢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
间,表示对方位、时 古今异义 间、范围等的限制。
小、大:形→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则:连词,就
思厥①先祖父,暴霜露②,斩荆棘,以③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④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⑤五城, 明日割十城,然后⑥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⑦秦兵又 至矣。
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 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 了一点儿土地。子孙对待土 地却不很爱惜,拿来送给别 人,就像丢弃小草一样。今 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 座城,这之后才能睡一夜安 稳觉。(可是第二天)起来 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却 又来了。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 灭。”此言得之。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句 话出自于《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以:连词,用
事:动词,侍奉
薪:柴草
得:适宜、得当 之:代上面说的 道理
《六国论》超实用ppt

策略上有错误,大家惟有亲韩、魏,决 苏辙 不可自相攻杀。
苏洵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2021/3/26
23
苏洵为什么对其他的观点视而 不见,只抓住“赂秦”这一点不放? 苏洵观点是不是太偏颇?如果不是, 为什么?
2021/3/26
24
2021/3/26
北宋地图
25
北宋的时代背景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 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 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 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 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 的妥协投降。
六国论
苏洵
2021/3/26
1
六国论
一、作者简介
(宋 苏洵)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 …”),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 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 “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 峨嵋共比高”。
10.二败而三胜 败了两次,胜了三次。
11.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12.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使动)
2021/3/26
17
13.洎牧以谗诛 洎:及、等到。以:因为。
诛:被诛杀。
1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惜:可惜。终:坚持到最后。
1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几乎。
际:时候。
16.智力孤危
2021/3/26
32
祝各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 庭幸福。
2021/3/26
33
则:那么 所大欲:最大的欲望。
6.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2021/3/26
12
7.思厥先祖父
《六国论》优秀课件

通常认为,苏秦、张仪同为鬼谷子的学生,是合纵、连横的倡 始者,二人同时是政敌关系。但 1973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了 《战国纵横家书》 ,记载苏秦死于公元前 284 年,张仪却死于 公元前 310 年,苏比张迟死 26 年。当张仪在秦国为相时,苏是个 年轻的游说者,没有和张仪正面打过交道。史说苏秦为合纵倡始者 有待考证。
二、疑难探究 思考 5: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
有什么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 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 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 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 第一个分论点)反( 第二 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 逻辑上站稳了脚。
4.文言句式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2)赵尝五战于秦 状语后置句 (3)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判断句 (4)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5)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省略句
5.一词多义 (1)实词 〈1〉非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不是 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错误,不对 ③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没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不能
明确:一问一答,层层深入地议论“赂者”对“不赂者”的严 重影响——“不赂者以赂者丧”,突显赂秦的危害。
思考 3:第②段中说“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 在战矣”,那在于什么?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六国论》精品ppt课件

文笔优美
作者运用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 ,使文章文笔优美,读来朗朗上口 。
情感表达深度体验
1 2
忧国忧民
文章中透露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人 民疾苦的同情,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感。
激昂慷慨
作者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语言激昂慷 慨,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3
沉郁顿挫
文章在表达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国家前途 的忧虑时,语言沉郁顿挫,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 考空间。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
文章主题思想提炼
借古讽今,针砭时弊,强调不能为苟安一时而牺牲长远利益。 阐述六国灭亡的原因及教训,警示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揭示“赂秦”政策的危害,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论点。
现实意义思考
将六国中不同国家的策略、实力进行 对比,揭示各自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通过对比六国各自为政与秦国统一六 国的不同结果,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 性。
类比论证法
将六国与历史上其他国家的兴衰 进行类比,说明六国灭亡的必然
性和历史规律。
通过类比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 、文化等因素,分析六国灭亡的
深层次原因。
将六国灭亡的教训与当今社会的 某些现象进行类比,提醒人们警
惕历史重演。
因果论证法
分析六国灭亡的因果关系,指 出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文化 保守等因素是导致六国灭亡的 根本原因。
通过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 ,揭示六国灭亡过程中的因果 关系和必然结果。
强调历史教训对于当今社会的 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吸取历 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感谢您的观看
作者运用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 ,使文章文笔优美,读来朗朗上口 。
情感表达深度体验
1 2
忧国忧民
文章中透露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人 民疾苦的同情,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感。
激昂慷慨
作者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语言激昂慷 慨,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3
沉郁顿挫
文章在表达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国家前途 的忧虑时,语言沉郁顿挫,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 考空间。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
文章主题思想提炼
借古讽今,针砭时弊,强调不能为苟安一时而牺牲长远利益。 阐述六国灭亡的原因及教训,警示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揭示“赂秦”政策的危害,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论点。
现实意义思考
将六国中不同国家的策略、实力进行 对比,揭示各自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通过对比六国各自为政与秦国统一六 国的不同结果,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 性。
类比论证法
将六国与历史上其他国家的兴衰 进行类比,说明六国灭亡的必然
性和历史规律。
通过类比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 、文化等因素,分析六国灭亡的
深层次原因。
将六国灭亡的教训与当今社会的 某些现象进行类比,提醒人们警
惕历史重演。
因果论证法
分析六国灭亡的因果关系,指 出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文化 保守等因素是导致六国灭亡的 根本原因。
通过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 ,揭示六国灭亡过程中的因果 关系和必然结果。
强调历史教训对于当今社会的 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吸取历 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感谢您的观看
《六国论》ppt课件

2.本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 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作用: 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
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 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3.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小组交流讨论:
•( 1 ) 第 2 段 论 证 了 哪 个 分 论 点 ? •( 2 ) 采 用 了 什 么 样 的 论 证 方 法 ?
文本解析
第2段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
本段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体现在什么地方?
译文:
•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 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 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 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 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 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 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 赂秦国。”
鱼、马、羊、猪肉、豆腐、青菜
秦灭亡的原因
“仁义不施”
“不爱其民”
贾
杜
谊
牧
《阿房宫赋》
《六国论》
燕
赵
齐 魏 韩 秦
楚
素养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反复诵读, 正确译文。 2.理清作者的思路,揣摩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 风格。 3.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并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述的方 法的同时能从学习历史评论中,进一步了解如何处理议论文中的 观点与材料的。 4.理解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的思想,了解作 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人文 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六国互丧 sàng 洎jì
• 暴pù霜露
草芥jiè
• 与嬴 yǔ
赂(lù )
• 下咽 yàn 燕国(yān )
• 胜负之数shù 革灭殆dài尽
当tǎng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liáng
悲夫 fú
为wéi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xuē月割 苟gǒu以天下之大
.
8
2、注意下列句子的正确朗读节奏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
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
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
5
.
6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 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
与yǔ:亲附、亲近。
洎jì :等到……的时候。
谗chán诛:受诬陷被杀。
数shù:天数,命运。
劫jié:挟持。
.
12
.
13
•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 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
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兵:兵器 道:原因
.
1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
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
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
位兄台,请!”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 嬴政并吞六国 )
战国七雄
秦—强
楚—大
齐—富
.
2
课题解释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 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 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 破灭之论”。
.
3
六国论
一、作者简介
(宋 苏洵)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 …”),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 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 “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
嵋共比高”。
或曰:六国互丧, 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全
率赂秦耶?曰:不 赂者以赂者丧,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 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 (有)贿赂秦国的国家灭亡, 大概因为不行贿赂的国家失掉 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
(1)提出全文的中心:保全。所以说:弊病就在贿赂
导入课文
.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
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
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
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素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
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
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 吃,
.
16
秦以攻取之外, 小则获邑,大则 得城。较秦之所 得,与战胜而得 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 战败而亡者,其 实亦百倍。则秦 之所大欲,诸侯 之所大患,固不 在战矣。
秦国凭借攻战获得土地以外
(接受诸侯的贿赂),(不打 仗)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 获得城市。把秦国受贿赂得到 的土地,与战胜得到的土地比 较,它实际上多到百倍。把六 国诸侯(贿赂秦国)丧失的土 地,与战败丧失的土地比较, 它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 国最大的欲望,就是六国诸侯 最大的祸患,(这样,)本来 就不通过战争来决定(胜负)。
.
17
•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之)予人,如弃草弃。今日
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诸侯)奉之弥繁,(秦)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
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
“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
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
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
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
“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
9
2、注意下列句子的正确朗读节奏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 棘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
10
学生质疑 集体讨论
.
11
1、注意词语的意义
赂lù:贿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厥jué:其,他的,他们的。
暴pù:暴露。
草芥jiè:喻细小而无价值的东西。
厌:满足。
.
4
背景介绍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
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
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
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
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
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
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秦国。
.
15
• 2、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
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 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 以:凭借,介词 • 得:得到 • 其实:古今异义,古:它实际上,今:
事实上,表转折副词
• 亡:丧失、丢失,动词 • 固:本来,副词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 年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
(3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
救赵秦兵解去。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
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
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
7
注意以下字音
• 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 率:全,都,副词
• 以:因为,表因果连词
• 盖:承接上文,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 完:保全,形做动 .
14
六国破灭,非兵
不利,战不善,弊 在赂lù秦。赂秦而 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被灭,并不是(他们
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 弊病就在拿土地贿赂秦国。拿 土地贿赂秦国使自己的力量亏 损,(这)是被灭的原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