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典型例题分析
八年级上册数学 第一章 勾股定理基本题型总结(经典全面)
CA BDBAC DB专题复习: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考点一、勾股定理定义: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解释: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古时候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边叫做“勾”,较长的直角边为“股”,斜边称为“弦”)典型例题例题1、(1)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5,BC=12,求AB的长。
(2)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B=25,AC=20,求BC的长。
常见的勾股数:3,4,5;5,12,13;6,8,10等技巧总结:利用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可求第三边;一般情况下,用a,b 表示直角边,c表示斜边,则有a2+b2=c2,还可以有其他形式的变式。
例题2、一个零件的的形状如图所示,已知AC=3,AB=4,BD=12,求CD的长.例题3、如图所示,已知三角形ABC中,AB=10,BC=21,AC=17,求BC边上的高。
技巧总结:有时某些线段不可以直接写出来,可以用数学转化的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再求出答案,也可以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去求。
例题4、如图,台风过后某小学的旗杆在B处断裂,旗杆顶部A落在离旗杆底部点C8米处,已知旗杆长16米,则旗杆是在距底部多少米处断裂?技巧总结:要用勾股定理的变形公式。
例题5、已知:在△ABC 中,∠C=90°,∠A 、∠B 、∠C 的对边为a 、b 、c 。
求证:a 2+b 2=c 2。
技巧总结:分析:左右两边的正方形边长相等,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
左边S=4×21ab +c 2,右边S=(a+b )2,左边和右边面积相等,即4×21ab +c 2=(a+b )2 对应的课堂练习: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 a 、b 、c 是△ABC 的三边,则a 2+b 2=c 2B .若 a 、b 、c 是Rt △ABC 的三边,则a 2+b 2=c 2C .若 a 、b 、c 是Rt △ABC 的三边, 90=∠A ,则a 2+b 2=c 2D .若 a 、b 、c 是Rt △ABC 的三边, 90=∠C ,则a 2+b 2=c 22. △ABC 的三条边长分别是a 、b 、c ,则下列各式成立的是( ) A .c b a =+ B.c b a >+ C.c b a <+ D.222c b a =+ 3.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长分别为3和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斜边长为25 B .三角形周长为25C .斜边长为5D .三角形面积为20 4.在R t A B C ∆中, 90=∠C , (1)如果a =3,b =4,则c = ; (2)如果a =6,b =8,则c = ; (3)如果a =5,b =12,则c = ;(4) 如果a =15,b =20,则c = .5.如图,三个正方形中的两个的面积S 1=25,S 2=144,则另一个的面积S 3为_______1.如图,直角△ABC 的主要性质是:∠C=90°,(用几何语言表示)⑴两锐角之间的关系: ;⑵若D 为斜边中点,则斜边中线 ;⑶若∠B=30°,则∠B 的对边和斜边: ;⑷三边之间的关系: 。
机械原理典型例题分析第1章典型例题2
F = 3n − 2 p5 − p4 = 3 × 3 − 2 × 4 − 1 = 0
第1章典型例题
3)分析能否实现设计意图 ) F = 0 ,说明该方案不能实现设计意图,从图中 的运动也可分析出:构 说明该方案不能实现设计意图, 的运动也可分析出: 说明该方案不能实现设计意图 从图中C的运动也可分析出 点的运动轨迹应为圆弧, 上的C点的运动轨迹应为直线 件3上C点的运动轨迹应为圆弧,而构件 上的 点的运动轨迹应为直线, 上 点的运动轨迹应为圆弧 而构件4上的 点的运动轨迹应为直线, 显然不可能实现设计意图。 显然不可能实现设计意图。 4)实现设计意图 需在 处增加一个自由度,其改进后的方案如图所示。 ) 需在C处增加一个自由度 其改进后的方案如图所示。 处增加一个自由度,
机构将使冲头4上下运动达到冲压的目的。试绘出运动简图, 机构将使冲头4上下运动达到冲压的目的。试绘出运动简图,分析是否能 实现设计意图,并提出修改方案。 实现设计意图,并提出修改方案。
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 首先搞清设计者的意 图,画出机构运动简图、计算其自 画出机构运动简图、 由度,然后分析能否实现设计意图, 由度,然后分析能否实现设计意图, 最后提出修改方案。 最后提出修改方案。
2)分析:能够实现直动从动件的往复移动,满足设计意图的要求。 分析:能够实现直动从动件的往复移动,满足设计意图的要求。
第1章典型例题
例9
图示机构中构件1为原动件,构件 为输出构件 为输出构件, 、 为固定铰链, 图示机构中构件 为原动件,构件4为输出构件,A、B 为固定铰链,试 为原动件 画出该机构的运动简图;计算机构的自由度。 画出该机构的运动简图;计算机构的自由度。
例2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实例: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实例:
第一章 随机事件及概率-2
第一章随机事件及概率第二部分一、一袋中有7个白球和5个红球,从中摸取二次,每次一球。
设表示“两次都取到红球”,表示“至少一次取到红球”。
请在(1)有放回抽样(2)不放回抽样条件下求。
(有放回抽样、不放回抽样)解:显然袋中有12个球。
(1)有放回抽样时,样本点总数为,中样本点数为,于是。
又设表示“恰有一次取到红球”,则且与不相容,而中样本点数为个,从而。
(2)不放回抽样时,样本点总数为,中样本点总数为,故。
又中样本点数为,故。
二、古典概型的典型例题1。
(例题、古典概型)从6双不同的鞋子中任取4只,问其中至少一双配对的概率是多少?解:这可有以下两种解法。
设A=“至少一双配对”,则=“4只全不配对”。
法一:不考虑顺序,利用组合数来作。
样本点总数为,要发生,可以先从6双中取出4双,再每双取一只,故所求概率为。
法二:可以设想4只鞋子是一只一只地取出,要求有顺序,即12个元素每次取一个作不放回抽样的排列,样本点总数为,要发生,可以先从12只鞋子中取出一只,再从10只里选一只,再从8只里选一只,最后再从6只中选一只,故所求概率为。
注:本题的两种解法来自于对样本空间的不同理解,计算事件中所含样本点数必须在确定的样本空间中进行,否则容易发生错误。
三、古典概型的典型例题2。
(例题、古典概型)袋中有7只红球,5只白球,不放回地陆续取出3球,求:(1)顺序为红、白、红地概率;(2)有2只红球的概率。
解:(1)样本空间点数为12个球中取出3个的排列,以表示(1)所求事件,则要发生,应有种选择,故,(2)放回地抽取3次,每次一球,在不要求顺序条件下,与一次性取出3球等价,故可用超几何分布公式求解,所求概率为。
四、古典概型的典型例题3。
(例题、古典概型、对立事件、全排列)某市的电话号码是一个8位数,设0-9这10个数字在每位数种出现是等可能的,求以下概率:(1)8位数全不同的概率;(2)至少有两个数字相同的概率;(3)恰好有二个位置上号码相同而其它位置上号码各自不同的概率。
模电习题课
模电典型例题分析第一章题1.11、对某放大电路进行测试,u s=15mv,Rs=1kΩ,R L=12 kΩ。
若测得ui=12 mv,则可知该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Ri= kΩ。
若当开关S断开时,测得uo=1.5v, 当开关S闭合时,测得uo=1.2v,则可知该放大电路的输出电阻Ro= kΩ。
2、对某放大电路进行测试,当接入一个内阻等于零的电压信号源时,测得输出电压为5V,在信号源内阻增大到1Ωk,其它条件不变时,测得输出电压为4V,k负载电阻时,测得输说明该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Ri= ______kΩ。
若在接有2出电压为3V,在输入电压不变的情况下断开负载电阻,输出电压上升到7.5V,说明该放大电路的输出电阻Ro= kΩ。
3、用两个放大电路A和B分别对同一个电压信号进行放大,当输出端开路时,U OA=U OB;都接入负载电阻R L时,测得U OA<U OB;由此说明电路A的输出电阻比电路B的输出电阻。
题1.2某放大电路的对数频率特性如图3所示,由图可知,该电路的中频电压放大倍数=倍。
上限频率f H=Hz,下限频率f L=Hz。
第二章题2.11.如图所示电路,已知集成运放开环差模电压增益为∞,其电源电压±VCC=±14V ,Ui=1V ;R1=10k,Rw=100k 。
请问:当Rw 滑动端分别在最下端、最上端和中点时时,输出Uo =?V ;解:14V ,1V ,6(7)V2.如图所示电路,已知集成运放开环差模电压增益为∞,其电源电压±VCC=±14V ,Ui=1V ;R1=10k,R2=200k 。
请问:当R2滑动端在最左端、最右端、中点时输出Uo =?V ;最左端时Uo = -14 V ;最右端时Uo = 0 V ;中点时Uo = -10 V 。
题 2.2 在题图所示的放大电路中,已知Ω=====k R R R R R 1087521,Ω===k R R R 201096∶① 列出1O u 、2O u 和O u 的表达式;② 设V u I 3.01=,V u I 1.02=,则输出电压?=O u图A注:此图A 1的同相端、反相端标反。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典型例题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典型例题单选题1、基因型为Dd的个体连续自交n代,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后代中纯合体所占比例的变化曲线是()A.B.C.D.答案:D分析:Dd自交一代后,基因型为DD、Dd和 dd三种,其比例是1/4 .12/和1/4,再自交一代,DD自交后仍是DD,比例为1/4;Dd自交后代的基因型为DD、Dd 和dd,比例分别为1/4 .12/和1/4; dd自交后仍是dd,比例为1/4。
将上述三项合并后,DD为3/8,Dd为1/4,dd为3/8。
依此类推,自交n代后,杂合体Dd为1/2n,则纯合体所占比率为:1-1/2n。
由以上分析可知,杂合体(Dd)连续自交n代,F n中杂合体的比例为1/2n,纯合体的比例为1-1/2n,随着n的增大,杂合子的比例越来越小,纯合体的比例越来越大,且无限接近于1,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一豌豆杂合子(Aa)植株自交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是2:3:1,可能是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50%的死亡造成B.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4:4:1,可能是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有50%的死亡造成C.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2:2:1,可能是隐性个体有50%的死亡造成D.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1:2:1,可能是花粉有50%的死亡造成答案:C分析:一豌豆杂合子(Aa)植株自交时,产生的雌雄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都是A:a=1:1,因此理论上,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2:1。
A、若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50%死亡,则Aa产生的雌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是A:a=1:1,Aa产生的雄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是A:a=2:1,故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是AA:Aa:aa=2:3:1,A正确;B、若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有50%死亡,则Aa产生的雌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是A:a=2:1,Aa产生的雄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是A:a=2:1,故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是AA:Aa:aa=4:4:1,B正确;C、Aa植株自交,正确情况下,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2:1,若隐性个体(aa)有50%的死亡,则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AA:Aa:aa=2:4:1,C错误;D、若花粉有50%的死亡,则Aa产生的雄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仍然是A:a=1:1,Aa产生的雌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是A:a=1:1,故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是AA:Aa:aa=1:2:1,D正确。
《信号与系统》第一章知识要点+典型例题
y() 表示系统的输出。
1、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 若系统满足下列线性性质: (1)可分解性 全响应 y () 可分解为零输入响应 y zi () 与零状态响应 y zs () 之和,即
y() y zi () y zs ()
(2)齐次性 零输入响应 y zi () 满足齐次性,零状态响应 y zs () 满足齐次性,即
( t ) 、 ( t ) 的重要性质
1
( t )dt 1 ,
t
( t )dt 0 , ( t )dt ( t ) ( k ) (k )
f ( k ) ( k ) f (0) ( k ) f ( k ) ( k k 0 ) f ( k 0 ) ( k k 0 )
f ( t ) ( t a )dt f (a )
k
f ( k ) ( k ) f (0)
(at )
5
1 (t ) a
1 b (at b) ( t ) a a f ( t ) ( t ) f (0) ( t ) f (0) ( t ) f ( t ) ( t ) f (0) ( t ) f (0) ( t )
2
。
而对离散的正弦(或余弦)序列 sin( k ) [或 cos( k ) ]( 称为数字角频率,单位为 rad ), 只有当
2
为有理数时才是周期序列,其周期 N M
2
, M 取使 N 为整数的最小整数。
如对信号 cos(6 k ) ,由于
2
2 1 为有理数,因此它是周期序列,其周期 N 1 。 6 3
2006典型例题解析--第1章 几何组成分析
第1章几何组成分析§1 – 1 基本概念1-1-1 名词解释●几何不变体系——结构(静定或超静定)在不考虑材料变形情况下,几何形状和位置不变的体系,称为几何不变体系。
●几何可变体系在不考虑材料变形情况下,形状或位置可变的体系,称为几何可变体系。
●刚片在平面上的几何不变部分。
●自由度确定体系位置所需的独立坐标数目。
●约束(联系)能够减少自由度的装置。
减少自由度的个数为约束个数。
①链杆——相当1个约束②铰——相当2个约束③虚铰——相当2个约束④复铰——相当n-1个单铰的作用●多余联系不能减少自由度的联系,称Array为多余联系。
●必要联系去掉时能够增加自由度(或维持体系不变性必须)的联系。
●瞬变体系几何特征:几何可变体系经过微小位移后成为几何不变体系。
静力特征:受很小的力将产生无穷大内力,因此不能作结构。
1-1-2 分析规则在不考虑材料应变所产生变形的条件下,构成无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静定结构)的基本规则如下:●三刚片规则三个刚片用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铰(或虚铰)两两相联。
●二刚片规则2结构力学典型例题解析两个刚片用不交于一点也不全平行的三根链杆相联;或:两个刚片用一个铰和不通过该铰心的链杆相联。
●二元体规则什么是二元体(二杆结点):两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链杆联接一个新结点的装置,称为二元体。
在一个体系上增加或减少二元体不影响其几何不变性。
1-1-3 几何组成分析一般方法(步骤)(1)去二元体(二杆结点)。
(2)分析地基情况:上部体系与地基之间●当有满足二刚片规则的三个联系时,去掉地基,仅分析上部体系;●当少于三个联系时,必为几何常变体系;●当多于三个联系时,将地基当作一个刚片进行分析。
(3)利用规则找大刚片(最简单情况为:三个铰接杆件为刚片)。
(4)使用几何组成规则进行分析。
利用三刚片规则分析时:首先找出三个刚片,(满足三刚片规则的连接条件,即每两个刚片间有一个铰(或虚铰),然后再标出虚铰位置,最后看三个铰是否构成三角形。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典型例题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典型例题第一章 随机事件与概率例1.已知事件,A B 满足,A B 与同时发生的概率与两事件同时不发生的概率相等,且()P A p =,则()P B = 。
分析:此问题是考察事件的关系与概率的性质。
解:由题设知,()(P AB P A B =∩),则有()()()1()1()()()P AB P A B P A B P A B P A P B P AB ===−=−−+∩∪∪而,故可得。
()P A p =()P B =1p −注:此题具体考察学生对事件关系中对偶原理,以及概率加法公式的掌握情况,但首先要求学生应正确的表示出事件概率间的关系,这三点都是容易犯错的地方。
例2.从10个编号为1至10的球中任取1个,则取得的号码能被2或3整除的概率为 。
分析:这是古典概型的问题。
另外,问题中的一个“或”字提示学生这应该是求两个事件至少发生一个的概率,即和事件的概率,所以应考虑使用加法公式。
解:设A :“号码能被2整除”,B :“号码能被3整除”,则53(),()1010P A P B ==。
只有号码6能同时被2和3整除,所以1()10P AB =,故所求概率为 5317()()()()10101010P A B P A P B P AB =+−=+−=∪。
注:这是加法公式的一个应用。
本例可做多种推广,例如有60只球,又如能被2或3或5整除。
再如直述从10个数中任取一个,取得的数能被2或3整除的概率为多少等等。
例3.对于任意两事件,若,则 A B 和()0,()0P A P B >>不正确。
(A )若AB φ=,则A 、B 一定不相容。
(B )若AB φ=,则A 、B 一定独立。
()若C AB φ≠,则A 、B 有可能独立。
()若D AB φ=,则A 、B 一定不独立。
分析:此问题是考察事件关系中的相容性与事件的独立性的区别,从定义出发。
解:由事件关系中相容性的定义知选项A 正确。
第一章 集合典型例题(1)(含答案及解析)-苏教版人教版必修1高一数学上册同步培优训练
专题01 集合中的典型题(1)(满分120分时间:60分钟)班级姓名得分一、选择题:1.下列各式中,正确的个数是:①{0}∈{0,1,2};②{0,1,2}⊆{2,1,0};③⌀⊆{0,1,2};④⌀={0};⑤{0,1}={(0,1)};⑥0={0}.()A. 1B. 2C. 3D. 42.已知非空集合A,B满足以下两个条件:(ⅰ)A∪B={1,2,3,4,5,6},A⋂B=⌀;(ⅰ)若x∈A,则x+1∈B.则有序集合对(A,B)的个数为()A. 12B. 13C. 14D. 153.已知集合A=(1,3),集合B={x|2m<x<1−m}.若A∩B=⌀,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A. 13⩽m<32B. m⩾0C. m⩾32D. 13<m<324.设M,P是两个非空集合,规定M−P={x|x∈M,且x∉P},根据这一规定,M−(M−P)等于()A. MB. PC. M∪PD. M∩P5.若集合M={x|x≤6},a=2√2,则下面结论中正确的是A. {a}⫋MB. a⫋MC. {a}∈MD. a∉M6.中国古代重要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下卷有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现有如下表示:已知A={x|x=3n+2,n∈N∗}, B={x|x=5n+3,n∈N∗},C={x|x=7n+2,n∈N∗},若x∈A∩B∩C,则整数x的最小值为()A. 128B. 127C. 37D. 23二、多选题7.设P是一个数集,且至少含有两个数,若对任意a、b∈P,都有a+b、a−b、ab、ab∈P(除数b≠0)则称P是一个数域,例如有理数集Q是数域,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A. 数域必含有0,1两个数B. 整数集是数域C. 若有理数集Q⊆M,则数集M必为数域D. 数域必为无限集∈A,则称集合8.若集合A具有以下性质:(1)0∈A,1∈A;(2)x,y∈A,则x−y∈A,且x≠0时,1x A是“完美集”,给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A. 集合B={−1,0,1}是“完美集”;B. 有理数集Q是“完美集”;C. 设集合A是“完美集”,若x,y∈A,则x+y∈A;D. 设集合A是“完美集”,若x,y∈A,则xy∈A;9.对任意A,B⊆R,记AⅰB= { x|x∈A∪B,x∉A∩B},并称AⅰB为集合A,B的对称差.例如,若A={1,2,3},B={2,3,4},则AⅰB={1,4}.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A. 若A,B⊆R,且AⅰB=B,则A=⌀B. 若A,B⊆R,且AⅰB=⌀,则A=BC. 若A,B⊆R,且AⅰB⊆A,则A⊆BD. 存在A,B⊆R,使得AⅰB=(∁R A)ⅰ(∁R B)三、单空题10.已知集合M={a2,0},N={1,a,2},且M∩N={1},那么M∪N的子集有______ 个.11.已知集合M={x|x2−2x−8=0},N={x|ax+4=0},且N⊆M,则由a的取值组成的集合是_________.12.已知集合A={x|ax+1=0},B={x|x2−3x+2=0},若A⊆B,则a的取值集合为_______.13.设集合A={1,a2−3},B={−4,a−1},若A⋃B中恰有3个元素,则a=________.四、解答题14.已知集合A={x∈R|mx2−2x+1=0},在下列条件下分别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1)A=⌀;(2)A恰有两个子集;.15.设集合A={x|x2−3x+2=0},B={x|x2+(a−1)x+a2−5=0}.(1)若A∩B={2},求实数a的值;(2)若A∪B=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16.已知全集,集合M={x|−2≤x≤5},N={x|a+1≤x≤2a+1}.(Ⅰ)若a=2,求;(Ⅱ)若M∪N=M,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17.已知集合A={x|a−12<x<a2},B={x|0<x<1}(Ⅰ)若a=12,求A⋃(∁R B).(Ⅱ)若A⋂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一、选择题:1.下列各式中,正确的个数是:①{0}∈{0,1,2};②{0,1,2}⊆{2,1,0};③⌀⊆{0,1,2};④⌀={0};⑤{0,1}={(0,1)};⑥0={0}.()A. 1B. 2C. 3D. 4【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特别要注意空集这一概念在题中的特殊性,根据集合中的相关概念,对每个命题进行一一判断.【解答】解:对①,集合与集合之间不能用∈符号,故①不正确;对②,由于两个集合相等,任何集合都是本身的子集,故②正确;对③,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故③正确;对④,空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而{0}是含有1个元素的集合,故④不正确;对⑤,集合{0,1}是数集,含有2个元素,集合{(0,1)}是点集,只含1个元素,故⑤不正确;对⑥,元素与集合只能用∈或∉符号,故⑥不正确.故选B.2.已知非空集合A,B满足以下两个条件:(ⅰ)A∪B={1,2,3,4,5,6},A⋂B=⌀;(ⅰ)若x∈A,则x+1∈B.则有序集合对(A,B)的个数为()A. 12B. 13C. 14D. 15【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交集、并集及其运算,考查了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分别讨论集合A,B元素个数,即可得到结论.根据元素关系分别进行讨论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解答】解:若集合A 中只有1个元素,则集合B 中有5个元素,则A 可以为{1},{2},{3},{4},{5},有5种; 若集合A 中只有2个元素,则集合B 中有4个元素,则A 可以为{1,3},{1,4},{1,5},{2,4},{2,5},{3,5},有6种;若集合A 中只有3个元素,则集合B 中有3个元素,则A 只能是{1,3,5},只有1种,则共有有序集合对(A,B)12个,故选A .3. 已知集合A =(1,3),集合B ={x|2m <x <1−m}.若A ∩B =⌀,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A. 13⩽m <32B. m ⩾0C. m ⩾32D. 13<m <32【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集合的包含关系判断与应用,交集及其运算等基础知识分类讨论m 的取值,得出使A ∩B =Ø成立时m 的取值范围.【解答】解:由A ∩B =Ø,得:①若2m ≥1−m ,即m ≥13时,B =Ø,符合题意;②若2m <1−m ,即m <13时,需{m <131−m ≤1或{m <132m ≥3,解得0≤m <13,综合可得m ≥0,∴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m ≥0.故选B .4. 设M ,P 是两个非空集合,规定M −P ={x|x ∈M ,且x ∉P},根据这一规定,M −(M −P)等于() A. M B. P C. M ∪P D. M ∩P【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集合新定义问题,属于较难题.分M ∩P =⌀与M ∩P ≠⌀讨论,可证明M −(M −P)=M ∩P .解:当M∩P=⌀时,∵任意x∈M都有x∉P,∴M−P=M,∴M−(M−P)=⌀=M∩P;当M∩P≠⌀时,M−P表示了在M中但不在P中的元素,M−(M−P)表示了在M中但不在M−P中的元素,∵M−P中的元素都不在P中,所以M−(M−P)中的元素都在P中,∴M−(M−P)中的元素都在M∩P中,∴M−(M−P)=M∩P.故选D.5.若集合M={x|x≤6},a=2√2,则下面结论中正确的是A. {a}⫋MB. a⫋MC. {a}∈MD. a∉M【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及集合与集合的关系,由a=2√2<6即可求解.【解答】解:因为集合M={x|x≤6},a=2√2<6,所以{a}⫋M.故选A.6.中国古代重要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下卷有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现有如下表示:已知A={x|x=3n+2,n∈N∗}, B={x|x=5n+3,n∈N∗},C={x|x=7n+2,n∈N∗},若x∈A∩B∩C,则整数x的最小值为()A. 128B. 127C. 37D. 23【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集合的应用,描述法的定义,交集及其运算,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先从四个选择中最小的数开始进行检验是否满足x∈A∩B∩C,即x属于A,B,C中每一个集合,找出最小的一个即可.【解答】解:∵23=3×7+2=5×4+3=7×3+2,∴23∈A,23∈B,23∈C,∴23∈A∩B∩C,所以23是四个答案中最小的一个,故选:D.二、多选题∈P(除数b≠0)则7.设P是一个数集,且至少含有两个数,若对任意a、b∈P,都有a+b、a−b、ab、ab 称P是一个数域,例如有理数集Q是数域,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A. 数域必含有0,1两个数B. 整数集是数域C. 若有理数集Q⊆M,则数集M必为数域D. 数域必为无限集【答案】AD【解析】【分析】这是一道新运算类的题目,其特点一般是“新”而不“难”,处理的方法一般为:根据新运算的定义,将已知中的四个命题代入进行检验,要满足对四种运算的封闭,只有一个个来检验.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新定义概念的理解能力.我们可根据已知中对数域的定义:设P是一个数集,且至少含有两个数,若对∈P(除数b≠0)则称P是一个数域,对四个命题逐一进行判断即任意a、b∈P,都有a+b、a−b、ab、ab可等到正确的结果.解:当a=b时,a−b=0、ab=1∈P,故可知A正确.当a=1,b=2,12∉Z不满足条件,故可知B不正确.当M中多一个元素复数i则会出现1+i∉M,所以它也不是一个数域,故可知C不正确.根据数据的性质易得数域有无限多个元素,必为无限集,故可知D正确.故选AD.8.若集合A具有以下性质:(1)0∈A,1∈A;(2)x,y∈A,则x−y∈A,且x≠0时,1x∈A,则称集合A是“完美集”,给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A. 集合B={−1,0,1}是“完美集”;B. 有理数集Q是“完美集”;C. 设集合A是“完美集”,若x,y∈A,则x+y∈A;D. 设集合A是“完美集”,若x,y∈A,则xy∈A;【答案】BC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定义,利用条件进行推理,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根据“完美集”的定义,分别进行判断即可.【解答】解:A.∵1,−1∈B,1−(−1)=2∉B,不满足性质(2),∴A不正确;B.∵0∈Q,1∈Q,x、y∈Q,∴0−y=−y∈Q,∴x+y=x−(−y)∈Q,且x≠0时,1x∈Q,∴B正确;C.∵0∈A,x、y∈A,∴0−y=−y∈A,∴x+y=x−(−y)∈A,故C正确;D.x,y∈A时,①若x=0,或1,则x2∈A;②若x≠0,且x≠1,则x−1,1x−1,1x∈A,∴1x−1−1x=1x2−x∈A;∴x2−x∈A,x2−x+x=x2∈A;∴x∈A得到x2∈A;∴同理可得y2∈A,x2+y2∈A,(x+y)2∈A;∴2xy=(x+y)2−(x2+y2)∈A;若x,y有一个为0,则xy∈A,若x,y都不为0,则:1 xy =12xy+12xy∈A,∴xy∈A;∴x∈A,y∈A,能得到xy∈A,故D正确.故选BCD.9.对任意A,B⊆R,记AⅰB= { x|x∈A∪B,x∉A∩B},并称AⅰB为集合A,B的对称差.例如,若A={1,2,3},B={2,3,4},则AⅰB={1,4}.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A. 若A,B⊆R,且AⅰB=B,则A=⌀B. 若A,B⊆R,且AⅰB=⌀,则A=BC. 若A,B⊆R,且AⅰB⊆A,则A⊆BD. 存在A,B⊆R,使得AⅰB=(∁R A)ⅰ(∁R B)【答案】AB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定义,属于较难题.根据新定义,逐一判断即可.【解答】解:由题意可得:,故正确;,所以正确;若A,B⊆R,且A⊕B⊆A,则B⊆A,故不正确;存在A,B⊆R,使得A⊕B=(∁R A)⊕(∁R B,)如A=B,故正确.故答案为ABD.三、单空题10.已知集合M={a2,0},N={1,a,2},且M∩N={1},那么M∪N的子集有______ 个.【答案】16【解析】解:∵M={a2,0},N={1,a,2},且M∩N={1},∴a=−1,∴M∪N={−1,0,1,2},故M∪N的子集有24=16个.故答案为:16.由题意先确定集合M,N,再求M∪N={−1,0,1,2},从而求子集的个数.本题考查了集合的运算及集合的化简,同时考查了集合的子集个数问题,11.已知集合M={x|x2−2x−8=0},N={x|ax+4=0},且N⊆M,则由a的取值组成的集合是_________.【答案】{0,−1,2}【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集合关系中参数取值问题,根据集合M={x|x2+x−8=0}写出集合M最简单的形式,然后再根据N⊆M,求出a的值,【解答】解:∵集合M={x|x2−2x−8=0}={−2,4},∵N⊆M,N={x|ax+4=0},∴N=⌀,或N={−2}或N={4}三种情况,当N=⌀时,可得a=0,此时N=⌀;当N={−2}时,−2a+4=0,可得a=2;当N={4}时,4a+4=0,可得a=−1.∴a的可能值组成的集合为{0,−1,2}.故答案为{0,−1,2}.12.已知集合A={x|ax+1=0},B={x|x2−3x+2=0},若A⊆B,则a的取值集合为_______.【答案】{−1,0,−12}.【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集合的包含关系及应用.根据A⊆B,利用分类讨论思想求解即可,特别要注意A=⌀不可忽略.【解答】解:当a=0时,A=⌀,满足A⊆B;当a≠0时,A={−1a }⊆B,−1a=1或−1a=2,解得a=−12或−1,}.综上实数a的所有可能取值的集合为{−1,0,−12}.故答案为{−1,0,−1213.设集合A={1,a2−3},B={−4,a−1},若A⋃B中恰有3个元素,则a=________.【答案】−1【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并集及其运算,熟练掌握交集的定义是解本题的关键.由A,B,以及A与B的交集恰有3个元素,确定出a的值即可.【解答】解:因为a2−3≥−3>−4,所以由题意得a2−3=a−1或a−1=1,解得a=2或a=−1.当a=2时,集合A中的两个元素重合,舍去,所以a=−1.四、解答题14.已知集合A={x∈R|mx2−2x+1=0},在下列条件下分别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1)A=⌀;(2)A恰有两个子集;.【答案】解:(1)若A=⌀,则关于x的方程mx2−2x+1=0没有实数解,则m≠0,且△=4−4m<0,所以m>1;(2)若A恰有两个子集,则A为单元素集,所以关于x的方程mx2−2x+1=0恰有一个实数解,,满足题意;讨论:①当m=0时,x=12②当m≠0时,△=4−4m,所以m=1.综上所述,m=0或m=1;,2)≠⌀,(3)若A∩(12,2)内有解,则关于x的方程mx2=2x−1在区间(12这等价于当x∈(12,2)时,求m=2x−1x2=1−(1x−1)2的值域,∴m∈(0,1].【解析】本题考查空集的概念、子集的个数问题以及含参数的集合运算问题,综合性较强,属于拔高题.(1)若A=⌀,则关于x的方程mx2−2x+1=0没有实数解,则m≠0,由此能求出实数m的取值范围.(2)若A恰有两个子集,则A为单元素集,所以关于x的方程mx2−2x+1=0恰有一个实数解,分类讨论能求出实数m的取值范围.(3)若A∩(12,2)≠⌀,则关于x的方程mx2=2x−1在区间(12,2)内有解,这等价于求m=2x−1x2,x∈(12,2)时的值域.15.设集合A={x|x2−3x+2=0},B={x|x2+(a−1)x+a2−5=0}.(1)若A∩B={2},求实数a的值;(2)若A∪B=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答案】解:(1)由题意得A={x|x2−3x+2=0}={1,2}∵A∩B={2},∴2∈B∴22+(a−1)×2+a2−5=0,即4+2a−2+a2−5=0化简得:a2+2a−3=0,所以(a+3)(a−1)=0,解得:a=−3或a=1.检验:当a=−3时,B={x|x2−4x+4=0}={2},满足A∩B={2},当a=1时,B={x|x2−4=0}={−2,2},满足A∩B={2},∴a=−3或a=1;(2)∵A∪B=A,故B⊆A,①当B=⌀,则(a−1)2−4(a2−5)<0,即a2−2a+1−4a2+20<0,即−3a2−2a+21<0,即3a2+2a−21>0,即(3a−7)(a+3)>0,解得:a>73或a<−3,②当B为单元素集,则,即(a−1)2−4(a2−5)=0,得a=73或a=−3当a =73时,B ={−23}⊄A ,舍当a =−3时, B ={2}⊆A 符合,③当B 为双元素集,则B =A ={1,2}则有{1+2=1−a 1×2=a 2−5无解, 综上:a >73或a ≤−3【解析】本题主要查了交集、并集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考查了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1)由A ∩B ={2},知2∈B ,将2代入求出a ,进而进行检验,得出集合B ,得出结论.(2)由A ∪B =A ,知B ⊆A ,再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讨论B 的情况,得出a 的取值范围.16. 已知全集,集合M ={x|−2≤x ≤5},N ={x|a +1≤x ≤2a +1}. (Ⅰ)若a =2,求;(Ⅱ)若M ∪N =M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答案】解:(Ⅰ)若a =2,则N ={x|3≤x ≤5},则或x <3}; 则;(Ⅱ)若M ∪N =M ,则N ⊆M ,①若N =⌀,即a +1>2a +1,得a <0,此时满足条件;②当N ≠⌀,则满足{a +1≤2a +12a +1≤5a +1≥−2,得0≤a ≤2,综上a ≤2,故a 的取值范围是(−∞,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基本运算,根据集合的基本关系以及基本运算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属于拔高题.(Ⅰ)根据集合的基本运算进行求解即可;(Ⅱ)根据M ∪N =M ,得N ⊆M ,讨论N 是否是空集,根据集合的关系进行转化求解即可.17. 已知集合A ={x |a −12<x <a 2},B ={x |0<x <1}(Ⅰ)若a =12,求A⋃(∁R B ).(Ⅱ)若A⋂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答案】(Ⅰ)当a =12时A ={x|0<x <14},C R B ={x|x ≤0或x ≥1},∴A ∪(∁R B)={x|x <14或x ≥1};(Ⅱ)当A =ϕ时,即a −12⩾a 2解得a ⩾1,当A ≠ϕ时,需满足{a <1a −12⩾1或{a <1a 2⩽0,解得a ⩽0,综上a ⩽0或a ⩾1 .【解析】本题考查集合的运算以及集合的关系(1)当a =12时,得到集合A ,C R B 利用并集概念即可求出A ∪(∁R B); (2)分A =Φ和A ≠Φ两种情况即可求解,然后再求并集.。
物理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例1] 如图中虚线表示等势面,相邻两等势面间电势差相等。
有一带正电的粒子在电场中运动,实线表示该带正电的粒子只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轨迹,粒子在a点的动能为20 eV,运动到b点时的动能为2 eV。
若取c点为零势点,则当粒子的电势能为一6 eV时,它的动能是()A. 16 eVB. 14 eVC. 6 eVD. 4 eV解析:因该带正电的粒子从a点运动到b点动能减少了18eV,则运动至c等势面时的动能Ekc=20eV一=8eV,带电粒子的总能量E=Ekc+Ec=8eV+0=8eV。
当粒子的电势能为-6eV时,动能Ek=8eV一(一6)eV=14eV,选项B正确。
说明:带电粒子只在电场力作用下运动,动能和电势能相互转化,总能量守恒。
[例2] 如图所示,在真空中,两条长为60 cm的丝线一端固定于O点,另一端分别系一质量均为0.1g的小球A和B。
当两小球带相同的电荷量时,A球被光滑的绝缘挡板挡住,且使OB线保持与竖直方向成60?角而静止。
求:(1)小球所带电荷量;(2)OB线受到的拉力。
解析:作B 球的受力分析图如图所示,B受G、F、T三力作用,三力平衡时表示三力的有向线段依次相接可以组成一个封闭的力三角形。
由图可知,该力三角形与几何三角形AOB相似,由于ΔAOB为等边三角形,故力三角形也是等边三角形。
设AB长为l,则(1)由F==mg,得小球电荷量为Q===2.0×10-6 C(2)OB线受的拉力为T=G=mg=0.1×10—3×10 N=10—3 N[例3] 如图所示,用电池对电容器充电,电路a、b之间接有一灵敏电流表,两极板之间有一个电荷q处于静止状态。
现将两极板的间距变大,则()A. 电荷将向上加速运动B. 电荷将向下加速运动C。
电流表中将有从a到b的电流D。
电流表中将有从b到a的电流解析:充电后电容器的上极板A带正电。
不断开电源,增大两板间距,U不变、d增大。
高二物理(人教版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第8节电容器的电容典型例题深度分析(含解析)
高二物理(人教版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第8节电容器的电容典型例题深度解析(含解析)【典型例题】【例 1】平行板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为Q=4×10-8,电容器两板间C的电压为 U=2V ,则该电容器的电容为;若是将其放电,使其所带电荷量为原来的一半,则两板间的电压为,两板间电场强度变为原来的倍,此时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为。
【解析】由电容器电容的定义式得: C Q 410 8F 2 108FU2电容的大小取决于电容器自己的构造,与电容器的带电量无关,故所带电荷量为原来一半时,电容不变。
而此时两极板间的电压为:U /Q/Q/2 1U 1VC C2板间为匀强电场,由场强与电压关系可得:/ U /1U1E2d dE 2【答案】 2×10-8F、1V 、1/2 、2×10-8F【例 2】如图电路中, A、B 为两块竖直放置的金属板, G 是一只静电计,开关 S 合上时,静电计张开一个角度,下述情况中可使指针张角增大的是A、合上 S,使 A、B 两板凑近一些B、合上 S,使 A、B 正对面积错开一些C、断开 S,使 A、B 间距增大一些D、断开 S,使 A、B 正对面积错开一些【解析】图中静电计的金属杆接 A 板,外壳与 B 板均接地,静电计显示的是 A、B 两板间的电压,指针的张角越大,表示两板间的电压越高。
当闭合 S 时,A 、B 两板间的电压等于电源两端电压不变。
故静电计的张角保持不变。
当断开S 时,A 、B 两板构成的电容器的带电量保持不变,若是板间的间距增大,或正对面积减小,由平板电容器电容的决定式CS可知,电容都将减小,再由UQ可知,板4 kd C间电压都将增大,即静电计的张角应当变大。
【答案】 C、D【例 3】一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断开,负极板接地。
两板间有一个正电荷固定在P 点,以下列图,以 E 表示两板间的场强, U 表示电容器两板间的电压, W 表示正电荷在 P 点的电势能,若保持负极板不动,将正极板向下移到图示的虚线地址则:()A、U 变小, E 不变B、E 变小, W 不变C、U 变小, W 不变D、U 不变, W 不变【解析】题意:一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断开,负极板接地,说明电容器的带电量将保持不变,负极板为零电势。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每章典型例题讲解
第一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热化学例题1 1mol 理想气体于27℃ 、101325Pa 状态下受某恒定外压恒温压缩到平衡,再由该状态恒容升温到97 ℃ ,则压力升到1013.25kPa 。
求整个过程的W 、Q 、△U 及△H 。
已知该气体的C V ,m 恒定为20.92J ∙mol -1 ∙K -1。
解题思路:需先利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计算有关状态: (T 1=27℃, p 1=101325Pa ,V 1)→(T 2=27℃, p 2=p 外=?,V 2=?)→(T 3=97℃, p 3=1013.25kPa ,V 3= V 2)例题2水在 -5℃ 的结冰过程为不可逆过程,计算时要利用0℃ 结冰的可逆相变过程,即H 2O (l ,1 mol ,-5℃ ,θp )(s ,1 mol ,-5℃,θp )↓△H 2 ↑△H 4H 2O (l ,1 mol , 0℃,θp ) O (s ,1 mol ,0℃,θp )∴ △H 1=△H 2+△H 3+△H 4例题3 在 298.15K 时,使 5.27 克的甲醇(摩尔质量为32克) 在弹式量热计中恒容燃烧,放出 119.50kJ 的热量。
忽略压力对焓的影响。
(1) 计算甲醇的标准燃烧焓 θm c H ∆。
(2) 已知298.15K 时 H 2O(l) 和CO 2(g)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分别为-285.83 kJ·mol -1、-393.51 kJ·mol -1,计算CH 3OH(l)的θm f H ∆。
(3) 如果甲醇的标准蒸发焓为 35.27kJ·mol -1,计算CH 3OH(g) 的θm f H ∆。
解:(1) 甲醇燃烧反应:CH 3OH(l) +23O 2(g) → CO 2(g) + 2H 2O(l) Q V =θm c U ∆=-119.50 kJ/(5.27/32)mol =-725.62 kJ·mol -1Q p =θm c H ∆=θm c U ∆+∑RT v)g (B= (-725.62-0.5×8.3145×298.15×10-3)kJ·.mol -1 =-726.86 kJ·mol-1(2) θm c H ∆=θm f H ∆(CO 2) + 2θm f H ∆(H 2O )-θm f H ∆ [CH 3OH(l)] θm f H ∆[CH 3OH (l)] =θm f H ∆ (CO 2) + 2θm f H ∆ (H 2O )-θm c H ∆= [-393.51+2×(-285.83)-(-726.86) ] kJ·mol -1=-238.31 kJ·mol -1(3) CH 3OH (l) →CH 3OH (g) ,θm vap ΔH= 35.27 kJ·.mol -1θm f H ∆[CH 3OH (g)] =θm f H ∆[CH 3OH (l)] +θmv ap H ∆= (-38.31+35.27)kJ·.mol-1=-203.04 kJ·mol -1第二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例1. 1mol 理想气体从300K ,100kPa 下等压加热到600K ,求此过程的Q 、W 、U 、H 、S 、G 。
814材料科学基础-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键合例题讲解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814 材料科学基础主讲人:薛老师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键合典型例题讲解1.金属键(01,04年)答:解题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1)由金属中自由电子与金属正离子相互作用所构成的键合称为为金属键。
其强弱和自由电子的多少、离子半径以及电子层结构等许多因素有关;(2)既无饱和性又无方向性,因而原子趋于与更多原子结合,形成低能量的密堆结构;(3)金属键在金属受外力时不易被破坏,因而使得金属具有良好的延展性;(4)公有化电子,且由于存在自由电子,因此金属导电、导热性良好;(5)密堆结构且相对原子质量大,因此金属密度较大。
2 离子键答:(1)金属原子将自己最外层的价电子给予非金属原子,使自己成为带正电的正离子,而非金属原子得到价电子后使自己成为带负电的负离子,这样,正负离子依靠它们之间的静电引力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力就是离子键。
(2)无饱和性、无方向性;(3)正负离子相间排列(4)大多数盐类、碱类和金属氧化物主要以离子键方式结合。
(5)离子晶体中正负离子静电引力较强,结合牢固,因而导致离子晶体熔点和硬度较高;(6)离子晶体中很难产生自由电子,因此导热、导电性差3 结合键有哪几种?分别有什么特点?答:是由原子结合成分子或固体的方式以及结合力的大小。
结合键主要分为化学键和物理键两类。
(1)金属键。
特点:金属自由电子与正离子相互吸引;键能较强;无饱和性与方向性;导电导热性能好,熔点较高。
(2)离子键。
特点:正负离子相互吸引而成;键能很强;无饱和性与方向性;导电导热性能差,熔点、硬度很高。
(3)共价键。
特点:相邻原子的共用电子对结合而成;键能强,有饱和性和方向性;导电导热性差,熔点、硬度较高。
(4)范德瓦尔斯力。
特点:近邻原子间瞬时的电偶极矩作用;键能较弱,大小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无饱和性和方向性;(5)氢键。
特点:氢原子核与相邻分子的引力作用;键能弱;有方向性和饱和性、是一种介于化学键和范德瓦尔斯力之间的键。
电路分析典型习题与解答
电路分析典型习题与解答目录第一章:集总参数电路中电压、电流的约束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本章主要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注意:.................................................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典型例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网孔分析与节点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本章主要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注意:.................................................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典型例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叠加方法与网络函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本章主要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注意:.................................................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典型例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分解方法与单口网络....................................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本章主要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河南省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典型例题
河南省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典型例题单选题1、华为最新款手机芯片“麒麟990”是一种微型处理器,每秒可进行100亿次运算,它工作2022秒可进行的运算次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A.0.2022×1014B.20.22×1012C.2.022×1013D.2.022×1014答案:C分析: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整数.确定n的值时,要看把原数变成a 时,小数点移动了多少位,n的值与小数点移动的位数相同,题中:1亿=108.解:100亿=1010,1010×2022=2.022×1013,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关键要正确确定a的值以及n的值.2、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小明所在班级的平均分为86分,把高出平均分的部分记为正数,小明考了98分记作+12分,若小强成绩记作-4分,则他的考试分数为()A.90分B.88分C.84分D.82分答案:D分析:根据高出平均分的部分记作正数,得到低于平均分的部分记作负数,即可得到结果.解:根据题意得:小明98分,应记为+12分;小强成绩记作-4分,则他的考试分数为82分.故选:D.小提示:此题考查了正数与负数,弄清题意是解本题的关键.3、下列各数中,是负数的是()A.-1B.0C.0.2D.12答案:A分析:根据小于0的数为负数,可作出正确的选择.解:A、-1<0,是负数,故选项正确;B、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故选项错误;C、0.2>0,是正数,故选项错误;D、1>0,是正数,故选项错误.2故选:A.小提示:本题考查了负数.能够准确理解负数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4、按照如图所示的计算程序,若x=3,则输出的结果是()A.1B.9C.−71D.−81答案:C分析:将x的值代入程序图中的程序按要求计算即可.解:当x=3时,10-x2=10-9=1>0,于是再把x=1输入,10-x2=10-1=9>0,不合题意;再把x=9输入,10-x2=10-81=-71<0,符合题意,因此输出的数为:-71,故选:C.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求代数式的值,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本题是操作型题目,按程序图的要求运算是解题的关键.5、若有理数a、b满足等式│b-a│-│a+b│=2b,则有理数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可能是()A.B.C.D.答案:D分析:根据数值上表示的数和绝对值的意义逐一判断分析各项即可.解:A.∵a<0,b>0, |a|<|b|,∴|b−a|−|a+b|=(b−a)−(a+b)=b−a−a−b=−2a≠2b,∴选项不符合题意;B. ∵a>0,b>0, |a|<|b|,∴|b−a|−|a+b|=(b−a)−(a+b)=b−a−a−b=−2a≠2b,∴本选项不符合题意;C. ∵a>0,b>0, |a|>|b|,∴|b−a|−|a+b|=−(b−a)−(a+b)=−b+a−a−b=−2b≠2b,∴本选项不符合题意;D. ∵a<0,b<0, |a|>|b|,∴|b−a|−|a+b|=(b−a)+(a+b)=b−a+a+b=2b,∴本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小提示:本题考查数轴,绝对值的意义,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化简绝对值:正数和0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6、观察下列三组数的运算:(−2)3=−8,−23=−8;(−3)3=−27,−33=−27;(−4)3=−64,−43=−64.联系这些具体数的乘方,可以发现规律.下列用字母a表示的式子:①当a<0时,a3=(−a)3;②当a>0时,−a3=(−a)3.其中表示的规律正确的是()A.①B.②C.①、②都正确D.①、②都不正确答案:B分析:根据三组数的运算的规律逐个判断即可得.解:由三组数的运算得:(−2)3=−8=−23=−[−(−2)]3,(−3)3=−27=−33=−[−(−3)]3,(−4)3=−64=−43=−[−(−4)]3,归纳类推得:当a<0时,a3=−(−a)3,式子①错误;由三组数的运算得:−23=−8=(−2)3,−33=−27=(−3)3,−43=−64=(−4)3,归纳类推得:当a>0时,−a3=(−a)3,式子②正确;故选:B.小提示:本题考查了有理数乘方的应用,正确归纳类推出一般规律是解题关键.7、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某党支部制作了精美的纪念章,其质量要求是“50±0.20克”,则下列纪念章质量符合标准的是()A.49.70克B.50.30克C.50.25克D.49.85克答案:D分析:将质量要求50±0.20克化为50−0.20克至50+0.20克,即可求解.解:∵质量要求是50±0.20克,∴质量要求是50−0.20克至50+0.20克,∵50−0.20=49.80,50+0.20=50.20,∴质量要求是49.80克至50.20克,∵49.80<49.85<50.20,∴49.85克符合标准,故选:D.小提示:本题考查正数和负数,解题的关键是将50±0.20克化为50−0.20克至50+0.20克.8、−2020的相反数为()A.−12020B.2020C.−2020D.12020答案:B−2020的相反数为-(-2020)=2020.故选B.小提示:此题考查了相反数,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相反数的定义.9、点A为数轴上表示-2的点,当点A沿数轴移动4个单位长度到点B时,点B所表示的数为( )A.2B.-6C.2或-6D.无法确定答案:C分析:点A为数轴上表示-2的点,即点A在原点左边表示2个单位长的点,当点A沿数轴移动4个单位长度到点B时,有两种情况:一是向右移动;二是向左移动.若向右移动,移动4个单位长度时,到原点右边表示2个长度单位的点,即2(或+2),若向左移动4个单位,B点在表示6个单位长度的点,即-6.解:点A为数轴上表示-2的点,当点A 沿数轴向左移动4个单位长度到点B 时,点B 所表示的数为-6.当点A 沿数轴向右移动4个单位长度到点B 时,点B 所表示的数为2.故选:C .小提示:此题是考查数轴的认识.数轴是规定了原点(0点)、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在原点(0点)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都是负数,右边的点表示的数都是正数.注意,点B 既可向右移动也可向左移动.10、a 与﹣2互为倒数,那么a 等于( )A .﹣2B .2C .﹣12D .12 答案:C分析:乘积是1的两数互为倒数.据此判断即可.解:a 与﹣2互为倒数,那么a 等于﹣12. 故选:C .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倒数的定义:若两个数的乘积是1,我们就称这两个数互为倒数.解题关键是掌握倒数的定义.11、已知实数a 在数轴上的对应点位置如图所示,则化简|a −1|−√(a −2)2的结果是( )A .3−2aB .−1C .1D .2a −3答案:D分析:根据数轴上a 点的位置,判断出(a−1)和(a−2)的符号,再根据非负数的性质进行化简.解:由图知:1<a <2,∴a−1>0,a−2<0,原式=a−1-|a −2|=a−1+(a−2)=2a−3.故选D .小提示:此题主要考查了二次根式的性质与化简,正确得出a−1>0,a−2<0是解题关键.12、如图,数轴上的两个点分别表示数a 和-2,则a 可以是( )A.-3B.-1C.1D.2答案:A分析:根据数轴上点的特征即可求解.解:由数轴可得,a在−2的左侧,故a<−2,故选A.小提示: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点的特点,熟悉数轴上点左侧数要比点右侧的数小是解题的关键.13、在数轴上点P表示的一个数是−2,将点P移动4个单位后所得的点A表示的数是()A.2或−6B.6或−6C.−6D.2答案:A分析:分点P向左移动和向右移动两种情况,根据数轴上点的移动规律即可求解.解:点P向左移动4个单位后,得到的点A表示的数是−2−4=−6;点P向右移动4个单位后,得到的点A表示的数是−2+4=2;所以答案是:A.小提示:本题考查数轴上点的移动规律:当数a表示的点向右移动b个单位长度后到达点表示的数为a+b,向左移动b个单位长度后到达点表示的数为a-b.14、实数a,b在数轴上的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a<−2B.b<1C.a>b D.−a>b答案:D分析:根据数轴上的点的特征即可判断.解:点a在−2的右边,故a>−2,故A选项错误;点b在1的右边,故b>1,故B选项错误;b在a的右边,故b>a,故C选项错误;由数轴得:−2<a<−1.5,则1.5<−a<2,1<b<1.5,则−a>b,故D选项正确,故选:D.小提示: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点,熟练掌握数轴上点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15、a,b是有理数,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把a,b,﹣a,﹣b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b<a<−a<−b B.−a<b<−b<aC.b<−a<a<−b D.−b<−a<a<b答案:C分析:先根据a,b两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判断出其符号,进而可得出结论.解:∵由图可知,b<0<a,|a|<|b|,∴0<a<-b,b<-a<0,∴b<-a<a<-b.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的是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熟知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大的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填空题16、如图,在数轴上,点A表示1,现将点A沿x轴做如下移动:第一次将点A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到达点A1,第二次将点A1向右移动6个单位长度到达点A2,第三次将点A2向左移动9个单位长度到达点A3,按照这种移动规律移动下去,第n次移动到点A n,如果点A n与原点的距离不小于20,那么n的最小值是_________.答案:13分析:当n为奇数的点在点A的左边,各点所表示的数依次减少3,当n为偶数的点在点A的右侧,各点所表示的数依次增加3.解:根据题目已知条件,A1表示的数,1-3=-2;A2表示的数为-2+6=4;A3表示的数为4-9=-5;A4表示的数为-5+12=7;A 5表示的数为7-15=-8;A 6表示的数为-8+18=10,A 7表示的数为10-21=-11,A 8表示的数为-11+24=13,A 9表示的数为13-27=-14,A 10表示的数为-14+30=16,A 11表示的数为16-33=-17,A 12表示的数为-17+36=19,A 13表示的数为19-39=-20.所以点An 与原点的距离不小于20,那么n 的最小值是13.故答案为13.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数字变化的规律,根据数轴发现题目规律,按照规律解答即可.17、下列各数:①−1.42;②0;③|−3|;④8;⑤−10%;⑥−42,其中正整数有______.(填序号)答案:③④分析:根据正整数的定义进行分类即可.①−1.42为负数;②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③|−3|=3是正整数;④8是正整数;⑤−10%是负的小数;⑥−42=−16是负数;其中正整数有③④所以答案是:③④.小提示:本题考查有理数的分类,牢记正整数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18、比较大小:−713_____−512.答案:<分析:先求出各数的绝对值,再比较绝对值大小,根据绝对值大的反而小解答即可.解:|﹣713|=713,|−512|=512,∵713>512, ∴-713<−512.所以答案是:<.小提示:此题主要考查了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①正数都大于0;②负数都小于0;③正数大于一切负数;④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其值反而小.19、如图,点A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2,若点B 也在数轴上,且线段AB 的长为112,C 为OB 的中点,则点C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__________.答案:−74或154分析:分两种情况:当点B 在点A 的左边时;当点B 在点A 的右边时;然后根据线段AB 的长为112,求出点B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多少;最后根据C 为OB 的中点,求出点C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多少即可.解:当点B 在点A 的左边时,∵线段AB 的长为112,点A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2, ∴点B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2-112=−72,∵C 为OB 的中点,∴点C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72÷2=−74. 当点B 在点A 的右边时,∵线段AB 的长为112,点A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2,∴点B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112+2=152,∵C 为OB 的中点,∴点C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152÷2=154. 综上,可得点C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74或154.所以答案是:−74或154.小提示:此题主要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的求法,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20、小明在电脑中设置了一个有理数运算程序:输入数a ,加*键,再输入数b ,就可以得到运算a *b =3a +2b ,请照此程序运算(−4)*3=______.答案:−6分析:根据题意即可得到(−4)∗3=3×(−4)+2×3,由此求解即可.解:∵a *b =3a +2b ,∴(−4)∗3=3×(−4)+2×3=−12+6=−6,所以答案是:−6.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有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正确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
九年级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九年级下册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1 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一) 一 知识要点1. 能够用tan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表示生 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坡度等正切的定义:在Rt △ABC 中,锐角A 的 与 锐角A 的比叫做∠A 的正切,记作tanA,即 tanA=2. 能够用正切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典型例题与分析例1:如图是甲,乙两个自动扶梯,哪一个自动扶梯比较陡?跟踪练习1、在Rt △ABC 中,锐角A 的对边和邻边同时扩大100 倍,tanA 的值( )A.扩大100倍B.缩小100倍C.不变D.不能确定 2、已知∠A,∠B 为锐角(1)若∠A=∠B,则tanA tanB; (2)若tanA=tanB,则∠A ∠B.例2:在△ABC 中,∠C=90°,BC=12cm ,AB=20cm ,求tanA 和tanB 的值.随堂练习(见课本P 6 1、2)3、补充:在等腰△ABC 中,AB=AC=13,BC=10,求tanB.三、拓展训练例3如图,Rt △ABC 是一防洪堤背水坡的横截面图,斜坡AB 的长为12 m ,它的坡角为45°,为了提高该堤的防洪能力,现将背水坡改造成坡比为1:1.5的斜坡AD ,求DB 的长.(结果保留根号)四、中考链接1:若某人沿坡度i=3:4的斜坡前进10米,则他所在的位置比原来的位置升高_______米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是16和12.较长的一条对角线与菱形的一边的夹角为θ,则tanθ=______.§1.2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2)正弦与余弦一.知识要点:1.正弦,余弦的定义(1).在Rt△ABC中,锐角A的与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即sinA=(2).在Rt△ABC中,锐角A的与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即cosA=总结:①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锐角A的, , 都叫做∠A的三角函数.②定义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sinA,cosA,tanA, 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的,∠A是锐角(注意数形结合,构造直角三角形).(2)sinA,cosA,tanA, 是一个完整的符号,表示∠A,习惯省去“∠”号;(3)sinA,cosA,tanA,是一个比值.注意比的顺序,且sinA,cosA,tanA,均﹥0,无单位.(4)sinA,cosA,tanA, 的大小只与∠A的大小有关,而与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无关.(5)角相等,则其三角函数值相等;两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相等,则这两个锐角相等.练习:如图,分别根据图(1)和图(2)求∠A的三个三角函数值.二.典型例题与分析:例1.如图:在Rt△ABC中,∠B=090,AC=200,sinA=0.6.求:BC的长.跟踪练习:1.如图,已知直角三角形A B C中,斜边A B的长为m,40B∠=,则直角边B C的长是()A.s in40m B.co s40mC.tan40m D.ta n40m2.如图, ∠C=90°CD⊥AB.(1)SinB=()()=()()=()()(2)若BD=6,CD=12.求cosA的值.3.在等腰△ABC中,AB=AC=13,BC=10,求sinB,cosB.三.基础练习:A BC 1.已知△ABC 中,90=∠C ,3cosB=2, AC=52 ,则AB= . 2.在Rt ABC ∆中,90=∠C ,如果2=AB ,1=BC ,那么Bsin的值是( )A.21B.23C.33D.33.在R t A B C △中,90C ∠=°,a b c ,,分别是A B C ∠∠∠,,的对边,若2b a =,则tan A =4.如图,一架梯子斜靠在墙上,若梯子到墙的距离A C =3米,3c o s 4B AC ∠=,则梯子A B 的长度为 米.5.如果a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则tan α的值是( ) A.12B.2C.1D.2四.知识延伸1.如图,P 是∠α的边OA 上一点,且点 P 的坐标为(3,4), 则sin α= ( ) A .35B .45C .34D .432.如图,A D C D ⊥,13A B =,12B C =,3C D =,4A D =,则sin B =( ) A .513B .1213C .35D .453.直角三角形纸片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6,8,现将A B C △如图那样折叠,使点A 与点B 重合,折痕为D E ,则tan C B E ∠的值是( ) A .247B .3C .724D .134.如图所示,Rt △ABC ∽Rt △DEF ,则cosE 的值等于 ( ) A. 12223五.中考链接 1.正方形网格中,A O B ∠如图放置,则co s A O B∠的值为() 55C.12D.22.如图,在A B C △中,90A C B ∠=,C D A B ⊥于D ,若A C =A B =tan B C D ∠的值为( )2333.如图,在A B C ∆中,90C ∠=︒,点D 、E 分别在A C 、A B 上,B D 平分A B C ∠,D E A B ⊥,6A E =,3c o s 5A =.求(1)D E 、C D 的长; (2)tan D B C ∠的值.§1.3 300,450,600角的三角函数值(1)D ABCABO第1题一、知识要点(1)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2)特殊角300,450,600角的三角函数值. (3)互余两角之间的三角函数关系. (4)同角之间的三角函数关系 二、典型例题例1:(1)sin300﹢cos450(2) sin 2600+cos 2600﹣tan450跟踪练习:(1)sin600﹣cos450; (2)cos600+tan600例2: 如图:一个小孩荡秋千,秋千链子的长度为2.5m,当秋千向两边摆动时,摆角恰好为600,且两边摆动的角度相同,求它摆至最高位置时与其摆至最低位置时的高度之差(结果精确到0.01m).跟踪练习:2.某商场有一自动扶梯,其倾斜角为300,高为7m,扶梯的长度是多少?例3、如图,在Rt △ABC 中,∠C=90°, ∠A,∠B ,∠C 的对边分别是a,b,c.求证:sin 2A+cos 2A=1C跟踪练习:1.tan α×tan300 =1,且α为锐角。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知识点归纳-专题总结-典型例题分析(整理)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基础知识点归纳1.质点(A)(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参考系(A)(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3.路程和位移(A)(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
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
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
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
图1-1中质点轨迹ACB 的长度是路程,AB 是位移S 。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
比如说某人从O 点起走了50m 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 的比值。
即v=s/t 。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 )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t 内的位移为s, 则我们定义v=s/t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浙教版⼋年级上册数学第⼀章《三⾓形的初步知识》知识点及典型例题浙教版⼋年级上册数学第⼀章《三⾓形的初步知识》知识点及典型例题考点⼀、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形考点⼆、求三⾓形的某⼀边长或周长的取值范围考点三、判断⼀句话是否为命题,以及改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考点四、利⽤⾓平分线、垂线(90°⾓)、三⾓形的外⾓、内⾓和、全等三⾓形来计算⾓度考点五、利⽤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形来计算线段长度考点六、证明三⾓形全等,以及在三⾓形全等的基础之上进⼀步证明线段、⾓度之间的数量关系考点七、画三⾓形的⾼线、中线、⾓平分线,以及基本图形的尺规作图法考点⼋、⽅案设计题,求河宽等问题例1、已知两条线段的长分别是3cm 、8cm ,要想拼成⼀个三⾓形,且第三条线段a 的长为奇数,问第三条线段应取多少厘⽶?1、某⼀三⾓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5,则该三⾓形的周长的取值范围为() A 、10≤a <16 B 、10<a ≤16 C 、10<a <16 D 、2<a <82、能把⼀个三⾓形分成⾯积相等的两部分是三⾓形的()A 、中线B 、⾼线C 、⾓平分线D 、过⼀边的中点且和这条边垂直的直线 3、已知⼀个三⾓形的三条⾼的交点不在这个三⾓形的内部,则这个三⾓形()A. 必定是钝⾓三⾓形B. 必定是直⾓三⾓形C. 必定是锐⾓三⾓形D. 不可能是锐⾓三⾓4、△ABC 的三个不相邻外⾓的⽐为2:3:4,则△ABC 的三个内⾓的度数分别为。
例2、如图,已知△ABC 中,BE 和CD 分别为∠ABC 和∠ACB 的平分线,且BD=C E ,∠1=∠2。
说明BE=CD 的理由。
【设计意图】本例主要考察了⾓平分线和三⾓形全等的条件和性质,要说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法可以通过说明三⾓形全等来解决。
例3、已知AE ,AD 分别为△ABC 中BC 边上的中线和⾼线,且AB=7cm ,AC=5cm ,则△ACE 和△ABE 的周长之差为多少厘⽶?△ACE 和△ABE 的⾯积之⽐为多少?【设计意图】本例主要考察了三⾓形中线、⾼线的性质,重在格式的书写上。
第一章课堂例题
15 5
10 5
5 5
15! . 5! 5! 5!
(1) 每一个班级各分配到一名优秀生的分法共有
3! 4!142!!4!种.
因此所求概率为
p1
3!12! 4! 4! 4!
15! 25 . 5! 5! 5! 91
(2)将3名优秀生分配在同一个班级的分法共有3种, 对于每一种分法,其余12名新生的分法有 12! 种.
解 假设接待站的接待时间没有
规定,且各来访者在一周的任一天
中去接待站是等可能的.
17 27
37
47
172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故一周内接待 12 次来访共有 712种.
12 2
32
42
122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12 次接待都是在周二和周四进行的共有 212种.
(2) 在仓库中随机地取一只 元件 , 若已知取到的是 次品, 为分析此次品出自何厂 , 需求出此次品由三 家工厂生产的概率分别 是多少. 试求这些概率 .
解 设 A 表示“取到的是一只次品”, Bi (i 1,2,3) 表示“所取到的产品是由第 i 家工厂提供的”.
则 B1, B2 , B3 是样本空间 S 的一个划分,
1o 分房问题 将张三、李四、王五3人等可能地 分配到3 间房中去,试求每个房间恰有1人的概率.
(答案 : 2 9)
2o 生日问题 某班有20个学生都 是同一年出生的,求有10个学生生 日是1月1日,另外10个学生生日是 12月31日的概率. (答案 : p 2010 36520 )
10 10
二、典型例题
八年级上北师大版物理第一章第1节物质的状态典型例题剖析
八年级上北师大版物理第一章第1节物质的状态典型例题剖析[日期:2012-01-04] 来源:芳星园中学作者:冯丹[字体:大中小] 八年级上北师大版物理第一章第1节物质的状态典型例题剖析【例题1】物质通常存在_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存在的形态可以发生变化。
答案:固态,液态,气态。
【例题2】物质可以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这种变化叫______。
答案:物态变化。
【例题3】去年冬季我地气温最低达-5℃,正确的读法是A、负5摄氏度B、负摄氏5度C、摄氏负5度D、零下5度答案:-5℃可以读成负5摄氏度和零下5摄氏度。
【例题4】在制作液体温度计时,为了提高温度计的准确程度,下面措施可行的是A、玻璃泡的容积做大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细一些;B、玻璃泡的容积做小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粗一些;C、玻璃泡的容积做大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粗一些;D、玻璃泡的容积做小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细一些。
分析:液体水银温度计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因为水银的热涨冷缩,而且水银的膨胀系数比较大,变化较明显,适当的将玻璃泡的容积做大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细一些,可以提高温度计的准确程度,细微的体积变化能够清楚的在刻度上显现。
答案:A【例题5】一只温度计,虽然它的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标度却不准确,它在冰水混合物中的读数是-7℃,在沸水中的读数是103℃。
(1)这只温度计的分度值是____℃,(2)当它指示气温是5℃时,实际温度是____℃。
分析:因为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这个温度计在-7℃~103℃之间一共是110格,表示0℃~100℃,列式为:100℃÷110≈0.91℃,则每个分度的值是0.91℃。
当它度数是5℃时,实际的温度应该是(5+7)×0.91℃=10.9℃。
答案:0.91℃/格;10.9℃【例题6】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做________,这是个______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做________,这是个_______热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 1. 下列近似值的绝对误差限均为 0.005,问它们各有几位有效数字?
a = 138.002 , b = −0.0312 , c = 0.86 ×10−4
解: 现将近似值写成标准形式:
a = 0.138002 ×103 , b = −0.312 ×10−1 , c = 0.86 ×10−4 ,
例 5 若用下列两种方法
(1)
∑( ) ∑ 9
e−5 ≈
i=0
−1 i 5i i!
= x1* ,
(2)
e−5
≈
⎜⎜⎝⎛
9 i=0
5i i!
⎟⎟⎠⎞−1
=
x2*
,
计算 e−5 的近似值,问那种方法能提供较好的近似值?请分析原因。
解:方法(1)的误差由 Taylor 展开式可得:
e−5
=1−5+
(− 5)2
1 9 5i
≈ 1 倍,故方法(2)给出较准确 143.7
i=0 i!
的近似值.
( ) 例 6 计算 f = 2 −1 6 ,取 2 ≈ 1.4 ,直接计算 f 和利用下述等式计算,那一个最好?
1
( ) ( ) ( ) 2 +
1
6
,
3−2
3
2,
1 3+2
3, 2
99 − 70 2 ;
解:所给出的 5 个公式可分别看作
( ) 由此可见,使用公式
1
计算时误差最小。
3+2
3
2
f (x) = (x −1)6 , f1(x) = (x + )1 −6 , f2(x) = (3 − 2x)3 , f2(x) = (3 − 2x)3 ,
f3(x) = (3 + 2x)−3 , f4(x) = 99 − 70x
取 x = 2 的近似值 a = 1.4 时,相应函数的计算值。而 2 − a ≤ 0.02 = ε 。利用函
y
y
y − y*
z − z* ≈
≈
0.5
×10−4 ≤ 0.3 ×10−2 。
y* 0.0167
若用公式 f (x) = − ln(x + x2 −1) ,令 y = x + x2 − 1 ,此时 z = g( y) = − ln( y) ,则
y* = 30 + 29.9833 = 59.9833 = 102 × 0.599833 ,其具有 6 位有效数字。故
2!
−
53 3!
+L−
59 9!
+
eξ × 510 ,其中 ξ 10!
介于-5
和
0
之间
则
e−5
−
x1*
≤ eξ × 510 . 10!
方法(2)的误差是
∑ ∑ ∑ ∑ e−5
− x2*
=
⎜⎜⎝⎛
9 i=0
5i i!
+
eξ 10!
×
510
⎟⎟⎠⎞−1
−
⎜⎜⎝⎛
9 i=0
5i i!
⎟⎟⎠⎞−1
=
⎜⎜⎝⎛
若 x = 0.0003000 , a = 0.0003100 ,
则绝对误差 x − a = −0.1×10−4 ,
相对误差为: x − a = − 0.000100 = −0.333 ×10−1 ; x 0.0003000
若 x = 0.3000 ×104 , a = 0.3100 ×104 ,
则绝对误差 x − a = −0.1×103 ,
≤
1 ×10−2 。 2
令
f (x1, x2 , x3 ) = x1 ⋅ x2 + x3 , f (a1, a2 , a3 ) = a1 ⋅ a2 + a3 ,
由函数运算的误差估计式
f (x1, x2 , x3 ) − f (a1, a2 , a3 ) ≈
(f ′x1 a1, a2 , a3 )(x1 − a1)+ f ′x2 (a1, a2 , a3 )(x2 − a2 )+ ( f ′x3 a1, a2 , a3 )(x3 − a3 )
在直接根据有效数字定义得出,
x − a ≤ 1 ×10−2 ⇒ k − n = 3 − n = −2 ⇒ n = 5 ,即 a 有 5 位有效数字; 2
x − b ≤ 1 ×10−2 ⇒ k − n = −1 − n = −2 ⇒ n = 1 ,即 b 有 1 位有效数字; 2
x − c ≤ 1 ×10−2 ⇒ k − n = − 4 − n = −2 ⇒ n = −2 ,即 c 无有效数字。
(2) f (x) = − ln(x + x2 −1)
计算 f (30) 的近似值,近似值分别为多少?求对数时相对误差有多大?
分 析 : 由 于 f (x) = ln(x − x 2 −1) , 求 f (x) 的 值 应 看 成 复 合 函 数 。 先 令 y = x − x2 −1 ,由于开方用六位函数表,则 y 的误差为已知,故应看成 z = g( y) = ln( y) , 由 y 的误差限 y − y* 求 g( y) 的误差限 ln( y) − ln( y*) 。
≤ 1.21 + 3.65 + 1 × 1 ×10−2 = 0.00206 ﹟ 1.21× 3.63 + 9.81 2
若 x = 3.000 , a = 3.100 , 则绝对误差 x − a = −0.1,
相对误差为:
x − a = − 0.100 = −0.0333 = −0.333×10−1 ; x 3.000
相对误差为:
x−a x
=
− 0.1×103 0.3000 × 104
=
−0.333×10−1 ;
这个例子说明绝对误差有较大变化时,相对误差相同。作为精确性的度量,绝对误差 可能引起误解,而相对误差由于考虑到了值的大小而更有意义。
例 4 六位十进制的限制下,分别用等价的公式
(1) f (x) = ln(x − x2 −1) ;
2 例 2. 已知 x 的相对误差为 0.003 ,求 am 的相对误差。
解:此题要利用函数计算的误差估计,即取 f (x) = xm , f ′(x) = m ⋅ xm−1 ,则由
f (x) − f (a) ≈ f ′(a)(x − a),可推出 xm − am ≈ m ⋅ am−1 ⋅ (x − a),故 am 的相对误差为
数计算的误差估计公式可得:
( ) f 2 − f (a) ≈ f ′(a) 2 − a ≤ 6 a −15 ⋅ ε ≤ 6 × 0.45ε ≤ 0.06144ε ; ( ) f1 2 − f1(a) ≤ 6 a + 1−7 ⋅ ε ≤ 6 × 2.4−7 ⋅ ε ≤ 0.01308ε ; ( ) f2 2 − f2(a) ≤ 63 − 2a 2 ⋅ ε ≤ 6 × 0.4 ⋅ ε ≤ 0.24ε ; ( ) f3 2 − f3(a) ≤ 63 + 2a −4 ⋅ ε ≤ 0.005302 ⋅ ε ; ( ) f4 2 − f4(a) ≤ 70 ⋅ ε 。
= a2 (x1 − a1) + a1(x2 − a2 ) + (x3 − a3 )
从而,相对误差可写成
( ) ( ) f x1, x2 , x3 − f a1, a2 , a3 ≤ a2 x1 − a1 + a1 x2 − a2 + x3 − a3
( ) f a1, a2 , a3
f (a1, a2 , a3 )
9 i=0
5i i!
eη × 510 10!
+
eη 10!
×
510
⎟⎟⎠⎞⎜⎜⎝⎛
i
9 =0
5i i!
⎟⎟⎠⎞
eη × 510
510 eη −5
∑ ∑ =
10!
e5
⎜⎜⎝⎛
i
9 =0
5i i!
⎟⎟⎠⎞
=
10!
9
i=0
5i i!
,其中 − 5 < η − 5 < 0 .
∑ 由此可知方法(2)的误差是方法(1)的
y − y* ≤ 1 ×10k −n = 1 ×102−6 = 1 ×10−4 。
2
2
2
而 z − z* ≈ y − y* 。于是, yy − y*来自z − z* ≈≈
0.5
×10−4 ≤ 0.834 ×10−6
y* 59.9833
可见,用公式 f (x) = − ln(x + x2 −1) 计算更精确。
xm − am am
≈ m⋅
x−a a
= 0.003m 。
例3 已知近似值 a1=1.21,a2=3.65,a3=9.81 均为有效数字,试估计 a1 ⋅ a2 + a3 的相对误差。
解:由已知,
x1
− a1
≤
1 ×10k −n 2
=
1 ×10−2 ; 2
x2
− a2
≤
1 ×10−2 ; 2
x3
− a3
解:当 x = 30 时求 y = 30 − 302 −1 ,用六位开方表得
y* = 30 − 29.9833 = 0.0167 = 10−1 × 0.167 ,其具有 3 位有效数字。故
y − y* ≤ 1 ×10k −n = 1 ×10−1−3 = 1 ×10−4 。
2
2
2
由 z = g( y) = ln( y) ,得 g′( y) = 1 ,故 z − z* ≈ y − y* 。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