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农业概况(1).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非农业概况
一、南非概况
南非共和国位于非洲的最南端,东、南、西三面为印度洋和大西洋环抱,西北部与纳米比亚为邻,北界博茨瓦纳,东北部与津巴布韦、莫桑比克、斯威士兰为邻,被其包围的莱索托位于南非东部地区。南非国土位于东经17度至33度、南纬22度至35度之间,面积122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我国西藏自治区),海岸线长2954公里。
境内大部分为海拔600-2000米之间的高原,沿海为狭窄平原。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部有南北走向的德拉肯斯堡山脉,西北部的卡拉哈里盆地为全国最低点。南非有两条主要河流:林波波河和奥兰治河。
南非大部分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东部沿海为热带季风气候,西南部开普平原为地中海式气候。南非的夏季为12月到2月,冬季是6月到8月。南非总体地势较高,因此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南非的降水量比较小,主要集中在夏季。西北部相当干旱,年降水不足200毫米;东南部雨量比较充沛,可达1000多毫米。全国有耕地1536万公顷,比1985年增加了将近1/4,但仍只占国土面积的13%,人均耕地约0.4公顷;灌溉面积仅80万公顷。国内有世界著名的野生动物园和自然保护区。
全国人口为4310多万(1999年中期,南非官方估计数字),按人种可分为黑人(占总人口的77.5%)、白人(占12.1%)有色人(占8.1%)和亚裔人(占2.3%)。官方语言为英语和阿非里卡语(南非荷兰语)。比勒陀利亚为行政首都,人口108万;开普敦为立法首都,人口235万;布隆方丹为司法首都。约翰内斯堡的人口约192万,是南非最大的工商和金融城市、交通中心。开普敦是重要的国际海运航道交汇点,位于西海岸,濒临大西洋,工商业发达。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45%,其中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5%左右。
早在殖民主义者入侵前很久,当地土著居民就生活繁衍在南非这块土地上;其中东部地区居住着班图各民族,过着农牧生活,西部居住着以狩猎、采集为生的桑人(也被称作布须曼人)和以游牧为生的科伊人(也被称作霍屯督人)。1652年,荷兰人开始从南部沿海入侵,随而向内地推进,对当地居民发动多次殖民战争。1795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开普登陆,1906年夺取了开普殖民地,迫使荷裔布尔人向内地迁徙。布尔人于1852年和1854年先后建立了奥兰治自由邦和德兰士瓦共和国。1867年和1884年南非先后发现钻石和黄金,大批欧洲移民纷至沓来。1899-1902年,英国人通过"英布战争"吞并了布尔人建立的奥兰治自由邦和德兰士瓦共和国。1910年英国将开普、德兰士瓦、纳塔尔和奥兰治合并为"南非联邦",成为自治领地。1961年,南非国民党政府退出英联邦,宣布成立南非共和国。此后,南非白人当局一直在国内推行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从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黑人和有色人进行残酷镇压和迫害,
激起了南非广大人民群众持续不断的反抗和全世界人民的谴责。南非人民经过长期斗争,终于在1994年5月建立了以曼德拉总统为代表、以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为主体的多党民族团结政府,从而最终结束了臭名昭著的种族隔离制度,为新南非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南非经济的发展,走的是一条以农牧业起步、采矿业发家、制造业后来居上,采矿业、制造业成为其支柱产业的独特道路。南非原是一个农牧业国家,随着工矿业的发展,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下降,从1930年代的约20%降至1960年的12.5%、1981年的7.1%,到1992年遭受严重干旱时仅占到4.2%。目前,南非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4%。尽管如此,农业在南非经济中仍占重要地位,并且对整个南部非洲地区的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非是非洲大陆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有"非洲经济巨人" 之称。南非国民生产总值一般要占到全非大陆的30%多;但是其经济结构相当脆弱,经济建设资金严重依赖出口收入和外国资本。1993-1996年,南非经济连续四年实现低速增长,其中1996年经济增长率为3.1%,人均收入比1993年增长4.5%,通货膨胀率也降到了1972年以来的最低点,为7.4%。受1998年全球金融动荡的影响,南非的经济也出现了动荡。国际市场上黄金和矿产品价格暴跌,使出口收入锐减。加上不合理的外资结构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可趁之机,兰特贬值达25%。
这些都影响到南非经济的发展,进而会对整个非洲大陆经济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南非的货币名称是兰特(rand),2000年6月为6.94兰特兑换1美元。据世界银行的估计,南非1998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190亿美元,人均2880美元。
二、农业发展的特点
1.农业具有鲜明的二元结构南非国内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农业生产机制,其生产内容、水平、特点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一方面是少数白人农场主经营的发达的大农场,是高度商品化的农业,提供南非农业总产值的90%以上;另一方面,是非洲人仅能维持生计的传统农业。南非新政府继承下来的是一种极不平等的土地所有制结构。种族隔离统治时期的土地法令将86%的土地给了白人,广大的黑人被排挤到土地贫瘠的"保留地"。到种族隔离制结束时,先前白人地区由6.7万个农场主占有,规模大都超过1000公顷,而71%的农村人口居住在剩余的14%的土地上。而黑人地区人均占有可耕地低至0.1公顷。南非农业中的这两种极端在短时期内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
2.农业商品率和生产率高居非洲前列商品农业经济在南非发展的历史较为悠久,它从一开始就同宗主国的海外市场紧密相联。开普殖民地的建立,其首要任务是为过往船只提供蔬菜、肉类、淡水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钻石、黄金采矿业兴起后,大批移民纷至沓来,使得城市迅速发展,急剧增加的城市人口对粮食、蔬菜、肉类、水果的大量需求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1910年南非联邦成立后,
许多掌权者代表布尔人农场主的利益,通过了一系列有利于白人农场主的立法,使南非农业逐步向现代化农业过渡。二战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商品率。1994年,南非农用拖拉机拥有量为12.6万台,谷物联合收割机为1.27万台。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生产谷物7766公斤,生产肉类660公斤。南非农业虽受气候和地形影响较大,但除少数干旱年之外,它一直是一个粮食自给有余并且出口的国家。
3.地区差异十分明显南非农业因地理、资源条件不同而异,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主要农作物有自己的集中产区。例如最重要的作物玉米集中在西北省,自由州的西北部、北部和东部,马普马兰加省高草原(海拔1300米以上)以及夸祖鲁-纳塔尔地区。小麦是仅次于玉米的重要的粮食作物,产区主要在冬季降雨的西开普省、西北省、北部省和自由州(该州的产量最高,但因气候原因,年度产量变化幅度较大)。西开普省西南部地中海式气候区降雨可靠,冬季温和多雨,为小麦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是小麦最为稳定的产区,素有"小麦谷仓"之称。其他粮食作物中,大麦、黑麦、燕麦等播种面积不大,集中于西南部地中海气候区。南非是世界第十大产糖国,甘蔗主要集中于沿海无霜冻地区及夸祖鲁-纳塔尔省沿海湿润区,另外10%左右的甘蔗种植在马普马兰加省南部的灌溉农业地区。棉花分布在北方省。
三、农业生产结构和对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