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小结
资本论第三章读书心得(精选5篇)
资本论第三章读书心得(精选5篇)资本论第三章读书心得篇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他接着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
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
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
”马克思又同时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
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他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上面论述表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也是随其研究问题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社会化大生产总体劳动中,生产劳动的范围不只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还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动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系。
”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
”在今天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必须探讨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就这部书的历史意义,恩格斯曾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一览无遗”。
《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 “在已定的不变的生产条件下,工人加进的价值越多,他 保存的价值就越多。但是,他能保存更多的价值,并不是 因为他加进了更多的价值,而是因为他在不变的和不以他 自己的劳动为转移的条件下加进这些价值。”(第1卷第 228页)在这里,马克思强调的是在生产条件不变,主要是 指劳动生产率与生产资料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工人加进的 价值越多,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才越多。例如,生产1件 产品需要6小时,相当于加进6 元新价值,需要消耗生产 资料价值12元,也就是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12 元。假设 生产条件不变,现在要生产2件产品,就需要追加劳动6小 时,加进的新价值就由6元增加到12元,生产资料转移的 价值也就由12元增加到24元。这就是在已定的不变的生产 条件下,工人加进的价值越多,他保存的价值就越多。如 果生产条件变化了,假设生产资料价值降低了 50%,在这 种情况下,仍然按照上例,工人加进价值增加一倍由6元增 加到12元,但是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并没有增加,仍然是 12元。这就是说,生产条件变化了,工人加进的价值越多, 他保存的价值不一定也越多。 所以,他能保存更多的价 值,并不是因为他加进了更多的价值,而是因为他在不变 的和不以他自己的劳动为转移的条件下加进这些价值。
• 如果整个生产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 察,那么劳 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就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 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而 一个使用价值究竟表现为劳动 资料还是劳动对象,就要看它在生产过程 中的地位和作 用。拿土地来说,人们在开垦的荒地,是人们劳动的对象, 而不是劳动资料;工厂的建筑物所使用的土地是劳动资料 而不是劳动对 象;但是在采矿部门,矿场的建筑物所用的 土地是劳动资料,而被开采的 矿山是劳动对象。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阅读感悟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表现。
所以通过货币职能的研究,又可以进一步了解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各种职能是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没有商品流通,就不可能有货币的各种职能,同样,没有货币,也不可能有商品流通。
可见,货币和商品流通实际上是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
因而马克思以“货币或商品流通”作为这一章的标题。
货币价值尺度的职能价值尺度职能是通过价格形式来实现。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各种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
价格就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现在,商品价值就不象扩大价值形式那样表现在一系列等价物上,而只是表现在一种货币商品上。
货币并没有价格,它把自己当作自己的等价物。
执行价值尺度的货币是观念的货币。
商品所有者在用金估量商品价值时,丝毫不需要实在的金。
虽然执行价值尺度的货币只是观念的货币,但是它要以现实的货币作为基础。
两种商品充当价值尺度与价值尺度职能的矛盾。
如果有两种商品例如金、银充当货币,同时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则一切商品就会有金价格和银价格。
当金银比价固定不变时,两种价格就可以安然并存。
当金银实际比价变化时,就会造成整个商品价格混乱。
价格形式商品价格变动的规律性。
商品价格是由商品价值和金价值共同决定的。
前面关于相对价值量的变动规律也适用于价格变化的规律。
第一,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价值的提高或降低会使价格提高或降低。
第二,商品价值不变时,货币价值提高或降低会使商品价格降低或提高。
价格与价值量的矛盾。
价格形式包含了同价值量背离的可能性。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因此,价值量决定了价格水平。
但价格水平不一定反映价值量。
例如,市场的变化会使一种商品出现许多价格,有的价格就会高于或低于它的价值。
这些高于或低于价值的价格,仍然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只是表现得不够准确。
因为价格只是商品内在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由于受外在条件的影响,外在表现形式就不可能完全反映内在的价值量。
价格与价值的矛盾。
价格与价值不仅在量上不一致,而且在质上也不一致,即有的价格并不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马工程资本论导读第三章读后感
马工程资本论导读第三章读后感篇一马工程资本论导读第三章读后感嘿,朋友们!读完马工程《资本论》导读的第三章,我这心里呀,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也许你会问,不就是一本书的一个章节嘛,至于这么大反应?我跟你说,还真至于!这一章里揭示的那些资本的秘密和规律,就像是一道道闪电,猛地劈开了我之前对经济世界那懵懂又天真的认知。
这一章里说的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我一开始觉得,不就是钱转来转去嘛,能有多复杂?可仔细一琢磨,我勒个去,这里面的门道深着呢!就好比一个企业,资金要是周转不灵,那可能瞬间就玩完儿了。
这让我想起之前听说的一个小公司,本来发展得还不错,可就是因为资金链断了,一下子就垮了。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他们自己经营不善呗。
但真的只是这么简单吗?我觉得吧,资本的世界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迷宫,我们普通人在里面很容易迷失方向。
有时候我就在想,我们辛辛苦苦工作,挣的那点钱,是不是也在这个资本的大循环里被无情地摆弄着?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命运?不过呢,我又觉得不能这么悲观。
虽说资本有着强大的力量,但我们也不是毫无办法呀!我们可以学习知识,了解它的规律,说不定还能从中找到自己的机会呢!你说是不是?总之,读完这一章,我是又迷茫又兴奋,又害怕又期待。
这感觉,真的是没法形容!篇二马工程资本论导读第三章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马工程《资本论》导读的第三章,我这脑袋都快炸了!说真的,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多难懂?结果,现实给了我一个响亮的耳光!这一章里讲的那些资本的弯弯绕绕,简直比解数学难题还让人头疼!你看啊,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听起来好像挺简单的概念,可深入一研究,我的天,复杂得让人想哭!我就在想,那些经济学家们是怎么搞明白这些东西的?难道他们的脑子都是超级计算机吗?就拿书中举的例子来说,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不断地调整生产和销售策略,这中间的过程就像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
可能一个不小心,就会掉进资本的陷阱里,爬都爬不出来。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在这个资本主导的世界里,我们普通人还有出路吗?也许有人会说,别想得那么悲观,只要努力奋斗,总会有机会的。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读书报告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读书报告学号:************姓名:***班级:工程管理132内容摘抄:第一篇商品与货币第一章商品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价值实体与价值量)社会形态无论是怎样,丰富的物质内容总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
在我们现今考察的社会形态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之物质的担当者。
第一,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种等一物;第二,交换价值一般只是某物的表现方式或现象形态,这某物含于其中,但可与其区别。
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即是在社会标准的生产条件下,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与强度,生产一个使用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的劳动量决定使用价值的劳动量。
当作价值来看,一切商品,都只是凝固的劳动时间的一定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体内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例,与实现在商品体内的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例。
在商品中表现的劳动的二重性那种种商品体,皆是二要素的结合,即自然物质与劳动。
从一方面看,一切劳动,就生理学的意义说,都是人类劳动力的支出。
它,当作同一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便形成商品价值。
从他方面看,一切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合目的的形态上的支出。
它,当作具体的有用的劳动,便生产使用价值。
价值形态或交换价值它们是商品,却仅因为它们是二重物,即是使用对象,同时又是价值相当者。
所以,必须有自然形态与价值形态的二重形态,它们才表现为商品,才有商品的形态。
A、单纯的,单一的,或偶然的价值形态价值表现的二极:相对价值形态与等价形态B、总体的或扩大的价值形态C、一般的价值形态D、货币形态劳动的社会性,取得对象的外表。
这便是商品界的拜物教性质。
第二章交换过程货币这个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的结果。
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货币只用作价值尺度时,它只是观念的或想象的货币。
当作价值尺度和当作价格标准,是货币的两种全异的机能。
金的价值变动,不会妨碍金的价格标准的机能。
货币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取得了流通手段的机能。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读后感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读后感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读后感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讲述三个理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积累理论,相信读了之后泥猴有所感想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希望你会喜欢。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篇一一、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以劳动产品的社会形式——商品作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商品的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一方面,商品按其自然形式是使用物,或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
如果说使用价值使得物具有被交换的前提,那么价值就是物得以被交换的本质。
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剥离了商品的物理属性、使用价值,单单是各种商品中统一存在的一种质的衡量。
商品的这种价值隐含在商品中,通过交换价值的形式体现出来,交换价值只是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则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
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对商品两重性的论述用的是一种辨证统一的方法。
他指出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在这个物不是以劳动为中介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
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
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
谁用自己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生产的虽然是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
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
最后,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
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紧接着,马克思提出商品之所以具有二重性是劳动的两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
《资本论》笔记 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 1.价值尺度(6-1)
为了简单起见,我在本书各处都假定金是货币商品。
金的第一个职能是为商品世界提供表现价值的材料,或者说,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们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较。
这样,金执行一般的价值尺度的职能,并且首先只是由于这个职能,金这个独特的等价商品才成为货币。
商品并不是由于有了货币才可以通约。
恰恰相反。
因为一切商品作为价值都是对象化的人类劳动,从而本身可以同约,所以他们能共同用一个独特的商品来计量自己的价值,这样,这个独特的商品就转化为他们共同的价值尺度或货币。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
商品在金上的价值表现——x量商品A=y量货币商品——是商品的货币形式或它的价格。
现在,要用社会公认的形式表现铁的价值,只要有1吨铁=2盎司金这样一个等式就够了。
这个等式不需要再同其他商品的价值等式排成一个行列,因为金这个等价商品已经具有货币的性质。
因此,现在商品的一般相对价值形式又具有商品最初的即简单的或个别的相对价值形式的样子。
另一方面,扩大的相对价值表现,或相对价值表现的无限的系列,成为货币商品所特有的相对价值形式。
而这个系列现在已经在商品价格中社会地提供了。
把一份行情表上的价目倒过来读,就可以看出货币的价值量表现在各式各样的商品上。
然而货币并没有价格,货币要参加其他商品的这个统一的相对价值形式,就必须把自己当作自己的等价物。
商品的价格或货币形式,同商品的价值形式本身一样,是一种与商品的可以捉摸的实在的物体形式不同的,因而只是观念的或想象的形式。
铁、麻布、小麦等等的价值虽然看不见,但是存在于这些物的本身中;它们的价值通过它们同金相等,同金发生一种可以说只是在它们头脑中作祟的关系而表现出来。
因此,商品监护人为了向外界表明商品的价格,必须把自己的舌头塞进他们的脑袋里,或者给他们挂上一张纸条。
因为商品在金上的价值表现是观念的,所以要表现商品的价值,也可以仅仅用想象的或观念的金。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3000字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深刻而全面的剖析。
它不仅展现了资本原始积累和商品经济的本质,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预示了资本主义的灭亡。
通过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马克思深邃的思想力和对经济学的独到见解,让我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面临的挑战。
第一章第一章详细地论述了商品和货币的本质以及它们的关系,这一部分可以说是全书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商品交换是人们之间本能的交往行为,但是由于人的不同生产需求,使得互相交换日益频繁起来,从而出现了商品经济以及货币的产生。
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马克思提出了价值概念,即商品某一时刻的社会必须劳动时间。
同时他也提出了价值形式,将价值的表现形式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在这一章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生产活动以及货币交换的本质与意义,开启了我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认识。
第二章第二章是论述剩余价值的概念和剥削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雇佣工人赋予企业家资本,以制造商品和服务,并以一定工资报酬谋取生活,但是在工资中所包括的只是为生产商品、提供服务所必需的物质费用。
因此,企业家可以通过控制工人的工资、工作时间和劳动条件等方式,得到剩余价值,进而实现剥削。
这种剩余价值从本质上来看是社会财富的有偿掠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精辟的论述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剥削的本质,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
第三章第三章主要讲述工人的劳动过程和商品的生产过程。
马克思认为,商品生产是由一系列的劳动过程组成的。
这些劳动过程的目的是为了生产物品,但在此过程中,人类的劳动力成为了商品,被买卖和利用。
同时,马克思强调了劳动过程和动力过程之间的差异:劳动过程是指生产商品所需的人类劳动活动,而动力过程是指与劳动过程相伴随的机器和其他生产资料的消耗过程。
通过读这一章,我体会到了商品生产的复杂性、劳动的条件和劳动力的本质,并进一步认知到了商品的生产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生产,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关系。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中心:通过货币的职能来说明货币的本质第一节价值尺度第二节流通手段第三节货币提问:为什么货币五个职能分为三节1货币五个职能的重要性不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货币基本职能2 货币五个职能代表不同发展阶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货币最早就有的职能3后三个职能必须真实的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只要求观念上的货币行作为流通手段,可以是货币的符号1 (第一节)价值尺度中心:说明什么是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以及怎样执行此职能包括21个自然段内容分四方面:(第P41~1段)说明假定条件(第2-3段)价值尺度职能用来计量商品价值(第4-12段)货币怎样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第13-21段)商品的价格形式。
一什么是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一)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用来计量商品价值货币为商品世界提供表现价值材料货币本身是商品,是人类劳动的凝结。
()(二)商品的价格用货币名称来表现就会掩盖商品的价值关系。
货币怎样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商品的价格思考:作为价值尺度,需要真实的货币吗?(三)商品的价格形式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要规定它的计量单位,指定它的价格标准。
价格标准与价值尺度关系价值尺度1内容:表现人类劳动的凝结状况2 作用:通过价格来衡量商品价值量3 计量对象:计量各种商品价值量4变动条件:作为金属本身价值量随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价格标准表现金属货币本身重量计算金属货币本身的数量计量金属货币本身计量金属货币重量单位不经国家的调整不会变化(四)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不会妨碍它执行价格标准和价值尺度的职能(五)货币执行价值职能时,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对商品价格有一定影响。
二商品的价格形式(P43第13段~结束)(一)在商品的价格形式上,金属重量的货币名称同金属原来的重量名称逐渐分离分离的原因:1 外国货币流到本国,本地区,本地区货币名称与外国货币名称不一致;2 货币材料的变化3 政府发行不足重量的货币(二)商品的价格用货币名称来表现就会掩盖商品的价值关系。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1、社会必要的劳动量,或生产一个使用价值社会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2、商品是以铁、麻布、小麦等等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形态,出现于世间的。
这是它们照常有的自然形态。
它们是商品,却仅因为他们是二重物,既是使用对象,同时又是价值相当者。
所以必须有自然形态与价值形态的二重形态,它们才表现为商品,才有商品的形态。
3、发现这货币形态的起源,探寻商品价值关系所包含的价值表现,是怎样从最单纯最不可感觉的姿态,发展到最迷人视觉的货币形态。
这样,货币的谜,将会同时消灭。
4、它(商品)只能用它所通晓的文字——商品语——传达它的思想。
因要告诉我们,它自身的价值是由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
5、希腊社会是立在奴隶劳动上,从而,以人间的和人类劳动力的不平等为自然基础。
6、在宗教世界的幻境中,人脑的生产物,好像是赋有生命,而互相发生关系,并与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物一样。
在商品界里,由人手造的生产物也是这样。
我把这个叫作拜物教。
劳动生产物当作商品而被生产时,这种性质是必然会附在劳动生产物上的。
这是商品生产不能须臾离的性质。
7、(以鲁滨逊为例)在必要性的强制下,他不得不把他的时间,适当的分配在各种机能之间。
在他的全部活动中,哪种机能占较大的范围,哪种机能占较小的范围,这要看,在有用效果的实现上,必须克服怎样大的困难才能决定的。
经验是会给他教训的。
8、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对于资产阶级时代以前的社会生产有机体形态,和教父对于基督教以前的宗教,是用同样的眼光看待的。
9、商品的交换过程,包含诸种矛盾的互相排斥的关系。
商品的发展,不曾扬弃这个矛盾,却为这个矛盾,创造了一个运动形态。
10、货币通流次数减少,则流通货币量增加。
当作流通手段的货币的量,在平均通流速度不变时,也不变,所以,只要投一定量的一镑钞票到流通界,即可使等量的金币从流通界退出——这是一切银行家都很熟悉的办法。
11、货币在量方面有限在质方面无限的矛盾,使货币贮藏者不绝的。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资本论》是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面剖析和批判的经典之作。
阅读《资本论》第一卷,我深刻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下面是我对《资本论》第一卷的读书心得。
第一章中,马克思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他指出,商品不仅有使用价值,还具有交换价值,这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础。
商品交换形式的出现使得各种不同的商品可以通过货币来统一交换,进而形成了商品的普遍等价物。
货币为商品交换提供了方便,也给了资本主义经济带来了无限的扩张和发展空间。
第二章中,马克思深入剖析了劳动价值论。
他提出了“劳动时间是决定价值的唯一尺度”的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
这一理论使我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和价值的关系,也揭示了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秘密。
第三章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他讲述了资本家如何利用雇佣工人和劳动工具进行生产,并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不仅控制了生产工具,还对工人施加压迫和剥削,从而实现了对社会财富的垄断和掌控。
这一分析让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平和剥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四章中,马克思对商品的实现和再生产进行了论述。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不仅需要被生产出来,还需要被出售出去,否则就会造成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
资本家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会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
这一分析让我深切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经济乱象的根源。
第五章中,马克思讲述了剩余价值的流转和分配。
他指出,剩余价值不仅会重新投资于生产中,也会以利润的形式流向其他行业和领域。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并进行剥削,不断积累剩余价值,从而扩大了自己的财富和势力。
这一分析让我深入了解到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阶级的统治和剥削。
第六章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矛盾进行了深入分析。
资本论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1.价值尺度为了简单起见,我在本书遍地都假定金是货币商品。
金的第一个职能是为商品世界提供表现价值的材料,或说,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们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能够比较。
因此,金执行一样的价值尺度的职能,而且第一只是由于那个职能,金那个特殊的等价商品才成为货币。
商品并非是由于有了货币才能够通约。
恰恰相反。
因为一切商品作为价值都是物化的人类劳动,它们本身就能够够通约,因此它们能一起用一个特殊的商起来计量自己的价值,如此,那个特殊的商品就成为它们一起的价值尺度或货币。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刻的必然表现形式。
(50)商品在金上的价值表现——x量商品A=y量货币商品——是商品的货币形式或它的价钱。
此刻,要用社会公认的形式表现铁的价值,只要有1吨铁=2盎斯金如此一个等式就够了。
那个等式不需要再同其他商品的价值等式排成一个行列,因为金那个等价商品已经具有货币的性质。
因此,此刻商品的一样相对价值形式又具有商品最初的即简单的或个别的相对价值形式的样子。
另一方面,扩大的相对价值表现,或相对价值表现的无穷的系列,成为货币商品所特有的相对价值形式。
而那个系列此刻已经在商品价钱中社会地提供了。
把一份行情表上的价目倒过来读,就能够够看出货币的价值量表此刻各式各样的商品上。
但是货币并无价格。
货币要参加其他商品的那个统一的相对价值形式,就必需把自己看成自己的等价物。
商品的价钱或货币形式,同商品的所有价值形式一样,是一种与商品的能够捉摸的实在的物体形式不同的,因此只是观念的或想象的形式。
铁、麻布、小麦等等的价值尽管看不见,可是存在于这些物的本身中;它们的价值通过它们同金相等,同金发生一种能够说只是在它们头脑中作怪的关系而表现出来。
因此,商品监护人必须把自己的舌头塞进它们的脑袋里,或给它们挂上一张纸条,以便向外界说明它们的价钱。
(51)既然商品在金上的价值表现是观念的,因此要表现商品的价值,也能够仅仅用想象的或观念的金。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读书笔记在本科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我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当时以为教材里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资本论》阐述成现代语言写成了,但这学期通过看了《<资本论>选读》这本书后发现以前真的是大错特错了——这么多经典术语、经典片段、经典实例都是出于《资本论》原文。
突然发现,我下一子与马克思离得好近好近。
马克思一生有两个最伟大的发现,其一是唯物史观;其二是剩余价值。
而在第三篇里马克思主要讲了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马克思在这一部分的分析框架如下:他首先将劳动过程看做是抽象劳动的过程,从而让我们直接想到这是生产价值的过程而并非使用价值的过程。
接着,马克思论证了商品生产过程必定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其实,这一点也是马克思之前论述的逻辑性必然结论。
为了进一步阐明剩余价值的来源,马克思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从而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完整过程。
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就是当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通过延长工作日,从而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也就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是衡量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的核心指标。
在这整个分析框架中我对下面这些方面感触最深。
“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头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马克思在这里尤其强调了人的思想重要性,人的意识或者说是人的心智模式或许在很多时候都比具体的操作技术更重要。
这点在我们的学习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
当我们面对各种各样复杂问题的时候,我们对问题的分析和对解决方法的预先估计及猜想要远远比具体怎么做更重要;因为只有知道要往哪个方向用力、要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之后,才轮到具体的操作技巧。
资本论第一卷笔记
资本论第⼀卷笔记前⾔现代社会,⽆论是什么职业,都需要懂⼀些⾦融、经济的知识。
以前的⽂盲是不识字的⼈,⽽现代的⽂盲则是不懂计算机、经济等领域常识的⼈。
我们不应该做书呆⼦或者只是专于某⼀领域的⼈,⽽应该全⾯科学地发展。
现在各种“概念经济”被媒体炒得⽕热,区块链⽅兴未艾。
但是我们不能做盲⽬的投资者,如果你对经济领域⼀窍不通却想投机取巧,那也只能是镜花⽔⽉⼀般。
马克思的《资本论》对经济学有了⼀个⼤致的概括体系,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式,⽆论是对于西⽅的经济理论,还是国内的市场经济理论,都有⼗分重要的阅读价值和参考价值。
由于各种因素,在寒假暂时阅读了第⼀卷——资本的⽣产过程。
事实上,资本论阅读起来还是相当吃⼒的,所以在阅读过程中也是参考了许多⽂献,但还是有晦涩的地⽅。
第⼀卷主要是针对资本的⽣产过程,从商品、⼯⼈、剩余价值等⾓度,阐明了社会⽣产与再⽣产,⼯⼈与资本家等多⽅⾯的关系。
我们⽣活在⼀个商品社会,⽆论你是什么职业,学⽣、农民、⼯⼈、教师、企业家……都⽆法摆脱商品社会的影响。
事实上,公司的职员和⼯⼈本质上⼀样的,资本家通过榨取下属的剩余价值,不断⽣产与再⽣产,也推动了社会⽣产⼒的发展。
我们都学过历史,很多历史事件的成功或失败都与社会⽣产⼒息息相关。
要仔细了解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就需要我们对⽣产⼒、资本、阶级等有⼀个全⾯⽽清晰的认识。
事实上,资本推动⽣产⼒,⽣产⼒的发展⼜推动资本的扩⼤与积累。
如蒸汽机使得当时的社会⽣产⼒爆发,所以资本得以快速发展。
第⼀篇商品与货币第⼀章商品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元素,是为了交换⽽⽣产的劳动产品。
⼀切的商品都具有使⽤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所以说,商品是使⽤价值和价值的统⼀体。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们在⽇常⽣活中对于商品价值的衡量。
事实上,资本家只关⼼商品的价值,但是由于使⽤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所以资本家还会注意到,对于使⽤价值⼤的物品,消费量⾼,商品的价值较容易体现。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5篇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5篇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在此分享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
大家好,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1《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用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
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工人阶级的圣经"!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我了解到了什么是劳动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及资本积累学说。
第一卷从生产过程中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到最后必然消亡的客观规律。
再把思绪转向今天的中国,我认为我们又能从这部经典中汲取到许多精髓。
(一)按商品经济规律办事,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探索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是走了弯路、犯了错误的。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我们最终选择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们应该牢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社会化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仍然是社会产品的普遍形式和细胞形式,货币仍然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流通规律和价值规律仍然在全社会范围内发挥作用。
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它的生产过程同样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社会主义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区别,不在于价值是否增殖,而在于这种价值增殖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即价值增殖部分归谁占有,是归少数资本家所有,还是归最广大劳动者所有。
社会主义的价值增殖意味着以更少的劳动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生产更加丰富的社会财富。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商品生产、货币流通、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作用的方式、特点和途径,按照商品经济运行的规律办事,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二)重视资本的积累,更要重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资本积累意味着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的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以便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马工程资本论导读第三章读后感
马工程资本论导读第三章读后感这一章啊,就像是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神秘面纱的一角。
我之前对价值增殖过程的理解就像雾里看花,模模糊糊的。
马克思在这章里把这个过程讲得那叫一个透彻,就像拿着手术刀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解剖得明明白白。
原来资本家赚钱可不是像表面上那么简单,以为投点钱,把东西生产出来卖出去就完事儿了。
这里面藏着价值怎么从工人的劳动中被压榨出来,还悄咪咪地增殖的大秘密。
马克思提到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真的是个神来之笔。
不变资本就像那些老老实实待在生产过程里,价值不怎么变化的东西,就好比生产用的机器设备,虽然很重要,但它们不会像工人的劳动那样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多的价值。
而可变资本呢,那就是工人的劳动力啦。
工人就像魔法师,他们的劳动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让价值像变魔术一样增殖。
这一划分让我突然明白,资本家其实是靠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来发财致富的。
就好比在一个戏班子里,资本家是那个拿大头的老板,而工人是唱戏的角儿,可角儿的努力成果大部分都被老板拿走了。
在阅读的时候,我还忍不住联想现在的一些情况。
虽然现在社会和马克思当时描述的资本主义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这种价值增殖的本质好像还是有迹可循的。
比如说那些加班文化盛行的公司,资本家不就是在变相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从而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吗?不过这章也不是那么好读的,就像在爬一座陡峭的知识山峰。
那些概念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有时候得停下来好好琢磨琢磨。
但当你真的把这些概念串起来理解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就像爬上山顶看到了一片绝美的风景一样。
总的来说,这章让我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佩服马克思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就像一个超级侦探,在一百多年前就把资本主义的秘密揭露得这么清楚。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小结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小结第一篇: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小结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一共三节。
第一节“价值尺度”,第二节“流通手段”,第三节“货币”。
在作为本书初篇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本章还有第四节“贵金属”,本书中已经略去。
关于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与货币的历史部分自然也已略去。
除此之外,主要内容、结构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相同,只不过在本书中,有些地方叙述得较为简略。
但是,在本章的注中,增加了许多关于货币理论的新材料。
第一节“价值尺度”。
这一节与第一章第三节“价值形态或交换价值”论述的角度相同,都是从理论的、观念的角度展开论述。
这一点与第二章“交换过程”不同。
第二章是从实际的、人们重复过亿万次的交换事实、交换行为展开论述。
“价值尺度”这一节可以看做是第一章第三节“货币形式”这部分内容的继续和补充。
在“货币形式”中,作者论述得相当简略,只是开来一个头。
因为货币形式的谜无非就是一般价值形式的谜。
关于货币的进一步的形式规定在“价值尺度”这一节中得到了详细的论述。
这一节要解决的也就是价格问题。
价格就是商品的价值用金或银来表现,也就是金或银作为一般等价物。
至于贵金属是怎样取得这个“王位”,作者在第一章第三节通过两极的对立运动作了详细的论述。
金已经是货币。
过程已经看不见了。
我原来说过,作者对价值形式的分析是最富创意的,是作者的理论创新,是前无古人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得作者的很多新的思想方法。
“等于”、“值”是观念上的、理论上的关系。
价值关系并不等于实际上的交换或易手。
尽管这种关系源于实际的运动。
价格也是这样。
一台电脑值五千元,并不等于电脑的价值已经实现。
它只是观念上的等同。
它实际的存在仍然是作为使用价值的物的存在。
电脑要从具体物、私人物变为一般物、抽象物只能在流通中实现。
价格只是实际流通的理论表现或准备。
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劳动量成正比。
这是在生产者的背后,不为他所愿地由社会决定的。
表面的物的运动由价值规律所决定。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周读书笔记作者:(德)卡尔·马克思翻译:李睿第一卷第一章商品4月13日星期一“他现在一小时的个人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只相当于半小时的社会劳动,所以价值自然也就降到了它以前的一半。
”——在这里,作者说的是没有采用先进技术的手工劳动者,生产相同数量的时间是社会劳动时间的2倍,但是价值是以前的一半。
“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
”——这里,作者要表达的观点应该是即使技术进步使得某些获得该项技术的劳动者生产时间缩短,但是没有获得的生产者时间仍然不变,因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被降低了。
但是,这句话放在现在,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错的观点。
因为,同样时间生产出的商品,不一定有同样的价值量。
比如,花费同样的时间搞农业和搞工业,价值量就是截然不同。
所以,我觉得应该给这句话加一个范围,比如在某一个行业领域,生产相同或者相似的产品。
“反过来说,就是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
商品的价值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这句话,不全正确。
作者得出这个结论是举例采矿业中工人挖矿,质量上乘的矿产一般埋得深所以耗费的劳动时间也比较多,物品价值也越大。
但是,那只是个例。
如今看来,农业生产细节多且繁琐,但是农作物的价值是十分低的。
4月14日星期二“我们以1件上衣和10码麻衣为例,假定上衣的价值比麻衣的价值大一倍,10码麻衣=W,那么1件上衣=2W。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双重属性,为了方便交换,作者假设以上比例,可是,不免疑惑,这个交换比例是如何确定的?马克思在后文解释到,这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两个要素,两者相互依赖,互为条件。
麻布或者上衣的价值职能通过另一种商品相对的表现出来,而比例的大小,则由当时交换者双方认为的进行交易。
“商品的价值形式从简单的价值过度到扩大的价值形式,再从扩大的价值形式过度到一般的价值形式,他的每一次过度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资本论第一卷阅读感悟
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本来,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但是由于简单再生产不仅是资本积累的出发点和扩大再生产的基础,而且扩大再生产本身就包含着简单再生产,因而在理论上先研究简单再生产,然后再分析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这一章的内容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对于一般意义上的简单再生产的说明,二是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
生产与再生产的概念生产就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制造产品的过程。
同时生产过程也是再生产过程,所谓再生产是从生产过程的前后联系的角度来看的直接生产过程。
每一个直接生产过程都是上一个生产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下一个生产过程的前提,因而从连续运动的角度看,生产同时也是再生产。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消费,从而就必须不断地进行生产和再生产。
生产与再生产的概念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来看,存在一个基本特点和一般规律,就是生产资料始终在生产过程中循环而不进入个人消费。
每个社会的再生产都是如此,而且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农业生产也都是这样。
所以,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进行了批判。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可以知道,物质生产过程体现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因此,再生产同样也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与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的有机统一,并且后者是由前者决定的,即生产具有什么性质的生产关系,那么再生产就会具有什么性质的生产关系,并且通过再生产,生产关系不仅会得到复制,而且还会得到发展。
关于再生产的分类根据生产规模的变化,可以把再生产分为三种: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萎缩的再生产。
这些再生产形式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存在的。
例如,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就是三种再生产的交替。
具体来说,经济危机阶段就会出现萎缩的再生产,表现为GDP呈现出负增长,失业大量增加,企业破产倒闭增多。
繁荣阶段就会出现扩大再生产,表现为GDP呈现出正增长,开工企业越来越多,投资越来越大,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一共三节。
第一节“价值尺度”,第二节“流通手段”,第三节“货币”。
在作为本书初篇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本章还有第四节“贵金属”,本书中已经略去。
关于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与货币的历史部分自然也已略去。
除此之外,主要内容、结构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相同,只不过在本书中,有些地方叙述得较为简略。
但是,在本章的注中,增加了许多关于货币理论的新材料。
第一节“价值尺度”。
这一节与第一章第三节“价值形态或交换价值”论述的角度相同,都是从理论的、观念的角度展开论述。
这一点与第二章“交换过程”不同。
第二章是从实际的、人们重复过亿万次的交换事实、交换行为展开论述。
“价值尺度”这一节可以看做是第一章第三节“货币形式”这部分内容的继续和补充。
在“货币形式”中,作者论述得相当简略,只是开来一个头。
因为货币形式的谜无非就是一般价值形式的谜。
关于货币的进一步的形式规定在“价值尺度”这一节中得到了详细的论述。
这一节要解决的也就是价格问题。
价格就是商品的价值用金或银来表现,也就是金或银作为一般等价物。
至于贵金属是怎样取得这个“王位”,作者在第一章第三节通过两极
的对立运动作了详细的论述。
金已经是货币。
过程已经看不见了。
我原来说过,作者对价值形式的分析是最富创意的,是作者的理论创新,是前无古人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得作者的很多新的思想方法。
“等于”、“值”是观念上的、理论上的关系。
价值关系并不等于实际上的交换或易手。
尽管这种关系源于实际的运动。
价格也是这样。
一台电脑值五千元,并不等于电脑的价值已经实现。
它只是观念上的等同。
它实际的存在仍然是作为使用价值的物的存在。
电脑要从具体物、私人物变为一般物、抽象物只能在流通中实现。
价格只是实际流通的理论表现或准备。
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劳动量成正比。
这是在生产者的背后,不为他所愿地由社会决定的。
表面的物的运动由价值规律所决定。
平衡只能为经常的不平衡才能达到。
这属于生产过程支配人,而人还没有支配生产过程的那种社会形态。
价值尺度已经是属于现象形态的东西。
事物内部的真实关系已经被它所掩盖。
但这并不是这种生产形态的缺点。
不同的价值量必须用不同的金量来表现。
为了计量不同的金量,必须采用价格标准。
金属的重量单位最初作为价格标准,并且获得了法定的叫名。
比如英制的重量单位盎司为英镑、先令、便士所取代。
货币名称由国家通过法律来决定。
通过价格标准,事物内部的真实关系就更看不清楚了。
第二节“流通
手段”。
这里讲的已经是实际的运动。
这与第二章“交换过程”考察的角度相同。
这里货币已经不是作为观念的存在,而是实在的货币、实在的金银。
实际的对立运动,使流通过程分为两个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部分,即,W-G 和G-W。
商品流通表现为货币流通。
由于流通的特点,即实在货币转瞬即逝的特点,使得货币可由它的符号或象征来代替。
具体过程是铸币由辅币所代替,辅币又由纸币所代替。
因为在流通中,货币只不过是实现物质变换的手段。
纸币由国家通过法律强制流通。
流通手段量由价格总额决定。
而不是反过来价格总额由流通手段量决定。
这是货币数量论者的错误观点。
坚持价格决定流通手段量,就是坚持价值决定价格,就是坚持价格是商品价值量的指数。
第三节“货币”。
这里的货币又回到金银的条块状。
不管是金银作为支付手段还是作为储藏手段,还是作为世界货币,它都是以条块状出现。
这是金银作为货币既不同于作为价值尺度的观念存在,也不同于作为象征性存在的货币。
它是实在的金。
“在它的坚固的金属实体中,它隐秘地包含着在商品世界中展开的一切物质财富。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05页)
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
通”,这里的“流通”指的是简单商品流通。
在论述的这个阶段,商品生产者与商品监护人融为一体。
劳动的占有是商品所有权的基础。
这是抽象的“人”。
这里的占有是建立在以自己的劳动为占有的基础上。
简单商品流通其实是抽象的商品流通,是没有资本所有者参加的商品流通。
人只作为价值关系的承担者而存在。
资本关系还没有出现。
商品流通既是资本关系的历史前提,也是资本关系的逻辑起点。
这里的货币是作为单纯的货币,而不是作为资本的货币。
这里的生产也只是作为价值的生产,而不是作为资本的生产。
资本关系只不过是价值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是价值关系的更具体、更复杂的规定。
对于价值关系或价值的质与量的透彻理解和准确地把握是理解流通——物的表面的运动形式或现象形态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