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版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882a78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53.png)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传感器的概念、作用和分类。
2. 掌握常见传感器的原理、结构和应用。
3. 学习传感器信号的处理方法。
4. 能够运用传感器进行实际检测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1.1 传感器的定义1.2 传感器的作用1.3 传感器的分类2. 常见传感器的原理与结构2.1 电阻式传感器2.2 电容式传感器2.3 电感式传感器2.4 霍尔传感器2.5 光电传感器2.6 热敏传感器3. 传感器信号的处理方法3.1 信号调理电路3.2 信号转换电路3.3 信号滤波与降噪3.4 信号放大与整形4. 传感器在实际检测系统中的应用4.1 压力检测系统4.2 温度检测系统4.3 湿度检测系统4.4 位置检测系统4.5 速度检测系统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结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检测系统中的应用案例。
3. 实验法:进行传感器实验,熟悉传感器信号的处理方法。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传感器的选用和应用。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作用和分类。
2. 第二课时:常见传感器的原理与结构。
3. 第三课时:传感器信号的处理方法。
4. 第四课时:传感器在实际检测系统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5. 第五课时:实验操作,熟悉传感器信号的处理方法。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传感器基本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传感器原理和应用的掌握。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传感器信号处理方法的掌握程度。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对传感器应用的分析和讨论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传感器及检测技术》2. 实验设备:各种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信号转换电路、信号滤波与降噪电路、信号放大与整形电路等。
3. 网络资源:相关传感器的技术资料、应用案例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传感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模块一、认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
![模块一、认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ac050b7f1922791788e88f.png)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项目教程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授课教案
仪表的最大绝对误差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变的,而示值相对误差γx随示值的减小而增大。
例如,用图1-17所示的电压表来测量220V电压时,可能产生的最大示值相对误差γx220=[(±5.0%×300V)÷220V]×100%=±6.82%,而用它来测量22V电压时,可能产生的最大示值相对误差γx22=[(±5.0%×300V)÷22V]×100%=±68.2%。
例1-4某压力表的准确度为2.5级,量程为0~1.5MPa,求:
1)可能出现的引用误差γm。
2)可能出现的最大绝对误差Δm为多少千帕?(注:保留3位有效数字)
3)测量结果显示为0.70MPa时,可能出现的最大示值相对误差γx。
解1)可能出现的引用误差(最大满度相对误差)可以从准确度等级直接得到,即γm=±25%。
2)Δm=γm A m=±25% 1.5MPa=±0.0375MPa=±37.5kPa
3)
由上例可知,γx的绝对值总是大于γm(在满度时的相对误差),被测值与满度值的差距越大,示值相对误差就越大。
以下略,可以来信搜索:liangsen2126.
【7种量程为0~300kPa压力表的引用误差、最大绝对误差对照填空训练】
引用误差γm(±%) 5.0 0.5 0.2
最大绝对误差Δm/kPa 7.5 4.5
<td st。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全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1176cd2a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ea.png)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第一章: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及作用理解检测技术的概念及其在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掌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1.2 教学内容传感器的概念与分类传感器的基本特性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传感器及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传感器及检测技术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传感器基本特性和检测技术基本原理的掌握第二章:温度传感器2.1 教学目标掌握温度传感器的种类及工作原理了解温度传感器的选用方法及应用场合熟悉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与维护2.2 教学内容温度传感器的种类与工作原理温度传感器的选用方法温度传感器的应用实例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与维护2.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温度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结合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了解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与维护方法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温度传感器原理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温度传感器选用方法及应用场合的掌握第三章:压力传感器3.1 教学目标掌握压力传感器的原理及性能了解压力传感器的应用及选用方法熟悉压力传感器的安装与维护3.2 教学内容压力传感器的原理及性能压力传感器的应用及选用方法压力传感器的安装与维护3.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压力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结合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了解压力传感器的安装与维护方法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压力传感器原理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压力传感器选用方法及应用场合的掌握第四章:流量传感器4.1 教学目标掌握流量传感器的原理及性能了解流量传感器的应用及选用方法熟悉流量传感器的安装与维护4.2 教学内容流量传感器的原理及性能流量传感器的应用及选用方法流量传感器的安装与维护4.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流量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结合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了解流量传感器的安装与维护方法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流量传感器原理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流量传感器选用方法及应用场合的掌握第五章:位移传感器5.1 教学目标掌握位移传感器的原理及性能了解位移传感器的应用及选用方法熟悉位移传感器的安装与维护5.2 教学内容位移传感器的原理及性能位移传感器的应用及选用方法位移传感器的安装与维护5.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位移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结合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了解位移传感器的安装与维护方法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位移传感器原理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位移传感器选用方法及应用场合的掌握第六章:光学传感器6.1 教学目标掌握光学传感器的原理及性能了解光学传感器的应用及选用方法熟悉光学传感器的安装与维护6.2 教学内容光学传感器的原理及性能光学传感器的应用及选用方法光学传感器的安装与维护通过讲解、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光学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结合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了解光学传感器的安装与维护方法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光学传感器原理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光学传感器选用方法及应用场合的掌握第七章:湿度传感器7.1 教学目标掌握湿度传感器的原理及性能了解湿度传感器的应用及选用方法熟悉湿度传感器的安装与维护7.2 教学内容湿度传感器的原理及性能湿度传感器的应用及选用方法湿度传感器的安装与维护7.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湿度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结合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了解湿度传感器的安装与维护方法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湿度传感器原理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湿度传感器选用方法及应用场合的掌握第八章:气体传感器掌握气体传感器的原理及性能了解气体传感器的应用及选用方法熟悉气体传感器的安装与维护8.2 教学内容气体传感器的原理及性能气体传感器的应用及选用方法气体传感器的安装与维护8.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气体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结合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了解气体传感器的安装与维护方法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气体传感器原理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气体传感器选用方法及应用场合的掌握第九章:超声波传感器9.1 教学目标掌握超声波传感器的原理及性能了解超声波传感器的应用及选用方法熟悉超声波传感器的安装与维护9.2 教学内容超声波传感器的原理及性能超声波传感器的应用及选用方法超声波传感器的安装与维护9.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超声波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结合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了解超声波传感器的安装与维护方法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超声波传感器原理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超声波传感器选用方法及应用场合的掌握第十章:传感器信号处理与补偿10.1 教学目标理解传感器信号处理的基本方法掌握传感器信号的误差补偿技术熟悉传感器信号处理与补偿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10.2 教学内容传感器信号处理的基本方法传感器信号的误差补偿技术传感器信号处理与补偿的应用实例10.3 教学方法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传感器信号处理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利用仿真软件或实验室设备,演示传感器信号处理与补偿的实际应用10.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传感器信号处理与补偿基本概念的理解课后作业: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传感器信号的处理与补偿第十一章:传感器的智能化与网络化11.1 教学目标理解传感器智能化与网络化的意义和趋势掌握智能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了解传感器网络的概念、架构和关键技术11.2 教学内容传感器智能化与网络化的背景和驱动力智能传感器的设计原理和关键技术传感器网络的架构、协议和应用案例11.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传感器智能化与网络化的背景和重要性分析智能传感器的实例,让学生掌握其工作原理和应用探讨传感器网络的架构和关键技术,让学生了解其在未来物联网中的应用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传感器智能化与网络化概念的理解课后作业: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十二章:传感器的标定与校准12.1 教学目标理解传感器标定和校准的意义和过程掌握传感器标定的方法和技术熟悉传感器校准的设备和流程12.2 教学内容传感器标定和校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传感器的静态和动态标定方法传感器标定和校准的实验设备和操作流程12.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传感器标定和校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掌握传感器标定和校准的操作流程和技巧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传感器标定和校准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通过实验报告,让学生巩固传感器标定和校准的实践技能第十三章:传感器的故障诊断与可靠性分析13.1 教学目标理解传感器故障诊断的意义和过程掌握传感器故障诊断的方法和技巧了解传感器可靠性的分析和提高方法13.2 教学内容传感器故障诊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传感器故障诊断的常用技术和算法传感器可靠性的分析指标和提高策略13.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传感器故障诊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利用仿真软件或实验设备,让学生实践传感器故障诊断的技巧探讨传感器可靠性的分析和提高方法,让学生了解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传感器故障诊断和可靠性分析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十四章:传感器的应用案例分析14.1 教学目标理解传感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掌握传感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技巧了解传感器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机遇14.2 教学内容传感器在工业自动化、生物医疗、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应用案例传感器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设计和优化技巧传感器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未来机遇14.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传感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掌握传感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技巧探讨传感器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机遇,让学生了解其在未来技术进步中的重要性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传感器应用案例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十五章:综合实践与创新1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对传感器技术创新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能力15.2 教学内容传感器技术综合应用的实践项目传感器技术创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的技巧15.3 教学方法通过实践项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于实际问题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培养其技术研发的能力组织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项目实施的方法和技巧15.4 教学评估实践项目报告:评估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设计评价:评估学生对传感器技术创新的思路和能力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评估:评估学生在团队中的角色和贡献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作用2.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3. 传感器的选用方法及安装与维护4. 常见传感器的原理、性能及应用领域5. 传感器信号处理与补偿的方法和技术6. 传感器智能化与网络化的趋势和关键技术7. 传感器的标定与校准方法8. 传感器故障诊断与可靠性分析的方法和技巧9. 传感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10. 传感器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设计思路难点:1. 传感器的精确选型及与系统的匹配优化2. 传感器信号处理与补偿的高级算法3. 传感器智能化与网络化的系统设计与实现4. 传感器的标定与校准实验操作5. 传感器故障诊断与可靠性分析的理论和实践6. 传感器应用案例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7. 传感器技术创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8. 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全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8783d8b7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39.png)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全第一章:传感器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2. 掌握传感器的性能指标和选用原则。
3. 了解传感器在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传感器的定义和分类。
2. 传感器的性能指标:灵敏度、线性度、重复性、稳定性等。
3. 传感器的选用原则:根据测量需求、工作条件等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4. 传感器在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案例。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2. 案例分析:分析传感器在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案例。
作业与练习:1. 了解并总结常用传感器的性能指标。
2. 根据实际测量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第二章:电阻式传感器教学目标:1. 了解电阻式传感器的原理和特点。
2. 掌握电阻式传感器的应用和优缺点。
教学内容:1. 电阻式传感器的原理:电阻变化的原因、测量方法。
2. 电阻式传感器的特点:线性度好、响应速度快等。
3. 电阻式传感器的应用:力、压力、位移等测量。
4. 电阻式传感器的优缺点: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电阻式传感器的原理和特点。
2. 实验演示:观察电阻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作业与练习:1. 了解并总结电阻式传感器的应用领域。
2. 分析电阻式传感器的优缺点。
第三章:电容式传感器教学目标:1. 了解电容式传感器的原理和特点。
2. 掌握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和优缺点。
教学内容:1. 电容式传感器的原理:电容变化的原因、测量方法。
2. 电容式传感器的特点:适用于微小量测量、抗干扰能力强等。
3. 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位移、湿度、液位等测量。
4. 电容式传感器的优缺点: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等。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电容式传感器的原理和特点。
2. 实验演示:观察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作业与练习:1. 了解并总结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领域。
2. 分析电容式传感器的优缺点。
第四章:霍尔传感器教学目标:1. 了解霍尔传感器的原理和特点。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855200e2bd960590c67793.png)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项目一 传感器误差与特性分析任务1 检测结果的数据整理1.1.1 测量与测量方法1.检测2.测量方法(1)电测法和非电测法(2)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3)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4)接触性测量和非接触性测量(5)模拟式测量和数字式测量1.1.2 测量误差及其表示方法测量误差:测量值与其真值之间的差值例:某温度计的量程范围为0-500ºC ,校验时该表的最大绝对误差为6ºC ,试确定其精度等级?查表1.1,精度等级应定为1.5级任务1:现有0.5级的0~300ºC 和1.0级0~100ºC 的两个温度计,欲测量80ºC 的温度,试问选用哪一个温度计好?为什么?在选用仪器时应考虑哪些方面?实施:0.5级的0~300ºC 的温度计测量时可能出现的最大绝对误差为:用其测量80ºC 可能出现的最大示值相对误差为:⎪⎪⎩⎪⎪⎨⎧⎩⎨⎧引用误差示值(标称)相对误差实际相对误差相对误差绝对误差x γγ%.21%1005006%100=⨯=⨯∆=m mm A x γ5.1)0300(%5.0111=-⨯==∆m m m A x γ1.0级的0~100ºC 的温度计测量时可能出现的最大绝对误差为:用其测量80ºC 可能出现的最大示值相对误差为:结论:选用1.0级的0~100ºC 的温度计较好。
选用仪器时,不能单纯追求精度,而是要兼顾精度和量程1.1.3 测量误差的分类及来源1.系统误差2.随机误差3.粗大误差(疏忽误差、过失误差)4.缓变误差任务2 传感器特性分析与传感器选用1.2.1 传感器的组成及其分类1.2.2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与指标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指标1.精密度、准确度和精确度2.稳定性1)0100(%.01222=-⨯==∆m m m A x γ%25.1%100801%10022=⨯=⨯∆=x x m x γ⎩⎨⎧动态特性静态特性3.灵敏度4.线性度(非线性误差)5.迟滞6.可靠性1.2.3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与指标1.动态特性2.传感器的阶跃响应3.传感器的频率响应1.2.4 传感器的标定项目二速度与位移测量 任务1 压电传感器测量加速度新课导入生活中的压电效应现象及应用新知识讲授知识链接自发电式传感器:以某些电介质的压电效应为基础,外力作用下,在电介质表面上产生电荷,实现力与电荷的转换,完成非电量(动态力、加速度等)的检测,但不能用于静态参数的测量2.1.1 压电效应1、压电效应2、逆压电效应2.1.2 压电材料1.压电晶体2.压电陶瓷⎩⎨⎧动态标定静态标定⎪⎩⎪⎨⎧高分子压电材料压电陶瓷(多晶体)压电晶体(单晶体)3.高分子压电材料2.1.3 压电式传感器测量电路1.压电元件的等效电路2.压电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任务与实施【任务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轿车已进入了普通百姓家庭之中。
(完整版)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
![(完整版)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4e4dd30722192e4436f64b.png)
(完整版)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
课时授课计划
科目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授课时数共页
课题:绪论
授课目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感器概念,组成,分类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授课重点:传感器的概念和组成
授课难点:对传感器概念的理解
教学类型:讲授教具与挂图:
复习提问:
引入新课:如果将人的大脑比作CPU,那么感觉器官便是敏感元件,大脑是转换元件,那么四肢根据大脑转换的信息去处理事件,就是一个完整的传感器的模型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设备传感器。
讲授新课(附后):
本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传感器的一般概念和组成.
作业布置:
改进措施:。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61d38a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43.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适用课程: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课时安排:共3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传感器的概念、分类和作用;2. 掌握常见传感器的原理、结构和应用;3. 学会使用传感器进行信号检测和处理;4.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1.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2. 传感器的分类和作用;3. 电阻式传感器;4. 电容式传感器;5. 电感式传感器;6. 光电式传感器;7. 热电偶传感器;8. 热敏电阻传感器;9. 力传感器;10. 湿度传感器;11. 气体传感器;12. 超声波传感器;13. 频率传感器;14. 角度传感器;15. 速度传感器。
二、第一章节:传感器的基本概念1. 教学目标:(1) 了解传感器的定义和作用;(2) 掌握传感器的性能指标;(3) 了解传感器的组成和分类。
2. 教学内容:(1) 传感器的定义和作用;(2) 传感器的性能指标:精度、稳定性、响应时间、线性度等;(3) 传感器的组成:敏感元件、信号处理电路、输出电路等;(4) 传感器的分类:物理传感器、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
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性能指标和分类;(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中的传感器案例,加深学生对传感器作用的理解;(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传感器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4.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传感器基本概念的理解;(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传感器性能指标计算和分类的题目,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传感器应用领域的认识。
三、第二章节:传感器的分类和作用1. 教学目标:(1) 掌握常见传感器的分类;(2) 了解各类传感器的作用和应用;(3) 学会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2. 教学内容:(1) 物理传感器的分类和作用: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等;(2) 化学传感器的分类和作用:湿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3) 生物传感器的分类和作用:光电式、频率传感器、角度传感器等;(4) 传感器的选择原则:根据检测对象和检测要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e98fa94a7302768e9939c7.png)
教学重点、难点: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应变电阻传感器的测量电路、直流电桥平衡条件、 直流电桥电压灵敏度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基本内容: 第2章 电阻式传感器电阻式传感器的种类繁多,应用广泛,其基本原理是将被测物理量的变化转换成电阻值的变化,再经相应的测量电路而最后显示被测量值的变化。
电阻式传感器与相应的测量电路组成的测力、测压、称重、测位移、测加速度、测扭矩、测温度等测试系统。
目前已成为生产过程检测以及实现生产自动化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2.1 电位器式传感器(不要求) 2.2 应变片式传感器1.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电阻应变效应,即在导体产生机械变形时,它的电阻值相应发生变化。
如图所示, 一根金属电阻丝, 在其未受力时, 原始电阻值为:AlR ρ=当电阻丝受到拉力F 作用时, 将伸长ΔL, 横截面积相应减小ΔS, 电阻率将因晶格发生变形等因素而改变Δρ, 故引起电阻值相对变化量为:ρρd A dA l dl R dR +-= l dl=ε(应变) μεμ222-=-==ldl r dr A dA则:ρρεμd R dR ++=)21( 通常把单位应变能引起的电阻值变化称为电阻丝的灵敏度系数。
其物理意义是单位应变所引起的电阻相对变化量, 其表达式为ερρμ/)21(d K ++=备注:教学基本内容: 灵敏度系数受两个因素影响: 一个是受力后材料几何尺寸的变化, 即(1+2μ); 另一个是受力后材料的电阻率发生的变化, 即(Δρ/ρ)/ε。
对金属材料电阻丝来说, 灵敏度系数表达式中(1+2μ)的值要比((Δρ/ρ)/ε)大得多, 而半导体材料的((Δρ/ρ)/ε)项的值比(1+2μ)大得多。
大量实验证明, 在电阻丝拉伸极限内, 电阻的相对变化与应变成正比, 即K 为常数。
对于半导体材料:επσπρρ⋅⋅=⋅=E d半导体应变片的灵敏系数比金属丝高50~60倍,但半导体材料的温度系数大,应变时非线性比较严重。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b7354ca45177232f60a2c4.png)
第1章绪论本章学习目的要求:1.了解传感器的组成与分类2.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动态3.了解检测技术的地位及作用4.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第一节传感器组成与分类一、传感器的定义传感器就是能感知外界信息并能按一定规律将这些信息转换成可用信号的机械电子装置。
二、传感器的组成敏感元件转换元件信号调节转换电路辅助电源敏感元件:直接感受被测量,并输出与被测量成确定关系的某一物理量的元件。
转换元件:敏感元件的输出就是它的输入,它把输入转换成电路参量。
转换电路:上述电路参数接入基本转换电路(简称转换电路),便可转换成电量输出。
传感器的组成实例三、传感器的分类、代号、主要参数1.按照物理原理分类:★电参量式传感器:电阻式、电感式、电容式等;★磁电式传感器:磁电感应式、霍尔式、磁栅式等;★压电式传感器:声波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一般光电式、光栅式、激光式、光电码盘式、光导纤维式、红外式、摄像式等;★热电式传感器:热电偶、热电阻;★射线式传感器:热辐射式、γ射线式; ★半导体式传感器:霍耳器件、热敏电阻; ★其他原理的传感器:差动变压器、振弦式等。
有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具有两种以上原理的复合形式,如不少半导体式传感器,也可看成电参量式传感器。
2.传感器的代号依次为主称(传感器) 被测量—转换原理—序号 主称——传感器,代号C ;被测量——用一个或两个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标记。
见附录表2; 转换原理——用一个或两个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标记。
见附录表3; 序号——用一个阿拉伯数字标记,厂家自定,用来表征产品设计特性、性能参数、产品系列等。
例:应变式位移传感器: C WY-YB-20;光纤压力传感器:C Y-GQ-2。
3、 传感器的主要特性参数 (1)灵敏度灵敏度是指传感器或检测系统在稳态下输出量变化和引起此变化的输入量变化的比值。
它是输入与输出特性曲线的斜率, 如右图所示,可表示为: 一般希望灵敏度s 在整个 测量范围内保持为常数。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项目07 光电式传感器的应用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项目07 光电式传感器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b53974c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85.png)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项目七光电式传感器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电效应。
2.了解各类光电元件。
3.掌握各类光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4.掌握光电式传感器测量转速的方法。
二、课时分配本项目共2个任务,本项目安排4课时。
其中理论课时2课时,实践课时2课时。
三、教学重点通过本项目的学习,让学生理解能正确识别各类光电式传感器能根据任务要求,正确安装光电式传感器,正确完成光电式传感器测量转速的电路接线,正确测量转速并且读数正确。
的相关知识。
通过本项目的学习,新旧知识得以重新整合,使学生对传感器的认识更完整,更清晰。
四、教学难点1.能识别各类光电式传感器。
2.能根据任务要求,正确安装光电式传感器。
3.正确完成光电式传感器测量转速的电路接线。
4.正确测量转速并且读数正确。
五、教学内容任务一光电式传感器在转速检测中的应用知识链接一、光电效应用光照射某一物体,可以看作物体受到一连串具有能量(每个光子能量的大小等于普朗克常数h乘以光的频率γ,即E=hγ)的光子的轰击,组成这物体的材料吸收光子能量而发生相应电效应的物理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由于被光照射的物体材料不同,所产生的光电效应也不同,通常光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产生的光电效应分为:外光电效应、内光电效应、光生伏特效应。
1.外光电效应在光线的作用下能使电子逸出物体表面的现象称为外光电效应,基于外光电效应的光电元件有紫外光电管、光电倍增管、光电摄像管等。
2.内光电效应半导体材料受到光照时,使其导电性能增强,光线越强,阻值越低,这种光照后电阻率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内光电效应。
基于这种效应的光电器件有光敏电阻、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光敏晶闸管等。
3.光生伏特效应在光线作用下, 能使物体产生一定方向的电动势的现象,称为光生伏特效应。
具有光生伏特效应的光电器件有硅、硒、砷化镓、氧化铜、锗等材料做成的光电池。
二、光电元件1.基于外光电效应的光电元件(1)光电管光电管是基于外光电效应原理工作的光电元件。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全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5512827d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3b.png)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常见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进行检测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的定义与作用2. 传感器的分类3. 常见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4.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5. 传感器的选用与安装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分类;常见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
2. 教学难点:传感器的基本特性;传感器的选用与安装。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分类和常见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中的传感器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安装和选用传感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传感器在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分类,以及常见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应用中的传感器案例,加深学生对传感器工作原理和应用的理解。
4.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传感器选用与安装的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2. 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校准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进行检测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2. 传感器的校准方法3. 传感器的故障诊断与维修4. 传感器的误差分析5. 传感器的数据处理与显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传感器的基本特性;传感器的校准方法。
2. 教学难点:传感器的故障诊断与维修;传感器的误差分析;传感器的数据处理与显示。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感器的基本特性和校准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中的传感器故障案例,帮助学生掌握传感器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
(完整版)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
![(完整版)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055e81844769eae109ed61.png)
第一章引言➢教学要求1.掌握传感器的基本概念。
2.掌握传感器的组成框图(p2,图1.1)。
3.掌握传感器的静态性能和动态性能。
4.了解传感器的课程性质和课程任务。
5.了解传感器的分类和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1.1 传感器的发展和作用了解。
1.2 什么是传感器传感器定义: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和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顾名思义,传感器的功能是一感二传,即感受被测信息,并传送出去。
根据传感器的功能要求,它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敏感元件、转换元件、转换电路。
1.3 传感器的分类1.根据被测物理量分类速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
2.按工作原理分类应变式、电压式、电容式、涡流式、差动变压器式等。
3.按能量的传递方式分类有源的和无源的传感器。
1.4 传感器的性能和评价1.4.1传感器的静态特性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是指传感器的输入信号不随时间变化或变化非常缓慢时,所表现出来的输出响应特性,称静态响应特性。
通常用来描述静态特性的指标有:测量范围、精度、灵敏度、稳定性、非线性度、重复性、灵敏阈和分辨力、迟滞。
• 稳定性传感器的稳定性,一是指传感器测量输出值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即用所谓的稳定度表示;二是指在传感器外部环境和工作条件变化时而引起输出值的变化,即用影响量来表示。
•灵敏度传感器灵敏度是表示传感器的输入增量与由它引起的输出增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更确切地说,灵敏度k等于传感器输出增量与被测量增量之比,是传感器在稳态输出输入特性曲线上各点的斜率。
用公式表示为:• 灵敏阈与分辨力灵敏阈是指传感器能够区分出的最小读数变化量。
对模拟式仪表,当输入量连续变化时,输出量只做阶梯变化,则分辨力就是输出量的每个阶梯所代表的输入量的大小。
对于数字式仪表,灵敏度阈就是分辨力,即仪表指示数字值的最后一位数字所代表的值。
从物理含义看,灵敏度是广义的增益,而灵敏度阈则是死区或不灵敏度。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7d75a608a1284ac950430e.png)
课时授课计划科目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授课时数共页授课日期审阅授课班级出勤情况年月日课题:绪论授课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感器概念,组成,分类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授课重点:传感器的概念和组成授课难点:对传感器概念的理解教学类型:讲授教具与挂图: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如果将人的大脑比作CPU,那么感觉器官便是敏感元件,大脑是转换元件,那么四肢根据大脑转换的信息去处理事件,就是一个完整的传感器的模型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设备传感器。
讲授新课(附后):本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传感器的一般概念和组成。
作业布置:改进措施:绪论[ 一] 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2、清点人数,做好考勤记录;[ 二] 复习提问[ 三] 引入新课如果将人的大脑比作CPU,那么感觉器官便是敏感元件,大脑是转换元件,那么四肢根据大脑转换的信息去处理事件,就是一个完整的传感器的模型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设备传感器。
[ 四] 讲授新课传感器的概念传感器:把特定的被测信息(包括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等)按一定规律转换成某种可用信号输出的器件或装置。
这里“可用信号”是指便于处理、传输的信号。
当今电信号最易于处理和便于传输,因此,可以把传感器狭义地定义为:传感器(狭义定义):能将外界非电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输出的器件。
当人类进入光子时代,光信息成为更便于快速、高效地处理与传输的可用信号时,传感器的概念也可以变为:能把外界信息转换成光信号输出的器件。
1、传感器技术:是涉及传感(检测)原理、传感器设计、传感器开发和应用的综合技术。
传感技术的含义则更为广泛,它是传感器技术、敏感功能材料科学、细微加工技术等多学科技术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技术学科——传感器工程学。
2、传感(检测)原理:是指传感器工作所依据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效应,并受相应的定律和法则所支配。
如:物理基础的基本定律包括:守恒定律(能量、动量、电荷等),场的定律(包括动力场运动定律、电磁场的感应定律等,其作用与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及分布有关。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模板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朱晓青-清华大学出版社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模板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朱晓青-清华大学出版社](https://img.taocdn.com/s3/m/b20b85d96c85ec3a86c2c50a.png)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授课教案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Sensors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课程总学时/学分:40/2.5 (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8学时)适用专业:一、课程地位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专业的专业课程,也可作为×××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是在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先修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性基础课。
其作用旨在使对该专业学生介绍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以及检测系统构成的基本方法、参数获取过程中的信号调理技术、误差分析技术等。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以下能力:(1)具有测量控制系统、自动化仪表及仪器系统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及选择传感器及仪表的能力。
(2)组建一般测试系统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3)对一般测试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和解决测量控制及仪器系统领域实际工程问题的初步能力。
(4)将测试系统应用于其他工程技术过程的能力,具有跟踪测控技术及仪器系统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二、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 朱晓青等.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2]. 梁森等,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9三、课时分配四、考核方式与成绩核定办法1. 考核方式:综合设计(基于Matlab软件)2. 成绩核定办法:综合设计成绩+平时成绩+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成绩五、授课方案第1章,自动控制与检测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掌握传感器的定义、组成、分类和基本应用等。
掌握传感器的静态特性、传感器的动态特性、以及传感器的标定方法等。
1.教学内容:(1) 1.1节,控制系统与传感器;1.2节,控制系统与结构图表达,分配2个学时。
(2) 1.3节,标准与单位,1.4节,误差与测量结果处理,分配2个学时。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3版)》教学教案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3版)》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6802b7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56.png)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现代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课程之一,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能够掌握传感器的原理、结构和应用,了解各种检测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一份完整的、系统的教案,来指导学生学习,本文将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朋(第3版)》的教学教案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讲解。
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
2.了解各种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能够选择合适的检测技术解决工程实践中的问题。
3.掌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能够进行传感器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3.各种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4.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5.传感器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是教学的重点,学生需要仔细学习和掌握。
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是教学的难点,需要学生理解和应用灵活。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感器和检测技术的原理。
2.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3.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1.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传感器的定义和作用(2)传感器的分类及特点(3)传感器的性能指标2.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1)传感器的工作原理(2)传感器的灵敏度、分辨率、动态范围等性能指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3)传感器的温度补偿和线性化技术3.各种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1)接触式检测技术(2)非接触式检测技术(3)图像检测技术(4)声波检测技术(5)其他新型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4.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1)传感器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2)传感器在航天航空中的应用(3)传感器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4)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5.传感器系统的设计与应用(1)传感器的选型原则(2)传感器系统的设计步骤与方法(3)案例分析:传感器系统在XXX领域中的应用六、教学评价与考核1.课堂小测验2.实验报告3.设计作业4.期末考试七、教学资源与参考书目1.实验室设备2.实验指导书3.参考书目:《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3版)》4.网络资源通过以上教案的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这门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全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f206c04a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b7.png)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全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感器及检测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特性及应用,提高他们在实际工程中的故障诊断和维护能力,我们开设了这门课程。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1)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指标;(2)掌握常见传感器的原理、结构和应用;(3)学会传感器电路的设计和故障诊断方法;(4)具备在实际工程中运用传感器及检测技术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2.1.1 传感器的定义2.1.2 传感器的性能指标2.1.3 传感器的分类2.2 常见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2.2.1 电阻式传感器2.2.2 电容式传感器2.2.3 电感式传感器2.2.4 霍尔传感器2.2.5 光敏传感器2.2.6 热敏传感器2.2.7 压力传感器2.2.8 流量传感器2.3 传感器电路的设计2.3.1 传感器信号的处理方法2.3.2 传感器信号的处理电路2.3.3 传感器与微处理器的接口设计2.4 传感器的故障诊断与维护2.4.1 传感器故障的类型及原因2.4.2 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2.4.3 传感器的维护与保养三、教学方法3.1 理论教学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特性及应用。
3.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熟悉传感器的使用方法,提高他们在实际工程中的动手能力。
3.3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实习或实训,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考核4.1 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分为期末考试和实验报告两部分,其中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30%。
4.2 期末考试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主要测试学生对传感器及检测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掌握程度。
4.3 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检验他们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模板1)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模板1)](https://img.taocdn.com/s3/m/107bd1b70b1c59eef9c7b42f.png)
教案20 -20 学年第学期课程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代码适用专业学时 56 学分 3.5 开课学院开课教研室授课教师职称授课班级《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说明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专业必修总学时: 56实验、上机学时:16学时二、学习者分析该课程的学习对象是大学第×学期×××专业的学生。
学生已具有了《模拟与数字电路》等课程的知识。
学生对模拟与数字电路等方面的知识点有了一定的认识。
该班学生普遍热爱专业知识的学习,思维活跃,对智能控制知识有一定的兴趣,能够较好的把模拟电路理论基础知识和传感器知识相结合,且具备一定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解与构建传感器系统的能力。
同时还能较主动地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学习。
三、课程性质必修课。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
该课程主要介绍过程参数检测的基础知识和各类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课程重点介绍参数获取过程中各类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结构。
本课程理论严谨,逻辑性强、运用了一定数学分析方法、结合实验来进行测控系统的分析和传感器的应用、同时和工程实际有一定的联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电阻传感器、电容传感器、电感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以及光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工程应用等。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厚实的基础;并提高对测控系统进行分析和解决工程测量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再学习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基本要求:1. 具有测量控制系统、自动化仪表及仪器系统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及选择传感器及仪表的能力。
2. 组建一般测试系统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3. 对一般测试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和解决测量控制及仪器系统领域实际工程问题的初步能力。
4. 将测试系统应用于其他工程技术过程的能力,具有跟踪测控技术及仪器系统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