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概论第一章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2)第一节计算机网络 (2)第二节连接的演进 (3)第三节自进化:网络媒体的演变 (5)第四节大变局: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变革 (7)第五节重定向互联网的未来走向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9)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第一节计算机网络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1)硬件A. 若干台计算机;B. 相关的通信设备;C. 有线或无线通信线路。
(2)软件A. 网络通信系统实现节点间的数据通信,是网络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B. 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用户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接口,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系统。
C. 网络应用系统根据应用要求而开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种应用。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广域网和局域网A. 局域网通信范围在几公里以内,传输速率相对较高。
主要用来构造单位的内部网。
B. 广域网通信范围在几十公里以上,甚至可达到几万公里。
传输速率相对局域网来说较低。
主要是公用数据通信网。
(2)有线网路和无线网络A. 有线网络各个计算机之间必须用一定的介质来连接。
B. 无线网络采用视线介质(无线介质)进行数据传输。
3.网络协议(1)协议(Protocol)是计算机网络中为实现实体(各种应用程序、文件传送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2)现在所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一套协议的集合,用于定义设备连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
通俗地说,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3)IP地址分为两类:A. 一类是静态地址,即电脑的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采用静态地址;B. 一类是动态地址,就是每一次登录后的地址都可能不一样,例如我们家庭中电脑上网,通常都是被分配动态地址。
4.网络互联技术(1)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中继器、网桥、路由器、网关。
网络传播概论认识信息传播中的隐私与安全问题
网络传播概论认识信息传播中的隐私与安全问题网络传播概论:认识信息传播中的隐私与安全问题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传播已成为人们获取和分享信息的主要方式。
然而,与此同时,网络传播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隐私与安全的问题。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探讨,以加深对网络传播中的隐私与安全问题的认识。
第一节:隐私泄露的现实威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个人隐私越来越容易受到泄露的威胁。
例如,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我们常常会分享自己的生活动态、照片以及个人信息,这些信息有可能被不法分子滥用,导致隐私泄露的风险。
此外,随着大数据的兴起,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也变得更加普遍。
许多网站和应用程序会要求用户提供个人信息,以便个性化推荐或者广告投放。
然而,这也使得个人信息容易被商业机构滥用,甚至用于不法目的。
个人隐私权在网络传播中面临巨大的挑战。
第二节:网络谣言与信息失实的传播网络传播的便利性也给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创造了机会。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匿名发布言论,有时候为了一己私利故意发布虚假信息。
这不仅会给公众带来误导,还可能对个人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谣言一旦传播开来,往往会迅速扩大影响范围,甚至引发社会恐慌。
人们在浏览网络内容时,也要提高警惕,辨别信息的真实性。
只有通过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大众对于真假信息的辨别能力,才能有效抵制谣言的传播。
第三节:网络犯罪的威胁与应对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犯罪也日益猖獗。
网络诈骗、网络侵入、恶意软件等行为给个人和企业的隐私与安全带来了威胁。
为了保护自身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加强密码管理。
使用强密码并定期更换密码可以有效防止账户被盗,保护个人隐私。
其次,要保持警惕,不轻易点击陌生邮件、链接或者下载不明软件,以免受到恶意攻击。
同时,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安全补丁也是保护自己的有效手段。
第四节:法律法规对隐私与安全的保护为了应对网络传播中的隐私与安全问题,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网络传播概论_彭兰_2014.10.17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一节Web2.0与社会化媒体时代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即由原来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
Web2.0内在动力来源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发掘个人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到体系中来.目前,Web2.0技术包括RSS、博客、维客、SNS、微博等。
这些技术的共同特点是,进一步突出网络信息生产中普通网民的作用,并且,通过各种应用方式使网民之间产生更加紧密和牢固的关系.关于Web2。
0的共识之一:以人为中心关于Web2.0的共识之二:用户参与网站的内容建设和“生态”建设Web2.0试图把Web1.0时代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
虽然Web2。
0也强调内容的生产,但是,内容生产的主体已经由专业网站拓展为个体,从专业组织的制度化的、组织把关式的生产,拓展为更多“自媒体”的随机的、自我把关式的生产。
个体内容生产的目的往往不在于内容本身,而在于以内容为纽带,为媒介,延伸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关系.第二节互联网的发展走向一、以“个人门户”为中心、基于“关系网络”的互联网以Web2。
0的相关技术作为依托,用户可以再一个平台上集成各种信息、服务和应用,从而形成一个网络化生活和工作的个人门户,点对点的传播模式形成,人们的社会关系在整个传播中的“基础设施",信息在人际关系网络中流动.二、作为公民新闻平台的互联网1。
公民新闻延伸了专业媒体的触角,使之触及以往专业媒体不能触及的社会各个角落。
2.公民新闻的碎片成为专业媒体信息的补充和平衡.3.用户全程、多点直播增强了受众在新闻中的“卷入程度”.4.全民投票的信息筛选机制挑战了专业媒体人的“把关人"地位.5.推动专业媒体角色向两个方向发展:专业媒体作为标杆,成为公民新闻的参照坐标;专业媒体成为公民新闻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彭兰版考研复习笔记和真题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彭兰版考研复习笔记和真题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线路和通信设备互相连接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见表1-1)表1-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见表1-2)表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网络协议(1)网络协议的含义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为达到实体(各种文件传送软件、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2)通信体系结构①计算机网络通信通常采用结构化的设计与实现技术,即采用层次结构的协议集合来实现。
采用这种技术实现通信功能的硬件和软件就是通信体系结构。
②目前一般采用的一种参照基准是ISO的层次模型。
(3)ISO层次模型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的英文简称是ISO,它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参考模型,即OSI 模型。
这个模型共分成七层,包括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传输层、网络层表示层、会话层、应用层等。
现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
(4)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
它是一套协议的集合,用来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
①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障数据正确、安全地传送到目的地。
②IP用于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目前,IP地址分为两类:a.静态地址,即电脑的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互联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使用静态地址。
b.动态地址,就是每一次登录后的地址都不完全相同,这主要是由Pv4技术下IP 地址资源有限导致的。
网络传播概论
二、功能:交流沟通,宣泄心理,人格虚拟
1、传递信息信息流意见流
2、协调入际关系交流情感
3、调节情绪满足心理需求
第四节网络上的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一、网络群体传播
群体,广义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活动,并有着兆同
3、去中心和网络技术人员所特有的信息平等与共享的理想及其持续相应的努力有关例
如, 番茄花园 番茄花园版xp
(三)海量信息的兼容化、控制性、强时效性
l、传统媒介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工具,传统媒介控制者的地域性使传统媒介表现
出较强的地域性
2、网络是全球网民信息沟通的媒介平台,,个人、政府、财团无法控制媒介生态、传播图景、舆论态势
二、网络传播特性
(一)数字化、多媒体交互性、易检性
传统的大众传媒以点对面的单向性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
网络媒体再现以电脑为媒介,参与者双方创造和分享信息的动态过程和结构形态,异步性颠覆,互动传播模式
例如,早期,人际传播办式运用多,如E-mail QQ,随技术成熟,社会运用普及。90年代中期,传统媒体上网,将人际传播、大众传播融为一体。
二网络传播对传统大众传播理论的冲击
l、网络传播模式
2、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者
问题:什么样的传者成为权威的信息发布者?形象和品牌,传播手段和技巧
3、网络传播中的受众
4, 网络传播的效果
比如,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理论
三、功能
l、监视环境
广泛信息源,向社会成员提供社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重要事件最新变化
2.1990年,中国政府正式注册CN顶级域名,
网络传播概论_彭兰_2014.10.17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一节Web2.0与社会化媒体时代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即由原来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
Web2.0内在动力来源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发掘个人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到体系中来。
目前,Web2.0技术包括RSS、博客、维客、SNS、微博等。
这些技术的共同特点是,进一步突出网络信息生产中普通网民的作用,并且,通过各种应用方式使网民之间产生更加紧密和牢固的关系。
关于Web2.0的共识之一:以人为中心关于Web2.0的共识之二:用户参与网站的内容建设和“生态”建设Web2.0试图把Web1.0时代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
虽然Web2.0也强调内容的生产,但是,内容生产的主体已经由专业网站拓展为个体,从专业组织的制度化的、组织把关式的生产,拓展为更多“自媒体”的随机的、自我把关式的生产。
个体内容生产的目的往往不在于内容本身,而在于以内容为纽带,为媒介,延伸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关系。
第二节互联网的发展走向一、以“个人门户”为中心、基于“关系网络”的互联网以Web2.0的相关技术作为依托,用户可以再一个平台上集成各种信息、服务和应用,从而形成一个网络化生活和工作的个人门户,点对点的传播模式形成,人们的社会关系在整个传播中的“基础设施”,信息在人际关系网络中流动。
二、作为公民新闻平台的互联网1.公民新闻延伸了专业媒体的触角,使之触及以往专业媒体不能触及的社会各个角落。
2.公民新闻的碎片成为专业媒体信息的补充和平衡。
3.用户全程、多点直播增强了受众在新闻中的“卷入程度”。
4.全民投票的信息筛选机制挑战了专业媒体人的“把关人”地位。
5.推动专业媒体角色向两个方向发展:专业媒体作为标杆,成为公民新闻的参照坐标;专业媒体成为公民新闻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三、作为媒介融合中枢的互联网1.技术融合:信息的采集、制作与发布2.业务融合:融合性新闻、媒体合作互动、融合性产品3.平台融合:媒体发布平台的融合,先合后分4.市场融合:业务融合和平台融合的结果,Zaker5.机构融合:最高层次,体制性条件四、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互联网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移动化是未来网络传播乃至整个信息传播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并且发展到极致,那就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传播。
网络传播概论(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东财经大学
绪论单元测试1.在当今形势下,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了主流的传播媒介。
A:错B:对答案:B第一章测试1.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为实现实体(各种应用程序、文件传送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A:错B:对答案:B2.人们在关于公民新闻的研究中的共识包括:A:认为应当把公民的各种新闻信息生产行为综合在一起B:强调公众在新闻报道活动中的参与C:要方便网友们在网上分享信息D:强调新技术对于公民新闻发展的作答案:BD3.社会化媒体的特征包括:A:主角是运营者,而不是网站的用户B: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C:碎片化信息成为主流D: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答案:BD4.人们更多的是记住信息存储的位置,而不是信息本身,这也被称为A:马太效应B:茧房效应C:谷歌效应D:木桶效应答案:C5.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媒体内容的再分发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激活的()网络的规模A:大众传播B:组织传播C:群体传播D:人际传播答案:D6.WEB2.0时代的特征是:A:个性化信息服务得以实现B:每个节点成为一个传播中心C:社交和分享成为传播动力D:关系成为传播渠道答案:ABCD7.媒介融合包括:A:机构融合B:产业融合C:业务融合D:技术融合E:平台与市场融合答案:ABCDE8.场景变量指的是不同场景下人们的特定需求,以及相关行为方式A:对B:错答案:A9.万物互联时代,新闻生产空间从“媒体空间”向“现场空间”的迁移,这带来了哪些现象()A:专业性传播B:自媒体直播C:卷入式体验D:原生态直播答案:BCD10.智能化媒体的技术基础包括:A:语音交互技术B:面部识别交互技术C:3D打印技术D:视线交互技术E:手势或体感交互技术答案:ABDE第二章测试1.关于网络技术进步的速度与进程,有人用互联网三定律来概括:A:大数定律B:摩尔定律C:150定律D:吉尔德定律E:梅特卡夫定律答案:BDE2.作为媒介的互联网的复合性还体现为“公共话语空间”与“私人话语空间”的统一性上。
网络传播概论教学大纲
网络传播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网络传播概论课程编号:9902064009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学生课程总学时:30 学分数: 2理论教学时数:18 实验(实践)教学时数:0 上机时数:12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该课程是传媒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做到:1、了解网络传播的基本操作知识;2、掌握网络新闻的制作;3、理解和掌握网络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4、能够分析网络新闻现象。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注重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重点放在网络新闻工作的原则、新闻工作者的素质以及网络传播的特性及原则的讲解。
2、本课程理论相对抽象,所以,教学中应注重实例分析来强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使用实例应注意时新、时宜。
3、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应注重科学性、合理性和公正性。
注意把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成绩和理论考试结合起来综合考评。
三、课程教学主要内容:第一章网站的基本结构与规划包含内容有:网站规划和网页设计基础知识第二章网络中的新闻传播者包含内容有:网络新闻传播者的构成、专业新闻机构与网络把关人的作用。
第三章网络新闻的写作包含内容有:网络新闻的分析与选择、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第三节网络新闻文字稿件的写作第四章第网络新闻的编辑包含内容有: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内涵及编辑思想、网络新闻的层次化加工、网络动态报道的实施、网络新闻的多媒体整合第五章网络传播的受众包含内容有:中国网络媒体的受众构成、网络受众的需求、网络受众的总体特征五、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是针对传媒专业本科学生所开设的一门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网络传播的基本原则与技巧。
通常该课程在新闻学、传播学相关课程之后开设,是对于传播理论在网络领域应用拓展教学。
六、推荐教材: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网络传播概论 第一章 数字传播概述
提升数字传播伦理意识,加强法规政策遵守
01
提升公众的数字传播伦理意识
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数字传播伦理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02
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管
鼓励数字传播行业加强自律,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同时加强政府监管
和社会监督。
03
遵守法规政策,积极应对挑战
作为数字传播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我们应该自觉遵守相关法规和政策,
积极应对数字传播带来的挑战和问题。
THANKS
感谢观看
网络传播概论 第一章 数字传播概述
汇报人:XX
contents
目录
• 数字传播基本概念与特点 • 数字传播技术基础与应用 • 数字内容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社交媒体在数字传播中作用与影响 • 网络舆论形成、演变及引导策略 • 数字传播伦理、法规与政策探讨
01
数字传播基本概念与特点
数字传播定义及发展历程
国内外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比较
国内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 状
近年来,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快速发展,已成 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出台了一 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数字内容产业的创新发 展,数字阅读、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等领域 取得了显著成绩。
国外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 状
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等国家的数字内容产 业发展较早,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和 商业模式。在数字游戏、数字影视等领域,
融合趋势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字传播和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二者呈现出融合的趋势。例如,许 多报纸和电视台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实现了线上线下的互动传播。同时,数字传播 也在不断借鉴传统媒体的优点,如加强内容审核和提高信息质量等。
02
数字传播技术基础与应用
网络传播学概论1
第一课1.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把互联网定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2.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1969—1985:初步形成阶段;1985—1995:渐进发展阶段;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2003年至今:两大方向:在“网内”实现Web2.0式传播;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
3.互联网的起源与发展:P1—P71958年:雏形;1969年:阿帕计算机网诞生;1977—1979:TCP/IP体系结构和协议;1986年:Internet名称正式开始使用;1988年:互联网对外开放;1989年:互联网开始商业运作;1989年:CERN雏形HTML;1991年:商业用户超过学术界用户;1995年互联网开始高速发展:(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个人电脑迅速普及;二是: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三是:网络媒体功能凸显。
)1992年:全球第一份网络报纸;1996年以后:出现了BBS、聊天室等;1995年:美国广播公司首先利用互联网进行全球广播;1997年:网络新闻订阅开始;1998年:克林顿绯闻事件;2003年以后:进入Web2.0时代;2003年以来,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异军突起,拉开了媒体融合的序幕。
4.我国互联网的开发建设比美国晚20年左右;1995年,基本上与世界网络保持了同步的态势。
发展历史分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筹划至1994年4月正式接入互联网;1994年至2001年“三网融合”目标的提出;“三网融合”目标的实施与发展阶段。
第二课1.大众传播传播特点: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大众传播:单向人际传播:双向)2.“新媒体”的界定(书P10)四个角:1度数字化、互动性(新媒体传播的本质特征: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进行,如楼宇媒体,车载电视缺乏互动性不属于新媒体);2相对的概念(今日之新而非昨日之新或明日之新);3国际标准为依据(国人看来是新发达国家早就有了,不能成为新媒体);4宽泛(目前,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等媒体形态)第三课1.以浏览器为特征的“一对多”式的传播网站称为第一代网站Web1.0;以聚合内容技术Rss和标签技术Tag为特征的个性化传播网站称为第二代网站Web2.0。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WWW浏览器器是一一种图形化的网网络操作界面面,它打破了了必须使用用命令才能执行行行网网络操作的局限, 使得网网络的操作变得简单、方方便便和趣味盎然。更更重要的是,WWW中的超链接思想,使得网网络信息之 间通过链接产生生了了丰富、多元的关系,这突破了了过去传统媒体的线性的、封闭的信息组织模式。
1 ①广广域网网(WideAreaNetwork,WAN)和局域网网(LocalAreaNetwork,LAN)的区别主要在于网网络节点分布 的地理理范围,以及通信距离和传输速率。局域网网主要用用来构造单位的内部网网;广广域网网则主要是公用用数据通信网网。 ②有线网网络与无无线网网络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通过传输介质来实现连接。有线网网络中,各个计算机之间必须用用一一 定的介质来连接。无无线网网络则采用用视线介质进行行行数据传输。
从起源看,互联网网本身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它解决的是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问题, 目目的是实现机器器间的信息传输与共享。
2、内容与内容的连接:互联网网走走向“媒体化” WWW是互联网网中的一一种应用用方方式。它的主要思想是,利利用用互联网网传送超文文本信息(即包括文文 字、图像、声音音、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信息)且信息之间可以用用超链接进行行行关联。
网络传播概论课件-1第一章 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公民新闻:
人们在关于公民新闻的研究中有两个共识:一是强调公众在新闻报道活动 中的参与;二是强调新技术对于公民新闻发展的作用。 对于公民新闻活动的认识,不能仅限于新闻的发布或传播这个层面,而应 该把公民的各种新闻信息生产行为综合在一起考察,包括新闻的采集、发 布、整合、传播,也包括与之相关的评论和其他活动。
关于Web2.0:
Web2.0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内容为中心。 Web2.0是一种用户参与的架构,这既指网站内容建设,也指网站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建设。 Web2.0的应用,还是一种社会纽带,是个体吸纳与整合社会能量的接收器, 同时也是个体能量放大为社会能量的转换器。
UGC:
UGC ,用户生产的内容。那些由网民上传图片、视频、音频等内容的网 站被通称为UGC网站。其中,美国的YouTube网站被认为是UGC网站的早 期代表。这个网站于2005年2月创办,目的是方便网友们在网上分享视频。 网站一直采用用户自制并上传视频短片的模式,由此聚集了大批用户。此 后,类似的网站在全球大批涌现。
四、网络互联技术
中继器:在物理层上实现局域网网段互联,用于扩展局域网网段的长度。 仅用于连接相同的局域网网段。 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用来连接相似类型的局域网。 路由器:实现网络层服务。可用于局域网与局域网以及局域网与广域网之 间的互联。 网关:在传输层以上的层次实现网络互联的设备。它的基本功能是实现不 同网络协议之间的转换。
二、从凝固到游移的价值坐标
传统媒体有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这个体系是在长期的媒体实践中沉淀下 来的,在某种程度上,它已是凝固的金科玉律。 但网络赋予了公众更多的判断与检验传统媒体及其产品的价值的权利,由 此带来了一个新的评价体系,在这个新的体系的作用下,传统媒体的某些 价值坐标需要重新考量。
《网络传播学概论》课件
《网络传播学概论》课件
这是一份关于《网络传播学概论》的课件。通过本课件,我们将探讨网络传 播学的发展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第一章:引言
1
背景与发展
了解网络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认
定义与研究内容
2
识网络传播学的重要性。
探讨网络传播学的定义以及研究领域的
范围和主要内容。
3
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第四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变革
1
网络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分析网络传播对社会结构、文化变革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影响与作用。
2
网络传播对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研究网络传播对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等方面的影响与挑战。
3
网络传播对国家与全球化的挑战
探索网络传播对国家主权、国际关系和全球化进程等方面的挑战。
第五章:网络传播的实践与战略
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内容与形式
网络传播的形式与特点
探讨网络传播的特点,包括 即时性、互动性和多媒体性 等方面的特征。
网络传播内容的类型与 特点
介绍网络传播中的不同内容 类型,如文字、图片、音频 和视频等,并分析其特点。
媒介效应在网络传播中 的表现
研究网络传播对用户态度、 行为和社会观念的影响,探 索媒介效应在网络传播中的 作用。
网络传播的实践应用与案 例分析
介绍网络传播在商业、媒体和政 府等领域的实践应用,并分析成 功案例。
网络传播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网络传播的趋势与未来展望
讨论制定和执行网络传播策略的 重要性,以及策略制定的关键因 素。
展望网络传播的发展趋势,探讨 未来网络传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 机遇。
结束语
总结网络传播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展望网络传播学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前景。
网络传播概论第一章 网络传播的基础技术
三、新一代互联网的发展
(一)新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 1.IPV6 2.网格计算 3.P2P技术 方面,对于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变 革,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了Web2.0这 一 概念。关于Web2.0,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 的定义。
(三)三维技术
以三维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现实技术与 网络的结合,也是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一 个重要方向。
四、媒介融合的趋势
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 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它既是未来网络技术 发展的一种走向,也是其他媒体发展的共 同趋向。
第三节 互联网的应用技术
一、逐渐淘汰的应用技术
1.Telnet(远程登录系统) 2.Gopher(信息检索)
二、目前主要的应用技术
1.电子邮件(E-mail) enet(网络新闻) 3.WWW(万维网) 4.FTP(文件传送) 5.BBS(电子公告板系统) 6.聊天服务 7.搜索引擎
4.你如何看待无线技术对互联网发展的影 响?
【本章学习与思考】
5.你还接触过哪些P2P技术应用?它们与 WWW应用的区别是什么?
6.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将对新闻传播产生哪 些影响?
7.媒介融合将对传媒业产生什么影响? 8.你使用过哪些新的互联网应用技术?请
预测它们的前景及影响。
网络传播概论第一章 网络传播的基础技术
第一章 网络传播的基础技术
第一节 网络基本知识 第二节 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基本脉络 第三节 互联网的应用技术
第一节 网络基本知识
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 (1)网络通信系统: ➢ (2)网络操作系统: ➢ (3)网络应用系统:
网络的服务内容包括:
一、互联网的诞生
互联网的雏形ARPAnet(阿帕网)于 1969年诞生于美国,它是美国国防部的高 级计划研究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的一个实验性网 络。
《网络传播概论》 必考知识点 超详细笔记
网络传播概论第一章网络传播的发展历史第一节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1、万维网的功能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突破了平面文字的限制,可展现图形、动画、声音、影响等,成为令人耳目一新的多媒体信息网络;二是采用了超文本链接技术,这是一种有关采集、储存、管理、浏览离散信息,建立和表示信息之间的关系的技术,任何超文本系统都是由存放信息的节点和表示信息之间的链接组成的。
2、这一阶段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态势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人电脑迅速普及;二是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三是网络媒体功能凸显。
3、1992年,美国《圣何塞信使新闻报》创办了全球第一份网络版报纸,从此各类传统媒体先后向互联网进军。
四个发展阶段:1992—1996;1996—1997;1997—2003;2003—至今。
第二节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1、第一阶段: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从网络管理模式上看,可称为非开放性的学术网络阶段。
1994年5月,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开通曙光BBS站,这是中国内地的第一个BBS站。
2、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的网络传播呈现出与其他国家类似的特点,即网络用户急剧增多,网络媒体功能充分展现及电子商务的渐进发展。
搜狐是中国第一个分类搜索引擎网站。
3、第三阶段:三网融合并不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限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
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面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面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面上趋向使用统一的TCP/IP协议,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通过技术改造,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目的是想网络用户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的服务。
第二章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第一节Web2.0的传播理念1、网络界一般将以浏览器为特征的“一对多”式的传播网站称为第一代网站(Web1.0),而将以聚合内容技术(Rss)和标签技术(Tag)为特征的个性化传播网站称为第二代网站(Web2.0)。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第一章:网络传播的基础技术1、网络结构集中型------安全分散型------可靠分布型------去中心化2.、互联网对人类最大贡献:扁平式(扁平化造成互联网“无中心”和“去中心化”)3、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被称为一个节点。
4、万维网和internet的关系:万维网只是internet提供的一种服务,internet包含万维网。
5、IP和域名的区别:1)IP地址:为标识Internet上主机位置而设置的,具有唯一确定性。
2)域名地址:字符型地址,和IP地址一一对应,可重名。
6、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广域网和局域网2)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7、媒介和媒体:1)媒介:传播的介质、通道或载体(报纸、广播、电视)。
2)媒体:从事传播活动的组织、机构或实体(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络公司等)。
8、解释网络是第四媒介:网络是前三者(报纸广播电视)的集大成者,和前三者并不并列,以时间角度看可以作为第四媒介。
9、.超链接使互联网开始走向民间。
10、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1969诞生于美国互联网技术核心:无中心、分布式结构,分布式结构使得网络中得任意节点被破坏之后都不会影响到其他节点之间的通信。
11、互联网技术的两次飞跃:1)TCP/IP协议成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2)万维网的技术构想的提出从根本上位互联网成为一种传播媒介奠定了基础,这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第二次变革。
12、互联网目前主要使用技术:1)电子邮件2)Usenet(网络新闻)3)www 万维网(优点:多媒体方式、超链接、友好易用的用户界面)4)FTP 文件传送5)BBS 电子公告板系统(多对多交流形式)6)聊天服务(一对一或多对多交流):即时通信7)搜索引擎( 杨致远yahoo)13、正在兴起的使用技术:1)BT下载2)博客weblog3)播客4)维客wiki百科5)RSS 订阅6)社会化书签7)SNS 社会网络服务“六度分离” 代表:美国的facebook 中国的校内网14、标识internet网上资源位置的三种方式:IP地址域名地址URL(统一资源定位器)15、网络a)超连接性------海量信息:是互联网区别于其他传统媒体最根本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
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
三、网络协议
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SandardOrganization) 的简称,它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连 OSI(OpenSystemterconnectiony)的参考模型。 TCP/IP
这个模型共分成七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 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都可以对别人生成的文件进行编辑。
(十一)RSS
RSS是“RichSiteSummary”英文首字母缩写。
应用分两方面:信息供应方用RSS信息源方式,向用户提供以
RSS技术整合的信息;用户利用RSS阅读界面来读取这些内容。 RSS阅读界面主要有三种:独立的RSS阅读器;沿用Web页面风
格的阅读界面;将RSS种子与其他内容整合在一起的客户端。
第2节
互联网技术及应用发展的基本线索
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一)IPV6与物联网 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甚至是下一代移动网络的基本 协议,它将大大地提高下一代互联网的地址容量。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则更是可以直接地从 各种物体上采集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发送到互联网上。 物联网意味着只要需要,各种物体都可以连接到网上, 对这些物体的控制也就变得更为直接和直观。
第2节
互联网技术及应用发展的基本线索
二、互联网的大众媒介化
1983年,阿帕网被分成两个网——ARPAnet(用于进一步的 研究)和MILnet(用于军事通信),它们之间仍保持着互联 状况,能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这种网际互联的网最初被 称为RPAInternet,但不久就改称Internet(互联网)。 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一批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应运 而生。在美国,CompuServe、AmericanOnline等是早期联 机服务的代表。 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蒂姆· 伯纳斯· 李在1989年提出的 WWW(WorldWideWeb,万维网)的技术构想从根本上为互联 网成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奠定了基础。
网络传播技术与发展
第一章
第1节
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
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硬件 若干台计算机、通信设备、通信线路
软件 网络通信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 网络应用系统
第1节
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
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一)广域网和局域网 局域网(LocalAeaNetwork,LAN):通信范围在几公里之内, 传输速率相对较高。 广域网(WideAeaNetwork,WAN):通信范围在几十公里以上, 甚至可以达到几万公里。传输速率相对局域网来说较低。
第4节
互联网的发展走向
一、以“个人门户”为中心、基于“关系网络”的 互联网 二、作为公民新闻平台的互联网 三、作为媒介融合中枢的互联网 媒介融合体现为几个层面:技术融合、业务融合、 平台融合、市场融合以及机构融合。 四、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互联网 五、聪明的、人性化的互联网 六、作为社会形态的互联网
第3节
互联网的应用形式
一、逐渐淘汰的应用形式
(一)Telnet(远程登录系统)
这是互联网最早提供的服务之一,这种服务可将用户主机与
远程主机连接起来,作为该主机的终端来使用,这样,用户 就可以享有远程主机提供的各种服务。 (二)Gopher(信息检索) 这是一种信息检索系统,1991年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开 发,当时的目的是,为分布在校园内不同校区的各个系 提供简单而方便的资源共享和传输系统。
(WiKi)、SNS(社会网络服务)、微博等。
Web2.0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内容为中心。 Web1.0时代的口号是“内容为王”,网站的目标是以内容来吸引眼 球。Web2.0则试图把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个体内 容生产的目的也往往不在于内容本身,而在于以内容为纽带、为媒 介,延伸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关系。
下载并将文件转移至需要的地方,放置于播放器的节目单中。
目前的播客技术不仅支持声音内容,也支持视频内容。
第3节
(十)WiKi
互联网的应用形式
维基的原名为WiKi(也译为维客),原意为“快点快点”。
它是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 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
在维基页面上,每个人都可以浏览、创建、更改文本,每个人
第2节
互联网技术及应用发展的基本线索
四、Web2.0与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到来
普遍认为,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即 由原来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 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 系。 目前,Web2.0相关的主要技术有RSS、博客(播客)、维基
第1节
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
四、网络互连技术
网络接入技术从大的方面来说分为两类 有线接入,在有线网络中,各计算机间必须用一定介质连 接:双绞线、同轴电缆、光导纤维
无线接入,采用无线介质,包括微波、红外线或激光等作 为传输介质,进行数据传输。
第2节
互联网技术及应用发展的基本线索
一、互联网的诞生
互联网的雏形ARPAnet(阿帕网)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 是美国国防部的高级计划研究署的一个实验性网络。 后来,许多研究机构和大学也相继加入到阿帕网中。 1974年瑟夫和鲍勃· 坎提出了TCP协议和IP协议,这意味着 互联网世界有了统一的“语言”。
现在互联网上的标准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包含以下 四个层次:网络接口层、网间层、传输层、应用层。
第1节
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
四、网络互连技术
网络互连的目的是使某一个网络的用户能访问其他网络 的资源,使不同网络上的用户能够互相通信和交换信息。 实现网络互连需要一定设备,常见的包括: 中继器 网桥 路由器 网关
(八)博客
“博客”是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也有人称其为“网络
日志”。
博客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与手机媒体结合了起来,出现了移 动博客,即利用手机来进行博客更新。
第3节
(九)播客
互联网的应用形式
播客可以视作博客的一种,只是人们在博客平台上发布信息的
手段发生了变化。
与一般的音频技术的区别:必须是一个独立的、可下载的媒体 文件;可以使用RSS2.0文件格式传送信息;接收端能自动接收、
WWW系统由Web服务器、浏览器及通信协议三部分组成。
WWW除了可以进行信息浏览外,还可以实现E-mail、FTP、 Gopher、BBS等其他服务。
第3节
互联网的应用形式
(三)FTP(文件传输)
FTP(FileTransferProtocol)是TCP/IP应用层的基本协议之
一,也是互联网上广为应用的一种服务。
第2节
互联网技术及应用发展的基本线索
(二)网格计算与云计算
网格计算是专门针对复杂科学计算的新型计算模式,利 用互联网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电脑组织成一个“虚 拟超级计算机”,其中每一台参与计算的计算机就是一个 “节点”,整个计算是由成千上万个“节点”组成的“一 张网格”。 网格计算的确显得有些高深,与之相似但更平民化的P2P 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
服务”,它是基于“六度分隔”理论的一种应用。
SNS网站向每个用户提供建立自己的朋友圈的服务,用户也可 以通过自己的朋友去认识他们的朋友。
第3节
互联网的应用形式
(十四)微博
微博也称为微博客,它是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网络进行信息传播
的方式。 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在微博平台上发表简短的消
息,这些消息可以即时地传送给关注自己的那些对象。
可分为两大类:网络蜘蛛形搜索引擎(简称搜索引擎)、基于
人工分类目录的搜索引擎(简称分类目录)。 搜索引擎的自动信息搜索功能分为两种:一种是定期搜索;另
一种是提交网站搜索
第3节
互联网的应用形式
(七)BT下载
BT下载是P2P技术的一种应用方式,是互联网上一种新型的信
息传输方式。
BT的特点是越多的人同时下载同一个文件,那么平均每个人的 下载速度就越高。
FTP用于网络上两个主机之间的文件传输,用户也可以从主机 上拷贝各种文件。
FTP系统由客户软件、服务器软件和FTP通信协议组成。
(四)BBS(电子公告系统)
BBS(BulletinBoardSystem),是一种多对多交流的服务形式。 现在BBS都被放在WWW上,通过WWW浏览器便能访问。早期的BBS
第1节
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
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二)有线和无线网络 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的区别:是否通过传输介质来实现 连接。 有线网络中,各个计算机之间必须用一定的介质来连接, 这些介质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光导纤维等。 无线网络则采用视线介质(无线介质),包括微波、电磁波 、红外线或激光等作为传输介质,进行数据传输。
学习与思?
2.WWW与互联网的关系是什么?WWW技术对于互联网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3.你还接触过哪些P2P技术应用?它们与WWW应用的区别是什么? 4.网络带宽的不断提高将对新闻传播产生什么影响?
邮件软件。
第3节
互联网的应用形式
(二)WWW万维网
WWW中译名为万维网,是互联网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多媒体信息 服务系统。WWW只是互联网提供的一种服务。1989年,欧洲粒 子物理实验室的蒂姆· 伯纳斯· 李提出了关于WWW的构想,即通过 一种超文本的方式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并可将互联网上各种主 机上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 WWW的主要优点包括:多媒体方式、超链接、友好、易用的用 户界面。
第2节
互联网技术及应用发展的基本线索
WWW是互联网中的一 种应用方式,主要 功能是利用互联网 传送超文本信息: 包括文字、声音、 视频等多媒体信息, 同时,利用超链接将 网络中的信息相互 连接起来。 在蒂姆的思想基础 上开发出的WWW浏览 器,是一种图形化的 网络操作界面。打 破了必须使用命令 才能执行网络操作 的局限,使网络操 作变得简单、方便 和趣味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