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血液与运动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血细胞
一、红细胞 (一)数量和功能 1、数量: 男子:(4.0~5.5)×1012/L,平均 5.0×1012 /L; 女子:(3.5~5.0)×1012/L,平均为 4.2×1012 /L。 2、机能:(1)运输O2和CO2 ;(2)缓冲血液的酸碱度。 (二)血红蛋白 1、含量:男子:约为 120~160g/L,女子约为 110~15 0g/L。 2、作用:(1)运输O2和CO2 ;(2)缓冲血液的酸碱度。
三、血液的组成 (一)血浆(无形成分):占血液总量 50%~60%。 (二)血细胞(有形成分):占血液总量 40%~50%。包括红细胞、 白细胞和血小板。 (三)红细胞比容(或称为压积):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健康成年男子红细胞比容约为 40%~50%,女子约为37%~48% 四、血液的机能 (一)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二)运输机能 1、运输气体;2、运输营养;3、运输代谢产物;4、运输热量。 (三)参与调节 激素随血液循环运送到相应的靶细胞,以调节其机能活动。 (四)防御与保护机能 1、白细胞→吞噬分解作用→细胞防御; 2、血浆中免疫物质→免疫→化学防御; 3、血小板→凝血和止血→保护作用。
(三)红细胞的生成
1、红细胞的生成:原始血细胞→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 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的红细胞。 2、原料:(1)蛋白质;(2)铁。 3、成熟因子:(1)维生素 B12;(2)叶酸。 4、调节因子:(1)促红细胞生成素;(2)雄性激素。 5、条件:机体缺氧所致。 (四)血型 1、概念:血细胞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2、血型系统:人体具有二十几种彼此独立的血型系统,如 ABO、Rh、P、MNSs 等。 3、ABO血型系统
(三)白细胞的机能 白细胞的主要机能是保护机体,抵 抗外来微生物的侵害和免疫作用。 1、吞噬细胞:吞噬细胞依靠吞噬活动 消除异物,参与炎症反应; 2、免疫细胞:淋巴细胞被侵入体内的 异物刺激后,能产生特异性抗体或局 部细胞反应。
三、血小板
(一)数量:正常成年人血小板的正常值为(100~300)×109/L。 (二)血小板的机能 1、促进止血; 2、加速凝血。 凝血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第二段, 凝血酶原转变成凝 血酶;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其具体过程是: Ca2+ 凝血因子+血小板因子 凝血酶原激活酶 凝血酶原激活酶、Ca2+ 凝血酶原 凝血酶 凝血酶、Ca2+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ABO 血型系统中的凝集原和凝集素来自百度文库
红细胞上凝集原
血型 A B AB O
4、鉴定:依据
血清中凝集素
A B A和 B 无
抗 B 抗 A 无 抗 A和抗 B
A凝集原+抗 A凝集素→凝集反应; B 凝集原+抗B 凝集素→凝集反应。
血型的鉴定
鉴 受检者血型 A 定 血 清 抗 B 标准血清 -
抗 A标准血清 +
1、血液的机能; 教学重点 2、血液的理化特性; 3、红细胞的作用及生成。
教学难点 教学手段 1.渗透压相对稳定的意义; 2.维持血浆PH值相对稳定的机理及意义。 多媒体,投影仪
第一节
概述
一、体液 (一)概念:组成人体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各种物质的总称。 成人体液约占体重的 60~70%。 (二)组成: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 40%左右;细胞外液, 约占体重的 20%。 二、血量 (一)概念:存在于循环系统中全部血液的容量。 (二)比例:正常人血量约占体重的 7%~8%,每千克体重 约有70~80ml 血液。每千克体重的血量男子比女子多, 幼儿比成年人多,肥胖者少于正常人。 (三)组成:循环血量,储存血量。 (四)血量相对稳定:人体内血量比较恒定,其变动范围不 超过 10%,
第二节
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颜色、比重及粘滞性 (一)颜色:决定于血红蛋白的含量,以及血液含氧 量的多少。 (二)密度:血液的密度主要决定于红细胞的数量, 其次决定于血浆蛋白的浓度。 (三)粘滞性 1、产生原因:血液内部各种物质的分子或颗粒之 间的摩擦而产生阻力。 2、影响因素:红细胞的数量及血浆蛋白的含量。
作业: 1、名词解释:内环境,渗透压,碱储备。 2、试述血液的机能。 3、试述机体维持酸碱度相对稳定的机理和途径。 4、论述运动与血液之间的关系。 小结: 1、总结血液的作用及其在运动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血液血红蛋白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3、概括运动对血液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原因。
二、渗透压
(一)概念: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浓度较低的溶液向浓度较 高的溶液渗透所产生的压力。 (二)影响因素:溶液的浓度。 (三)正常值:正常人血浆的渗透压约为770kPa(5776mmHg)。 (四)血浆渗透压的组成:1、晶体渗透压;2、胶体渗透压。 (五)血浆渗透压的作用: 1、血浆晶体渗透压:维持血细胞及其它组织细胞正常机能 活动的重要条件; 2、血浆胶体渗透压:维持机体水平衡。 (六)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其 大小相当于 0.9%NaCI(生理盐水)或 5%葡萄糖溶液。 高渗溶液,低渗溶液。
B
AB O

+ -

+ -
注:+
表示有凝集;- 表示无凝集。
二、白细胞 (一)数量:正常人血液中白细胞总数为(4. 0~10.0)×109/L 平均为7.0×10 9/L。 (二)分类 1、颗粒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 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 2、无颗粒白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正常人白细胞分类记数和主要功能
第四节
运动与血液
一、运动与血量 血量包括循环血量和储存血量。运动过程中,储存血 液被迅速释放出来加入循环血中,从而增加循环血量。 运动时一般人大约可增加 10%;而运动员可增加 20~30 %以上。 1、短时间大强度运动:血细胞容量和血浆容量均明显增 加,而且血液出现浓缩性变化。该变化可能与储存血液 释放有关。 2、长时间耐力性运动: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数变化不大, 血容量变化情况由血浆水分转移而定。若血浆水分从毛 细血管渗出到组织液或排出体外,血浆容量将减少,血 液浓缩;反之,血浆容量增加,血液稀释。
二、运动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 长期运动训练,对运动员单位体积红细胞数 量影响不大,甚至有所下降。但是,运动员红细胞总数较 一般人有明显增加,尤其是耐力性项目运动员,其增加幅 度更加明显(增加15%)。 三、运动与白细胞 肌动白细胞增多,分为三个时相,即淋巴细 胞时相、中性粒细胞时相和中毒时相。 1、淋巴细胞时相的特点是白细胞总数略有增加,淋巴细胞 增加明显,但中性粒细胞有所下降。 2、中性粒细胞时相的特点是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中性粒 细胞增加明显,淋巴细胞减少。 3、中毒时相分为两个阶段,再生阶段和变质阶段。再生阶 段的特点是白细胞总数大大增加,嗜酸性粒细胞消失。变 质阶段的特点是白细胞总数开始减少。
三、酸碱度 (一)正常 pH值:7.35~7.45,平均为 7.40。人 体耐受的最大 pH值变化范围为 6.9—7.8。 (二)PH值相对稳定的原因:血液中含有数对具有 抗酸和抗碱作用的物质(称为缓冲对)。 (三)缓冲对:NaHCO3\H2 CO3、Na2HPO4 /Na H 2 P O4 、Na—蛋白质/H—蛋白质等。 (四)碱储备:100ml 血浆中碳酸氢钠的含量。
第二章 血液与运动
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 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 体育教育专业
运动生理学 授课学时 授课教师 第二章 血液 4
1、掌握血液的机能、血液的理化特性以及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的机能; 2、熟悉渗透压的概念和意义,血浆正常的PH值及其维持相对稳定的 教学要求 机理。 3、了解血量相对稳定的意义,影响血液粘滞性的因素以及运动与血 量及血细胞的关系。
名 称 主要功能 均 值 百分比(%)
中性粒细胞 4.5×109/L 50~70 吞噬细菌与坏死胞 嗜酸性粒细胞 0.1×109/L 1~4 抑制组胺释放 嗜酸性粒细胞 0.025×109/L 0~1 释放组胺与肝素 淋巴细胞 1.8×109/L 20~40 参与特异性免疫 单核细胞 0.45×109/L 1~7 吞噬细菌与衰老的红细胞 总数 7.0×109/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