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18课教案

合集下载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石拱桥》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石拱桥》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中国石拱桥》教案【预习提示】自主阅读,了解说明文的有关知识;积累有关“桥”的诗句和资料;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掌握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评价任务】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过程】一、激活思维,导入文本(导入新课)学习任务:激活思维,了解学习目标。

(展示图片信息导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桥梁图,介绍桥梁的基本形式(梁桥、拱桥、吊桥),导入本文。

在导入时,教师首先出示事先准备的多媒体图片(各式各样的桥和一道美丽的彩虹),让学生们猜想这是什么桥。

然后引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国石拱桥》。

这样的导入,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在头脑中把这条优雅1的弧线和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在感性上认同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板书课题:中国石拱桥。

展示学习目标。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预习检测)学习任务:结合“预习提示”,梳理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

茅以昇(1896—1989),江苏镇江人。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

他主持建造了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公路铁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2.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等。

说明语言:准确、严密。

3.积累字词(多媒体)。

三、概述文本内容,了解文本结构(自主学习)学习任务:概括内容,了解结构。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学习文章结构严谨、逐层推进的论证方式,品味本文辛辣犀利、富有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的语言。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意识及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鲁迅,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他优美的散文、精湛的小说我们已经学习接触了,而他还创作了不少冷峻辛辣的杂文。

文学评论家们赞誉鲁迅先生的杂文“不仅是中国民族文学的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中的奇葩”。

作家唐弢(tāo)在《琐忆》一文开头就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这一伟大的人格精神也充分体现在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

《且介亭杂文》,1935年12月编订,收入了1934年鲁迅创作的杂文。

在这本杂文集的命名中,“且介”分别是租界二字的一半,即“租界”的意思。

当时,鲁迅生活在上海北四川路,这是帝国主义越过租界范围以后修筑马路的区域,被称为半租界。

鲁迅以杂文集名告诉读者,这些杂文创作于“半租界的亭子间”,表达了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无比愤懑之情。

二、文体知识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

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锋利、隽永,富于文艺工作者色彩和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在剧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利器,比如鲁迅先生的杂文就如同“匕首”“投枪”直刺一切黑暗的心脏。

在和平建设年代,它也能起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针砭时弊的喉舌作用。

驳论文,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观点并加以论证。

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驳论文写法的特点是:先树靶,后射靶,最后得结论。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一)感知内容1、作者摆出的敌方论点是什么?对方观点是根据什么得出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两年以前,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着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2、作者为什么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直接反驳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他们是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间接反驳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观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依据:“从古以来,就有……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脊梁。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年级语⽂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两篇》教案⼋年级语⽂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两篇》教案●教学⽬标知识⽬标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

2.了解“板块构造”“⼤灭绝”“撞击说”“⽕⼭说”“斯⽯英”等科学概念。

3.了解两篇⽂章作者的思维⽅式。

能⼒⽬标1.⽐较分析两⽂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度,把握两⽂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体会本⽂语⾔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培养学⽣⽤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法。

德育⽬标学习作者运⽤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努⼒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教学重点1.把握两篇短⽂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度、多侧⾯的思维⽅法。

●教学难点体会课⽂中的补充说明的作⽤和含义。

●教学⽅法1.⽐较阅读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整体感知⽂意;精读课⽂,⽐较分析两篇短⽂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度,深⼊理解⽂章内容;揣摩语⾔,体会作者独特的语⾔风格;学习作者的思维⽅法,引导学⽣留⼼⽣活,思考⾃然和社会,多⾓度看问题,获得新知、真知。

[教学步骤]设计(⼀)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种奇异的爬⾏动物。

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体表⾯覆盖着有鳞⽚的⽪肤。

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

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

它们经历了⽓候较为温暖的三迭纪,⾷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存恐惧的⽩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物,⼈们给了它们⼀个名字——恐龙。

6500万年前,⽩垩纪的⼀个早晨,草⾷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声巨响,⼀场天翻地覆的⼤爆炸发⽣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最后灭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篇课文,掌握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例如,课文中“高原的阳光,像金子一样撒在各拉丹冬的每一寸土地上”等句子,需要学生理解其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2)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观,以及如何将个人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游记的基本概念。《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一篇描绘自然风光的游记,它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基础,生动地描绘了各拉丹冬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案例分析。这个案例展示了游记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文字表达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讨课文的写作技巧。
(2)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料,了解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丹冬的自然风光和文化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各拉丹冬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对我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4.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感受作者对各拉丹冬的热爱。
再来说说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在讲解课文时,我特别强调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如何将这些技巧融入自己的写作中。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这些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可能需要我在课后加强针对性辅导,帮助他们真正掌握这些写作技巧。
此外,关于课堂氛围的营造。我觉得今天课堂氛围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学生们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但在课堂纪律方面,也有待加强。个别学生在讨论时过于兴奋,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调控课堂氛围,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成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中国石拱桥》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中国石拱桥》教案
四、引导与启发
1.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探究欲望;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及时解答,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五、成果分享与总结
1.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分享学习成果;
2.教师点评,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强调石拱桥在建筑和文化中的价值;
6.成果分享: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共同提高。
7.总结回顾: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石拱桥的知识点,巩固记忆。
五、教学难点解析
1.石拱桥的力学原理和建筑工艺;
2.石拱桥在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3.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石拱桥的价值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本节课的核心内容,突破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从不同角度评价石拱桥的价值。
举例解释:
-对于石拱桥的力学原理和建筑工艺,教师可通过图片、模型或动画等教学资源,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以便于他们理解;
-针对文章中的专业术语和古汉语表达,教师可进行解释和举例,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
-通过引导学生探讨石拱桥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学生认识到石拱桥不仅是建筑作品,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理论介绍:讲解石拱桥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使学生了解其在建筑史上的地位。
3.案例分析:展示具体石拱桥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石拱桥在实际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原理。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组,针对石拱桥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鼓学生提出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5.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石拱桥搭建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石拱桥原理的理解。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相关知识,感受石拱桥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注重实用性,符合八年级学生的知识深度。

福建省建宁县城关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18课苏州园林

福建省建宁县城关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18课苏州园林
福建省建宁县城关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18课苏州园林
一、教学内容
福建省建宁县城关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18课苏州园林。本课主要学习以下内容:
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对苏州园林的描绘和赞美。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法,掌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技巧。
3.学习课文中涉及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体会其作用。
-针对文化背景的感知,教师可以提供苏州园林的历史图片、设计理念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园林艺术的文化价值。
-对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设计写作练习,如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学习的表达方式,写一段介绍本地某处景点的短文,以此巩固学习成果。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苏州园林》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美丽的自然景观或园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绘画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苏州园林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如何将所学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举例解释:
-对于课文结构的难点,教师可以制作思维导图,明确文章的引言、主体和结尾,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18课《中国石拱桥》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8课《中国石拱桥》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石拱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石拱桥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建筑艺术和修辞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石拱桥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欣赏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重点二: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岁月在石拱桥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教师需引导学生分析这种拟人手法如何赋予石拱桥历史感和生命力。
-重点三: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理解赵州桥等石拱桥的建筑艺术和文化价值,如桥梁的对称美、石材的耐用性等,强调其在古代交通和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重点四:课文的结构分析,教师需指导学生识别文章的起承转合,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论述支撑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一同探讨了《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我发现同学们对石拱桥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非常感兴趣,大家在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都表现得非常积极。这让我感到很欣慰,因为我始终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课堂上,我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来阐述石拱桥的概念和特点,从同学们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难点知识,如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课文结构的分析,部分同学还是显得有些困惑。这可能是因为我讲解得不够细致,或者举例不够恰当。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改进,用更简单明了的方式让学生理解。

八年级语文教案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教案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第17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领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观点;二、理解、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教学重点: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时间: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

二、新授。

(一)背景及作者介绍顾颉刚(1893—1980),江苏省吴县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朗读课文,了解内容,学习文中的生字生词。

颉()滞()儒()塾()启迪墨守虚妄辨伪去妄(三)再读课文,熟悉内容,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归纳教学设计>文章各自然段的段义。

第1自然段:“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第2自然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第3自然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第4自然段: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5自然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6自然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两个分论点: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五)划分教学设计>文章的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二部分第一层(3、4自然段):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第18课《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说明文,明确说明对象,把握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征。

2.理清说明思路,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和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了解中国石拱桥不朽价值,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重点难点】1.明确说明对象,把握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征。

2.理清说明思路,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诵读名句石桥、木桥、天桥、高架桥、立交桥……生活中有无数的桥。

这些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请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理解,用一句话说说“桥”是什么?两端固定,横跨在河流或道路之上以便行人或车辆通过的建筑物。

你知道哪些关于“桥”的诗句和俗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路归路,桥归桥。

2.导入新课“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是童年的开心与快乐;“二十四桥明月夜”是杜牧的感慨与浪漫;“小桥流水人家”是游子的渴望与温暖;“路转溪桥忽见”是辛弃疾的焦急与惊喜;“船到桥头自然直”是人们的乐观与豁达……桥总是连接着诗意,连接着美好,连接着浪漫。

“桥”为有何如此高的文学和美学价值?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茅以昇的《中国石拱桥》。

二、知识简介1.了解作者茅以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桥梁专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

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

撰写了大量介绍桥梁知识的文章,著有《中国桥梁史》《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中国古桥与新桥》等。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的1.积累相关词语,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难点1.积累相关词语,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

2.理解《恐龙无处不在》。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恐龙曾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

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灭绝事件。

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0.66亿年前小行星碰撞地球时,正值恐龙生态系统较脆弱时期,遭遇小行星碰撞所致的环境巨变,“糟糕运气”的恐龙走向灭绝。

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

早在发现恐龙之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

直到古生物学家曼特尔发现了恐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这是一群类似于蜥蜴却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

人类如果不借助于化石,对恐龙这一神秘的物种就会一无所知。

所以对恐龙的研究,也就是对恐龙化石的研究。

恐龙化石大致可分为骨骼化石和生痕化石两种,主要保存在中生代时期形成的沉积岩中。

恐龙化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漫长而又神秘的过程,它牵涉到恐龙的死亡和灭绝,也与地球亿万年的风云变幻息息相关,而它的发现和挖掘也同样不易。

科学家们通过各种手段寻找恐龙化石的蛛丝马迹,并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来复原化石和研究恐龙。

通过他们的工作,我们渐渐了解了恐龙的外形及生活习性,而来自世界各地关于恐龙的新发现以及新看法,一再修正我们原先认定的恐龙形象,使之更接近事实的真相。

相传晋朝时代的我国,某某省某某市就发现过恐龙化石。

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那是恐龙的遗骸,而是把它们当作是传说中的龙所遗留下来的骨头。

自从1989年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后,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龙的遗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18课《中国石拱桥》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18课《中国石拱桥》教案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中国石拱桥》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见过石拱桥?”(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石拱桥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石拱桥的基本概念。石拱桥是指以天然石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拱桥,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造型美观等特点。它在古代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石拱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非常感兴趣,这让我感到很欣慰。通过讲解赵州桥、卢沟桥等著名石拱桥的例子,学生们对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在讲授石拱桥的结构和受力原理时,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起来有些吃力。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打算采用更多直观的教具,如模型、图示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石拱桥的基本概念、结构、分类和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石拱桥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身边的桥梁建筑。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文化传承:石拱桥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明。
-说明文的写作技巧: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掌握,教师可以布置相关写作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说明语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中国石拱桥》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中国石拱桥》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历史地位。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石拱桥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欣赏传统建筑艺术。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中国石拱桥》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中国石拱桥》教案,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石拱桥的定义与特Leabharlann ;2.中国石拱桥的历史演变;
3.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介绍及其在石拱桥建筑史上的地位;
4.石拱桥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5.阅读理解与写作练习:分析文章结构,体会说明文的写作特点,进行仿写练习。
3.提升思维品质与表达能力: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说明文的写作能力;
4.增强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整合与分析,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石拱桥的定义、特点及其历史演变,掌握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地位。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石拱桥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18.《孟子》两章 第二课时 教案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18.《孟子》两章     第二课时   教案

第十八课《孟子》两章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读准“畎亩、胶鬲、百里奚、法家拂士、曾益”的字音。

2.把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入则无法家拂士”的朗读节奏。

3.学习本文举例论证的方法。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树立忧患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本文举例论证的方法。

【难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树立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一:回顾型【设计意图:回顾并巩固所学的孟子的相关知识,引出本节课的学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大家还记得孟子的相关知识吗?(生:记得。

)好,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记忆中的孟子。

学生回答:学生1 :孟子,名轲,字子舆。

学生2: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学生3: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

学生4:孟子和孔子一样主张“仁政”。

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另一篇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学们看看在本文中孟子又阐述了怎样的观点。

课堂实录一、文题解读【设计意图:对题目进行分析,吸引学生的兴趣。

】教师:本文题目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学们说说是什么意思?学生:生在忧患中,死在安乐中,教师:对,大家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又是怎样来阐述这个观点的呢?下面我们就走进文章。

二、读文章,整体感知【设计意图:学生读文章,初步理解文意。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板书:舜.(shùn)傅说.(tuè)胶鬲.(gé)百里奚.(xī)行拂.乱(fú)法家拂.士(bì)2.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

教师强调: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苏州园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苏州园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苏州园林》是⼀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

作者叶圣陶先⽣以其精练的语⾔、严谨的结构,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做了全⾯、深刻的介绍。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苏州园林据说有⼀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多处。

其他地⽅的园林我也到过⼀些。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出⼼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存在,决不容许有⽋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没有⼀个不⼼⾥想着⼝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般住房,绝⼤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个亭⼦或者⼀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个同样的亭⼦或者⼀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图画来⽐⽅,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都有假⼭和池沼。

假⼭的堆叠,可以说是⼀项艺术⽽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座⼩⼭配合着⽵⼦花⽊,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在⼭间。

⾄于池沼,⼤多引⽤活⽔。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座⼀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岸,总是⾼低屈曲任其⾃然。

2023-2024学秋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023-2024学秋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023-2024学秋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第一部分积累文体知识明确终极任务师:同学们好,请坐。

我们今天学习说明文。

【屏显说明文定义、常用说明方法及三种说明顺序】师:我们今天的终极任务是做课堂微型演讲。

屏显本堂课终级任务为我们大武汉的桥代言,着力体现优质的说明顺序课堂微型演讲60秒到120秒。

师:咱们两组同学要为我们大武汉的桥代言,进行现场演讲比拼。

怎么评判你的演讲呢?我要特别侧重地听你的说明顺序,是不是所学就有所用。

好,接下来我们所有的学习都是在为最后的演讲服务,你要随时注意记笔记。

师:先看一个视频,我们大武汉有非常多的桥,如果出现你感兴趣的桥,你就把它的名字、特点记下来。

【播放视频:武汉的桥】第二部分创设三级挑战探究顺序奥妙师:好,接下来我们准备挑战。

什么叫做说明顺序?先做认知准备和能力磨练屏显认知准备能力磨练《中国石拱桥》说明顺序趣味探险师:第一件事情是宏观挑战:悟篇章顺序之奥妙。

屏显宏观挑战:悟篇章顺序之奥妙全文10个段落,请设计一个简图,表达它们的逻辑关系,展示《中国石拱桥》行文顺序的奥妙师:请两位小组长各自带一个同学到讲台上来。

第一个比拼,我们要呈现四幅图,用简单的图讲清楚段落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篇章顺序的逻辑。

四位同学根据你对作者行文思路的理解,开始画图。

画完在最下边写上你的名字。

(四位学生在黑板画图,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画。

教师从书写和架构角度评价。

)师:画图上两组打成平手。

下面各组代表来讲讲你为什么这么画,寓意是什么?课堂上的小演讲最好是六十秒钟。

生:大家好,我是金芸伦。

首先请大家看1-3段,这三段中,作者对石拱桥有一个整体的介绍,写了石拱桥的形状以及它的历史,然后从1-3段引出4-5段着重描写石拱桥的例子——赵州桥,对赵州桥描述得十分详细。

第三层是6-8段,作者着重介绍了卢沟桥,讲卢沟桥的历史、马可波罗对卢沟桥的评价以及卢沟桥在历史上的意义,比如第8段卢沟桥事变,大家在历史中也学到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8课《被压扁的沙子》教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8课《被压扁的沙子》教学案

第18课《被压扁的沙子》教学案教与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

2.理解本文说明其观点的依据、顺序及方法。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教与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与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课时:1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以900~1200属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齐消失了。

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

本文是破解此谜的一个观点,同学们读后与自己已知的别的观点进行比较,看哪种观点更让人信服。

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讨论交流,明确: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中国石拱桥》优秀实用教案(附板书)(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中国石拱桥》优秀实用教案(附板书)(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中国石拱桥》教案第一课时导入一(故事导入):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地解释“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由茅以升写作的《中国石拱桥》,了解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导入二(问题导入):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了起来。

可见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

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成的木梁桥。

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拱桥,欧洲是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桥的。

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1.作者简介茅以升(1896—1989),我国近代桥梁工程学的奠基人,著名的桥梁专家。

1933年主持设计并领导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五十年代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

1959年,在首都“十大建筑”的建设中,茅以升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

1989年被美国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

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

他为中国的桥梁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知识链接走进说明文(1)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真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

(2)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资料(引用)等10种。

(3)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a.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为具体事物,而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为抽象事物。

b.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8 中国石拱桥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8 中国石拱桥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8 中国石拱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五单元单元导学1.语言运用:积累生字词,识记作家、作品及文学常识,感受说明文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激发对自然与社会的探索兴趣。

2.思维发展: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

3.审美鉴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

4.文化传承:了解我国传统建筑、园林、绘画艺术等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感受前人非凡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力,增强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

诵读法、探究法。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事物说明文。

《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建筑,《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介绍了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雄伟建筑,《蝉》说明的是蝉的习性和成长过程,《梦回繁华》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幅传世名画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中国石拱桥》向读者介绍了有关中国石拱桥的知识,抓特点,举例证,要言不烦,可谓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苏州园林》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再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总说与分说相结合。

另外,无论是说明道理还是描摹景致,文章都着眼于苏州园林共有的特点,给读者深刻、具体的印象。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文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写作对象,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依次说明纪念碑的位置、体量、题字与碑文、碑身造型、装饰花纹等,详细介绍了反映百年革命历史、展现先烈事迹的十幅大浮雕。

《蝉》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对蝉的习性所做的一系列观察和实验的记录。

作者对“蝉的地穴"和“蝉的卵”做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总结,让我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会到了他的科学精神。

《梦回繁华》介绍的是《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从社会背景、作者,到画作的内容、艺术特点,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语文18课教案
八年级上册的第十八课是《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下面就是为您收集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18课教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这是两篇科普短文,它的突出特点是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

让学生把握各篇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

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仍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反复自读,学习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1.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癫蛤螺。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馆叩: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
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将制作的大陆漂移示意图(见《教学参考书》有关资料二:地质年代与大陆漂移学说)教案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

2.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

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

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

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

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

(板书课题及作者名) 1.学生读文,思考讨论:
(l)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

试比较。

(此题意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
2.教师点拨:
(1)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砂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一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

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1.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

速读课文,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1)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
能一时想不到是指哪些动物。

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赡蛛”,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人们非常熟悉。

“青蛙”和“赡殊”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属同一个家族。

(2)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线惊人的互补性,这不是能有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

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

(3)这是一句半开玩笑的话,但也不是无稽之谈。

天体撞击地球事件虽然不多,但在地球的历史上毕竟发生过。

作者在这里也正是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4)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净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其他杂质。

(5)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

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的,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

作者在幽默风趣中,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

3.默读课文,揣摩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摘录下来。

提问:这两篇短文说明了一个什么共同的问题?
思考讨论,教师点拨:这表明每一科学的新发现都会引起新的思考,引发新的科学
思维,并可能在不同的研究领域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这就是作者在《恐龙无处不有》开头提出的观点。

以自己熟悉的一种植物(比如“小草”、“玫瑰”……)为题,训练多角度立意。

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设计()
1.通过自读课文,了解不同领域里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互为论据,并且从中得出新结论的科学现象。

2.通过导读了解科学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假设、推理探究自然奥秘的科学思维方法。

3.理解课文在组织材料上所体现出的严密的逻辑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