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市地理域发展的影响

合集下载

拉萨发展现状

拉萨发展现状

拉萨发展现状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也是西藏自治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近年来,拉萨在经济、城市建设、旅游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首先,拉萨的经济发展迅速。

西藏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核心城市,拉萨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宝贵的资源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拉萨以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农牧业、新能源等为重点发展方向,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拉萨以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极大地促进了相关产业的繁荣。

其次,拉萨市的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政府通过城市规划、交通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资,不断优化城市环境和居住条件。

拉萨市的道路宽敞平整,交通便利。

同时,政府加大了对公共设施的投资,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例如,拉萨市的教育、医疗、文化和体育设施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和改善,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公共服务。

再次,旅游业的繁荣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拉萨市的餐饮、住宿、商业等行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餐馆、咖啡馆、商场和超市涌现出来,为游客和居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同时,酒店业也蓬勃发展,各类星级酒店在成立,提供了更多种类和档次的住宿选择。

拉萨还致力于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升级和改善。

最后,文化和教育事业也在拉萨得到了积极发展。

作为西藏自治区的文化中心,拉萨有很多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遗址和文化景点。

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资不断增加,保护和发展了拉萨的文化遗产。

同时,拉萨也积极推动教育的发展,建设了一批优质的学校和大学,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供给水平。

总结起来,拉萨的发展现状可谓是迅速、稳定和繁荣的。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旅游业的繁荣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拉萨的文化底蕴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拉萨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西藏城市人文地理

西藏城市人文地理

西藏城市人文地理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界,是中国境内唯一一个自治区,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西藏的城市人文地理是指西藏自治区内城市的人文特点和地理位置。

本文将从城市建设、人文历史和地理环境三个方面,介绍西藏城市的人文地理。

一、城市建设西藏的城市建设相对较晚,许多城市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兴起的。

拉萨作为西藏的首府,是西藏自治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其城市建设成就引人注目。

拉萨市的市区规模不断扩大,建筑风格融合了藏族传统特点与现代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与此同时,拉萨市也致力于保护和修复古老的建筑,如布达拉宫、大昭寺等,使城市既具有现代化的特色,又保留了悠久的历史文化。

二、人文历史西藏是世界上著名的佛教圣地,有着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

拉萨的大昭寺被誉为“藏传佛教的心脏”,是西藏最重要的寺庙之一。

每年,成千上万的信徒和游客来到大昭寺朝拜和参观,感受佛教的神圣氛围。

此外,西藏还保留了许多历史悠久的寺庙和庙宇,如色拉寺、甘丹寺等,这些寺庙不仅是信仰场所,更是宝贵的历史遗迹,见证了西藏的文化传承和演变。

除了佛教文化外,西藏还有着丰富多样的藏族文化。

藏族是西藏的主要民族群体,他们保持着独特的生活方式、语言和传统服饰。

在拉萨等城市的街头巷尾,常常可以看到藏族人穿着鲜艳的传统服饰,举行传统的庆典和节日活动。

这些文化元素的存在给西藏的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研究者的关注。

三、地理环境西藏的地理环境极其丰富多样,是其城市人文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拥有高山、湖泊、草原等多种地貌景观。

拉萨市坐落在青藏高原中心地带,四周环绕着雄伟壮观的喜马拉雅山脉。

这些自然地理特点赋予了拉萨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吸引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研究,同时也成为游客观光的热点。

除了拉萨,西藏自治区还有其他重要的城市,如日喀则、山南等。

这些城市虽然规模不及拉萨,但也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魅力。

例如,日喀则市以世界最高的萨迦寺而闻名,是藏传佛教重要的学术中心之一。

布达拉宫地理环境及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布达拉宫地理环境及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布达拉宫地理环境及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建筑之一,也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寺庙之一。

它庄严壮观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地理环境相互辉映,地理环境对布达拉宫的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布达拉宫地理环境与其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一、地理环境概述布达拉宫坐落于拉萨市区的红山上,海拔高达3,700多米,地理位置优越,背靠布达拉山,面临面向南方的布达拉河。

这一独特的地理条件为布达拉宫的建筑设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地形和气候对布达拉宫建筑设计的影响1. 地形布达拉宫所处地区的地形复杂多变,山丘起伏,地形高低差异明显。

为了适应山地地形的特点,布达拉宫的建筑设计借鉴了当地土著人民的居住方式,并融合了藏族文化的元素。

它的建筑布局较为复杂,主体建筑沿着山势依次排列,以确保各个建筑能够充分利用山地的地形条件。

2. 气候布达拉宫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冬季长寒且极其寒冷,夏季凉爽干燥。

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对建筑设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为了应对严寒的冬季,布达拉宫的建筑采用了厚重的墙体和双层窗户,以提供更好的保温效果。

同时,建筑的屋顶采用倾斜的设计,方便雪水自行流淌,减少结冰的可能性。

而在干燥的夏季,布达拉宫的建筑则利用开放式的天井和巧妙的通风设计,以提供凉爽的室内环境。

三、地理环境对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的影响1. 形式和布局布达拉宫以其庄严庙堂的氛围和宏伟壮观的建筑风格而闻名。

这些特点与其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建立在红山上,宛如一座巨大的宝塔,整体建筑沿纵向延伸,与山势呼应。

这种建筑布局不仅使布达拉宫在山地中融合自然,也赋予了建筑一种宗教悠久的庄严感。

2. 建筑材料和技术布达拉宫的建筑材料主要采用当地的红色岩石,以及木材和砖石等。

这些材料来源丰富且易于获取,适应了地理环境的条件。

与此同时,布达拉宫的建筑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和檐角工艺,结合了藏族传统建筑技术和宗教文化内涵。

拉萨市海拔

拉萨市海拔

拉萨市海拔拉萨市是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城市。

它以其壮丽的自然美景和独特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界。

然而,一个令游客感到惊讶的事实是,拉萨市的海拔高度非常高。

拉萨市位于青藏高原上,而青藏高原被认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

拉萨市紧邻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这意味着这座城市的海拔高度相当可观。

实际上,拉萨市的平均海拔高度约为3,656米(11,995英尺)。

这个高海拔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影响,既对游客的身体健康,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首先,高海拔引发了人们对缺氧的担忧。

由于空气稀薄,氧气含量降低,人们可能会感到气短和不适。

因此,对于从低海拔地区来的游客来说,适应高海拔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建议游客在抵达拉萨之前几天,尽可能在较低的海拔地区逗留,以让身体逐渐适应高海拔环境。

其次,高海拔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一些挑战。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拉萨市的居民和建筑物必须适应高海拔的环境。

例如,建筑物必须具备更好的结构以应对地震和冻融循环的问题。

此外,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农业生产也受到限制。

然而,拉萨市仍然能够充分发挥其旅游业的潜力,吸引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不过,高海拔也给这个城市带来了一些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首先,拉萨市的高海拔使其成为一个理想的度假胜地。

许多人来到这里,以享受令人难以置信的自然风景和纯净的空气。

他们可以欣赏到青藏高原上壮丽的高山、广袤的草原和清澈的湖泊。

此外,高海拔还使得这个地区的天空更加清澈,星空更加明亮,这使得拉萨成为天文爱好者的理想之地。

其次,高海拔带来了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由于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拉萨市保留了丰富的藏族文化和传统。

藏传佛教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支柱。

每年,成千上万的朝圣者和游客来到拉萨,参观布达拉宫、大昭寺和其他重要的佛教寺庙。

这个城市也是著名的藏书阁、传统医学中心和手工艺品制作中心。

总结起来,拉萨市的高海拔是这个城市的魅力所在,一方面是对游客来说是独特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也是这个地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遗产的体现。

布达拉宫地理环境及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布达拉宫地理环境及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布达拉宫地理环境及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的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建筑,也是西藏文化的象征之一。

布达拉宫的地理环境对其建筑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既决定了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和结构布局,也塑造了布达拉宫的独特风貌。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对布达拉宫建筑的影响角度展开论述。

一、地理环境对布达拉宫建筑风格的影响1. 高原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布达拉宫坐落于青藏高原上,海拔达到3600多米,地理环境的高原性质决定了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

首先,在这样高原地区,气候寒冷,氧气稀薄,强风和日照猛烈,布达拉宫的建筑必须具备保暖隔热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因此,布达拉宫采用了厚墙大柱的建筑风格,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保温性能。

其次,高原地区缺乏水资源,布达拉宫采用了集雨和水库储水的方式,解决了建筑用水的问题。

这种特殊的建筑风格使布达拉宫成为了独特的高原宫殿建筑。

2. 地震和环境保护的考虑布达拉宫所处地理环境是地震多发地带,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地震防护。

宫殿的主体建筑采用了坚固的石结构,通过石砌的墙壁和大柱的支撑来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此外,布达拉宫还利用了地形地势的优势,借助陡峭的山坡,使建筑物能够更好地抵御地震的冲击。

布达拉宫建筑设计的这些特点兼顾了防震的安全性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二、地理环境对布达拉宫建筑结构布局的影响1. 基于地势的布局布达拉宫的建筑结构布局充分利用了山地地形,合理规划了整个建筑的空间分布。

布达拉宫主体建筑依山而建,层层递进向上,形成了一种有序且和谐的建筑结构。

这样的布局不仅使得宫殿在山区环境中更加稳固,还优化了空间的利用,使得人们在布达拉宫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山地地形的美妙。

2. 独特的宫殿建筑特色布达拉宫的建筑结构布局也受到了西藏传统宫殿建筑的影响,这与地理环境有关。

布达拉宫采用了“以中轴线为基本构思”的布局方式,以中轴线为界,左右对称地布置了众多厅堂和宫殿,形成了独特的宫廷建筑特色。

高一地理人教版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3学习任务单

高一地理人教版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3学习任务单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学习任务单【学习目标】1.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2。

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需求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3。

结合实例,说明资金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课前预习任务】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课上学习任务】【案例1】材料1:北京到上海,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包括航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和普通铁路.京沪铁路,是连接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客货共线电气化铁路,是中国铁路网中南北走向的大动脉。

截至2003年,京沪铁路全长1463千米,运营速度160千米/小时。

京沪高速铁路于2011年6月30日全线正式通车。

截至2017年9月,运营速度为350千米/小时。

2019年,全年全线运送旅客2。

15亿人次。

截至2020年1月16日,京沪高速铁路一共发送旅客11亿人次。

为什么在京沪两地间要布局多种交通方式?为什么在已有京沪铁路的基础上还要修建京沪高铁呢?【案例1】材料2:上海虹桥高铁站是京沪高铁线上海市终点站,占地面积超过13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4万平方米,设16站台。

昆山南站是京沪高铁线沿线重要站点之一,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设4站台。

比较上海虹桥高铁站和昆山南高铁站的规模,并简析原因。

【案例1】材料3:京沪高铁的设计时速为380千米/小时,在开行初期定为时速300千米/小时,直到开通几年后,才将运营速度提升到350千米/小时.为什么京沪高铁初期运行时没有定为最高时速?【案例1】材料4:情境一:北京地铁南站距离首都国际机场约37千米,某旅客乘高铁至北京南站,需要到首都国际机场T2航站楼转乘飞机。

假如他选择较为便捷的地铁前往,那么该旅客需要花费30元和70分钟左右的时间。

情境二:上海虹桥高铁站到上海虹桥国际机场,需要多少费用和多长时间呢?【案例1】材料5:左边的图是京沪高速铁路最长隧道—西渴马隧道,西渴马一号隧道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全长2812米,施工区域地形起伏较大。

西藏拉萨市气候特征与城市发展研究

西藏拉萨市气候特征与城市发展研究

西藏拉萨市气候特征与城市发展研究西藏拉萨市位于青藏高原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城市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拉萨市的气候特征与其他地区有很大的差异,这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拉萨市的气候以高原季风气候为主要特征。

高原地区的气候特点是昼夜温差大、降水稀少。

拉萨市夏季湿润,气温较高,但由于高海拔的原因,温度并不会过于酷热。

而冬季则寒冷干燥,气温较低,常年有大量的日照时间。

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限制了拉萨市的农业发展,使其主要以牧业为主导。

牧业是拉萨市的重要经济支柱,也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生活方式。

其次,拉萨市的气候对城市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拉萨市的土地资源有限,且不适合大规模农业发展。

因此,拉萨市的城市规模相对较小,人口密度较低。

尽管如此,拉萨市的城市建设在近年来得以快速发展。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自然资源的稀缺,拉萨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努力追求可持续发展。

同时,拉萨市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再次,拉萨市的气候特征也对居民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高原地区缺氧的特点,西藏地区的居民通常需要更多的氧气供应,以适应高海拔环境。

此外,拉萨市的气候条件也对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拉萨市的居民通常喜欢饮用酥油茶,在冬季用来保暖和提供能量。

而夏季,由于气温较高,居民则更青睐于饮用甜茶来解暑。

这些饮食习惯不仅是适应气候条件的产物,也是当地文化的一部分。

最后,拉萨市的气候条件也对当地的农业和畜牧业发展产生了影响。

虽然农业发展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但农民们仍然通过灌溉等措施,种植小麦、大麦、青稞等传统农作物。

另外,由于气候干燥,牧民们普遍采用游牧的方式,将牧场季节性地迁徙,以寻找更加丰富的牧草资源。

这种特殊的生产方式与拉萨市独特的气候条件相适应,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综上所述,拉萨市的气候特征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

《高原圣城—拉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PPT

《高原圣城—拉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PPT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10.下列关于青藏铁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青藏铁路贯穿青藏地区的东西两地
• B.青藏铁路的开通便利了青藏地区小麦等农产品运往全国各地
• C.铁路的开通改善了青藏地区的交通状况,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 D.青藏铁路穿过了新疆,西藏,甘肃等是省区
休闲娱乐
解放前,到林卡(公园)消暑度假的,只是领主 及生活比较富裕的中上层人士。解放后,特别是 改革开放以来,藏民的生活逐渐富裕,“打林卡” 成为藏民普遍的休闲方式。
交通
青藏铁路的开通,对拉萨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促进了拉萨市的旅游、交通、经济 和文化发展,加强拉萨市与内地的交流 与沟通,同时也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
教活动逐渐演化为一种群众性的传统节日。
节日
拉萨节日众多,传统节日就有几十个,除“雪 顿节”外,还有“神降节”“转山会”“祭地 方神”等,多含有不同程度的宗教色彩。
日常生活
了解了拉萨的节日文化,那么拉萨市民的日常 生活有怎样的特点?
日常生活
西藏人认为朝山转湖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福报, 神山圣湖主要指冈仁波齐山和纳木错湖
• 5.关于图6-4-2所示建筑,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建筑为布达拉宫,是拉萨的标志性建筑 • B.是大昭寺,目前是拉萨政治和宗教中心 • C.是松赞干布为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而修建的 • D.是布达拉宫,是道教信徒心中的圣地 • 6.关于拉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拉萨有3000年的历史 B.年日照时间长达2000多小时 • C.小昭寺位于老城区的中心 D.布达拉宫是著名的古迹 • 7.下列同藏族同胞有关的有( ) • ①献哈达 ②打林卡 ③种植青稞 ④泼水节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5部分 第2章 第2讲 课时96 青藏地区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5部分 第2章 第2讲 课时96 青藏地区

课时96青藏地区1.填出本区的邻国①印度,②尼泊尔,③不丹,④缅甸。

2.填出下列地形区名称山脉:A横断山脉,B祁连山,D巴颜喀拉山,E昆仑山,F唐古拉山,其中D山脉是长江和黄河两条大河的分水岭。

盆地:C柴达木盆地。

高原:N青藏高原。

谷地:L雅鲁藏布江谷地,W湟水谷地,是青藏地区主要农业分布区。

3.填出下列河流的名称M黄河,K金沙江,I澜沧江,H怒江,G雅鲁藏布江,世界第一大峡谷位于图中G、H、I、K、M等河流中的G河流上,该河段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水量大,落差大。

4.本区除水能资源丰富外,太阳能资源、地热资源、矿产资源都很丰富城市⑤拉萨有“日光城”之称;⑥是我国最大的地热发电站羊八井地热电站,本区地热资源丰富的原因是处于甲印度洋板块和乙亚欧板块交界处。

5.填出下列矿产及矿产地名称:Q钾盐、察尔汗;T石油、冷湖。

6.城市与交通城市:⑦西宁,⑧格尔木。

铁路线:⑨青藏铁路,于2007年7月1日全线正式通车。

1.青藏地区区域特征(1)自然地理特征角度特征区域定位地形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冬寒夏凉,太阳辐射强烈;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降水季节分布不均,自东南向西北内陆减少水文西北部属内流区;东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高原湖泊星罗棋布,多内流湖,主要有青海湖、纳木错等植被以高寒草地为主资源矿藏丰富(柴达木盆地被称为“聚宝盆”),太阳能、地热能(温泉)、水能等清洁能源丰富(2)人文地理特征角度特征人口、城市人口较少,城镇化水平低;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人口环境承载力小农业①高寒牧业: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优良畜种;②河谷农业:青稞、小麦、豌豆工业西宁(毛织);拉萨(皮革、毛毯);林芝(毛织)交通公路运输是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以拉萨为中心,铁路有青藏铁路环境问题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不合理伐林、放牧、耕作,造成湿地退化2.用整体性原理分析青藏地区区域特征3.青藏高寒区发展农牧业的条件(1)有利条件:①光能资源丰富,是全国太阳辐射能最多的地区,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植物光合作用强,为农作物高产提供了自然前提;②有大面积的高山草甸草原,是良好的牧场;③东部及南部河谷地带热量和水分条件提供了发展农业多种经营的可能性。

拉萨市主要农区土壤水文特性研究

拉萨市主要农区土壤水文特性研究

拉萨市主要农区土壤水文特性研究作者:次仁多吉来源:《乡村科技》 2018年第11期西藏自治区拉萨市80%的耕地分布于河谷沿线,是主要农作物种植地。

然而,受到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再加上近年来人口的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干旱和缺水问题日益严重,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制约。

所以,为实时预报墒情,预测旱情的发展,深入了解当地的土壤水文特性显得十分必要。

1 监测点基本情况1.1 林周县地理、农田剖面状况林周县地处西藏自治区中部,位于拉萨河上游和澎波河流域。

林周县是拉萨市粮食主产区之一,县境内平均海拔3 850 m,南部地域地面平坦开阔,是半干旱农牧区。

对该县强卡乡的农田土壤剖面进行分析发现,0~10 cm土壤颜色深红,20~50 cm 土壤颜色呈褐色,土壤呈单粒结构。

0~50 cm土壤为粉砂土,农田肥力一般[1]。

1.2 达孜县地理、农田剖面状况达孜县离拉萨市25 km 距离,地处西藏自治区中南部、拉萨河中游区域,位于川藏公路线上。

达孜县是农业县,耕地约有0.45 万hm2,是西藏自治区商品粮主产基地县之一。

从达孜县德庆镇所测得农田土壤剖面可知,0~10 cm 土壤是深灰色单粒结构的细砂土,20~50 cm土壤是浅灰色粉砂土,土壤肥沃。

1.3 堆龙德庆县地理、农田剖面状况堆龙德庆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拉萨河南拐弯处及其支流堆龙河两岸。

堆龙德庆县是农牧业县,也是西藏自治区于1983年指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县。

由该县农田土壤剖面可以看出,0~10 cm 是深灰色粉砂土,20~50 cm是深黑色单粒结构砂黏土,土壤肥力处于中等水平[2]。

1.4 曲水县地理、农田剖面状况曲水县位于拉萨河下游,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

曲水县是半农半牧业结构县。

该县土壤剖面0~10 cm是深灰色粉砂土,20~50 cm是浅灰色团粒结构细砂土,农田肥力中等。

2 农区土壤水文特性2.1 田间持水量当地下水位较深时,土壤中毛管所悬水的最大量是田间持水量。

拉萨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劣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拉萨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劣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射强,日照时间长,素有“日光城”的美誉;干湿季明
随着现代经济体系的健全与国民经济格局的转
显,冬春降雨少,天气干燥多大风;雨季降水集中,年
变,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旅游产业稳速进步。旅游
降水量为 200mm~510mm,且夏秋季无高温。作为西
业不仅起到了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刺
藏的经济、文化、政治、教育中心,拉萨具备独天得厚
萨整体生态旅游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基础,增强拉萨
业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生态旅游业自我发展能力。
2.2.2
旅游开发程度低。旅游开放的程度是影响旅
游产业规模效应的重要因素,受到资源环境和生态环
3.1.2
强化分散性生态旅游产品打造。针对拉萨整
体的生态旅游产品较少的问题,应该重点依托于拉萨
境要素等限制,加上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有
萨带来更多的内地游客,刺激更多的消费,为拉萨生
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是构建国家生态体系重要区域。
态旅游产业发展和其相关的附加值产业的发展都将
基于此,生态旅游在推进经济发展中十分关键,而生
带来极大好处。
态环境包括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从具体范
围来看,对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评价也是
多种多样的,需要从经济发展、资源削减投资、生态污
牌推广为抓手,扩大生态旅游影响力,对拉萨的生态
的渗透,对市区内的相关生态景点进行保护性修复,
旅游项目、旅游景点基地、旅游产品以及旅游环线等
规划城区的雪村、河心岛等几大生态景点,方便市民
进行全面的推广,对外对内采取更多主动和积极的宣
[5]
和外来游客对拉萨城区生态旅游项目的了解 。
3.2.2
加强县级旅游市场开发。除了加快拉萨周边

八年级地理下册拉萨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下册拉萨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下册拉萨知识点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也是西藏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中心。

在西藏的历史长河中,拉萨拥有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西藏的开放和发展,拉萨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也日益繁荣。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拉萨的一些知识点。

第一部分:拉萨的地理位置拉萨市的地理坐标为东经91°06´-97°01´,北纬29°40´-31°56´。

它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海拔约在3650-5330米之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

第二部分:拉萨的气候条件拉萨属于高原季风气候区,平均海拔高度约3600米。

由于其地处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带,因此全年气温低且日照较强,并且昼夜温差大,昼夜温差常在15°以上,甚至有时达到20℃以上。

另外,因为靠近喜马拉雅山,拉萨地区也受到热带气旋的影响,常年呈现雨季和旱季两个明显的季节,雨季通常是6月到9月,旱季则是10月到次年5月。

第三部分:拉萨的经济发展拉萨经济以服务业为主,其中旅游是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此外,拉萨也是西藏的商业中心,地处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带,便于向周边地区提供商品。

第四部分:拉萨的文化建筑与旅游景点拉萨有许多著名的文化建筑和旅游景点,包括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藏历新年祭典和朝圣路线等。

布达拉宫是拉萨最著名的建筑之一,是中国传统建筑和藏式建筑的完美结合。

大昭寺是拉萨最大的寺庙之一,是藏传佛教的圣地之一。

小昭寺则是一座藏式寺庙,以其古老的建筑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

第五部分:拉萨的民俗风情与传统手工艺西藏文化非常丰富,拉萨也是文化的重要中心。

当地民俗文化淳朴,具有典型的藏族特色。

西藏的传统手工艺也极富特色,如藏式堆绣、藏式卡宾、藏式壶等等,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

总之,拉萨是一个既富有历史又拥有独特文化的城市。

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西藏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享受到异域风情带来的美好体验。

拉萨调研报告

拉萨调研报告

拉萨调研报告拉萨调研报告课题背景:拉萨市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也是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随着西藏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拉萨市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了解拉萨市的发展状况和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拉萨市的调研。

一、交通状况拉萨市交通便利程度较高,市区内交通便捷,公交车和出租车服务比较完善。

此外,拉萨市还有火车站和拉萨贡嘎机场,方便进出拉萨的人员和物资运输。

不过,由于地理原因,拉萨市与其他地区的交通联系还有待改善。

二、旅游业拉萨是西藏的旅游中心,拥有众多的旅游景点和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

拉萨的旅游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拉萨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不过,在旅游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旅游服务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三、教育状况拉萨市拥有一些优质的高等学府和教育机构,为西藏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由于资源分配和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拉萨市的教育水平仍有待提高。

此外,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资源紧缺和教育设施不完善等。

四、就业问题拉萨市就业形势相对稳定,但是也面临一些就业难题。

由于拉萨市经济结构独特,以旅游业和服务业为主,许多青年人才流失到发达地区。

此外,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的不平衡也是就业问题的一个方面。

五、环境保护拉萨市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改善大气环境、加强水资源保护等。

但是,拉萨市的环境保护问题还很严峻,如垃圾处理、水污染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好拉萨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六、民生问题拉萨市在民生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

虽然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改善民生状况,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如何更好地提高民生水平,是拉萨市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综上所述,拉萨市在经济、旅游、教育、就业、环境保护和民生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发展拉萨市,我们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便利程度,改善拉萨市与其他地区的交通联系。

拉萨市主要气象灾害分析及防灾减灾措施

拉萨市主要气象灾害分析及防灾减灾措施

拉萨市主要气象灾害分析及防灾减灾措施摘要:本文选择西藏拉萨市气象灾害观测资料,首先阐述了大风、洪涝、寒潮、干旱、冰雹等各种气象灾害特点以及对当地带来的危害,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关键词:拉萨市;气象灾害;危害;防灾减灾措施引言在全球气候增暖趋势加剧的环境下,我国各类极端灾害性天气也随之越来越多,每年均会因气象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也在持续增加[1-2]。

拉萨市是西藏自治区首府,位于中国西南区域,西藏高原中部、喜马拉雅山脉北边,整体地势呈梯形分布,南边区域低、北边区域高,地貌复杂多样,该地区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光照资源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达3000h,降水量较少,昼夜温差大,空气较为稀薄,境内大风、洪涝、寒潮、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发生概率特别大,经常给当地经济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因此,本文首先探究了拉萨市气象灾害特点及其对当地带来的危害,并提出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为今后更好的防御气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提供指导依据。

1拉萨市主要气象灾害分析1.1大风拉萨市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出现大风天气,尤其是春季、冬季发生几率最大,这两个季节的大风天气大约占拉萨市大风总次数的85%以上,通常出现在拉萨河、雅江两岸,大风天气不仅会使得作物出现倒伏,林木枝叶受到严重损伤、果树授粉异常、花果脱落等状况,而且还可能会破坏设施大棚、电力、通讯等公共设施,给当地带来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1.2洪涝拉萨市降水天气大都集中于每年的5-9月,特别是夏季7-8经常出现会强降水天气,并引发涝灾,冲毁道路,导致交通受阻,还会破坏水利基础设施,导致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给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严重情况下会到导致部分农田因为损毁严重而绝收,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3]。

1.3寒潮寒潮是拉萨市春、冬两季时常出现的一类气象灾害,其主要是由于北方的强冷空气侵入导致的强降温、强降雪等天气过程。

强降温天气会导致作物因环境温度过低而对作物造成严重损害。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是哪里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是哪里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是哪里拉萨是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具有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城市。

下面就由小编带你去了解这座城市的民族特色。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是哪里?拉萨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市内有著名的布达拉宫、拉萨大桥等,是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1980年左右人口约10万,在2004年统计时人口已有57.61万人。

拉萨市总面积29518平方千米,海拔高3684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

拉萨市全年多晴朗天气,降雨稀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

全年日照时间在3000小时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誉。

拉萨境内蕴藏着丰富的各类资源,相对于全国和自治区其他地市,具有较明显的资源优势。

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拉萨以风光秀丽、历史悠久、风俗民情独特、宗教色彩浓厚而闻名于世,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欧洲游客最喜爱的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最具安全感城市等荣誉称号。

拉萨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这里有著名的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色拉寺,藏王陵等名胜古迹。

地理环境位置境域拉萨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91°06′,北纬29°36′。

全市行政区域东西跨距277公里、南北跨距202公里,总面积29518平方公里。

气候气候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比四川省成都市多1800小时,比中国最大的东部城市上海市多1100小时,在中国各城市中名列前茅,故有“日光城”的美称。

拉萨市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北侧,受下沉气流的影响,全年多晴朗天气,降雨稀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

历史最高气温29.6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16.5摄氏度,年平均气温7.4摄氏度。

降雨量集中在6、7、8、9月份全年日照时间3000小时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誉。

拉萨发展城郊农业思考

拉萨发展城郊农业思考

拉萨发展城郊农业思考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拉萨市区面积也在扩张,拉萨地处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其生态环境就具有脆弱性,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使拉萨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风险。

而城郊农业依托于城市,除了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发展之外,还具有很好的生态保护功能。

为此,尝试分析拉萨发展城郊农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以岗德林农业合作社为例,来具体说明如何发展城郊农业。

标签:城郊农业;岗德林;拉萨;生态1引言随着现代化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规模越来越大,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城市生活,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活、环境问题。

城市生活产生的各种垃圾堆积,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城市交通拥挤,居民生活空间小等等。

而作为城市和农村过渡带的郊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因此在城市郊区的农业生产和纯农业存在很大不同。

日本学者青鹿四郎最早在1930年提出了“都市农业”一词,他认为都市农业是指分布在城市工业或商业区、居民住宅区,或都市外围的形态特殊的农业。

这些处于特殊地理位置的农业,高度依赖都市经济和市场的影响,专业化和集约化程度较高。

在《孤立国》一书中,杜能以都市为中心,按照距离的不同将城市郊区的农业划分为六个环带,即“杜能环”。

一般认为都市农业的范围是都市面积的2~3倍。

在我国城郊农业的提法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

孙宏滨、孙世芳等在2001年对城郊农业和都市农业的渊源、内涵、纷争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认为城郊农业和都市农业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只不过是措辞的不同。

李洪庆、刘黎明在2010年以北京市为例,对现代城郊农业的功能定位和布局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现代城郊农业具有生产服务功能,生态服务功能和景观文化功能。

提出了城郊农业区位布局的三圈层模式,即以城市为核心,形成近郊生态保育圈、中郊农业生产圈、远郊景观文化圈。

刘兴元、梁天刚等学者在对城郊农业研究过程中,认为除了上述三个功能外,城郊农业还具有辐射传播的功能。

2拉萨发展城郊农业的必要性拉萨是西藏自治区首府,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秀丽的自然风光,已经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

布达拉宫地理环境及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布达拉宫地理环境及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布达拉宫地理环境及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建筑,也是藏传佛教的圣地之一。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布达拉宫不仅以其宏伟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还受到了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的概述布达拉宫位于西藏高原,海拔约为3650米,周围被高山环绕。

西藏高原地处青藏高原之上,地势险峻,气候寒冷干燥。

布达拉宫所处位置的地理特点对其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地形与布达拉宫的布局设计布达拉宫的设计建造充分考虑到了西藏高原的地形条件。

宫殿建筑沿着山势而建,融入了周围的自然环境,使整体建筑与山体相互协调。

布达拉宫的平面布局呈现出“凸”字形,中轴线上各个殿堂依次排列,宫殿的布局紧凑而有序,使整个建筑体系具有坚实稳定的结构感。

三、气候与布达拉宫的防护措施布达拉宫所处地区具有高寒干燥的气候特点。

为了应对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以及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布达拉宫的建筑设计采用了许多防护措施。

例如,在宫殿的墙壁上采用了厚重的石砌结构,以保护内部空间不受外部气候的侵害;在宫殿的屋顶上则采用了附加隔热层,以减少外界温度对内部空间的影响。

四、地理环境与布达拉宫的文化意义布达拉宫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西藏文化的象征。

地理环境与建筑设计的结合赋予了布达拉宫独特的文化意义。

作为藏传佛教的重要场所,布达拉宫承载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吸引着大量的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

同时,布达拉宫作为一座宫殿建筑,展示了西藏古代建筑艺术的卓越成就,为后世建筑师和设计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总之,布达拉宫地理环境的特点对其建筑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合理的布局设计和防护措施,布达拉宫成功地将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中,展示出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和文化魅力。

布达拉宫的建造不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对于后世的建筑设计和文化传承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西藏沿边经济的例子

西藏沿边经济的例子

西藏沿边经济的例子西藏作为中国的一个自治区,其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一个有趣的例子。

沿边地区指的是靠近西藏边界的地区,包括拉萨市、山南市、昌都市等地。

这些地区地理位置特殊,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通过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首先,为了促进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贷款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资源流向沿边地区,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其次,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得益于旅游业的兴起。

西藏作为一个充满神秘和美丽风景的地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政府积极推动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

这不仅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繁荣,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酒店、餐饮、零售等。

另外,沿边地区还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以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西藏的特色产业包括藏药、藏绣、藏毯等。

政府通过加大对这些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其发展壮大。

同时,政府还注重保护和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特色产业中,增加了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

最后,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还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引进。

政府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培训机会,提高当地人的技能水平。

同时,政府也鼓励外来人才来沿边地区创业和工作,为当地经济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

总而言之,西藏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通过政府的扶持政策、旅游业的兴起、特色产业的发展以及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引进,沿边地区的经济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个例子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于其他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拉萨NP报告

拉萨NP报告

拉萨NP报告一、概述拉萨NP(Natural Park)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是一处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目标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该保护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科学家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拉萨NP的地理特征、动植物资源以及保护措施。

二、地理特征拉萨NP地处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具有典型的高山生态系统。

保护区内有大量的山脉、河流和湖泊,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拉萨NP还拥有丰富的岩石资源,包括岩石峰林、峡谷和冰川等自然地貌。

这些地理特征为不同种类的动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三、动植物资源拉萨NP是中国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众多珍稀濒危物种。

该保护区内有多种野生动物,包括藏羚羊、雪豹、金钱豹和西藏瞪羚等。

这些动物在拉萨NP的高山草原和森林中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野生动物群落。

此外,拉萨NP还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包括高山植物、草原植物和湿地植物等。

这些植物为保护区内的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四、保护措施为了保护拉萨NP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建立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了保护区的管理责任和限制。

其次,加强了对非法盗猎和乱捕滥猎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了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此外,拉萨NP还进行了生态修复工程,包括植被恢复和土壤保护等措施。

通过这些努力,拉萨NP的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恢复。

五、游览和科学研究价值拉萨NP不仅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也是一处独具魅力的旅游景点和科学研究基地。

游客可以欣赏到壮丽的自然景观,近距离观察和了解野生动植物。

此外,拉萨NP还吸引了众多科学家前来开展生态学、地质学和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该保护区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保护高山生态系统。

六、结论拉萨NP作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通过相关部门的保护措施,该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恢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拉萨市地理域发展的影响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0题;共42分)1. (6分) (2018高二上·惠东期中)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如下图)。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A . 无划分指标依据B . 与自然河道一致C . 两侧地理差异显著D . 无对应的自然标志(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A . 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 . 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C . 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D . 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A . 市场B . 技术C . 资金D . 交通2. (4分) (2016高二下·重庆期中) 下图为某区域年降水量和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

有关该区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 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B . 热带面积广大,气候炎热C . 矿产资源较贫乏D . 经济较落后,人口自然增长率高3. (2分)下列省区中与所属经济地带对应正确的是()A . 吉林、辽宁、浙江——东部经济地带B . 内蒙古、陕西、西藏——西部经济地带C . 江西、福建、上海——东部经济地带D . 安徽、湖南、山西——中部经济地带4. (4分)关于区域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 . 人均国民收入指标可全面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B .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C . 在工业化阶段,区域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均衡增长态势D . 在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5. (6分) (2018高二下·江西期中)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结合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 . 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B . 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C . 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D . 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2)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第二产业始终占绝对支配地位,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B . 第一产业产值不断下降,第三产业产值不断上升C . 成长阶段后期,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从而导致区域走向衰落D . 人地关系越来越不协调(3)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

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A . A-B-CC . C-A-BD . B-A-C6. (2分) (2013高一上·平阳月考) 有人说:“人类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主要是因为()A . 人类是生物,而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是非生物的B . 人类是地球生命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则是一成不变的C . 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使其更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D . 人类能够影响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却不能影响人类7. (4分) (2017高二上·牡丹江月考) 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②阶段Ⅰ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Ⅱ快③该国可能属发达国家④阶段Ⅱ,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A . ①③B . ①②C . ③④(2)阶段Ⅲ,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①资金密集型产业②技术密集型产业③资源密集型产业④现代服务业A . ①②B . ②③C . ①④D . ②④8. (4分) (2018高一上·齐齐哈尔期末) 预计在2030年前后建成通车的川藏铁路,东起四川成都,西至西藏拉萨。

下图为川藏铁路规划线路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修建川藏铁路遇到的自然障碍是()A . 多台风暴雨B . 地质条件复杂C . 河流汛期长D . 紫外线强烈(2)成都平原和青藏高原道路密度不同,其自然影响因素主要是()A . 地形B . 降水D . 光照9. (6分) (2017高一下·江苏期末)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

下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A . ①B . ②C . ③D . ④(2)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影响主要是①引起大气污染②造成资源浪费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④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A . ①②B . ①③C . ②③D . ①④10. (4分)(2016·无锡模拟) 江苏省可以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城(如图)。

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该图主要反映区域间的()A . 开放性B . 差异性C . 整体性D . 联系性(2)正确表示江苏三区域间人口主要流向的是()A . ①→②→③B . ③→②→①C . ②→①→③D . ③→①→②(3)图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迁移方向是()A . ①→②→③B . ③→②→①C . ②→①→③D . ③→①→②二、综合题 (共5题;共68分)11. (10分) (2019高二上·滁州期末)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1年7月27日,互联网上的一条消息将天山北坡再次纳入人们的视线:《新疆天山北坡区域综合发展规划》完成并上报至国家发改委。

就在此前一个月,由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已将该地区列入18个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

诸多利好因素显示出天山北坡已经有了新的战略地位——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材料二下图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图。

(1)简述新疆干旱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具体说明材料一中提到的“诸多利好因素”,包括哪些因素。

12. (20分) (2017高二上·东台月考) 读“中国三大自然区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大自然区的名称:B________,C________。

(2)黄土高原属于________区(三大自然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

(3) A,与B,C两个自然区的分界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4)三大自然区中,荒漠化最严重的是___________自然区(填代号);人口最多、面积最大、自然条件最优越,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使自然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大自然区是__________(填代号)。

(5)填写下表,说明应从哪些方面比较三大自然区的区域特征差异。

13. (11分)不同地区民居特征可以反映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四合院是北京民居建筑的代表,保护四合院意义不仅仅是保护老房子,而是保护一种优秀文化传统。

回答小题。

(1)关于四合院的叙述,正确的是()A . 四合院的四面围墙,体现了身份地位B . 坐北朝南的正房为主人居住的房间C . 四合院的最大优点是冬暖夏凉D . 四合院的形成与北方地区的气候无关(2)下列各地的民居特征,表述不准确的是()A . 湿热地区雨水多,墙体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利于通风散热,可以保持屋内干爽B . 寒冷地区的劲、雪大,屋顶建成高耸的平顶,不易积雪,还可晾晒农产品C . 西双版纳的民居高脚、窗大、墙体薄,有利于排水散热D . 气候干旱的北非,墙厚窗小,保持室内温度较低,防止风沙的入侵14. (12分)巴西的柑橘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巴西柑橘果酱生产几乎全部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的S州。

该州面积不大,拥有大型港口。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运输果酱的专用轮船的使用,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市场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

回答下列问题。

(1)一般而言,影响柑橘果酱生产厂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A . 原料地B . 消费市场C . 劳动力价格D . 交通运输(2)巴西柑橘果酱生产集中在S州的主要原因是()A . 接近原料产地B . 接近消费市场C . 利用廉价劳动D . 方便产品运输(3)据材料推测,20世纪80年代初期,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问题出现在()A . 原料生产环节B . 加工环节C . 运输环节D . 销售环节15. (15分)下图是我国南方某山区某聚落分布情况。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山区聚落的选址应趋利避害,图示地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 . 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多发区B . 靠山建住房,能避免大风、暴雨的侵袭C . 便于在地震、山洪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逃生D . 分布在高于洪水位的地方,以防御洪水(2)下列措施中,既能提高农民收入,又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是()A . 在陡坡上修梯田种粮B . 不断扩大内河水产养殖规模C . 大力发展山区旅游业D . 在山坡上有计划地栽培果树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共10题;共42分)1-1、1-2、1-3、2-1、3-1、4-1、5-1、5-2、5-3、6-1、7-1、7-2、8-1、8-2、9-1、9-2、10-2、10-3、二、综合题 (共5题;共68分)11-1、11-2、12-1、12-2、12-3、12-4、12-5、13-1、13-2、14-1、14-2、15-1、1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