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思考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加水产动植物的产量,满足人们对鱼类、虾类等水产品的需求。
水产养殖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的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废水排放等,严重影响了水产养殖区域的生态环境。
如何有效控制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来源及影响1. 水体富营养化水产养殖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养殖场通常会添加大量的饲料和化学品,这些物质一部分会被食物吸收,另一部分会直接排放到水体中。
大量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使水体中的藻类和植物生长异常旺盛,形成水华。
水华不仅使水质变浑浊、水质恶化,还会消耗水中氧气,使水中生物缺氧。
而且水华还会产生毒素,对水中生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2. 废水排放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池塘和水产加工厂会排放大量的废水。
这些废水中含有饲料残渣、动植物粪便、化学物质等有害物质,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引起水体污染,不仅使水体变得浑浊、富营养化,还会威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 土壤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场通常会使用大量的饲料,并且会大量排放废水,这些废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在地表流动时,会对土壤造成污染。
长期以来,这些有害物质会积累在土壤中,影响土壤的肥力和植被的生长。
以上种种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都对水体生态环境、水产资源及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威胁。
1. 合理规划养殖场址在水产养殖场址的选址上要合理规划,远离城市及主要水源地,避免废水排放造成的治理难题,也可以减少与农业、工业、生活废水的混合,避免废水污染过快积累。
养殖场址最好选在有条件控制废水排放和种养物体积浓度的污染物浓度达标的地方。
2. 合理使用饲料和药物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应该合理控制饲料的使用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饲料浪费。
在使用药物时要按照规定的剂量使用,严禁滥用药物,以免药物残留造成环境和人体的污染。
3. 精准投喂在鱼类养殖过程中,应该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实现精准投喂。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处理与环境污染防控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处理与环境污染防控水产养殖作为一种重要的养殖方式,在满足人类食物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
其中,水质处理与环境污染防控是至关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就水产养殖中的水质处理与环境污染防控展开论述,并提出一些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水质处理的重要性水质是水产养殖中最基本的环境因素之一,对养殖过程中的生物生长、养殖效果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水质可以提高养殖效益,增加产出,而水质污染则会导致渔业资源的破坏,进而影响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水质处理方法1. 循环水养殖系统循环水养殖系统是一种高效的水质处理方式。
通过设备和管道的循环利用,将原有水中的废物、排泄物等进行分离和处理,从而减少对周围水体的污染。
该系统可以有效控制水质,提高养殖水体的循环利用率。
2. 生物过滤器生物过滤器是一种利用水中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设备。
通过将含有有害物质的水通过生物过滤器,微生物在其中附着并利用有机物,从而净化水质。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且成本较低,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中。
3. 植物净化植物净化是利用水中的植物对水质进行净化的方法。
通过种植具有吸收有害物质的水生植物,如水葫芦、茭白等,可以将水中的废物、氨氮等有害物质吸收掉,净化水体。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改善水质,还可以增加水产养殖场的景观价值。
三、环境污染防控的策略除了对水质进行处理外,防控环境污染也是水产养殖中的重要任务。
1. 水产养殖规模管理合理规划和控制水产养殖的规模对防止环境污染至关重要。
过大的养殖规模会导致废物排放过多,影响附近水域的生态平衡。
因此,需要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合理规划养殖规模。
2. 种养结合种养结合是一种有效的环境污染防控手段。
通过将养殖与种植相结合,如鱼、虾与蔬菜的综合养殖等,可以充分利用水质和废物资源,减少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3. 污水处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是水产养殖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对废水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是防控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水产养殖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长期以来,水产养殖活动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包括水质污染、生态系统扰动等问题。
因此,养殖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的实施变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围绕养殖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展开讨论,重点介绍水产养殖中的常见问题以及相应的保护和治理措施。
一、水质污染问题水质污染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养殖场的废水和饲料残渣等排放物质会对水质造成污染,进而影响到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健康。
针对这一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1. 废水处理:养殖场应建立有效的废水处理系统,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对废水进行处理,去除其中的悬浮物、营养物质和有害物质,以减少对水质的污染。
2. 优化饲料配方:合理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和品种,减少养殖动物对饲料的浪费,避免过量的饲料进入水体,从而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物质积累。
3. 控制养殖密度:合理控制养殖场的养殖密度,减少动物的摄食量和排泄物的量,降低水质的负荷,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二、生态系统扰动问题养殖活动对周边生态系统造成的扰动,如引入非本地物种、破坏生境等,也是水产养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以下是相应的保护和治理措施:1. 选择本地物种:在水产养殖中,应优先选择本地物种进行养殖,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防止逃逸: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养殖物种逃逸,如采用安全围网、增加监测频率等,以减少引入非本地物种的风险。
3. 生态恢复:对于已经受到扰动的生态系统,应采取相应的生态修复和恢复措施,如建立人工湿地、增植水生植被等,以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再生。
三、养殖废弃物处理问题养殖废弃物的处理是水产养殖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养殖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以下是相关的处理措施:1. 废物回收利用:废弃物中的有机物质可以通过发酵堆肥等技术进行回收利用,生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助于减少环境的污染。
2. 水体净化:采用人工湿地、植物净化池等方法,将废弃物中的营养物质吸收和转化为植物生物质,从而净化水体。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与控制对策探讨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与控制对策探讨水产养殖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和养殖业的高效化、工业化发展,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水产养殖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对周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探讨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与控制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1. 水体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废水中含有饲料残渣、排泄物、养殖药物残留等有机物和无机物质,这些物质排放到水体中会导致水体污染。
长期以来过量使用化学药物和饲料,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水体的生态平衡。
2. 土壤污染水产养殖场的废弃物和废水可能会污染土壤,影响土壤的肥力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尤其是在滤网养殖中,过度使用饲料和养殖药物会导致废弃物和排泄物中的营养物质过度浓缩,进而对土壤产生污染。
3. 大气污染水产养殖中常常需要使用发电设备、运输工具等,这些机械设备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导致大气污染。
水产养殖过程中排放的氨气和硫化氢也会对大气环境产生污染作用。
1. 生态系统影响水体污染会导致水生生物缺氧死亡,破坏水生生物的生态平衡。
水产养殖废水中的营养物质过度富集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促使藻类大量繁殖,形成赤潮,导致大量水生生物死亡。
2. 社会环境影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还会对周边社区和居民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污染的水源和土壤可能对周边居民的饮用水和农作物产生健康风险,并且污染的气体会对周边居民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1. 规模化经营的扩张水产养殖业的规模化经营使得废水、废弃物排放量急剧增加,使得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2. 技术和管理不足一些水产养殖场在养殖过程中对养殖药物和饲料的使用管理不当,使得有害物质过量排放。
3. 法律法规执行不严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一些养殖场对环境保护产生了疏于管理的问题。
1. 推行绿色养殖技术采用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等绿色养殖技术,降低废水中有害物质的排放。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污染防治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污染防治养殖渔业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食品需求的同时,也对水体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污染。
养殖场水体污染防治是当今环保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控制养殖废水排放、加强养殖环境管理和推广清洁养殖技术三个方面,探讨养殖渔业工作中养殖场水体污染防治的相关问题。
一、控制养殖废水排放养殖废水排放是造成养殖场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控制废水的排放,养殖场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合理规划养殖场的布局,建设合理的废水处理设施,确保废水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
同时,在养殖过程中,应加强废水监测和排放标准的执行,定期检测废水的水质,并对不符合标准的废水进行处理,确保养殖场废水排放不对水体环境造成污染。
二、加强养殖环境管理养殖场的环境管理对于水体污染防治起到关键作用。
养殖场应做好规划,合理设计池塘或养殖池的大小和数量,避免过密养殖导致废水处理难度大、废物堆积严重等问题。
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水质监测,定期检测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防止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废气污染水体环境。
另外,养殖场还应加强饲养管理,合理控制投喂量,避免过度喂养导致饵料残渣和鱼类粪便过多,增加水体的污染负荷。
对鱼类的生长环境进行优化,保持养殖水体的清洁,以减少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废水。
三、推广清洁养殖技术为了进一步降低养殖场水体污染的风险,推广清洁养殖技术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清洁养殖技术包括利用先进的养殖设备,如生物滤池、曝气装置等,对养殖废水进行处理,减少废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
同时,可以引入离子交换等高级处理技术,进一步提高养殖废水的处理效果。
除此之外,还可以推广循环水养殖技术,通过合理利用养殖废水中的有机物质和养分,循环利用水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冲击。
通过采取合理的养殖密度和科学的饲养管理,优化饲料种类和配方,减少营养物质的排放,达到降低养殖场水体污染的目的。
综上所述,控制养殖废水排放、加强养殖环境管理和推广清洁养殖技术是养殖渔业工作中养殖场水体污染防治的重要方面。
如何预防鱼塘污染
如何预防鱼塘污染鱼塘是养鱼人或养殖业者用来养殖鱼类的一种设施。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鱼塘污染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这给鱼类养殖带来了很多不良后果,如鱼病发生率增加、鱼类成长缓慢、鱼类生长周期延长等。
因此,如何预防鱼塘污染成为了养殖业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坚持合理的养殖密度要避免鱼塘污染,养殖密度是首要的。
养殖密度过大将会产生废物过多的问题,鱼粪和残饵无法及时分解就会污染水体。
因此,养殖密度要适中,不能过大或过小。
养殖密度的大小还与鱼的大小和种类有关,太小的鱼养殖密度相对较大,太大的鱼养殖密度相对较小。
养殖密度大小的选择应该因地制宜,因水制宜,因种类制宜,绝不能一刀切。
二、科学投饵及断面增氧投饵应按照鱼的需求量进行,过多的投饵会使水体富含含氮量和含磷量高的废物,从而导致污染。
养殖业者可以通过分多次投饵的方式,减少废弃饵料的产生,同时,鱼塘底部的残渣要及时清除。
除了合理的投饵,增氧也是防止鱼塘污染的重要手段。
养殖业者可以通过引进氧气泵和喷氧设备等设备,增加水体溶氧量,提供更为舒适的生存环境,并分次配合截流工作,达到彻底增氧的目的。
三、合理选址鱼塘的合理选址可减少污染源。
要选择存水量充足、水质良好、底质结构稳定的地点进行建设。
同时,应考虑周围环境的影响,选址时需要考虑并控制周围的工业、市政、农业活动对水体的影响。
四、科学种养技术科学种养技术也是预防鱼塘污染的重要手段。
例如,可以通过增加苔藓或者水草的数量,吸附污染物,提高水质。
同时,还可以加强观察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五、防治鱼病鱼病是引起鱼塘污染的一大原因。
预防鱼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下列措施:1、选购优良品种的鱼,并在购买时向销售人员查询其鱼的品种、原产地和防病情况。
2、饲料要选用有营养成分、含蛋白质、维生素等物质的饲料,并按照要求投喂,避免浪费和污染。
3、定期检查和进行治疗,减少鱼病传播,保障水质清洁。
六、定期检测定期检测水质,了解鱼塘池水的变化趋势,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问题与治理浅析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存在问题;治理措施在当前国内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背景下,水产养殖的数量和规模也得到了增加,在有效提升养殖效益的同时,产生相对明显的污染问题。
养殖人员以及相关的研究人员,便需要对水产养殖的污染问题和防治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寻找合理的方法措施,为水产养殖保驾护航。
1研究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问题处理方法的意义在进一步展开后续内容之前,需要对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问题处理方法研究的意义,有一个清楚的理解。
因为只有掌握好这一内容,在制定处理措施时,才能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
水产养殖产业在经济结构当中占据着相对较大比重,是很多基层地区群众获得经济效益的主要渠道之一。
但是因为水产养殖户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科学合理的养殖管理意识,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直接超出了水域环境的承载能力,导致各种环境污染问题持续出现。
这样,在影响水产品健康生长的同时,也对整个水域环境的持续性发展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不利影响。
不合理的养殖模式,还会使水产动物疾病发病率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水质也会大大恶化,水体营养化程度相对较高,水体污染非常严重,各种有机物质大大堆积,这样并不利于水产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化的发展。
在水域中添加过多的商品饲料和有毒有害的饵料,不仅会对水域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还会使得各种有毒、有害的物质在鱼类上产生药物残留,直接导致农产品的安全问题。
水产养殖行业应当要转变传统的养殖模式,确保水产养殖工作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到全面实现。
2有关水产养殖自身污染以及其对周遭水域环境的影响研究水产养殖自身污染主要指的是,水产养殖活动的自身因素,直接造成了养殖水体环境污染的含量超标,从而导致了水体生态功能受到直接影响。
水产养殖自身污染主要是由养殖过程中运用药物等投入品,以及某些固态废液所引起的。
2.1关于水产养殖中投入品的污染水产肥料的不断应用,将会最大化增加水体中的氮磷含量以及浮游生物数量,直接造成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的问题。
如何控制水产养殖中的污染问题
如何控制水产养殖中的污染问题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水产品。
然而,水产养殖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包括水体污染、底泥污染以及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因此,有效控制水产养殖中的污染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养殖方式的改进、饲料管理和环境监测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控制水产养殖中的污染问题。
养殖方式的改进是控制水产养殖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传统的水产养殖方式往往存在着废水排放量大、养殖密度高以及水质管理不当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一种改进养殖方式的方法是采用循环水系统。
循环水系统通过循环利用养殖水体,有效减少了废水的排放。
另外,适当降低养殖密度,合理调控养殖过程中的饵料投放量,能够减少底泥积累和水中溶解氧的不足,从而减少养殖废物的积累,降低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污染。
饲料管理也是水产养殖中控制污染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养殖方式中,饲料投放量经常超过了鱼类实际需要的量,导致饵料的浪费和养殖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多的积累,从而加剧了水质污染。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饲料管理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首先,根据鱼类种类和生长发育阶段的需求,精确控制投喂量,并避免过度投喂。
其次,在饵料配方上加强科学研究,优化饲料配方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减少养殖过程中对养殖水体的营养物质输入。
此外,养殖者也可以考虑利用一些新型饵料,如水生植物饵料等,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环境监测是控制水产养殖中污染问题的必要手段。
通过建立科学、精确的环境监测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养殖过程中出现的污染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环境监测可以包括对水体中的氨氮、磷、溶解氧等指标的监测,对养殖底泥中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检测,以及对养殖过程中的废水排放量进行监测等。
通过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综合监测,可以及时预警和控制污染问题的发生,保持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控制水产养殖中的污染问题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过改进养殖方式,合理管理饲料投放量以及建立科学的环境监测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养殖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保护水环境,并确保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水产养殖是我国重要的渔业产业之一,随着渔业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制约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就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污染对策,以期引起社会的重视,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1、水体污染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池塘、湖泊、河流等水体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主要表现在水质恶化、富营养化现象严重,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水中藻类过度生长,阻碍光合作用和水生生物的生长,引发水体富营养化。
2、废弃物污染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饲料残渣、粪便等,大量排放到水体中,使水质受到破坏。
废弃物中富集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对水质产生严重影响,容易导致水体缺氧、水质浑浊,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3、水土污染水产养殖中的化学药物、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等化学物质的过度使用和不当处理,使养殖池塘及其周边环境遭受污染,影响土壤和植被的生态平衡,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以上种种污染现象,严重影响了水产养殖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水生生物的生长,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
如不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问题将进一步恶化。
1、科学选址和规划对水产养殖场所进行科学选址和规划,充分考虑当地水质情况、水体流动情况等因素,尽量减小对水环境的影响。
避免在水质较差或易富营养化的水域进行养殖活动,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2、循环水利用加强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提高废水的处理利用率。
采用循环水利用技术,对养殖场所的废水进行再利用,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降低废水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推广生态养殖模式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即在养殖过程中,利用藻类、浮游生物等来净化水质,提高养殖场所的水体自净能力。
生态养殖能够减少对水质的污染,促进水产养殖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4、加强环保意识水产养殖从业者要增强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鼓励和引导养殖户合理使用化学药物和饲料添加剂,正确处理养殖废弃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鱼类养殖水域污染防治技术
鱼类养殖水域污染防治技术在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鱼类养殖水域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水域污染不仅会对鱼类生长和养殖环境造成危害,还会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健康和生态平衡。
因此,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技术对于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鱼类养殖水域污染防治技术及其应用。
一、污染来源及其危害1. 养殖废水:养殖废水是鱼类养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主要污染源。
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将引发水域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和鱼类疾病的发生。
2. 饲料残留和粪便:鱼类养殖过程中,饲料残留和鱼类粪便也是污染水域的重要因素。
这些有机物质在水中分解产生高浓度氨氮,对水生动物造成严重毒害,同时也助长了藻类的生长,导致水域富营养化和蓝藻暴发的风险增加。
二、污染防治技术1. 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是一种对鱼类养殖水域进行污染防治的有效手段。
通过修建湿地,利用湿地植物的吸收作用和湿地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对养殖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等进行净化。
人工湿地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水质,降低水中氮、磷等污染物质的浓度,还能增加水域的氧气含量,改善鱼类的生存环境。
2. 循环养殖技术:循环养殖技术是通过建立养殖系统中的循环水道,使废水能够被有效处理和再利用。
这种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水的排放,降低养殖废水对水域环境的污染程度。
通过合理调控水质和氨氮含量,循环养殖技术能够提高养殖效益的同时也减少了对水域生态的破坏。
3. 静态水质调控技术:静态水质调控技术主要通过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对养殖水质进行调控。
物理方法包括过滤和曝气等,用以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和溶解氧不足等问题;而化学方法则是利用药剂对水质进行调节,如利用消毒剂杀灭水中的有害病原微生物等。
这种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改善水质,但需要注意合理使用化学药剂,以免对水生生物产生不良影响。
三、应用示例1. 湖泊鱼类养殖水域污染防治:湖泊鱼类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方式,但也面临着废水排放导致湖泊富营养化和水域污染的问题。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净化与污染防治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净化与污染防治水产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然而,由于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以及饲料残留物和动物粪便等的排放,给水体环境带来了一定的污染。
因此,养殖水质净化与污染防治成为了水产养殖业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净化与污染防治措施。
一、拓宽养殖水体净化渠道为了提高水体环境质量,养殖户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净化养殖水体。
首先,建设生物滤池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生物滤池通过利用自然界的生物降解能力,将水中的有机废物降解为无机物,从而使养殖水体得到净化。
其次,采用植物净化养殖水体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如水蕹、草莓、香蒲等,可以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质,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二、合理饲养与水质管理合理的饲养与水质管理是水产养殖中重要的环节。
首先,养殖户应合理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和投喂频次,避免过量喂养引起的饲料残留物的积累和水体富营养化。
其次,加强养殖水体的定期监测与检测,及时掌握水质指标的变化情况。
当发现水质异常时,可以及时采取治理措施,防止水质污染的扩散和加剧。
三、控制废水排放与循环利用废水的排放是水产养殖中最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为了控制废水的排放,养殖户可以采取循环水养殖技术,即通过利用水体中的废物和废水进行处理和利用。
这种技术可以降低养殖废水的排放量,减少对水体环境的污染。
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利用废水中的养分,提高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
四、加强养殖环境监管为了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养殖环境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养殖环境监管制度,制定相应的监管政策和标准,加强对养殖场的督导和管理,确保养殖水体的净化和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净化与污染防治是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通过拓宽养殖水体净化渠道,合理饲养与水质管理,控制废水排放与循环利用,以及加强养殖环境监管,可以有效地减少养殖水体污染,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鱼类养殖水域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
鱼类养殖水域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近年来,随着鱼类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场的水域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鱼类养殖水域污染不仅严重影响鱼类的生存环境,也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采取有效的水域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对于保护水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鱼类养殖水域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
一、污染来源及影响鱼类养殖水域污染主要来自于养殖过程中的废水、废料、化学物质以及饲料残留物等。
这些污染物对水体中的氧气含量、鱼类生存环境产生直接影响,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变差,甚至引起鱼病暴发。
同时,鱼类养殖水域污染也对其他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链条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破坏生态平衡。
二、污染防治技术1. 废水处理技术养殖废水处理是鱼类养殖水域污染防治的关键环节。
传统的生物净化、物理净化和化学净化等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此外,可以采用生物氧化、纳米材料过滤、超滤和反渗透技术等先进技术来提高废水处理效果,降低对水环境的不良影响。
2. 废料处理技术废料处理是鱼类养殖水域污染防治的重要手段。
养殖废料中富集的营养物质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过度生长。
采用生物处理技术,如厌氧消化和厌氧静置技术,可以有效处理废料,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3. 饲料管理技术科学合理的饲料管理是预防水域污染的重要措施。
减少过量投喂,避免饲料浪费,选择易消化的饲料,合理调配饲料成分和营养比例,可有效降低饲料残留物的量,减轻水域污染。
三、水域修复技术1.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水生植物具有吸收养分的特性,可以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含量,改善水质。
适宜的水生植物如杨柳、香蒲等可以在水域中种植,通过吸收养分和氧化有机物,促进水体自净能力的提高。
2. 微生物修复技术通过投放适量的微生物菌剂,可以有效分解有机物和吸附重金属,改变水体的化学性质,减少或消除污染物,恢复水域的生态平衡。
此外,使用人工培育的生态链有助于提高水质,促进水域修复。
3. 水动力修复技术利用水域中的水动力特性,通过改变流速、流向和水体混合情况,可以有效清除底泥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
浅析鱼塘养殖污染的防治
污染。 二、 鱼 塘 污 染 的 防 治 技 术 1 . 定 时 清塘 和 消毒 。 定 时 清 塘 可 以有
态制剂 , 既可较好地保 持水中生态平衡 ,
还 能 使 鱼 病 的 综 合 防 治 取 得 更佳 效 果 。
污 的原 因主 要 是 投 喂 饵 料 过 剩 造 成 的 污
类 食 用 的 占少 数 ,多 半 都 沉 人 并 腐 烂 于
池 塘 底 部 .这 样 就 进 一 步 增 加 了池 塘 的
污染物 。 污染了水质 , 造 成 了鱼 塘 养 殖 的
染 、长 期 不 清 塘 造 成 的 鱼 池 污 染 和 过 量
养殖污染的防治提供参考。
【 关键 词】 鱼塘养殖污染; 原因; 防治
随 着 水 产 养 殖 业 的 不 断 发 展 . 养 殖 密 度 不 断 加 大 , 一 味 地 追 求 高 产 高 效 的 养 殖 措 施 ,养 殖 户 往 往 将 精 力 全 部 投 入 到 如 何 提 高 水 产 养 殖 量 与 产 量 上 ,忽 略 了鱼 塘 养 殖 的污 染 问 题 .从 而 影 响 了 鱼 类 养 殖 的 产 量 与 质 量 。因 而 , 水 产 养 殖 户 必 须 重 视 鱼 塘 养 殖 的 污 染 防 治 问题 。
・科 教 政 法 ・
浅析பைடு நூலகம்鱼塘养殖 污染 的防治
刘 伟 星
( 黑 龙 江 省 齐 齐哈 尔 市 克 山县 宏 伟 水 库 , 克山 1 6 1 6 0 8 )
[ 摘 要] 近年来我过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 , 但是在增产的背后隐藏着污染的危机, 鱼塘养殖污染现象更为突出。本文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水体污染治理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水体污染治理养殖渔业飞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其中,养殖水体污染是重要的环境挑战之一。
在养殖过程中,水体受到废水排放、饲料残渣、养殖动物排泄物等因素的污染,导致水质恶化,进而危害生态系统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养殖水体污染的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养殖水体污染的成因养殖水体污染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废水排放:养殖活动产生大量的废水,其中含有饲料残渣、排泄物、养殖药物残留等污染物质,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导致水质污染。
2.饲料残渣:饲料在养殖过程中不完全被动物消化吸收,形成大量饲料残渣,这些残渣会在水体中降解,并释放出氨氮、硝态氮等污染物质。
3.养殖动物排泄物:养殖动物的粪便和尿液含有大量氨氮、硝态氮等有害物质,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引起水质恶化。
4.养殖过程中使用的药物和化学品:为了预防和治疗疾病,养殖业常使用抗生素、消毒剂等药物和化学品,这些物质在排放后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二、养殖水体污染的影响养殖水体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会产生诸多影响:1.生态系统破坏:养殖废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过多地输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华等现象,破坏生态平衡,危害水生植物和动物的生存。
2.水质变差:养殖废水中的污染物质会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减少,同时释放出有毒物质,影响水质的透明度和pH值。
3.生态链受损:养殖废水中的污染物质会通过生物链传递,累积到鱼类等养殖生物体内,最终对人类健康和食品安全造成威胁。
三、养殖水体污染治理措施为了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有效的养殖水体污染治理措施至关重要。
1.建立科学养殖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养殖废水排放标准,明确养殖水质要求,规范养殖活动,防止废水和污染物直接排放到水体中。
2.推广先进的废水处理技术:采用高效的生态过滤、水草修复等技术,对养殖废水进行处理,降解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质,提高水质净化效果。
3.加强养殖药物和化学品的管理:制定合理使用和安全排放的标准,鼓励养殖业使用环境友好型的药物和化学品,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对鱼塘养殖污染防治技术的思考
、
求高产高效, 放养密度较大般 饲 量也普遍 偏大; 并且多数人 工投喂植物性青饲 料为主闶 料营养不全面, 所投饲料在池 塘水体中流失、 腐烂较多刑 用率降低 , 增加了水体有机物质 的污染 量。 更进一步造成鱼塘养殖污染 。 2 、 养殖池塘长年不干塘. 底部淤泥积累 池塘既是养殖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生长 的环境.又是 其分泌物 、 排 泄物的处理场所. 由于养殖生产过程 中大量进
不断产生 的氮离子和有机物质初始分解除去。使水 质恢 复
正常; 硝化细菌可 以去碳 、 去氮 、 杀灭病毒 、 降解农 药 、 絮凝 水体重金属及有机碎屑.能将硝酸盐反硝化成 二氧化氮 和 氮气. 它在消解碳 、 氮等有机污染 时. 也可消解有机污泥。因 此, 适时直接 向水体中投放 光合细菌 、 芽孢杆菌 、 硝化 细菌 等, 可以将水体 或底 泥 中的有 机物 、 氨氮 、 亚硝酸盐等分 解 吸收, 转化为有益而无害 的物 质, 有些可直接被养殖鱼类 吸 收利用, 改善养殖水体水质和底质 。 消除养殖水体 的 自身 污
染。
氨、 有机酸 、 甲烷 、 低级胺类 等. 这些物质不仅直接危害养殖 鱼类及水生 生物, 而且会使整个池塘环境的水质恶化, p H值 降低, 从而影 响养殖 品种 的新 陈代 谢和生长发育, 导致饲料 系数增 大, 养殖 成本升高。 甚 至引起养殖 品种 中毒死亡和泛 塘, 对养殖 周期 的经济效益造成具大损失。 3 、 过多施用药物 随着养殖 的水环境 日益恶化,鱼病发生 的频率较高. 施 药治病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有些药物对鱼类疾病治疗有很 好 的作用;同时有些药物也有相应 的药物残 留及负作用。 造 成 鱼类 在用药过多的水环境 中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自身抵 抗 能力下降 而极易生病, 更加导致各种疾病的频繁发生。 另 外, 近年来在水产养殖 中也大量应用兽 药中的抗 生素 、 激素 类 药物, 虽然对 治疗 疾病起到一定 的作用, 却 在很大程度上 破坏 了水环 境和养殖对象体 内的微生物生态平衡,使养殖
水产养殖中预防污染和毒素的方法
水产养殖中预防污染和毒素的方法水产养殖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但同时也面临着污染和毒素的挑战。
为了确保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预防污染和毒素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一些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一、选择合适的养殖区域:1. 考虑区域的环境条件,包括水质、水温和水流情况等,选址时应尽量避免有污染或潜在污染源的地区。
2. 寻找没有污染物排放的区域,远离工业区、农药使用区和城市污水排放区。
3. 定期监测选址附近的水质和环境变化,及时发现潜在的污染问题。
二、合理控制养殖密度:1. 适度控制饲养数量,避免过高的养殖密度,以减少饲料残留和废弃物。
2. 根据养殖对象的性质和需求,合理规划养殖区域的面积和容量。
3. 定期检查养殖场的养殖密度,及时调整和规范。
三、科学使用饲料和添加剂:1. 选择符合国家标准和质量要求的饲料和添加剂,避免使用含有污染物和有害物质的产品。
2. 合理配比饲料成分,避免饲料中某些成分过多而引起的饲料残留。
3. 控制饲料投喂量,根据养殖对象的需求和消化能力,避免过量饲喂导致饲料残留和污染物排放。
四、定期监测水质和生物指标:1. 根据养殖对象的特点,定期检测水质中的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指标,确保水体的良好环境。
2. 定期开展生物监测,对养殖对象进行生长发育、疾病和生物毒素等方面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五、健康管理和疫病防控:1. 加强养殖对象的健康管理,定期体检和防疫,提高抗病能力。
2. 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如加强饲料和水源的消毒、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工作、隔离患病个体等。
3. 防止海水养殖中的寄生虫和海藻毒素等问题,定期检测和处理。
六、合理利用废弃物和粪便:1. 尽量减少废弃物和粪便的产生量,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和饲料配给等方法,减少粪便和废弃物的排放。
2. 在养殖过程中,采用生物滤池、浮床等方法处理废弃物和粪便,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3. 合理利用废弃物和粪便,可以作为肥料和饲料的原料,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了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以提高水产养殖效益,需要对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进行控制。
下面将从水质污染、废弃物处理与利用以及生物控制三个方面探讨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
水质污染是水产养殖环境中最常见的污染形式。
养殖池塘和水域中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氨氮等营养物质,过高的浓度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引起藻类和藻类衰竭引起的缺氧等问题。
为了控制水质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严格控制饲料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导致营养物质浓度过高;采用合适的废水处理方法,如生物处理、植物吸收等,将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等污染物去除或降解;定期检测水质,及时调整养殖密度和养殖管理,保持水体的清洁与透明。
废弃物处理与利用也是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控制的重要方面。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粪、废饲料、死亡鱼体等废弃物会产生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和氨氮等养分,如果不加以处理,将对水体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养殖场应采取措施对废弃物进行处理与利用。
一种常见的方式是利用这些废弃物作为有机肥料,经过合理的处理,将其还田或用于农作物的种植。
废弃物还可以用于沼气发酵产生能源,并将产生的沼渣用作农田改良剂。
通过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既能减少养殖环境的污染,又能循环利用资源,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双重效益。
生物控制是养殖环境污染控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有害生物如水藻、寄生虫等会对养殖水体造成一定的危害。
为了控制这些有害生物,可以采取生物控制的方式,如引入天敌、施用生物药剂等。
可以引入食草鱼类来控制过度生长的水葫芦和藻类,同时可以使用寄生虫防治剂来控制鱼体寄生虫的感染。
通过生物控制,可以有效降低化学药剂对环境的污染,保持养殖环境的生态平衡。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控制是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通过控制水质污染、合理处理与利用废弃物以及采取生物控制措施,能够有效地降低养殖环境的污染程度,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益,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与控制对策探讨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与控制对策探讨水产养殖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产业之一,对于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与控制对策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产养殖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为了更好地保护水产养殖环境,我们需要探讨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原因及其控制对策。
一、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原因1.废水排放: 水产养殖过程中,废水排放是最主要的污染原因之一。
养殖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粪便、尿液、饲料残渣以及养殖动物体内排泄物质等,这些废水中含有较高的营养物质和有机物质,如果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容易导致水质污染。
2.养殖动物排泄: 养殖动物大量排泄物质也是导致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
养殖动物体内排泄物质中含有大量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如果这些排泄物质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就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3.养殖池塘堆肥污染: 一些水产养殖场为了提高养殖效益,会不断向养殖池塘投放饲料,这样会导致养殖池塘底泥中富集了大量的有机物质,引起污染。
1.加强废水处理: 废水处理是控制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关键。
养殖场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废水处理系统,通过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多种手段对废水进行处理,减少营养物质和有机物质的含量,以保证废水排放不会对周边水体造成污染。
2.加强养殖动物环境管理: 养殖动物的环境管理对于控制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也至关重要。
养殖场需要对养殖动物的饲养密度进行合理控制,避免过度养殖造成的水质污染;同时也需要定期清理养殖池塘的底泥,减少底泥中有机物质的富集,避免造成污染。
3.提倡生态养殖: 生态养殖是一种环保的养殖方式,通过调整养殖场的生态环境,使得养殖场与周边的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与传统的养殖方式相比,生态养殖可以减少废水排放和养殖动物排泄对水体造成的污染。
4.加强废弃物处理: 除了废水和养殖动物排泄物外,养殖场还需要对废弃物进行及时处理,避免造成环境的进一步污染。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环境污染治理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环境污染治理养殖业在满足人们食品需求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养殖场环境的污染。
养殖场的污染对水体、大气和土壤等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养殖渔业工作者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治理养殖场的环境污染。
首先,养殖渔业工作者可以加强粪便和废水的处理。
养殖场的废水和粪便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正确处理这些废物是减少环境污染的关键。
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法是利用生物技术,如利用好氧和厌氧处理系统来降解有机物质和减少氨氮等有害物质的浓度。
此外,在处理废水过程中,要注意合理配置投放点,以防止废水直接进入河流和湖泊等水域。
其次,养殖渔业工作者还可以采用循环利用的方式来减少环境污染。
循环利用是指对养殖废水、粪便和饲料等资源进行再利用,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例如,废水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净化后,再用于农田灌溉或水产养殖。
废弃饲料也可以通过高温处理等方式,转化为有机肥料。
这种循环利用的做法不仅可以减少养殖所需的水资源,还可以减少环境中的污染物排放,从而实现养殖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此外,养殖渔业工作者还应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
通过定期监测水质、大气和土壤等环境指标,可以及时发现养殖场的污染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
养殖渔业工作者应建立健全的环境管理体系,确保养殖场的运营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严格惩处环境违法行为,以推动养殖业向绿色发展的方向迈进。
最后,养殖渔业工作者还可以借助科技创新来治理养殖场的环境污染。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生物技术、传感器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等,可以实现对养殖环境的精细化管理和控制。
例如,可利用传感器监测水质中的氮磷含量,通过自动释放控制装置,精确调控饲料投放量,以减少养殖废水中的营养物质排放。
此外,还可以利用生物技术研发高效抗污染的饲料,减少养殖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总之,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环境污染治理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鱼塘养殖污染防治技术的思考何显齐
鱼塘养殖污染防治技术的思考何显齐发布时间:2021-07-26T16:44:56.760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4期作者:何显齐[导读]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密度不断加大,一味追求高产高效的养殖措施对养殖水环境尤其是池塘底部沉积物过多,造成鱼塘自身养殖污染绵竹市水产养殖技术服务中心四川省德阳市 618200摘要: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密度不断加大,一味追求高产高效的养殖措施对养殖水环境尤其是池塘底部沉积物过多,造成鱼塘自身养殖污染,破坏了水体原有的生态平衡,使池塘水体中养殖鱼类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其生长缓慢、生理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并严重感染鱼类疾病,甚至死亡,进而影响了养殖鱼类的产量和产品质量。
本文重点分析了鱼塘养殖污染出现的原因并就如何防治鱼塘养殖污染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旨在为各大水产养殖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鱼塘养殖污染;概念;原因;防治技术引言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养殖户往往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如何提高水产养殖量与产量上,而对养殖环境尤其是鱼塘老化的问题不予重视,造成鱼塘自身污染的原因多半是由于塘底的沉积物多年未清理,导致鱼塘老化,鱼塘老化可致原本的水体失去平衡,塘内的鱼类长期生活于应激状态下,导致其生长进程缓慢,免疫力低下,极易感染鱼类病症,引发大量的死亡率,从而影响了鱼类养殖的产量与质量。
因此,水产养殖户必须重视鱼塘养殖的污染防治问题。
1 鱼塘养殖污染的概念鱼塘因长期不清淤,不翻耕塘底或清塘不彻底造成池塘底部有机生物量过大,当池塘进水后,塘底会很快形成独立的生物层,其中的菌藻共生体会直接利用池塘底部的营养物质,严重影响池塘底部与水体的物质交换,使得水体中的特定营养元素缺乏,进而造成了池底缺氧、培藻困难、藻相不稳定和水质指标不稳定等不良后果,造成鱼类直接发病甚至死亡。
2鱼塘养殖污染的影响因素2.1 养殖池塘长期投饲,造成塘底淤泥积聚过多养殖池塘既是鱼类及其他水生物生长的地方,也是养殖物的排泄物积聚的地方,大多数养殖户为了提高鱼类的产量便盲目的进行大量的投饲,这样一来,残余的饲料、塘内生物的排泄物及尸体等均无法排出塘外而沉积在塘底,于塘底形成黑色的淤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鱼塘养殖污染防治技术的思考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密度不断加大,一味追求高产高效的养殖措施对养殖水环境尤其是池塘底部沉积物过多,造成鱼塘自身养殖污染,破坏了水体原有的生态平衡,使池塘水体中养殖鱼类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其生长缓慢、生理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并严重感染鱼类疾病,甚至死亡,进而影响了养殖鱼类的产量和产品质量。
下面笔者根据经验将鱼塘养殖污染防治介绍介绍如下。
一、鱼塘养殖污染的原因
1、残饵过多造成饲料污染
由于投饲量、排泄粪便过多,投饲方法不当或饲料质量较差造成残饵过多而引起饲料污染,农村传统池塘养殖追求高产高效,放养密度较大,投饲量也普遍偏大;并且多数人工投喂植物性青饲料为主,饲料营养不全面,所投饲料在池塘水体中流失、腐烂较多,利用率降低,增加了水体有机物质的污染量,更进一步造成鱼塘养殖污染。
2、养殖池塘长年不干塘,底部淤泥积累
池塘既是养殖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生长的环境,又是其分泌物、排泄物的处理场所,由于养殖生产过程中大量进行投饲后,残饵及水生生物的粪便、尸体、死亡藻类不断增加而又无法排出池外,沉积于池底,在池塘底部形成1层黑色淤泥。
淤泥中的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发酵分解产生大量的不利于鱼类及水生生物生长的物质,如
硫化氢、氢、硫醇、氨、有机酸、甲烷、低级胺类等,这些物质不仅直接危害养殖鱼类及水生生物,而且会使整个池塘环境的水质恶化,ph值降低,从而影响养殖品种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导致饲料系数增大,养殖成本升高,甚至引起养殖品种中毒死亡和泛塘,对养殖周期的经济效益造成具大损失。
3、过多施用药物
随着养殖的水环境日益恶化,鱼病发生的频率较高,施药治病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有些药物对鱼类疾病治疗有很好的作用;同时有些药物也有相应的药物残留及负作用,造成鱼类在用药过多的水环境中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自身抵抗能力下降而极易生病,更加导致各种疾病的频繁发生。
另外,近年来在水产养殖中也大量应用兽药中的抗生素、激素类药物,虽然对治疗疾病起到一定的作用,却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水环境和养殖对象体内的微生物生态平衡,使养殖对象失去了一些正常的菌群屏障及生物拮抗作用,从而导致各类细菌性疾病的危害性增强,更进一步引发细菌性疾病。
二、防治技术
1、提高水产养殖技术及管理水平,采用生物治理措施
养殖生产者必须认真钻研水产养殖技术知识,牢牢掌握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技术关键。
在鱼病防治方面,以预防为主,对疾病诊断要准确无误,对症下药,用药时要以鱼塘实际水深准确计算用药量,不能或多或少,以免影响鱼病的治疗,或造成药物污染水体。
在养殖鱼塘中,区域性种植莲藕、睡莲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高等植物,
养殖水体和底质中的无机氮和磷直接被水生植物吸收利用,从而将池塘中的有机物质从养殖水体中去除,降解养殖水体的自身污染程度。
2、采用微生物调控方法
生物处理养殖水体污染是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改善水质,微生物是降解废物、废水的主力军,利用经过遗传改造的微生物将成为治理水环境污染、保持养殖水体生态平衡的有效方法。
如光合细菌能够利用水体中残留有机物(或h2s、nh3等)作为氢的供体进行光合作用,减少分解在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起到改善水质、相对提高水体中溶解氧的作用,养殖水体中只要有5g/m3的光合细菌,3h内就能将池底不断产生的氮离子和有机物质初始分解除去,使水质恢复正常;硝化细菌可以去碳、去氮、杀灭病毒、降解农药、絮凝水体重金属及有机碎屑,能将硝酸盐反硝化成二氧化氮和氮气,它在消解碳、氮等有机污染时,也可消解有机污泥。
因此,适时直接向水体中投放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可以将水体或底泥中的有机物、氨氮、亚硝酸盐等分解吸收,转化为有益而无害的物质,有些可直接被养殖鱼类吸收利用,改善养殖水体水质和底质,消除养殖水体的自身污染。
3、彻底清塘和消毒
苗种池塘必须1年干塘1次,成鱼塘至少3年干塘1次,一般采用年底干塘,进行曝晒、消毒、清除池塘底部过剩的淤泥,通过干塘使沉积于池底的硫化氢、氨气等有害物质氧化成硫酸根、硝酸根,
分解为无害物质,并作为植物生长的很好肥料,改善了水质和底质条件。
池塘淤泥清除后,有害物质和致病因子减少,是健康、无公害、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的前提。
4、采用生态养殖模式和自动投喂方式
改变以往投饲性品种为主的养殖特点,采取多品种结构搭配的养殖模式。
减少投料性养殖品种的放养量,搭配一定比例的滤食性鲢鳙鱼和底栖食性的鲤鲫等鱼类,使饲料残饵及养殖鱼类粪便转换被鲢鳙鱼类直接利用,使沉积于池底的残饵被底层鲤、鲫等鱼类直接利用,减少了水体中饲料污染物质,维护了水体生态平衡,而不影响单位面积养殖产量,甚至综合利用后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产量。
改变投喂方式,采用自动投饵机投喂颗粒饲料。
为减少残饵对池塘水体的污染程度,在养殖鱼塘中选择底质较硬的位置作为食场,采用自动喷料投饵机投喂,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减少了残饵过剩造成的水体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