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普查制度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范本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范本一、制度目的本制度旨在建立健全地质灾害普查工作机制,收集、整理和更新地质灾害相关数据,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分布状况和趋势,为应对和防范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社会地质灾害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管理。
三、工作程序1. 确定普查目标和范围:制定地质灾害普查的目标、任务和范围,并进行合理划分和区域划定。
2. 组织普查队伍:成立专业地质灾害普查队伍,配备相关技术人员和设备,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制定普查方案:根据普查目标和任务,制定地质灾害普查的详细方案,包括普查方法、数据收集方式、工作时间安排等。
4. 实施数据收集和整理:根据普查方案,实施地质灾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包括野外调查、现场测量和资料搜集等。
5. 更新和维护数据:及时更新和维护地质灾害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6. 结果分析和报告编制: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地质灾害的分析和评估,并编制相应的普查报告。
7. 数据共享和应用:将普查数据进行共享和应用,为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四、责任与义务1. 地质灾害普查机构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地质灾害普查工作,并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2. 地质灾害普查队伍负责根据普查任务,完成相应的数据采集和整理工作,并按时上报普查结果。
3. 相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配合地质灾害普查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
4. 所有参与地质灾害普查工作的人员要履行职责,保守普查数据和信息,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监督与评估1. 地质灾害普查机构对普查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普查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2. 相关部门和单位可以参与对地质灾害普查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
六、附则1. 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地质灾害普查机构所有。
2. 本制度经地质灾害普查机构批准后正式施行,未尽事宜另行制定。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范本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范本为了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防工作, 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制定本地质灾害普查制度, 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做出以下规定:一、普查的目的和任务1.目的: 本地质灾害普查制度的目的是全面了解辖区内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潜在危险点和灾害风险, 为科学编制防灾规划和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 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任务: 地质灾害普查的主要任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调查和收集本地区地质灾害的历史记录、现状和发展趋势;b.分析和评估本地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风险程度;c.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措施;d.提供地质灾害防治决策的参考依据;e.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升公众的防灾意识。
二、普查的主体和组织方式1.普查主体: 普查主体由政府相关部门、专业机构和专家组成, 负责组织和实施地质灾害普查工作。
2.组织方式: 地质灾害普查工作由普查主体统一组织和实施,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环节:a.制定普查计划和时间表;b.组织普查人员培训和考核;c.进行现场勘查和调查, 记录相关数据和信息;d.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获取相关数据;e.分析研究普查数据, 编制普查报告;f.宣传普查结果和推广防灾知识。
三、普查数据的收集和管理1.数据收集: 普查数据的收集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途径:a.现场勘查和调查;b.遥感技术和卫星影像等获取;c.相关文献和档案的调阅和收集。
2.数据管理:普查数据应按照规定的格式和标准进行归档和管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访问性。
四、普查结果的利用和报告编制1.利用方式: 普查结果应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据, 用于制定防灾规划、决策和措施的制定, 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报告编制: 普查结果应编制成详细的普查报告,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和潜在危险点;b.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风险评估;c.防灾规划和措施的建议;d.其他相关信息和建议。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范本(5篇)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范本一、背景和目的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地质因素引发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威胁的灾害事件。
为了有效防范和减轻地质灾害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制定地质灾害普查制度是必要的。
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地质灾害普查工作,提高对地质灾害的了解和应对能力,科学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二、普查范围和内容1. 普查范围:全市(县)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灾害易发区域。
2. 普查内容:(1)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位置、规模和危害程度;(2)灾害易发区域的地质情况、地质力学特性和易发规律;(3)灾害影响范围、受灾人口和财产状况;(4)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三、普查组织和人员1. 普查组织:设立地质灾害普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指导普查工作。
2. 普查人员:由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具备地质和灾害防治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四、普查方法和流程1. 普查方法:采用田野调查和实地勘查相结合的方式,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
2. 普查流程:(1)确定普查范围和内容;(2)组织普查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3)分区划片,制定普查计划,并组织实施;(4)对隐患点进行勘察和评估,记录相关信息;(5)对易发区域进行地质观测,分析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程度;(6)编制普查报告,总结分析数据,提出预防和处置建议。
五、普查结果和应对措施1. 普查结果:普查报告包括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易发区域的位置、规模、危害程度和防治建议。
2. 应对措施:(1)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重点加固和修复,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全;(2)对易发区域实施规划控制,限制建设活动;(3)加强地质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对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防能力;(4)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
六、监督和评估地质灾害普查工作应定期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普查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广大群众,接受社会监督。
以上是地质灾害普查制度的一个范本,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范文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范文地质灾害普查制度是一个重要的组织管理制度,旨在全面了解和监测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演化规律,为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下面给出一个地质灾害普查制度的范文,供参考:一、制度目的这个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地质灾害的情况,以便制定有效的灾害防治措施。
通过普查,可以及时发现和掌握各类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规模和影响范围,为灾害防治规划、工程设计和应急救援提供科学依据。
二、普查范围本普查制度适用于我国各地区的地质灾害普查工作,包括山体滑坡、地震地质灾害、泥石流、地面塌陷、水灾等自然灾害以及采矿和建设活动引发的人为灾害等。
三、普查内容1. 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特征和活动规律2. 地质灾害的规模和影响范围3. 地质灾害发生和演化的原因和机制4. 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和风险评估5. 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情况6.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实施效果评估7. 其他与地质灾害普查相关的情况四、普查方法1. 实地调查:组织专业人员赴地质灾害多发地区进行实地调查,收集相关信息和数据。
2.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地质灾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制作相关图表和报告。
3. 专题研究:针对不同地质灾害类型开展专题研究,深入分析其成因和规律。
4. 普查报告:编制地质灾害普查报告,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五、普查责任1. 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和管理地质灾害普查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技术支持。
2. 地质灾害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地质灾害普查计划,组织调查工作并分析、总结普查结果。
3. 监测机构和科研院校:负责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
六、制度执行1. 加强普查人员的培训和能力建设,提高普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 加强普查数据的管理和分析,建立健全地质灾害普查数据库。
3. 定期组织开展地质灾害普查工作,及时更新普查信息和数据。
4. 根据普查结果,制定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措施,加强对灾害隐患区的治理工作。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地质灾害普查制度——加强地质灾害防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等引起的地球物质的快速而大规模运动或破坏,造成人民生命财产巨大损失的一类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稳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威胁之一。
而地质灾害普查制度作为防范地质灾害的一项重要举措,逐渐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什么是地质灾害普查制度地质灾害普查制度是指利用遥感技术、现场勘察、统计调查等多种途径,对全国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进行及时的、全面的信息搜集、整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可靠的地质灾害成因、类型、分布和发展规律等方面的数据,为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灾和保险提供科学的支撑和决策的参考。
二、地质灾害普查制度的重要意义1. 帮助政府了解灾情,开展防灾减灾。
通过地质灾害普查,可以及时掌握全国范围内的地质灾害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 为企业投资提供依据。
地质灾害普查可以详细地了解某个区域内地质灾害的成因、类型、分布和发展规律等,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某个地方的地质风险,为企业投资提供科学依据。
3. 保障公共安全。
地质灾害普查可以及时掌握某个区域内地质灾害的情况,为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避免灾害发生。
三、如何实施地质灾害普查制度在实施地质灾害普查制度时,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需要特别关注:1. 充分利用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地质灾害普查的重要手段,通过遥感图像,可以快速地了解一个地区内地质灾害的情况,缩短了调查的时间和成本。
2. 实地勘察。
遥感图像只能提供空间信息,不能提供地质信息,需要通过实地勘察,了解灾害的发生原因和机理,为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科学基础。
3. 制定科学的调查规划。
在进行地质灾害普查时,需要制定科学的调查规划,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灾害类型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确保调查工作的全面、具体、准确。
4. 加强信息整理和分析。
在进行地质灾害普查时,需要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统计灾情、发现灾害背后的原因和规律,为制定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依据。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6篇)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一、矿井地质灾害普查的目的:矿井地质灾害是在矿井生产过程中,地面、井下依然存在隐蔽致灾的因素,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隐蔽致灾因素的存在,在井田范围及矿井周边区域内客观存在,但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不能直接辨识,导致防范措施针对性不强,不能从根本上遏制事故的发生,给采掘活动带来安全隐患的地质构造、瓦斯及其它有毒有害气体、含(导)水体、采空区以及煤层自燃倾向等地质因素,有可能造成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灾害,因此必须对煤矿隐蔽地质灾害因素进行调查,对不能确定的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物探、钻探等安全措施进行探查,确保安全生产。
为了加强我矿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做到隐蔽地质灾害因素清晰明确,事故防范措施全面有效,制定此地质灾害普查制度,以便更好地开展矿井隐蔽地质灾害因素普查工作。
二、成立地质灾害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张国富副组长:李超成员:王玮塔怀成李博组长全面负责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的指挥及安排,负责整改所需资金的落实。
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协调指挥各部室普查工作,负责____制定整改方案、安全技术措施,重点负责隐蔽致灾因素调查工作的跟踪及监督。
成员在组长、副组长的领导下主要根据各专业结合矿井实际,切实认真的进行本专业的隐蔽致灾因素调查,共同开展完成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工作,并负责编制专业内的安全技术措施,和整改方案工作,段队技术员负责本段队内的隐蔽致灾专业知识培训,科室技术人员负责督促帮扶段队人员共同提高专业知识。
收集现场资料并分析可能存在的隐患,真正做到消除隐患,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三、矿井基本情况金三角煤矿位于集贤县集贤镇东南____公里,同江-三亚高等级公路在井田北部通过,距双鸭山矿业集团运煤专用线集贤煤矿火车站____公里,其交通方便。
根据井田地质、地形条件及煤层的赋存特点,设计确定斜、立井混和开拓方式,井田主提升采用斜井开拓,回风采用立井回风。
矿井现有一个采煤工作面,三个掘进工作面面,掘进也采用炮掘,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式开采。
2023年地质灾害普查制度范本
2023年地质灾害普查制度范本为了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法》和相关政策法规,结合本地区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2023年地质灾害普查制度》范本,以供各地方政府参考。
一、普查目的地质灾害普查旨在全面了解本地区地质灾害潜在风险及其危害程度,为灾害风险评估、制定防灾减灾规划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普查内容1.基础资料调查(1)本地区地质背景调查,包括地质构造、地貌地貌特征、岩性、地层、地震活动等情况;(2)本地区气候和降水特征调查;(3)本地区人口、土地利用及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2.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1)细致调查本地区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类型、特征,及其威胁范围;(2)记录隐患点的地理位置、规模、原因以及历史灾害记录等;(3)对隐患点进行等级划分,明确各类隐患点的防治重点。
3.灾害影响范围调查(1)确定历史地质灾害的受灾区域,重点关注人口密集区、生产生活设施集中区和生态环境敏感区;(2)详细调查各类地质灾害对区域内的人类活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
4.灾害风险评估(1)根据普查数据,综合评估各类地质灾害的风险程度和潜在危害;(2)划分灾害风险等级,为制定防灾减灾规划提供依据。
三、普查方法1.资料收集收集和整理相关地质、气象、土地利用等基础资料,包括现有的地质灾害调查资料、防治工作档案等。
2.实地调查选择典型区域进行实地勘察,采集调查数据,重点调查地质灾害隐患点,利用现代测绘技术获取高精度地理信息数据。
3.信息整合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和展示,生成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图、风险评估图等。
四、普查组织1.成立普查组由地质灾害防治部门牵头成立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并指导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专业单位参与普查工作。
2.人员培训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普查方法和技术培训,提升其普查能力和技术水平。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范文(四篇)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范文一、前言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中的一种,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减灾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地质灾害普查制度,对地质灾害进行全面、系统、长期的监测与调查,为政府决策、社会规划和公众防灾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对地质灾害普查制度进行详细阐述。
二、地质灾害普查的目的和意义地质灾害普查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和掌握本地区的地质灾害分布、发生规律、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为地质灾害预防和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普查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和危害特点,为科学规划和恢复重建提供依据;2. 掌握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和发展趋势,为灾害防治规划和地质灾害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3. 建立地质灾害普查数据库,为研究和预测地质灾害提供可靠数据支持;4. 指导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工作,提高灾害应急响应能力;5. 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地质灾害普查的内容和方法地质灾害普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灾害的分类和定义;2. 地质灾害的分布和演化规律;3. 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和预测评估;4. 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和技术措施;5. 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
地质灾害普查的方法主要包括:1. 遥感和卫星影像解译方法,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地质灾害的信息;2. 实地调查方法,利用现场调查、采样和测量等手段获取地质灾害的详细信息;3. 文献资料和历史记录方法,利用文献资料和历史记录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和发展趋势;4. 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利用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地质灾害进行系统性研究和分析。
四、地质灾害普查的组织和管理机制地质灾害普查的组织和管理机制是确保地质灾害普查工作科学、规范、高效进行的关键。
地质灾害普查的组织和管理机制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地质灾害普查的组织和管理工作;2.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地质灾害普查的职责、范围和程序;3. 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对地质灾害普查工作进行评估和监督;4.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地质灾害普查工作者的专业能力;5. 加强科研合作,引入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提高地质灾害普查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范本(4篇)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范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地质灾害普查是对所辖区域内的地质灾害进行科学调查和评估的工作,是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的基础。
第三条地质灾害普查的目的是:(一)收集、整理和更新地质灾害的基本信息和数据,形成科学的地质灾害目录;(二)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风险,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三)制定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第四条地质灾害普查工作应当遵循科学、权威、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第五条地质灾害普查由地质灾害防治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应当提供协调配合。
第六条地质灾害普查工作应当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结合实地考察、数据采集和专家论证等方法,全面系统地开展。
第七条各级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地质灾害普查工作方案,明确任务、时间和负责人。
第二章调查对象第八条地质灾害普查的调查对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区域和分布情况;(二)各类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风险评估;(三)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四)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自然因素;(五)与地质灾害相关的人文、社会、经济等人为因素;(六)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和预警机制。
第九条地质灾害普查调查对象的范围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确定,可根据地理、行政、自然和人文等因素进行划分。
第十条地质灾害普查调查对象的数据应当详实、准确、完整,形成科学可信的数据库。
第三章调查内容第十一条地质灾害普查工作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分类;(二)地质灾害的分布和规模;(三)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和频率;(四)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五)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征;(六)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地质、环境、气象等因素;(七)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工程、社会、经济等因素。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
是指通过对地质灾害的调查、记录和评估,对特定地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价和预警,并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和管理措施,以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主要包括以下要素:
1. 调查范围和目标:确定普查的地理范围和目标,包括山区、河流、海岸线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2. 调查方法和技术:确定地质灾害普查的方法和技术,包括遥感、地质勘探、地质测量、地质监测等。
3. 数据收集和管理:收集和整理地质灾害相关数据,包括历史灾害事件记录、灾害影响评估、地形地貌、岩土工程等。
4. 风险评估和预警: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预警,包括危险区划、危险性评价、灾害潜势分析等。
5. 灾害管理和控制措施:制定和实施地质灾害管理和控制措施,包括抢险救灾、灾害监测预警、控制措施建设等。
6. 信息发布和宣传教育:通过媒体渠道和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的目标是提高社会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还可以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和管理措施,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 1 页共 1 页。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范本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范本地质灾害普查是为了及时、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国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发生原因以及灾情状况,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并为相关部门及时制定合理的防灾减灾措施提供必要的参考。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身财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的目标是全面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规模、地理分布、特点和演变趋势,建立健全全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和预警监测系统,为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具体来说,地质灾害普查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普查范围地质灾害普查的范围应包括全国范围内的各类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山地滑坡、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地震、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以及工程地质灾害等。
二、普查内容地质灾害普查的内容应涵盖地质灾害的发生规模、地理分布、成因机制、灾情统计、灾害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的相关信息。
具体包括:1. 灾害统计信息:对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规模、强度以及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进行统计分析,建立完善的灾害事件数据库。
2. 灾害类型和分布:调查研究各类地质灾害在各地区的分布情况,制作地质灾害分布图和灾害风险区划图,为灾害防治和规划决策提供基础数据。
3. 灾害成因机制:深入分析各类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探究灾害发生的内在规律,为灾害预警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4. 灾情调查与评估:对地质灾害的灾害过程、灾情状况、环境影响等进行调查与评估,为灾害救援和恢复重建提供数据支持。
5. 灾后防治措施评估:对灾后采取的防治措施进行评估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促进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
三、普查方法地质灾害普查应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包括现场调查、遥感影像解译、航空摄影测量、地质勘探和相关数据分析等。
1. 现场调查: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采集,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及其可能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危害,获取实时的灾情数据和图片资料。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
是指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分布、发展趋势和潜在风险,从而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建立的一套制度机制。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立法和政策支持:通过立法和相关政策文件明确对地质灾害普查的支持和规范,为地质灾害普查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2.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普查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明确各级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和人员的职责和任务。
3.普查方法和技术:制定规范的地质灾害普查方法和技术标准,包括现场勘查、遥感技术、地质勘察等,确保普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数据管理和共享:建立地质灾害普查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共享平台,确保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可以及时获取和共享地质灾害普查数据,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5.信息发布和应急响应:根据地质灾害普查结果,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信息,并组织开展应急响应工作,包括灾害预防、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等。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提高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控制能力,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024年地质灾害普查制度模版(三篇)
2024年地质灾害普查制度模版垂深一般介于15米至____米之间,在煤层露头区域形成垂深约为____米的采空区,此类区域内普遍存在积水现象。
原丰源煤矿主要开采17煤层,经预测,其积水量大致为____立方米。
上述提及的老窑均已在____年之前关闭。
原____煤矿老井方面:依据现场访问与深入调查,该煤矿始建于____年,主要开采24、25煤层。
在____年至____年期间,曾实施过____万吨/年的技术改造项目,随后于____年再次扩大生产规模至____万吨/年。
由于生产能力提升至____万吨/年,老井于____年底正式停产并封闭。
目前,在矿区北西及北东区域分别形成了面积约为____平方公里(含老窑开采破坏区)及____平方公里的采空区,预测其积水量分别为____立方米及____立方米。
矿井开采概况:在____煤矿的矿权范围内,矿区东北部煤层露头线附近分布着众多老窑,这些老窑多采用斜井开采方式,沿煤层掘进,开采斜长普遍在20至____米之间,最大采掘垂深约为20至____米。
多数老窑巷道内存在积水,或因井口坍塌、排水及通风困难等原因而停止开采。
截至____年,地瓜____煤矿内的所有老窑均已完成关闭,累计开采量约为____万吨。
根据现场调查及业主提供资料,技改前24煤层+____米标高以上及矿区北东面25煤层+____米标高以上的资源已被采空。
四、矿井地质灾害普查内容及管理制度1. 采空区管理:定期深入现场,每月对全矿范围内的采空区进行监控检查,协调施工单位对矿山重点部位及井巷工程进行常态化监督监测,整理监测资料,明确地表及井下采空区范围,并做好相关图件的归档工作。
坚持对新旧采空区进行实测,及时绘制当前采空区位置实测图。
在实测或井下隐患排查过程中,一旦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可能诱发地质灾害时,应立即向组长及副组长汇报。
根据采空区与矿井重点场所的相互影响关系,以及井巷工程、保安煤柱、矿体的相互位置及影响程度,从技术角度进行论证,确定当前监测重点。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5篇)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一)为查明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及时处理煤矿地质灾害,有效预防煤矿事故,根据《煤矿安全规程》(____)第22条“煤矿企业应当设立地质测量部门,配备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及时编绘反映煤矿实际的地质资料和图件,建立健全矿井地测工作规章制度”以及《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中地质灾害与测量专业“制度建设”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总工程师具体负责煤矿地质灾害普查及防治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技术管理。
(三)地测部门要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程的要求做好地质灾害普查具体工作,及时查明致灾地质因素并提出防治建议。
(四)煤矿地质灾害普查需要查明的致灾地质因素主要包括:采空区、废弃老窑(井筒)、封闭不良钻孔,断层、裂隙、褶曲,陷落柱,瓦斯富集区,井下应力集中区,导水裂缝带,地下含水体、断层滞后导水、采动离层水,井下火区,古河床冲刷带、天窗等不良地质体及地表岩移沉降区、地面裂缝、地面塌陷区,排矸场,危坡,河流(水利设施)、防洪排水设施等。
(五)采空区普查,应采用调查访问、物探、化探和钻探等方法进行,查明采空区分布、形成时间、范围、积水状况、自然发火情况和有害气体等。
应将采空区相关信息标绘在采掘(剥)工程平面图和煤矿充水性图上,建立煤矿和周边采空区相关资料台账。
(六)废弃老窑(井筒)和封闭不良钻孔普查,应收集废弃老窑(井筒)闭坑时间、开采煤层、范围,是否开采煤柱和充填情况等资料。
井田内及周边施工的所有钻孔都要标注在图上,分析每个钻孔封孔的质量。
建立井田内废弃老窑(井筒)、水源井、封闭不良钻孔台账。
(七)断层、裂隙和褶曲普查,应查明煤矿边界断层和井田内落差大于5m的断层,查明煤矿内主要褶曲形态,收集煤矿裂隙发育资料,总结规律,编制煤矿构造纲要图。
其中,断层普查主要包括断层性质、走向、倾角、断距,断层带宽度及岩性,断层两盘伴生裂隙发育程度,断层富水性、与强含水层导通等情况。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模版(三篇)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模版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或地表与大气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具有突发性、广泛性和严重性的特点。
地质灾害不仅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重大威胁。
为了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损失,各国都建立了地质灾害普查制度并进行相关研究和监测。
本文将介绍地质灾害普查制度的模板,从六个方面分析。
一、普查目标和任务地质灾害普查制度的目标是全面了解、科学评估本地区的地质灾害潜在风险和现状,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治理和应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普查任务包括:收集和整理历史地质灾害案例,调查研究本地区地质背景、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等,进行灾害隐患点和潜在危险区域的识别与评估,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提出防灾减灾措施和对策建议。
二、普查方法和技术地质灾害普查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研究和监测。
其中包括:地质勘察、遥感影像解译、地形测量、气象观测、地震监测、水文水资源调查、地下水位监测等。
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对普查结果进行空间分析和统计,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动态监测和预警。
三、普查内容和要素地质灾害普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和严重程度等基本情况;灾害影响范围和灾害链反应;灾害发生频率和规律;灾害形成机制和危险性评价;灾害风险分析和评估;防灾减灾措施和预警体系等。
此外,还需要考虑人口、经济、环境等要素对地质灾害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进一步完善普查内容。
四、普查数据和信息的管理地质灾害普查的数据和信息管理是保障普查工作科学、高效、可持续进行的重要环节。
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数据库,收集和整理本地区的历史地质灾害案例、监测数据和研究成果等。
同时,制定清晰的数据管理规范和流程,确保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和共享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五、普查结果和应用地质灾害普查的结果应该形成科学、全面的报告,包括灾害现状和趋势分析、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测、防灾减灾措施和应急预案等。
地质灾害普查规章制度
地质灾害普查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和管理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地质灾害普查是指对某一地区或一定区域内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评估和监测的工作。
第三条地质灾害普查应当坚持科学、细致、全面、严谨的原则,确保普查结果准确、可靠。
第四条地质灾害普查工作应当依法组织实施,确保普查人员的安全和普查数据的保密。
第五条地质灾害普查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普查结果及时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章地质灾害普查的组织管理第六条地质灾害普查工作由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七条各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地质灾害普查机构,确定专门人员负责普查工作。
第八条地质灾害普查机构应当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和实务经验,能够独立进行地质灾害普查工作。
第九条地质灾害普查机构应当定期对普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普查能力和水平。
第十条地质灾害普查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普查档案管理制度,保证普查数据的完整性和可查询性。
第十一条地质灾害普查机构应当定期评估普查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三章地质灾害普查的实施程序第十二条地质灾害普查应当按照“确定目标、编制计划、组织实施、公布结果”的程序进行。
第十三条地质灾害普查应当明确普查的范围、内容和标准,确保普查工作的准确性。
第十四条地质灾害普查应当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提高普查的效率和精度。
第十五条地质灾害普查应当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协调,充分利用各方资源,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六条地质灾害普查应当充分征求当地居民和相关单位的意见,依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第四章地质灾害普查的结果处理第十七条地质灾害普查的结果应当及时公布,向社会公众提供有关信息,引起重视和警惕。
第十八条地质灾害普查的结果应当及时报告给上级主管部门,以供决策参考。
第十九条地质灾害普查的结果应当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确保地质灾害的预防和管理工作有力有效。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地质灾害普查制度是指为了准确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影响情况,以及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提供依据,而建立的一套组织和管理地质灾害普查工作的制度。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多种类型,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随机性等特点,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威胁。
首先,地质灾害普查制度需要建立统一的组织和管理机构。
这个机构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能够对各种地质灾害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估。
同时,该机构还需要与其他相关机构进行合作,共同开展地质灾害普查工作。
其次,地质灾害普查制度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
该系统需要能够实时、准确地收集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影响情况,并能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同时,该系统还需要建立一套可靠的数据存储和查询机制,方便用户随时获取相关数据。
第三,地质灾害普查制度需要建立一套全面的调查方法和技术。
在实施地质灾害普查工作时,需要采用多种调查方法和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地质探测技术等。
同时,还需要建立标准化的调查指南和评估标准,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第四,地质灾害普查制度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数据共享和交流机制。
地质灾害普查工作需要涉及众多机构和部门,在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一套数据共享和交流机制,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数据发布和传播机制,将普查结果及时地传达给相关决策者和社会公众。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及时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情况,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统一的组织和管理机构,建立完整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采用全面的调查方法和技术,并建立有效的数据共享和交流机制,可提高地质灾害普查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威胁。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
是指针对一个特定地区或整个国家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普查的制度。
该制度旨在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规模和影响,为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通常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 调查范围和对象:确定普查的地域范围和对象,包括受普查的地区、主要灾害类型和重点区域等。
2. 数据收集:收集和整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种数据,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土地利用、气候变化、历史灾害记录等。
3. 调查方法和技术:确定普查的调查方法和技术,包括野外调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
4. 数据分析和评估: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对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和评估,包括灾害频发区域、潜在灾害点和灾害风险等。
5. 结果报告和应用:将调查结果整理成报告,向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公布,并提供给决策者用于灾害管理和预防措施的制定。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的实施可以提供科学、准确的地质灾害信息,为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灾后救援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对地质灾害频发区域和潜在灾害点的分析,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灾害防治策略,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损失。
第 1 页共 1 页。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范本(四篇)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范本为了全面、准确掌握地质灾害易发区、隐患点的发展变化情况,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制定本制度。
一、目的为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以上级关于生态建设、防灾减灾决策部署和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精神为依托,着眼普及地灾防治法规常识,传授科学防灾理念,推广先进经验做法,动员全矿力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我矿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巩固地质灾害防治基础。
二、工作目标为充分掌握井田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发生、发展规律,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为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提供准确依据,根据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特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所称地质灾害调查排查,是指职能管理部门在上一年度排查的基础上,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类型、规模、特征、威胁范围和对象、稳定性和危害性及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等进行全面调查排查分析,为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三、成立地质灾害普查领导组组长:张永飞副组长:郝振良、张龙成员:张亮、郭强、____、刘胤、李帅、甄子杰、王龙、张鹿鸣、白小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地测科,方龙兼办公室主任,负责地质灾害排查日常工作。
领导组职责:组长全面负责地质灾害及普查工作的指挥及安排,负责整改所需资金的落实。
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协调指挥各科室普查工作,负责____制定整改方案、安全技术措施,重点负责隐蔽致灾因素调查工作的跟踪及监督。
成员在组长、副组长的领导下主要根据各专业结合矿井实际,切实认真的进行本专业的地质灾害隐蔽致灾因素调查,共同开展完成地质灾害(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工作。
矿技术负责人要负责____相关部门具体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摸底工作,并负责编制专业内的安全技术措施,和整改方案工作,区队技术员负责本区队内的隐蔽致灾专业知识培训,科室技术人员负责督促帮扶区队人员共同提高专业知识。
收集现场资料并分析可能存在的隐患,真正做到消除隐患,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
目 录
• 地质灾害普查概述 • 地质灾害普查流程 • 地质灾害普查内容 • 地质灾害普查中的技术应用 • 地质灾害普查的实践与案例 • 地质灾害普查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01
地质灾害普查概述
地质灾害定义与类型
定义
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可能造成人员 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地质现象。
某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通过开展大规模的地质灾害普查工作,掌握了城市 区域的地质条件和灾害发生规律,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06
地质灾害普查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新技术应用与展望
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大面积的地 质信息,提高普查的准确性和效率 。
地理信息系统(GIS)
利用GIS进行地质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实现空间数据的管理和可视化。
05
地质灾害普查的实践与案例
国内典型地质灾害普查实践
福建省地质灾害普查
福建省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地质灾害普查 工作,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建立了全省地质灾害 数据库,为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川省地质灾害普查
四川省在汶川地震后,针对地震影响区域进行了大规模 的地质灾害普查,通过对地质条件的深入调查和分析, 为灾后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地质数据。
加强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其他地区或国家的合作和交流,分享经验 和资源,提高普查队伍的国际竞争力。
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与防范意识
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如媒体、学校、社区等,开展地质灾害宣 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增强公众参与度
鼓励公众参与地质灾害普查和防范工作,提供信息和资源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枝特区郎岱镇青菜塘煤矿地质灾害普查制度
矿长:
总工程师:
安全矿长:
生产矿长:
机电矿长:
青菜塘煤矿
2017年3月8日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
为了全面、准确掌握地质灾害易发区、隐患点的发展变化情况,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基础资料,以上级关于生态建设、防灾减灾决策部署和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精神为依托,进一步提高我矿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巩固地质灾害防治基础,为充分掌握井田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发生、发展规律,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编制年度地质灾害普查制度。
一、目的
以上级关于生态建设、防灾减灾决策部署和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精神为依托,着眼普及地灾防治法规常识,传授科学防灾理念,推广先进经验做法,动员全矿力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我矿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巩固地质灾害防治基础。
二、工作目标
为充分掌握井田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发生、发展规律,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为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提供准确依据,根据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特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所称地质灾害调查排查,是指职能管理部门在上一年度排查的基础上,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类型、规模、特征、威胁范围和对象、稳定性和危害性及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等进行全面调查排查分析,为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三、成立地质灾害普查领导组
组长:田锦荣(矿长)
副组长:詹忠伦(总工程师)
成员:谭永华(安全矿长)杨海(生产矿长)董桂学(机电矿长)刘冠军(生产科长)王加文(安全科长)刘念(通防科长)杨成付(机运科长)杨先付(调度主任)李定良(综合办主任)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生产技术科,刘冠军兼办公室主任,负责地质灾害排查日常工作。
领导组职责:
组长:全面负责地质灾害及普查工作的指挥及安排,负责整改所需资金的落实。
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协调指挥各科室普查工作,负责组织制定整改方案、安全技术措施,重点负责隐蔽致灾因素调查工作的跟踪及监督。
成员:在组长、副组长的领导下主要根据各专业结合矿井实际,切实认真的进行本专业的地质灾害隐蔽致灾因素调查,共同开展完成地质灾害(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工作。
矿总工程师要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具体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摸底工作,并负责编制专业内的安全技术措施和整改方案工作,生产技术科负责本矿区内的隐蔽致灾专业知识培训,科室负责人负责督促帮扶区队人
员共同提高专业知识。
收集现场资料并分析可能存在的隐患,真正做到消除隐患,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四、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及重点排查期:
(一)防治重点:
1、人员居住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根据几年全矿地质灾害普查情况和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分析,地质灾害活动区域主要在工程建设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较大的区域。
我矿防治重点:由于受地质环境的影响,雨季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可能性较大。
2、主要排土交通干线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我矿排土交通道路的地质灾害主要是道路两侧的边坡,由于切坡过陡导致稳定性差,汛期明显加剧边坡的失稳,导致崩塌、滑坡。
相关责任部门要加强监管,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3、矿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矿区、工业区主要表现为排土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
矿区地质灾害的防治显得十分重要。
领导组要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测检查管理,督促相关科室开展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范不合理工程行为,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矿区周围存在的问题进行排查,特别重视岩土和废渣堆放点的监测,防止暴雨引发矿渣滑坡或泥石流灾害。
4、河流及水利设施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对外排土场范围要加强防范因强降雨影响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相关科室、部门要加强预测防范,落实责任,及时采取措施,必要时进行合理避让,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重点排查期:我矿地质灾害表现形式主要是雨季型,主要发生在主汛期5月至9月,以突发性的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为主,集中强降雨是主要诱发因素。
为提前做好防范工作,并充分考虑地质灾害发生的滞后性,全矿地质灾害防治以汛期5月至10月作为重点防范期。
要求有关部门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及早进入重点防范工作状态,认真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制度,确保安全渡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五、防治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全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矿雨季“三防”工作领导组,组长由矿长担任,副组长由各分管副矿长担任,成员由副总及各科室负责人组成。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矿调度室,办公室主任由调度室主任担任。
发生地质灾害后的指挥机构为矿地质灾害专项应急指挥部,按《青菜塘煤矿地质灾害专项应急预案》执行。
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地质灾害专项应急预案,成立或调整充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机构,拟订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带班领导、值班人员、值班电话。
要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将地质灾害防治纳入日常工作,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1、要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做到机构建全、人员落实;
2、要组织编制和及时发布辖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3、落实领导责任制,做到层层负责,分级管理;
4、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计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用于对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和防治;
5、制定重要隐患点防灾预案;
6、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增强职工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条件时要组织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事件应急演练;
7、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的检查,切实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协调配合。
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险情巡查、排查、检查;积极协助办公室做好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治理责任认定和责任事故的调查与处理。
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建筑物、设施、场地等落实防灾措施,确保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三)落实预防措施。
一是建立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每处灾害点必须逐级落实具体责任人及监测人,按规定要求做好监测预报工作。
二是加强监测预报。
要密切关注气象台发布的强降水天气过程预报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认真分析本矿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趋势,
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监测预报,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三是落实防灾措施。
1、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汇报制度,做好值班记录。
2、保证地面河道等排水系统的畅通,对已有排水设施河道等进行清理、疏通,保证雨季排水设施完好、畅通。
3、组织全矿开展汛期险情和地质灾害方面的知识学习,提高职工的对汛期险情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事故的了解和认识,掌握山体滑坡、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的形成、特征和预防的基本知识,提高预防抢险救援的基本技能。
4、强化防汛管理,制定各项汛期管理考核制度,对失职或不落实者进行处罚或追究责任。
5、对本矿及周边矿井的采空区、塌陷区进行彻底清查,疏通排水涵洞,回填低凹处。
灌浆堵塞各种裂隙,对受水害威胁的地点进行分级分区式监控,对各要害场所的排水设备和供电设备定期检查,做到全部完好,管、阀、引水装置等设施齐全完善,供电保护系统和各种电缆、防避雷装置可靠有效,确保安全生产。
6、对行政福利区、工业场地、采坑出入口要进行逐一排查,对有可能导入洪水的上缘相关地带挖凿截洪沟,防止汛期洪水淹井事故发生。
7、对矿区内的破旧房屋进行排查。
对墙体破裂、有被淹坍塌危险的房屋进行拆除、封闭,防止汛期人员进入发生事故。
8、特别抓好水泵检修、供电线路检修、保护预防性整定试验等工作,确保排水顺畅和供电设备完好、系统可靠,备用能力充足。
对排水系统能力进行认真测定,合理匹配水泵管路,保证系统排水能力达到规定要求,确保高质量完成水泵的联合试运转;努力抓好防治水工作,确保实现雨季安全生产。
9、严格各项管理制度,因制度不落实或失职行为造成事故的,根据情节严重程度,严格追究责任。
10、开展地质灾害险情巡查、排查、检查,切实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在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地质灾害危险区,要设臵明显警示标志,予以公告,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进行工程建设及从事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并采取工程应急治理或者搬迁避让措施,保证地质灾害危险区内人员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四是开展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从源头上遏制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举措。
(四)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力度。
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宣传计划,充分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地质灾害的性质、危害以及防御的基本措施向职工宣传到位,增强职工的地质灾害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突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
汛期是我矿地质灾害的高发期,也是全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防范期。
(六)认真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一旦发生险情,要及时组织力量、筹集资金,采取有力措施,排除险情。
一方面要按照地质灾害报告制度的要求,及时将灾情险情向当地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和上级公司报告;
另一方面要迅速组织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并进行妥善安置。
有必要启动应急预案的,应按照《青菜塘煤矿地质灾害专项应急预案》的要求,立即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抢险救灾工作。
对于险情发生区域,要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科学分析灾、险情的发展变化,为抢险救灾工作提供可靠依据,确保救灾防灾工作有效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