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数学思考题的教学反思
《数学思考》教学反思范文
《数学思考》教学反思范文数学思考教学反思近些年来,我一直担任着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然而时而令人兴奋,时而令人困惑的是,学生们对于数学思考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这引发了我对于自身教学方法以及激发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反思与探索。
首先,我意识到问题在于我过分强调了运算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数学思考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我通常把重点放在了如何解题和求解过程,而忽略了对于问题本质和解题思路的探索。
我追求的是能让学生快速准确地得到答案,而不是启发他们发现问题的本质并尝试寻找解决方案。
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我决定在教学实践中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
我从数学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汲取了启发,并尝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首先,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上,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本质和特征。
为了帮助学生思考问题,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引导性问题,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
同时,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他们挑战传统观念,思考数学背后的逻辑和原理。
其次,我鼓励学生进行数学探究。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我在课堂中引入了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通过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情境,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并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
我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寻找多种解决方法,并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同时,我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
数学思维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关键。
在课堂中,我通过讲解一些数学思维的方法和技巧,如归纳法、递推法、类比法等,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我还鼓励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他们能够把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发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最后,我注重数学思考的评价和反馈。
为了确保学生对数学思考的持续性和提高性,我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如个别讨论、小组展示、思维导图等。
通过这些评价方式,我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思考过程和结果,并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潜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鼓励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学习。
《数学思考》教学反思(精选18篇)
《数学思考》教学反思《数学思考》教学反思(精选18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思考》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思考》教学反思篇1《数学思考》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这一单元的一节教学内容,它充分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形象思维、解题策略以及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节内容选取了三道极具代表性的例题,融合了整个小学阶段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分步枚举组合的能力及列表推理的能力。
我执教的是例7: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2个班长。
开班长会时,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
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
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数学思考的编排意图是什么?我们应该给学生创设怎样的学习机会?”这是我在课前思考的主要问题。
数学思考也能像学习常规内容那样给学生以方法和技能为主的形态展开学习吗?或者说它更应偏重于什么?我觉得所谓数学思考,应该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两个点上展开会更有价值。
应偏重于让学生经历数学思考的全过程,在其中体验数学探索的乐趣和困惑,真切的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给予学生个性化思考与能量释放机会。
就本节课的内容而言,学生之前尽管已经解除了比较多的数学广角系列安排的内容知识,但前后的知识联系看起来并不紧密,不过数学的思想方法的熏陶却是一贯的:都强调数形结合,都强调合作探讨与交流,也都强调策略与方法的优化等,尤其是注重数学化思想的渗透。
鉴于此,本课在设计时,我就比较注重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将思维充分调动起来,重视“说”的过程,在“说”的过程与基础上在进行对比交流和优化,并相机渗透数学化的思想,体悟数学的简洁美。
学生只有在借助表格说思路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意识到其价值,才会认同,才会自觉加以运用。
数学思考教学反思
《数学思考》教学反思一、设计意图1、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例1“几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理解点与点之间连线的内在规律,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掌握正确计算线段数的方法。
2.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感受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数线段的方法。
2、课前三分钟我采用同学们熟悉的故事《曹冲称象》导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初步感受化难为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接着我创设“20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的情境引发思考,让学生感觉问题比较复杂。
从而引入课题,并出示标杆题,让学生解决6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的这个问题。
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来寻找规律。
在寻找规律时,我先让学生自主动手,让学生发现去画比较麻烦,也不容易看懂,从而再次化难为易,从两个点开始寻找规律。
学生通过填表观察每增加一个点后增加的条数和总条数数字间的规律,通过合作交流,讨论出一个简便的计算方法,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然后再进行类比训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从而再回归到课前“20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的问题。
学生很快就能用寻找到的规律去解决这个问题。
拓展延伸部分我选用了教材练习,让学生去自主寻找规律,拓展学生思维。
二、课堂中存在的不足1、课前准备不够充分,预设问题不够丰富,在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时,教师讲解过多,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未得到较好的培养。
在作图时,怕学生操作过慢影响教学时间,因此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体验。
2、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在课前我计划让学生观察表格,从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去验证。
结果在引导填表操作时没有大胆放手给学生去做,结果在合作时没有明显的效果,导致讲解点拨过多,学生合作能力未得到很好的发挥。
数学课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数学课后教学反思数学课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课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课后教学反思1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
快一起来阅读数学课后教学反思点滴吧~ 要注意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理解这些概念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有学生认为角的两边是直线、角的大小与角的*开的大小有关,教师要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演示,认识角的两边是射线,角的大小只与*开的大小有关,又如学生会孤立地说某直线是垂线或平行线,也有的学生会认为只有水平线或铅垂线的关系才是垂直。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对这两点加以点拨和说明。
一是垂直和平行所指的都是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不能孤立地说直线是垂线可平行线;二是看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关键看它们相交所成的角是否是直角,与两条直线放置的方向无关,为此,在教学中,要放手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要注意学生学用结合,就地取材,充实学生知识覆盖面,以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
数学课后教学反思2首先是复习正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函数知识,为接下去学习反比例函数作好铺垫,其次给出了三个实际情景要求列出函数关系式,通过归纳总结这些函数都是反比例函数,以及反比例函数的几种形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又通过列表格的方法对反比例函数和正比例函数进行类比,巩固反比例函数知识。
通过做一做的三个练习进一步巩固新知,但到这里用时接近25分钟,时间分配上没有很好把握为接下去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埋下伏笔。
接下去是要进行例1的教学,先进行的是杠杆定理的背景知识的介绍,在学生练习纸上让学生自己来独立完成三个问题,然后有学生回答,当进行到第二时,时间已经不够了,很仓促进行了小节。
一道试题的解法探究与教学反思
一道试题的解法探究与教学反思广西南宁市第三十六中学(530001) 庞 毅[摘 要]通过对一道高三摸底试题进行考情分析、解法探究和问题拓展,揭示试题的本质,并从注重解题经验积累培养数学运算素养、注重信息技术应用培养学生数字素养两个方面提出教学反思。
[关键词]解法探究;教学反思;圆锥曲线;信息技术[中图分类号] G 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5-0025-03解析几何是高考加强“综合性”考查的重要载体。
广西南宁市2024届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第21题将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以及长度计算相结合,问题设计紧扣高考评价体系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考查要求,既基础又开放,对高三数学复习备考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试题呈现与考情分析(一)试题呈现已知平面上动点E 到点A (1,0)与到圆B :x 2+y 2+2x -15=0的圆心B 的距离之和等于该圆半径。
记Ε的轨迹为曲线Γ。
(1)说明Γ是什么曲线,并求Γ的方程;(2)设C 、D 是Γ上关于x 轴对称的不同两点,点M 在Γ上,且M 异于C 、D 两点,O 为原点,直线CM 交x 轴于点P ,直线DM 交x 轴于点Q ,试问||OP ·||OQ 是否为定值?若为定值,求出这个定值;若不是定值,请说明理由。
评析:本题主要考查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和直线方程等主干知识,考查通过代数运算结果判断几何性质的坐标法和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以及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考查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第(2)问是开放性问题,重点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考情分析本题的考试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考情分析题目第21题实考人数54110满分12平均分1.15标准差1.77难度0.15区分度0.21满分率0.16零分率29.52从统计的结果来看,本题总体平均分1.15,难度0.15,这个结果出乎命题组的预料。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嘿,各位老师和同学们!今天咱来聊聊我的数学课堂。
有一次上课,我信心满满地走进教室,准备大显身手。
我在黑板上写下一道数学题,然后开始讲解解题思路。
我讲得那叫一个投入啊,手舞足蹈的,就像个正在表演的魔术师。
我看着同学们,期待着他们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可是,我发现有几个同学一脸茫然,好像根本没听懂。
我心里就有点着急了,这咋回事呢?我又重新讲了一遍,可他们还是不太明白。
这时候,我突然想起以前老师说过,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我就停下来,问同学们:“你们哪里不明白呀?”有个同学怯生生地说:“老师,这个步骤我不太懂。
”我赶紧又解释了一遍,还用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帮助他们理解。
这下,同学们终于明白了,脸上露出了笑容。
从这件事情中,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法。
我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讲,要多考虑同学们的接受能力。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例子就能让同学们豁然开朗。
还有一次,我让同学们做练习题。
我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观察他们的做题情况。
我发现有个同学一直在咬笔头,一脸苦恼的样子。
我走过去问他:“怎么啦?不会做吗?”他点了点头。
我看了看他的题目,发现他的思路有点混乱。
我就耐心地给他讲解,一步一步地引导他。
最后,他终于做出来了,开心得不得了。
这件事情让我意识到,我要多关注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并给予帮助。
不能让他们在困惑中浪费时间。
总之啊,通过这些事情,我认识到自己在数学教学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要更加努力,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数学。
嘿嘿!。
六年级数学下册 数学思考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在线齐心协力,备课共赴成长——《数学思考(一)》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思路新课程改革以后,每册教材中都增设了一个内容——《数学广角》。
这个内容的增设,渗透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排列、组合、集合、等量代换、统筹优化、数学编码、抽屉原理等。
《数学思考》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总复习》单元的教学内容,其实就是对《数学广角》内容的复习。
例5中20个点能连多少条线段?实质上是要让学生体验“用找规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其中就涉及了数形结合、化难为易等数学思想方法。
为此,二案和三案我们把重点定位在数形结合、化难为易两种思想方法上。
而当我们认真研读教材例题,仔细斟酌“20个点太多了,一片混乱,那就从简单的两个点开始”这一对话时,发现它不就是在提示我们“化难为易”吗?所以我们又将重点定位于渗透“化难为易”这一思想上。
重点定位好后,教学环节的设计就简单、流畅多了。
本课第一环节:开门见山,游戏激趣。
以华罗庚“知难而退”名言直接导出本课重点“化难为易”,让学生初步领悟这一思想在解决复杂数学问题时的重要性。
另外,把枯燥的点子连线探究设计成一个游戏比赛,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为了让学生了解游戏规则和玩法,我们制作了一个视频动画,既能帮助学生直观了解规则,又能让他们从中获得“从易到难”的启发。
比起老师的引导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有趣又高效,这是本课的创新之处,也是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价值所在。
本课第二个环节:探究交流,发现规律。
教材呈现的探究方法是:从简单的两个点开始,逐个增加点数进行研究,再找寻规律。
我们查阅了大量关于本课的教学设计,对于此环节全都源于课本的呈现而设计。
然而,通过集体讨论,我们发现:“如果不改变从易到难的基本思路,就在20个点子中,先选择相邻的两个点连线,再找到相邻的第三个点分别与前两个点连线,这样逐个增加点数,边连边填表格,更容易发现新增线段、新增线段数与点子数的关系及其原因。
如果再制作一个动态点子连线图,每加一个点,都用不同颜色的线连接,对于每次的新增线段学生就可以在图中直观形象地感知,这样也很容易发现求线段总条数的规律。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思考》教学反思
《数学思考》教学反思《数学思考》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这一单元的一节教学内容,它充分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形象思维、解题策略以及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节内容选取了三道极具代表性的例题,融合了整个小学阶段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分步枚举组合的能力及列表推理的能力。
我执教的是: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实质上就是让学生体验用找规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这里的规律的一般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
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一边画图一边探究与发现,以简驭繁,有利于学生对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形成系统的认识。
教材给出的内容仅一页,其他信息也不多。
结合教材的这些特点,我决定,在本课教学中突出体现如下几点:一是以学生为主体。
把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多的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体验。
二是将整理学生的思路作为重点。
学生的思维方向也许正确,但在条理性、有序性上还欠缺,而这恰恰是进行数学思考所必备的思维品质,所以,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清晰理解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
三是将数学思想方法融入到每一个教学环节,通过带领学生感受数学思想方法对解决问题的重要作用,体验不一样的解题策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借班上课,学生与老师之间是陌生的,为了消除紧张情绪,使学生忽略距离感的存在,我特意设计了课前谈话的环节:以轻松的谈话方式引出“数学思考”这一课题,用讲故事的形式从学生的脑海中提取“规律”一词。
因为所选择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所讲故事又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且巧妙地与本课学习内容衔接,所以通过谈话,孩子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数学思考状态。
本课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迎难而上,提出问题。
100个点,每两个点连一条线段,连线时遇到困难,学生的结果也是五花八门。
这样以三分钟时间限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又为渗透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埋下了伏笔。
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思考》的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思考》的教学反思•相关推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思考》的教学反思(通用7篇)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意为自我反省。
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思考》的教学反思(通用7篇),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思考》的教学反思篇1数学思考主要是通过三道例题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分步枚举组合的能力和列表推理的能力。
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
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
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
这也是数学解决问题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
反思课堂教学,我注重了以下几点:一、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
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
本节课我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开课时,出示一个点,问:可以连几条线段?学生不假思索的说:一条。
在片刻安静之后,学生突然恍然大悟,立刻反应:不能连成线段,因为线段有两个端点……接着在黑板上又点一个点,问,两个点之间可以连几条线段?(一条)。
在学生及其兴奋的时候,我不再一个一个添点,而是一下点了8个点,问:8个点之间可以连多少条线段?学生喊着8条、10条……然后是相互的争论,互不相让。
在学生兴奋的时候,我说:究竟是几条呢?给你们一个建议:在纸上画一画、数一数。
由于点比较多,想一下子数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大约1分钟之后,我又说:点多了,想比较快的数出可以连多少条线段不容易,怎么办?有的学生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想到先研究点比较少的情况,找到规律后,再应用规律研究点比较多的情况。
《数学思考》教学反思
《数学思考》教学反思
《数学思考》是一门关于数学思维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经过教学的反思,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一些反思和建议。
首先,我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很关键。
《数学思考》是一门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课程,因此,课程内容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方面,我觉得
可以加入一些实际问题和应用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其次,我觉得在教学方法上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现有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演示,我认为可以增加一些互动和合作性的教学方法,例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这
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另外,课程评估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目前的课程评估主要是通过考试来完成,我觉
得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性的评估方式,例如进行小组项目或实际问题解决等,这样既能
综合评估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
最后,我觉得师资力量和教材选择也很重要。
师资力量要具备较高的数学素养和教学
经验,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材选择要有很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
总之,通过对《数学思考》课程的教学反思,我觉得可以进一步改进课程内容、教学
方法、评估方式、师资力量和教材选择,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思考题》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思考题》教学反思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经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如何会向高层次进军?专门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畴专门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刻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如此,就会在有限的时刻、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摸索题》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摸索题》教学反思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课本68页摸索题:芳芳给平平3枚,芳芳和平平的邮票就一样多,原先芳芳的邮票比平平多几枚?这一题假如单纯老师讲解一下,绝大部分学生不明白。
在讲解这种题时,能够让学生先从直观入手。
我是如此处理的:先在黑板上摆2个圆片,再摆4个三角形,观看三角形比圆片多2个,摸索三角形拿几个出来给圆片,图形个数一样多?学生专门容易就得出拿一个,接下来再摆6个三角形,学生明白要拿2个给圆片。
在增加三角形个数的同时,启发学生摸索必须是双数,拿出一半给烧的那部分就会同样多。
学生专门容易就明白得了。
接下来能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摆一摆,说一说,最后再来解决书本上的问题就专门容易得出来。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专门难做到恰如其分。
什么缘故?依旧没有完全“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那个问题,方法专门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刻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能够写在后黑板的“积存专栏”上每日一换,能够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番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如此,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 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宝。
《数学思考》优秀教学反思
《数学思考》优秀教学反思
《数学思考》优秀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以后,每册教材中都增设了一个内容,那就是《数学广角》。
这个内容的增设,渗透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排列、组合、集合、等量代换、统筹优化、数学编码、抽屉原因等,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都是有利的。
总复习中也有这一块内容,由于这部分内容涉及的`知识多,且难度比较大,所以在复习时不可能像前面那些知识一样进行系统的整理,只能对一些主要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复习,所以在这个内容的复习中,我关键就渗透一个重要思想:化难为易。
复习中选取的找规律、排列组合、逻辑推理都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要用到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为了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教学中采用了列表、图示等方式,把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直观地显示给学生。
在学习这个内容前,我请孩子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预习,课堂上进行有效的交流,尤其重视方法的的归纳和应用,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水平,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目标落到实处。
如找规律这个内容,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点少的时候,咱们可以动手连一连来数出线段数,但关键还是要从连线的过程中发现连线时的规律。
书中的算式是1+2+3+4+5=15(条),而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列的:5+4+3+2+1=15(条),他有自己的理解:6个点,开始可以从其中一个点出发与另外5个点相连,连5条线段,换个点与其它点相连,只能连4条,依此类推。
相当OK的想法,规律也很快就找到了,化难为易成功了!。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案例(5篇)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案例近年来,我一直担任初中数学教师的工作,对于自己的教学效果一直有所关注和反思。
以下是我经过反思后得出的一些案例,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案例一: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问题分析:在我上课的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容易打瞌睡、走神或者缺乏主动参与。
改进措施:通过反思,我发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高主要是因为学习方法过于单一和缺乏趣味性。
因此,我决定在教学中增加互动和趣味性。
我将会通过数学游戏、故事演示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加入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能够在互动中学习并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此外,我还会通过举一反三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学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二:针对学生思维能力较弱问题分析:我发现许多学生在进行数学思考和解题时,思维能力较弱,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他们往往依赖于教师的指导,不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改进措施:反思后,我认识到这些学生缺乏数学思维的训练。
因此,我计划在教学中增加数学思维训练的环节,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会采用一些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如诱导发现、教学探究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案例三:针对学生理解能力不强问题分析:在课堂上,我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较弱。
他们往往对于概念的定义和定理的应用缺乏理解,容易混淆概念和公式。
改进措施:经过反思,我认识到这些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主要是因为缺乏具体的例子和实例来帮助理解。
因此,我计划在教学中增加具体的案例和实例分析,通过具体事例的引导,激发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同样地,我还会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案例四:针对学生学习效果不佳问题分析: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成绩不佳,难以掌握基本概念和解题技巧,经常出现错误和疑惑。
改进措施:经过反思,我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主要是因为他们基础知识不扎实和学习方法不正确。
数学思考的教学反思
数学思考的教学反思数学思考的教学反思1一、教材分析“数学思考”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总复习的一个内容。
在本套教材的各册内容中都设置了独立的单元,即”数学广角”,其中渗透了排列、组合、集合、等量代换、逻辑推理、统筹优化、数学编码、抽屉原理等方面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总复习第一部分“数与代数”专门安排了《数学思考》的小节,通过三道例题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分步枚举组合的能力和列表推理的能力。
本节课是教材中的例5,例5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的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
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同,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
解决这类问题常用的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
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平时,这几个类型的问题是编排在数学奥赛内容里。
现在在复习内容中出现,而且只是很小的一节,我认为编排在这里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这几个题的解法,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心中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生活中复杂的数学问题。
同时也积累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因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策略也是需要不断积累的,但不管解决什么数学问题,特别是这样复杂的数学问题,我们一定要注意有一份数学的思想。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意在让学生多总结,多归纳,并谈自己的感想。
二、教学成功的地方:1、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节课我运用这一模式,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找规律数线段”的探究过程,再回归生活加以应用,提高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初中数学解题思考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解题思考教学反思一、引言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对很多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和掌握的。
而解题思考则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我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传统的解题教学方式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反思,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二、问题背景1.1 解题的误区许多初中生学习数学时在解题过程中常常只注重答案是否正确,而忽视了解题思路和方法的重要性。
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做类似的题目时往往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如何着手解决问题。
1.2 传统的解题教学方式在传统的解题教学中,教师往往只给出一个固定的解题过程和答案,学生需要单纯地记住这个过程和答案,而缺乏真正的思考。
这使得学生的解题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解题思考教学的改进2.1 培养问题意识在解题教学的初期,我会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关注,让他们意识到数学问题的本质是要找到其中的一种或多种解决方法,并不仅仅是为了得出答案。
2.2 启发式教学法传统的解题教学往往只给出一个解题过程,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此,我在解题教学中引入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给学生提供一系列解题方法和策略,引导他们去寻找解题的思路。
2.3 引导解题思路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解题思路的能力,我经常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我会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解题方法,比如倒推法、逆向思维等,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问题。
2.4 提供适当的挑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会在解题过程中设置一些适当的难题,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5 注重解题经验的总结在解题教学结束后,我会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经验,让他们从解题过程中发现问题和不足。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解题思路,并在今后的解题中能够应用自己掌握的方法和经验。
四、解题思考教学反思的意义3.1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通过改变传统的解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考能力,并提高他们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数学思考教学反思
数学思考教学反思哎呀,说起数学思考教学,这可真是让我又爱又恨!我觉得吧,教数学思考就像是带着一群小探险家在神秘的数字世界里摸索。
有时候我在想,这数学思考到底要怎么教,孩子们才能真正明白呢?可能是得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多动脑,可有时候他们就像一群小迷糊,怎么都转不过弯来。
比如说讲那个鸡兔同笼的问题,我在黑板上画了半天,又是列方程,又是假设法,讲得我自己都觉得头头是道。
结果呢?一提问,好多孩子还是一脸懵,我就纳了闷了,难道是我讲得不够清楚?也许是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太难理解了?我觉得吧,数学思考教学不能只是老师一个人在那干巴巴地讲。
就像我们去旅游,如果导游一直在那不停地说,我们也会觉得无聊,不是吗?所以得让孩子们自己参与进来。
比如说,做一些小组讨论的活动。
可有时候小组讨论又会变成一场“混乱的派对”,有的孩子在认真思考,有的孩子却在开小差,聊一些和数学毫无关系的东西。
这时候我就得像个警察一样,到处去“巡逻”,维持秩序。
我曾经尝试过用游戏的方式来教数学思考,比如说数字接龙,看谁反应快。
本以为这样能让孩子们兴奋起来,积极思考。
结果呢,有些孩子为了赢,开始乱喊,完全不按规则来。
我当时那个气呀,真想把他们都拎起来好好教育一番。
但是吧,也有让我感到欣慰的时候。
有一次,讲一个特别难的数学思考题,大部分孩子都被难住了,只有一个平时不太起眼的小男生,突然举手说他有办法。
我当时心里还在犯嘀咕,这孩子能行吗?结果他还真就讲得头头是道,把解题思路说得清清楚楚。
那一刻,我心里那个乐呀,就像吃了蜜一样甜。
教数学思考,有时候真的像是在走钢丝,小心翼翼的。
我一直在想,是不是我的方法不对?还是孩子们的基础没打好?也许两者都有吧。
不过,我可不会轻易放弃。
就像爬山一样,虽然过程很艰难,但是当你爬到山顶,看到那美丽的风景,一切都值得了。
我相信,只要我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改进,总有一天,孩子们能在数学思考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你们说,我能做到吗?。
数学思考教学反思
数学思考教学反思引言: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于数学思考的能力存在不足。
本文将围绕数学思考的教学反思展开,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数学思考的重要性标题1:数学思考对于学生的发展意义数学思考不仅仅是解题过程中的一种技能,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思考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具备更好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标题2:数学思考对于学生未来的应用数学思考在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从事数学研究,还是从事其他领域的工作,数学思考都是必备的能力。
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各种数学原理,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数学思考教学的反思标题3:传统教学方法在数学思考教学中的不足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更注重对知识点的讲解和记忆,而忽视了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的培养。
过多的注重计算和应用技巧,导致学生对于数学思考的训练不足。
标题4:数学思考教学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数学思考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给学生提供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同时,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启发。
标题5:数学思考教学中的实践活动设计数学思考教学中的实践活动设计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现实问题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数学思考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标题6:启发式问题解决法启发式问题解决法是数学思考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引导学生从问题本身出发,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和解决,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和创造力。
标题7: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有效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彼此的思维发展。
《数学思考》教学反思(含试卷)
《数学思考》教学反思第一个环节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利用曹冲称象,让同学们感受到曹冲爱思考,化大为小、化难为易,为本节课做好铺垫。
让学生讲故事,老师给他握手,顺理成章的引出很多人握手,每2个人一共握多少次的问题。
第二个环节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让学生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
1. 从简到繁,经历连线过程。
让学生从2个人开始,逐步经历探究过程。
2. 观察对比,发现握手次数与人数的关系。
在经历了探究过程之后,整体观察和对比表格中的数据,从而进一步发现规律。
3.进一步探究计算方法。
追问6个人呢?让学生猜想验证。
依次增加次数,让他们感知规律。
4.回应课前游戏的设疑,进一步提升。
这是数学思考在这节课中的一个升华,也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的探究。
5.还原生活,解决问题。
最后拓展提升,去解决连线段的问题。
整个过程都在逐步地让学生去体会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懂得运用一定的规律去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
让同学们通过计算里的规律和数形结合的规律再次感受化难为易找规律的方法。
最后,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运用数学思考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设计时有些困惑:1、在讨论时,2、3个人握手用不用讨论,结果发现不讨论很难发现规律。
2、n个人,每2个人握一次手,握手的次数。
用不用提升为n(n-1)÷2?翻阅教师用书,要求根据班级情况而定,考虑到孩子计算的简便性,最后决定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而定。
觉得课堂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我觉得是讨论的时间用时太长,反馈时学生握手也用时太长,导致后面没有时间进行练习。
课堂上鼓励性语言太少,一慌张就忘了下面的环节。
还有学生总结的规律,没有让每个人都小组内说一说,导致学生用起来不太熟练。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1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8厘米和4厘米,它的周长是()A.16厘米B.20厘米C.16厘米或20厘米2.在下图中,以直线为旋转轴,可以得到圆柱的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道数学思考题的教学反思
陈婧
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后面有一道思考题:把21、22、23、24、25、26、27、28、29这九个数填到圆圈
里,使横行、竖行、斜行上三个数相加都等于75.这道题目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其实有相当大的难度,怎样教学才能让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呢?课上我是这么做的,自认为还可以,现在写下来和各位老师共同探讨,希望得到您的指点。
上课时我将题目抛给学生,先让他们试着做一做。
几分钟后他们的脸上出现了愁容,有的记得叫起来:“怎么做啊?”于是我和孩子们共同研究起来:你找到哪三个数相加等于75?学生找到21+29+25=75;22+28+25=75;23+27+25=75;24+26+25=75.想一想,还有吗?我们又共同找到第一个算式中29不动,让25少1,21多1(22+29+24)、第二个算式中28不动,让25少1,22多1(23+28+24),同样的方法又找到21+28+26;22+27+26.一共有8个算式,摆在一起,让学生看看有什么发现。
很快他们发现25用了4次,22、24、26、28各出现3次,21、23、27、29各出现2次。
这时我让学生观察题中的图中哪个位置的数出现5次(中心位置)、哪个位置的数出现3次(四个顶角位置)、哪个位置的数出现2次(四条边的中间位置)。
接下来我们开始根据以上的发现填数:将5放在中心位置;22、24、26、28放在四个顶角;21、23、27、29放在四条边的中间。
这时有的孩子高兴地笑了,有的孩子还是发现不行,我又和他们进行细微的
调整,最后答案出来了。
这时我没有满足于有了答案,我让孩子们认真观察这道题的答案,看看有没有什么发现?最后他们发现:中间的数5放在图的中心位置;处在第2、4、6、8(双数)位置的数填在四个顶角,而且都是从左往后放置;剩下的单数放在每条边的中间(最小的放在两个最大双数中间、最大的放在两个最小双数中间,剩下两个就好放了。
)教学到现在,我们基本上研究出了解题的方法。
接下来我们又尝试用这个方法解决几道类型题:
将1、2、3、4、5、6、7、8、9填到圆圈中,使得每个横行、竖行、斜行上的三个数相加都等于15.
将1、3、5、7、9、11、13、15、17填到圆圈中,使得每个横行、竖行、斜行上的三个数相加,和都相等。
将5、10、15、20、25、30、35、40、45填到圆圈中,使得每个横行、竖行、斜行上的三个数相加,和都相等。
这几道题解决完以后,有的同学就发现了这9各数都是按照每次多几的规律排列的。
这个发现很精彩,我又让能力强的孩子试着编一道这样的题来考考大家,他们编出将2、4、6、8、10、12、14、16、18填到圆圈中,使得每一横行、竖行、斜行的三个数相加,和相等。
将11、12、13、14、15、16、17、18、19填到圆圈中使得横行、竖行、斜行三个数相加,和相等。
这道思考题的教学,我们用了大概一节课的时间,我觉得是很值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经历了尝试、探索、猜想、验证的过程,在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他们的解题技巧的到提高。
我想,今
后再遇到思考题,他们不会畏惧不前了,应该有了一点尝试的勇气。
以上仅是我教学的一点尝试,还恳请各位老师和专家的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