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中医医院肾病科 国家级重点学科 中西医结合全面提升

合集下载

云南省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评分标准

云南省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评分标准
②使用率应占重点病种诊疗人次的50%以上。
5
(4)
(1)
查药监部门的院内制剂批文。
查重点病种病历。
制剂品种达标得3分,未达标按比例扣分;
使用率每降低5%扣分。
4.引进吸收中医药治疗优势单病种诊疗方案
从已建成的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引进、吸收中医药治疗优势单病种诊疗方案,专科不少于2个、专病不少于1个,并在临床上不断优化应用,效果明显。
2.特色疗法
①不少于2项,有明显的临床效果。
②重视中医药康复治疗,积极开展中医药非药物疗法。
2
(1)
(1)
实地考核。
①有2项及以上得1分,少1项扣分;
②有开展中医药非药物治疗得1分,未开展不得分。
3.院内中药制剂
①品种数量:
三级医院重点专科不少于3种,重点专病不少于2种。
二级医院重点专科不少于1种,重点专病不少于1种。
3.老专家作用的发挥
充分发挥本专科(专病)老中医专家的业务指导作用,并开展本专科诊疗技术和学术经验的传承工作。
2
查病历记录中查房记录和师承协议。
有查房记录得1分,无扣1分,启动师承工作得1分,未启动扣1分。
③定期对主要病种和重点病种的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估,及时修订、优化诊疗方案。
6
(2)
(2)
(2)
查经重点专科(专病)领导小组组织专家审定讨论的诊疗方案。
查病历。
查资料。
专科:有本专科(专病)中医药特色的诊疗方案并认真实施得2分,无诊疗方案或未实施扣2分;每少1个扣分;未规范应用诊疗常规扣1分。
重点中医专科达到相应科室标准。二级医院(内科、外科、妇科、针灸科和儿科≥50%,肛肠科≥15%,骨伤科≥30%)以上;三级医院(内科、外科、妇科、针灸科和儿科≥60%,肛肠科≥20%,骨伤科、皮肤科和眼科≥30%;耳鼻喉科和推拿科≥20%)以上。其它未列及的重点专科参照相近科室标准执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公布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公布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公布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09.10.30•【文号】国中医药发[2009]30号•【施行日期】2009.10.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公布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9〕3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继承发扬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加快中医药学术发展,整体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十五”期间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成果,形成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中医药教育、科研和医疗基地,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专门人才,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我局对新一轮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的总体安排,经各省、区、市中医药管理部门遴选、推荐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审评,我局研究确定323个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一轮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点,现予公布(见附件)。

请各省、区、市中医药管理部门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加强对本地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工作。

各建设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要求,认真修改完善学科建设规划,切实加强建设和管理,确保实现各项建设目标。

附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二○○九年十月三十日附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注:加“﹡”为培育学科,“﹡﹡”为西部地区扶持学科。

中医医院中长期发展总体规划

中医医院中长期发展总体规划

中医医院中长期发展总体规划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双中医发[2011] 2号双峰县中医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为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坚定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科学决策,抢抓机遇,实现医院建设和事业发展新跨越,为了更好地利用中医药特色优势,又好又快地建设和发展中医医院,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医院2011—2015年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医院发展现状双峰县中医医院于1964年6月建院,在各级政府及卫生中医药管理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现已发展成为双峰县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医疗、康复、科研、教学、中医特色浓厚的领头羊。

(一)医院发展背景医院占地23亩,建筑面积 10090平方米,编制床位300张,实际开放床位248张,年门诊量7万余人次,年住院病人万余人次。

病床使用率98%,现有职工347人(正式在编人员239人),其中,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90人,设有28个临床、医技、职能科室。

医院能够运用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多种方法诊治各种常见、多发、疑难复杂病症。

治疗中风、心血管病、肝病、风湿病、皮肤病等有独特优势和疗效。

能够开展外科、骨伤、肛肠、妇产、眼、耳鼻喉、口腔等各科的高难度手术,其开展的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腹腔镜微创手术、颅内肿瘤切除术、膀胱肿瘤切除术等技术项目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医院拥有万元以上大型设备C型臂X光机、6排全身螺旋CT、数字胃肠机、DR、大型彩色B超、腹腔镜、最新心功能、肺功能检测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颈颅彩色多普勒、超声乳化仪、心电工作站、电脑牵引床、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等50余台(件)。

配有中医诊疗设备2百余万元,固定资产总值5千多万元。

近几年,在国家及省级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

现有重点专科5个,其中省级重点专科2个:心血管专科、骨伤科;市级重点专科3个:针灸科、肿瘤科、肺病科,针灸科已发展床位20余张,因中医特色突出、社会效益显着而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建设项目;医院被评为娄底市示范中医医院。

加快推进省级医院重点学科建设

加快推进省级医院重点学科建设

加快推进省级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中医药重点学科和创新平台建设纵深推进,XX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省新华医院)被列入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名单,4家省级医院被列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单位,省中医院血液病科入选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项目,省中医院牵头的胃癌、省立同德医院牵头的重度抑郁症、省新华医院牵头的系统性红斑狼疮3个项目获批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

一、总体目标到2025年,省级医疗资源配置和布局不断优化,省级医院学科建设总体水平全国领先,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显著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持续发力,优质医疗资源的高端性、引领性、前瞻性显著增强,疑难危重病例省域外转率持续降低,辐射带动医疗卫生薄弱地区能力较大提升,助力基本建成健康XX。

到2035年,省级医疗资源配置和布局更为优质均衡,省级医院学科建设总体水平稳居全国前列,公共卫生防控救治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高水平医院、高水平团队、高水平学科向“数一数二”迈进,实现优质医疗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和全面覆盖,助力高质量建成健康XX、率先实现卫生健康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观念、均衡布局。

坚持控制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统筹城乡、区域间省级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坚持医防融合、平疫结合、中西医并重,促进各类优质医疗服务在省域范围内的均衡布局。

——坚持以人为本、优质可及。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宗旨,更加注重供需对接,加强梯次配置和智慧互联,让更多的省级医疗资源下沉,提高优质医疗服务可及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对标对表、唯实惟先。

瞄准国际医学前沿,对标国内外一流水平,聚力形成一批赋有XX特色,具有核心创新力、技术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一流医院”“一流团队”和“一流学科”,推动省级医院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坚持协同创新、战略支撑。

充分发挥省级医疗资源在深入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四大”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实施方面的协同性和支撑力,强化对区域医疗服务能力与质量提升的引领作用。

省级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简介

省级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简介

水 平 较 高 、人 才 队 伍 合 理 、管 理 规 范 、设 备 先进 、创 新 能 力较 强 、社 会 知 名 度
较 高 的 省级 重 点优 势 学科 ,大 部 分病 种 的 中西 医 结合 诊 疗 及 科 研 处 于 云 南省 领
先 水 平 ,在 管理 、人 才培 养 、 医疗 、教 学 、科 研 等 方 面 在 西 南 地 区 独树 一 帜 ,
研 究基 地 ,设 有 “ 南 省 内设 研 究机 构 中 医 内科 研 究 中心 ” , “ 医风 湿 病 研 云 中
究 室 ” 、 “ 医 脑 病 研 究 室 ” , 同 时 风 湿 科 还 被 评 为 “ 南 省 医 学 继 续 教 育 基 中 云 地 ” ,是 国 家 中 医 药 管 理 局 重 点 中 医 专 科 强 化 建 设 科 室 。 急 诊 方 向 为 国 家 中 医
病 (中 医痹 病 )、 中 医 肾病2 0 年 被 确 定 为 国 家 中 医药 管 理 局 局 级 重 点 建 设 学 09 科 , 中医肿 瘤 病 方 向为 国 家 中 医药 管理 局 重点 中 医专科 建 设 单 位 。 2 1 中 医 内科 学 获 得 硕 士研 究 生 学位 授 予 点 、 中 西 医 结 合 临床 内科 方 0 年 0
科 研 项 目2 , 省 部 级 科 研 项 目7 ,厅 局 级 科 研 项 目 1 项 , 获 省 级 科 技 成 果 3 项 项 5
等 奖 1项 。发 表 论 文6 ( 篇 , 出版 专 著 1 0I余 ( 部 ,主 编 及 参 编教 材 21 部 。主 )余 ( 余
持 国 家 级 、 省 级 继 续 教 育 项 目2 余 个 。 0 目前 中 医 内科 学 重 点 学 科 已 形 成 了 中 医特 色 突 出 、 疗 效 显 著 、 科 研 、教 学

《医院院庆领导致辞精选10篇》

《医院院庆领导致辞精选10篇》

《医院院庆领导致辞精选10篇》篇一五十六载沧桑砺洗,春华秋实;五十六载绝技流传,薪火相承。

今天,我院迎来了五十六周年华诞。

忆往昔,杏林初蕊,筚路蓝缕;看今昔,歧黄新姿,朝气勃然。

走过了艰辛和光荣并存的创业历程,在市委市政府及卫生局的领导和关心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经过xx市中医院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医院由成立伊始的三间简陋的小诊所,飞速发展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已发展成一所拥有一个院本部、一个分院、一所大型制剂中心的集团式雏形的大型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在全国地级市中医院分类中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一。

五十六年对于一所医院来说并不算太长,但医院发展的每一次腾飞,都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和汗水。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院8层高的门诊综合楼使创伤骨科的发展如虎添翼;九十年代,我院自筹资金建起了十七层高的医疗大楼,开放病床数突破了千张;xx年又一幢全国领先的新医疗综合大楼拔地而起,突破了医疗业务发展的瓶颈。

三幢大楼,成为了见证医院快速发展的三座丰碑。

xx年,我院顺利通过了全国首批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评审,今年六月我们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全国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工作。

前后两次评审时隔xx,医院管理更加规范,内涵建设不断加强,医疗服务和质量持续提升,品牌优势不断扩大,重点专科建设喜讯连连,人文关怀彰显温情。

在此,谨代表本届院领导班子向前辈们、向中医院全体员工的辛苦付出表示最诚挚的节日慰问和感谢。

迈向五十七年,又一轮新的历史时机展现在我们面前,广东省推进中医药强省的新一轮号角已经吹响,xx市政府也前所未有地重视我院今后的规划发展,为我们分忧解难,指明了今后发展的方向。

回首过往,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

xx市中医院人将站在新的起点上,以更加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只争朝夕的实干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力争在近期通过精益运营、卓越管理、接受并通过国际医院质量认证体系检验等手段,加强医院管理,使医院发展与xx市城市发展速度同步,医院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把xx市中医院打造成一所充满了竞争实力、创新活力、人文力的国际一流的现代化中医医院,为xx医疗卫生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国国家医学重点学科

我国国家医学重点学科

我国国家级医学重点学科第一军医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消化病、国家骨质疏松症诊疗研究中心、),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肾病学、中医脑病学),南方医院国家级重点学科-消化病研究所、国家骨质疏松症诊疗研究中心、拥有中医肾病学、中医脑病学等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第二军医大学国家高等学校重点建设学科(12个)生理学、遗传学、免疫学、航海医学、内科学(消化系病)、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普外)、外科学(骨外)、外科学(胸心外)、外科学(烧伤)、中西医结合临床、药理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是在我国肝胆外科开拓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教授领导下,从 1958 年成立肝胆外科三人小组开始,经过 40 多年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勇攀高峰,由一个小组发展到集医、教、研为一体的院、所合一国内惟一的专科医院,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第三军医大学拥有烧伤外科、肝胆、防原医学、野战外科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西南医院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烧伤、肝胆),新桥医院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防原医学大坪医院国家级重点学科(野战外科学)、第四军医大学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有人体解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航空航天和航海医学、口腔科学、(骨科、胸外科、脑外科、传染科、神经科学,创伤骨科学,心血管外科,)西京医院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神经科学,创伤骨科学,心血管外科,唐都医院骨科、胸外科、脑外科、传染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睡眠失调专病中心为国家专病中心,秦都口腔医院,是我国著名的口腔医学界院校之一,是我国从事口腔医学教学科研、医疗的重要基地之一,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口腔医学研究所,301医院耳鼻喉科-头颈外科、外科学(骨科)和老年医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南京军区总医院建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具有国家重点学科点18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口腔医学、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管理、生物医学工程、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哲学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部委级重点实验室9个。

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行动计划

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行动计划

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行动计划找准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环节,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进一步改革完善中医药发展体制机制,细化完善中医药发展措施,统筹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协调发展, 不断提升中医药发展水平。

一、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持续开展“中医药宣传日”、“中医中药中国行”等大型科普宣传活动,推进中医药文化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

支持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中药企业等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支持建好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 鼓励社会力量建设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

推动打造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

二、强化中医药发展支撑保障强化信息化支撑。

依托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

推进各级中医医疗机构规范接入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

开展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

加快推进中医互联网医院建设。

大力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

加强中医药法治建设。

深入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贯彻实施,推动出台《云南省中医药条例》,鼓励支持各民族地区制订出台民族医药发展地方性法规。

推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相关配套政策,加强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和中医诊所备案制管理。

强化中医药监督执法工作,加强人员培训,全面提高中医药监督能力和水平。

三、着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疾病预防能力。

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在中医医院及有条件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设立治未病科室,规范开展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中医治未病服务,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和方法。

继续加强癌症中西医结合防治,探索构建癌症中医药防治网络。

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丰富中医治未病内容,鼓励家庭医生提供中医药签约服务,持续开展0—36个月儿童、65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中医药健康管理,逐步提高覆盖率。

热烈庆祝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建院七十周年——铭刻七十载发展足迹 创建中西医结合名院

热烈庆祝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建院七十周年——铭刻七十载发展足迹 创建中西医结合名院

4舅 礴 一 簟 誊 { 囊 嘲 瞳l l 觐 礴 圄 _ 嘲稚
! 、糖尿病簿病 尿酸性肾病门诊、风湿免疫疾病门诊 、头晕头痛偏瘫麻木门诊 、心肺血管疾病及 诊
乳 腺外 科 门诊 、妇科 内分泌 疾病 门诊 、肛肠 门诊 、男科 门 诊
簿
太 原 市 杏 花 岭 区 府 东 街 1] 号
结合内科
国 家 至 点 究 : 景经典 方药 治疗 时疫 研究 室 仲 假 堡点学捌: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泌尿外科、普外科、风湿科 特色譬 科 :妇 产科 、中西 医结 合 内分泌科 、 中西 医结合 神经 内科 、中西 医结合 消化 内科 、中 西医 结合 心血 管内 科 、中 西医 结合 呼吸 内科 、神经 外科 、骨 外科 、心胸 外科 、肝 病 科 特色门诊:消渴门诊、消化性溃疡病门诊、更年期综合征门诊、咳喘慢阻肺门诊、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门诊、 中尉 . ] 诊、乳腺门诊、肾病门诊、风湿病门诊、肿瘤门诊、腰腿痛门诊、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门
0 3 5 1— 2 6 2 7 1 10热 烈庆祝 西 圈圈 一 院建院七+局年 冒
医结合名
山西省 、太 原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 铁路职工 医疗保险 、全省首家 与临县 联 合 实现 新农 合 异地 报 销 、首 家 开 通 太原市十 县 ( 区)新农合直补的省
级 医院 。
国家 级重点 学科 :中医 肾病学 、中 西医

各学科简介[管理资料]

各学科简介[管理资料]

各学科简介(一)实用中药学“实用中药学”是1991年经云南省教委批准“八五”期间立项建设的省级重点学科,1996年学科完成五年的建设获得授牌,自“九五”以来该学科依靠自筹经费继续建设。

2004年,“实用中药学”作为已挂牌的省级重点学科的抽查学科接受并通过了省学位委员会专家抽查评估。

目前,“实用中药学”主持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有十二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截止到2005年,已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20余名,在读硕士研究生50人,1名在职博士学位研究生毕业获得学位。

学科组科研成果获得奖励7项,其中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省星火计划奖1项,主持和参加教材、专著编写12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通过十余年的建设,结合教学科研等,在人才培养、学科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骨干为主、结构合理、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学术梯队,为学术的后续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实用中药学”学科的建设促进了我省中药科研、教学生产紧密结合,为我省中药材生产形成支柱产业、培养中药高层次人才和研制新药等作出了贡献。

(二)临床中药学“临床中药学”是省教委96第034号文批准的“九五”省级重点学科,是“八五”省级重点学科“实用中药学”的续建。

2001年,该学科作为“十五”期间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继续建设,为自筹经费建设项目。

2004年,我院“临床中药学”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西部地区中医药重点建设学科。

2004年12月,经云南省教育厅学会委员会组织专家评估,云南省省级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建设已较好地完成建设任务,获得授牌。

“临床中药学”学科担负着提高中药类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水平的主要任务,经过1996年至2007年的进一步建设,在培养高质量人才、科研成果等各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

到2007年止,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1人,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22人;与广州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2人,2007年获得博士学位1人。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09.02•【字号】云政办发〔2022〕78号•【施行日期】2022.09.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其他规定,发展规划正文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云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年9月2日云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医药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中医药强省建设战略任务,明确我省“十四五”期间中医药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大任务,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康云南2030”规划纲要》、《云南省“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等,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中医药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展。

政策措施不断健全。

先后出台《关于贯彻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措施》,积极推进《云南省中医药条例》修订。

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省中医医院新院区建成并投入使用,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挂牌运营,州市中医医院实现全覆盖,新建县级中医医院13所,全省中医医院从157所增加至193所,新增三级甲等中医医院2所。

中医医疗机构床位数从25640张增加至37752张,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从0.46张提高到0.64张。

2011年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

2011年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

针推 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的培训班 针推 儿科 妇科 骨伤 心病
8 10 10 12 8 12 8 8 6 8
脊柱相关疾病与针刀微创治疗 中日友好医院 学习班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科疑难病 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诊治女性围绝经期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 疾病新进展研讨班 属医院 活血舒筋手法辨证使用治疗肩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 凝症学习班 属医院 中医心病临床科研一体化及证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 候物质基础研究 属医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 属医院
全国中药材及饮片真伪鉴别研 北京中医药学会 修班 全国中药临床药学与中成药的 中药 北京中医药学会 合理使用研修班
县级医院、社区及县级药检所 2011年6月13日 北京 中级以上人员 至6月19日 2011年7月21日 赵奎君 县级及社区临床中药师 北京 至7月26日
2011年度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
2011年度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
序号 项目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010204001 010204002 010202003 010201004 010102005 010400006 010400007 010202008 010202009 010202010 010202011 010302012 所属 学科 妇科 项目名称 主办单位 北京市中医药学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 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 中医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 中医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 学院 项目 负责人 金哲 金哲 刘红旭 培训对象 培训 地点 培训日期 学 分 12 8 6 12 10 10 7 10 8 9 8 9 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妇 科病研修班 生殖内分泌领域中西医名家临 妇科 证应用与中医药研究进展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规范 心病 化治疗与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培训班 基础 经方临床应用高级研修班 基础 证候规范化研究方法培训班 民族 民族 脑病 区、县、社区医院中级以上妇 2011年6月20日 北京 科医师 至6月26日 中医、中西医结合妇科及生殖 2011年11月4日 北京 医学中级职称以上人员 至11月6日 北京地区中医医院心血管科临 2011年11月1日 北京 床医生 至11月2日 北京 2011年5月23日 至5月29日

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发改委、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中医药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发改委、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中医药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发改委、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中医药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交通运输工会,浙江省财政厅•【公布日期】2012.04.09•【字号】浙卫发[2012]81号•【施行日期】2012.04.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发改委、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中医药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浙卫发[2012]81号)各市、县(市、区)卫生局、发改委(局)、财政局:为贯彻落实《浙江省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浙发改规划〔2011〕1207号)和《浙江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浙卫发〔2011〕297号),全面推进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我们组织制定了《浙江省中医药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发改委浙江省财政厅二○一二年四月九日浙江省中医药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为加快推进浙江省中医药事业发展,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浙江省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浙江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就推进浙江省中医药提升工程,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通过实施中医药提升工程,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发展均衡、功能完善、优势突出、群众满意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中医药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服务机构更趋完善,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中医药创新水平显著提高,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科技贡献率进一步提升;--中医药队伍持续壮大,人才知识结构优化和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体系日趋完善;--中医药资源配置优化整合,投入绩效进一步提高,行业管理规范有力。

二、主要任务(一)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形成以中医医院(包括中西医结合医院)为主体,其他医院中医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中医门诊部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网络。

传承创新,全力打造肾病高校创新团队--访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主任杨洪涛教授

传承创新,全力打造肾病高校创新团队--访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主任杨洪涛教授

传承创新,全力打造肾病高校创新团队--访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主任杨洪涛教授刘美英;刘鼐【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4(000)017【总页数】3页(P1-3)【作者】刘美英;刘鼐【作者单位】中国医药导报;中国医药导报【正文语种】中文目前,慢性肾脏病已成为新的流行性疾病,正日益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但当前临床上尚无强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拓宽治疗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诊断及治疗慢性肾脏病,便显得尤为重要;而历经几千年华夏文明沉淀下来的中医学,在慢性肾脏病的临床治疗领域,有非常强大的优势。

据记者了解,多年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主任杨洪涛教授在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疾病方面,取得了诸多的研究成果,并在其独到的学术理念支撑下,带领他麾下的学术研究团队,在传承中医学精髓的基础上,给予创新、发展,有效拓宽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的学术视野,获得了诸多临床经验,并创立了全国中医界唯一一家“全国腹膜透析培训示范中心”,为众多的患者带来了福祉。

近日,本刊特约记者针对上述话题,对杨洪涛教授和他率领的科研团队,做了深入采访。

传承发展,创立“温阳化浊治肾法”采访前记者了解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于慢性肾脏病的研究在建院初期就已开始,自津门名医柴彭年先生提出“扶正化瘀软坚法”以治疗慢性肾炎的学术观点后,其第二代传人黄文政教授针对慢性肾脏疾病创立了“疏利少阳”理念;曹式丽教授在此基础上总结、整理出了“辛通畅络法”;尤为令学界瞩目的是,第三代传人杨洪涛教授在继承“国医大师”张琪、肾病名家邹燕勤、津沽名医黄文政等多位中医大家学术经验的基础上,以肾脏疾病为主要研究方向,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肾炎,急、慢性肾衰及感染性肾病,继发性肾病等领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温肾化浊法”。

在采访中,杨洪涛教授对记者详细阐释说,慢性肾脏病的患者群体其症虽然有虚有实,但其主要中医病理基础是肾元亏损、脾气不足;而水湿、湿浊、湿热、浊毒、瘀血等,既是因虚致实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加重肾脏疾病发展的病理因素。

XX市中医院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XX市中医院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XX市中医院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2023年,XX市中医院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卫健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全院上下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围绕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全面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医院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主要成效(一)聚焦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干部能力大淬炼,提升党建引领战斗力。

1.坚持党建领航,凝聚发展新合力。

一是严部署、细落实,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坚持把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持续推动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工作大落实,真正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和过硬成果。

成立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和理论学习总体安排,明确目标任务。

建立“党委中心组引领学、班子成员带头学、党支部深入学、干部群众跟进学”四学机制,推动主题教育扎实开展。

以读书班为切入口,增强持久学、反复学的毅力。

把开展主题教育同医院高质量发展工作结合起来,注重做“结合文章”,做“转化工作”,推动主题教育成果扎扎实实转化为解决难题、改进工作的实际成效。

二是持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

把学习贯彻党的新政策、新理论、新思想作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的重中之重。

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深刻学习领会精神,理论结合实际,推动医院各项工作扎实开展。

三是强化制度落实责任。

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按规程办事,按集体意志办事。

严格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议制度,做到议事有规则、决策有依据。

截止目前,共组织召开党委会45次。

严肃对待党内政治生活,按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对照党章、《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若干规定》进行自我检查。

四是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肝肾综合征疑难危重;临证方略当防治结合

肝肾综合征疑难危重;临证方略当防治结合

【编者按】 铿锵中医行学术沙龙”是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东直门医院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由赵进喜教授㊁贾海忠教授共同发起的纯公益中医学术沙龙㊂所谓 铿锵”,意指为中医发声响亮而激越,更有学术争鸣之意,还寓意着中医药事业迅猛发展之势㊂ 铿锵中医行”活动每月举办一期,通过专家们的交流讨论,可以让关于中医的某些流行但是不准确的观点得到澄清,并结合中医学的临床㊁教学㊁科研等诸多方面展开深入的学术沟通㊂ 铿锵中医行”的初衷是培养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为使沙龙与临床紧密结合,讨论紧紧围绕 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这一中心议题,选择重要的㊁热点的㊁容易误解的中医学术话题展开,邀请参与的专家大多是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的中医医师㊂‘环球中医药“杂志特别开设专栏,刊载根据录音整理的讨论文稿㊂‘环球中医药“杂志的 铿锵中医行”专栏曾入选2017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出版单位优秀宣传作品㊂‘铿锵中医行“第111讲以 肝肾综合征,属疑难重症;中西医治疗,当防治结合”为议题,于2024年2月21日通过腾讯会议与教育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虚拟教研室平台线上进行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㊁赵进喜教学名师工作坊邀请中医临床专家各抒己见,就探讨肝肾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总结中医药早期预防及治疗肝肾综合征的干预手段与用药经验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㊂㊃铿锵中医行㊃作者单位:10070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赵进喜),脾胃病一科(杜宏波),针灸科二区(刘宁);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姜学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一科(王宪波);慈方中医馆(贾海忠);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李泽宇(硕士研究生)]作者简介:赵进喜(1965-),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㊂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会长㊂研究方向:中医治疗肾病㊁内分泌代谢病㊂E⁃mail:zhaojinximd@肝肾综合征疑难危重;临证方略当防治结合赵进喜 姜学连 王宪波 杜宏波 贾海忠 刘宁 李泽宇【摘要】 肝肾综合征是严重肝病发生的同时伴有全身循环功能障碍引起的以急性肾功能衰竭为表现的严重并发症,其预后差,存活率低㊂现代医学治疗主要包括缩血管药物㊁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㊁肾脏替代治疗㊁肝移植等㊂中医认为本病核心病机为肝脾肾虚衰,气滞血瘀水停,浊毒阻滞气机升降出入,肝脾肾同治㊁行气利水活血㊁化浊解毒为其基本治法㊂该病属于疑难危重症,应积极接受中西结合治疗,以尽力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病情进展㊂同时更应注重预防,早期积极控制或治疗原发病㊂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防治结合,寓防于治,具有重要意义㊂【关键词】 肝肾综合征; 浊毒; 中西医结合; 预防; 治疗【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4.05.007 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是严重肝病患者病程后期出现的以肾功能衰竭㊁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明显异常为特征的综合征㊂肝肾综合征预后极差,一旦确诊,应及早开始治疗,以防肾功能进一步恶化,是亟待攻克的危重症㊂为探讨肝肾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总结中医药早期预防及治疗肝肾综合征的干预手段与用药经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㊁教育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虚拟教研室邀请相关领域中西医专家对肝肾综合征的中西医诊治展开了热烈讨论,现报告如下㊂1摇肝肾综合征的中西医认识刘宁主任医师:国外研究发现在肝功能衰竭患者中肝肾综合征的发病率高达60%~80%,终末期肝病患者发生此并发症的病死率超过90%㊂肝肾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腹胀㊁食欲下降㊁疲劳乏力㊁口腔黏膜出血㊁腹痛㊁腹水等消化系统症状,肾衰竭时可见少尿㊁食欲减退㊁气短㊁呼吸急促,肢体麻木㊁疼痛,甚至出现异常灼烧感,亦可合并肝性脑病㊂根据起病缓急与临床特点,可将本病分为2大类:(1)Ⅰ型(急进型):为一种快速㊁进展性的肾功能损害,2周内血肌酐增加超过基线值1倍及以上㊂其病情较危重,预后差,中位生存期为2周㊂(2)Ⅱ型(渐进型):肝肾功能损害相对较轻或平稳,病情进展较慢,可持续数周至数月㊂病程进展相对缓慢,中位生存期为6~12个月㊂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复杂,传统观点认为肝功能障碍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其主要病理机制,近年来亦有全身炎症㊁肠道菌群易位等方面的研究㊂部分学者推崇 二次打击”学说,认为门静脉高压症和肝功能障碍引起的外周血管扩张和有效血容量减少是导致疾病发生的 第一次打击”;在此基础上,上消化道出血㊁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peritonitis,SBP)㊁大量放腹水㊁过度利尿等任何加重血流动力学异常的诱因均被认为是促进肝肾综合征形成的 第二次打击”,该学说强调了诱因在肝肾综合征发病过程中的作用㊂辅助检查方面,肝肾综合征患者尿常规可存在蛋白尿及管型,尿比重一般>1.02,渗透压>400mmol/L,尿钠< 10mmol/L㊂血生化可见钠㊁氯及白蛋白降低,血肌酐㊁尿素氮升高,转氨酶㊁胆红素㊁胆固醇升高及血氨升高等㊂腹部超声显示肾血流出现异常㊂CT㊁MRI检查有较高的特异性,三维重建可以显示门脉系统血管㊁血栓的情况,并可计算肝脏㊁脾脏体积,MRI可用于腹水㊁肥胖或代谢综合征患者,可检测肝脏的形态㊁质地㊂肝肾综合征的诊断可参照2017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提出的诊断标准:(1)肝硬化合并腹水;(2)无休克;(3)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升高大于基线水平50%以上,>1.5mg/dl(133μmol/L);(4)至少停用2天利尿剂(如使用利尿剂)并且使用人血白蛋白1g/(kg㊃d),直到最大100g/d扩容后肾功能无持续性改善(SCr<133μmol/L);(5)近期无肾毒性药物使用史(非甾体抗炎药㊁氨基甙类抗菌药物㊁造影剂等);(6)无肾实质疾病㊂在中医文献中,肝肾综合征的相关病证包括鼓胀㊁水肿㊁关格㊁黄疸等㊂病位主要在肝㊁脾㊁肾,与肺㊁膀胱㊁三焦有关㊂古代医家认为其病机是肝脾肾受损,气滞㊁血瘀㊁水停腹中,病性为本虚标实㊂患者或因嗜食酒酿,或感受湿热疫毒之邪,湿热蕴结中焦,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或素有情志不畅,气失调畅,肝郁横逆犯脾,脾失运化,或久病损脏,日久肝脾肾三脏俱亏,终致气滞㊁水湿㊁瘀血蓄积而不得出路,发为肝肾综合征㊂赵进喜教授:肝肾综合征可以理解为 鼓胀”继发的 关格”㊂ 关格”是在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如肾风㊁水肿㊁淋证㊁癃闭等的基础上,反复失治误治,久病伤及肾元,脾肾虚衰,肾元虚衰,肾气受损,肾不能主一身之气化,导致湿浊邪毒内生,进一步败坏脏腑,耗伤气血,阻滞气机升降出入,则成 关格”㊂而肝肾综合征患者基础病多为黄疸㊁胁痛㊁积证,往往表现为比较典型的鼓胀,在肝病的基础上进一步影响到肾,肝脾肾同病,衰不断加重,肝脾肾虚衰,气化不行,湿浊邪毒内生,阻滞气机升降出入,可见肾功能衰竭,可以理解成 关格”,进一步发展常有神昏厥脱之变㊂杜宏波主任医师:个人认为肝肾综合征应属于肾脏的 真脏衰”范畴㊂该病通常可分为急性㊁慢性两种情况,典型的肝肾综合征多属于急性类型㊂肝肾综合征早期多属于功能性肾衰竭,若治疗及时,肾功能有可能完全恢复㊂从中医角度看,肝肾综合征早期可视为肾脏的严重体用失常,肾体虽无明显受损,但肾阳无法温煦水液,不能行使蒸腾气化的功用,出现了肾阴和肾阳的短暂分离㊂病机方面,肝肾有乙癸同源的紧密关系,肝为木内藏血,肾为水内存精,肝病日久,耗伤精血,可逆损肾元,初则肾阳失于温煦,久则肾元肾体亏损,此为肝肾综合征发生的重要病机㊂其次,肝病治疗时,不合理地使用中药㊁利尿剂㊁抗生素都可能增加肾脏的代谢负荷,导致药毒伤肝进而伤肾㊂再次,若有中焦湿热迁延不愈,则湿热之邪亦可直接导致肾脏损伤㊂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临床中,很多肝肾综合征患者存在津亏的体质性基础㊂津液充足是肾实现蒸腾气化功能的基础㊂大剂量使用利尿剂或患者高热出汗㊁呕吐㊁腹泻,都会导致津亏,影响肾之气化㊂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血瘀也是本病发生的诱因之一,门脉系统血栓会导致门脉高压急性加重,加重全身动脉床的扩张,导致肾脏相对灌注不足㊂2摇肝肾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刘宁主任医师:肝肾综合征的基本治疗原则是保护肝脏和肾脏,防止肝衰与肾衰形成恶性循环,改善患者的生存预后,尽量延长生存时间㊂治疗时应避免可能加重病情的诱因,包括避免大量快速地放腹水或过度利尿,避免使用或者慎用带有一定肝肾毒性的药物;并纠正水电解质的紊乱;积极排除致病因素;积极治疗肝脏原发病及其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㊁肝性脑病㊁水电解质紊乱等;减轻继发肝损伤,控制感染,避免新的并发症发生㊂西医药物干预主要使用缩血管药物收缩已显著扩张的内脏血管床,改善高动力循环,增加外周动脉压力,从而减轻肾脏血管的过度收缩,增加肾血流量,改善肾灌注㊂主要药物包括垂体后叶素类似物㊁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㊁生长抑素类似物㊂手术治疗首选肝移植,临床上存在肝源不足,死亡率较高的问题;经颈静脉肝门内体支架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有助于治疗难治性腹水,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肾脏功能,但具有一系列禁忌症,且可能增加肝性脑病风险㊂肾脏替代治疗如血透可帮助代谢毒素,改善电解质紊乱㊂中医治疗方面,气虚血瘀水停为关键病机,以益气活血,健脾利水为基本治法㊂(1)气虚血瘀者,当补中益气,活血祛瘀,方用补中益气汤或四君子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减;(2)气滞湿阻者,治以疏肝理气,行湿散满,可用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3)湿热蕴结者,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方用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4)脾肾阳虚者,当温补脾肾,行气利水,方用理中丸合五苓散加减;(5)肝肾阴虚,当滋养肝肾,凉血化瘀,方用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㊂非药物疗法方面,可贴敷或艾灸神阙㊁关元,中极㊁肝脾肾俞㊁水分㊁丰隆等穴,可起到补益肝脾肾三脏㊁行气活血㊁化痰祛湿的作用㊂大肠主津,中药灌肠可以使药物进入体循环,直达病所,促进毒素的代谢,改善血液循环,常用药物有大黄㊁蒲公英㊁丹参㊁六月雪㊁黄芪㊁红花㊁黄连㊁地榆㊁当归等㊂赵进喜教授:气虚㊁血瘀㊁水停是肝肾综合征的病机关键,随着病情进展,肾气受损,肾元虚衰,不能主一身气化,还会有湿浊邪毒内生㊂这里的 湿浊”与常说的痰湿㊁湿热不同㊂ 浊能害清”,浊邪容易蒙蔽心窍,所以浊邪致病可见神志淡漠㊁烦躁不安㊁燥扰不宁,甚至神昏谵语,如狂发狂等神志症状㊂肝性脑病㊁肾性脑病都有典型的精神方面的症状,非常符合 浊邪”的特点㊂ 毒为邪之极”,强调毒邪致病比一般病邪更为严重㊂而肝肾综合征这种湿浊毒邪,往往预后极差,可以败坏脏腑,耗伤气血,阻滞气机升降出入,形成 关格”危候,甚至可变生厥脱而危及患者生命㊂因此浊毒的治疗不是一般的清热解毒㊁清热利湿所能解决,而是需要泄浊解毒㊂实际上,前后分消湿浊邪毒或者湿热浊毒应是肝肾综合征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治疗思路㊂我临床上常用虎杖㊁金钱草药对,金钱草利湿退黄㊁利尿通淋,虎杖既可泻热通便,也可通利小便㊂虎杖金钱草同用可以前后分消湿热浊毒,可用于肝胆疾病㊁泌尿系结石㊁肝胆结石属湿热证者㊂而针对湿热浊毒,中药清开灵注射液㊁醒脑静注射液皆为临床常用㊂中药保留灌肠或持续性中药直肠点滴,也可取得一定疗效㊂贾海忠教授:治病必求于本,我们需要从正气的角度来考虑肝肾综合征的治疗,扶正祛邪并用㊂急性肝肾综合征患者需要以祛邪为主;慢性者则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㊂肾为先天之本,藏精,虽然本病为肝病及肾,但是肾所藏之精反而是决定疾病预后的关键㊂肾精不足,则肝病容易加重甚至发展成肝肾综合征㊂熟地是滋补肾精的要药,张景岳治疗黄疸及肝硬化腹水也常重用熟地㊂熟地临床使用时需要用至足量方可取效,可用15g~30g㊂若顾虑其滋腻碍胃,可配伍砂仁理气化湿开胃,减轻其滋腻之性㊂另外仙灵脾温肾壮阳,配伍熟地阴阳同补,共滋肾精,温而不燥㊂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补益脾胃来补益精气㊂补益脾胃的首选方是补中益气汤㊂肝肾综合征的病理基础为外周血管床的扩张,是在微循环层面上出了问题,而微循环是实现机体物质交换㊁升清降浊的一个关键环节㊂故选用补中益气汤以升清降浊,调理胃肠㊂对于以湿邪为主导致的肝脏及消化道病变,我常用茵枳五苓散或者温胆汤㊂而本病偏于阴虚时,可选用一贯煎,配伍鳖甲㊁龟板等养阴㊁软坚散结之品㊂若病人感受外邪时,可加用麻黄㊂麻黄既可解表散寒㊁平喘㊁利尿,又可用于治疗肝脏病变黄疸㊂如葛洪‘肘后方“载麻黄醇酒汤,单味麻黄久煎即能退黄㊂如果以湿热为主,可重用茵陈,但使用时需久煎㊂对于湿热兼血瘀者,可加用赤芍㊂湿邪偏重者,可重用茯苓㊂另外对于体质虚弱㊁阳气不足为主的患者,首选艾灸神阙以温补脾肾㊂3摇肝肾综合征临床方略应重视预防杜宏波主任医师:因为肝肾综合征一旦发生,预后通常不好,所以肝肾综合征首先还是应该重视预防㊂第一,要积极治疗肝脏原发疾病,尤其是要关注肝硬化患者的门脉高压问题㊂第二,肾元亏虚也是很重要的内在体质特征,在肝脏疾病的中后期,要特别关注肾元的状态,及时进行补肾治疗,同时在用药过程中尽量避免具有肾毒性的药物㊂第三,出现感染等加重病情的急性诱因时,需及时应用中西医手段纠正,既要大胆出击,又要谨慎用药,避免出现不可逆的肾脏损害㊂第四,肾为水脏,非血不能润养,要特别关注门脉系统有没有血瘀㊁血虚的问题,及时活血㊁化瘀㊁通络㊁养肾㊂另外,一旦出现了肝肾综合征的征兆,例如尿量减低,则提示肾脏阴阳有离决之兆,需要紧急温补肾阳,引火归元,配合基础治疗能够更好㊁更快地恢复肾脏功用㊂如果病情进展,肾衰进一步加重,病人出现水气凌心等问题,紧急通腑泄水能够短时间内起到挽救性治疗作用㊂通腑治疗可以通腑气㊁去浊毒㊁存津液,兼有一定的发汗作用,有助于恢复肾元㊂王宪波主任医师:肝病进展成肝肾综合征后治疗效果较差,因此临床上提前预防更加重要㊂肝肾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比较明确, 气虚㊁血瘀㊁水停㊁毒留”是其核心病机㊂临床上我们也应基于核心病机来预防,所以临床上可以用一些益气㊁活血㊁利水㊁解毒的药物来预防㊂肝硬化患者常存在一些可能导致肝肾综合征的诱因,如低蛋白血症㊁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等,而健脾益气的药物,如黄芪㊁党参㊁白术㊁茯苓等,可以有效地提高血浆中的白蛋白,预防SBP以及进一步的肾损伤的发生㊂肾损伤时肌酐㊁尿素氮升高,可以理解为浊毒,对此可以通腑解毒㊁清热解毒㊁化湿解毒等,但是也不能忽视这个浊毒是肝硬化腹水的基础上出现的,所以益气㊁活血㊁利水也非常重要㊂临床常以六句话总结肝病鼓胀的治疗要点㊂ 肝病实脾需谨记,鼓胀尤应用重剂”㊂出现鼓胀时健脾益气的药物剂量要大,不可病重药轻,一般党参可用30g,黄芪可用60~90g,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增减㊂ 宣肺理气不可少,肺脾同调很重要”㊂刚才提到了肝肾综合征和顽固性的腹水是不可分割的,治疗肝肾综合征首先也要考虑到顽固性腹水,肺脾肾是水液代谢的重要器官,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肺脾肾都应该兼顾,要宣肺理气,注重肺脾同调㊂ 活血温阳依辨证,谨守病机方能用㊂”虽然血瘀在肝肾综合征进展中非常重要,但是对活血药㊁温阳补肾的药,我们还是要辨证,谨守病机方能使用㊂因为有些活血药使用不当有出血风险㊂补肾温阳我们主张真的有肾虚㊁肾阳不足的病人时才使用㊂所以活血温阳在治疗肝肾综合征包括顽固性腹水时一定要在辨证的基础上酌情应用㊂姜学连主任医师:临床上治疗肝硬化腹水时,我喜欢用方药中教授的苍牛防己汤(苍白术各30g㊁川怀牛膝各30g㊁汉防己30g㊁大腹皮30g),临床上可加姜黄㊁郁金以行气开郁,活血化瘀;水肿甚者加车前子㊁葶苈子等;气虚时加黄芪㊁党参等;有出血倾向时,加仙鹤草㊁小蓟㊁大蓟㊂还常用国医大师张琪教授的海藻消臌汤(海藻40g㊁二丑各30g㊁木香15g㊁川朴50g㊁槟榔20g㊁人参15~20g㊁茯苓50g㊁白术25g)加减治疗㊂该方特点是用大剂量的海藻配合大腹皮㊁牵牛子等㊂牵牛子用量较大,张琪教授有时用到20~30g,配合黄芪㊁党参等益气健脾,重用木香㊁厚朴等调畅气机㊂关于补气健脾治法,肝硬化的病人存在 白球倒置”的情况,球蛋白高,白蛋白低,单纯应用补气健脾的药物有时反而增加球蛋白,加重白球倒置,使腹水进一步增加,因此临床当更侧重于疏调气机㊂肝硬化腹水的基本病机是肝脾肾三脏俱损,气滞㊁血瘀㊁水停,‘圣济总录“言: 三焦有水气者㊂气滞不通,决渎之官内壅也㊂盖水聚于胃,气能传化㊂今气不升降,水聚不行,则脾经受湿㊂故为腹满浮肿之证,治宜导气而行之,气通则水自决矣㊂”调畅气机则气滞㊁血瘀㊁水停可解㊂印会河教授强调宣畅肺气,其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方化瘀通气排水汤(柴胡9g㊁赤芍15g㊁丹参15g㊁当归15g㊁广郁金9g㊁川楝子12g㊁桃仁9g㊁红花9g㊁桔梗9g㊁紫菀9g㊁土鳖虫9g㊁生牡蛎30g㊁川椒目9g㊁葶苈子9g),既活血化瘀利水,又强调要宣畅肺气,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加用桔梗㊁紫菀㊁枇杷叶等宣畅肺气来促进利水㊂赵绍琴教授强调 不能一味地利水”,更是重视疏肝解郁,调畅气机,疏利三焦,药用柴胡㊁黄芩㊁赤芍㊁蝉衣㊁片姜黄㊁杏仁㊁苏叶㊁枇杷叶㊁焦三仙等,通过调节机体的功能,尤其疏调肠胃,使胃㊁肠㊁胆等消化功能正常,机体阴阳平衡得以恢复,肝脏功能亦可恢复,可以启发临床思路㊂关于黄疸的治疗,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汪承柏教授的经验,常用大剂量赤芍(60g以上甚至超过100g)配合葛根㊁丹参等治疗重度淤胆型黄疸肝炎,必要的时候还可加桃仁㊁三棱㊁莪术㊂同时因为肝病的病人可能存在凝血酶原活动度低㊁血小板减少,使用活血药时需注意防备出血倾向㊂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的弟子邱志济自拟刘豨逍遥五苓汤,其构成主要是逍遥散合茵陈五苓散,再加刘寄奴㊁豨莶草等㊂个人经验豨莶草一药治疗顽固性黄疸的效果比大剂量赤芍更好,并且其出血风险较低㊂另外茜草活血止血,也很常用㊂赵进喜教授:肝硬化早期常见肝经郁热㊁脾肝不足证候,刘渡舟教授常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确有疗效㊂刘平教授针对肝纤维化常用扶正化瘀方(丹参㊁虫草菌丝㊁桃仁㊁绞股兰㊁松花粉㊁五味子),具有扶助正气㊁活血祛瘀㊁益精养肝的功效,也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㊂个人临床治疗肝硬化腹水常运用水红花子㊁大腹皮药对㊂大腹皮行气宽中消胀,亦可行水消肿,水红花子消瘀破积㊂鼓胀为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裹,应用大腹皮㊁水红花子药对既能行气,又能利水㊁消肿㊁活血,用其治疗肝硬化腹水或肾病水肿,亦暗合 治水须活血,血行水易灭;治水须行气,气行水不聚”之旨㊂另外东三省有一个民间验方专治鼓胀,其中最常用的药串就是 苍毛蓼实苓四皮”,即苍术㊁大腹皮㊁水红花子㊁猪苓㊁茯苓㊁桑白皮㊁陈皮㊁冬瓜皮㊁葫芦皮㊂此药串既可健脾,又可行气活血,又可利水消肿,对临床也很有启发价值,且药性比较平和,副作用较小,不仅适用于治疗鼓胀,一般脾胃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㊁痞满等,包括肾衰病人伴消化道症状都可以适当应用㊂4摇结语肝肾综合征作为肝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预后差,病患存活率低㊂现代医学采用缩血管药物等治疗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预后,提高短期生存率,但是从长远来看,病死率仍居高不下㊂中医认为本病核心病机为肝脾肾虚衰㊁湿浊邪毒内生,中药内服配合药物保留灌肠等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延缓肾衰进展㊂但应该指出的是,临床上更应注重预防,在疾病早期积极控制或治疗原发病,减轻肝脏损害,消除不利诱因,及早截断病势,改善患者预后,以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防治结合,寓防于治,尽力减少肝肾综合征发生的危险性㊂赵进喜教授简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㊂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工作站指导老师㊂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学术继承人㊂师从中医内科学专家王永炎院士㊁肾病糖尿病专家吕仁和教授和肾脏病理专家魏民教授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首都名中医,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国家第七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指导老师㊂贾海忠教授简介北京慈方医院管理公司董事长㊂主任医师㊁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史载祥教授学术继承人㊂刘宁主任医师简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二区主任,刘景源工作室疑难病诊疗中心主任㊂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第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刘景源教授学术传承人,刘景源名医工作室负责人㊂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温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医药人才信息分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温病分会副秘书长,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㊂杜宏波主任医师简介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脾胃病一科/传染科主任,传染病教研室主任㊂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务委。

抓住重点突出优势创建国家级重点专科-作文抓住重点突出中心

抓住重点突出优势创建国家级重点专科-作文抓住重点突出中心

抓住重点突出优势创建国家级重点专科:作文抓住重点突出中心近几年来,随着医院的发展,我们逐步认识到,对于哈尔滨市中医医院这样的综合性医院,要想发展,不能搞大而全,必须在“专”字上下工夫,要以“一专”带“多能”。

确定了“院有专科,人有专长,突出优势,创建名院”的办院思路,以“大专科带动小综合”作为医院发展方向。

我们抢抓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在中医专科建设上下大力气,使医院的重点专科从小到大,已初步形成了以肛肠科和脑病科2个国家级重点专科为龙头,各科室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回顾几年来。

我们在重点专科建设上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确立高起点的重点专科发展的目标重点专科发展必须走高起点的技术建设路子,要与国内、国际一流水平接轨,向专业发展的最前沿冲刺,以便使学科专业技术水平得以快速提高。

医院主动与大型权威性医疗、科研机构“攀亲”,与一流专家教授联系,引进高精尖技术项目。

二、制定优先发展的重点专科发展政策为确保重点专科的发展,医院打破均衡,优先发展、扶持重点专科,制定一系列重点专科技术建设的倾斜政策,而且要保证落实。

这是重点专科发展的前提。

集中全院的人力、物力、财力。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专科专病建设的要求进行了系统、规范化建设,经过充分论证,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中、远期发展规划,并做出了评估预测。

三、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在重点专科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中医临床,梳理出痔、肛瘘、肛周脓肿、中风、眩晕、老年性痴呆等6个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并制订了体现中医临床思维且规范、可行的诊疗方案,中、西医诊断标准明确,理法方药完整,具有中医特色。

开展了一系列特色疗法。

肛肠科采用中药口服、中西药灌肠、腔内治疗相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等炎症性肠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采用生肌软膏、四黄膏、九痔膏等中药,治疗肛周脓肿、炎性外痔、血栓痔、伤口愈合缓慢等病症;达到加速伤口愈合、消炎、止痛、生肌的临床效果。

配制有痔瘘外洗1号液用于各种肛门直肠病及肛肠术后熏洗;采用中西药合剂治疗便秘: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瘘道肛管皮下移植术治疗经括约肌间瘘。

肾病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申报书

肾病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申报书

编号:□□□□□□□□□
肾病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建设项目申报书
申报单位(盖章):
申报专科名称:
主管部门:
申报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第一部分专科整体实力情况
注:特色技术项目较多,可另附页。

第二部分专科发展目标
第三部分项目设计
一、项目设计简介
二、项目先进性、可行性
三、项目规划
五、项目经费总预算
项目经费总预算金额: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元其中:申请拨款金额:______________万元
单位配套金额:__________________万元
其他经费金额:___________________万元(一)项目支出详细预算:
注:金额以人民币计;
如申请“实验材料费”、“科研协作费”,请附预算细目。

(二)仪器设备费详表
(金额以人民币计,需要进口设备的可在备注栏注明美元金额)
六、申请项目装备主要仪器的必要性及预期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5月13日星期二
编审敖娅/总监黄颖/副总监汤蕊/责编陶彦然/美编杰睿
B08
·播报站
云南省中医医院肾病科
国家级重点学科
中西医结合全面提升医疗服务
“云南省中医医院肾病科,是我省唯一一个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中西医结合肾病专科。

”提起肾病科,荣耀的履历让这个优势学科熠熠生辉。

如今,科室又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国家中管局中医药优势学科。

在获得国家有关部门肯定的同时,科室也用自己独有的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医疗服务。

专业领域获多项荣誉
说起云南省中医医院肾病科,就不得不提起他辉煌的履历:国家中医肾病学科继续教育基地、国家中管局名老中医孟如传承工作室、云南省首批中医名科、云南省重点中医专科、云南省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和重点研究室的组成部分、云南省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成员、云南中医学院肾病专业硕士研究生授权点,并主要致力于各种急、慢性肾脏疾病的研究。

如今,科室又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国家中管局中医药优势学科,优秀的成绩也让科室成为专业领域的佼佼者。

特色治疗领航肾病学科
作为我省唯一一个集临床、教
学、科研为一体的中西医结合肾病专
科,学科承担着临床医疗工作,采用中医传统疗法配合现代诊疗技术诊治各种肾脏疾病,尤其对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紫癜性肾炎、痛风性肾病、尿路感染、
肾结石等疾病有疗效独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同时也肩负中医学院本科全日制、成教的《中医内科学》教学工作,并承担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

多环节、多渠道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学认为肾病病程较长,为本虚标实。

病位在肾,但涉及五脏六腑。

故治疗强调整体观念,标本兼顾,既要扶正固本,又要祛除病邪,调整机体的阴阳气血。

科室经过多年临床,通过多环节、多渠道(静滴、口服、外用、肠道)、多种方法(中药结肠
透析、中药热奄包、直流电药物离子
导入、隔物灸、红外线治疗、拔罐疗法、耳针、灸法、穴位敷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急慢性肾脏疾病、腰痛、肾虚证,中药内外合用,治疗方案多样化。

形成特色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学科以国家名老中医孟如教授、云南省名中医李琦主任医师为学术带头人,吉勤教授为学科带头人。

通过总结这些中医肾病前辈及科室老专家的临床经验,结合中医理论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系列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如慢性肾功能衰竭、尿路感染、慢性肾小球肾炎、紫癜性肾炎、
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等,应用于临床收到较好疗效。

中药特色制剂优势突出
除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外,科室自主研发的特色纯中药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越来越多的患者解除病痛。

据介绍,科室目前使用的淋清合剂清热利湿通淋,用于治疗湿热下注型的尿路感染;通石合剂利湿通淋排石,治疗各种湿热蕴结型泌尿系结石;健脾养肝丸治疗肾病兼有肝脾不调的腹胀、腹痛,湿疹爽、黄金万红膏治疗慢性肾衰竭皮肤瘙痒症。

这些中药制剂也受到患者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慢性肾衰治疗手段多样
从中医来看,慢性肾功能衰竭是
以脾肾气虚为本,湿热、瘀血、浊毒为标。

因此,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要通过健脾益肾、保肾排毒、活血化瘀、降浊止呕、清热利湿等方法。

具体有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静脉给药(活血化瘀、扶正固本)、外用(中医综合疗法)。

除了这些方法外,科室还率先利用中药结肠透析配合中药辨证施治治疗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

即便是药食难入、食入即吐的患者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此外,针对慢性肾衰晚期病人,科室还通过开展血液净化治疗延长病人生存时间,并配合中药减少和预防透析病人的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

水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水肿病又称为原发性肾病综合
征,针对这一种疾病,科室对未使用激素的患者采用分型辨证论治,对使
用激素的患者采用分期(足量、减量、
停药)辨证论治,不仅有效地减少了激素的副作用及疾病的复发率,而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患者缓解后常因劳累及粘膜感染导致复发,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又给予健脾益肾、滋阴清热等方法进行后期治疗,以培补正气,有效地减少了病情反复。

中医治疗尿路感染
老年人及体质较弱的患者患淋证(尿路感染)后多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从中医来看,这种反复多为虚实夹杂,因此治疗时要滋阴与清热利湿兼顾,时时注意虚实变化。

科室在治疗这一疾病上,针对不同患者的症状和病情调节用药,避免单纯的清热利湿,同时兼顾扶正固本,一方面缓解了患者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减少
了疾病反复的机会。

消渴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对待消渴肾病(早、中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上,科室总结继承了孟如教授学术思想基础,并制订了适合临床的、辨证分型论治的治疗方法。

除了注重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动力学,对消渴肾病顽固性水肿起到改善作用外,同时辨证选择院内制剂强心胶囊温阳强心、健脾养肝健脾行气改善消渴肾病胃肠功能紊乱,通过多种中医外治疗法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第一学术带头人
孟如,教授,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云南省名中医。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金匮要略选读》主编,新世纪高等院校中医药规划教材《金匮要略》主审。

孟如教授的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被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课题。

此外,任主编、副主编及参编专著共12部,先后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曾获云南省科技成果奖和云南省卫生厅中医药科技成果奖。

擅长诊治疑难杂症,尤其对自身免疫病及肾病有独到的学术见解和丰富的诊疗经验,如狼疮性肾炎、硬皮病、皮肌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类风湿关节炎、重症肌无力等病。

现任云南中医中药学会荣誉会长(原副会长),曾任云南省高校督学,云南省教委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卫生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中医专业评审组主任委员,云南省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云南省政协常委,民盟云南省委常务副主委,云南省妇联常委等职。

第二学术带头人
李琦,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云
南省中医医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年。

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肾脏疾病及内科杂症,尤其对急、慢性肾衰竭、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尿路感染、肾结石等疾病的治疗具有丰富经验。

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云南省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持和参与7项科研项目工作,发表医学论文4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人。

学科带头人
吉勤,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兼任世
界中医药联合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云南省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肾脏病云南分会常务委员。

曾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临床医学院和北京友谊医院等肾内科进修学习。

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及医院管理工作30年,擅长于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各种肾脏疾病,尤其对急、慢性肾衰竭,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紫癜性肾炎、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等疾病的治疗具有丰富经验。

后备学科带头人
张春艳,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云南省医师协会肾病分会委员,师从著名中医学家张琪教授。

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10余年。

承担《中医内科》的本科教学及临床带教工作。

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各种急慢性肾脏疾病,尤其擅长治疗急、慢性肾衰竭,糖尿病肾病,IgA 肾病,反复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肾虚证等。

同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王清,医学硕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临床、教学、科研等工作10余年。

承担《中医内科》的本科教学及临床带教工作。

擅长诊治各种肾脏疾病。

近3年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厅局级课题1项,参与5项;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参编著作教参4
部。

曾获
“云南中医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本报记者汤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