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疑难问题解答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重点,鸡兔同笼问题讲解及习题(含答案)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重点,鸡兔同笼问题讲解及习题(含答案)

鸡兔同笼问题讲解及习题例1:小梅数她家的鸡与兔,数头有16个,数脚有44只。

问:小梅家的鸡与兔各有多少只?分析:假设16只都是鸡,那么就应该有2×16=32(只)脚,但实际上有44只脚,比假设的情况多了44-32=12(只)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把兔当作鸡了。

如果我们以同样数量的兔去换同样数量的鸡,那么每换一只,头的数目不变,脚数增加了2只。

因此只要算出12里面有几个2,就可以求出兔的只数。

解:有兔(44-2×16)÷(4-2)=6(只)有鸡16-6=10(只)。

答:有6只兔,10只鸡。

当然,我们也可以假设16只都是兔子,那么就应该有4×16=64(只)脚,但实际上有44只脚,比假设的情况少了64-44=20(只)脚,这是因为把鸡当作兔了。

我们以鸡去换兔,每换一只,头的数目不变,脚数减少了4-2=2(只)。

因此只要算出20里面有几个2,就可以求出鸡的只数。

有鸡(4×16-44)÷(4-2)=10(只),有兔16-10=6(只)。

由例1看出,解答鸡兔同笼问题通常采用假设法,可以先假设都是鸡,然后以兔换鸡;也可以先假设都是兔,然后以鸡换兔。

因此这类问题也叫置换问题。

例2:100个和尚140个馍,大和尚1人分3个馍,小和尚1人分1个馍。

问: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人?分析与解:本题由中国古算名题“百僧分馍问题”演变而得。

如果将大和尚、小和尚分别看作鸡和兔,馍看作腿,那么就成了鸡兔同笼问题,可以用假设法来解。

假设100人全是大和尚,那么共需馍300个,比实际多300-140=160(个)。

现在以小和尚去换大和尚,每换一个总人数不变,而馍就要减少3-1=2(个),因为160÷2=80,故小和尚有80人,大和尚有100-80=20(人)。

同样,也可以假设100人都是小和尚,同学们不妨自己试试。

在下面的例题中,我们只给出一种假设方法。

例3:彩色文化用品每套19元,普通文化用品每套11元,这两种文化用品共买了16套,用钱280元。

2019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一课时练习及答案.doc

2019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一课时练习及答案.doc

4.6解决问题
1、王老师买了9支钢笔和9支圆珠笔,钢笔共用去270元。

圆珠笔共用去45元。

每支钢笔比圆珠笔贵多少元?
2、芳芳看一本360页的故事书,用了7天时间看完,前3天共看了120页,后4天平均每天看了多少页?
3、水果店买回香蕉48千克,比购买的苹果的3倍还多12千克,购回苹果和香蕉一共多少千克
4、学校体操队有队员240人,比舞蹈队人数的3倍少30人,舞蹈队有队员多少人?
5、文具店去年平均每月营业额9000元,今年预计能提前2个月达到去年的营业额今年预计平均每月的营业额是多少元?
答案:
1.钢笔和圆珠笔的单价总和是270÷9=30(元)
圆珠笔的单价是45÷9=5(元)
所以钢笔比圆珠笔贵30-5=25元
(270-45)÷9=25元
每支钢笔比圆珠笔贵25元
2.(360-120)÷4
=240÷4,
=60(页);
答:后4天平均每天看了60页.
3.苹果=(48-12)÷3=12(千克)
苹果和香蕉一共=12+48=60(千克)
4. (240+30)÷3=270÷3=90(人)
答舞蹈队人少有90人
5. 9000×12÷(12 -2)=10800(元)
1。

新课标人教版各册疑难问题解答

新课标人教版各册疑难问题解答

新课标人教版各册疑难问题解答一年级上册:一、“数一数”单元教学目标过于单一,内容单调,能否将其与“比一比”单元合并为一个单元?1.为什么将两部分内容分开编排?“数一数”“比一比”以及“分类”三部分内容在原通用教材中均编排在“准备课”一个单元中。

实验教材将它们分开编排,主要基于如下考虑:(1)在入学前,儿童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为了全方位的了解学生数数、认数的情况,“数一数”单元编排时在原通用教材的基础上拓宽了场景,丰富了情境中的资源,将人物数量增加到20个,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其已具备知识的机会,以便老师在今后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老师结合本单元的内容帮助学生熟悉自己的校园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讲,“数一数”单元的内容虽然简单,但作用是很重要的,它对后面有针对性地教学非常有帮助。

(2)比较和分类是儿童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内容,也是解决数学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为了充实学生的相关知识,编排时,在“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基础上,增加了比长短、比高矮等具体量的比较构成“比一比”单元;在按单一标准分类的基础上,增加了按不同标准分类的内容,构成“分类”单元。

综上所述,各部分内容分开编排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数学知识。

2.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这一单元反复让学生数图中事物的个数,学生会觉得比较枯燥,如何培养学生数数的兴趣?吸引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

有的老师把主题图制成课件,使人物和情境动态化,学生对这样的画面很感兴趣,也愿意数画中的事物;有的老师将学校的背景画在黑板上,边画边请学生说一说画了什么,有几个;很多老师还在主题图的基础上让学生们数一数身边的事物,例如教室、校园里的事物,将数数活动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学生对这样的活动会很感兴趣。

(2)如何把握教学要求?本单元是准备课,虽然出现了1~10各数,但并不是正式教学,不要求学生掌握10以内的数数,也不要求学生认识1~10各数。

2022年新版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练习题知识分享

2022年新版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练习题知识分享

2022年新版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练习题知识分享文档文档文档文档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练习题1、滑冰场上午有 72人,中午有 44 人离去,又有 85人到来。

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2、“冰雪天地”3 天接待 987 人。

照这样计算, 6 天预计接待多少人?3、图书室有故事书 98 本,今天借出 46 本,还会 25 本。

现在图书室有故事书多少本?4、一箱橙汁有 12 瓶售价 48 元。

芳芳要买 3 瓶,需要付多少钱?5、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

售票处的售票价格是:成人票每人 24 元,儿童票半价。

购门票要花多少钱?6、星期天, 6 名学生去参观卡通画展览,共付门票费30 元,每人乘车用 2 元。

平均每人花了多少钱?7、一件儿童上衣 48 元,一条长裤比上衣便宜 9 元一条裙子又比长裤贵 5 元。

这条裙子多少钱?8 大生用小棒摆了 8 个六边形。

如果用这些小棒摆正方形,可以摆几个?9、爸爸带明明去滑雪,乘缆车上山用了 4 分钟,缆车每分钟行 20__米。

滑雪下山用了 20 分钟,每分钟行 70 米。

他们滑雪行了多少米?滑雪比乘缆车多行多少米?10、某县城到省城的高速公路长 160 千米,普通公路长20__千米。

一辆汽车走高速公路的速度是 80千米/ 时,走普通公路的速度是 40千米 / 时。

从县城去省城走高速路比普通公路节省多少时间?11、大同乡中心小学在荒山上植树, 20__2年共植树356 棵, 20__3年植树 3 次,每次植树 140 棵。

那一年植的树多?多多少棵?12、李伯伯家养了 42 只鸡,养鸭的只数是鸡的一半。

李伯伯家一共养鸡、鸭多少只 ?13、上午冰雕区有游人 180 位,下午有 270位。

如果没30 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14、一件冬衣 54元钱,一副手套 6元钱。

妈妈用 100 元钱给玲玲买了一件冬衣和一副手套,还剩多少钱?15、学校食堂买来大米 850 千克,运了 3车,还剩 100千克。

小学数学 四年级 下 册疑难习题解析18页word文档

小学数学 四年级 下 册疑难习题解析18页word文档
典型错误
学0、×10、×10、×10
(2)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3)×1000、×1000、×1000
(4)平方千米、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5)克、千克、吨
疑难解析
出现以上第1、3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认真读题、审题,只是凭自己的理解,光看了小数点的移动而造成错误。出现第2、5种错误主要是学生没有看清楚小数点是向左移的还是向右移的,把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搞错了。出现以上第4种错误的学生主要是单位之间的进率没有熟记,误把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也当成是10了。
课堂作业本第21页
14
平湖市乍浦天妃小学
蒋中明
数学《作业本》p9第2题
15
平湖市新埭中心小学
潘燕
数学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16
平湖市乍浦九龙山小学
陶剑伟
《作业本》P21第4题
17
平湖叔同实验小学
宋健健
课堂作业本第20页
18
平湖市乍浦小学
李新华
课堂作业本P10
19
平湖市林埭祥中小学
胡春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书本P119
纪月芳
作业本第55页第2题
8
平湖市新埭中心小学
潘燕
教科书《植树问题》p121做一做1
9
平湖市乍浦天妃小学
蒋中明
四下数学书本p9第10题
10
平湖市叔同实验小学
宋健健
课堂作业本19页
11
平湖市百花小学
纪月芳
《作业本》第5页第3题
12
平湖市实验小学
蔡小瑛
数学书第41页练习七第4题
13
平湖市叔同实验小学
宋健健

小学数学新课程疑难问题解答

小学数学新课程疑难问题解答

小学数学新课程疑难问题解答——朱飞、施汗波一、教材四上年级第20页提到“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那么“0”是最小的一位数吗?把0、1、2、3、4、5、6分成两类的理由说成是按单数与双数来分可以吗?教材四上年级第20页提到“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那么“0”是最小的一位数吗?答:是最小的自然数,但不是最小的一位数.因为:1.从物体的个数上说0表示一个单位也没有,在记数法中,0表示空位的一个符号,如2005里的0分别表示这个数的百位和十位,都是空位。

2.从“位数”和“数位”说起位数是指一个整数所占有数位的个数。

“数位”是一个整数所占的位置。

把占有一个数位的数叫一位数,占有两个数位的数叫两位数……例如,32076是五位数,因为它占有五个数位,这里“0”只起占位的作用。

0能不能称为一位数呢?不能。

因为记数法里有个规定:一个数的最高位不能是0。

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呢?因为若没有这样的规定,0就是一位数,由此可以得出最小的两位数是00,最小的三位数是000,这样的结论显然是不对的。

不仅这样,若没有这样的规定,对一个数也就无法确定它是几位数了。

例如,15是两位数,“015”就变成了三位数,“0015”就变成了四位数。

这样,同一个数我们可以随意称它为几位数,“位数”这一概念的存在也就没有必要了。

因此,一个数的最高位不能是“0”。

也就是说,最小的一位数是1,而不是0。

至于日常生活中、生产工作中遇到的数,如004785、043等,它是在特定条件下用来表示特定意义的。

例如,电话号码0074816,它表示当地的电话容量不足一千万,最大号码是七个数字组成的,但不能说0074816是一个七位数。

3.从一个数的计数单位说起自然数的计数单位还是“1”吗?大家都知道“0”是自然数中最小的一个,0+0+0…………永远不可能得到一个有效数字,结果总是0;而1+1得2,2+1得3,3+1得4,…………这样继续下去可以得到一个任意一个大自然数,而从自然数排列顺序可知,后面一个自然数比前面一个自然数多1,因此,任何一个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组成,所以1是自然数的单位,0就不可以。

经典模板 (63)“位置与方向”疑难问题解答-四年级下册

经典模板 (63)“位置与方向”疑难问题解答-四年级下册

经典知识,经典范文“位置与方向”疑难问题解答-四年级下册四、有关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的教学问题1.教材中为什么要安排这一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空间与图形”内容标准中规定,“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线路图。

”并给出了解释说明这一目标的例题“例5:假设大门在教室的正南方向50米处,图书馆在教室北偏东60o 方向的100米处。

试画出示意图”“例6:画出从学校到家的路线示意图,并注明方向及主要参照物。

”我们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在本册教材中安排了“位置与方向”这个单元。

2.例2中要求“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学生还没有学习比例尺的知识,如何进行教学?首先,这一题目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明确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探索、交流,使学生明确要在图上标出建筑物的位置,需要先确定什么(方向),再确定什么(距离)。

其次,考虑到学生没有学习比例尺的知识,在确定图上距离时有一定难度,教材在例1的“做一做”和相应练习的设计上都做了一些准备。

例如,在例1的“做一做”中,将小明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平均分成了四段,并标注了实际距离为400米。

其他几个地点到小明家的图上距离也都分成了同样长度的若干段,并让学生填出实际距离。

练习三的第2题中,还进一步给出了“用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表示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形式。

最后,待学生完成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班内集体展示和交流各自的绘制方法,比较各种方法并说一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再向学生介绍平面示意图的一般画法。

根据教科书第19页下半部给出的示范性的示意图,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绘制平面示意图的时候,可以用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表示地面上相对应的距离,并引导学生按通常所用的方式绘制示意图。

2经典模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疑难问题分11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疑难问题分11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疑难问题分析近城小学:李春梅本册教材不包括总复习共有八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安排了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在空间与图形方面,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在统计知识方面:安排了折线统计图;在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教学植树问题。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一.知识梳理本套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改进了混合运算和运算顺序的编排方式。

(即:结合具体情景理解不独立成章,与数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结合)。

主要从三方面进行编排:同级运算(例1加减混合运算;例2 乘除混合运算)、含两级运算(例3 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例4 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例5 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二、重、难点和关键重点: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关键: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三、本单元易出错的问题和解决策略1、含有两级运算的的理解。

教材虽然不要求学生明确什么是第一级运算,什么是第二级运算,但是为了理解方便,本人认为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提示。

2.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本单元的实际问题,有的数量关系学生比较熟悉或已接触过,但有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如例2“归一问题”,学生难以理解,因此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教学时,要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如:除了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分析数量关系外,还可以采取画线段图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化隐蔽为直观,数形结合,形象地揭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如,可引导学生这样描述思路“先算出每天接待多少人,再计算6天接待多少人。

”不要停留在“先用987÷3,再乘6”的描述方式上。

人教版四年级(下)易错题、难题解析

人教版四年级(下)易错题、难题解析

人教版四年级(下)易错题、难题解析一、填空1、连接梯形各边的中点围成新的图形是()2、一个三角形两条边是5厘米和三厘米,第三条边的长度可能是()3、电动伸缩门是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设计的。

4、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

5、44×25=(11×4)×25=11×(4×25),这是根据()。

6、1100÷125÷8=11000÷(125×8)运用了()7、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是,从左面看是,搭这个立体图形至少要()个小正方体。

8、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边长18厘米的正方形,那么用这个铁丝围成一个正三角形,边长是()厘米。

9、王大伯家的三角形菜地的两条边分别是5米和8米这个三角形菜地的第三条边可能是()米10、有三种长度的小棒(长度分别是3cm、5cm、8cm)若干根,可以摆成()种不同的三角形11、十分位上的“3”与十位上的“3”相差()12、在0.08、0.080、0.008这三个小数中,计数单位相同,但大小不相等的两个数是()、()13、把6改成以百分之一为计数单位的数是()14、将一根15厘米的木棒截成三根整厘米的小棒来围成三角形,最长的一根小棒不能超过()厘米15、5吨50千克=()吨1.2平方厘米=()平方分米4.1公顷=()平方米16、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6厘米、8厘米、10厘米,这个直角三角形相互垂直的两条边分别是()()17、观察1、2、3、6、12、23、44、X、164的规律,可知X=()18、如果12=1×1,22=2×2,32=3×3.....252=25×25,且12+22+....252=5525,那么32+62+...+752=9×5525=19、近似数是1.0,这个两位小数最小是(),最大是()。

20、甲、乙两数的和是264,把甲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则两数相等。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问题答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问题答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第一单元教材问题解答第一单元声音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答:通过弹拨橡皮筋、拨动钢尺、敲击音叉等活动,我们发现物体发声时是振动的,因此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答:竖笛是利用空气振动发声和空气柱共鸣的原理制成的。

当我们吹竖笛时,气体从吹孔进入竖笛内部,笛管内的空气就会产生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用手指按住不同的笛孔,产生振动和共鸣的空气柱的长短就会发生变化,使笛管内空气振动的频率不同,就产生了高低不同的声音。

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答:物体发出声音时的振动也会引起周围物质的振动,振动会向周围扩散开,就会让声音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

声音的传播要借助它周围的物质,如气体、液体或固体。

2. 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这是为什么?答: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在真空中是不能传播的。

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我们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新的认识?你认为鼓膜的作用是什么?答:人耳由外耳(耳郭、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耳蜗、听觉神经)构成。

外耳集音,中耳传音,内耳感音。

其中耳郭收集声音,外耳道将声音传到鼓膜引起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递到耳蜗,耳蜗将振动转化为声信号,听觉神经传递声信号。

鼓膜是一个很薄且有弹性的组织,它的作用是产生振动。

2. 耳郭与纸喇叭在聚集声音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你能解释医生用的听诊器是怎样工作的吗?答:把用纸喇叭听旁边同学发出的微弱声音和不用纸喇叭听旁边同学发出的微弱声音相比,用纸喇叭听到的声音更响亮,用纸喇叭可以防止声波扩散。

耳郭与纸喇叭在聚焦声音的时候非常相似,起到收集声音的作用。

医生用的听诊器的听诊头也是起到收集声音的作用,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胶管中的空气传到医生的耳朵里。

人教新课标(202X秋)四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课件

人教新课标(202X秋)四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课件

二、实践应用
你能快速填出各个角的度数吗?
三、巩固深化
比一比,两幅图中的∠1与∠2是不 是相等?说明理由
三、回顾总结
说一说: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
什么收获?
•不习惯读书进修的人,常会自满于现状,觉得再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学习,于是他们不进则退。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 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2022年4月3日星期日2022/4/32022/4/32022/4/3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2022年4月2022/4/32022/4/32022/4/34/3/2022 •正确的略读可使人用很少的时间接触大量的文献,并挑选出有意义的部分。2022/4/32022/4/3April 3, 2022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
解决问题
一、知识梳理
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习了 哪些有关线和角的知识?
二、实践应用
量一量:队旗Leabharlann 的角二、实践应用量一量。
二、实践应用
先估计,再量出图中各角的度数。
二、实践应用
画出与∠1、∠2同样大的角。
二、实践应用
按要求画,再回答问题
(1)画出直线AC。 (2)画出射线CB 。

四年级上册疑难问题解答3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疑难问题解答3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疑难问题解答3三、教材中介绍了计算器的使用,但实际教学中一般不允许使用计算器,应如何处理这一矛盾?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器、计算机在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对于社会生活中一些大数目、多步骤的复杂计算,纸笔运算、珠算等显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的要求,需要有更先进的计算工具来代替。

因此,计算器乃至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技能要求,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的。

新课标在第二学段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根据社会的发展状况和课标的精神,教科书中除了介绍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以外,还编入了一些利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习题。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较好地掌握口算、笔算、估算技能。

在此次小学数学课程和教材改革中,虽然删去了大量的数目较大、步骤较多的计算内容,计算要求也相应降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基本的计算能力仍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这一点不会因为教材中引入计算器而有所改变。

学生对四则运算的意义、算理、算法的理解和掌握,仍然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

因此,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口算、笔算、估算技能与学习使用计算器不是对立的,而应该和谐统一、互为促进。

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学会判断何时使用口算,何时使用笔算,何时使用估算就足够了,何时又最好使用计算器。

根据不同的情境、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算法,是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基本要求。

试想一下,学生学会计算器以后,如果面对6×7这样的简单计算也用计算器去计算,我们该如何评价其计算能力呢?但如果碰到的是像3284×2367.7这样的计算,又何必为难学生,非得要求他们用笔算呢?我们认为除了学习基本的按键方法以外,学生可以在以下情况使用计算器:计算涉及到的数目较大,计算涉及的步数较多,验算(要求笔算验算的除外),利用计算器探索和验证数学规律。

四年级上册疑难问题解答6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疑难问题解答6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疑难问题解答6
六、如何理解第115页例3码头问题的实际意义?
关于码头上货问题,主要是从码头调度的角度来考虑排队问题的意义,而不是从船老板的“感受”角度来考虑,因为任何一条船都希望自己是第一个卸货。

排队论在公共汽车、机场等交通调度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把8小时卸完的那条船叫船1,4小时卸完的叫船2,1小时卸完的叫船3,我们假设三条船同时到岸,等候时间指的是从到岸那一刻开始,到该条船卸完货这段时间。

方案一:先卸船1,再卸船2,再卸船3。

船1等候:8小时
船2等候:8+4=12小时
船3等候:8+4+1=13小时
3条船等候时间总和:8+12+13=33小时
方案二:先卸船3,再卸船2,再卸船1。

船3等候:1小时
船2等候:1+4=5小时
船1等候:1+4+8=13小时
3条船等候时间总和:1+5+13=19小时
假设这个码头只有三个泊位,那按方案一,在第9小时才能空出一个泊位来接纳新的船只,而按方案二,在第2小时就可以空出一个泊位来接纳新的船只,这样,码头就会减少拥堵的可能性。

2020年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奥数题及答案

2020年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奥数题及答案

小学四年级奥数题:统筹规划1、烧水沏茶时,洗水壶要用 1 分钟,烧开水要用10 分钟,洗茶壶要用 2 分钟,洗茶杯用 2 分钟,拿茶叶要用 1 分钟,如何安排才能尽早喝上茶。

2、有137吨货物要从甲地运往乙地,大卡车的载重量是5吨,小卡车的载重量是 2 吨,大卡车与小卡车每车次的耗油量分别是10 公升和 5 公升,问如何选派车辆才能使运输耗油量最少?这时共需耗油多少升?3、用一只平底锅烙饼,锅上只能放两个饼,烙熟饼的一面需要2分钟,两面共需 4 分钟,现在需要烙熟三个饼,最少需要几分钟?4、甲、乙、丙、丁四人同时到一个小水龙头处用水,甲洗拖布需要 3 分钟,乙洗抹布需要2分钟,丙用桶接水需要1分钟,丁洗衣服需要10 分钟,怎样安排四人的用水顺序,才能使他们所花的总时间最少,并求出这个总时间。

5、甲、乙、丙、丁四个人过桥,分别需要1分钟,2分钟,5分钟,10分钟。

因为天黑,必须借助于手电筒过桥,可是他们总共只有一个手电筒,并且桥的载重能力有限,最多只能承受两个人的重量,也就是说,每次最多过两个人。

现在希望可以用最短的时间过桥,怎样才能做到最短呢?你来帮他们安排一下吧。

最短时间是多少分钟呢?6、小明骑在牛背上赶牛过河,共有甲乙丙丁四头牛,甲牛过河需 1 分钟,乙牛需 2 分钟,丙牛需5分钟,丁牛需6分钟,每次只能骑一头牛,赶一头牛过河。

要过河时间最少?是多少?四年级奥数题:速算与巧算(一)1. 【试题】计算9+99+999+9999+999992【试题】计算199999+19999+1999+199+193【试题】计算(2+4+6+ ⋯+996+998+1000)--(1+3+5+ ⋯+995+997+999) 4【试题】计算9999 ×2222+3333 ×33345.【试题】56 ×3+56 ×27+56 ×96-56 ×57+566.【试题】计算98766 ×98768-98765 ×98769四年级奥数题:年龄问题1、父亲 45 岁,儿子 23 岁。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疑难问题解答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疑难问题解答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疑难问题解答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疑难问题解答四年级上册:一、教材第20页提到“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这与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说法不一致。

这什么要做出这样的改动?从历史上看,国内外数学界对于自然数的定义一直存有着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0不是自然数。

例如, 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于1889年提出了一组刻画自然数特征的公理,包括以下五条:(1)1是自然数。

(2)任一自然数都有唯一自然数为其后继数。

(3)没有两个相异的自然数有同一后继数。

(4)1不是任何自然数的后继数。

(5)如果1具有性质P,且任何具有性质P的自然数其后继数也具有性质P,则一切自然数都具有性质P。

从这组公理能够清楚地看到,皮亚诺把0划归在自然数之外的。

再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1999年版)把自然数解释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因为计量的需要,用以表示个数的数目。

首先有数目一,以后逐次加一,即得二、三、四等等,统称为“自然数”。

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材一直采用自然数的这种定义,用N={1,2,3,4,5,…}来表示自然数集,而用N*={0,1,2,3,4,5,…}表示扩展的自然数集。

还有一种观点把0划归为自然数的范畴。

例如,对现代数学基础有很大影响的法国布尔巴基学派的《数学原本》中,从集合论的角度,把0作为空集的基数,这样,所有有限集合的基数就都能够用自然数来刻画了。

当前,国际上绝大部分国家也把0纳入自然数集中。

为了国际交流的方便,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3年12月2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0~3102-93)《量和单位》第311页,就已经规定自然数集N={0,1,2,3,…}。

在《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6月第5版中也把自然数定义成:零和大于零的整数,即0,1,2,3,4,5,…。

根据上述原因,教材研究编写人员在对原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实行修订和编写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时,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对自然数的定义实行了修改,规定0属于自然数。

2019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一课时练习及答案.doc

2019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一课时练习及答案.doc

4.6解决问题
1、王老师买了9支钢笔和9支圆珠笔,钢笔共用去270元。

圆珠笔共用去45元。

每支钢笔比圆珠笔贵多少元?
2、芳芳看一本360页的故事书,用了7天时间看完,前3天共看了120页,后4天平均每天看了多少页?
3、水果店买回香蕉48千克,比购买的苹果的3倍还多12千克,购回苹果和香蕉一共多少千克
4、学校体操队有队员240人,比舞蹈队人数的3倍少30人,舞蹈队有队员多少人?
5、文具店去年平均每月营业额9000元,今年预计能提前2个月达到去年的营业额今年预计平均每月的营业额是多少元?
答案:
1.钢笔和圆珠笔的单价总和是270÷9=30(元)
圆珠笔的单价是45÷9=5(元)
所以钢笔比圆珠笔贵30-5=25元
(270-45)÷9=25元
每支钢笔比圆珠笔贵25元
2.(360-120)÷4
=240÷4,
=60(页);
答:后4天平均每天看了60页.
3.苹果=(48-12)÷3=12(千克)
苹果和香蕉一共=12+48=60(千克)
4. (240+30)÷3=270÷3=90(人)
答舞蹈队人少有90人
5. 9000×12÷(12 -2)=10800(元)
1
2。

1.3括号和解决问题(例题讲解与难点突破)-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深度解读 人教版

1.3括号和解决问题(例题讲解与难点突破)-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深度解读 人教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3.括号和解决问题学问点一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见课本第9页例题4)(1)计算96÷12+4×2,说一说运算的挨次。

(2)在算式96÷12+4×2中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运算挨次变了吗?(3)在算式96÷(12+4)×2中加上中括号“[ ]”,变成96÷[(12+4)×2],运算挨次变了吗?【讲解过程】(1)说出96÷12+4×2的运算挨次并计算。

在96÷12+4×2中,既有乘、除法又有加法,计算时应先算除法和乘法,再算加法。

96÷12+4×2=8+8=16(2)计算96÷(12+4)×2。

加上小括号后,运算挨次发生转变,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3)探究96÷[(12+4)×2]的计算方法。

①生疏中括号。

“[ ]”叫中括号,它与小括号的作用相同,都能转变运算挨次。

混合运算中,假如加了小括号还需转变运算挨次,就用中括号,中括号一般在小括号的外面。

②明确运算挨次。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终算中括号外面的。

先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挨次,再计算。

(见课本第9页“做一做”)360÷(70-4×16) 168÷[(28+44)÷9]【讲解过程】理解并把握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体会括号对运算挨次的运算结果的影响。

在一个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小括号里面的,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终算中括号外面的。

【参考答案】360÷(70-4×16) 168÷[(28+44)÷9]=360÷(70-64) =168÷[72÷9]=360÷6 =168÷8=60 =21学问点二解决租船问题有32人要租船游玩1小时,怎样租船最省钱?(见课本第10页例题5)【讲解过程】1.理解图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疑难问题解答四年级上册:一、教材第20页提到“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这与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说法不一致。

这什么要做出这样的改动?从历史上看,国内外数学界对于自然数的定义一直存有着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0不是自然数。

例如, 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于1889年提出了一组刻画自然数特征的公理,包括以下五条:(1)1是自然数。

(2)任一自然数都有唯一自然数为其后继数。

(3)没有两个相异的自然数有同一后继数。

(4)1不是任何自然数的后继数。

(5)如果1具有性质P,且任何具有性质P的自然数其后继数也具有性质P,则一切自然数都具有性质P。

从这组公理能够清楚地看到,皮亚诺把0划归在自然数之外的。

再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1999年版)把自然数解释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因为计量的需要,用以表示个数的数目。

首先有数目一,以后逐次加一,即得二、三、四等等,统称为“自然数”。

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材一直采用自然数的这种定义,用N={1,2,3,4,5,…}来表示自然数集,而用N*={0,1,2,3,4,5,…}表示扩展的自然数集。

还有一种观点把0划归为自然数的范畴。

例如,对现代数学基础有很大影响的法国布尔巴基学派的《数学原本》中,从集合论的角度,把0作为空集的基数,这样,所有有限集合的基数就都能够用自然数来刻画了。

当前,国际上绝大部分国家也把0纳入自然数集中。

为了国际交流的方便,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3年12月2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0~3102-93)《量和单位》第311页,就已经规定自然数集N={0,1,2,3,…}。

在《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6月第5版中也把自然数定义成:零和大于零的整数,即0,1,2,3,4,5,…。

根据上述原因,教材研究编写人员在对原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实行修订和编写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时,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对自然数的定义实行了修改,规定0属于自然数。

二、对于亿这样比较大的计数单位,怎样协助学生建立相对应的数感?新课标非常强调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教材中也在相关的单元编入了大量协助学生建立数感的素材。

例如,在理解20以内的数、100以内的数时,教材就注意通过估一估、数一数等活动协助学生形成对十、百等数量大小的感觉。

但是,对于一些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如万、亿),如何建立相对应的数感?确实成为教师们教学中的困惑。

首先要说明一点,为了叙述方便,这儿所讲的数感仅仅指对一个数量相对大小的感觉(事实上,数感有着更丰富的内涵,指的是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数量关系等方面的感悟)。

数感的培养不是一两堂课就能达到目标的。

所以,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时时处处实行这方面的渗透,持续积累这方面的经验。

例如,为了协助学生形成对100这个数的感觉,教师能够通过让学生看百羊图、数100粒花生、数100根小棒、估计一堆水果的数量等活动,来建立相对应的数感。

由上面的例子也能够看出,数感的培养不可能是一个抽象的过程。

空泛地让学生说一说“1万有多大?1亿有多大?”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应该借助大量的生活经验,协助学生感受某种具体事物某个数量的相对大小。

即便是借助直观的物体,学生也未必能建立起很好的数感。

例如,我们能够让学生观察一个由1000(10×10×1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感受1千有多大,也能够让他们看十个这样的正方体,感受1万有多大,但如果想通过同样的方式来建立1亿的数感,恐怕在操作层面上是难以实行的。

要建立1亿的数感,需要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凭借生活经验,形成一种大致的感觉就能够了,教学时要求不宜过高。

教材中提供了一些协助学生建立数感的范例,教学时能够参考借鉴。

例如,第12页的第15题,让学生通过一些数学策略和生活经验判断某个数据信息的合理性,就是一种很好的建立数感的方式。

再如,第4页的“你知道吗”以及第33页的“1亿有多大”,都是借助一些具体活动,通过计算,协助学生感受1亿的相对大小。

但要感受1亿,并不像较小的计数单位那样,仅仅凭用眼看、用手摸等直观活动就能达到目的,还需要学生能更好地利用数学工具,同时,要具备很好的长度观点、质量观点、时间观点,更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想像水平,所有这些,都能够辅助学生较好地建立1亿的数感。

例如,1亿名小学生手拉手能够绕地球赤道3圈半,学生虽然不可能对地球赤道的长度有亲自体验,但能够利用想像和简单的科学知识,实行粗略的感受。

除了教材上提供的这些素材以外,教师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自行选择素材,设计各种活动,感受丰富多样的“1亿”,如:一亿名小学生站在一起,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1亿粒大米有多少;1亿粒黄豆有多少;1亿滴水有多少;等等。

三、教材中介绍了计算器的使用,但实际教学中一般不允许使用计算器,应如何处理这个矛盾?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器、计算机在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对于社会生活中一些大数目、多步骤的复杂计算,纸笔运算、珠算等显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的要求,需要有更先进的计算工具来代替。

所以,计算器乃至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技能要求,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的。

新课标在第二学段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实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根据社会的发展状况和课标的精神,教科书中除了介绍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以外,还编入了一些利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习题。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较好地掌握口算、笔算、估算技能。

在此次小学数学课程和教材改革中,虽然删去了大量的数目较大、步骤较多的计算内容,计算要求也相对应降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基本的计算水平仍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这个点不会因为教材中引入计算器而有所改变。

学生对四则运算的意义、算理、算法的理解和掌握,仍然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

所以,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口算、笔算、估算技能与学习使用计算器不是对立的,而应该和谐统一、互为促动。

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学会判断何时使用口算,何时使用笔算,何时使用估算就充足了,何时又最好使用计算器。

根据不同的情境、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算法,是对学生计算水平的基本要求。

试想一下,学生学会计算器以后,如果面对6×7这样的简单计算也用计算器去计算,我们该如何评价其计算水平呢?但如果碰到的是像3284×2367.7这样的计算,又何必为难学生,非得要求他们用笔算呢?我们认为除了学习基本的按键方法以外,学生能够在以下情况使用计算器:计算涉及到的数目较大,计算涉及的步数较多,验算(要求笔算验算的除外),利用计算器探索和验证数学规律。

当然,计算器不是万能的。

有时,对于一些特殊的题目,如1998+1999+2000+2001+2002,使用巧妙的简算方法,速度更快,准确率更高。

再如,有时因为按键失误,反而引起错误,此时利用口算、估算的技能,也能够协助验证计算器计算的准确性,如计算325×125,如果积的个位不是5,就能够判断一定是按错键了。

所以,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要避免两种极端的做法。

一是因为教材中编入了计算器的内容,一遇计算就使用计算器,使得学生的口算、笔算水平大幅滑坡。

二是怕学生养成对计算器过度依赖的坏习惯,索性就不教学生使用计算器,这种讳疾忌医的做法也是没有必要的。

关键是在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把握尺度,既要保证学生的基本计算水平得以牢固掌握,又要使学生掌握先进的计算工具,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这种技能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

四、教材第60页的问题解决中,使用了乘法估算,并把两种估算方法加以比较。

估算方法有好坏之分吗?应怎样展开估算教学?估算水平是学生计算水平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新课改中增大了估算内容的比重,这也是符合各国数学课改的潮流的。

估算的功能分为两方面,一是数学上的功能,例如培养数感(如判断24×12=2408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为精确计算作准备(如要计算492÷12时,往往先用480÷10或490÷10或500÷10来试商)。

二是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当无法精确计算或没有必要精确计算时,有时用估算也能解决问题。

下面谈的主要是第二种情况。

在实行估算教学时,能够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以供参考。

一、估算意识与估算技能的培养同样重要,前者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超过后者。

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估算”上,例如,先用“四舍五入法”求出算式中的近似数,再对近似数实行精确计算,这样,估算就变成了一种僵化的固定的方法。

对于“为什么要估算”,过去注重得比较少。

实际上,学生能否根据不同的情境灵活选择合适的算法,是考查其解决问题水平的重要方面。

对面对一个数据模糊不清甚至残缺的问题情境时,有的学生束手无策,因为数据不完整,无法精确计算,但有的学生却能利用已有信息,灵活使用估算策略,把问题解决,这就反映出两类学生不同层次的解决问题水平。

二、估算策略的灵活性问题。

上面已经谈到,过去教学估算,策略往往是唯一的、固定的,但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个现实问题时,常常是“条条大路通罗马”,选择何种估算策略,并没有一定之规。

例如,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燕鸥每天飞735千米,从北极到南极行程17000米,20天能飞到吗?”能够把735看成750,也能够把735看成800,都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估算策略的有效性问题。

抽象地讨论估算方法的优劣似乎意义不大,因为判断优劣的标准本身就不好定。

但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来说,这种讨论还是有必要的。

要判断某种估算策略是否合理,其标准就是利用该策略能否解决该问题。

就拿教材第60页例5来说,第一种解法是典型的“四舍五入”的估算方法,但在这儿却对解决问题无效,因为把一个因数估小了,另一个因数估大了,不能把最后的估算结果5000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

第二种解法是把两个因数都估大了,估算出要准备5500元钱,一定能解决问题。

四、要明确一点,估算不是万能的。

有时候,某种估算策略能在某一问题情境中加以应用,是因为无需利用精确计算就可解决该问题。

但有的时候,用若干估算策略仍然不能解决问题,说明该问题仅用估算是不够的,必须实行精确计算。

例如,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89个同学去公园,门票9元一张,带800元够吗?”如果把89估成90,90×9=810,如果把9估成10,89×10=890,如果把89估成80,80×9=720,这三种策略都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种时候,说明用估算不足以解决问题,要精确计算。

总来说之,在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时,可能存有多种可用的估算策略,也可能用任何一种估算策略都不能解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