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智能楼道灯——红外传感器》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智能楼道灯——红外传感器【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介绍了红外传感器及其应用,重点体现了信息的感知。

在物联网的体系架构中,信息感知是基础。只有全面感知信息,才能可靠传输信息,并最终实现智能应用。而传感器技术是感知层的重要技术手段,红外传感器也是众多传感器技术中最普通常见的。正确认识红外传感器及其应用,可加深学生对信息感知的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通过《物联网就在身边——初识物联网》的学习,已经了解了物联网及其应用的相关知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六年级的学生对于生活中诸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信息是如何被感知的?如何传输的?又是如何最终实现智能应用的?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模糊的,知识结构是零散的。所以,消除学生对物联网的神秘感,帮助学生完成建构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网络图,是教学设计的重点。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红外线,知道人体能发出特定波长的红外线;

(2)认识红外传感器,能辨认常见的红外传感器;

(3)了解红外传感器的特点,能够列举红外传感器的常见应用;

(4)了解智能楼道灯系统的工作过程。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智能楼道灯系统的分析与建模,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2)通过对红外传感器探测范围的探究实验,体验较为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

(3)通过讨论、评价日常生活中红外传感器的典型应用,学会评价它们的特点及其与实际生活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情境设置与视频观察,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物联网应用;

(2)通过建模体验与探究实验,引导学生产生保持学习与使用物联网技术的兴趣;

(3)通过讨论交流与展示同龄人的新发明,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 行为与创新

(1)通过对智能楼道灯的解剖,了解其系统组成,发现其信息获取的特征;

(2)通过分组实践,拓展对红外传感器的认识;

(3)基于对红外传感器的认识,提出解决问题的畅想方案。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认识红外传感器,能描述它的特点及探测范围;

(2)通过对智能楼道灯系统分析建模,体会信息的感知及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难点:

(1)红外传感器及其特点。

(2)智能楼道灯系统的工作过程。

【教学方法与手段】

分组讨论、总结提炼、实验探究等。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机房、实验器材、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课前事先在机房门口放置红外线迎宾器(图1),当学生进入教室的时候,会自动发出“欢迎光临”的问候语。

以迎宾器的自动感应联想生活中类似的物联网应用,如:自动门、感应龙头、烘手器、楼道灯等(播放校园内的自动感应楼道灯的视频)。教师和学生通过对

生活中自动感应现象的罗列与梳理,提出问题:以上物联网应用中,物与物是如何相连的?即“物”如何感知“物”的信息,经过信息传输,最终实现对“物”的自动控制?引出课题——智能楼道灯,即以智能楼道灯系统为例,来探究这些物联网应用背后的科技之光。

图1

【设计意图】第一环节关键词——发现。发现生活中与红外传感器相关的物联网应用。以生活中的情境、生活化的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引起求知欲,令学生注意力集中。人性化的迎宾器,舒缓气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是课堂的悬念。

二、分析架构,突显核心

(1)分析:感知信息的设备是什么?

①提出问题:教师设问人和灯之间是否存在另外一个设备在起作用?

②大胆猜测:学生仔细观察智能楼道灯系统图(图2),大胆猜测,并尝试在图2上指出该设备。

图2

③小心求证:通过视频求证。教师继续播放校园内的自动感应楼道灯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最后视频的画面定格在“红外线感应开关”上,由此验证了前面猜测的正确性。

(2)分析:人体的哪种“信息”被感知?

①提出问题:教师设问人有哪些信息可能被感知呢?它(指红外线感应开关)是不是看到了什么?或听到了什么?

②大胆猜测:学生大胆猜测,多个学生轮流补充回答,人体可能被感知的信息如外貌、声音、身高、体重、指纹、虹膜等。

③小心求证:通过教材求证。学生阅读教材,用“一句话概括”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是红外线?人体会发出红外线吗?什么是红外传感器?学生阅读教材获得关于红外线、红外传感器的文字描述,初步体验。教师通过课件给出关于红外线、红外成像的图片描述,再以小组为单位,提供给学生红外传感器的实物,让学生近距离观察红外传感器的外观,体会红外传感器的小身材,大用途;同时拆开迎宾器,让学生指出迎宾器中红外传感器的位置,加强学生的体验。

(3)小结

①在智能楼道灯系统中,是“物的信息”被感知,而非“物”本身,即感知了人体发出的红外线。

②红外感应开关里的奥秘:里面必定包含有“红外传感器”。

【设计意图】第二环节关键词——分析。以“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的学习模式,师生共同就智能楼道灯系统的以下两个问题展开分析:①感知信息的设备是什么?②人体的哪种信息被感知?同时,渗透学习方法:即由问题出发,先提出假设,再科学求证。

这里体现了课堂组织的“问题导向”,即由问题作为出发点,教师鼓励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大胆猜测,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方案,逐步造成这样的情况。这个问题学生急于解决,并且已经提出了假设方案,但是利用现有的知识和技能却无法证明假设是否正确有效,形成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迫切的要求下主动寻求较为科学权威的求证。

对于“什么是红外线?什么是红外传感器?”,这部分内容属于陈述性的知识,书上有现成的名词解释,所以安排学生2分钟自主学习,同时教师提供3个问题和线索,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时的效率。学生从自主学习首先获得“文字信息的描述”,然后全班交流获得“图片信息的描述”以及“实物展示”,最后“实物解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消除了学生对红外传感器的神秘感,逐步揭开了红外传感器的庐山真面目。课堂到这里,补充完整的课题:《智能楼道灯——红外传感器》,其中,红外传感器是智能楼道灯系统的核心。

三、搭建模型,解读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