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生态观论文

合集下载

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生态观

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生态观

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生态观生态建筑设计的目的是最大化节约资源,它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合理和尊重自然环境的设计组织,获得一种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这种理念在我国古代的哲学观中已经有所体现,这种原始生态观也早已在人类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应用,只是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对其做过任何总结和深入了解,并且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人本就是自然地一部分,本就该融入自然,与自然合为一体。

1.中国传统建筑中体现的生态思想1.1“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中国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最崇高的基本理念,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人与人所生活的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应和谐共存。

《朱子·语类》中提到:“天人合一,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这里将“天人合一”作为最高的生活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天人合一”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人的生活理想,而且从根本上成就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这个理想千百年来也一直影响着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建筑的发展演变。

这种尊重自然的观念应到继续传承。

1.2 风水理论抛开它的消极面,风水说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态建筑观,古人在建造之初首先探求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构成,然后选择有利地形而建筑和谐的居住环境,使其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效果。

1.3阴阳和五行学说在传统建筑哲学中,阴阳观有很大影响。

如传统民居从南到北塑造的以院为中心和单元的基本平面格局,即屋宇为阳———实;院落为阴———虚,这种阴阳相成、虚实相间的院落序列空间,在密集的居住状态下较好的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五行之说则可以理解为:金犹如人类的生活空间,木犹如自然界的植物绿树,水是生命的源泉,火犹如太阳赋予地球的能量,土则是一切生命的根,五行表达了人、住宅、环境、生态之间的密切关系。

2.传统建筑空间环境中的生态思想中华民族在整个历史的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建筑经验,为了获得比较理想的栖息环境,顺应自然,结合气候,因地制宜,以最简便的手法,凭借最朴素的生态观创造了宜人的建筑空间环境,这些是我们今天创造新的建筑空间环境可以继承借鉴的。

传统建筑论文六篇

传统建筑论文六篇

传统建筑论文六篇传统建筑论文范文11.1历史背景分析。

建筑具有极强的社会属性,能够充分代表城市肌理和文脉片段。

建筑历史是通过传统材料的记录进行呈现的,其从某种程度而言留下了历史印记,具有肯定影响和心理示意。

人作为具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对传统材料自身具有的亲切属性和自然属性能够直接产生认同感。

1.2进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快速进展,建筑行业也迎来蓬勃进展的时期。

传统的建筑材料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自身发生巨大变革,新的建筑理念和技术水平对传统建筑材料给予了全新的概念和意义,表现手法也由保守向夸张过渡。

传统观建筑材料自身具备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都能实现进一步拓展与丰富,美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让人在视角效果上实现美。

目前,诸多建筑师熟悉到现代地域建筑融合地方情感的重要性,不仅能够显示出时代特征,还可以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连续。

现代建筑中融合传统建筑材料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文自然的本质,体现出人文关怀。

1.3讨论传统建筑材料的作用及内在本质。

所谓传统建筑材料是指传统土木建筑结构全部材料的总称。

传统的建筑材料主要有:砖、瓦、沙石、石灰、石膏、菱苦土、水泥、混凝土、木材、竹材等等。

现代建筑师们采纳传统建筑材料的实例进行分析与探讨。

在传统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材料的运用下,体现建筑魅力,使传统建筑材料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

2新理念在传统观建筑材料中的体现在全球化的今日,世界各国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文化方面都相互交融,世界文化与传统文化更是无法避开的相互交织。

而处于这种世界进展趋势之下,我们应当正确看待传统建筑材料,在当地传统建筑材料的基础之上,将外来的和新的信息和资源进行借鉴。

目前,地域性的建筑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利用高科技水平和材料,还需要考虑如何与传统材料有效结合,在保持传统建筑自身属性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以顺应时展要求。

当前,随着高新技术工艺的水平的提高,为传统建筑材料的进展制造了更多的机会与平台。

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态智慧

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态智慧

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态智慧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

古代生态哲学源于儒释道三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衍生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法则。

古典园林在选址、理水、建筑、植物等方面有着成熟的体系,其可持续性表明其中含有突出的生态智慧。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态智慧,给与现代风景园林建设一定的参考,加快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字:生态智慧;中国古典园林;古代生态哲学;园林营造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工业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之心越发强烈。

纵观我国古典园林发展史,“生态”这一理念其实并不是新鲜概念,“道法自然”、“物我同一”、“虽为人作,宛自天开”都是对生态理念的转译。

深入挖掘古典园林的生态观念和建设手法,用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对推动风景园林行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古代哲学思想和生态智慧古人在初步了解植物生长与温度、光照、水量等存在紧密的关系之后,运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简单的生态思想,出现了敬畏自然、崇拜自然的习俗和观念。

这些朴素的生态哲学智慧也包含在后面出现的儒释道三家哲学体系中。

1.1老庄道家哲学的生态智慧老庄哲学在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是中国古典园林生态哲学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是最富有生态智慧的的经典。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界的所有物体具有统一性,推崇“天人合一”。

这种观念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表现为“寓情于景”、“借景生情”,追求人与自然融合的意境美和明显的写意性,表达了人与自然亲和无间的情感。

《老子》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存,高度反对破坏自然的人类活动。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极力表现出自然野趣的创作主导思想,崇尚自然,追求天成之美。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对这种思想的凝练,也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基本原则。

1.2佛教、儒家哲学的生态智慧佛教以“善”为本,其中禅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最大。

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民居的生态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民居的生态文化

建筑文化生态学结课论文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民居的生态文化摘要:中国传统民居具有丰富的思想和内涵。

我一直对于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思想。

笔者认为: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思想非常复杂,值得仔细揣摩。

我又对生态系做了相应研究。

生态系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系。

对于建筑来说建筑与生态也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古代居住内外的生态环境,居住与环境生态都与建筑密不可分。

关键词:传统民居;生态文化思想;生态系民居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建筑类型。

中国传统民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根植于流传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是我国古代建筑遗产中的一份宝贵财富,代表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极富人情味和地方特色,朴素实用、灵活多变、适应性好,是真正的民间传统建筑艺术,其多样的形式,精巧的营造,融合自然,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传统民居建筑除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欣赏价值外,其体现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以及所蕴涵的生态经验对于现代民居建筑,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中国古代生态观,内向耗散文化的艺术观。

环境对人来说关系十分密切。

讨论建筑环境生态观,其实质是个环境问题也同样有着美学行为,人—建筑—生态—艺术。

首先,文化从环境出发会更清晰一些。

中国的地域特征与环境生态。

文天祥在《金陵驿》诗中说“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民半已非。

”战争使建筑毁损,人员伤亡,历史的变迁,但自然景物具有相对的不变性。

如今我们基本上仍可以从现在自然学物来认识中国古代的人—建筑—生态艺术环境。

也可以说,古代中国的自然地理形式。

是良性的生态环境。

我国的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及诸自然资源,其类型是比较丰富的。

从环境特征来说大体可以分为华南,华北,东北,西北,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

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青藏高原等几大块。

这许多的自然类型,还有以得出一个重要特征,既以中原为中心的内向特征。

这种地理结构正式构成中国社会理想的形态原因,内向轻微自活系统。

由于中国国土辽阔,早在两汉时期,我国就有包括西域都护府及匈奴,鲜卑,羌和哀牢(也就是今天的云南)等在内的疆土,面积超过今之中国疆域,其次中国地处北半球和亚洲中的纬度及大陆东海岸,有良好的居住条件。

生态建筑与建筑设计的论文

生态建筑与建筑设计的论文

生态建筑与建筑设计的论文一、生态建筑概述1.生态建筑的概念生态建筑,顾名思义是将生态学中的要求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引入到建筑学中来,使建筑设计理念能够符合生态学中的资源循环再生、反馈平衡以及自然调节机制等内容,意即在建筑从设计到施工,再到使用的整个流程能够以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作为依据和标准。

一般而言,人们对生态建筑的认识等同于生态化建筑,其存在的基础是自然界,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生态学的理论知识对建筑学进行重新的诠释,最终使设计成果成为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

为了使这一生态系统得以在良好的状态下运转,需要对建筑内及周围的环境因素进行有效利用,使得建筑系统成为耗能低、健康无污染且能实现资源二次利用的绿色舒适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生态建筑的特点与普通建筑相比,生态建筑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可归纳为节能和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在资源的利用方面,生态建筑将主要利用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来满足生活需要,如太阳能、风能、水利以及海洋能等等,从而尽量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这样,通过资源利用形式的改变就极大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不必要的能源损失,并达到能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目的。

例如:烧水时可选择太阳能,减少对电能、煤气及天然气等能源的过度依赖;在墙体装饰时可选购具有保温隔热作用的材料作为外墙涂料来使用,减少空调的开放时间;废气废料应得到妥善的化学处理之后再进行排放,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危害;另外,室内环境的营造对居住者身心健康的影响也是应积极思考的内容之一。

二、生态建筑在建筑设计中的实际应用1.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建筑理论要考虑的影响因素(1)自然环境生态建筑应首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自然环境,其应用的核心原则就是来源于自然,应用于自然,以及最终实现零污染和零排放。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建筑回归自然。

由于生态建筑本身就是一个能够实现循环发展的有机系统,因此,应当与自然环境之间建立起和谐共存的良性互动作用,而生态建筑也会处于自然环境的各种复杂因素的牵制之下。

生态建筑论文(优秀4篇)

生态建筑论文(优秀4篇)

生态建筑论文(优秀4篇)1茶馆建筑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及不足认知客观的看,在当今人们生活消费理念日益成熟的今天,整个茶文化资源在社会大众生活理念中的价值和认可度日益突出,而在这一过程中,茶馆建筑设计活动所具体承载和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生态态度,同时,也是一种具体的人文理念和价值思维。

可以说,如今,茶馆所承载的已经不再是一种饮茶功能的发挥与阐现,同时,其中所具有的分享功能、交际活动的价值进一步明显。

因此,我们认为,此时整个茶馆建筑设计活动中,其生态理念和人文气息的价值作用日益全面。

就当前时代发展的整体特点看,茶馆建筑作为一项融合了多样资源要素的承载体,其中所具体表达的不仅是一种文化思维,同时,也是一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思维。

结合当前整个茶馆建筑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诉求看,无论是具体的设计思路,还是相应的茶馆建筑设计理念,其最终的核心始终都是基于相应审美理念基础上,所进行的具体设计创新与突破。

当然,不仅如此,在当前社会大众,日益注重人文、休闲乃至生态诉求的今天,我们看到,完善的茶馆建筑设计活动,其中所需要具体诠释和表达的,不仅仅是设计思维上的全面提升,同时,也是审美理念的全面呈现。

所以,就当前整个茶馆建筑设计活动的实施机制来说,选择完善而具体的设计思维就十分必要。

2茶馆建筑的时代功能认知艺术元素是一种综合化的价值理念和思维内涵,其中所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元素上的多元化和全面化,同时,其中更重要的是传递了相应的艺术设计理念。

因此,在当前,我们对整个艺术元素的发展与应用状况,进行成熟分析时,我们必须清楚,其中,所给与我们的,将是一种本质上的引导和诠释及表达。

所以,合理认知茶馆建筑设计活动中,所具有的艺术元素,就至关重要。

就当前整个设计活动的方向看,设计理念的多样化、生态化、乃至具体的人文化,其中所展现的生态园林风格,不仅仅是人们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同时更是具体的设计理念诠释与融入,所以,想要实现最佳设计机制,那么,其所能集中呈现的将不仅是整个茶馆建筑设计品质的集中提升,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让茶馆的内涵,实现了全面而具体的丰富。

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建筑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建筑摘要:本文阐述了生态建筑的基本概念再以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风水的理论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生态建筑实践中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生态建筑;传统文化;佛;道;儒;风水;可持续发展;1.生态建筑人、建筑、环境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

西方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人口爆炸、空气、水和土地资源日渐退化环境祸患正威胁人类生态问题日趋严重。

大量耗费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普惠发展之路。

这是摆在建筑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1992年联合国通过了《里约宣言》为促进地球生态系统的恢复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

在建筑领域内生态建筑的发展在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取得可喜的成就。

生态建筑有时又被称为“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严格地讲都是不全面的。

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

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将人居环境纳入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即是对这一思想的提倡。

它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而是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

建筑的生态化一般应从以下几点内容着手设计:第一重视对设计地段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延续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

第二增强适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

第三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高蕴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争取重新利用就得建筑材料。

.第四针对当地气候采用被动式能源策略尽量利用可再生能源。

第五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减小建筑体量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

第六减少建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避免破坏环境、资源浪费以及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我国古代先人在数千年与大自然共处的过程中创立了许多与大自然相互关系的理论对目前的生态建筑理论及可持续发展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有许多建筑手法可资借鉴。

传统建筑艺术生态文化理念的当代启示

传统建筑艺术生态文化理念的当代启示

传统建筑艺术生态文化理念的当代启示摘要:文化作为社会经济开展的重要组成局部之一,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生态文化是文化的一个主要分支,我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建筑理念、建筑格调都与生态文化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然而,最近几年,局部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未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人们生活环境受到影响。

所以,现代城市生态建设应当吸取传统建筑艺术的生态观念,即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人性化。

本文主要阐述了生态文化的内涵、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的关系,以及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对现代建筑与生态建设的启发,进而使当代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生态文化建筑作为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古往今来,人们所居住的场所,无论是洞穴、帐篷、茅草屋直至现代的高楼大厦,都与自然环境存在密切的关系。

在我国传统建筑艺术中,能够充沛考虑自然环境、生态文化等因素,从而为人们发明出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生态文化因素的探索,从建筑与生态文化关系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生态文化,从而为现代建筑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生态文化的内涵生态文化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某种推演与表现,生态文化的形成与开展进程,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生态化的开展过程。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关系新的价值取向,即理解自然、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展。

生态文化是从原始文化、人本文化演化而来的,原始文化的核心是“自然中心主义〞,人本文化的核心是“人类中心主义〞【1】,而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开展〞。

生态文化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纽带,具有人类文化的结构,通常情况下,可以划分为下列几个方面,即物质文明生态文化、精神文明生态文化、制度生态文化。

物质文明生态文化包括人口、资源和环境,精神文明生态文化包括生态社会、生态伦理,制度生态文化包括政治、政策、法制、法规,这些因素都与建筑艺术不可分割,是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
LU a — a Xio hio ,
( a u t S h o, u a nvri o T c n lg , u a 3 0 0 C ia Grd ae c olW h nU ies y f eh ooy W h n 4 0 0 , hn ; t
C l g r , nu gi l r nvri , e i2 0 3 ,hn) o ee f t A h i r ut aU ie t H f 30 6 C ia l oA s A c ul sy e
关 键 字 : 统 民居 ; 筑 艺 术 ; 态文 化 ; 态 建设 传 建 生 生 中图 分 类 号 : 5 G9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2 6 ( 0 9) l 0 3 — 5 10 — 4 3 20 0 一 12 0
Ch n s a to lAr h t c ur n Ec -Cu t r i e e Tr dii na c ie t e a d o lu e
仰 韶 文化 遗 址 、 河 中下 游 地 区 北 方 典 型 建 筑 形 态 、 黄 四合 院 布 局 形 式 、 部 及 西部 边 疆 等地 区 的 民 居 北
形式 , 出传统建筑艺术的生态文化对 3代城 市生态建设的启示 , 提 - " 即当代城 市生态建设应吸收传统建
筑 艺术 系统 化 、 自然 化 、 济 化 、 性 化 的 四 大 生 态观 。 经 人
icud n yse tz to , tr lz to e o o iai n uma z to . n l i gs tma iai n nau aiain, c n m z t a d h on niai n
K yw r s rdtnlo ue a ht t e r eoc h r;clg acnt ci e od :t i afkh s;r ic r t c—u ueeo i los ut n a i l o o c e u a; oc r o

生态建筑观与环保理念在当前建筑设计中的体现论文

生态建筑观与环保理念在当前建筑设计中的体现论文

生态建筑观与环保理念在当前建筑设计中的体现论文生态建筑观与环保理念在当前建筑设计中的体现论文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建设水平不断发展。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行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建筑行业在我国城镇建设的面积在不断扩大,建筑风格逐渐与国际理念的发展相结合、高速发展的建筑行业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建筑行业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和资源的损耗量的不断增加,为我国经济发展既提供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

因此,在建筑的建设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将环保和生态建设的理念和技术融入其中。

文章笔者通过对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观与环保理念的体现进行深刻分析,希望能够为建筑设计的有关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建筑观;环保理念;建筑设计高速发展的建筑行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支柱产业。

近几年,由于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使建筑垃圾和资源损耗量加大。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重要影响地球生态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国制定了“节能减排”为基本国策,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设计过程要与当前发展的理念相结合。

由此,文章以生态建筑观与环保理念在当前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为讨论主题,作出了如下论述:1 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1.1 建筑设计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城镇建设的步伐加快,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

城镇建设过程中,建筑物的面积逐年增多,建筑的特点逐年变化。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其经济综合国力的发展速度使其在国际各种峰会讨论中不可缺席,世界需要听到中国的声音。

中国各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市场的`引导。

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要时刻关注国际新型的理念和针对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解决方案。

目前,在建筑设计的发展过程中,生态建筑观念的具体体现是在建筑设计中坚持以生态环境和建筑物的建设相协调统一的方式进行的。

这种建设方式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建筑观念整体是利用环境的生态管理技术和建筑的设计的相关理念的结合,以及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目标,进行建筑的设计。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文化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文化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文化中国传统的民居居住形式和传统民居建筑都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思想在其中,其中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文化思想非常复杂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我们都想打造一个生态的居住环境,所以建筑的生态文化直接影响着整体环境的生态化。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亦是如此,在任何时期对于建筑来说都与生态环境密不可分。

标签:生态观;传统民居;建筑;生态文化中国的建筑发展史源遠流长,每个时期都有其代表的建筑类型,都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几千年古代建筑遗产中一份珍贵的宝藏,对于当代建筑和将来的建筑发展来说都有着很高的研究意义和参考价值。

我国的传统民居建筑虽然说一直在发展,但都有着自己的地区独有风格特色和文化内涵。

传统的民居建筑不只是说有着很悠久的历史、独有的文化价值和建筑形式参考意义。

最重要的是,传统民居建筑独有的特色风格内在的生态文化对于建筑发展有着很深的启发和很高的研究价值。

1、融入进建筑中的生态自然观念谈到生态自然不会离开环境,一个可以称之为“好”的建筑,不单单是这个建筑符合使用者不同的生活工作需求,也要与其所在的环境相适应,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到“内需”和“外应”。

人-建筑-生态,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我国著名诗人杜甫在诗中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战争使得当代建筑受到了严重破坏、人民流散,但即使建筑被破坏了,其应景而生的草木茂密,也依旧显映在人们眼前,这就说明自然的景观事物具有相对的不变性。

我国地域辽阔,所以其自然环境类型、气候、地理面貌、和自然资源都是很丰富的,不通区域的人民拥有符合当地特色的生态观,生态观是人们对生态环境一个总的认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我们这几十年来,都在持续不断地讲要保护生态环境,要与自然和谐共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实这种生态的价值观念不是现在才有的,我国古代就有着丰富的生态观,而且古代人在处理生态自然与人的关系时都是非常具有智慧的,而将生态观念融入到建筑理念中,则更加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最早的生态理念和价值。

生态建筑的浅论

生态建筑的浅论

生态建筑的浅论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设计很少考虑生态建筑的设计,这种现象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违背。

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们的生存发展,今世界的现状是:人口不断增长,可利用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已经严重的失衡;这些问题让我们不得不重视生态建筑这个话题生态建筑,生态建筑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设计潮流。

本文从我国传统建筑和新型建筑两个方面分析了建筑设计思维的生态建筑。

标签:生态建筑;传统建筑;新型建筑一、背景我国的生态建筑的步伐起步较晚,近几年才开始关注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对于生态建筑的设计还停留在规划和认知的初步阶段,没有结合到建筑的具体设计理念中去。

我国现阶段的建筑大多数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没有代表的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有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缓解能源危机,但是生态建筑的理念在我国还没有被大面积认可,一部分开发商认为生态建筑的设计成本较高,且经济效益较低,不能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符合商人的基本利益,一般不采用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对于建筑设计人员来说,设计人员的图纸只有得到开发商的认可.才能称之为一个合格的建筑设计,因此设计人员不会主动地构思生态设计的设计理念;这些方面使得生态建筑在我国止步不前,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

随着其他国家能源危机的持续爆发,世界各国都把申泰建筑作为现代建筑的里程碑节点,新世纪的建筑发展及发展的方向以生态建筑为代表,现阶段我國的生态建筑在设计技术思维上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必须克服生态建筑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建筑,使我国生态建筑的不断发展。

二、生态建筑意义1传统建筑的问题如今我国的建筑设计在生态建筑方面涉及到的内容是非常小的,绿色建筑更是微乎其微,大多数建筑都是混凝土结构,幕墙采用玻璃,玻璃幕墙在增加建筑物亮度的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物的室内温度及光污染,增加了建筑物的能源消耗,进一步扩大了资源的浪费。

试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环境生态观

试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环境生态观

试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环境生态观作者:张刚刚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16期摘要:本文论述了中国古代建筑在生态环境中的艺术价值,生态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系。

对于建筑来说建筑与生态也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古代居住内外的生态环境,居住与环境生态都与建筑密不可分。

中国的古代建筑在生态环境中表现出了与人与自然环境融为—体,互为平衡。

关键词:建筑;生态环境;居住习俗;建筑文化;美学艺术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家。

绵绵五千年的风波历史,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特色。

文化的沉淀,不仅仅凝聚在优雅诗词歌赋和动人心弦的历史故事中,更多的,是存在于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的地方。

例如,我们的建筑,从建筑中不仅可以看出设计者的风格,更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风格。

在宫室、园林、建筑空间的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创造与贡献,形成了迥别于西方建筑的特殊风貌,在人类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时至今日,古代建筑的生态特质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

这主要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现的生态环境价值,它更具有一定的研究和探讨价值,特别是对生态环境与审美艺术文化的关联更具有其必要性。

本文就中国古代建筑与生态环境文化习俗及美学和生态艺术观进行探讨环境对人来说关系十分密切。

讨论建筑环境生态观,其实质是个环境问题也同样有着美学行为,人—建筑—生态—艺术。

首先,文化从环境出发会更清晰一些。

中国的地域特征与环境生态。

文天祥在《金陵驿》诗中说“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民半已非。

” 战争使建筑毁损,人员伤亡,历史的变迁,但自然景物具有相对的不变性。

如今我们基本上仍可以从现在自然学物来认识中国古代的人—建筑—生态艺术环境。

也可以说,古代中国的自然地理形式。

是良性的生态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建筑也是同样。

我们应不仅从形式的角度,而且从文化环境生态解传统,譬如:属于第一层面的,传统建筑中古典美的屋顶、斗拱、柱廊的造型特征,诗文、书画与工艺结合的装修形式,以及各式门窗菱格、装饰纹样;第二层面的,庭院式布局的空间韵律、自然与建筑互补的环境设计,诗情画意、充满人文精神的造园艺术,形、数、画、方位的表象与隐喻的象征手法;第三层面的,“天人合一” 的自然观和注重环境效应的“风水” 思想,阴阳对立、互动、相应的哲学思维和“身、心、气” 合一的养生观,等等。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生态观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生态观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生态观本文从自然地理因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风水理论三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生态观的形成和发展,并结合实例探讨其对当代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借鉴及应用标签自然地理因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风水理论;中国传统民居;生态观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倒原始社会时期,几千年来发展成为完整的建筑体系。

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的观念始终贯穿其中。

这种生态观的形成不仅受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以及风水学说的影响。

1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生态观的影响在中国传统哲学系统中,建筑哲学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完整序列。

作为建筑代名词的“宫室”,在《周易·系辞传》中的定义是:“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移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古人认为宫室不过是遮风挡雨供人栖息的处所。

建筑的功能性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命题。

儒道两家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的主要框架。

儒家思想的“礼制”学说赋予了中国古代建筑等级的概念,这一特点,是中国建筑文化区别于他国建筑文化的独特之处。

同时,儒家倡导的人和天地之间存在着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理念,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生态观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道家思想体系核心的“道”,在《老子》中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以自然为法则,万事万物也以自然为基本法则。

道家“天人合一”的观念折射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建筑生态观。

2 古代风水学说对中国传统建筑生态观的影响《风水探源》一书中对风水有如下定义: 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是一种能让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感觉安定满足的地形条件。

新西兰学者尹弘基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杂志上撰文说,风水是找寻建筑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与布局的艺术。

古代风水学说的整体系统原则、安全心理的本能需求理论是中国传统建筑生态观方法论的重要构成部分。

中国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及其当代意义

中国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及其当代意义

中国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及其当代意义首先,中国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表现在建筑布局和设计上。

传统民居的布局通常以庭院为中心,周围围绕着多个房间及屋顶,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对流风、自然阳光等。

同时,在屋顶上一般种植着绿色植物,可以吸收太阳光和雨水,起到保温、隔音、净化空气等作用。

此外,传统民居的窗户通常较小,可以阻挡外界的风沙和阳光直射,减少室内能量流失。

这些设计都是基于对生态的深入理解,充分考虑了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人们的生活需求。

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还体现在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上。

在古代,人们非常注重对水、土地和能源等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传统民居通常会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和地下灌溉系统,将雨水用于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减少了对地下水的消耗。

同时,古人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较为注重环保,采用当地资源,如土木结构、茅草屋顶等,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此外,古代人们还积极利用房屋和园林中的空地种植蔬菜和草药,实现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对于当代问题的解决和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建筑规模的扩大,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能够提供给我们一些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参考。

例如,在城市设计中,可以借鉴传统民居的布局和设计理念,构建更加生态友好的城市。

其次,传统民居习俗中强调的资源利用和保护思想,对于当前和未来的资源短缺问题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人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合理利用水、土地和能源等资源的方法,以及减少浪费和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最后,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也对当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提出了挑战和反思。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但也经常陷入过度消费和浪费资源的困境。

传统民居习俗倡导的简约、节俭和环保的生活方式对于我们摆脱浪费和追求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总之,中国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是古代人们对于建筑与居住环境进行探索和总结的产物,对于当代城市化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建筑生态观在传统民居中的运用

建筑生态观在传统民居中的运用

建筑生态观在传统民居中的运用摘要:文中主要研究自然形成的传统民居建筑,自身隐含哪些生态设计概念,对于当前建筑设计发展具有何种益处。

文中主要以传统民居中的建筑生态观为切入点,深入探究了建筑生态观在传统民居中的运用,以期可以为我国建筑设计行业有序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传统民居;生态;生态观念;建筑;运用当前阶段,我国现有传统民居建筑物十分关注“天人合一”的理念,提倡自然生态的发展观念。

从生态学的概念进行分析,其是一种研究生物形态、群体文化及整个文化氛围与成长环境的课程,建筑生态观则是由西方国家建筑师保罗?索勒提出的。

随着“鸟巢”“水立方”“气泡”等现代设计理念在北京的出现,特色危机促使我们开始回顾过去,对建筑生态观在传统民居中运用分析也逐渐变成一种必然趋势。

过去传统民居中隐含着大量的建筑生态理念,为“现代”建筑设计发展提供了诸多理论支撑。

一、传统民居的生态特性与要求《词海》中提出的山地,主要是指地面高度比较高,坡度较为明显的隆起地貌。

其自身的峰顶面积于高原丘陵具有较大区别。

百科全书中指出:“从广义上进行分析,山地主要包含山、丘陵、高原等。

”因此,文中提出的传统民居则主要是指,建立在与山、高原和丘陵上的一切建筑,作为一种关乎建筑形态的定义,在此种背景下,建筑师在设计民居过程中,都会考虑山地地质问题,依据本地区的地形情况、气候情况,尽可能选取最佳的建筑区域。

这与当前我国所提倡的绿色、自然、生态的建筑设计要求是不谋而合的[1]。

以传统民居的建筑生态性质为切入点,可以有效求解出其所蕴含的生态内容。

不论是“口”字型结构的空间设计,还是“回”字型的空间设计,如:东北大院、四合院、傣族竹楼等,都具备一个同性生态---“优化调整水文、严谨动土”。

但是不同类型的民居自然形态也会存在不同的特征,如:高原地区的生态形态与重庆地区建筑物形态呈现完全不同的特性。

如窑洞与吊脚楼。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建筑师对于自然形态因素了解的愈发细致,就越可以建构生态性的民居建筑。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生态建筑设计探讨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生态建筑设计探讨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生态建筑设计探讨摘要: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提高,我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中的体现越来越明显。

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建筑规划设计理念中,不仅可以使我国建筑别具一格,具有中国特色,而且能更好地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本文对我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体现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生态建筑;设计中图分类号:TU712 文献标识码:A1目前我国建筑规划设计的现状1.1 可操作性强在现代,我国的建筑规划设计更加注重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如果一个建筑规划设计方案不具有可行性,那么,对后期的施工建设过程无疑是没有规划作用的。

要使建筑规划设计方案具有可行性,应做到以下几点:(1)建筑规划设计的工作人员要针对建设用地现场进行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交通环境等各方面的勘察,确保该地区的地形情况适用于建筑建设;(2)根据勘察地区的地理条件等选择最佳规划方案,只有最佳规划设计方案,才能保证后期建设过程的顺利;(3)要提升规划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可以结合当地居民的建设要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才能最终达到可操作性强的目的。

1.2 美观性原则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大多追求美观。

要判断建筑规划设计是否合理,居民的居住体验是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在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美观性和舒适性原则,满足人们的购房要求。

除此之外,小区的环境也是购房者重点考虑的内容,因此,对建筑的采光、装饰、绿化等都要进行充分考虑,以满足居民多元化的要求。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向崇尚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因此,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可持续原则,绿色发展原则是基本原则。

1.3注重考虑经济因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直推崇勤俭节约思想,受此思想的影响,在我国建筑规划设计中,也充分考虑了经济因素。

可以通过融入绿色节能设计降低能源消耗,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减少资金投入,降低建设成本,不仅能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将工程建设节省的资金用于其他建设,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生态观【摘要】本文从自然地理因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风水理论三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生态观的形成和发展,并结合实例探讨其对当代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借鉴及应用【关键词】自然地理因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风水理论;中国传统民居;生态观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倒原始社会时期,几千年来发展成为完整的建筑体系。

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的观念始终贯穿其中。

这种生态观的形成不仅受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以及风水学说的影响。

1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生态观的影响在中国传统哲学系统中,建筑哲学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完整序列。

作为建筑代名词的“宫室”,在《周易系辞传》中的定义是:“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移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古人认为宫室不过是遮风挡雨供人栖息的处所。

建筑的功能性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命题。

儒道两家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的主要框架。

儒家思想的“礼制”学说赋予了中国古代建筑等级的概念,这一特点,是中国建筑文化区别于他国建筑文化的独特之处。

同时,儒家倡导的人和天地之间存在着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理念,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生态观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道家思想体系核心的“道”,在《老子》中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以自然为法则,万事万物也以自然为基本法则。

道家“天人合一”的观念折射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建筑生态观。

2 古代风水学说对中国传统建筑生态观的影响《风水探源》一书中对风水有如下定义: 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是一种能让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感觉安定满足的地形条件。

新西兰学者尹弘基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杂志上撰文说,风水是找寻建筑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与布局的艺术。

古代风水学说的整体系统原则、安全心理的本能需求理论是中国传统建筑生态观方法论的重要构成部分。

2.1整体系统原则风水理论思想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

环境中的每一个整体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要素。

风水学的功能就是要宏观地把握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

2.2安全心理的本能需求人类安全需求的内容很广泛,而最首要的是居住环境的安全(包括物质和心理两方面)。

理想风水模式山环水抱,层层护卫,无论是形制(自然山水与建筑结构),都构成了十分完整的安全空间。

按风水模式修建的城市建筑的封闭格局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安全的心理空间。

通常在人们没有任何实体围蔽时,心理处于一种自我紧张的状态,缺乏安全感,而风水模式的层层护卫形制能有效的释放心理的紧张。

3 自然地理因素综合作用下中国传统建筑的生态追求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自然地理背景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很大。

在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作用下,各地区的建筑风格明显不同,但整体表现出统一的自然生态的追求。

东北、内蒙古、西北和华北地处我国温带,多为平原、高原和盆地,地势开阔,民居注重防寒、保温和采暖,建筑以囤顶、一面坡土顶及平顶土墙的单体平房为主,形成了风格厚重的北方风格。

其中位于暖温带的华北平原上的富户们多以单体平房围合成典型的四合院。

亚热带的华中和热带的华南多丘陵山地,民居注重遮阳、隔热和通风,建筑物密度较大,依山傍水,随高就低,多为绿荫中色彩淡雅的楼房、封闭的天井和窄窄的小巷,与青山绿水的环境十分和谐。

西南区为热带山区,建材丰富,民居建筑首先考虑适应山区环境,满足防潮、通风与安全功能,少数民族风格浓郁的干栏式木楼和竹楼与河谷中的雨林相伴。

高寒的青藏区,与皑皑雪山交相辉映的是藏族独特的厚重粗犷的平顶式碉房。

其它富有地域特色的蒙古包、云南“一颗印”、福建土楼、西北窑洞等民居也充分体现了对当地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尊重和依赖。

4 中国传统建筑生态观的技术表现4.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传统建筑在选址上因借自然中国古代大到城市规划,小到居住建筑无不重视基地的自然环境。

在选址上都顺应地形环境,山环水抱,最大程度利用环境优势,降低能耗。

城市选址如在北方,则背山,西南向,利于取暖、节能;如在南方,则优选通风良好的东南朝向,利于通风、采光。

城市规划选址考虑到水质、水流方向,以便于漕运,民生。

湖南岳阳张谷英古建筑群,北靠龙形岭,建筑四周环以曲折水沟,背靠的山脉挡住了冬天北方的寒气,而环绕的水沟与各家庭院天井下的砖砌水沟、门前的方形水池相连,及时排出雨水,并使天落之水与山泉汇集,作为日常洗衣、洗菜之用。

沟中的砂石沉淀了流水,并使水从地层慢慢渗透,成为地下水循环利用。

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民居,则充分结合当地的地形地势,使纵横的溪流穿流于连片的古建筑和街道间,雪山融水也能流经各家各户,起到了夏季降温的作用,也保证了日常生活用水的供应。

4.2中国传统建筑的被动式节能措施云南景洪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完备的干栏式住宅。

傣族人多居住在山岭间的平坝地,其居住区域盛产竹材,建筑也就地取材,粗竹做房屋骨架,竹编篾子做墙体,楼板或用木板或用竹篾,屋顶铺草。

底层架空,饲养牲畜与堆放杂物。

架空层能防潮湿,利于通风散热,又避免虫兽侵袭,并且利于洪水通过。

前廊开敞有顶,形成大片阴影保持下部房间的空气阴凉。

带缝的木楼板使底部较为荫凉的室外空气能渗透到室内,促进空气自然流动带走热量。

福建南部的土楼,外墙用夯土筑成,最厚可达1.9m。

墙内基础皆用大卵石、块石筑造,自地面以下直筑至地面上常年洪水能达到的高度以上,以确保夯土墙免遭洪水冲刷。

夯土墙能极大的阻隔恶劣气候,并且其本身能被循环使用,是极为环保的建材。

与福建土楼类似的有陕北、甘肃东部、山西中、南部与河南西部一带的窑洞四合院。

这一地区土质坚实、气候干燥少雨,挖洞造屋是当地百姓取得住房最方便、经济的一种手段。

窑洞有较厚的黄土层包围,隔热与保温性能好,洞内冬暖夏凉,节能效应。

中国南方天井院式住宅中,三面或者四面都是两层的房屋,中央围出一个小天井,天井起着住宅内部采光、通风、吸烟除尘的作用。

小天井尺寸通常只有4m ×1.5m,加上挑出屋檐,实际露天部分更少,四面二层房屋合成天井高而窄,具有近似烟囱的作用,能够排除住宅内的尘埃与污气,增加内外的空气对流。

天井四面挑出的屋檐有利于遮挡日晒,降低室温。

5 设计实例分析——都江堰大熊猫救护与疾病防控中心5.1设计概况项目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石桥村,基地用地面积约50.51公顷,东临青城山环山渠,西侧群山环抱。

基地内林木茂盛,植被丰富。

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兽医院、疾病控制研究中心、管理办公楼、监护兽舍、游客中心、职工周转后勤用房、熊猫食品加工制作及熊猫圈舍,饲养管理人员配套用房等。

项目建成后将负责大熊猫救护、疾病控制的研究以及外送大熊猫的检疫工作。

5.2建筑设计设计基于可持续发展策略,以尊重地域文化及满足熊猫疾控功能要求为指导原则。

规划机理来源于川西林盘布局,各建筑单体以聚落状,由南向北线状展开,总体规划布局灵动而有机。

空间组织上各建筑聚落依托山体布置,形成若干开合有序,野趣盎然的“院坝”空间。

各建筑聚落参差错落,随机自由,或围合成三合院或四合院,或点、线结合。

建筑单体采取一层或二层的小体量,以现代材料及手法演绎传统川西民居的神韵气质,形态内敛自然。

5.3绿色建筑设计项目拟参评绿色建筑三星标识,设计参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采取了多种适宜生态技术和构造措施。

5.3.1采用屋顶绿化、墙面绿化等多种绿化方式结合,合理搭配乔、灌、草,提高绿化品质,形成富有层次的绿化体系,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遮阳、休憩条件;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区域气温逐渐升高和气候干燥状况,降低热岛效应,调节微气候。

采用透水材料(透水混凝土路面,透水砖停车场)作为园区内硬质地面的铺装,强化天然降水的地下渗透能力,增加地下水涵养,同时减轻排水系统负荷,以及减少雨水的尖峰径流量,改善排水状况。

5.3.2节能设计以被动式为基础,以主动式为补充。

采取了外墙空气间层,屋顶秸秆保温,屋顶通风夹层、增强门窗气密性等被动节能技术措施。

同时采取地源热泵空调系统;优化空调采暖系统及运行策略,提高冷热源、输配系统效率,综合考虑排风热回收等主动式节能技术措施。

主被动式节能设计相结合经济有效的节能。

5.3.3 雨水利用和收集系统。

采用在冲沟中设置堰坝等方式对雨水进行蓄积,将收集的雨水处理后用于绿化和道路(广场)浇洒、补充景观水体、办公楼、宿舍的冲厕用水以及大熊猫圈舍的冲洗用水等。

5.3.4 主要建筑采用钢框架结构体系,并对结构体系进行论证优化,减少钢材用量。

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

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减少二次装修造成的浪费。

建材选用方面,尽量就地选材,施工现场 500 公里以内生产的建材重量占建材总重量的60%以上,有效的减少材料运输过程中的能耗;采用再生混凝土及再生石膏等可再生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可回收利用的旧建筑材料,将基地内原有农宅的砖瓦等材料应用于道路铺地和圈舍矮墙等。

6 传统建筑生态观对于当代生态建筑设计的借鉴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祖先们世世代代智慧的结晶,其中富含了大量的生态设计思想。

目前生态建筑设计多采用高技生态建筑的方式,如太阳能光电池系统,生物科学技术,材料合成技术,信息技术,资源替代技术等。

随着社会科技进步,将高精尖的技术用于建造建筑似乎是必然的趋势。

然而,科技也有弊病,如生产太阳能光电板、太阳能集热板所需要的能量及造成的污染大于普通能源的消耗和污染;同时太阳能光电装置生产电力储存技术复杂,成本也比较高。

高技术的发展,本身也或多或少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从宏观上来讲,是否生态尚存疑问;而从西方学来的生态设计技术,是否适合我国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环境)又需要评估。

因此,我们在发展和应用高科技的同时,也应该挖掘传统建筑中的生态设计思想,例如传统建筑在基地选择、空间组织、体型控制、材料选取等方面的宝贵经验。

这样才能取长补短,达到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