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及其分类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而引起的、对人类造成损失的自然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的不同特征,可以对其进行分类分级。
下面是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一、地震灾害地震灾害是发生在地壳中的一种地震现象,可分为轻微震动、中度震动、严重震动和毁灭性震动四个等级。
轻微震动指震感轻微,无造成重大损失;中度震动指震感较明显,造成一定损失;严重震动指震感强烈,造成重大损失;毁灭性震动指地面严重破坏,造成大量人员、财产损失。
二、滑坡灾害滑坡灾害是指由于地形、地质等原因所引起的土体滑动而形成的灾害,可分为轻微滑动、中度滑动、严重滑动和毁灭性滑动四个等级。
轻微滑动指土体表面出现裂缝,土石松动;中度滑动指土块和石块滑行20米以内;严重滑动指土块和石块滑行20-100米;毁灭性滑动指土块和石块滑行100米以上。
三、地面塌陷灾害地面塌陷灾害是指地下岩土层发生变形或变质,导致地表下沉或坍塌而形成的灾害,可分为轻微沉降、中度沉降、严重沉降和坍塌四个等级。
轻微沉降指地表下沉5-20厘米;中度沉降指地表下沉20-50厘米;严重沉降指地表下沉50-100厘米;坍塌指地表下沉大于100厘米。
四、地面侵蚀灾害地面侵蚀灾害是指河流、海岸、风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岩石、土壤等地表材料发生风化、溶解、流失等现象,导致地表削蚀或冲刷而形成的灾害,可分为轻微侵蚀、中度侵蚀、严重侵蚀和毁灭性侵蚀四个等级。
轻微侵蚀指地表材料流失少于10厘米;中度侵蚀指地表材料流失10-50厘米;严重侵蚀指地表材料流失50-100厘米;毁灭性侵蚀指地表材料流失大于100厘米。
五、泥石流灾害泥石流灾害是指在高山地区,由于暴雨、滑坡等原因,形成的泥石流,可分为轻微泥石流、中度泥石流、严重泥石流和毁灭性泥石流四个等级。
轻微泥石流指泥石流高度小于1米,宽度小于5米;中度泥石流指泥石流高度1-5米,宽度5-10米;严重泥石流指泥石流高度5-10米,宽度10-20米;毁灭性泥石流指泥石流高度大于10米,宽度大于20米。
地质灾害的分类
区域
成因类型
特点
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区 川滇山地 黄土高原 华北和东北地区
冰川泥石流 降水泥石流 暴雨激发的黄土泥石流 暴雨引发的泥石流
规模巨大,频繁而猛烈 较频繁,与人类活动密切 频率规模强度均不及山区泥 石流 频率低,但规模大且凶猛
(2) 分析黄土高原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
3.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是世界上泥石流灾情最严重的 国家之一。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泥石流可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 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 成很大的危害。
1.堰塞湖是指河道因山崩、冰碛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成 的湖泊。下图为“5·12”汶川地震中北川县城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 布示意图。结合有关知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据图说明极重灾区空 间分布的特点。
1.堰塞湖是指河道因山崩、冰碛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成 的湖泊。下图为“5·12”汶川地震中北川县城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 布示意图。结合有关知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分析唐家山堰塞湖形成的自然原因。
2.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中, 水土流失地区分布 规律是什么?
2.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机制 [滑坡的基本条件] (1) 不稳定的山坡形态
(2) 软弱面的存在 (3) 破坏平衡的触发机制
[泥石流的基本条件]
(1)地形陡峻 (2)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3)短时间内大量水流
[泥石流的基本条件]
(1)地形陡峻 (2)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3)短时间内大量水流
基础条件--大量的松散堆积物和较大的地面坡度
触发因素和主要动力条件--突如而来的巨大水流(如特大暴雨)
地质灾害基本知识
地质灾害基本知识1、地质灾害的含义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质沉降,如此等等。
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
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4、地质灾害分级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5、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1)采掘矿产资源不规范,预留矿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体开裂,继而发生滑坡。
(2)开挖边坡:指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设中,形成人工高陡边坡,造成滑坡。
(3)山区水库与渠道渗漏,增加了浸润和软化作用导致滑坡泥石流发生。
(4)其它破坏土质环境的活动如采石放炮,堆填加载、乱砍乱伐,也是导致发生地质灾害的致灾作用。
6、发生前兆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
1、地质灾害灾情依据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特大型:因灾死亡和失踪30人(含)以上,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含)以上的;
大型:因灾死亡和失踪10人(含)以上、30人以下,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含)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中型:因灾死亡和失踪3人(含)以上、10人以下,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含)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小型:因灾死亡和失踪3人以下,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2、地质灾害险情依据威胁人员、财产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特大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含)以上,或潜在经济损失1亿元(含)以上的;
大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含)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含)以上1亿元以下的;
中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含)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含)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
小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
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DZ 一2000地质灾害分类分级Standard of classification for geological disaster(送审稿)2000一发布 2001一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前言为了对地质灾害勘查、监测、预报、防治和灾情统一归口管理,制定本标准。
本标对是地质灾害监督管理的基础标准,可以作为地质灾害分级、分区管理的依据和地质灾害治理前期勘查立项、设计的依据:亦是灾情统计、抗灾防灾的依据。
本标准技术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标准采用的有关定义,给出了理解该标准中使用的术语所必要的定义。
使标准中始终使用同一术语表达某一特定概念,避免一词多义,统一技术语言,以保证对标准的理解和使用。
第二部分是总则,地质灾害分类分级的原则。
第三部分是地质灾害分类,采用三级分类体系,把地质灾害按照灾类、灾型、灾种三级层次进行划分或归类。
第四部分是地质灾害分级,根据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将一次灾害事件划分为特大灾害、大灾害、中灾害、小灾害4级。
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与正文具有同等法规效力。
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给出附加信息,不具有法规效力。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从生效之日起,地质灾害勘查、监测、预报、防治的立项、设计、成果编写以及上报灾情均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一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提出;一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归口;一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国土资源标准化研究中心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梁孙培善柳源张明燕穆春芳一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负责解释目次前言1范围 (1)2引用标准 ................................................. l 3术语 ....................................................... l 4总则 . (3)5 地质灾害分类 (3)6地质灾害分级 (4)附录A(标准的附录)常见地质灾害灾变等级分级表 (6)附录B(提示的附录)地质灾害与地震、洪水等成灾等级划分对比表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DZ/×××—2000地质灾害分类分级Standard of classification forgeological disaster1 范围1.1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基础术语的定义,分类分级的原则,类别和级别。
地质灾害响应等级
地质灾害响应等级摘要:一、引言二、地质灾害的定义和分类三、地质灾害响应等级的划分四、不同响应等级的应对措施五、地质灾害响应等级的重要性六、结论正文:【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原因或自然因素引发的地面或地下物质运动或变形,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突发性自然灾害。
在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减少灾害损失,我国制定了地质灾害响应等级制度。
本文将对地质灾害响应等级进行详细解析。
【地质灾害的定义和分类】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类型。
这些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治理难度高等特点,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带来极大影响。
【地质灾害响应等级的划分】地质灾害响应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对应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级别的灾害。
各级灾害的划分主要根据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等因素进行。
【不同响应等级的应对措施】一级响应:针对特别重大地质灾害,政府部门需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力量,进行抢险救援,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二级响应:针对重大地质灾害,政府部门要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队伍进行抢险救援,减轻灾害损失。
三级响应:针对较大地质灾害,政府部门要指导和协助地方开展灾害治理,加强监测预警,防范次生灾害。
四级响应:针对一般地质灾害,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灾害发生区域的监测和预警,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降低灾害风险。
【地质灾害响应等级的重要性】地质灾害响应等级制度有助于提高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明确各级灾害的应对措施,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救援。
同时,这一制度还有助于加强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能力。
【结论】地质灾害响应等级制度对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根据灾害响应等级,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究竟什么是地质灾害
究竟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定义与分类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球生物等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财产造成损失的自然灾害。
它是自地球形成以来就一直存在的现象,与人类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地质灾害可以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等;而人为灾害则包括采矿活动导致的矿山垮塌、建设工程引发的地质灾害等。
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地球的构造和地质过程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基础。
例如,地震是由于地壳板块的运动和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山体滑坡则是因为山坡上的地层结构不稳定导致的。
人类的活动也会对地质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引发地质灾害。
采矿活动、土地利用不当以及大规模的建设工程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
例如,过度开采矿产资源不仅会导致地面塌陷,还可能引发地面下陷;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加剧地质灾害的风险,如堰塞湖的泄洪和山体滑坡等。
地质灾害的影响与防范措施地质灾害不仅会给人类生活和财产带来严重影响,还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地震可以造成房屋倒塌、道路中断,泥石流可能冲毁农田,洪水可以淹没城市。
因此,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至关重要。
在地震方面,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降低损失的重要手段。
对于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选择合适的土地利用方式,确保地质环境的稳定性,也是防范措施的关键。
另外,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工作,提前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可以帮助人们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减少损失。
地质灾害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灾害。
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损害。
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持续的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地质灾害与防治的专题研究
地质灾害与防治的专题研究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的频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一、地质灾害的分类地质灾害可分为自然型地质灾害和人为型地质灾害。
自然型地质灾害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其发生是由于地质活动引起的。
而人为型地质灾害包括采矿塌陷、工程地质灾害等,是由人类活动所致。
二、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主要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岩土工程性质等有关。
1.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造成的地震是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地震常常伴随着地表塌陷、地裂缝等现象。
2. 地形地貌:陡坡和复杂地貌容易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3. 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位过高或过低,地下水渗流引发地面塌陷是常见的地质灾害。
4. 岩土工程性质:土壤和岩石的稳定性状况,以及相关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等也会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地质灾害的防治主要包括预防、减灾和治理三个方面。
1. 预防: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地质资源,控制开发区域人口数量和建筑规模,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2. 减灾: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治理:对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如山体加固、抢险救灾等,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
四、地质灾害与保险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地质灾害保险的推行变得十分重要。
地质灾害保险是指一种以地质灾害为险种的保险方式。
通过购买地质灾害保险,可以在地质灾害发生时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减轻个人和社会的负担。
五、地质灾害的国际合作地质灾害是全球性的问题,各国互相借鉴经验、加强合作,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至关重要。
在国际层面上,可以通过举办国际研讨会、开展技术合作等方式,加强地质灾害的研究和应对能力,并制定一套全球性的地质灾害防治标准和规范。
地质灾害应知应会内容
地质灾害应知应会内容一、地质灾害的定义和分类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外力作用或自然因素导致的地质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社会发展造成威胁或损害的现象。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二、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预警1. 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引起的震动。
地震的成因主要有地壳运动、岩石变形和地壳应力释放等。
预测地震的方法包括地震监测、地震孕育区划分和地震学研究等。
2.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壳岩浆运动引起的火山喷出物和气体排放现象。
火山喷发的成因包括地壳板块运动和岩浆上升等。
预测火山喷发的方法包括地震监测、气体排放监测和火山形态变化观测等。
3. 滑坡:滑坡是地表土层或岩石层在重力作用下沿滑移面发生的一种地质灾害。
滑坡的成因包括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变化和人类活动等。
预测滑坡的方法包括地质勘测、地下水位监测和地表形变观测等。
4. 泥石流:泥石流是由山坡上的泥沙、石块和水混合形成的高速流动的混合物。
泥石流的成因包括降雨、地震和地表积水等。
预测泥石流的方法包括降雨监测、地质勘测和地表形变观测等。
5.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由于地下岩溶、煤矿开采和地下水开采等原因导致地表下陷的现象。
地面塌陷的成因包括地下岩溶溶洞崩塌、煤矿开采引起的采空区塌陷和地下水开采引起的抽水沉降等。
预测地面塌陷的方法包括地质勘测、地下水位监测和地表形变观测等。
三、地质灾害的防范和应对措施1. 地震防范:建立地震监测体系,及早发现地震活动;加强建筑物抗震设计,提高抗震能力;加强地震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提高应对能力。
2. 火山喷发防范:建立火山监测体系,及早发现火山活动;设置火山预警系统,及时疏散人员;加强对周边地区的火山灾害防范,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滑坡防范:加强地质勘测,及早发现滑坡隐患;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建设在滑坡易发区域;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前疏散人员。
4. 泥石流防范:加强降雨监测,及时预警泥石流;修建防洪堤坝和泥石流导流沟,减少泥石流的冲击力;加强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提高人员安全意识。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地质灾害是自然界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由于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对于地质灾害的评估与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本报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估。
一、地质灾害的定义和分类地质灾害是指自然界因地质构造、地质环境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不良后果。
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地面塌陷等多种类型。
二、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及影响因素地质灾害的危害性主要表现为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
在经济方面,地质灾害容易破坏道路、桥梁、水电站等基础设施,对工业和农业生产造成重大影响。
在社会方面,地质灾害会造成人员伤亡和失踪,和社会治安、交通、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地形、地质构造、水文水利条件、气候条件等。
地形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基础,地质构造是灾害的形成原因,水文水利条件是灾害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气候条件则会影响灾害的规模和频率。
三、地质灾害的评估方法地质灾害的评估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
定性评估是通过对影响地质灾害的因素进行分析,选取一些定性指标,从而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
定量评估则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灾害的发生频率、规模、影响范围等重要参数。
四、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地质灾害的预测是利用地质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对影响灾害的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可能出现的灾害进行判断和预报。
防治工作是从减轻灾害的影响、减少灾害发生的概率、预防灾害的再次发生等方面进行的。
在进行防治工作时,应首先将地质灾害的预测和评估作为依据,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监测与预警,以及利用工程手段对灾害进行防治。
同时也应该注重减轻灾害对经济和社会产生的影响,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预防意识。
总之,地质灾害评估对于预测和防治可能发生的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灾害的因素,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和预测,并根据预测的结果进行相应的预防和防治工作,以尽可能减少灾害带来的危害。
地质灾害防治规范
地质灾害防治规范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这些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因此建立科学的地质灾害防治规范是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分类、评估和预警、防治措施等方面提出一些规范性建议。
一、地质灾害分类地质灾害可分为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震等几大类。
山体滑坡是指山体因活动力作用而发生整体或局部的滑动,可再细分为滑坡、崩塌和崩滑等类型。
泥石流是指陡坡和山峡中的雨洪沟和山谷中的泥浆流,主要受降雨和地形条件影响。
地面塌陷是指地下水开采、煤矿开采或地下洞室工程等活动导致地下岩石结构破坏而引发的地面下陷。
地震是指地壳发生断裂和释放能量引起的振动现象。
二、地质灾害评估和预警地质灾害评估是指通过对潜在灾害区域的地质、地形、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对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性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可以用来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预警是指通过对环境因素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可能发生,并向相关部门和群众发布预警信息,以便采取预防和救援措施。
三、山体滑坡防治山体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山体滑坡防治的关键在于控制滑坡带的水分,通过排水、加固和抢险等措施来减小滑坡的危害。
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禁止在滑坡区域进行危险活动,如挖掘、爆破等。
此外,定期的巡查和监测也是山体滑坡防治的重要手段。
四、泥石流防治泥石流是由于陡坡和山谷中的降雨引起的,因此泥石流的防治主要是通过人工工程的方式来改变地形和水流路径,减少降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主要的防治措施包括修复植被、设置护坡、建设拦挡坝等。
此外,对于泥石流易发区域的居民,也需要进行有效的疏散和安置工作。
五、地面塌陷防治地面塌陷是由于地下水开采或地下洞室工程等导致地下岩石结构破坏而引发的地面下陷。
地面塌陷的防治主要是通过控制地下水位、限制矿井开采、加固地下洞室等方式来减小地面下陷的危害。
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
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和威胁的突发性事件。
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是指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预测、评估和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的一系列措施。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分类、防治措施和测量技术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地质灾害分类地质灾害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
其中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人为灾害包括尾矿库溃坝、矿山坍塌、地下开挖引起的塌陷等。
根据地质灾害的灾害类型,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和测量技术。
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综合规划:地质灾害的防治需要通过综合规划来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综合规划要综合考虑地质灾害的种类、规模、发生概率以及该区域的工程活动等因素,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
2.提高警示能力:地质灾害的防治需要提高灾害的预警和监测能力。
通过建立地质灾害的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灾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避免灾害的发生和扩大。
3.减灾和救灾:地质灾害的防治不仅要采取措施预防灾害的发生,还要做好减灾和救灾工作。
这包括加强地质灾害的救援能力,及时救助被困群众,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
4.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撑:地质灾害的防治需要有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撑。
通过对地质灾害机理的深入研究和开展先进的测量技术研究,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测能力和防治效果。
三、地质灾害测量技术地质灾害测量技术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测量技术。
1.地震监测:地震监测是对地震活动进行观测和记录的方法,通过分析地震的震源位置、震级和震源深度等参数,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和破坏力,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形变监测:形变监测是对地表及地下各类构造物的形状、尺寸、位移、沉降等变化进行观测和记录的方法。
通过形变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地表和地下构造物的变形情况,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地质灾害的危险,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3.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水位监测是对地下水位进行观测和记录的方法。
什么是地质灾害_基本特点与分类
什么是地质灾害_基本特点与分类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崩塌(即危岩体)、滑坡、泥石流、岩溶地而塌陷和地裂缝等,它们是比较公认的原地壳表层地质结构的剧烈变化而产生的,且通常被认为是突发性的。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地质灾害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协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移动事件。
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备自然演化和人为诱发的双重性,它既是自然灾害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属于人为灾害的范畴。
在某种意义上,地质灾害已经是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崭发展和人民安居的重要因素。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就不仅是指预防、躲避和工程治理,在高层次的社会意识上更表现为努力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或政府立法约束公众的行为,自觉地保护地质环境,从而达到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的目的。
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崩塌(即危岩体)、滑坡、泥石流、岩溶地而塌陷和地裂缝等,它们是比较公认的原地壳表层地质结构的剧烈变化而产生的,且通常被认为是突发性的。
地质环境灾害是指区域性地质生态环境变异引起的危害,如区域性地而沉降、海水人侵、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石山地区的水土流失、石漠化和区域性地质构造沉降背景下平原或盆地地区的频繁洪灾等,这些问题通常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且缓慢发生的,地质界常称其为缓变性地质灾害。
当然,不能简单地把洪水归类于地质灾害。
但长时期、大范围且爆发频繁的洪灾是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的,是人类社会工程经济活动或防洪治水方略与地质环境演变方向比较长期的不相适应的结果。
利用考古资料恢复长江荆江河段近5000 a来洪水位的上升过程,发现近2000 a来是荆江洪水位相对荆北平原上升的主要时期,累计上升13.6 m,特别是近500 a来的洪水位上升的平均视速率达20~27 mm,/a。
近500 a来的荆江走堤厦其堤基的决口破坏历史研究表明,在两岸干堤地基的渗漏、管涌、溃决、软上地基变形和崩岸等工程地质问题中,洪水期以北岸的管涌和渍决占绝对优势,干早期则以南岸的崩岸引人注意,这反映了荆江高水位与其地质环境已不相适应的关系。
地质灾害及其分类
地质灾害及其分类灾害:大体可以说:凡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事件通称为灾害。
“天灾”是指自然灾害、“人祸”是指人为灾害。
地质灾害是诸多灾害中与地质环境或地质体的变化有关的一种灾害,主要是由于自然的和人为的地质作用,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的称之为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塩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着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
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作用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慢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为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不同的地质作用引发的地质灾害,可分为两大类,地球内部动力作用引发的称为内动力地质灾害。
如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地球外部动力作用引发的称之为外动力地质灾害。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有时发生地震时,在山区亦会引发崩塌与滑坡,这就是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为山区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等等。
这里、主要介绍的是山区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这一部分。
一、崩塌1.崩塌的定义崩塌(又称崩落、垮塌或塌方)是从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呈锥状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也可称为岩堆或倒石堆。
2.崩塌的类型按崩塌体的物质组成分为两大类:一是产生在土体中的称为土崩,二是产生在岩体中的称为岩崩。
当崩塌的规模巨大,涉及到山体者,又俗称山崩;当其产生在河流、湖泊或海岸时,称为岸崩。
地质灾害的分类
[1]同学们,大家好!这一讲给大家说一说地质灾害的分类及其分类原则。
[2]关于地质灾害的定义有许多,其实质就是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和事件。
狭义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广义的地质灾害还包括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沼泽化、土壤盐碱化、地震、火山喷发以及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地方病。
[3]从理论上讲,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其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判断一些现象或事件是否属于自然灾害,关键看其是否以自然异变为诱因,是否有人、财等承灾体。
面对众多的地质灾害,你能区别出其种类吗?[4]地质灾害分类是指根据地质灾害的成因、规模,或其它特征划分地质灾害的类型。
地质灾害分类众多,本次课程分类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
地质灾害分类体系采用灾类、灾型、灾种三级分类体系,其中灾类为一级结构、灾型为二级结构、灾种为三级结构。
灾类指灾害形成的原因与发生处所,灾型指灾害发生的速度,而灾种则指灾害的具体表现形式。
[5]先说一说,灾类。
灾类为地质灾害分类体系一级结构,是指灾害形成的原因与发生处所。
根据地质灾害的成因,地质灾害可以划分为地球内动力活动灾害类、斜坡岩土体运动(变形破坏)灾害类、地面变形破裂灾害类、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类、河湖水库灾害类、海洋及海岸带灾害类、特殊岩土灾害类、土地退化灾害类等八类地质灾害。
记住,这八个是灾类。
[6]左侧北京市房山区大安山乡军红路山体滑坡是斜坡岩土体运动(变形破坏)灾害类;右侧上方四川长宁6.0级地震是地球内动力活动灾害类,右侧下图甘肃陇南泥石流是斜坡岩土体运动(变形破坏)灾害类;地震后损坏的道路,属于地面变形破裂灾害类。
[7]我国自然灾害的分类原则和方法尚不统一,究其根源因是我国自然灾害研究是由各部门开展的。
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规定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地质灾害是指地壳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为了更好地防范和应对地质灾害,我国制定了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用于对地质灾害进行科学分类、评估和预警。
下面是与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相关的参考内容。
一、地质灾害的分类根据地质灾害的性质和成因,可以将其分为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几个主要类型。
其中,地震是由于地壳活动引起的地表震动,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大的特点;泥石流是由于高山山体或者山地区域的滑坡、崩塌等引起土石混合物流动而形成的灾害;滑坡是指由于山坡或者高边坡松弛、断裂等而引发的大量土石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崩塌是指山坡或者边坡由于坡面失稳、松弛等而引发的局部土石体的塌陷。
二、地质灾害的分级标准根据我国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地质灾害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一级地质灾害是指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破坏性大且有持续性的地质灾害;二级地质灾害是指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较大威胁,破坏性较大的地质灾害;三级地质灾害是指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一定威胁,破坏性一般的地质灾害;四级地质灾害是指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较小威胁,破坏性较小的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的评估和预警为了对地质灾害进行科学评估和预警,我国制定了相关方法和技术。
评估地质灾害的主要依据是地质灾害的规模、频率、概率等指标,通过对研究区域的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历史、地下水位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预警地质灾害的主要依据是对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报,通过对地质构造、岩石力学、地下水位等进行长期观测和研究,可以提前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演化规律,从而进行预警和避险措施。
四、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应对为了有效防治和应对地质灾害,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加强地质灾害的调查和监测,通过对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发现、分析和监测,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变化和演化。
其次是加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控制,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科学施工和管理,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地质灾害是指自然界中由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地质构造变动等原因导致的一系列危害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事件。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预防地质灾害,制定和实施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是必要的。
下面是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的相关参考内容:一、地质灾害的类型分类地质灾害可以分为地震灾害、火山灾害、滑坡灾害、地面塌陷灾害、泥石流灾害等多种类型。
每种类型的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特点和危害程度,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分类。
1. 地震灾害分类地震灾害可根据震级和破坏程度进行分类。
按震级分为微震、弱震、中震、强震和特大震等级;按破坏程度分为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和毁灭性破坏等级。
2. 火山灾害分类火山灾害可根据火山喷发程度、火山喷发类型和喷发后产生的火山灰和熔岩流程度进行分类。
按喷发程度分为小规模喷发、中等规模喷发、大规模喷发和超大规模喷发等级;按喷发类型分为火山喷发、火山爆发、火山喷发和火山爆发共同发生等级;按火山灰和熔岩流程度分为轻微程度、中等程度、严重程度和极其严重程度等级。
3. 滑坡灾害分类滑坡灾害可根据滑坡规模、滑坡类型和滑坡危害程度进行分类。
按规模分为小型滑坡、中型滑坡、大型滑坡和超大型滑坡等级;按类型分为山体滑坡、河床滑坡、边坡滑坡和建筑滑坡等级;按危害程度分为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和毁灭性破坏等级。
4. 地面塌陷灾害分类地面塌陷灾害可根据塌陷规模、塌陷类型和塌陷危害程度进行分类。
按规模分为小型塌陷、中型塌陷、大型塌陷和超大型塌陷等级;按类型分为坑陷型塌陷、崩塌型塌陷、挤压型塌陷和溃决型塌陷等级;按危害程度分为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和毁灭性破坏等级。
5. 泥石流灾害分类泥石流灾害可根据泥石流规模、泥石流类型和泥石流威力进行分类。
按规模分为小型泥石流、中型泥石流、大型泥石流和超大型泥石流等级;按类型分为均质型泥石流、凝聚型泥石流、半凝型泥石流和崩塌型泥石流等级;按威力分为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和毁灭性破坏等级。
地质灾害大中小型的标准
地质灾害大中小型的标准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发的具有一定规模和严重后果的自然灾害。
大中小型地质灾害是根据其规模和影响范围而划分的,对应不同的防治措施和应对策略。
二、大型地质灾害大型地质灾害指规模较大、影响范围广的灾害事件。
例如,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
这些灾害往往具有较强的破坏能力,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对于大型地质灾害的防治,应该注重灾前预警、应急避险和强化建筑等方面的工作,以减少灾害的风险和影响。
三、中型地质灾害中型地质灾害指规模适中、影响范围一般的灾害事件。
例如,泥石流、崩塌等。
这些灾害在一些山区和河流流域较为常见,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威胁。
中型地质灾害的防治需要加强灾害监测、及时疏散和加固危险地点等方面的工作,以降低灾害的风险和损失。
四、小型地质灾害小型地质灾害指规模较小、影响范围较小的灾害事件。
例如,地表下沉、地裂缝等。
这些灾害通常发生在城市和农村建设活动中,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有一定影响。
小型地质灾害的防治应重点加强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监测和预防措施,确保建设项目的安全可靠。
五、综合防治策略综合防治是指在针对大中小型地质灾害时,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的防治方式。
包括提高灾害预警能力、完善灾害监测体系、科学规划用地、加强土地管理和修复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综合防治,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并降低其带来的损失。
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对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制定防治措施时,要根据不同规模地质灾害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类和划分,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范。
只有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才能有效降低灾害带来的风险和影响,确保人们的安全和幸福。
简析地质灾害的分类及治理措施
•地质灾害概述
•地质灾害分类
•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目
•案例分析与实践录
自然灾害的一种
人为因素引发
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
生态环境破坏
03
02
01
地域分布
气候因素如降雨量、降雨强度等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有重要影响,特别是暴雨、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极端气候事件。
气候条件
人类活动
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水文地质灾害
由地形、地貌、水文等因素导致的灾害。
•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
滑坡、泥石流灾害
地震灾害
01020304
防护工程01
排水工程02
加固工程
03
植被恢复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和土地使用政策,避免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建设和开发活动,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和干扰。
管理措施
规划与管理
灾害监测与预警
案例一:某山区滑坡治理工程实践
地震预警系统:建立地震预警系统,提前为市民提供地震预警,减少人员伤亡。
建筑抗震设计:严格执行抗震设计规范,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结构安全。
城市规划:避免在活断层附近进行大规模建设,降低地震直接对城市的破坏风险。
防范策略
案例二:某城市地震灾害防范与管理策略
案例三:某河流流域泥石流生态修复项目
0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及其分类 灾害:大体可以说:凡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事件通称为灾害。
“天灾”是指自然灾害、“人祸”是指人为灾害。
地质灾害是诸多灾害中与地质环境或地质体的变化有关的一种灾害,主要是由于自然的和人为的地质作用,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的称之为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塩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着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
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作用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慢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为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不同的地质作用引发的地质灾害,可分为两大类,地球内部动力作用引发的称为内动力地质灾害。
如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地球外部动力作用引发的称之为外动力地质灾害。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有时发生地震时,在山区亦会引发崩塌与滑坡,这就是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为山区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等等。
这里、主要介绍的是山区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这一部分。
一、崩塌 1.崩塌的定义 崩塌(又称崩落、垮塌或塌方)是从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呈锥状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也可称为岩堆或倒石堆。
2.崩塌的类型 按崩塌体的物质组成分为两大类:一是产生在土体中的称为土崩,二是产生在岩体中的称为岩崩。
当崩塌的规模巨大,涉及到山体者,又俗称山崩;当其产生在河流、湖泊或海岸时,称为岸崩。
按照崩塌体的规模、范围、大小可分为剥落、坠石和崩落等类型,剥落的块度较小,块度大于0.5米者占25%以下,产生剥落的岩石山坡一般在30-40度;坠石的块度较大,块度大于0.5米者占50-75%,山坡脚在30-40度范围内;崩落的块度更大,块度大于0.5米者占75%以上,山坡角大于40度。
3.形成崩塌的内在条件与外界的诱发因素 形成崩塌的内在条件有: (1)岩土类型.岩土是产生崩塌的物质条件。
不同类型、所形成崩塌的规模大小不同,通常岩性坚硬的各类岩浆岩(又称为火成岩)、变质岩及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的碳酸盐岩(如石灰岩、白云岩等)、石英砂岩、砂砾岩、初具成岩性的石质黄土、结构密实的黄土等形成规模较大的岩崩,页岩、泥灰岩等互层岩石及松散土层等,往往以坠落和剥落为主。
(2)地质构造.各种构造面,如节理、裂隙、层面、断层等,对坡体的切割、分离,为崩塌的形成提供脱离体(山体)的边界条件。
坡体中的裂隙越发育、越易产生崩塌,与坡体延伸方向近乎平行的陡倾角构造面,最有利于崩塌的形成。
(3)地形地貌.江、河、湖(岸)、沟的岸坡及各种山坡、铁路、公路边坡,工程建筑物的边坡及各类人工边坡都是有利于崩塌产生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45度的高陡边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均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
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三个条件,又通称为地质条件,它是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
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很多,主要有: (1)地震.地震弓l起坡体晃动,破坏坡体平衡,从而诱发坡体崩塌,一般烈度大于7度以上的地震都会诱发大量崩塌。
(2)融雪、降雨 特别是大暴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
(3)地表冲刷、浸泡 河流等地表水体不断地冲刷边脚,也能诱发崩塌。
(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地下采空、水库蓄水、泄水等改变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崩塌活动。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冻胀、昼夜温度变化等也会诱发崩塌。
4.崩塌体边界的确定 崩塌体的边界条件特征,对崩塌体的规模大小起着重要的作用。
崩塌体边界的确定主要依据坡体地质结构。
首先、应查明坡体中所有发育的节理、裂隙、岩层面、断层等构造面的延伸方向,倾向和倾角大小及规模、发育密度等,即构造面的发育特征。
通常,平行斜坡延伸方的陡倾角面或临空面,常形成崩塌体的两侧边界;崩塌体底界常由倾向坡外的构造面或软弱带组成,也可由岩、土体自身折断形成。
其次.调查结构面的相互关系、组合形式、交切特点、贯通情况及它们能否将或已将坡体切割,并与母体(山体)分离。
最后,综合分析调查结果,那些相互交切、组合,可能或己经将坡体切割与其母体分离的构造面,就是崩塌体的边界面。
其中,靠外侧、贯通(水平或垂直方向上)性较好的结构面所围的崩塌体的危险性最大。
例如1980年6月3日发生在湖北省远安县塩池河磷矿区的大型崩塌,其崩塌体的边界面就是后部垂直裂缝、底部白云岩层面及其他两个方向的临空面组成的 又如、黄土高原地区常见的黄土崩塌体的边界面多由具90度交角的、不同方向的垂直节理面、临空面及底面黄土与其他不同岩性的分界面组成。
此外、明显受断层面控制的崩塌体也是非常多见的。
5.岩崩发生的时间规律 岩崩发生的时间大致有以下的规律: (1)降雨过程之中或稍微滞后。
这里说的降雨过程主要指特大暴雨、大暴雨、较长时间的连续降雨。
这是出现崩塌最多的时间。
(2)强烈地震过程之中。
主要指的震级在6级以上的强震过程中,震中区(山区)通常有崩塌出现。
(3)开挖坡脚过程之中或滞后一段时间。
因工程(或建筑场)施工开挖坡脚,破坏了上部岩(土)体的稳定性,常发生崩塌。
崩塌的时间有的就在施工中,这以小型崩塌居多。
较多的崩塌发生在施工之后一段时间里。
(4)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
水库蓄水初期或库水位的第一个高峰期,库岸岩、土体首次浸没(软化),上部岩土体容易失稳,尤以在退水后产生崩塌的机率最大。
(5)强烈的机械震动及大爆破之后。
6.崩塌体的识别方法 对于可能发生的崩塌体,主要根据坡体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的特征进行识别。
通常可能发生的坡体在宏观上有如下特征: (1)坡体大于45度、且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 (2)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尤其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隙发育或顺坡裂隙或软弱带发育,坡体上部已有拉张裂隙发育,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即将可能贯通,使之与母体(山体)形成了分离之势。
(3)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发育,这说明曾发生过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
具备了上述特征的坡体,即是可能发生的崩塌体,尤其当上部拉张裂隙不断扩展、加宽,速度突增,小型坠落不断发生时,预示着崩塌很快就会发生,处于一触即发状态之中。
如位于长江兵书宝剑峡出口右岸的链子崖危岩体即是有名的还在崩塌的崩塌体。
组成坡体的灰岩形成高达100多米的陡壁,陡崖被众多的宽大裂缝深深切割,致使临江绝壁大有摇摇欲坠之势。
对长江航运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据史书记载,该处历史上几千年来曾多次发生崩塌堵江断航事件,这说明崩塌作用具有多发性的特点,在预测崩塌的可能性时,应考虑这个特点。
7.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可能诱发崩塌 在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具备后,诱发因素就显得重要了。
诱发因素作用的时间和强度都与崩塌有关。
能够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很多,其中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是诱发崩塌的一个重要原因。
(1)采掘矿产资源。
我国在采掘矿产资源活动中出现崩塌的例子很多,有露天采矿场边坡崩塌,也有地下采矿形成采空区引发地表崩塌。
较常见的,如煤矿、铁矿、磷矿、石膏矿、粘土矿等。
(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
修筑铁路、公路时,开挖边坡切割了外倾的或缓倾的软弱地层,大爆破时对边坡强烈震动,有时削坡过陡都可以引起崩塌,此类实例很多。
(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
.这里主要是水的浸润和软化作用,以及水在岩(土)体中的静水压力、动水压力可能导致崩塌发生。
(4)堆(弃)渣填土。
加载、不适当的堆渣、弃渣、填土,如果处于可能产生崩塌的地段,等于给可能的崩塌体增加了荷载,从而破坏了坡体稳定,可能诱发坡体崩塌。
(5)强烈的机械震动。
如火车、机车行进中的震动、工厂锻轧机械震动,均可引起诱发作用。
8.防治崩塌的工程措施 我国防治崩塌的工程措施主要有: (1)遮挡。
即遮挡斜坡上部的崩塌物。
这种措施常用于中、小型崩塌或人工边坡崩塌的防治中,通常采用修建明硐、棚硐等工程进行,在铁路工程中较为常用。
(2)拦截。
对于仅在雨后才有坠石、剥落和小型崩塌的地段,可在坡脚或半坡上设置拦截构筑物。
如设置落石平台和落石槽以停积崩塌物质,修建挡石墙以拦坠石;利用废钢轨、钢钎及纲丝等编制钢轨或钢钎棚栏来栏截这些措施,也常用于铁路工程。
(3)支挡。
在岩石突出或不稳定的大孤石下面修建支柱、支挡墙或用废钢轨支撑。
(4)护墙、护坡。
在易风化剥落的边坡地段,修建护墙,对缓坡进行水泥护坡等。
一般边坡均可采用。
(5)镶补沟缝。
对坡体中的裂隙、缝、空洞,可用片石填补空洞,水泥沙浆沟缝等以防止裂隙、缝、洞的进一步发展。
(6)刷坡、削坡。
在危石孤石突出的山嘴以及坡体风化破碎的地段,采用刷坡技术放缓边坡。
(7)排水。
在有水活动的地段,布置排水构筑物,以进行拦截与疏导。
9.崩塌灾情实例: 如1980年6月3日、湖北省远安县盐池河磷矿突然发生了一场巨大的岩石崩塌。
山崩时、标高830米的鹰嘴崖部分山体从700米标高处俯冲到500米标高的谷地,在山谷中乱石块挟盖面积,南北长560米,东西宽400米,石块加泥土厚度20米,崩塌堆积的体积共100万立方米。
最大的岩块有2700吨重。
顷刻之间盐池河上筑起一座高达38米的堤坝。
构成一座天然湖泊。
乱石块把磷矿区的五层大楼掀倒、掩埋。
死亡307人。
还毁坏了该矿的设备和财产,损失十分惨重。
盐池河山体产生灾害性崩塌,具有多方面的原因,除地质基础因素外,地下磷矿层的开采,是上模山体变形发生崩塌的最主要的人为因素。
这是因为:磷矿层赋存在崩塌体的下部,在谷坡底部出露。
该矿采用房柱采矿法及全面空场采矿法。
1979年7月采用大规模爆破房间矿柱的放顶管理方法。
加速了上部山体及地表的变形过程。
采空区上部地表和崩塌山体中先后出现地表裂缝十条。
裂缝产生的部位,都分布在采空区与非采空区对应的边界部位。
说明地表裂缝的形成与地下采矿有着直接的关系。
后来、裂缝不断发展,在降雨激发之下,终于形成了严重的崩塌灾害。
在发现山体裂缝后,该矿曾对裂缝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设点的简易监测,虽已掌握一些实际资料,但不重视分析监测资料,没有密切注意裂缝的发展趋势,因而不能正确及时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