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护理在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中的应用
动态心电图对中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诊断的临床意义
![动态心电图对中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诊断的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6d44203df111f18582d05a02.png)
[ ] 陈 骊 珠 , 雪 , 斯 . 坦 病 毒 所 致 肾 综 合 征 出 血 热 发 病 5 宫 王 汉
机 制 的研 究 进 展 [ ] J .日本 医 学 介 绍 ,0 7 2 ( ) 2 4 2 0 ,8 6 :8 —
通 过很 多 疫 区 , 何 防 治 HF 如 RS在 军 队 的传 播 将 是 一项 艰
[ ] Mc a ge , at Hat i ss J . dMi oi , 7 C uh yC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H r CA. na r e[ ] JMe c b l vu r o
2 0 4 7 5 75 9 0 0,9( ): 8 —9 .
球结 膜 水肿 等 多 见 , HF S特 征 性 表 现 相 符 合 ; 分 病 与 R 部 例 以消 化 道症 状 ( 恶 心 、 吐 、 如 呕 腹胀 等 ) 主 , 这些 表 现 为 而 并 非 本 病 所 特 有 , 状 、 征 不 典 型 , 床 注 意 加 以鉴 别 。 症 体 临 本组 实 验 室 检 查 示 : 蛋 白 阳 性 、 浆 白蛋 白低 、 小 板 尿 血 血 低 、 功 能损 害 、 解 质 紊 乱 、 肾 电 多器 官 受 损 , 该 病 特 征 相 与 符 。本 组多 为 轻 、 型 , 性 肾衰 少 , 重 并 发 症 少 , 后 中 急 严 预
态 心 电 图机 及 便携 式 记 录盒 描 记 2 嘱 患 者 详 细 记 载 全 4h,
天 日志 , 内容 包 括 活动 、 症状 与 时 间 , 最后 回放 分析 。
[ 中图 分 类 号 ] R 4 .1 5 14
[ 文献 标 识 码 ] B
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监测及护理
![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监测及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4db178196c175f0e7cd13740.png)
s T能恢复到原有的水平; ②持续时间 ≥1mn③2次发作时 i;
间间隔≥1 n 。 J mi
所有患者 均 接受 2 4 h动 态 心 电 图检查 常 规采 用 C 、 M1 C 、M5导联 , M3 C 嘱患者 自己详细记录 日常生活情况和 自觉症
3 3 本文资料结果显示 : . 老年元症状心肌缺血多发生在上午 60 :0—1 :0 其发 作机 制与交 感神 经张 力增 加 、 茶 酚胺及 20 , 儿 皮质类 固醇激素分泌增 加有关 。根据这 一特点。护理人员 应有意识地加强对 冠心 病患者 的清晨 护理及 巡视 , 注意 他们 在这一时段 内因起居 、 体位 、 进餐 、 排便 而发 生的心率 、 血压及 心 电图的变化 , 并做详细的记录 , 以便准确掌握病情 。 3 4 除冠心病 外 , 些其 他临 床情况 也可 出现非 特异 性 s . 某 T
( 冠状动脉病变、 心肌血流灌注及代谢、 左室功能、 心电活动等
异常 )但缺乏胸 痛或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 。它常发 , ] 生 于老 年患 者及合并其他 疾病 的患者 , 因其无 明显 临床症状 ,
且 常被各种合并症 所掩 盖 , 故对 这类 高危人 群尤其 是老年 人 无症状性心肌 缺血患 者应加强 动态 心电图( C ) D G 监测 。临床
一
重, 床边就应备好一切抢救药 品以及心 电监护仪等 , 密观察 严 心梗 “ 先兆” 。
32 掌握动态心电图监测及记录方法 : C . D G是 目前 临床诊断
SI M 最常用的检法 , 以在患 者从 事 日常生 活长时 间 内了解 可
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分析及护理
![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分析及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0417d706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bf.png)
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分析及护理
佚名
【期刊名称】《护理学杂志》
【年(卷),期】2005(020)019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动态心电图特点及护理.方法对冠心病患者老年组79例、老年前期组28例有缺血性ST段改变的动态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组SMI的发生率、ST段的下移阵次、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高于老年前期组,其时间分布及与心率的关系无明显差别(P>0.05),其发作时间以白天为主,多与身心活动有关.结论老年SMI在老年冠心病中十分常见,其发作隐匿,易被忽视,且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及心脏猝死的危险性.所以,对老年SMI患者更应该引起重视,采取针对性治疗及护理措施,避免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总页数】2页(P22-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5
【相关文献】
1.动态心电图监测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J], 张敬为;陈晓明
2.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老年冠心病病人无症状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 [J], 李连海;褚怀德;刘建伟;陆元吉;李雅杰;苏兵
3.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分析及护理 [J], 朱冰船
4.两种血清标志物联合24 h动态心电图对老年冠心病并发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 [J], 王萍;龙滔;邵江
5.探究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老年冠心病病人无症状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诊断效果 [J], 王婧;张盈;任少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a6954aaf25c52cc58ad6beaa.png)
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将动态心电图应用于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诊断中,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入院的36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以及常规心电图检测,对比分析两者的检测结果.结果:动态心电图a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动态心电图可清晰显示各时间段的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情况.结论:在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中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查进行诊断,简便易行,诊断率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无症状心肌缺血【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584-01无症状心肌缺血又称为隐匿性心肌缺血或者无痛性心肌缺血,是指存在心电活动、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以及心肌代谢异常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但是无胸痛等相关的主观症状[1].其在冠心病患者中较为常见,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本文为了探讨应用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现从我院随机选取3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动态心电图以及常规心电图检查,进行对比分析.具体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所选研究对象为我院近年来收治入院的36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患者资料来源于2014年5月1日到2015年11月1日.入选患者均为在我院随机数字法选取,均具有临床代表性.36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包括男性患者20例以及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龄在56岁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27±7.21)岁.36例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任何明显的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1.2临床纳入与排除标准[2](1)入选患者均为临床确诊的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2)排除存在电解质紊乱、房颤、心室肥大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3) 患者接受检查前两天内均未服用抗心绞痛药物;(4)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研究.1.3检查方法全部患者均用12导联心电图机做常规心电图.应用动态心电图记录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变化. 1.4诊断标准[3,4](1)常规心电图诊断标准:患者呈水平ST 段或者下斜ST 段下移,下移大于等于0.05mV,其持续时间超过0.08秒;J点型ST 段下移大于等于0.2mV;患者心电图ST段存在明显的弓背向上型抬高现象,伴有相对应的ST段压低.(2)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患者呈水平ST 段或者下斜ST 段下移,下移大于等于1毫米,且其下移变化持续时间超过60秒;两次ST 段压低变化出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等于一分钟. 1.5观察指标(1)无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以及漏诊率;(2)不同时间段ST 压低发生率.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常规心电图以及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以及漏诊率上的比较动态心电图检出常规心电图检出无症状心肌缺血28例,两者在检出率以及漏诊率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3讨论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由于早期无典型的临床表现,因此常发病隐匿,临床上较难早期发现.当患者剧烈运动或者情绪过于激动时,常可引发患者胸闷以及心慌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患者心搏骤停,引发死亡.因此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早期诊断极为重要.目前动态心电图在临床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中应用较为广泛,其可以对患者进行24小时的动态心电监测,准确显示患者心肌缺血情况.为临床早期发现无症状心肌缺血并及时根据其发作规律给予合理有效的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本文为了探讨在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中应用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从我院随机选取近年来收治入院的36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资料来源于2014年5月1日到2015年11月1日.入选患者均为在我院随机数字法选取,均具有临床代表性.36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均给予常规心电图检查以及动态心电图检查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且动态心电图能够清晰显示24小时内各个时间段的ST 压低发生次数,提示在早上六时到中午十二时ST段压低发生率最高,准确地监测心肌缺血的发生时间,程度以及发作频率.综上所述,应用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效果显著,应用价值极高,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刘静,马莉.2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刊,2010,45(8):48-49. [2]马国辉.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价值[J].包头医学,[ 2012,36(3):155.3]栗浩,丁彦利,王志辉等.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1):3448-3449. [4]林雪峰.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中的临床诊断意义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7):1275-1276.。
老年人隐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监测护理其临床意义
![老年人隐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监测护理其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bff0545fe4733687e21aaee.png)
老年人隐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监测护理及其临床意义【摘要】目的:对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反映隐性心肌缺血程度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求护理对策。
方法:对194例冠心病患者在dcg中的表现进行监测和分析,并在实行药物治疗后再次监测其对冠脉流量的改善情况。
结果及结论:dcg监测有助于评价缺血性心脏的活动性,能及时反映心肌缺血程度;中药复方制剂是对心肌缺血病例进行保守药物治疗和护理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老年人;隐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监测;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449-01本文对老年隐性心肌缺血在动态心电图(dcg)中的表现进行监测、分析;并针对研究结论提出药物治疗和护理对策。
1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按who标准诊断的194例冠心病患者,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0岁,其中男性99例,女性95例。
1.2 方法采用美国惠普公司生产的43420ab型携带式双道24h 全息记录仪做dcg监测,受检者将24h内的一切活动和症状做详细记录。
1.3 判断标准采用近年欧美国家所推荐的“三个一”标准,缺血性st段为丁点后80ms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lmm,持续时间≥lmin,两阵次缺血之间至少相隔l min,为阵次心肌缺血,并按记录的症状作对照。
2 结果2.1发作及心电图表现dcg监测记录到心肌缺血表现者106例,其中无任何症状者64例(占60%),共检出心肌缺血1052次,每例发作1~25阵次,st段压低幅度为1~4mm,最深达5.4mm.无痛性心肌缺血(smi)1704阵次(占67%)。
2.2发作时段smi与症状性缺血发生频度均具典型昼夜周期,均以5:00~12:00时频率最大,共有520次心肌缺血发生在这一段时间(占49%)。
3 讨论目前对“有心肌缺血不一定有心绞痛”这一事实已确信无疑。
常规心电图仅能反映短时的心脏活动,只有在心肌缺血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表现出来。
老年人无症状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分析
![老年人无症状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3b617fdfc4ffe473268abc5.png)
老年人无症状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分析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查对老年人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检测效果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间收治的176例冠心病患者,先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查,视为对照组;再采用动态心态图检查,视为观察组,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常规心电图检测出心肌缺血患者64例(36.4%),而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显示为112例(63.6%),对两组患者心肌缺血检测率进行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是检测、评估老年人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有效手段,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持续时间长,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
标签:老年人;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伴随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各项功能逐渐衰退,反应能力比较迟缓,应该重视SMI所引发的心肌梗死、猝死等危险。
SMI在诊断过程中,虽有客观指征,但是并无明显心绞痛体征,临床表现不典型,易发生漏诊、误诊,从而延误病情,耽误治疗,增加病死率[1]。
本组研究中,选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间收治的176例冠心病患者,采用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进行比较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间收治的176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133例,女性43例,年龄在62岁到83岁,平均年龄为(67.1±4.3)岁。
临床结果表明,有16例为陈旧性心肌梗死,8例为急性心肌梗死,103例为稳定型心绞痛,49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1.2方法在动态心电图检测前,对176例患者均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当心电图在ST段下移时,若有明显症状,则视患者有心肌缺血;当公为ST下移,患者无症状时,则为SMI,并做好记录。
对176例患者均进行三通道动态心电图检查,持续观察24小时,并做记录(症状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缺血发作心率、平均心率)。
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6b0b41ece2f0066f433227d.png)
经过检查后,观察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诊断符合率88.89%、误诊率11.11%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心肌缺血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且多发,其主要发病因素为先天性畸形、慢性炎症、血管闭塞、动脉粥样硬化等,同时吸烟、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也是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在临床中主要分为猝死型、缺血性型、心肌梗死型、心绞痛型、无症状型等五种类型,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该类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若未及时进行治疗,易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3-4]。因此,我院对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从而为临床后期治疗提供依据。
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取我院90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按照不同的检查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收取时间为2015年2月到2016年3月期间,观察组患者使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查,将两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检查后的诊断符合率、误诊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诊断符合率88.89%、误诊率11.11%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给予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不仅能显著提升诊断符合率,还能降低误诊率,从而明确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值得大力推广。
1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收取我院90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按照不同的检查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收取时间为2015年2月到2016年3月期间。90例均符合临床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标准,所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免疫功能异常、心律失常患者,②肝肾功能缺陷、严重贫血患者,③不接受本次实验研究患者。
动态心电图在无痛性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动态心电图在无痛性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fd08e689bceb19e8b8f6baeb.png)
动态心电图在无痛性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摘要:临床上,冠心病患者出现无痛性心肌缺血的机率较高,且无痛性心肌缺血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患者心肌梗塞、死亡的机率,影响患者的健康,不利于患者的预后,因此,对无痛性心肌缺血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准确的诊断,给予患者适当的治疗,可以极大减少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生机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效果。
在无痛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上,常规心电图只可以记录安静状态下的心电波形,在诊断上的精准度不是十分满意。
而动态心电图可以长时间记录人体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提高了对无痛心肌缺血性诊断的准确率。
关键词:无痛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应用价值无痛性心肌缺血,也被称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1】。
这种疾病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发生机率较高。
若冠心病患者出现无痛性心肌缺血,会极大的增加患者治疗的难度,患者比较容易出现心肌梗塞现象,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患者的死亡机率。
由此可知,无痛性心肌缺血对患者的威胁程度比较高,所以,相关研究人员必须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找寻预防无痛性心肌缺血的方法,并探索及时诊断无痛性心肌缺血的方法【2】。
只有积极诊断出无痛性心肌缺血,给予患者及时的治疗,才能有效的减轻这种疾病带给患者的机体损伤。
当前,临床上应用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痛性心肌缺血缺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接下来,本文将对无痛性心肌缺血这种疾病分析,并对应用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应用价值进行阐述,希望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的依据。
1.无痛性心肌缺血无痛性心肌缺血也就是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不会有心肌缺血的临床症状,不会有胸痛的表现,但是患者确实有心肌缺血的证据,这些证据包括左心室功能异常、心肌代谢异常、心电活动异常等,客观指征包括冠状动脉狭窄、心电图ST段改变、室壁运动异常等。
这种疾病并不是一个偶发事件,而是贯穿于冠状动脉疾病的整个发病过程中,是一种相对于心绞痛来说更为常见的心肌缺血状态。
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特点及护理
![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特点及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18f72ab1fd0a79563c1e723a.png)
1 严格 注意灭菌物 品存放 间的 消毒 质量 _ 3
为 防止 已
使供 应室护士在学 习中素质得以提高。 36 鼓励供应室护士参加继续教育 .
及各种培训班 。
灭菌的无菌物品被 污染 ,我们对无菌问地面坚持每天用 消毒 液湿拖 2次 , 紫外线灯管每 日照射 2 时 , 小 并定期监 测紫外线 灯管 的强度 , 次监测 结果均 不低 于 7 W/ 对空 气及 每 0 c , m 物表每半月监 测 1 ,监测结果均达到卫生部关于医院感染 次 控制监测的标 准 , 才能保 证各 类灭 菌物 品的存放… 。这就要求 护士必须有强烈的无菌 观和责任心 , 自觉履行工作职责 , 保证 消毒物品不被 污染 。 1 严 格注意灭菌物 品的存放时间及类别 灭菌后 的物 . 4 品进入无菌间内应分类放置 , 并按近期灭菌 的在后 , 远期 灭菌 在前的顺 序放置 。 由专人管理 , 专人发放 , 做到每 日清点 一次 , 检查有无过期物品 , 防止 过期物 品发放 。 要求供 应室护士严格 执行查对 制度及? 毒隔离制度 , 防院内感染发生。 肖 预 1 严格 注意对一 次性 物品使 用后 的回收处 理 . 5 通过 院内感染知识培训 ,意识到一次性医疗物品重复使用 的危害 性。回收一次性医疗物 品后及时消毒 、 毁形和进行无害处理, 并作好处置后 的记录 ,有效地防范对周 围环境 的污染及杜绝
视 , 而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及 心脏猝 死的危险性 。所 以 , 从 对老年
S I M 患者 更 应 该 引起 重 视 , 取 针 对 性 治 疗 及 护 理 措 施 , 免 心 采 避
脏不 良事件的发生。
【 关键词 】老年人
无痛性心肌缺血 动态心电图 护理
定一定 的奖罚机制 ,使 参加学 习的每个护士均能引起高度重
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特点及护理
![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特点及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079812cd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53.png)
99两组患者在ST-T 段压低于T 波倒置发生率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Q 波异常、T 波倒置与ST-T 段压低发生率[n(%)]组别例数(n)Q 波异常T 波倒置ST-T 段压低观察组96(66.67)1(11.11)2(22.22)对照组9515(15.79)13(13.68)18(18.95)χ2-53.4190.3040.327P-0.0000.5810.5673 讨论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相关报道称,越1/3的高血压患者存在左心室肥厚。
高血压患者受到血流动力学改变、神经体液与内分泌异常的因素的影响,常可导致左心室心肌出现肥厚与纤维化改变,这种改变可明显增加心率失常、心力衰竭发生率,进而使冠脉血流储备减小,在较大程度上加重了心肌缺血事件的发生率。
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临床特征表现为心室壁呈不对称性肥厚,常可侵占室间隔,使得心室内腔受挤压缩小,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进而导致左心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增加了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关研究表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QTd 会出现明显延长,这可能与心肌排列紊乱、间质纤维化和室内传导不均匀等因素相关,而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出现QTd 延长的原因一般与其心肌重构过程中左心室功能障碍、神经内分泌紊乱及心肌纤维化等因素相关,本次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患者QTmax、QTmin、QTd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QTd 延长在二者鉴别中有一定价值。
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提示,观察组Q 波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两组在ST-T 段压低及T 波倒置发生率方面差异不明显,这一结果与文献报道具有一致性[3-5]。
综上所述,12导联心电图在肥厚型心肌病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中的鉴别价值讲稿,Q 波异常作为鉴别标准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1]樊静静.Selvester QRS 心电图评分与肥厚型心肌病左心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017(012):1897-1899.[2]宋燕燕,陆敏杰,李璐,等.肥厚型心肌病伴左心室心尖室壁瘤与单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脏磁共振特征及临床预后的比较[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9,47(3):204-208.[3]韦迎娜,韩圣娜.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体表心电图表现及鉴别分析[J ].安徽医学,2018,39(10):60-63.[4]杨凯,赵世华,陆敏杰,等.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的临床及心脏磁共振特征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9,47(7):534-538.[5]岳宏丽,冯玉霞.心电图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肥厚型心肌病中的鉴别诊断[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8):52-53.在对老年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有75%的患者在动态心电图的检查中存在缺血表现,但在临床症状上无明显表现。
动态心电图在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中的应用
![动态心电图在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e4d8506a32d7375a4178099.png)
120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8月 第2卷第16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隐形冠心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不伴有心绞痛的心肌缺血,但其解剖学已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病变,且能够找到心肌缺血的客观依据。
有报道表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可以直接导致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或猝死,也是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动态心电图能将机体24h或48h的心电活动情况全程记录,反映出机体在不同时间、不同活动状态下的心电变化情况,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更高的价值[1]。
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本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0例心肌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动态心电图在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中的应用方式以及应用效果进行详细探究。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0例心肌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为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45~67岁,平均(56.25±11.23)岁;20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为观察组,男12例,女8例,年龄42~65岁,平均(52.41±10.28)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于所有患者,采用标准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仪(迪姆软件北京有限公司制造DMS系列动态心电图记录器,型号DMS300-4A),正确连接各个导联后,将机器斜挎在患者身体上,指导患者正常生活,记录24h后取出读卡器,采用配套的24h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对患者心电活动信息进行分析。
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均由2名经验丰富的心电图医师判读,如2人判读结果不同,由第三方进行判读,最后商量统一结果[2]。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ST段下移次数、幅度以及持续时间,同时对日间、夜间心肌缺血患者的起始心率、持续时间以及ST段位移进行记录,再记录发作前和发作时心肌缺血患者心率、ST段下移情况。
浅析老年人隐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监测护理及其意义
![浅析老年人隐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监测护理及其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fa9f3b5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c3.png)
128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8月 第4卷第16期[3]陶超超,陈自谦,许尚文,等.结直肠神经鞘瘤和间质瘤的MSCT影像学特征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27(12):2342-2345,2367.[4]周瑞,高胜国,张亚飞,等.33例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7,24(12):1496-1502.[5]李焱冬,王晔,丁士刚.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药物治疗进展[J].胃肠病学,2017,22(9):569-571.隐性心肌缺血症状在临床上并没有明显的表现,此类疾病患者虽然存在相对客观的心肌缺血证据,如心肌血流灌注,冠状动脉病变等问题,右室功能往往出现心电功能异常等相应症状,此症状在临床上表现明显,多发于老年人群体。
在我国老龄化趋势逐年递增的今天,老年人自身患有各种基础疾病的同时,自身机能和敏感程度下降。
心肌缺血常常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或被其他疾病因素所掩盖,在临床上常常出现误诊以及漏诊现象。
为了进一步对老年人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检测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手段,现对近年来相关病例展开研究后进行数据收集,参考针对性护理的临床价值和干预措施,为近年来此类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出报道: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遴选我院2019年3月—2020年4月190例隐性心肌缺血患者,对于符合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和临床观察确诊后,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
在患者知情并且签订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对人群的一般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男性心肌缺血患者为145例,女性心肌缺血患者为45例,患者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年龄为31岁,平均年龄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为(74.14±1.1)岁。
1.2 检测方法患者均以24h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测,统一规格为CM1、CM3和CM5导联,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自身情况分析进行认真记录。
其主要内容可涵盖为:心理状态变化、生活作息、并发症发生情况、给药时间。
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表现及应用
![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表现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ddb034ba0116c175f0e48c2.png)
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表现及应用摘要】目的:探计和分析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情况和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近3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5例,用心电图检查,并统计、比较和分析其实验室检查的心电图表现和诊断情况。
结果:105例患者中有96例为心肌缺血(91.43%),发作ST段下移阵次为327次。
无症状心肌缺血率(86.46% )和发作ST 段下移阵次率(85.02% )明显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者(13.54%,14.98%),P<0.05。
结论:利用动态心电图能够更好的去帮助冠心病患者进行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诊断数据,能够让患者更快投入到后续的治疗之中。
【关键词】: 无症状心肌缺血; 冠心病; 动态心电图; 应用冠心病一般是由冠状动脉出现阻塞而导致心肌坏死等一系列症状。
这种疾病对于人体的危害性相当大,如果并不能很快的确诊患者属于哪一类型的疾病,就很难根据患者自身疾病情况进行治疗,因此对于冠心病患者的精准确诊非常重要。
判断冠心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就是心肌缺血,但由于大部分患者在出现心肌缺血时往往是无明显的症状表现[1]。
所以对于心肌缺血的诊断有很大的难度,本文则探索了另一种的诊断方式,利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来帮助患者确诊,取得较好效果,具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选择我院近三年收治冠心病患者105例,男56例,女49例;患者年龄35-87岁。
1.2 方法:对105例患者应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记录仪(美国Mortar)进行18:00到次日18:00共24小时的同步心电图监测记录。
其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活动情况、情绪变化等,并将全部记录到的心电信号在DCG(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中进行汇总、编辑和分析。
当患者的ST段发作时间持续≥1min,两次发作时间隔≥1min,且压低≥1mm时,则判断其存在心肌缺血症状[2]。
1.3 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21.0软件对105侧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监测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和统计。
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观察
![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d48ddf40bceb19e8b9f6ba27.png)
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护理方法及效果。
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共106例,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各组53例。
结果:观察组中无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为86.79%,对照组中无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为41.51%,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显著较高,即观察组为98.11%,对照组为7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保证护理质量,提高检出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数据信息。
关键词:无症状;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护理心肌缺血是冠心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病情不断进展,可引起患者心脏缺氧,严重出现心肌组织异常等,随时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
实验特意选取106例行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护理干预方法的应用效果,从而保证临床诊断工作质量。
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10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观察组53例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该组中女性和男性分别占20例,33例,患者最小年龄为42岁,最大年龄为86岁,平均(65.38±2.01)岁,对照组53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该组中女性和男性分别占:22例,31例,患者最小年龄为40岁,最大年龄为85岁,平均(64.17±2.08)岁,比较基本资料,两组患者的数据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存在可比性,(P>0.05)。
1.2方法动态心电图诊断,对所有患者均采用EGCLAB动态心电图进行监测,详细记录24小时的12导联动态心电图变化情况,注意监测过程中,嘱咐患者及其家属远离电磁干扰源,避免影响监测结果。
同时,叮嘱患者及其家属注意稳定情绪,如果出现症状,应将症状起始时间,结束时间及机体感觉进行记录,便于医师综合判断。
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与最佳护理方法
![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与最佳护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3603373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a9.png)
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与最佳护理方黑龙江省第三医院164092摘要:目的研究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在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中的应用价值,并讨论护理方法。
方法回顾本单位2019.1-2020.12 80例SMI患者病案资料,以护理方案差异分组,对照组40例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40例接受优质护理,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量表(SF-36)、不同时段下的心肌缺血情况,再以24h内患者总缺血时长进行亚组对照,比较患者预后。
结果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一般健康状况评分、精神健康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对比,P>0.05;干预后,实验组上述三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不同时段的心肌缺血发生次数对比,p>0.05,但0:00~6:00心肌缺血发生次数最低,6:01~12:00则最高;A组急性心肌梗死率与死亡率均低于B组,P<0.05。
结论 DCG能够有效识别SMI,心肌缺血越严重,疾病预后越不理想;优质护理能改善SMI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冠心病;动态心电图;护理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m (DCG) monitoring in elderly asymptomatic myocardial ischemia (SMI), and to discuss the nursing methods. Methods the medical records of 80 patients with SMI in our unit from January 2019 to December 2020 were reviewed. They were pided into different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nursing scheme. 40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and 40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high-quality nursing. The quality of life scale (SF-36) and myocardial ischemia in different period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then the total ischemic duration within 24 hours was used for subgroup control to compar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Resultsbefore intervention, the scores of general health status, mentalhealth and social func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compared (P > 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above three scor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frequency of myocardial ischemia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but the frequency of myocardial ischemia was the lowest from0:00 to 6:00 and the highest from 6:01 to 12:00; The rate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mortality in group A were lower than thosein group B (P < 0.05). Conclusion DCG can effectively identify SMI.The more severe myocardial ischemia is, the less ideal the prognosisis; High quality nursing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SMI patients.Keywords: asymptomatic myocardial ischemia; Coronary heart disease; Dynamic ECG; nursing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指的是有心肌缺血客观指标,但无胸痛等一系列主观症状的特殊冠心病;其病情进展急骤,黄金时间窗仅1h,临床致死率高[1]。
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特点及护理
![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特点及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316cfac34693daef5ef73df3.png)
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特点及护理吕梁市人民医院张林秀 033000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又叫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是指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而无心绞痛及其有关症状,是造成猝死和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
动态心电图(DCG)是目前检测中老年SMI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实用无创、简便准确、可重复、定量等优点。
为了探讨老年SMI的特点和护理,对我科2008年10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病人,心电监测有缺血性ST段改变的动态心电图资料进行有关临床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8年10月—2010年收治的冠心病病人(诊断标准按WHO冠心病诊断标准)中DCG检查时监测到SMI130例。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及陈旧性心肌梗死50例,冠心病心绞痛80例。
按年龄分为两组,老年组(≥60)90例,其中男70例,女20例,年龄62~80(68.4±5.7)岁;对照组(≤60岁)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34~52(49.4±4.8)岁。
性别、病例分类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检测方法采用Holter--TLC4000增强型12导联24h动态心电图记录盒及DCG监测分析系统加人功校正分析,受试者要求记录全天活动内容、相关症状以及确切时间。
心肌缺血诊断标准: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0.1MV(J点后持续80ms),持续时间1min,2次缺血发作间隔≥1min,ST-T改变同时伴有明显心绞痛、胸闷症状者为有症状者,否则为无症状者。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x2检验。
2 结果2.1 SMI检出率、发生阵次及持续时间 SMI发生老年组85例(94%);对照组28例(70%),老年组高于对照组,与文献报道相似[1]。
老年组缺血性ST-T改变共1358阵次,SMI1202阵次(88.5%),人均14阵次;对照组缺血性ST-T改变共350阵次,SMI265阵次(75.7%),人均9.5阵次。
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护理方法和监测效
![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护理方法和监测效](https://img.taocdn.com/s3/m/7e55e692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0a.png)
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护理方法和监测效【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护理及监测情况。
方法:选取142例冠心病患者,均予以动态心电图诊断,并且给予相应的护理,观察心电图监测结果。
结果:142例患者监测124例心肌缺血发作,共计发作262次,其中以无症状占比为主;心肌缺血在白天ST段下移持续时间及血阈变异性均较夜晚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采取动态心电图诊断SMI的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无症状心肌缺血;护理;监测效果在心内科中,较常见心肌缺血这一情况,相关统计表明,超过60%以上的心肌缺血患者在发病前都未出现明显心绞痛症状,这称作无症状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1]。
SMI因缺乏典型的症状,常使得患者及医师忽略,这样就延误疾病的治疗,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临床中积极探讨有效的疾病诊断方式。
本次研究中,就探讨了采取动态心电图诊断SMI的监测效果及临床护理策略,旨在提高SMI的干预效果,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院2019年4月-2020年2月收治了142例冠心病患者。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在1997年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2]。
(2)患者均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同时也具有良好依从性。
(3)患者本人或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经12导联心电图检查确诊左室肥厚、严重贫血者。
(2)机体电解质严重紊乱或者其他因素可能影响心电图12导联改变者。
(3)合并精神疾病的患者。
入选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如下:男性86例,女性56例;年龄最小者43岁,最大者84岁,平均年龄(65.2±2.1)岁。
本次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方法1.2.1 动态心电图诊断诊断仪器主要是选取的是北京美高仪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EGCLAB动态心电系统,采取心电系统对患者24h的12导联动态心电图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在心电图观察的过程为了尽可能避免外界因素干扰监测结果,需嘱咐患者尽量远离电磁干扰源,此外嘱咐患者或其家属对心电图监测期间的作息、进食、情绪、用药及症状出现等情况进行记录,对出现症状者还需要记录症状开始与结束时间、症状发生时自我感受等。
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监测情况及护理效果
![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监测情况及护理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318c794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d9.png)
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监测情况及护理效果【摘要】目的:讨论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病人的动态心电图监测情况及护理效果。
方法:针对60名接受了动态心电图监测的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病人进行研究,并以随机的方式分到研究组和对照组,每个组分别有30名病人。
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综合护理。
统计所有病人心肌缺血发作时间和检出率。
同时对比护理期间,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出现率和生活质量。
结果:在24h的动态心电图监测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最少3次,最多15次,平均(8.1±1.6)次。
每回持续时间最短10min、最长18min,平均(14.2±2.7)min;在所有病人中,心肌缺血发作45例,发作率为75%。
总发作次数为329次。
而心肌缺血发作率最高的时间段是在00:60-12:00。
同时在护理期间,研究组的并发症出现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动态心电图监测能够达到满意的监测效果,而且在通过综合护理后,可降低护理期间的并发症出现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监测;护理效果老年人易患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不过由于症状较轻,导致病人不易察觉,所以很容易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为此有必要对病人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以保证在提高检出率的同时,降低并发症出现率。
那么接下来,本文就来对60名接受了动态心电图监测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病人进行研究。
具体报告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对从2020年7月到2020年12月接受动态心电图监测的60名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病人进行研究,并以随机的方式分到研究组和对照组,每个组分别有30名病人。
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综合护理。
对照组男女病人分别有16名和14名,年龄在55岁到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36±3.51)岁;研究组男女病人分别有17名和13名,年龄在56岁到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88±3.89)岁。
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护理及监测效果
![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护理及监测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a9c9aec85fbfc77da269b132.png)
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护理及监测效果【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和监测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25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并记录ST段压低情况。
结果250例冠心病患者中检查出心肌缺血患者228例,发生率为91.2%,其中无症状患者发作次数(72%)明显高于有症状患者发作次数(28%),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在白天的ST段变化及其血阈变异性情况和夜间比较也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24 h动态心电图是一种有效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症的监测手段,可为临床治疗提高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临床诊断;护理干预;监测结果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患者常见的一种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对患者的伤害极大。
据相关数据统计,在实际的临床诊治中,60%以上患者在心肌缺血发作时都未发现明显的各种心绞痛症状,临床也称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
因该种疾病无典型的临床症状,常常会被医生及患者忽视,延误治疗,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是临床治疗SMI的关键。
近年来,SMI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如何有效提高SMI的临床诊断率已经成为各界学者研究的重点。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住院部及门诊部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5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150例,女100例;患者年龄在40~91岁,平均年龄(59.2±10.6)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以及美国心脏病学会在1997 年制定的诊断标准[1],同时对于以下症状患者予以排除:①经12导联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左室肥厚以及严重贫血患者。
②电解质严重紊乱或其他因素可能影响ST改变患者。
③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
④心房扑动或颤动患者。
1. 2 方法1. 2. 1 动态心电图监测方法采用EGCLAB动态心电系统(由北京美高仪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记录24 h的12导联的动态心电图变化情况,为了尽量减少外界因素对心电图监测的干扰,应嘱咐患者远离电磁干扰源,并指导患者详细记录24h内生活作息、进餐、情绪变化事件、服药以及出现症状等的具体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佳护理在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9-05-07T09:56:49.427Z 来源:《药物与人》2019年1月作者:廖小丽余全珍
[导读] 探讨最佳护理在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中的应用效果。
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廖小丽余全珍
摘要:目的:探讨最佳护理在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0月于我院就诊并行动态心电图监测的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最佳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应用最佳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护理效果良好,值得推荐。
关键词: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老年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最佳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1-ZYM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是指心肌处于缺血状态,但未出现心绞痛的冠心病,患者多为老年人员,由于临床症状隐匿,常会被忽视,导致延误治疗[1]。
因此,及时确诊及对症治疗是控制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关键。
动态心电图监测是长时间连续记录分析人体心脏在不同状态下的心电图变化,常用于各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定性、定量分析[2]。
本研究在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应用最佳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过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后,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0月于我院就诊并行动态心电图监测的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40)。
纳入标准:⑴符合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3];⑵年龄≥60岁;⑶均住院治疗;⑷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⑴合并精神系统疾病者;⑵合并沟通障碍者;⑶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者;⑷合并恶性肿瘤者;⑸治疗依从性差着。
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60~78(66.17±2.53)岁。
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60~79(66.51±2.41)岁。
两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均衡可比(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
观察组患者采用最佳护理模式干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所示。
⑴心理护理: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向患者讲解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相关疾病知识以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认知度,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患者的负面情绪出现原因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
⑵心电图监测护理:采用EGCLAB动态心电系统监测患者24h的12导联动态心电图变化,嘱咐患者远离电磁干扰源,避免与电钻、电视发射设备等危险仪器接触,减少外界因素干扰,指导患者记录24h内的进食、饮水、睡眠、情绪变化、服药、临床症状发生等具体时间以及自身感受,在监测结束后清晰记录监测数据。
⑶生活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及饮食习惯制定适宜的饮食方案,帮助患者建立正确、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运动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等。
1.3 观察指标
⑴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⑵采用生活质量量表(GQOL-74)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心理健康、躯体健康、社会功能、物质生活4个方面,各项评分0~100分,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比[4]。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22.0版统计学软件计算数据,计数资料使用“%”代表,两组间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 ±s)”代表,两组间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结果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