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专题讲练3(教师版)
第二板块 小说阅读 第三讲 赏析小说情节(解析版)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讲练学案之小说阅读专题第三讲赏析小说情节【知识精讲】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但在这基本模式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情节安排方式,如欧·亨利式、摇摆式、延迟式、横切式、意识流式,等等。
这些特殊的情节结构方式,高考通常放在赏析情节构思题中考查。
[考向1] 梳理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梳理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
概括情节、分析线索,考查的是概括、归纳和表达能力。
概括情节是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和前提,建议考生在平时训练中就养成“分层阅读”的习惯,从时间节点、地点变换、对象转换、事件发展、线索等角度分层。
概述情节发展的阶段性,关键是把握情节发展的变化,组织语言时,各阶段的表述形式力求一致,追求简而明。
1.方法(1)小标题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①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
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按地点线索可概括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按人物线索可概括为: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按时间线索可概括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②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
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发展过程可概括为:背景(引子)→护送(开端)→受伤(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
(2)表述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短的小说)针对情节各部分内容,用具体的语言进行概括。
特别是对高潮、结局部分的概括,考查较为常见。
概括时,一般要用简洁、完整的句子进行表述。
(3)根据结构来梳理概括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切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
(4)根据场面来梳理概括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九年级语文专题03 小说阅读(考点串讲)
※※
知 识 梳理
1.闰土:辛苦麻木(乡村农民) ① 少年闰土:小英雄——天真活泼、热情开朗、勇敢善良、无忧无虑。
故 ② 中年闰土:木偶人——苍老凄苦、生活贫困、因循守旧、麻木迟钝。 乡
2.杨二嫂:辛苦恣雎(城镇贫民)
人 ① 二十年前杨二嫂:年轻貌美,讨人喜欢,端庄文静的女孩子。 物 形 ② 二十年后杨二嫂:放纵泼辣、刻薄自私、爱贪小便宜,令人无比厌恶的女人。 象 3.“我”:辛苦辗转(知识分子)
• “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知 识 梳理
1、对比:
(1)眼前故乡与记忆中故乡景物的对比。
2. 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 高审美品位;
3. 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 试创作文学作品。
课 标 要求
(1)阅读反映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伟大成就、代表性人物 及其感人事迹的优秀文学作品, 感悟革命领袖、革命英雄、模范人 物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运用多种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 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 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 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3)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 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 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尝试写诗歌、小小说等。 (4)领略数字时代精彩的文学世界,欣赏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 作品,感受不同媒介的艺术魅力。
3.悬念
(1)我家的拮据生活,却每星期日到海边散步盼望于勒;
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小说阅读与训练》(教师版)附答案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小说阅读与训练【知识储备】1、小说的文体特征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环境的描写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1)小说的人物塑造(2)小说的情节叙述①情节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②叙述艺术倒叙、补叙与插叙;明线与暗线;伏笔与照应;曲折与波澜;欧亨利式结尾。
(3)小说的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3、小说的主题【基本考点】1.对小说内容的概括和对主旨的把握(包括情节结构的提炼总结)。
2.对题目的分析。
3、根据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4.对人物性格特征的理解、评价。
5.对句子的推敲、品味、赏析(包括蕴含的哲理、情感、表达效果、修辞方法……)。
6.对环境、语言、行动、心理、细节、肖像等描写的作用分析。
7.结合内容对各种写作方法(对比、抑扬、悬念、伏笔……)的判断分析。
8.由文本引申的相关名著、名言、诗句的默写、回顾。
9.立足文本阐述自己的感受、观点。
【高层次考点】1.调动积累或生活经验来谈感受.2.根据选文内容生发的拓展延伸性训练(展开想象,续写;变点为面,扩写;模仿前句,仿写;总结全文优点,写荐语;与主人公对话,写倾诉语、赞美语、批判语……).3.链接相关文段或者时事,比较分析之中求新收获。
【技巧领悟】一、整体感知(一)考查角度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写文章的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二)考查题型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三)答题指导①对事件的完整叙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注意添加文中感人的细节特征;②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08 小说情节之分析情节作用(教师版)-备战2022年高考小说阅读常考点讲与练
小说阅读之分析情节作用情节是小说的核心部分,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高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情节概括题、情节作用题、情节手法题。
情节作用分析题和情节手法鉴赏题常综合在一起考查。
【训练1】——开头一、①通过紧张的冲突,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把读者迅速带入小说情境;(读者)②引出下文“我”去打猎的故事;(情节)③交代“我”的孤儿身份、与继父的情感隔膜,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环境)④初步刻画“我”性格的倔强和好强。
(人物)【解析】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思维方向。
题干已经明确“开篇”,是考查开头情节的作用。
第二步:多维思考,回扣文本作答。
解答此类题目,必须先概括内容,然后再根据内容思考其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大角度分析。
组织答案,要注意根据要求分出条目,按“内容”“结构”两个角度分层次作答。
二、①在结构上,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儿子抗雪灾不能回家的事,为下文接到儿子信的情节作铺垫;②在人物塑造上,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深情,侧面表现了军人在家也是一个好儿子;③从主题表达上,通过描写母亲在风雪中的焦灼与失望,表现军人付出的巨大牺牲,赞美了军人的无私奉献。
三、1、B 解析“目的是揭示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不对。
2、 C 解析运用白描手法错误,应该是描写细致入微,如“已有几颗淡淡老人斑的手”。
3、①小说开头描写妹妹的婚礼,直接点题,表现老爸是个有福之人。
②通过妹妹婚礼中人们的议论,引出老爸的教育方式,即“学习是自己的事”和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言传身教。
③描写婚礼的情景,渲染一种欢快喜悦的氛围,奠定了文章温馨幸福的基调。
4、①老爸有福,指亲朋好友对老爸的羡慕,老爸的两个女儿都很有出息,读了名校博士。
②老爸有福,指老爸命好,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投入几乎是事半功倍。
③老爸有福,指妹妹恋家、孝顺理解老爸。
④老爸有福,老爸的“无为而治”的教育方法,用的巧劲,让我们自由茁壮成长,是我们的福气。
【训练2】——中间一、我不认同这一观点。
特色训练3 两方式结合答题方法(教师版)-备战2022年高考小说阅读常考点讲与练
小说阅读题型训练——两方式(方面)结合使用前面典型例题回顾:1、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2018年·全国卷)《赵一曼女士》①从“历史”的角度写:真实、客观,能让人们理解英雄、敬仰英雄。
②从“现实”的角度写:能让当今的人们铭记历史,凸显小说的现实意义。
③两者的交织穿插,利于灵活叙事,相互印证,体现艺术的真实性。
2、《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6分)(2019·全国卷Ⅰ)《理水(节选)》①从故事角度看,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②从新编角度看,“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3、本文主要由作者的想象构成,但读完全文,我们似乎又亲历了伟大文豪曹雪芹的临终时刻。
请结合全文,从小说“虚构”与“真实”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6分)①小说中的主人公是曹雪芹,他是《红楼梦》的作者,是真实存在的人物,虚构的故事情节建立在真实人物曹雪芹的人生经历之上,使小说更加真实可信。
②作者虚构了曹雪芹去世前的醉酒、焚稿等一系列情节,并生动地再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对《红楼梦》及曹雪芹的命运做出了生动的解读,表达了作者对曹雪芹命运的同情和哀叹,丰富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③本文创设一系列虚构的情节并注入真实人物曹雪芹的生活历程中,艺术地带领读者深切地感受曹雪芹所生活的时代,虚构与真实相互依存,提升了小说的艺术价值。
4、作家刘慈欣认为科幻文学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请从“科学性”与“文学性”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①科学性。
小说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激发人们对宇宙、科技等的思考,开拓读者的创造性思维。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说阅读综合训练辅导讲义
小说阅读课前一开心放学一回家,饭已经在桌上摆好。
我已经吃上热腾腾的饭菜了,妈妈却还在厨房里忙活着……此时此刻,我不禁鼻子一酸,开口道:……知识梳理阅读思路:金题精讲题一:差一分钱①父亲一定有心事。
②父亲的脸上隐约悬着一个结,即使父亲开心的时候,那个结也躲在父亲的笑容背后,冷不丁探出一个头。
③父亲是在寻一个人。
同学?朋友?亲戚?也许是父亲最初的恋人。
我曾经问过母亲,母亲摇了摇头,脸上也挤满了问号。
④父亲才五十岁,身体却有些不恙。
近来父亲的咳嗽好像奔跑的火车,一咳好像要吐出五脏六肺来,脸憋得像三国的红面关公,吐出的痰丝中竟有点点猩红,宛如暮春开败了的桃花。
医生说,是肺癌!晚期。
⑤我们惊呆了!母亲哭得像个泪人,仿若从淫淫秋雨中穿过,一身的水汽,有雾,沉沉的。
父亲的脸却静如止水。
⑥父亲依旧在寻寻觅觅。
打电话,写信,一向不喜欢上的父亲竟然叫我帮他弄个QQ号,父亲说,名就叫差一分钱吧。
⑦我扑哧一笑,这个名也太别扭了吧。
我想,父亲的名应该土得掉渣。
⑧入秋。
温暖如春。
我陪父亲来到老家的一个小镇。
青石小街,漏墙花窗,石桥石阶,让我怦然心动。
走在长长的巷子,我总忍不住探头聆听,是否有馄饨担的敲梆声。
⑨父亲更是有了知根知底的亲切。
学校应该就在巷子的尽头了。
父亲说。
⑩果然,当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完小巷,抬头一望,镇中学就在我们的对面。
⑪从父亲的咳嗽中,我隐约看到三十年前,确切地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在这个中学,一个十九岁,身体很瘦弱的孩子,正坐在教室里梦想着跳越“龙门”。
这可是农家伢子唯一的独木桥。
⑫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不错,可就是有些粗心。
孩子嘛,难免。
⑬那天,数学老师给了孩子一把1分、2分的硬币,说,这是两毛钱,去帮我买包烟吧。
⑭孩子一脸青春地冲出教室,来到供销社,营业员接过钱,一数,说,少一分钱。
⑮孩子急了,老师明明在教室说是两毛钱,自己也粗略地数了一下,怎么差一分钱呢?难道是路上丢了?不可能,自己用手紧紧捏着,生怕掉一分钱,短短的几百米,钱都捏出了一层浅浅的汗水。
小说阅读专题讲练2(教师版)
小说阅读专题讲练第二讲:小说的结构一、知识讲解1.短篇小说的结构有纵、横两种类型。
横向结构大多精选一个生活画面展开故事,深入地透视社会矛盾的一个焦点,搅动人物心灵冲突的旋涡。
例如,1870年的普法战争之后,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被迫割让给普鲁士的巨大伤痛、爱国主义的炽热激情自然成为法国文学的视野聚焦点。
都德在小说《最后一课》里选取了一个乡村小学的课堂为画面中心,用一个小学生的心灵来感受失去祖国的沉痛与悲怆,以极其精巧别致的艺术结构将爱国主义这一传统主题表现得酣畅淋漓。
纵向结构具有极大的时间容量。
几个生活截面、一生的际遇命运都可以连缀成一系列画面,涵括了更丰富的形象意蕴。
因此,粗线条的勾勒、较概括的描绘和精雕细刻的场景等多种情节形态更需要合理的安排配置。
例如,鲁迅的名篇《祝福》就是通过个别场景展现祥林嫂的悲剧人生并揭示造成这一人生悲剧的社会历史原因的。
2.长篇小说的结构则复杂得多。
长篇小说中,人物数目的增多,使得人物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与人物相关的情节,也呈现出双线或更多条线索一起进展的局面。
比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其中有两条平行的线索——安娜的线索和列文的线索,这两者相互映衬,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中国的古典小说,比如《水浒传》,则是多线索结构的典范,对每位好汉的描写都有一条独立的线索,多个人物多条线索最后汇集于梁山,形成一个整体。
另外,《红楼梦》在结构上,有一条贯穿全篇的贾宝玉个人命运的主线,围绕这条主线,又派生出大观园中众多人物之间的亲情、爱情、矛盾、聚会、游玩、迎来送往等等无数条次要的线索。
二、方法点拨解答小说结构方面的题目,首先要有全局观念,站在全篇小说的高度来思考行文布局方面的刻意安排才会切中肯綮,有所收获。
所以阅读小说时,要分析作品的层次,理清作者的思维脉络。
第二,从全文入手,还要注意小说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的正面和侧面、明和暗的关系,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
小说阅读专题讲练8(教师版)
小说阅读专题讲练第八讲:小说的主题一、知识讲解小说的主题是作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小说的题旨和思想内容的集中体现。
换言之,小说的主题就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实质揭示,而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思、环境的设置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
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归纳、挖掘小说的主题是阅读的意义之所在,也是培养我们阅读分析、总结能力所必需的。
二、方法点拨理解和概括小说主题的方法1.从创作意图理解小说主题由于读者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和个性气质的不同,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成为理解小说主题的重要途径。
要善于指导学生认真地通读作品,仔细地分析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观念。
2.从题材中去挖掘主题题材中蕴含着的意义,是主题分析的重要材料和依据。
鲁迅的小说《药》,写了茶馆主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病的故事,意在揭示在封建制度下人民受统治阶级麻痹毒害而陷入愚昧无知,革命者为了解放民众而献出生命,民众不但不理解他,反而吃他的血。
这样,题材的意义就不仅揭示民众的麻木不仁,而且说明资产阶级革命者的悲哀。
假如小说中被杀的不是革命者而是一般人,或是普通强盗,那么主题就会是另一种了。
3.从写作背景寻主题要正确理解一部作品,有必要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背景。
小说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现。
一部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总是与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分不开的。
因此,我们在理解小说主题时,必须“知人论世”,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熟悉人物形象在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专题08:小说阅读【课件讲练】-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
考点梳理
重要考点
考点一 揣摩人物形象 考点二 分析环境描写 考点三 把握故事情节 考点四 分析写作技巧
考点梳理
考点一 揣摩人物形象
近年来,中考语文试卷加强了对文章中人物形象分析的考察,主要考查学生对作 品中人物形象的准确理解、评价和感悟能力,主要的考点有:
(1)归纳人物的特点。 (2)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解题思路:
一、表达方式 ;二、结构方式;三、表现手法。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小说用了什么方法(修辞或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 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
考点透视
本部分涉及的主要考查点有:
(1)理解词语或语句的意思; (2)概括主要内容、事件或主旨; (3)梳理文章的线索; (4)分析标题的含义作用; (5)分析人物形象; (6)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7)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8)分析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9)分析语句或段落的作用; (10)分析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11)分析写作方法及其作用; (12)分析作者(或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或态度;
考点梳理
考点二 分析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分类: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 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记叙文中的自 然环境描写,不是为了单纯地写景,而是有一定目的的。 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 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 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 风土特色。
2020版高考语文新大一轮浙江版教师用书:专题三 专题一 小说阅读 Word版含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小说阅读——侧重于审美体验的理解与鉴赏文体精要整体读文小说好读不好懂,这“不好懂”主要体现在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上,且不说小说主题本身具有多元多义性、复杂模糊性,只就文本本身的表现,它不像散文的主题,作者可以在文中以直接议论、抒情句的形式表述出来。
小说的主题需要读者通过情节、环境、人物等感悟出来。
因此,要解答小说的阅读题,要先认识小说的文体特征,然后再掌握小说阅读的方法。
本课题就主要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知识速览】一、认识小说的文体特征——读文要抓“根”(一)小说内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反映的社会生活就是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文体特征由这样几个关键词构成:人物、情节、环境与主题。
高考小说阅读的命题也是围绕这几个关键词进行。
(二)小说3要素小说有3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人物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
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的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是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正面起笔,也可侧面烘托。
2.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代表性。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情节是否合理,是小说能否成功的关键。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作品前边有序幕,后边有尾声。
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有的有着完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的把高潮安排在结尾,总之,这四个部分并不是缺一不可的,但不论故事情节如何安排,情节的发展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小说阅读专题讲练7(教师版)
小说阅读专题讲练第7讲:小说的表达技巧一、知识讲解小说以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并以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为最高目标。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采用叙述语言,也可以采用对话语言,还可以采用心理描写等手法。
小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表现手法更是灵活多变,它可以包罗其他艺术体裁的所有写法,有散文式的背景描绘,有特写般的人物刻画,有戏剧般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有诗一般的意境。
从考试的角度看,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就是分析小说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
而小说的表达技巧包括以下几种:1.表达方式。
一般涉及叙述人称的选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和手法。
要特别注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问题。
正面描写,即直接描写,是对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等作正面、直接的刻画,不借助于人和媒介物的烘托。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是对所描写的对象不作直接的刻画,而是借助于对媒介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
这种笔法比较含蓄、委婉,给读者留下较大的自由想象空间,增加描写对象的主题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2.表现手法。
看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以及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3.结构安排。
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是否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4.语言运用。
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含蓄),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要特别注意小说语言的特别之处。
分析语言运用,不仅要分析它怎样运用具体性的叙事描写展开情节的,更要分析它是怎样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的。
因此,要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
二、方法点拨1.一定要注意小说对人物自身的描写技巧,如肖像、心理、动作(细节)、语言等,更要注意人物间的相互对比、映衬技巧及环境衬托作用,即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实写和虚写。
人物形象题三:分析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作用-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全复习(全国通用)教师版
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题【教学内容】高考命题点——人物形象类题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文学即人学,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的。
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
人物形象类题常考三点:①概括人物形象特点;②鉴赏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③分析形象(人物及其他物象)的作用。
★考点三:分析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作用★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
而小说中的人物又可分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物象,高考在人物形象作用方面的设题也体现在这三方面。
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
角度1:主要人物的作用【常见题型】【解题指导】主要人物——主人公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即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
作品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主人公展开,其他次要人物的出现及其活动,也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并对主人公起一定的映衬作用。
1.《祝福》中的“祥林嫂”:(1)祥林嫂是中国旧社会劳动妇女的典型,善良刚烈,勤劳能干,却在封建礼教和思想的压制下走向毁灭。
(人物形象)(2)作者通过对祥林嫂形象的塑造,控诉了封建思想和礼教对人的戕害。
(主题)2.《边城》中翠翠的形象:(1)翠翠是一个天真纯朴、情窦初开、坚贞守望的少女。
是作者笔下美的代表,是作者理想的化身。
(人物形象)(2)作者通过这一人物形象,表现出对这种人性美人情美的赞美,对这种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主题) 【例题讲练】【北京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想起母亲鲍山宏七月的一天,天公作美,太阳好像也歇双休日去了,轻风拂来,垂钓者更是心旷神怡。
【同步专练】新课练03 小说阅读(三)-2020年【衔接教材·暑假作业】新高二语文(人教版)(解析版)
新课练03 小说阅读(三)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吵嚷.(rǎng)傩.送(nuó)蘸.酒(zhàn)船舷.(xián)B.踹.水(tuān)角隅.(yú)鞶.鼓(pán)泅.水(qiú)C.嗤.笑(chī)碾.坊(niǎn)汆.着(dí)胡诌.(zhōu)D.茶峒.(tóng)喧阗.(tián)呜咽.(yè)竹篁.(huáng)【答案】A【解析】B项,“踹”读“tuān”错,应读“chuài”;C项,“氽”读“dí”错,应读“cu ān”;D项,“峒”读“tóng”错,应读“dòng”。
2.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含糊接攘吊脚楼磺炭钢砂B.鹳河糍粑踩高跷双管锁呐C.拮据轻薄湿淋淋满天花雨D.干燥诨名笑眯眯欢渡春节【答案】C【解析】A项,“接攘”的“攘”字形错,应写作“接壤”;B项,“双管锁呐”的“锁”字形错,应写作“双管唢呐”;D项,“欢渡春节”的“渡”字形错,应写作“欢度春节”。
3.下列名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沈从文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面貌,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B.“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沈从文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C.文化界流传,1988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已经决定将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沈从文。
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的原因是因为诺贝尔奖只颁授给在世的人。
D.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类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前者通过描写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后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
小说阅读专题讲练9(教师版)
小说阅读专题讲练第九讲:小说的探究一、知识讲解探究,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的重要价值在于发现和创新。
鉴于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开放性,更适合开展探究性的学习。
《考试说明》关于小说的阅读探究能力的要求是:(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下面作一下具体解说。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是阅读个性化的具体体现,也是对不同层次考生的解读作品能力的考查。
小说的意蕴蕴含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主题思想中,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评价小说,往往可以发现作品蕴含的新的思想内容。
探讨小说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对作品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感染力的深入体会和理解。
一篇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作家的情感,一般来说不是纯粹个人化的情感,它常常是一种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折射。
人文精神还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并具体要求能“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所谓的“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除了我们复习备考时所具有的知识储备,熟悉一些作者及其相关背景资料,以及所用的文本材料后有可能加注释予以交代外,还应从文本中寻找、发现、领会。
因此,不做漫无边际的瞎猜,立足文本,抓住关键,多元理解,乃是应对这一新要求所应遵循的规律。
具体来说需注意以下要求:(1)整体感知文本信息。
在通读全文、明白大意的基础上,提取能表明或暗示作者经历和所处时代的信息。
(2)依据信息解读主旨。
依据文本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中心句、点睛句、富含作者情感倾向的词句、暗示作者生平经历的词句、暗示社会环境的词句等,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初三语文第6讲:小说阅读专题(教师版)
第6讲小说阅读专题定义小说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
小说考点的梳理(一)把握故事情节。
概括情节要完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其中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要注意思考的方向。
①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
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二)分析人物形象。
第一: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第二: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
①着重分析人物的肖像变化和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
②分析人物语言,要抓住最能表现其性格的语言。
(三)环境的种类及作用?(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写法:1.伏笔:叙述的一种手法。
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其作用是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2.悬念:作品使欣赏者所产生的一种关于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这种心理活动叫作悬念。
其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3.倒叙、插叙的作用: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倒叙的作用是设置悬念,为下文铺设,吸引读者。
插叙是指作者在叙写主要情节线索时,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插叙的主要作用是使作品内容丰富,充实;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完整。
可以明白某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或了解某一事物的来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阅读专题讲练第三讲:小说的叙述方式(教师版)一、知识讲解1.叙述,即记叙和述说。
它是一种记人叙事并陈述其来龙去脉的表述方法。
它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个要素。
叙述是记叙性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
2.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叫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我的叔叔于勒》中在讲故事时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以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的,是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全知)。
传统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全知视角,莫泊桑的《项链》也是。
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之间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3.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
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但在叙述上会受限制。
如《祝福》叙述者是“我”(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比较自由,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但它缺乏亲切感,有一定的距离。
小说家根据审美和预先设定的阅读效果选择人称。
契诃夫的《万卡》就采用了第三人称,但里面人物的信和内心独白是第一人称。
既有利于交代背景,又有利于抒发感情,令人心酸落泪。
第二人称“你”既拉近叙述者和人物的距离,又有别于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二、方法点拨在小说阅读中解答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这类题目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要把握作品的叙述角度及其分类,理解不同叙述角度的不同作用。
①全知视角。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陈小手》给我们讲述的是过去时代一个乡村男性妇产科医生陈小手的故事。
运用全知视角叙事,作者总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讲述着,他的倾向只会从情节和场景中自然而然地流露。
这样,就为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使得讲述本身充满耐人回味的艺术魅力。
②有限视角。
在鲁迅的《祝福》中,“我”知晓祥林嫂的故事,却不知道她内心的苦楚。
“我”只能讲述我知道的、看到的、听到的,“我”无权对祥林嫂的内心世界进行解剖,“我”只能从她的言行举止中推测她的想法。
读者在阅读中既会被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打动,又会因“我”对自己内心的审问而深深思考祥林嫂的悲剧究竟来自何处,因此,读者的阅读感受会丰富和复杂起来。
2.要注意不同的叙述人称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第一人称。
小说中以“我”为叙述人称来描述情景、叙述故事就称之为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采用这种方式,能引导读者关注主人公的经历和命运,使读者产生一种如遇故友,如听至交之言的真实、亲切的感觉。
如茹志鹃的《百合花》叙述故事采用了第一人称,使我们有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仿佛憨厚、淳朴的小通讯员那一连串动作都在我们的面前活动起来,同时可以看到娴静、温存的农村新媳妇的崇高品格和把子弟兵当亲人的美好心灵。
②第二人称。
这种写法像是“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
读时令人倍感亲切,如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
③第三人称。
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采用第三人称写法,自由、灵活地选取“松骨峰战斗”“火中救小孩”“防空洞谈话”三个典型事例表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正是由于采用第三人称写法,作者才能这样全方位地表现主题。
3.要从全局出发,结合题目要求,着眼于分析、概括,用鉴赏性的语言整理、归纳出答案。
三、高考对接(2011·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第9车厢[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
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趟列车,大家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
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
信中说:“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
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
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
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停3分钟。
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依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
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地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地朝第1车厢跑去。
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
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
”“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是疯了。
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是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
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当时已是深夜,负责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正常人。
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
列车长再一次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
可后来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我不知道这次事故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
但给我讲故事的这个人当时和他的妻子就在前一节第9车厢里。
深夜,他起来吸烟。
他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啊?”随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车头了。
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
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
结果讲故事的人火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本文有删改)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第三人称叙述。
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
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
四、演练体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鱼鹰杨光洲我说的鱼鹰是人,不是水鸟。
三十多年前,我刚记事时就听说过鱼鹰。
鱼鹰家住卫河边,无论是卫河中游的钓鱼台、石羊胡同、石榴园、西花园,还是卫河上游的合河村,人们各有各的说法。
但是,听过鱼鹰的传奇后,人们的感觉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神!鱼鹰的水里功夫比浪里白条张顺还要神!鱼鹰要想过卫河,随时都可以过,无论脚下是否有桥,水里是否有渡船。
咋过?他把肥大的裤管撸到大腿根儿,下到河里,半蹲,两条小腿曲成盘,有时还一手端着蒜臼,一手拿着馍,蘸着蒜汁吃着馍,就过河了。
到了对岸,放下裤管,竟一点儿也不湿……有人说鱼鹰的脚掌很宽,脚趾之间有软肉,脚就像蹼一样,划起水来比鸭子还自如……鱼鹰瞄鱼的眼力更是了得!他走到河沿,甚至站在高出河面五六米的大众桥上,一眼就能看到水底的鱼!“这儿,一条‘铁扁担’!”“这儿,一窝‘锅片儿’!”拿抄网的人照着鱼鹰手指的位置一网下去,准有一条五六斤的黑鱼或一窝鲫鱼被捞上来。
捕鱼人手忙脚乱地把鱼收拾进渔篓,转身向鱼鹰说“谢谢”时,鱼鹰的身影已在远处……然而,鱼鹰并不总是帮着捕鱼人,更多的时候,在鱼与人之间,他偏袒的是鱼。
河边垂柳嫩黄泛绿时,鱼鹰会在捕鱼人身后唠叨:“少捕点吧,母鱼正甩子哩。
现在捕这么多,到夏天没鱼可捕,可别怨我没把话说在前头啊!”知了和河里的蛤蟆开始二重唱时,鱼鹰会溜到渔篓旁:“才进夏天呀,鱼还没长起来哩。
你瞧,这条还不到四两,让它再长长吧!”也不管捕鱼人是否同意,他一扬手,“扑通”一声,把那条鱼给放生了!河堤斜坡上野菊还在风中招蜂引蝶呢,鱼鹰就堵在捕鱼人面前了:“都秋天了,还用网捕鱼?就不怕明年河里没有鱼——给明年留点鱼种吧。
”如果人家不听,鱼鹰还死乞白赖着不走:“要不用钓竿钓吧?少钓点,给明年留点想头。
别用这么大的网!想一网打尽呀?”虽然有一身水中的好功夫,鱼鹰却很少下河捕鱼,家里更是难得吃一次鱼。
如果来了客人,客人提出要吃鱼,鱼鹰才会去捕鱼。
下河前鱼鹰要问客人想吃什么方法烹制的鱼。
客人想吃红烧鱼,鱼鹰拎回来的必是一条大鲤鱼。
客人想吃熘鱼片,鱼鹰拎回来的定是一条黑鱼。
客人想喝鲜鱼汤,鱼鹰拎回来的准是一兜鲫鱼片儿。
鱼鹰捕鱼有个规矩,鲤鱼、黑鱼、鲢鱼这些大鱼,每次只捕一条。
至于鲫鱼片儿,则要看喝汤的人数,每人一条,每条不超过半尺长,多一条他也不带上岸。
有人劝鱼鹰多捕点,鱼鹰就像被人骂了祖宗,恶狠狠地盯着对方:“别想坏了俺的规矩!”到我十多岁的时候,卫河水已开始变浑发腥。
一到夏天,总有几天卫河得翻河——河底的脏东西沉淀得太多了,天一热,都泛到上面来了。
这时,大鱼小鱼都浮到水面上换气,河面上满是一张一合的鱼嘴,用洗脸盆都舀得起鱼来。
这时,卫河两岸的人们往往全家老小齐上阵,搬网,粘网,抛网,甚至窗纱、蚊帐都派上了用场。
一场“全民皆兵”的“歼灭战”打响了,鱼儿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时,常有一位破衣烂衫蓬头垢面的老汉骑着快散了架的自行车在卫河两岸奔走呼号:“少捕点吧!过两天一下雨,河水不臭了,鱼就不浮头了,留到明年会有更多的鱼给你们捕啊!”小孩子追在他后面喊“鱼疯子!鱼疯子!”,用碎砖头、小石子掷他,他全然不顾,还是一个劲儿地呼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