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操人力资源管理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曹操的人力资源管理艺术
摘要在三国的对峙与兼并过程中,对人才的争夺成为各个诸侯事业兴衰的关键。
曹操长于罗致人才和爱惜人才,广开贤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选贤任能。
采用人才垄断、人力资源整合与开发等方法,对其人力资源队伍进行合理化的管理和任用,体现出一套独特的人才招聘使用方法。
关键词:曹操人力资源整合人才垄断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各路诸侯都深知“得人者兴,失人者亡”的道理,因此非常注意招揽人才,然而,一个最大的人才集团却在曹操的身边形成。
曹操曾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就是说,曹操坚信,如果调动天下才智之士与勇力之士,并且予以正确的控制和引导,则可以无往不胜。
那么,曹操是如何招揽人才及组建其人力资源队伍,又是如何驾驭管理这些桀骜不驯的文臣武将的呢?
一人才的招聘与录用
1 唯才是举
自古以来,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这句唐太宗的名言把“得人”看作是“为政”的关键。
《墨子》中指出“尚贤者,政之本也”,把任用贤能看作是为政之根本。
曹操知道,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目标,人力资源是关键,针对东汉末年以来腐败政治的影响,大力加强内政建设,在任官用人
方面,他打破了东汉征辟察举重门第名望的传统,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
这是用人制度的一大改革。
为此,曹操三下“求贤令”。
在他于建安十五年(210)颁布的《求贤令》,建安十九年(214)颁布的《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建安二十二年(217)颁布的《举贤勿拘品行令》中都体现了曹操用人政策的原则。
他提出,不能以“品行”作为取人的主要标准,即使有“盗嫂受金”行为或“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量才使用。
他要求对于“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各级官吏都要向上推荐,不得遗漏。
曹操打破了东汉末以来以所谓“德行”“门第”等为标准的人才选拔任用制度,用人不求十全十美,而是才重一技、用其所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在实际操作中,曹操确实也是抓大放小、不拘小节地招才纳贤。
其集团中有很多人如张绣、郭嘉、程昱等都非完人,其中还有些人有很多“恶行”,但曹操没有求全责备,首先,曹操能舍弃旧怨。
例如,曹操南征讨伐张绣,张绣投降后又复叛,杀操一子一侄,但当张绣再次投降时,曹操不计前嫌,反而跟张绣结为亲家,并加以重用,拜张绣为扬武将军。
又如,陈琳曾辱骂曹操为“赘阉遗丑”。
当时出身于阉宦之家,最为人所不齿,也是曹操最忌讳的。
但当袁绍失败,曹操抓获陈琳后,因爱其才而不咎既往。
从中可看出曹操宽宏的度量。
其次,曹操可以抓大放小,不拘小节。
如程昱性情刚烈暴戾,与人结交多有冒犯之处。
有人曾告程昱谋反,对此,曹操不置可否,也不加以反驳,反而更加优待程昱。
另一谋臣郭嘉,行为不太检点,屡次违反曹操制定的法令,并多次被负责纪律工作的陈群批评,郭嘉依然我行我素,曹操一方面对郭嘉不求全责备,对他信任如故,另一方面又奖励工作负责的陈群,以保证其工作的积极性。
能放手起用降将及出身低微之人。
史载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伍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
是以创造大业,文武并施”。
曹操部下的文臣武将,有不少是投降来的,曹操予以重用,建功即擢,有的人,不几年,就由士卒升为将军。
2 德才并举
虽然曹操的三道求贤令的核心都是唯才是举,并在用人的实际过程中也讲求“唯才”至上,但曹操并不是要同传统彻底决裂,也不是完全不要德行,对于忠孝义等德行来说曹操还是重视的,当“德才兼备”之人不够用时,为了争取人才,曹操也只能降低标准,先“德才并举”,后“唯才是举”。
“唯才是举”实际是曹操特殊时期的特殊之举,是其做大做强的权宜之计。
针对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观,我们理解为有才能、有特异智慧的人可以“缺德”,是缺小德,有小毛病。
而针对忠、孝、义等大德来说,曹操是十分在意和鼓励的,在某种情况下,能用忠于故君、孝顺父母以及对人崇尚信义之士。
如曹操为兖州牧时,张邈叛操,劫持了曹操部下毕谌的母弟妻子,曹操对毕谌说:你的母亲在张邈那边,可以离开我投奔张邈从而保全你母亲,毕谌顿首,表示无二心,可是刚刚还信誓旦
旦的毕谌一转身,即叛操而去。
后来曹操俘虏了毕谌,大家都为毕谌担忧,曹操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
”仍以毕谌为鲁相。
文聘初为刘表大将,刘表死后,其子刘琮继立。
曹操攻打荆州时,刘琮举州归降,叫上文聘跟他一起去投降,被文聘拒绝,直到曹军渡过汉水,文聘才投降,仍欷流涕。
曹操也为之怆然泪下。
曰:“卿真忠臣也。
”厚礼待之,授聘兵。
曹操用人不但重视德行,还有重德胜于重才的事例。
如《三国志》卷十二《崔琰传》记载,崔琰推荐巨鹿人杨训,说此人才能不是很突出,但德行好,曹操即录用。
崔琰之所以被重用,即因为曹操对其十分敬惮,并评价说崔琰有伯夷、史鱼的节操和刚直,贪心的人因为仰慕他的大名而变得清廉,壮士因为称赞他的品德而变得更加的勤勉,可以成为人们的表率。
可见曹操用人决不是只重才不重德的。
二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
曹操对于人才的态度,不是停留在盼才、爱才、惜才和信才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用才和驭才,如何突显曹营中整个智囊团最大化的效益,是曹操用人策略中最重要的方面。
曹操不仅善于因材施事、知人善任,使人才唯有所宜、人尽其才,而且还重视厚赏群臣,乐施好赏,广施恩惠,使谋臣将士愿意忠于曹操,乐意服务曹操。
因而,天下能人志士望风归附,使曹操身边形成了“谋士如云,良将如雨”的局面。
1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人才垄断措施
事各有不同,人各有所长,任人之要,必须是人之长与事之需,才能如人所愿,为我所用。
曹操用人不论人才才干的高低以及品行的优劣,能做到“人尽其才”,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效能,而且使对方心甘情愿地接受职务,不让每一个手下赋闲。
在曹操身边,不干工作白拿工资的人极少,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也很少。
对于普通级别的人才,曹操尽可能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授以相应的职务;对重量级的人物,曹操懂得放手养鱼,给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机会;对有缺点的人才搭配使用,优势互补,从而发挥最大的效用。
曹操用人,感性中并不缺乏理智,以唯才是举为标准但并没有矫枉过正,虽然任用了一些亲族但不是任人唯亲。
曹操比较长于因材授事,战乱之初,军中缺粮,操用枣祗、任峻建立屯田,军粮供应得以解决。
另如钟繇、梁习、苏则、刘馥、杜畿、郑浑等,他们都在曹操的领导下,因才授事、各尽其才,均卓有建树。
由于曹操的知人善任,使集团中的每位奇士都各就各位、人尽其才。
在本职岗位上发挥最佳的效益,而对整个人力资源队伍来说,曹操也能扬长避短,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能,如建安十九年(214)派张辽、李典、乐进同守合肥的故事就是曹操搭配用人,优势互补,使效果倍增的经典案例。
这些事例说明,曹操在招揽人才和用人方面都是比较有度量和见识的,因此,他才能够聚拢储备一批打天下守四方的各类贤才,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人才库,从而形成了一支重量级、优秀级、潜力级的梯形人才队伍。
2 就才于敌,楚才晋用——人力资源整合
曹操在人才管理方面,注重人力资源的整合以及对人力资源的开发。
在他打天下时,身边只有曹氏兄弟、夏侯、乐进、李典等几位将领,在扫灭群雄的过程中,他的骨干队伍却不断壮大,形成了“谋士如雨,猛将如云”的强大阵容。
曹操招致人才颇有手段和方法,用人策略也多种多样,并且与现代企业宁愿从对方阵营中挖掘人才而不愿花大力气培养人才一样,在当时那种环境下,采用“百年树人”的办法是不可行的,因为人才急需,如果由自己从头来培养人才是不能解燃眉之急的。
因而,只有从其他阵营中挖掘人才为己所用,这样不仅削弱对手、壮大自己,而且还节约了培养人才的成本。
因而“就才于敌”、“楚才晋用”就不失为一条招纳人才的捷径,曹操正是利用这一办法“多快好省”地壮大了自己队伍,可说是曹操用人的一项“绝招”。
例如,于禁、张辽、徐晃、张等大将,起初并非曹操身边之人,而是从其他阵营挖掘来的,他们跟随曹操之后得到了充分的信任,被委以重任,这些人心怀感激,心甘情愿的为曹操效命。
由于善于网罗人才,所以曹操身边聚集了一批优秀人才,文有王朗、华歆、阮、王粲、陈琳等;谋有荀或、郭嘉、荀攸、毛、许攸、贾诩、程昱等;武有张邰、徐晃、诸曹、诸夏等。
以上人才是曹操阵营中的中梁砥柱,曹操正是依靠他们成就了大业。
曹操求贤的真情和急切在《短歌行·对酒当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脯,天下归心”等诗句,抒发自己求贤若渴,广纳人才,希望成就大业的心情。
曹操的《短歌行》可以说就是一曲“求贤歌”,相信有不少人正是在曹
操这首诗的感召下聚集在他周围的。
三员工激励——刚柔相济,赏罚严明
激励是从事管理工作采用的重要方法,它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一个好的领导者,不仅在于鼓励属下勤勉守职、兢兢业业,还在于对“员工”的肯定激励、提拔重用。
曹操之所以能成就霸业,统一北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曹操能够赏罚分明,广施恩惠。
他将所取得的成就授予大家,而非窃功为己有。
在曹操的治军意识里,始终贯穿了两个思想:“赏”和“罚”。
以赏为主,奖赏方式灵活多样,既有物质奖励,也有精神奖励;以罚为辅,惩治粗枝大叶、治军不严之人。
建安八年,曹操上《请爵荀表》表封其为万岁亭侯;建安十二年曹操再次奖励荀,写了《请增封荀表》,充分肯定了荀的功绩。
对其他功臣,曹操也是如此推崇厚待:在《请追赠郭嘉封邑表》中对郭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赞扬他是忠良之臣。
对荀攸的称赞有《请封荀攸表》,对荀攸的功劳给以肯定评价。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在《封功臣令》中,充分肯定了其智囊及武将的功绩。
张辽以七千兵马胜孙权十万大军。
曹操于建安二十一年,复征孙权,到合肥,来到张辽取胜的地方瞻仰了很久;徐晃击败关羽,曹操大加称赞,率众出城七里迎接徐晃,设盛宴为其庆功,并评价说即使孙武子、司马穰苴在徐晃面前也甘拜下风,给足了徐晃面子。
另一方面,仅靠“仁”治天下是远远不够的,为保持队伍的整齐
统一和激昂的战斗力,曹操也需要“法”与“刑”来维护集团的稳定。
建安八年,曹操发布令文:“……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
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
”要求依法治军,以法束将。
建安二十三年,代郡的乌桓部反叛,曹操派儿子曹彰带兵讨伐,出发前,写了著名的《诫子彰》,要求儿子要按章办事,不得违法。
曹操曾以满宠为许令,曹洪是曹魏宗室,其家人数次犯法,满宠毫不留情予以惩治,曹洪写信给满宠,让满宠放人,满宠不听。
满宠了解曹操,便把犯人给杀了。
后曹洪去找曹操说情。
曹操知道满宠已杀人后,不仅没有责怪,还高兴地表扬了他。
可见曹操的确是“不以亲旧废法”,而且还做到了“用戮不违亲戚”。
孔子《论语·为政》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即主张道德感化和制度约束两手并用。
曹操在对其人才队伍管理过程中采用了刚柔相济、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宽猛互济的管理原则。
这是开发人力资源、调动下属积极性的重要方法。
陈寿称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章太炎盛誉之“信智计之绝人,故虽谲而近正”;鲁迅赞其“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作为三国时代最大的赢家,曹操具有独特非凡的招人方法,别具一格的用人策略,海纳百川的容人气度,其高超的用人之道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寿:《三国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2] 安徽亳县《曹操集》译注小组译注:《曹操集译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3] 梁龙:《曹操十讲》,哈尔滨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刘春香,女,1966—,河南尉氏县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社会史,工作单位:许昌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