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2015年9月)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答案 ppt课件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答案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c1a2b6c5022aaea988f0f5f.png)
10、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 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 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 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 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答案
1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答案
5、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 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B)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
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答案
3、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 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B)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答案
4、“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 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B)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 趋势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答案
2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 于是否承认(D)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 提供条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与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3bb53f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f1.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与答案.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 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哲学是()A. 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B.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 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A. 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 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C. 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D. 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A.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C. 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D.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5.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A. 物质范畴B. 实践范畴C. 运动范畴D. 意识范畴6.哲学上的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指的是()A. 唯理论和经验论B. 唯物论和唯心论.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 世界观和方法论7.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8. 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9. 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A .普遍性B .特殊性C .斗争性D .客观性10. “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 .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D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1.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于()A.论前者承认可知论,后者否认可知论B.前者承认一元,后者承认二元论C.前者承认唯物论,后者承认唯心论D.前者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后者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12.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A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性起作用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C.矛盾的同一性 D .矛盾的斗争性13.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A .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B .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C.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D .事物的本质未变,但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14.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直线论,另一种是()A.激变论B.循环论C.庸俗进化论D.庸俗唯物论15. 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对立统一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 D .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16.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4751050b4c2e3f57276389.png)
第一章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20.从哲学上来讲,和谐就是指( )A.事物之间不存在矛盾B.事物之间的矛盾没有斗争性C.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D.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二、多项选择题1.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 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C.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 画饼不能充饥2. “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 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3.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机考试题库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机考试题库第一章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3b0211aaea998fcd220e1f.png)
第一章试题清单(含答案)一.单选题1.哲学是:()A.一切科学之科学 ( )B.各门学科的知识基础 ( )C.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D.特定时代人们的世界观 ( )2.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A.矛盾现象与和谐现象 ( )B.运动现象与静止现象 ( )C.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 (√)D.进步现象与倒退现象 ( )3.哲学基本问题是:()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 (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 ( )4.从哲学上看,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A.建设活动和破坏活动 ( )B.自由活动和不自由活动 ( )C.生存活动和发展活动 (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存在性 ( )B.结构性 ( )C.运动 ( )D.客观实在性 (√)6.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 )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7.哲学物质概念与关于具体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物质概念之间的关系是:()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 (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 )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继承和汲取了:()A.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 (√)B.以往唯心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 )C.以往辩证法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 )D.以往可知论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 )9.我们认识和把握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前提是:()A.对哲学的正确理解 ( )B.对物质的正确理解 (√)C.对意识的正确理解 ( )D.对宇宙的正确理解 ( )10.“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应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马原第一章_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试题及答案
![马原第一章_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088409e87101f69e31955e.png)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A)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上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C)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C.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4.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D)A.唯心论B.二元论C.诡辩论D.不可知论5.哲学史上的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彼此独立、互不依赖的本源,所以它是(D)A.介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一个独立的中间派别B.唯物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C.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D.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但最后往往倒向唯心主义6.把金木水火土看成万物本原的观点是(D)A.辩证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朴素唯物主义7.“万物存在吾心中”的观点是(B )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科学主义8.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据是(C)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9.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1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1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马原习题(第一章)
![马原习题(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76826eeb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9c.png)
马原习题(第⼀章)第⼀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单项选择题1.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的基本问题是 ( )A.哲学与⼈类⽣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的本质问题2. ⼈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A.⽅法论B.认识论C.⾃然观D.世界观3. 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史观的根据是 (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4.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唯⼀标准是()A. 是否承认世界具有统⼀的本原B.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性问题的不同回答C.有“⾼尚的理想”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性5. 哲学的党性是指( )A.哲学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为⼀定阶级服务B.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根本对⽴和⽃争C.辩证法和形⽽上学的根本对⽴和⽃争D.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和⽃争6. 辩证法和形⽽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A.是否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B.是否承认事物存在着联系C.是否承认事物存在着变化、发展D.是否承认事物存在着⽭盾7. 唯物主义⼀元论同唯⼼主义⼀元论对⽴的根本点在于()A.世界发展动⼒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C.世界本原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8. 否认世界同⼀性的哲学是()A.主观唯⼼主义B.客观唯⼼主义C.形⽽上学D.⼆元论9. 在世界的统⼀性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分歧在于()A.世界是否统⼀B.世界统⼀于物质还是精神C.世界是否可知D.世界统⼀于客观实在还是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10. “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A.客观唯⼼主义命题B.主观唯⼼主义命题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11.“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AA.形⽽上学的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法观点D.唯⼼主义观点12.“旧唯物主义是半截⼦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A.旧唯物主义是形⽽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的辩证法13.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性在于它的 (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14.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B.宇宙中存在的⼀切现象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15.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是()A.社会范畴B.⾃然范畴C.意识范畴D.物质范畴16. “物、物质⽆⾮是各种物的总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完整word版)马原试题第一章
![(完整word版)马原试题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12d04270581b6bd97f19eab1.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第一章一、判断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对凡是哲学都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对凡是唯物主义都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对一切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都认为世界是精神的。
错唯心主义都认为世界是“观念”的产物。
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康德的先验论。
错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
错“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错唯心主义是一元论。
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方法必须坚持,已过时的个别理论要修改。
对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对哲学的物质范畴是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
错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错“白马非马"的命题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错“白马非马"的命题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对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
对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
对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对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错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对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对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表现在一因多果。
错或然率是对可能性大小的科学说明和测定。
对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要反对形式虚无主义。
对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原理要由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
对只有正确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对意识的本质是一切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错人的大脑是自我感觉的产物。
错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和宇宙万物。
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现象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
对作为哲学的物质范畴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
对割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唯物论和唯心主义。
对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对“此亦彼也,彼亦此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1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1章练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6ad813581b6bd97f19ea9e.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1)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3)世界观(4)方法论(5)唯物主义(6)辩证法(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二、单项选择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由( B )院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决定的 B.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kaoyantj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决定的D.哲学能够使人认识自身的本质决定的kaoyantj3.任何一种范畴都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物质范畴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那么,物质范畴与物质关系是( A )院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B.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4.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
因此,对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B )院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B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去检验各种事物D理论联系实际E急用先学,立竿见影6.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C )院A.坚决地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系的错误观点B.坚决地以阶级分析方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C.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D.承认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统一的多样性7.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B )院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8.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D)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9.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A)A德国古典哲学B古希腊哲学C中国古代哲学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10.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有(A)A康德与休谟B马克思与恩格斯C尼采与叔本华D黑格尔与费尔巴哈11.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B)A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B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C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D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12.“唯心论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的观点是(A)A辩证唯物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论的观点C客观唯心论的观点D朴素唯物论的观点13.之所以说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无实花”,强调“无实”是因为(A )336 26 A.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做出了贡献B.唯心主义否认意识的能动性C.唯心主义不可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D.唯心主义否认世界的可知性14.“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C)A朴素唯物论 B朴素辩证法 C形而上学 D唯心论15.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C)A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B心外无理,心外无事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6.被誉为辩证法大师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A)A黑格尔B费尔巴哈C亚里士多德D狄德罗17.水是万物本原的观点属于( D )院济A.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18.“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是( C )院同济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正门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112室1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可知性 B实物性 C运动性 D客观实在性20.世界的统一性在于(C )A可知性 B主观性 C物质性 D存在性2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B )院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原,第一章 习题及答案
![马原,第一章 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36aaee48d7c1c708a145df.png)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a81e30cc50e2524de5187e12.png)
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C)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来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B)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有一首描述缺了钉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cead3a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45.png)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思维和存在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B.物质可以认识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客观实在性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A.运动B.时间和空间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客观实在性4、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这说明()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5、人的意识可以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观念世界。
这说明()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6、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这说明()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7、的“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说明()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8、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这是一种(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B.折衷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绝对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 体情况”。
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10、发展的实质是(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9、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运动、发展的原理 C.普遍联系的原理D.矛盾特殊性原理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1、 “擅苗助长”的事例是(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1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原第一章参考答案
![马原第一章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9f0527ed630b1c59eeb57b.png)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5 CABBD 6-10 ABACB 11-15 ADCAD 16-20 AACAD二、多项选择题1.ACD2.BD3.ABC4.ABC5.ABC6.ABD7.AC8.ABD9.ABC 10.ABC三、辨析题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答案要点:前面半句对,后面半句错,因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所以动中有静;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所以静中有动;但不能因此就说二者都是绝对的,因为只有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2.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3.随着科技发展,电脑将取代人脑。
答案要点:(1)这种观点抹煞了人脑和电子计算机的本质区别,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是机械论的观点。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电子计算机却不能完全代替人脑。
因为人脑是活的有机体,电子计算机是人的智慧结晶,是死的机械装置,电子计算机是人制造的,受人的支配。
(3)人脑本身及人的思维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意识具有创造性,因此电子计算机永远不可能代替人脑。
4.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设想的。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对的。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1.8)--第一章全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1.8)--第一章全章练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8f0b269b6648d7c1c746a4.png)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无产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 2.C 3.A 4.C 5.D 6.B 7.B 8.C 9.A 10.D1 1.D 12.D 13.A 14.A 15. C 16.D 17.B 18.A 19.D20.B 21.A 22.D 23.C 24.A 25.B 26.B 27.D 28.B 29.D 30.B二、多项选择题1.BC 2.AB 3.BC 4.CD 5.ABC 6.ABCD 7.BCD 8.AB9.ABD 10.AB 1 1.ABC 12.ABCD 13.CD 14.AD 15.CD16.ACD 17.ABC 18.ABCD 19.ABC 20.BD三、名词解释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2、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范围或幅度3、物质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5、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造成的、并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内在根据6、联系是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7、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8、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9、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10、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四、辨析题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这是错误的观点。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马原,第一章知识题及答案解析
![马原,第一章知识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5eab2ca0116c175e0e4820.png)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单项选择题答案]1.C 2.C 3.A 4.C 5.D 6.B 7.B 8.C 9.A 10.D11.D 12.D 13.A 14.A 15 C 16.D 17.B 18.A 19.D二、多项选择题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画饼不能充饥2.“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马原第一章客观题(答案在最后)
![马原第一章客观题(答案在最后)](https://img.taocdn.com/s3/m/0b9b6324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85.png)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完整概括和论证的是()A.黑格尔B.费尔巴哈C.马克思D.恩格斯2、哲学是()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B.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根本观点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不同观点3、哲学基本问题是()A.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4、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作不同的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一元论和二元论5、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这说明()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B.哲学是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C.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D.自然科学是从哲学中产生的6、“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A.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B.是彻底的唯心主义一元论C.掩盖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D.是被自然科学证明了的科学命题7、把物质看作是一种或多种可感知的实的是()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B.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8、“人为自然界立法”是()A.不可论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9、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A.意识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C.思维依赖于存在D.存在就是被感知10、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存在和思维、物质与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对这一问题作不同回答,哲学上可划分为()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1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1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是从现实存在着的自然与社会存在中抽象出了其共同特性,这一共同特性是()A.运动属性B.时空特性C.客观实在性D.多样性13、物质的根本属性或存在方式是:()A.运动B.客观实在性C.时空D.结构性14、“物质是不依赖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延。
马原课后习题答案(全)-2015版
![马原课后习题答案(全)-2015版](https://img.taocdn.com/s3/m/dfa1192843323968011c9274.png)
马原(2015版修订版)课后题目录马原(2015版)课后题 (1)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3)二、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3)三、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4)四、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4)五、根据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5)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 (5)二、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5)三、有人说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请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论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6)四、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7)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7)一、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7)二、当前,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需要协调好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请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7)三、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 (7)四、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8)六、请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谈一谈你对坚持群众路线重要性的认识 (8)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9)一、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9)二、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9)三、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11)四、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取代劳动价值.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试题清单(含答案)一.单选题1.哲学是:()A.一切科学之科学 ( )B.各门学科的知识基础 ( )C.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D.特定时代人们的世界观 ( )2.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A.矛盾现象与和谐现象 ( )B.运动现象与静止现象 ( )C.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D.进步现象与倒退现象 ( )3.哲学基本问题是:()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 (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 )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 ( )4.从哲学上看,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A.建设活动和破坏活动 ( )B.自由活动和不自由活动 ( )C.生存活动和发展活动 (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存在性 ( )B.结构性 ( )C.运动 ( )D.客观实在性(√)6.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 )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C.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 )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 )7.哲学物质概念与关于具体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物质概念之间的关系是:()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 (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 )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继承和汲取了:()A.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B.以往唯心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 )C.以往辩证法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 )D.以往可知论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 )9.我们认识和把握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前提是:()A.对哲学的正确理解 ( )B.对物质的正确理解(√)C.对意识的正确理解 ( )D.对宇宙的正确理解 ( )10.“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应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这一论断是:()A.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 ( )B.辩证唯物主义解释意识起源的正确观点(√)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 ( )D.把意识与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 )11.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A.人脑的进化 ( )B.动物心理的形成 ( )C.语言的产生 ( )D.劳动(√)1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A.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 )B.各种实物的总和 ( )C.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 )D.多样性的物质统一(√)13.实践是( )既区分又统一的基础A.运动和静止 ( )B.时间和空间 ( )C.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 )14.《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时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 )C.精神运动时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1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1分)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 ( )16.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是:()A.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B.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观点 ( )C.否认世界物质存在具有条件性 ( )D.否认世界存在的无限丰富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 )17.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表明:()A.人的意识具有客观性 (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C.人的意识具有对象性 ( )D.人大意识具有主观性 ( )18.《传习录》记载:“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这一观点的错误是:()A.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 )B.承认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 )C.认为人的意识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D.认为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 ( )19.物质的根本属性是:()A.客观实在性 ( )B.运动(√)C.结构性 ( )D.层次性 ( )20.运动作为哲学范畴指的是:()A.一切事物的变化及其过程(√)B.一切事物位置的移动 ( )C.一切事物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化( )D.一切事物在时间作用下的变化( )21.下列关于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存在着离开物质的运动 ( )B.存在着离开运动的物质 ( )C.物质和运动是同一个东西 ( )D.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22. 下列关于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前提 ( )C.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可分的 ( )D.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更为“纯粹” ( )23.“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一观点是说:()A.认识世界没有必要 ( )B.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C.实践无需认识指导 (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 )24.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这说明:()A.运动时世界的本原 ( )B.世界上只有运动,没有静止 ( )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运动与静止时绝对对立的 ( )2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 )B.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 )C.静止是物质的运动的特殊状态(√)D.只有绝对的运动,没有相对的静止 ( )2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A.物质的 ( )B.运动的 ( )C.实践的(√)D.精神的 ( )27.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A.自然界 ( )B.人类社会 ( )C.精神 ( )D.实践(√)28.下列关于物质运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条件的(√)B.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 )C.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无条件的 ( )D.物质世界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 ( )29. 下列关于物质静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质的静止指的是物质完全停止运动的状态( )B.物质的静止指的是物质在运动过程中的相对静止(√)C.物质的静止指的是事物的本质稳定不变( )D.物质的静止和物质的运动都是无条件的( )3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共性和个性的观点 ( )B.对立统一的观点 (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有限和无限的观点 ( )31.“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歌谣揭示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偶然性的堆积 ( )C.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 ( )D.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 )32.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A.对立面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 )C.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D.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和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 )33.“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A.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 )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 ( )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 ( )3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A.是否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 ( )B.是否承认事物的永恒发展 (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D.是否承认事物发展是有客观规律 ( )35.人们由于利益的驱动,疯狂挖掘草原上的植物——“发菜”,严重地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局部土地沙漠化,这个案例说明:()A.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规律 ( )B.过分强调事物的绝对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 )C.只追求人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直接联系,没有看到眼前活动与生态平衡的长远的间接联系(√)D.只看到物与物质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的联系 ( )36.“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个论断是:()A.唯物论的观点 ( )B.辩证法的观点 ( )C.决定论观点 ( )D.形而上学的观点(√)37.“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A.形而上学观点 ( )B.唯物辩证法观点 ( )C.诡辩论观点(√)D.不可知论观点 ( )38.“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观点是:()A.机械决定论观点 ( )B.形而上学观点 ( )C.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 )39.“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是:()A.辩证法观点 ( )B.诡辩论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 )D.唯心主义观点 ( )40.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 )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 )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根据是:()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 )C.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 )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 )4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它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 )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事物发展的结构和层次 ( )D.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 )4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B.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 )C.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 )D.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所谓形式 ( )44.矛盾的基本属性是:()A.普遍性和特殊性 ( )B.绝对性和相对性 ( )C.整体与局部 ( )D.同一性和斗争性(√)45.“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A.割裂了事物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B.割裂了事物质与量的关系 ( )C.割裂了事物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 )D.割裂了事物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 )46.事物的性质是由:()A.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 ( )B.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 ( )C.矛盾斗争性决定的 ( )D.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47.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 )48.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指:()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 )B.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 )D.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49.哲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0分)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D.矛盾双方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 )50.区分和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是:()A.矛盾的普遍性 ( )B.矛盾的特殊性 ( )C.矛盾的斗争性(√)D.矛盾的同一性 ( )51.区分事物发展过程的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A.事物发展变化是否迅速 ( )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 )C.事物发展是否超过“度”的范围(√)D.事物发展是否显著 ( )5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A.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B.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 )C.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 )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 )53.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 )B.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 )C.把握事物的度(√)D.确定事物的量 ( )54.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