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心理学第08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课件
案例二
另一所幼儿园则注重班级文化的 建设,通过共同制定班级规则、 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等方式,成 功营造了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
案例三
还有一所幼儿园采用混龄教育模 式,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一起 游戏和学习,有效促进了他们的
社会性发展。
04
日常生活中社会性教育渗透方 法
Chapter
家庭教育中价值观引导
案例三
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一个家庭的父母非常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他们以身作则,遵守社会规范, 尊重他人。在父母的榜样作用下,孩子也学会了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良好品质。
05
挑战与应对策略
Chapter
面对困难时心理调适技巧
01
02
03
认知重构
帮助幼儿理解困难是暂时 的,可以通过努力和寻求 帮助来克服。
特点
幼儿期社会性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自我意识逐渐形成,情感表达日益丰 富,同伴关系逐渐建立,道德认知和 行为规范初步形成。
影响因素与家庭、学校角色
影响因素
幼儿社会性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教育等。其中,家庭和学校是影 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
家庭角色
家庭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场所,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都会对幼儿的 社会性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案例三
某幼儿在社交上遇到困难时,通过参加团队活动 和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逐渐提高社交能力和沟 通技巧。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Chapter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
01
幼儿在社会环境中与他人互动、建立关系的过程,涉及情感、
认知、行为等多个方面。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八章第二节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3.社会学习理论突破了传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框架,把 强化理论和信息加工观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强调了行为的 操作过程,又重视行为获得过程中的内部活动,是对行为主 义学习理论的重要发展,使解释人类行为的理论参照点又发 生了一次重要的变革。
动机是推动人行动的内部动力。动机过
程贯穿于观察学习的始终,它引起和维 持着人的观察学习活动。人的活动的动 机来自过去别人和自己在类似行为上受 到的强化,包括替代性强化、直接强化 与自我强化,其中前两种属于外部强化, 第三种属于内部强化。
(一)社会学习理论的特点
1.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交互决定论。班杜拉 认为,一种心理学理论的价值在于它能否准确地预测 行为,它必须能正确地说明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以及 引起行为变化的中介机制。
• 班杜拉的一系列实验研究为其社会学习理论的提出奠 定了基础。这里需要说明,观察学习并不只限于所观 察到的具体事物,还可以迁移到同一类或相似的事物 上去。例如学生看到一个同学因捣乱而受到惩罚,他 在交作业方面就不敢迟交或不交,作业与捣乱并不是 同一件事,但都属于是否守纪律一类,因此发生了迁 移。可见,观察学习的过程是复杂的,实际上远远超 过了简单的模仿。此外示范过程除了通过身体演示传 递外,还可以通过语言符号的描述来传递。人们从 “抽象的示范模式”中学到的思维和行为的一般规则,
而习得新的反应。这就是榜样作用
(modeling)。
(一)观察学习的实验研究 (二)观察学习的过程 (三)榜样示范的类型 (四)模仿学习的类型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十分强调榜样的示范 作用,整个观察学习过程就是通过学习者观 察榜样的不同示范而进行的。班杜拉把示范 分成如下几类:
第七章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四、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一)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途径 2.渗透性社会教育活动 它是指社会教育目标渗透在其他教育活动之中
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
四、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二)幼儿社会性教育方法 1.观察学习法 要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和特点选择观察
个体对社会联系系统积极再生产的过程。
(三)影响因素
1.家庭 家庭是社会化的最初执行者; 家庭对社会化的作用: I. 教养方式及其监控机制——直接影响个体社会化
发展的方向; II. 家庭氛围及其文化韵味——间接地制约个体社会
化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
(三)影响因素
2.学校 当儿童进入学校,其社会角色必然发生质变: I. 社会期望的变化; II. 儿童自身的主观评价。
• 此阶段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 • 认为规则或法则是经过协商制定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 • 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
种观点; • 惩罚较温和、贴切,带有补偿性,以帮助错误者认识和改正。
10岁是他律到自律的分水岭。
2.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所进行的学习。
一、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方式
(一)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的过程: I. 注意阶段——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
人的认知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等; II. 保持阶段——通过符号这一媒介 III. 再现阶段——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
的行为; IV. 动机阶段——强化作用
一、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方式
现, 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在行动 时表现出来 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被个体内化 了的道德。
学前教育心理学第八章幼儿创造性学习与教育
给予正确的评价; 第四,教师应给有疑虑的幼儿不参与活动的权利; 第五,教师要对表现材料本身进行评价,在选择创
造性材料时也要考虑到美观性。
返回
2、综合艺术教育
综合艺术教育最大的好处就是增加了艺术语言之 间的转换机会和刺激了通感、联想、想象的产生。
• 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有暂时的沉默与犹豫的特点。 • 像用放大镜似地观察事物。 • 喜欢用幻想作为学习与解决问题的方式。 • 喜欢编故事、作曲。
第四节 幼儿创造性教育
一、创造性思维训练------游戏活动 (一)游戏的特点适合于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首先,创造性游戏可以激发幼儿广泛和强烈的 好奇心。其次,幼儿经常参加创造性游戏有助于培 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再次,创造性游戏可以锻 炼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幼儿通过创造性游 戏可以养成利于创造性发挥的良好个性品质。
(二)创造性思维训练在游戏中的应用
1、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般方法 (1)头脑风暴法: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寻找尽
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不作评论, 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了为止。
(2)分合法:主要运用类比和隐喻的技术来帮助学生分析 问题,形成不同观点。
A、狂想类比:考虑问题解决的途径,尽可能以不同寻常 的思路去思考或尽可能牵强附会
B、直接类比:将两种不同的事物,彼此加以隐喻或类比, 借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C、拟人类比:将事物“拟人化”或“人性化”。 D、符号类比:运用符号象征化地类比。
(3)联想技术
A、定向联想:对联想的方向给出了规定, 是有限制的联想方法。
B、自由联想:提供一个刺激,让学生以不 同的方式自由反应
幼儿教育心理学(全套课件)
积极引导
通过鼓励、表扬和适当的建议,引导幼儿树 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家庭辅导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和引导 幼儿的心理发展。
05
幼儿教育中的挑战与应对
常见挑战与问题
情绪管理
行为问题
幼儿常常表现出易怒、焦虑、抑郁等情绪 ,需要教师和家长具备情绪管理的知识和 技巧。
幼儿可能表现出攻击性、破坏性、不服从 等行为,需要教师和家长建立有效的行为 管理策略。
分享教育资源
家庭和学校共享教育资源,如教师、教材、设施 等,提高教育效果。
ABCD
共同制定教育计划
家庭和学校共同制定教育计划,确保幼儿得到全 面、均衡的发展。
加强沟通交流
家庭和学校之间加强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幼儿的 学习和发展情况,共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THANKS
感谢观看
社交困难
学习障碍
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可能遇到困难,需要教 师和家长引导他们学习社交技巧和规则。
部分幼儿可能存在注意力缺陷、读写困难 等问题,需要教师和家长采用针对性的教 学方法和策略。
教育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个性化教学
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 教学策略,促进每个幼儿的全面发展。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要载体。
语言发展阶段
幼儿的语言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发音 到词汇积累、再到语法形成的过程 。
语言与幼儿教育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 式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 其语言的发展。
03
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
情感发展
情绪表达与识别
幼儿开始能够表达自己的情绪, 并逐渐能够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情
绪。
情感调节
幼儿逐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以适应不同的情境和需求。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重要)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第一章绪论1.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之父”,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揭示幼儿是如何学习的, 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与规律;研究如何更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 即如何开展适宜的教学, 特别是要关注在教学环境和幼儿学习特征的交互作用下, 幼儿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 以及研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3.幼儿教育心理学涉及的三大变量: 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4.卢梭: 自然主义倡导者。
代表作《爱弥儿》被誉为“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5.福禄贝尔: 最早研究幼儿游戏心理的先驱者之一, 是“幼儿园之父”。
设计了恩物, 确立“游戏是儿园教育活动的节本形式”。
6.蒙台梭利:1907年创办了“儿童之家”, 重视幼儿(3-7岁)的感官教育。
7.认知主义教育方案认为学前阶段儿童习得的基本概念, 必须通过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两个过程。
8.凯米和德芙里斯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延伸出三条主要原则:能动性、充实性、结构化原则。
9.对早期教育价值的新认知: 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存在着关键期;个体发展的关键期又与脑发展的关键期有着密切联系, 在幼儿期, 脑的发展也最为快速而有效。
10.对幼儿学习特点的新发现:什么样的学习者,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的方式, 游戏是幼儿学习及发展情绪、认知与社会能力的重要方式;学习的条件, 幼儿处于安全的环境和受重视的群体中, 才能获得最佳的发展与学习;学习的环境, 幼儿在日常生活情境中, 通过体验与主动参与, 学习效果最佳;学习的个体差异, 幼儿的学习存在个体差异, 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认知与学习方式。
第二章学习理论1. 华生: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1913年作了题为《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 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2.斯金纳提出的两种类型的学习: 应答性反应与操作性反应3.强化: 凡是能够引起行为反应概率增加的活动就是强化。
第八章幼儿的创造性学习与教育
第二节 幼儿创造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 一、 创造的层次性
• 泰勒五个层次 • (一) 表现性创造 • (二) 技术性创造 • (三) 发明性创造 • (四) 首创性创造 • (五) 杰出性创造
p234
二、 幼儿创造性的表现
• 创造性表现体现4个方面 p235
• (一) 幼儿的创造性是一种了解和接触新事物的“心向” • (二) 幼儿的创造就是善于组织自己的“材料” • (三) 幼儿的创造性突出表现在想象力上 • (四) 幼儿的创造性常常体现于游戏活动
性和多样性并进行意义变换的能力。
第一节 创造性的概述
• 一、 创造性的界定
• 第一,创造性和创造力、创造性人格内涵及其关系。 • 创造性: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
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 创造性=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 • 第二,幼儿的发展水平限制和常规概念的惯用。 • (一) 创造性的含义 p229 书8-1表
第一节 幼儿创造性概述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包括:
1.对问题的敏感度,即发现新问题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2.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 3.灵活性,即具有较强应变能力和适应性; 4.独创性,即产生新的、不同寻常的思想的能力; 5.再确定性,即善于采用多种方法和机制的能力; 6.洞察力,能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
• 三、 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 (一) 生理和遗传的作用 • (二) 认知的作用 • 1. 场依存性----场独立性认知风格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 • 场依存性是指人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倾向于依赖外在参照
物或外部环境线索作指导。
• 场独立性是指人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倾向于依赖 内在参照或内部感知线索作指导。
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5
(识记)社会性 P259
• 是个人所具有的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人必须 受社会规范的约束其思考和行动必须符合 社会条件的特性。
• 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均衡对于个人的精神健 康具有重大的意义。 儿童要适应自己所属 的群体就得有圆满处理人关系的能力有敏 锐的对人的感受性而且要学会群体、社会 所共有的标准的行为方式、规范和习惯这 些都属于社会性的发展。
(1)社会教化: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
(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大 众传媒)这四种社会教化方式在个体社会化过 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因年龄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 存在差异。
(2)个体内化:个体社会化的内部动因:
(1、观察学习、2、认知加工、3、角色扮演、 4、自我强化、5、社会合作)这五种方式多是 交互发生的,具有“共生效应”。
(2)学校
当儿童进入学校其社会角色必然发生质 变,这种质变,一方面反映在社会期望 的变化;另一方面表现在儿童自身的主 观评价上。
学校对个体社会化产生影响的基本方式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师生交往过 程的直接指导;二是教育活动中学生的 主动内化;三是校园文化的间接熏陶。
(3)同辈群体
• 同辈群体在个体社会化交往中具有松散性和 隐蔽性的特点。同辈群体往往在更高程度上 控制着个体的行为和态度,具有更大的吸引 力。同时同辈群体是自主构成的因而具有更 大的亲和力,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及情感体验 具有深刻的影响。
社会性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一是由对成人的依恋到自己独立的 过程。
一是获得处理对人关系的能力的过 程。
(识记)社会化P259
• 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 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 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 程。
07第七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汇报人:XXX 2024-01-22
contents
目录
• 幼儿社会性学习概述 • 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目标与内容 • 幼儿社会性学习的途径与方法 • 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原则与策略 • 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实施与评价 • 幼儿社会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01
CATALOGUE
01
问题表现:幼儿常常表现出任性、固执、不听劝告等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社交障碍等问题。
02
原因分析:幼儿任性行为可能与自我中心意识强、情绪不 稳定、缺乏规则意识等因素有关。
03
教育对策
04
帮助幼儿理解并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培养规则意识 。
05
引导幼儿学习控制情绪的方法,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幼儿社会性学习概述
社会性学习的定义与意义
定义
社会性学习是指幼儿在社会环境中, 通过与他人互动和观察模仿,学习社 会规范、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社交技 能的过程。
意义
社会性学习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 成部分,有助于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 关系,适应社会生活,培养积极的社 会情感、态度和行为。
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特点
促进幼儿认知和语言发展
社会性学习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认知 和语言学习机会,通过与他人的交流 和合作,幼儿可以拓展视野、增长知 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02
CATALOGUE
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目标与内容
人际交往
学习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
01
幼儿应学习如何与家人、朋友和同龄人建立积极、健康的关系
,包括分享、合作、互助和尊重他人等。
选择教育内容
制定教育步骤和时间安排
选择符合教育目标、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 认知水平的社会性教育内容,如人际交往 、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等。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08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教学提纲
4
(识记)社会性 P259
• 是个人所具有的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人必须 受社会规范的约束其思考和行动必须符合 社会条件的特性。
• 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均衡对于个人的精神健 康具有重大的意义。 儿童要适应自己所属 的群体就得有圆满处理人关系的能力有敏 锐的对人的感受性而且要学会群体、社会 所共有的标准的行为方式、规范和习惯这 些都属于社会性的发展。
8
(1)家庭
家庭是社会化的最初执行者。社会价值观念和 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社会化的目标首先是通过 父母传递给儿童的。
家庭对个体社会化过程的作用基本上沿着两条 基线展开:
一条基线是教养方式及其监控机制,这条基线 直接影响个体社会化发展的方向。
另一条基线是家庭氛围及其文化蕴味,这条基 线间接地制约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差异。
(4)大众传媒
信息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个体社会化内 容和方式也多元化。信息社会中,各梯队信息 的选择、加工过程直接制约个体的价值取向和 生活方式。
信息污染对个体社会化的消极作用已日益严重。 个体生活方式已日益技术化和机器化。于是, 人际交往减少,人机对话增加,不仅在生活方 式上而且在思维方式上都发生一场“社会化革 命”其后果很难预料。
(1)社会教化: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
(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大 众传媒)这四种社会教化方式在个体社会化过 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因年龄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 存在差异。
(2)个体内化:个体社会化的内部动因:
(1、观察学习、2、认知加工、3、角色扮演、 4、自我强化、5、社会合作)这五种方式多是 交互发生的,具有“共生效应”。
(理解)
(三)幼儿品德心理
• 3.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心理机制(理解) • 1.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
学前教育心理学第八章幼儿创造性学习与教育
三、影响幼儿创造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生理和遗传的作用 (二)认知的作用 认知风格是指个体不同的理解、记忆和思维方式。 1、场依存性-场独立性认知风格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 2、思考型-冲动型认知风格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三)环境与教育的作用 1、社会文化与幼儿的创造性发展 (1)幼儿创造性发展受到历史发展水平的限制。 (2)文化背景深刻影响着幼儿的创造性水平。 (3)当今社会文化广泛影响着幼儿的创造性发展。 2、学校教育与幼儿创造性发展 (1)教师的类型 (2)教师的教学风格 3、家庭教育与儿童创造性发展 (1)家庭教育方式 (2)家庭亲子关系和出生顺序
(三)人格在创造性中的作用
儿童有一些重要的人格特质与其创造性有较高的相关: 冒险性;面对障碍时的坚持;对含糊不定的容忍;接受新经Fra bibliotek验;对自己有信心。
第二节 幼儿创造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创造性的层次
1、表现性创造:这种创造不考虑产品的社会价值,仅以个人 的自由和兴趣为基础,随兴趣而感发,因情境而产生。 2、技术性创造:这一层次以熟练精巧为特色,与独创和新颖 的关系不甚密切。 3、发明性创造:发明反映新颖设计或新的组合,或以新的方 法解决旧问题。 4、首创性创造:这种创造具有较高的新颖独特性和社会价值, 表现为对已有理论、产品的创新和添加新内容、新意义。 5、杰出的创造:这是标志着最高境界的创造。极为复杂、深 奥,只有少数该领域的专家才能了解。它要求具有处理复杂资 料的能力,并能形成崭新的原理、原则或有系统的新学说。
三、幼儿创造性学习的影响因素
(一)幼儿园的环境特征:提供一个安全自 由和富有刺激的教育活动环境。 (二)教师的态度 (三)教师的教育方式 (四)创造性游戏
创造性游戏是幼儿在想象的基础上,有创造性 地反映周围现实的学习活动方式。
教师幼儿学前教育心理学串讲笔记第八章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第八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社会性、社会性学习的含义与联系、J.克劳森关于儿童期社会化的七项任务与个性形成的四个阶段、艾里克森社会性学习理论。
2.理解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心理机制、幼儿社会性学习含义、意义及其特点、掌握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方法与指导原则3.理解幼儿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发展过程及其相关理论,能针对其发展特点有效地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
本章重点:幼儿社会性学习教育、幼儿品德心理教育。
本章难点:社会性、社会化、社会性学习的含义与联系:幼儿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社会性与社会性学习(一)社会学与社会化:社会学学习1.社会性的含义2.社会化的含义3.个体社会化的两方面: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4.J.克劳森关于儿童期社会化的七项任务与个性形成的四个阶段5.社会性、社会化、社会性学习的联系6.幼儿社会性学习含义及其意义(二)艾里克森社会性学习理论1. 艾里克森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八阶段2. 幼儿社会学习的两个主要任务:发展主动性与获得相应的性别角色第二节幼儿社会性教育(一)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特点1. 随机性和无意性2. 长期性和反复性3. 实践性(二)幼儿社会学习的指导方法1. 观察学习法2. 强化评价法3. 体验思考法4. 语言传递法5. 角色扮演法6. 移情训练(三)幼儿社会性学习指导的原则1. 综合渗透性原则2. 生活随时性原则3. 实践参与性原则4. 适宜发展性原则5. 时代性原则第三节幼儿品德心理(一)道德认识的发展与教育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2.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认知发展可分为三水平六阶段3.幼儿道德认识的特点与教育(二)道德情感的发展与教育1.幼儿道德情感的发展(道德情感的质料发展、道德情感发展的三阶段)2.幼儿道德情感的特点与培养(三)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与教育1.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2.幼儿道德行为的教育、三、考核知识点(一)社会性与社会性学习1.社会性、社会化、社会性学习的含义2. 社会性、社会化、社会性学习的联系3.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心理机制4.幼儿社会性学习的含义及其意义5.J.克劳森关于儿童期社会化的七项任务与个性形成的四个阶段6.艾里克森社会性学习理论(二)幼儿社会性教育1.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特点2.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指导方法3.幼儿社会性学习指导的原则(三)幼儿品德心理1.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2.幼儿道德认识的特点与教育3.道德情感发展的三阶段)4.幼儿道德情感的特点与培养5.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6.幼儿道德行为的教育四、考核要求(一)社会性与社会性学习1.社会性、社会化、社会性学习的含义(识记)2. 社会性、社会化、社会性学习的联系(理解)3.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心理机制(理解)4.幼儿社会性学习的含义及其意义(理解)5.J.克劳森关于儿童期社会化的七项任务与个性形成的四个阶段(了解)6.艾里克森社会性学习理论(了解)(二)幼儿社会性教育1.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特点(理解)2.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指导方法(应用)3.幼儿社会性学习指导的原则(理解)(三)幼儿品德心理1.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理解)2.幼儿道德认识的特点与教育(应用)3.道德情感发展的三阶段)(理解)4.幼儿道德情感的特点与培养(应用)5.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理解)6.幼儿道德行为的教育(应用)。
曹中平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08章_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节 社会性与社会性学习
(一) 社会性与社会化:社会性学习P259 1.社会性、社会化、社会性学习的含义(识记) 2. 社会性、社会化、社会性学习的联系(理解) 3.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心理机制(理解) 4.幼儿社会性学习的含义及其意义(理解) 5.J.克劳森关于儿童期社会化的七项任务与个性形成的四个阶段 (了解) 6.艾里克森社会性学习理论(了解)
论述社会性学习对幼儿重要性
5.美国社会心理学家:J.克劳森关于儿童期社会化的 七项任务与个性形成的四个阶段(了解)P263
J.克劳森关于儿童期社会化的七 项任务: 1.接受哺乳 2.克制生物性冲动,知道怎样做 才能被他人接受和使别人满意 3.学习认知客体和暗示,学习 语言、走路,穿越障碍、穿衣 、自己吃饭等本领 4.认识周围的社会,学习适应社 会 5.形成是非感,确立目标和选择 标准,并愿意为了共同利益而 付出劳动 6. 学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 题,有选择地对他人的期待做 出反应 7.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树立 衡量自己表现的标准 个性形成的四个阶段: 1、模仿与服从 2、感受暗示 3、认同 4、内化
艾里克森社会性学习理论P265
1. 艾里克森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八阶段(了解) (1)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 (2)自我对羞愧、疑虑 (3)主动性对内疚 (4)勤奋对自卑 (5)统一性对角色混乱 (6)亲密对孤独 (7)生殖对停滞 (8)自我整合对绝望 2. 幼儿社会学习的两个主要任务:发展主动性与获得相应的性 别角色
★(识记)社会性学习P264
是指人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社会性经验并改 变其行为的过程。 社会性学习是幼儿学会做人的过程即从一 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第一节 社会性与社会性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幼儿牢固地建立了内部准则当他在实践和空间上都能遵照准 则坚持一定的社会行为时他的作为人格特征的社会性便可以 获得承认了。但是这种指南针一般的准则不是一下子建立起 来的。它需要我们为幼儿提供一个适合他们活动的、具有统 一性、经常性和反复性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幼儿才能在心目 中逐渐形成行为准则。
幼儿教育心理学
明州学院
第八章 幼儿社会性节 幼儿品德心理
第一节 社会性与社会性学习
(一)社会性与社会化:社会性学习
1.社会性、社会化、社会性学习的含义(识记)
• 社会性:个人所具有的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人必 须受社会规范的约束,其思考和行动必须复合 社会条件的特性。 P259
(1)社会教化: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
(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大 众传媒)这四种社会教化方式在个体社会化过 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因年龄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 存在差异。
(2)个体内化:个体社会化的内部动因:
(1、观察学习、2、认知加工、3、角色扮演、 4、自我强化、5、社会合作)这五种方式多是 交互发生的,具有“共生效应”。
• 社会化: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 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 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P259
• 社会性学习:人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社会性经验 并改变其行为的过程。 P264
3
考核要求
(一)社会性与社会性学习
(二)幼儿社会性教育
• 1.社会性、社会化、社会性学习的含义 • 1.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特点(理解)
• 社会性学习对幼儿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它 有助于人际关系的融洽和集体关系的维护, 还因为幼儿需要它减少日常生活中的不确定 性。
15
论述社会性学习对幼儿重要性
社会性学习对于幼儿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它有助于人际关系的 融洽和集体关系的维护,还因为幼儿需要它减少日常生活中 的不确定性。幼儿跟大人一样当他不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 事禁止做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烦躁感他的行为也就没有 规律。
(识记)
• 2.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指导方法(应用)
• 2. 社会性、社会化、社会性学习的联系 • 3.幼儿社会性学习指导的原则(理解)
(理解)
(三)幼儿品德心理
• 3.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心理机制(理解) • 1.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
• 4.幼儿社会性学习的含义及其意义(理
论(理解)
解)
• 2.幼儿道德认识的特点与教育(应用)
•
5.J.克劳森关于儿童期社会化的七项任务 与个性形成的四个阶段(了解)
•
3.道德情感发展的三阶段)(理解)
• 6.艾里克森社会性学习理论(了解)
• 4.幼儿道德情感的特点与培养(应用) • 5.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理解)
• 6.幼儿道德行为的教育(应用)
4
第一节 社会性与社会性学习
(一) 社会性与社会化:社会性学习P259 1.社会性、社会化、社会性学习的含义(识记) 2. 社会性、社会化、社会性学习的联系(理解) 3.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心理机制(理解) 4.幼儿社会性学习的含义及其意义(理解) 5.J.克劳森关于儿童期社会化的七项任务与个性形成的四个阶段
(了解) 6.艾里克森社会性学习理论(了解)
5
(识记)社会性 P259
• 是个人所具有的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人必须 受社会规范的约束其思考和行动必须符合 社会条件的特性。
• 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均衡对于个人的精神健 康具有重大的意义。 儿童要适应自己所属 的群体就得有圆满处理人关系的能力有敏 锐的对人的感受性而且要学会群体、社会 所共有的标准的行为方式、规范和习惯这 些都属于社会性的发展。
★(识记)社会性学习P264
是指人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社会性经验并改 变其行为的过程。
社会性学习是幼儿学会做人的过程即从一 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第一节 社会性与社会性学习
简答4.幼儿社会性学习的含义及其意义 (理解)
P264
• 幼儿社会性学习是初级的社会化过程,指幼 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社会性经验并改变 其行为的过程。
(2)学校
当儿童进入学校其社会角色必然发生质 变,这种质变,一方面反映在社会期望 的变化;另一方面表现在儿童自身的主 观评价上。
学校对个体社会化产生影响的基本方式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师生交往过 程的直接指导;二是教育活动中学生的 主动内化;三是校园文化的间接熏陶。
(3)同辈群体
• 同辈群体在个体社会化交往中具有松散性和 隐蔽性的特点。同辈群体往往在更高程度上 控制着个体的行为和态度,具有更大的吸引 力。同时同辈群体是自主构成的因而具有更 大的亲和力,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及情感体验 具有深刻的影响。
(4)大众传媒
信息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个体社会化内 容和方式也多元化。信息社会中,各梯队信息 的选择、加工过程直接制约个体的价值取向和 生活方式。
信息污染对个体社会化的消极作用已日益严重。 个体生活方式已日益技术化和机器化。于是, 人际交往减少,人机对话增加,不仅在生活方 式上而且在思维方式上都发生一场“社会化革 命”其后果很难预料。
社会性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一是由对成人的依恋到自己独立的 过程。
一是获得处理对人关系的能力的过 程。
(识记)社会化P259
• 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 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 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 程。
第一节 社会性与社会性学习
3.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心理机制(理解)P260
9
(1)家庭
家庭是社会化的最初执行者。社会价值观念和 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社会化的目标首先是通过 父母传递给儿童的。
家庭对个体社会化过程的作用基本上沿着两条 基线展开:
一条基线是教养方式及其监控机制,这条基线 直接影响个体社会化发展的方向。
另一条基线是家庭氛围及其文化蕴味,这条基 线间接地制约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