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以及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中部地区,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自英格兰扩散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1.1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政治基础。随后的百年时间内,资产阶级通过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以及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必须的货币资金。英国资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资产阶级则大力鼓励圈地。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贵族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农民服从圈地法案。农民无力负担圈地费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出卖土地。圈地运动配合工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工业原材料,以及能供养更多的非农业人口,虽然产生了许多不公,客观上确实是工业革命的一个必要前提。此外,工厂手工业的蓬勃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从15世纪发现新航路起,许多欧洲国家在亚、非、美三洲各自建立殖民地。至18世纪,这些殖民地不仅为它们提供原料和商品出口市场,还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为了满足因世界贸易所引致的庞大需求,人们便开始采用机器和其他方法来提高产量。综合以上种种原因,从而引发了工业革命。
1.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技术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一是蒸汽机的使用,改变了以往的生产只能依赖人力和畜力的局限,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提供了廉价而充足的动力。二是冶金行业采用焦炭来炼钢等技术革新,能够练出韧性和强度更好的钢材,为技术革新生产的各种新机器,提供了必要的原材料,同时也将英国大量的煤炭资源利用了起来。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共有很多种不同的发明,除了较为著名且最具代表性的蒸汽机外,还有很多发明对后世影响深远,比如1733年约翰·凯发明飞梭;1764年哈格里夫斯•珍妮发明纺纱机;1768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机;1802年瓦特改进了牛考门
蒸汽机,现代蒸汽机成型;1807年富尔顿的蒸汽轮船;1814年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1844年费阿柏恩•兰开夏锅炉等等。这些技术发明来源于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还没有真正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随后才扩展到其他欧美国家,首先从轻工业开始,再扩展到冶金,交通运输等其他领域。
1.3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由于圈地运动和农业技术的改良导致乡村许多剩余的人口大举移入都市,欧洲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的世界大规模贸易,使得城市和工厂能够吸收这些大量人口,由此造成了都市化的现象及都会区的出现;都会化的生活,让知识与资讯沟通更为便利。而工业化使得出现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出行更加便利,使得人们更加见多识广。在商品经济下利己的生活习惯里,于是人们的思想发生了许多改变,更多人追求个人的幸福,而非来世的幸福或集体的利益。也因为自由经济主义的兴起,世界大规模自由贸易导致出现了一个新富阶层,再加上人们思想上的变化,进而使得更多的人,当时主要是中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参与的兴趣,由此导致欧洲各国选举与被选举权,不断扩大到社会上更多的人群中。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市场上的商品越来越丰富,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大量工厂的成立,工人悲惨的生活及工作环境也逐渐为人重视,许多的慈善机构于是成立,主张以社会福利制度改善穷人生活,也免费提供粮食及住所。由于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也由于当时没有任何政府提供的保障,许多工人在因经济危机而失业的情况下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在正常的经济环境里,生产环境也十分恶劣收入也很微薄,这些有限的社会福利并没有多大程度上改善工人的状况,由此导致劳资双方也就是所谓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对立。
随着技术革新带来交通运输的革命性变化,极大地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东方许多国家和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同时也给落后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许多落后地区和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饱受侵略和压迫,人民饱受殖民和奴役之苦。
科学文化方面,工业革命对19世纪科学发展及社会变迁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以前的科学研究很少用于工业生产,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壮大,工程师与科学家的界限越来越小,更多的工程师埋头做科学研究。以前的科学家多是贵族或富人的子弟,现在则有许多来自工业发达地区和工人阶级的子弟成为了科学家。他们更加对化学和电学感兴趣,这也促进了这
些学科的发展。
2.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也称第二次科技革命,是指1870年至1914年的工业革命。其中西欧(包括英國、德国、法国、低地国家和丹麥)和美国以及1870年後的日本,工业得到飞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紧跟著18世纪末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並且从英國向西欧和北美蔓延。
2.1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政治因素: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如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南北战争、德意志、意大利统一、日本明治维新等)使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新的技术革新提供政治保证。经济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新的技术革新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市场需求:十九世纪中晚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对商品的需求量进一步扩大,需要更轻便快捷的运输工具,而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器生产不能满足这些需要。科学理论基础:19世纪电磁学理论的巨大成就(如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为电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2.2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从重工业行业开始。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根据这一现象,对电作了深入的研究。在进一步完善电学理论的同时,科学家们开始研制发电机。186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制成一部发电机,后来几经改进,逐渐完善,到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动机的发明,实现了电能和机械能的互换。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机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迅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自然科学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科技发展促进技术革新,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进行,其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发展更迅速。第三,在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发生,能充分利用其成果,加速经济的发展。
2.3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生产力快速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结构上,重工业有长足发展,逐步占主导;工业布局,形成西欧和北美两大工业地带;世界经济格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能源结构,人、畜、风、水、煤—电、石油。政治上形成比较健全的以代议制民主、政党政治和公民自由为特征资本主义政治模式;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促进了工人运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