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和强相互作用物质的相变
中子散射 能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子散射能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子散射作为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广泛应用于能源领域。
中子是原子核中不带电荷的粒子,具有质量,因此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和较强的相互作用能力,使其在能源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子散射原理是指中子在与物质相互作用过程中,因散射角度的改变而发生的现象。
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会与原子核或电子发生弹性或非弹性散射,通过散射角度的测量可以得到有关物质结构、物质性质以及能量变化等信息。
在能源领域,中子散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核能源、材料科学和能源转换等方面的研究。
在核能源领域,中子散射技术可以用于研究核材料的结构和性质,以及核反应过程的动力学和动态行为。
在材料科学领域,中子散射技术可以提供有关材料的内部结构、晶体缺陷和物质相变等信息,有助于开发新材料和改进现有材料的性能。
在能源转换领域,中子散射技术可以用于研究能源转换过程中的界面现象、扩散过程和催化反应等,为优化能源转换效率提供参考和指导。
中子散射技术的发展与前景也备受关注。
随着科学仪器的不断升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子散射技术的分辨率和灵敏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中子散射技术在能源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也为更多应用提供了可能性,如新能源材料的研发、能源转换设备的优化等。
因此,中子散射技术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中子散射作为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在能源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中子散射技术,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研究核能源、材料科学和能源转换等领域的关键问题。
随着中子散射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有望在能源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推动能源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编写: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和分析:引言部分将概述中子散射以及本文的目的,主要介绍中子散射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中子散射原理,并探讨其在能源领域的具体应用。
然后,我们将对中子散射技术的发展与前景进行深入探讨。
原子与分子物理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原子与分子物理论文题目一、最新原子与分子物理论文选题参考1、第十三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在安徽芜湖召开2、原子分子物理学——原子核和强相互作用物质的相变3、<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作者群与学科发展现状透析研究4、分子天文学和原子、分子物理学5、原子分子物理、高温高压及材料科学学术讨论会简讯6、激光与金属相互作用时涉及的原子分子物理问题7、原子分子物理研究的新特点8、关于发展应用原子与分子物理的建议9、同步辐射在原子分子物理中的应用10、原子分子物理学科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分析与探讨11、原子分子物理若干前沿及其进展概述12、介绍荷兰FOM原子分子物理研究所13、原子分子物理学14、原子分子物理学的研究进展15、原子分子物理中的辛算法计算16、原子分子物理学科的进展17、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的发展概况和动向18、原子分子物理研究已取得重要成果19、庆祝我国创建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建设基地三十周年20、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学术委员会二、原子与分子物理论文题目大全1、1. 四川大学原子分子物理研究所,成都 610065;2.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绵阳 6219002、芶清泉在中国原子分子物理学方面的开创性贡献3、“中日原子分子物理学术讨论会”简况4、原子分子物理学研究的意义与发展趋势5、破坏效应研究中的原子分子物理问题6、トンネル効果で回るイオンとその量子効果 (特集物理科学,この1年) -- (原子?分子物理,量子エレクトロニクス)7、3回回転対称性と円偏光第2高調波発生 (特集物理科学,この1年)-- (原子?分子物理,量子エレクトロニクス)8、高出力フォトニック結晶レーザー (特集物理科学,この1年) -- (原子?分子物理,量子エレクトロニクス)9、異種原子光格子時計を用いた精密測定 (特集物理科学,この1年) -- (原子?分子物理,量子エレクトロニクス)10、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文献数据库11、断熱過程を用いた冷却イオンの量子状態制御 (特集物理科学,この1年) -- (原子?分子物理,量子エレクトロニクス)12、線幅がミリヘルツの光周波数コム (特集物理科学,この1年) -- (原子?分子物理,量子エレクトロニクス)13、市川行和, 大谷俊介編, 原子分子物理学ハンドブック, 朝倉書店,東京, 2012, ix+518p, 22×16cm, 本体16,000円, [専門?大学院向], ISBN 978-...14、注目されるハイブリッド量子系 : 超伝導キュービットとダイヤモンドのNV中心 (特集物理科学,この1年) -- (原子?分子物理,量子エレクトロニ...15、ナノ光ファイバー量子フォトニクス (特集物理科学,この1年) -- (原子?分子物理,量子エレクトロニクス)16、原子分子物理学ハンドブック, 市川行和,大谷俊介編, 朝倉書店, 2012年, 536ページ, ISBN978-4-254-13105-5, 定価16,800円(税込)17、生体高分子立体構造解明における原子分子物理の役割(短波長FELによる原子分子光物理)18、天文光谱学天文光谱中的原子和分子物理入门,第2版19、原子分子物理学ハンドブック20、微小世界大成就——访山东大学原子分子物理研究所郑雨军所长三、热门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阿秒原子分子物理的研究2、原子分子物理学:关于解析势能函数的研究3、我国的原子与分子物理发展4、原子?分子物理,量子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2010年の成果の総まとめ特集物理科学,この1年)5、原子分子物理学:共面非对称条件下Ar原子2p壳层三重微分截面的计算6、从原子分子物理出发,经由物理力学的思路和方法搞发明创造7、原子分子物理-研究宇宙物质的基础科学8、原子分子物理学:浅析影响康普顿谱线位置的因素9、原子分子物理研究中静电加速器磁场的微机实时监测系统10、原子、分子物理学及光学发展展望11、原子分子物理与材料科学为的交叉及应用12、原子分子物理学:新型超低温探头在分析与科研中的应用13、一种研究原子分子物理的新手段——SIRI-TOFMS谱仪14、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之二:原子分子物理学15、コヒーレントX線 (2007年の成果の総まとめ特集:物理科学,この1年) -- (原子?分子物理,量子エレクトロニクス)16、アト秒ダイナミクス (2007年の成果の総まとめ特集:物理科学,この1年) -- (原子?分子物理,量子エレクトロニクス)17、7.原子?分子物理とプラズマ物理の新たな接点を求めて(原子?分子過程によって支配されるプラズマの複雑性と構造形成)18、静電型蓄積リング (2007年の成果の総まとめ特集:物理科学,この1年) -- (原子?分子物理,量子エレクトロニクス)19、原子分子物理学——19^F NMR的特点20、山东省重点实验室鲁东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重点实验室四、关于原子与分子物理毕业论文题目1、我国原子分子物理研究的一些新进展2、我国原子与分子物理的发展3、创建原子与分子物理及高温高压物理与高压合成研究基地的回顾与展望4、我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现状及对面临问题的思考5、同步辐射在原子,分子物理中的应用6、强场原子分子物理实验研究中的符合测量技术及其应用7、原子分子物理的研究8、原子、分子物理学9、原子分子物理研究进展10、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原子分子物理光束线气体滤波器的研制、安装和调试11、几个原子分子物理问题的辛算法12、原子分子物理学:SeH和Se^2H分子基态(X^2Π)及SeH^-离子基态(X^1∑)的结构与势能函数13、第七届全国原子分子物理学术会议在合肥举行14、前沿与基础——宇宙物质和过程的研究与原子分子物理15、激光与金属相互作用时涉及的原子分子物理问题16、原子分子物理学研究课题的分析17、我国原子分子物理学科发展战略的形成18、原子分子物理苦干前沿及其进展概述19、世纪之交的天体物理与原子分子物理20、原子分子物理学——Rb(5PJ)与He,N2的碰撞精细结构混合和猝灭五、比较好写的原子与分子物理论文题目1、原子分子物理线站调试和一些分子及团簇的实验和理论研究2、原子分子物理学:分子器件的研究进展3、光科学 (2005年のニュース総まとめ特集:物理科学,この1年) -- (物理一般(原子?分子物理流体力学,プラズマ物理,光科学,X線物理))4、プラズマ物理 (2005年のニュース総まとめ特集:物理科学,この1年) -- (物理一般(原子?分子物理流体力学,プラズマ物理,光科学,X線物理))5、二十世纪中国原子分子物理学的建立与发展6、不动点理论简介及其在原子分子物理中的应用7、原子?分子物理学における実験技術?研究手法の新展開 (20周年企画特集:物理科学,この20年(1)) -- (原子?分子物理)8、原子?分子物理 (2004年のニュース総まとめ特集:物理科学,この1年) -- (物理一般(原子?分子物理,流体力学,プラズマ物理,光科学,X線物理))9、原子分子物理光束线安装与定标及浮地式反射飞行时间质谱计的安装调试10、全国第十二届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在都江堰市召开11、原子?分子物理 (2002年のニュース総まとめ特集:物理科学,この1年) -- (物理一般)12、第5回アジア原子分子物理学国際セミナー13、原子、分子物理的若干前沿领域和近期发展的建议14、第十一届全国原子分子物理学术会闭幕15、我国的原子与分子物理发展16、1983年原子与分子物理学及其应用讨论会简况17、中国物理学会原子及分子物理学学术会议及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18、全国第一次波谱学与原子分子物理学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19、当代的光物理学与原子分子物理学20、計算物理整合計畫-子計畫九:原子與分子物理理論計算研究計畫。
物质相变过程中微观结构变化研究
物质相变过程中微观结构变化研究物质相变是指物质的物理状态从一种到另一种的转变过程,常见的相变包括固态到液态的熔化、液态到气态的汽化、气态到液态的凝结以及液态到固态的凝固等。
在这些相变过程中,物质的微观结构会发生变化,这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和特点非常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物质相变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相变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所决定的。
在固态中,原子、分子或离子会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形成一个有序排列的晶体结构。
而在液态和气态中,由于内部的相互作用力较弱,物质的微观结构则呈现出无序的状态。
因此,相变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可以看作是有序结构到无序结构的转变。
为了研究物质相变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科学家采用了多种实验和理论方法。
X射线衍射技术是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将X射线束照射到物质上,利用X射线的衍射现象可以得到物质的衍射图样,从中可以推断出物质的晶体结构以及晶格参数的变化。
这种方法在固态到液态的相变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除了X射线衍射技术,核磁共振(NMR)也常用于研究相变过程中物质的微观结构变化。
NMR是一种基于原子核自旋的谱学技术,通过测量原子核的共振频率和强度,可以获得关于物质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的信息。
在相变过程中,NMR可以探测物质中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变化,从而揭示出相变过程中微观结构的演化过程。
另外,计算方法也在研究物质相变中的微观结构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分子动力学模拟是一种基于牛顿运动定律的计算方法,可以模拟和预测物质的微观状态和行为。
通过在计算机上模拟大量的原子或分子的运动,可以获得物质相变过程中微观结构变化的详细信息。
这种计算方法在材料科学和化学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研究物质相变中微观结构变化的结果对于理解物质特性和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理解固态材料的熔化过程可以指导熔融制备材料的工艺参数选择,从而得到具有特定性能的材料。
物态变化和相变的规律
物态变化和相变的规律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体积、密度、形态等物理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而相变则是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由一种相态转变为另一种相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和相变的规律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并且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物态变化和相变的规律。
一、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温度、压力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其体积、形态、密度等物理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常见的物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
这些转变的基本原理是物质中的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变化。
1. 固态当物质内部的分子或原子相互靠近,相互作用力较强时,物质呈现出固态。
在固态下,物质的形状和体积保持不变,分子或原子只能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上振动。
2. 液态当物质内部的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时,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
在液态下,物质的分子或原子能够自由移动,但仍受到一定的相互作用力的限制,因此呈现出流动性。
3. 气态当物质内部的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小,几乎可以忽略时,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
在气态下,物质的分子或原子具有很高的运动能量,自由运动,并且体积很大,没有固定的形状。
二、相变的规律相变是物质由一种相态转变为另一种相态的过程,常见的相变包括融化、凝固、汽化、凝华、升华和凝结。
这些相变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可以通过改变温度和压力来实现。
1. 融化和凝固融化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则是指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在相变过程中,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直到相变完成后温度才能继续上升或下降。
这是因为相变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被用于破坏或形成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 汽化和凝华汽化是指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凝华则是指物质从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与融化和凝固相似,汽化和凝华过程中的温度也不变。
相变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同样用于破坏或形成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3. 升华和凝结升华是指物质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凝结则是指物质由气态直接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材料物理性能复习重点
1.热容:热容是使材料温度升高1K所需的热量。
公式为C=ΔQ/ΔT=dQ/dT (J/K);它反映材料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热量的能力,与材料的质量、组成、过程、温度有关。
在加热过程中过程不同分为定容热容和定压热容。
2.比热容:质量为1kg的物质在没有相变和化学反应的条件下升高1K所需的热量称为比热容每个物质中有两种比热容,其中c p>c v,c v不能直接测得。
3.摩尔热容:1mol的物质在没有相变或化学反应条件下升高1K所需的能量称为摩尔热容,用Cm表示,单位为J/(mol·K)4.热容的微观物理本质:材料的各种性能(包括热容)的物理本质均与晶格热振动有关。
5.热容的实验规律:1.对于金属:2.对于无机材料(了解)1.符合德拜热容理论,但是德拜温度不同,它取决于键的强度、材料的弹性模量、熔点等。
2.对于绝大多数氧化物,碳化物,摩尔热容都是从低温时一个最低值增到到1273K左右近似于3R,温度进一步升高,摩尔热容基本没有任何变化。
3.相变时会发生摩尔热容的突变4.固体材料单位体积热容与气孔率有关,多孔材料质量越小,热容越小。
因此提高轻质隔热砖的温度所需要的热量远低于致密度的耐火砖所需的热量。
6.经典理论传统理论不能解决低温下Cv的变化,低温下热容随温度的下降而降低而下降,当温度接近0K时热容趋向于07.量子理论1.爱因斯坦模型三个假设:1.谐振子能量量子化2.每个原子是一个独立的谐振子3.所有原子都以相同的频率振动。
爱因斯坦温度:爱因斯坦模型在T >> θE 时,Cv,m=3R,与实验相符合,在低温下,T当T << θE时Cv,m比实验更快趋于0,在T趋于0时,Cv,m也趋于零。
爱因斯坦模型不足之处在于:爱因斯坦模型假定原子振动不相关,且以相同频率振动,而实际晶体中,各原子的振动不是彼此独立地以同样的频率振动,而是原子间有耦合作用,点阵波的频率也有差异。
温度低尤为明显2.德拜模型德拜在爱因斯坦的基础上,考虑了晶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原子间的作用力遵从胡克定律,固体热容应是原子的各种频率振动贡献的总和。
物质状态的变化与相变规律
物质状态的变化与相变规律物质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位,它可以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如固体、液体、气体和等离子体等。
而一种物质状态与另一种状态之间的转变称为相变,这种相变始终遵循着相变规律,其背后的物理机制也十分有趣。
一、固体状态固体是指物质中分子、原子或离子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力而形成的三态之一。
这种物质呈现强的分子互相吸引的特点,因此其原子、分子或离子按照一定的位置排列,不具有比较明显的“流动性”。
此时,如果外界对它施加压强,固体本身并不具有向各个方向的任意形变能力,只有在达到一定的应力时,它才会发生塑性变形或破坏。
二、液体状态液体是指分子、原子或离子之间相互作用力较弱,可以克服彼此之间的吸引力而在空间中自由流动、不规则流动的系统。
与固体不同,液体的分子间距较大,它们可以在相对平行的表面上滑动,因此液体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随动性。
而在压强作用下,液体也可以缩小或扩大,具有一定的“弹性”。
三、气体状态气体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组成的体积容易调整,分子间距比液体要大得多,分子间互相碰撞、相互作用力比液体和固体要弱很多的一种状态。
因此,气体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和随动性,且具有更大的自由度。
在压强作用下,气体也会发生压缩或膨胀,但它们在这些过程中通常不保持其初始形态,而是表现出比较难以理解的特性。
四、等离子体状态等离子体是由高温或高能量等因素激发分子、原子或离子而形成的气态物质,它的性质介于普通气态和普通固态之间。
物质进入等离子态后,分子、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相对于其他状态来说更为微弱,允许它们自由移动,因此等离子体通常呈现出高电导率、较高热导率和强的发光等特点。
五、物质状态的相变规律物质状态之间的相变过程主要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的相关规律。
1、固体状态的相变当固体通过加热、减压等作用发生相变,这种相变过程被称为“升华”或“凝华”。
在升华过程中,固态物质从它的固态过渡到飞腾的状态,物质的热量增加,温度升高。
什么是相互作用?
什么是相互作用?一、相互作用的定义相互作用是物质间发生的力的传递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在自然界中,大量的粒子和物质体通过相互作用导致了各种现象和事件的发生。
相互作用可以是引力、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等不同的力。
这些力能够使粒子之间相互吸引、排斥、转移能量等。
相互作用是探究物质及其性质和行为的重要桥梁。
二、不同类型的相互作用1. 引力相互作用引力是一种负责宇宙中大质量物体间相互吸引的力。
它是由质量决定的,质量越大,引力越强。
引力相互作用解释了行星围绕太阳旋转、月球围绕地球运动等天体运动的原因。
2. 电磁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是最为常见的相互作用形式。
它包括带电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电磁波的传播。
电磁相互作用解释了物质与光互动、电子在导线中的传导等现象。
3. 弱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是一种较短程的力,它负责质子和中子之间的相互转换和粒子的衰变等现象。
弱相互作用是构成核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强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是负责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力。
它也是构成核力的主要成分。
强相互作用解释了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核反应的发生。
三、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相互作用是物质世界中的基本原理之一,对于理解物质的本质和物理现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制约物质的结构和稳定性相互作用力决定了物质内部以及不同物质之间的结构和稳定性。
例如,原子内的电磁相互作用决定了原子的稳定结构;原子间的化学键形成是由电磁相互作用决定的。
相互作用还决定了物质的相变过程和物质的性质。
2. 影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相互作用力不仅影响物质的结构和状态,还决定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引力相互作用决定了星球和行星的运动轨迹;电磁相互作用决定了物质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受力情况。
3. 解释自然现象和推动科学进步相互作用力解释了我们身边的各种自然现象,如物质的自传、气体的扩散、声音的传播等。
通过研究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特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预测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量子色动力学在核物理中的应用
量子色动力学在核物理中的应用在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中,量子色动力学(Quantum Chromodynamics,简称 QCD)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作为描述强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对于我们理解核物理中的诸多现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量子色动力学。
简单来说,它是一种基于量子场论的理论,用于描述夸克和胶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夸克是构成质子、中子等强子的基本粒子,而胶子则负责传递夸克之间的强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使得夸克被“禁闭”在强子内部,无法单独存在。
在核物理中,量子色动力学为我们解释了原子核的稳定性。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质子和中子又由夸克构成。
夸克之间的强相互作用使得原子核能够保持稳定的结构。
通过量子色动力学的计算和分析,我们能够了解到原子核内夸克之间的能量分布和相互作用模式,从而预测原子核的性质和行为。
例如,对于原子核的结合能,量子色动力学能够提供深刻的理解。
结合能是将原子核分解为单个质子和中子所需要的能量。
通过计算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能,我们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不同原子核的结合能大小。
这对于研究原子核的稳定性、放射性衰变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量子色动力学还在核物质的相变研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极高的温度和密度条件下,核物质会经历从普通核物质到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相变。
这一相变过程涉及到夸克和胶子自由度的释放和重新组合,量子色动力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工具来研究这一复杂的过程。
在研究高能重离子碰撞实验中,量子色动力学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些实验旨在创造高温高密的极端条件,以探索核物质的相变和强相互作用的本质。
通过与实验数据的对比和分析,量子色动力学能够帮助我们验证理论模型,进一步深化对强相互作用和核物理的认识。
此外,量子色动力学对于理解核子的结构和性质也具有重要价值。
核子(质子和中子)并不是简单的点状粒子,而是具有内部结构的复合粒子。
通过量子色动力学的计算和分析,我们可以研究核子内部夸克的动量分布、自旋结构等精细性质,从而揭示核子的深层次奥秘。
原子核物理学的新发现
原子核物理学的新发现一、概述原子核物理学是研究原子核性质、结构、相互作用及相关物理过程的学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原子核物理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近年来,一些新的发现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主要介绍其中几个突破性的成就。
二、量子相变相变指的是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如固体到液体、液体到气体等。
而量子相变则是在极低温度下、量子效应占主导作用时发生的相变。
2017年,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在实验中成功地制造出一种人造量子晶体。
他们成功调控了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成功实现了量子相变。
这一成果为未来开发基于量子学的信息存储和处理设备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中子星时钟的精度中子星是宇宙中一种极为稠密的星体,质量通常在1.4至2.1个太阳质量之间,体积约只有地球大小。
由于其磁场极为强大,发射出高能辐射,被广泛用于测定宇宙年龄和彻底了解宇宙演变。
2018年,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天文学家成功用中子星的自转频率进行测量,精度提高到了1/10亿,即比以往的测量方法精度提高了1000倍。
这个超高精度的中子星时钟将会在未来成为测量宇宙长度尺度、探索宇宙学未解之谜的重要工具。
四、量子调控技术目前,量子力学已经在通信和计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而原子核物理学则为量子技术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2019年,俄罗斯学者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量子调控技术。
该技术利用电磁场对原子中的电子反旋转的特性,可以精确调节原子的内部能级,最终实现原子精细控制。
这不仅有利于物理学和化学科学的研究,还为未来的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五、结语原子核物理学是一门富有挑战和机遇的学科,其在物理和应用领域中的不断创新与突破,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原子核物理学的研究会更加深入,使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和理解达到全新的水平。
原子核中的残余强相互作用
原子核中的残余强相互作用原子核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位之一,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有正电荷,相互之间的排斥力很强,而中子没有电荷,对核内部的稳定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质子和中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也是形成核内稳定结构的关键。
在原子核中,除了质子和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存在着残余强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在核内的各个粒子之间产生了一种强相互作用力。
残余强相互作用是一种剩余的强相互作用力,它是自由质子和中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力在原子核中的留存。
在核内,质子和中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力不仅是引力,还包括排斥力。
排斥力主要源于质子之间的库仑力,而引力则是中子和质子之间的吸引力。
由于质子之间的排斥力较强,使得核内的结构十分稳定。
但是,如果只有质子和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原子核将十分不稳定,很容易发生衰变现象。
残余强相互作用力在核内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将核内的质子和中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核结构;二是调整核内质子和中子的排列方式,使得核内的质子和中子能够保持一定的间距,从而维持核内的稳定性。
在原子核的稳定性中,质子与中子的数量比例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质子和中子的数量比例称为同位素丰度。
同位素丰度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原子核的稳定性和质量数。
当同位素丰度过大或过小时,原子核的稳定性都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核的衰变。
因此,在核内存在着残余强相互作用力的调控下,质子和中子的数量比例得以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从而保证了原子核的稳定性。
除了维持原子核的稳定性,残余强相互作用力还影响着核内的能级结构。
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占据不同的能级,这些能级的排布和填充符合一种规则,即泡利不相容原理。
泡利不相容原理规定,每个能级上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粒子,并且这两个粒子的自旋方向必须相反。
这一规律有效地防止了原子核中的粒子相互堆积在少量的能级上,保证了核内的稳定性。
总之,原子核中的残余强相互作用是一种剩余的强相互作用力,它保持着核内质子和中子的稳定结构。
中子星内部物质状态的理论研究
中子星内部物质状态的理论研究当我们仰望星空,那些璀璨的繁星总是让人心生向往和好奇。
而在宇宙的深处,有一种极其神秘而奇特的天体——中子星,它们蕴含着无尽的奥秘,尤其是其内部物质的状态,一直是科学界探索的热门课题。
中子星,顾名思义,是由大量中子组成的天体。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内部仅仅只有中子这么简单。
要理解中子星内部物质的状态,我们首先要从其形成说起。
当一颗质量巨大的恒星在耗尽其核心燃料后,无法再维持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就会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发生剧烈的坍缩。
如果这颗恒星的质量足够大,在坍缩过程中,电子会被压入质子中,形成中子,最终形成一颗中子星。
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压力和密度,使得中子星内部的物质状态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物质状态截然不同。
中子星内部的物质密度极高,每立方厘米的质量可以达到数亿吨甚至更高。
在这种极端条件下,物质的性质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传统的物理理论在描述这种状态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科学家们发展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模型来试图揭示其中的奥秘。
一种被广泛研究的理论是关于中子星内部的核物质状态。
在正常情况下,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它们之间通过强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
但在中子星内部,由于极高的压力和密度,原子核可能会被挤压变形,甚至破裂,形成一种所谓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
在这种状态下,夸克和胶子不再被束缚在原子核内,而是自由地流动,形成一种全新的物质形态。
然而,对于这种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存在和性质,目前仍然存在很多争议和不确定性。
一些理论模型认为,在中子星的核心区域,可能存在着大量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而另一些模型则认为,由于某些未知的物理机制,这种物质形态可能并不会出现,或者只会在很小的区域内存在。
除了核物质状态,中子星内部的超流和超导现象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超流是指在低温下,某些液体可以无阻力地流动;超导则是指在低温下,某些材料的电阻会突然消失。
在中子星内部,由于高密度和低温的环境,中子和质子可能会表现出超流和超导的特性。
相互作用的各种统一和新的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的各种统一和新的相互作用张一方【摘要】首先综述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局部统一理论.其次,探讨了粒子物理理论中的某些问题.然后提出四种相互作用统一的各种可能方案,如规范群GL(6,C)及其基本性质和高维时空等.进而讨论了某些基本的问题,如提出新的相互作用、暗物质作为负物质的季节效应和最完备的对称世界.%First,some local unified theories on the four basic interactions are summarized.Next,some theoretical questions in particle physics are researched.Then various possible schemes are proposed,for example,the gauge group GL(6,C)and its basic properties,and higher-dimensional space-time,etc.Further,we discuss some basic questions,for example,new interactions,the season effect of dark matter as negative matter and the most perfect symmetrical world.【期刊名称】《商丘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4)003【总页数】6页(P16-21)【关键词】相互作用;粒子物理;统一;对称性【作者】张一方【作者单位】云南大学物理系,云南昆明65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3200 引言目前已知的组成整个物质世界的基本相互作用只有四类:长程的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和短程的弱、强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对应色荷,弱相互作用对应味(Flavor)荷,电磁相互作用对应电荷,引力相互作用对应于质量.而色荷、味荷是重子数B、轻子数l的推广,强子和轻子是强弱相互作用的源.电磁相互作用相应于量子电动力学(QED),完全类似的强相互作用相应于量子色动力学(QCD),弱相互作用相应于量子味动力学(QFD).夸克和轻子对称、统一,对应于色荷和味荷,QCD和QFD 对称、统一.强相互作用及QCD涉及三种色;弱相互作用及QFD涉及二种荷;电磁相互作用及QED仅涉及电荷;因此,三者统一的对称群就是SU(3)⊗SU(2)⊗U(1).对称破缺的是,夸克有色和味,而轻子无色荷,所以无强相互作用.探讨各种相互作用的统一,一直是物理学中的重要问题.Einstein等一直试图统一长程的引力和电磁相互作用,二者的场量子质量都是0,自旋各是2和1.Weinberg-Salam(WS)提出的是弱电统一理论,得到统一的规范群是SU(2)⊗U(1)=U(2),其中场量子都是矢量场.V-A理论表明弱和电磁相互作用都是流-流耦合作用.弱电统一理论在此基础上发展,并基于量子场规范理论和对称性自发破缺.WS理论在低能时,与所有已知的100 GeV以下的弱、电磁实验都符合.其中宇称不守恒应该作为对称性自发破缺效应[1,2].WS理论目前主要的实验验证有弱中性流,弱电相干效应和W-Z粒子的发现.WS模型对衰变可以,但对产生的适用性还有待实验确定.量子力学和粒子物理的基础是波粒二象性.由此粒子,特别是稳定粒子应该相应于孤子.由粒子物理中的非线性方程,笔者讨论了方程的孤子解及其推广,研究了粒子方程和各种统一的关系[3];探讨了相互作用的统一和规范场,场、粒子及其方程的统一,低高能时的统一,统一和非线性理论的关系等,并提出它们也许可以统一到统计性[4].进一步,笔者探讨了相互作用的几何统一,提出5维时空及其5种具体情况,其中第5维可以是与h相关的微观特性,或与质量m等相关,并联系于SU(5).讨论了一般的高维统一理论,并指出其中柱形卷曲空间的光速是可变的.然后探索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论的统一,非欧和非阿几何的统一.讨论了对称、反对称和超对称性及其统一.一般的矩阵及相应的各种理论都可以分解为对称和反对称部分之和,并联系于超对称性[5].笔者认为粒子物理中的基本原理是必须区分已经检验的实验事实和优美的理论假说.由此提出粒子理论中的7个重大问题:标准模型中的矛盾;夸克模型源于部分子的实验而迄今没有发现任何自由夸克,可能它们仅是具有某种对称性的幻粒子;点粒子、高能和相互作用;Pauli不相容原理的可能破缺和某些基本原理及相应的QCD发展;中微子的振荡及质量;测不准关系及其新进展和超弦;量子力学叠加原理的发展和纠缠态.同时讨论了量子理论某些可能的发展,并且某些基本原理可能彼此相关[6].本文讨论各种相互作用的统一和某些基本问题.1 相互作用的局部统一理论Isham,Salam,Strathdee提出过引力强统一方案[7-9],其中引力强相互作用统一的规范群是SU(3)⊗SL(2,C)=SL(6,C).电磁、引力相互作用统一是长程场的统一.如果强、弱相互作用统一就是短程相互作用的统一,其中场量子质量不为0;弱相互作用与Yang-Mills(YM)场、SU(2)及其轻子可以嵌入强相互作用、SU(3)及其强子中,因此强子中应该有类似轻子及YM场的粒子.如果强电磁相互作用统一就是强场统一,时空弯曲大,对称群相应于SU(3)⊗U(1);如果弱引力相互作用统一就是弱场统一.可以假设强、弱相互作用分别是电磁、引力相互作用的场量子有质量时的激发态.SU(2)弱相互作用方程是规范场YM方程,这及其解应描述弱相互作用及其衰变.推广到SU(3)及SU(N)⊗SUc(3)就是强相互作用,QCD.因此,SU(3)及SU(N)⊗SUc(3),QCD(对应QFD)应该统一短程相互作用,其对应m0≠0的非Abel规范群方程.强、弱相互作用统一基于对称群、规范理论.二者仅仅(1)相互作用常数不同;(2)各交换胶子、介子和W-Z;(3)各是引力、斥力;(4)对弱相互作用,S、I及P、CP等不守恒.如此两方面的理论可以互相应用.如衰变公式应可用于共振态的强衰变,二者统一.目前强相互作用有SU(3)对称性和GMO质量公式.弱相互作用有SU(2)对称性,相应的应是轻子及W、Z的质量公式.二者不相同.在Itoh-Minamikawa-Miura-Watanabe模型[10]中,三类相互作用大统一的规范群也是SU(2)⊗U(1)⊗SU(3)’.Prentki-Zumino模型[11]把弱电统一的SU(2)⊗U(1)对称性推广为O(3)⊗O(2)就是Lee模型.推广到强子再⊗SU(3)就是Itoh-Minamikawa-Miura-Watanabe模型,再加入强相互作用的矢量胶子,就可以推广为SU(7)⊗SU(7)及SU(8)⊗SU(8).而大统一探索最著名的是Georgi-Glashow的SU(5)理论[12],其中基底的五元矢量包括夸克和轻子,夸克由SU(3)色对称联系,轻子由弱相互作用SU(2)联系,基元是三色d和轻子e、νe;笔者认为可能是u、d、s和e、νe.其余还有Fritzsch,Minkowski的SU(n)⊗SU(n)(n=8,12,16)理论和SO(n)(n=10,14)理论[13],及Gursey等的E(6)理论[14].理论上QCD结合弱电统一就是大统一.引力塌缩过程中重子数不守恒,这与大统一是一致的.大统一预言质子衰变,但费米子数不变,仅仅重子数变为轻子数.相互作用的统一联系于对称群和相应的规范场.长程引力和电磁相互作用既有坐标变换群GL(4,R)和Lorentz群,又有规范群SL(2,C)和U(1)群;而短程强弱相互作用只有规范群SU(3)和SU(2).构造大统一模型的5秩单纯李群只有SU(6)和SO(10).电荷q、重子数B、轻子数l守恒,都有U(1)对称性.不包括引力的大统一,胶子、光子及弱相互作用的W(Z)都是对称的矢量场.相互作用越弱,守恒量越少,可以认为是守恒的对称性越统一.进一步就是各种玻色子场的统一.其中最著名的是弱、电磁、强相互作用的多种大统一理论,三者都是矢量场,对应Proca方程,无质量时化为Maxwell方程;相应于SU(2)YM场近似时化为U(1)电磁场.A.Salam,J.Ward(1991)在定域电磁群SU(2)⊗SU(2)基础上的强、弱、电磁相互作用规范理论,是SU(3)(夸克)⊗SU(2)(轻子)⊗U(1)(电荷)模型的先兆.而最早的具体探索是Bars-Halpern-Yoshimura模型[15,16],其中具有若干对称性,如L-R对称等.此时轻子嵌入强子中,即弱相互作用作为强相互作用的子群.而强相互作用是U(3)⊗U(3),至少是SU(3)⊗SU(3).例如,有Han-Nambu夸克的强相互作用的对称群就如此.Pati,Salam也提出了SU(2’)⊗U(1)⊗SU(3’’)的大统一方案[17].他们把夸克、轻子集合在统一群G的同一多重态内.如果规范理论渐近自由,则群G必须包含上述群.轻子数作为第四种色,即SUc(3)扩大到SUc(4).对具有左右对称性的半单纯群,如[SU(6)F×SU(6)c]L→R.理论计算指出,相互作用动量交换q值增大时,SUc(3)耦合系数gs下降很快,SU(2)的g缓慢下降,电弱场U(1)的g’缓慢上升,在极高能量(q~1014GeV)时,三种相互作用统一为一种,具有统一的耦合常数.SU(5)大统一中,X,Y电荷为-4/3,-1/3,每代有15种费米子,各多重态的总电荷结果可导出电荷量子化,且Qp=Qe.夸克有三色,故为分数电荷;电子及中微子无色.夸克、轻子为同一多重态,所以(v,e)类似(u,d)组成标准模型的第一代,并且Q(v)-Q(e)=Q(u)-Q(d).B 和l不守恒,n↔π+e-↔振荡.用于解释早期宇宙演化过程,给出重子数和光子数之比:NB/Nγ=10-8~10-10,及宇宙中物质占主导地位.但是,这和暗物质的结果不符合!SU(5)如果无色,则化为SU(3):d,e,v(类似三种夸克s,u,d);或第一代u,d,e,v,SU(4).反之有色相应于SU(8),第一代八个夸克-轻子,与八重态数目相同,而结构不同.在亚夸克的rishon模型或等价的quip模型中是SU(2),仅有V,T两种.多重产生对强、电磁、弱等相互作用具有统一分布.这对应联系于大统一理论,并可以由此导出.弱电磁相互作用W±,Z0;γ(I=1,0)混合.强相互作用π±,π0;η(I=1,0)混合.二者对称.2 目前理论中的某些问题和探讨对电磁相互作用,电荷和质量是粒子最基本的性质.可能电荷是由特殊的分布、运动产生的,而按照Q=I3+Y/2=I3+(B+S)/2,则电荷归于某个方向的转动和重子荷的一半及振动的一半.可能电荷或导致电荷的相应量运动(这对应于真空自发破缺)时产生夸克间短程的强弱相互作用.这类似电磁相互作用产生的分子(对应夸克)间Van der Waals(VdW)短程力(类似磁场).但是,强相互作用完全类似VdW力,则必须有一种极其强的相互作用力(其对应结合、束缚夸克的相互作用).或者强相互作用是小粒子强相互作用的有序排列,而弱相互作用才类似无序的VdW力.强相互作用把夸克束缚为强子,其剩余力把核子束缚为原子核,即其残余是核力.电磁相互作用把核和电子束缚为原子,其剩余力把原子束缚为分子,即其残余是化学力.所以强相互作用类似电磁相互作用,则核力类似VdW力等.如此原子核结构类似分子,则强子结构类似原子.强弱相互作用都是短程的,其汤川相互作用形式相同,交换粒子是胶子、W(Z)都是矢量粒子,二者对称统一,仅相互作用强度不同.强弱相互作用互相转化,则重子、轻子互相转化.π0→γ可能强相互作用是电磁相互作用的起源.进而,各种短程较强的相互作用是长程较弱的相互作用的起源,即短程介子释放出长程作用粒子.或者,类似化学力源于电磁相互作用,短程相互作用起源于长程力.总之,二者可以互相转化,从而达到各种相互作用统一.在介绍粒子物理中各种相互作用势及探讨其关系的基础上,笔者引入统一势V=-ge-k(r-r0)/(r-r0),(1)其可以得到各种一般的势.然后研究粒子的统计性和高能时新的二象性,有序的夸克、部分子及流体模型、各种统计模型等都是不同的相,并且结合粒子结构和相变理论,如果相变理论联系于统一理论则各种相变点就是各种统一点.进而论述粒子的各种标度性,其基础是重整化群和统一的统计性等[18].弦论中耦合常数变化就可以导致相变.质量M、电荷Q表征一切物体、一切荷电物体的特征;这是长程相互作用.B、l表征短程强弱相互作用中费米子的特征,而不包含相互作用场量子的特征.这也是长短程相互作用的不同.各种相互作用应该可以互相转化,其对应的粒子就可以互相转化,如强、电磁、弱相互作用都是交换矢量粒子.1977年Olive和Montonen推广电磁对称性为强弱对偶性,即一个弱耦合理论完全等价于一个强耦合理论.这完全相应于强弱相互作用统一.Q-U常常是弱及电磁相互作用的对称性.这应该相应于弱电统一.弱电等统一则电磁相互作用等也应类似弱相互作用而发展,P,PC等可能不守恒.光子、W-Z是四重态,可能W-Z质量大,交换难,所以相互作用弱;而高能时统一,此时光子频率高、质量大.弱电统一,则场论、QED及各种已知的电磁相互作用理论应可以完全类似地推广到弱相互作用理论,即QED和QFD应该统一.引力相互作用的发展可能是量子化的广义相对论(QGD),并联系于规范场等.电磁相互作用是U(1)及Abel规范场、QED.弱相互作用是QFD及只涉及夸克、轻子“味”的SU(2)规范场,和弱电统一理论.强相互作用是SU(N)对称性、非Abel规范场及QCD.这四种相互作用的场量子目前认为是时空弯曲及引力子、一个光子、3个W(Z)、8个胶子.总之,四种相互作用的场量子数,对电磁相互作用是光子γ,21-1=1个;对弱相互作用是W±,Z,22-1=3个;对强相互作用是胶子,可能有23-1=7个;对引力相互作用是引力子,可能是20-1=0个.3 四种相互作用统一最简单的SU(5)大统一理论已被质子衰变的实验排除.新的方向是超对称大统一理论及包括四种相互作用的超引力大统一理论.大统一发展为超对称统一,则相互作用统一发展为分别对两类粒子统一.1974年笔者结合Weinberg-Salam的弱电统一理论和Isham-Salam-Strathdee 的引力强统一方案[7-9],提出目前形式的四类相互作用统一描述的最简单的规范群起码必须是GL(6,C)群或其推广[19-21].并讨论了对GL(6,C)协变的一种可能的拉氏量[21].当时某些人认为四类相互作用是根本不可能统一的.1977年,Terazawa也提出轻子-夸克内部对称性的SU(16N)或SU(6+n)群结合时空对称性的SL(2,C)的Lorentz群,得出GL(32N,C)或GL(12+2n,C)的统一规范对称性,其中N=1,2,3…而n=0,1,2,3…N[22].GL(6,C)类似引力SL(2,C)(其对应引力子数目无限)是非紧致群,其不可约幺正表示全都是无穷维表示.这正说明高速、高能、相对论时,量子化的分离粒子已变为连续谱.而且符合对应原理的经典极限.GL(m,C)是m2(2m2)维复(实)李群,它的李代数gl(m)由所有m×m复矩阵构成.SL(m,C)是(m2-1)维的复李群.O(m,C)是m(m-1)/2维的复李群.所以GL(6,C)是36维,SL(2,C)是3维.SL(2)是研究量子力学中Lorentz不变性的群.O(6,C)是15维,O(5,C)是10维.可能GL(6,C)简并为O(5)就对应于超弦.进而可以讨论超弦的复数性.所有行列式不为0的N×N矩阵,其乘积为元素乘积,其集合构成N维一般复线性群GL(N,C),元素用2N2个独立实参数描写.GL(N,C)包含的子群导致GL(N,R)(N2个);及SL(N,C)(2N2-2),又得到SL(N,R)(N2-1个);N维幺正群U(N)(N2)导致SU(N)(N2-1个);及N维实正交群O(N)[N(N-1)/2个],又得到SO(N个).SO(4)对应SU(2)⊗SU(2)’;SO(6)对应SU(4);SO(2)=U(1).SU(N)李代数是SO(2N)李代数的子代数.U(2)包含子群SU(2)和U(1),与SU(2)⊗U(1)有相同的实李代数,但二者不同构.GL(n)的多参量形变和关于量子矢量空间的协变微分计算[23].Yang-Baxter方程的一个[n(n-1)/2]+1参量群GLX;qlj(n),它协变地作用于一个非对易坐标的量子矢量空间.强弱相互作用对称是场源(夸克、轻子)统一、对称,是SU(3)和SU(2)统一,二者都是短程相互作用,具有相同的Morse势[20,24].弱电磁相互作用统一是场量子(WZ和光子)统一.短程相互作用统一,其描述可以类比于化学力,特别是具有饱和性的同极键力,粒子类似核.较小原子核稳定,增大到一定阈值(Fe)以后,由于核力的饱和性,相互作用变弱就不稳定了,于是导致核的幻壳层.相应地,各种强子质量增大时成为共振态就不稳定,并导致粒子规律表[19].按照汤川相互作用理论,强弱相互作用的作用距离比约为10-13/10-15=100,强弱相互作用交换粒子的质量比如果是W±/K±=80 GeV/494 MeV~160,则强弱相互作用对此统一、一致.强相互作用范围大到一定时变弱为其他相互作用;反之小到一定时也变弱,即化为弱相互作用.对粒子,p,n稳定,类壳层数就是或类似量子数.e→μ→τ,及π→K→D→B,π→η→ψ→Υ,及N→Λ,∑→Ξ→Ω等.强子有不同序列,归纳为三代夸克(不同激发态).p-n组成核对应SU(2),相应u,d(亚夸克T,V)组成各种夸克,例如;或(2)共三种,但都是Pauli相容的;甚至2n+1个,包括海夸克.这样或(3)∑,Ξ,Ω各是5,7,9个夸克.K是4个或2n个夸克.设强相互作用是S=ar-m,弱相互作用是W=br-n,这样总力为T=S(引力)-W(斥力)=ar-m[1-(b/a)rm-n].(4)(b/a)rm-n<1或>1,即r<或>(a/b)1/(m-n)时是引力、斥力,与尺度有关. Cornell势[25,26]是简单叠加线性势和Coulomb势V(r)=Kr-(a/r),(5)其中K=0.52,a=0.18可以很好解释J/ψ和Y族的能谱.其它对幂次势、Richardson势[27]和对数形式势求解Schrodinger方程也可以得到类似结果.强相互作用归于色荷,弱相互作用对应于夸克的味和轻子(第四种色).电磁相互作用真空破缺就产生弱相互作用;大统一中破缺也产生强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是时空(几何)对称性.三种相互作用是内部(结构,量子数)对称性.目前统一两方面的方法,一是超对称理论,两类粒子不能完全互相转化,但彼此配对;二是高维时空,把两种对称性联系起来.二者结合就是超弦.三种色对应强相互作用类似四维对应引力时空第四种色对应弱相互作用类似第五维对应电磁场这是弱电统一这是内禀色空间强弱相互作用统一引力电磁相互作用统一这是四种相互作用统一.四种相互作用统一可能必须9维空间加1维时间.其中引力3维,电磁U(1)1维,强相互作用SU(3)3维,弱相互作用(W,Z对应SU(2))2维,组成9维空间.其中3(4)+1是宏观长程时空.10维时空对应于超弦.进行定量估计:100 GeV~1015K,弱电统一;1015 GeV~1028K,弱电磁强相互作用统一,10-33 s;1019 GeV~1032K,引力弱电磁强相互作用统一,10-43 s.大统一、超统一的能级是1016~1018 GeV.相应的黑洞、Gamma暴、轻子星[28,29]等都可以达到此能级.统一尺度(~1025 eV)粒子名为crypton或vorton.微观、宇观结合的高能天体物理应该是检验、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础.四种相互作用统一是场的统一,必然联系于量子论和广义相对论的统一.引力场量子化,粒子时空几何化.广义相对论是时空结构的统一,时空越弯曲,场越强.按照广义相对论可以认为,微观时四种相互作用的统一就是微观时空几何结构的统一.弦论认为是非对易几何.而宏观时四种相互作用统一必然简并为长程引力、电磁相互作用统一.引力场量子化及泛量子论,起码在演化时,这有利于各种相互作用统一.超弦发展为超袋.一方面类比于超弦;另一方面结合已知的袋具有超对称性.这应当对夸克禁闭,各种粒子质量有所贡献.这种类比对应于电磁相互作用是QED,强相互作用是QCD,弱相互作用是QFD,量子化引力相互作用是QGD.粒子物理中存在各种变量:不同粒子质量、各种量子数、相互作用强度、相互作用半径、能级、夸克-胶子数等.各种量子数之间彼此联系,如Q=I3+(S+B)/2.(6)质量谱,一级近似是等差关系;二级近似是等比关系;三级近似是GMO质量公式及[30]E=Meax+b.(7)形式上可以统一为E=FC,其中C=M,F=eax+b对应于一般的SU(N)质量公式.b=0是等比关系;eax≈1+ax是等差关系.最佳结果是粒子(如夸克)结构决定量子数.电荷基量可以是q/n.《科技日报》2017年7月7日头版报道“我国科学家牵头发现新型重子”.2017年7月10日欧洲LHC正式宣布发现新重子其质量为3621 Mev,衰变道是笔者早在1994和2008年就分别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1,32,24],根据GMO质量公式M=M0+AC(S)+B[I(I+1)-C(S)2/4],(8)或笔者提出的修改的更精确的公式M=M0+AC(S)+B[I(I+1)-C(S)2/2],(9)应用于重味强子时预言m(Ξcc)=3715或3673 MeV,实验结果特别符合公式(9),误差仅为1.4%.同时应该存在二者组成质量相近的I=1/2二重态,衰变道为进一步笔者预言或3908.2 MeV[31,32,24],而根据LHC的实验更可能是后者.总之,四种相互作用统一的各种理论有规范场,GL(6,C)对称性[19-21];超对称性;超弦等.进一步,它们应该互相结合.超对称变换只是费米子、玻色子互换,高能时才能统一.4 讨论和总结回顾科学发展史,物理学上的重大突破常常基于引入新的相互作用.经典物理中,力学是引力,然后是电磁相互作用.量子物理中是短程的强弱相互作用.二者之间的过渡是二象性.粒子内部可能是超强相互作用,或者完全新的相互作用,如砂子的统计相互作用或纠缠态等[33-35].目前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已经成为当前物理学和天文学的一大疑难问题.并且通过引力透镜效应对星系团剧烈碰撞中的子弹集团的观测,发现了暗物质存在的直接证据[36].已知相对论量子力学必然同时存在正负能,由此可以引入负物质.笔者提出负物质可以作为最简单的暗物质.这具有可以同时解释暗物质的巨大质量缺失和暗能量的斥力的特性[35,37-40],并且与共形引力理论[41,42]和子弹星系观测结果[36]等的一致性.它明显表示正负物质不同.星系相遇时负物质与正物质互相排斥,因此负物质非常快地逸出.费米子的Dirac方程可以描述反物质.宇宙常数Λ可能就描述负物质,对应引力场方程中的ΛR项;Klein-Gordon(KG)方程中的m2项可以对应±m,两个方程都描述玻色子.Dirac方程中m→-m也可以描述负物质.相应的关系:E2=m2c4+c2p2,(10)对正、反、负物质,对±m、±E、±p都普遍成立[35,38].只是在描述负物质的方程中质量为负,而在描述反物质的方程中电荷等相反.负物质决定宇宙常数,可能改变引力透镜效应.进一步,笔者提出了这一理论的8种检验方法[38].其中一个典型例子是对大尺度空间,如果正物质中存在一块负物质集团,则正物质的一部分将被屏蔽,别的可见物质将由于斥力透镜而改变形状,因此可见物质看起来变少,负物质和被屏蔽的正物质将显现为不可见的暗物质.按此假设,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不同位置观察到的星体形状略有不同,因此屏蔽和扭曲部分即暗物质也将有所不同.这种季节效应可以被检验.它似乎就是DAMA协作组观察到的每年约8.2σ的调制效应(the annual modulation about 8.2σ effect)[43].图1 一个新的最完备的对称世界(Fig.1.The new most perfect symmetrical world)Dirac指出:“物理规律在正负电荷之间是对称的”[44],进而物理规律在正负物质之间也应该是对称的.正负物质并存是典型的对称性.分别以质量和电荷为横纵坐标,正物质、反物质、负物质和负反物质四种同时存在才是最完美的对称世界(图1)[45].负物质及这个完全的对称世界也应当是相对论和量子论结合、发展的必然结果.相互作用统一,对应介子、胶子等统一.进而是玻色子、费米子粒子统一,这联系于超对称性.它可能在高能时才成立.上述二者都联系于群、方程统一.相互作用统一,包括大统一、超对称,应与统计性统一[30,20]相关.它们成立的条件都是高能.更巨大宇宙范围可能也存在新的与暗物质、暗能量有关的相互作用[35,37-40].这可能又与微观相互作用有关.最近笔者还探索了微观相对论和宏观量子论及二者的统一[46].参考文献:[1]Beg M A,Sirlin A.Spontaneous breakdown of muon-number conservation and off-diagonal neutral currents[J].Phys.Rev.Lett.,1977,38(20):1113-1116.[2]Beg M A,Budny R V,Mohapatra R,Sirlin A.Manifest left-right symmetry and its experimental consequences[J].Phys.Rev.Lett.,1977,38(22):1252-1255.[3]张一方.粒子方程的孤子解及其推广和相应的各种统一[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30(12):30-34.[4]张一方.粒子和场方程的统一[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28(12):39-45.[5]张一方.相互作用的几何统一、五维时空和超对称性[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28(6):41-46.[6]张一方.粒子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及7大问题和量子理论的发展[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6,32(6):30-36.[7]Isham C J,Salam A,Strathdee J.SL(6,C)gauge invariance of Einstein-like lagrangians[J].Lett.Nuov.Cim.,1972,5(15):969-972.[8]Isham C J,Salam A,Strathdee J.2 nonet as gauge particles for SL(6,C)symmetry[J].Phys.Rev.,1973,D8(8):2600-2609.[9]Isham C J,Salam A,Strathdee J.f-g version of the SL(6,C)gauge theory[J].Phys.Rev.,1974,D9(6):1702-1705.[10]Itoh C,Minamikawa T,Miura K,Watanabe T.Massless vector gluons in a unified gauge theory of weak,electromagnetic and strong interactions[J].Prog.Theor.Phys.,1974,51(5):1575-1584.[11]Prentki J,Zumino B.Models of weak and electromagnetic interactions[J].Nucl.Phys.,1972,47B(1):99-108.[12]Georgi H,Glashow S L.Unity of all elementary-particleforces[J].Phys.Rev.Lett.,1974,32(8):438-441.[13]Fritzsch H,Minkowski P.Unified interactions of leptons andhadrons[J].Ann.Phys.,1975,93(1):193-266.[14]Gursey F,Ramond P,Sikivie P. universal gauge theory model based on E(6)[J].Phys.Lett,1976,60B(2):177-180.[15]Bars I,Halpern M B,Yoshimura M.Gauge theory of strong,weak,and electromagnetic interactions[J].Phys.Rev.Lett.,1972,29(14):969-972.[16]Bars I,Halpern M B,Yoshimura M.Unified gauge theories of hadrons and leptons[J].Phys.Rev.,1973,D7(4):1233-1251.[17]Pati J C,Salam A.Unified lepton-hadron symmetry and a gauge theory of the basic interactions[J].Phys.Rev.,1973,D8(4):1240-1251.[18]张一方.粒子的势、相互作用和相变[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7,33(6):16-22.[19]张一方.统一四类相互作用的一个初步方案(1974).量子理论的根本症结何在?。
原子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原子的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微观粒子。
它是化学性质的基本单位,也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原子的结构非常复杂,是由各种基本粒子通过强相互作用力和电磁力相互作用形成的。
原子的大小通常用纳米(1纳米=10^-9米)或者皮米(1皮米=10^-12米)来描述。
原子的质量大约为10^-27千克,因此可以近似地看作质点。
现代物理学认为,原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既可以像粒子一样表现出固有的质量和位置,也可以像波一样表现出波长和频率。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用经典的物理学来全面描述原子的行为,而需要运用量子力学来解释。
二、原子的组成1. 质子质子是原子核中的一种基本粒子,带正电荷。
它的质量大约是电子的1836倍。
质子数量决定了元素的种类,因为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电子的排布,而原子核的质子数量并不改变。
各种元素的质子数量不同,决定了它们的原子序数。
例如,氢原子的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氦原子的原子核中有两个质子,氧原子的原子核中有八个质子。
2. 中子中子也是原子核中的一种基本粒子,不带电。
它的质量与质子相近,也大约是电子的1836倍。
中子的数量并不影响原子的化学性质,但会影响原子的同位素。
原子的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量,但中子数量不同的原子。
同位素之间的化学性质相似,但物理性质不同,例如放射性和稳定性。
3. 电子电子是原子中的围绕核运动的基本粒子,带负电荷。
它的质量非常小,大约是质子和中子的千分之一。
电子的数量和排布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数量和能级也随着原子的原子序数不同而不同。
三、原子核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在原子中,质子和中子被强相互作用力绑在一起,形成一个极其紧凑、密集的结构。
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0^-15米,而原子的整体直径约为10^-10米,这意味着原子的绝大部分体积是空的。
原子核具有正电荷,而电子围绕核运动,形成了原子的外部电子结构。
原子核的强相互作用力
原子核的强相互作用力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被称为原子核的强相互作用力。
强相互作用力是所有基本相互作用力中最强的一种,它使原子核能够保持稳定,并且是构建物质世界的基础。
强相互作用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量子色动力学(QCD)理论,该理论是描述质子、中子和其他强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到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的。
夸克是一种基本粒子,它们具有不同的颜色电荷(红、绿、蓝),以及电荷(正、负)和自旋。
在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之间通过强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的载体是被称为胶子的粒子,它们是QCD理论中的力传递粒子。
胶子通过在夸克之间来回交换,传递强相互作用力,保持原子核的结构稳定。
原子核的强相互作用力有几个关键特点:首先,强相互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非常短。
这是因为胶子具有很大的质量,它们不能传播很远的距离。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原子核只有非常小的尺寸。
其次,强相互作用力非常强大。
这是因为胶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紧密的,并且相互作用的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因此,即使在原子核的非常小的空间范围内,强相互作用力仍然能够保持质子和中子之间的结合,抵抗它们之间的库伦排斥力。
此外,强相互作用力具有对称性。
夸克的颜色电荷会相互交换,这导致了强相互作用力的对称性。
这种对称性是QCD理论的重要特征,它给物理学家提供了很多理解原子核相互作用的工具。
最后,强相互作用力还存在强子-强子相互作用,即质子和质子、中子和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被称为核力,它在原子核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核力是由胶子传递的,它使得原子核能够保持稳定。
总的来说,原子核的强相互作用力是构建物质世界的基础。
它使原子核能够保持稳定,并且决定了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
通过对强相互作用力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原子核和整个宇宙的基本物理过程。
该领域的研究也为核能和核技术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然而,要深入理解原子核的强相互作用力还有很多未解之谜。
精细结构是如何产生的原理
精细结构是如何产生的原理精细结构是指物体或系统在微观层面上的结构和组成。
它的产生与物质的组合方式、相互作用以及自身的演化过程密切相关。
下面我将详细解释精细结构产生的原理。
首先,精细结构的产生与物质的组合方式密切相关。
在自然界中,物质是由基本粒子(如电子、质子、中子等)组成的。
这些基本粒子不仅具有电荷、质量等基本属性,还有着不同的自旋、荷数、耦合等性质。
当这些基本粒子按照一定的规律、方式组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原子、分子等更复杂的物质。
不同的组合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物质结构和性质。
例如,水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形成了H2O的分子结构。
其次,精细结构的产生与物质内部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物质内部的相互作用通过各种力的作用来实现。
最常见的是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
电磁力是由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它对原子和分子的形成和结构起到关键作用。
强相互作用力是核内的质子和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维持了原子核的稳定性。
弱相互作用力是一种只在微观尺度上起作用的力,它参与了放射性衰变等现象。
这些相互作用力的复杂组合和平衡使得物质能够形成不同的精细结构。
再次,精细结构的产生还与物质的自身演化过程密切相关。
物质的演化过程可以分为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
在宏观尺度上,物质会经历各种力的作用而发生形态改变,如晶体的生长、相变等过程。
在微观尺度上,物质的组织形态也会发生变化,如分子内的键长、键角等结构参数的变化。
这些变化是物质在演化过程中适应外界条件、能量优化和稳定化的结果。
最后,精细结构的产生还受到量子力学的影响。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粒子行为的理论,通过其基本原理和预测能力,我们可以理解和解释物质的精细结构。
量子力学中的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波函数等概念对精细结构的描述和理解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电子在原子轨道中的定域和分布,就是量子力学中波函数的描述结果。
综上所述,精细结构的产生是由物质的组合方式、相互作用、自身演化过程和量子力学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变现象温度与物质相变的关系
相变现象温度与物质相变的关系相变是指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由于温度、压力等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物态的转变。
物质的相变可以分为固态到液态的熔化、液态到气态的汽化、气态到液态的液化以及液态到固态的凝固等过程。
而这些相变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就是相变温度,下面我们来探讨相变现象温度与物质相变之间的关系。
1. 相变温度的定义相变温度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压力下,物质发生相变的温度。
不同物质的相变温度是不同的,常见的相变温度有熔点、沸点和凝点等。
熔点是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的温度,而沸点则是液态物质转变为气态的温度。
凝点是指气态物质转变为液态的温度。
2. 物质相变与相变温度的关系物质的相变与相变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变温度取决于物质的性质以及外界压力的影响。
在相变过程中,当温度达到相变温度时,物质将发生相应的相变。
相变温度能够反映物质的稳定性,同时也是物质进行相变的临界点。
3. 相变温度与物质性质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对相变温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物质的相变温度是不同的,这是由于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的差异导致的。
例如,分子间相互作用较强的物质,相变温度比较高,而分子间相互作用较弱的物质,相变温度相对较低。
另外,物质的晶体结构和化学成分也会影响相变温度的大小。
4. 温度变化对相变的影响温度的变化是引起物质相变的主要因素之一。
当温度升高或降低到与相变温度相等时,物质将进行相应的相变。
温度升高使得物质分子内部的热运动增强,遵循一定的能量变化规律,从而引发相应的相变过程。
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可以改变物质的相态,使得物质的性质有所改变。
总结起来,相变现象温度与物质相变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变温度是物质进行相变的临界点,不同物质的相变温度具有差异,这与物质的性质、晶体结构以及化学成分等相关。
温度的变化是引起物质相变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控制温度可以实现物质的相变控制和调节。
对于研究相变现象和理解物质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物质的相变与状态转换
物质的相变与状态转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物质的变化。
比如水可以从液态变成固态的冰,也可以变成气态的水蒸气。
这些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物质的相变和状态转换的奥秘。
让我们先来理解一下什么是物质的状态。
一般来说,物质常见的状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时,物质的分子或原子排列紧密,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时,分子或原子的间距较大,具有一定的体积,但形状会随着容器而改变;气态时,分子或原子间距极大,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
相变,简单来说,就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的。
以水为例,当温度降低到 0 摄氏度以下时,水会从液态变成固态,也就是结成冰。
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的运动逐渐减缓,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形成了有规律的晶格结构,从而使水变成了具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的冰。
相反,当温度升高到 0 摄氏度以上时,冰会逐渐融化成水。
再看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当水被加热到 100 摄氏度时,会沸腾并转化为水蒸气。
这时,水分子获得了足够的能量,挣脱了彼此之间的束缚,变成了自由运动的气态分子。
而当水蒸气冷却时,又会重新凝结成液态的水。
除了温度,压力也是影响物质相变和状态转换的重要因素。
比如,在高压下,二氧化碳可以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干冰”。
物质的相变和状态转换在很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工业生产中,通过控制物质的相变和状态转换,可以实现材料的加工和制造。
比如,金属的淬火和退火工艺,就是利用相变来改变金属的性能。
在能源领域,相变材料也被广泛应用。
例如,一些太阳能热水器中使用的相变储能材料,可以在白天吸收太阳能并转化为热能,使材料发生相变,储存能量;到了晚上,当温度降低时,材料又会从相变后的状态回到原来的状态,释放出储存的能量,为用户提供热水。
在制冷技术中,制冷剂的相变也是关键。
空调和冰箱中使用的制冷剂,通过压缩和膨胀的过程,实现气态和液态的相变,从而带走热量,达到制冷的效果。
核相变化的名词解释
核相变化的名词解释核相变化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用来描述原子核的状态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
它广泛应用于核物理、天体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对于理解宇宙演化、核反应和物质状态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1. 什么是核相变化?核相变化指的是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不同的核由不同数目的质子和中子组成,具有不同的同位素。
当核内的质子和中子的比例发生变化时,核的性质也会随之改变,这就是核相变化。
2. 核相变化的分类核相变化可以分为三类:形状相变、轻重核相变和核衰变。
(1)形状相变:当原子核的形状由球形转变为椭球形或扁平形,或者反之,这种变化称为形状相变。
形状相变通常发生在质子数或中子数接近某个特定值时。
形状相变的研究对于理解核结构中的不对称性和对称性破缺现象非常重要。
(2)轻重核相变:当一个核素的质子数或中子数发生变化,跨越核临界点时,核的性质会发生剧烈变化,这称为轻重核相变。
轻重核相变对于研究核物质的物态转变、核反应的特性以及超重元素的合成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验意义。
(3)核衰变:核衰变是核相变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的是核内部由于放射性衰变而产生的变化。
核衰变可分为α衰变、贝塔衰变和γ衰变等。
核衰变研究是核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理解核稳定性、放射性衰变过程以及核能的利用与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 核相变化的原理和机制核相变化的原理和机制主要涉及核内粒子的排列和相互作用。
在不同的核相变过程中,质子和中子的组合方式会发生变化,这对于核的能量、自旋、动量和形状等性质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核的相变通常与核的结构和能量有关,当核的结构产生变化时,核的能量也会随之改变,从而导致核的相变。
核相变的机制包括核内元素的重排、凝聚态行为以及核表面的形变等。
4. 核相变化的应用与研究核相变化在核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对核相变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深入理解原子核的结构、性质和相互作用。
混相实验现象
混相实验现象篇一:标题: 混相实验现象正文:混相实验是指将不同的物质混合在一起,并在其中进行物理和化学实验的过程。
在混相实验中,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强烈,导致观察到的现象与单相实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混相实验现象的例子:1. 干涉现象:在混相实验中,当光线穿过不同的波长时,会发生干涉。
例如,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光线在两个狭缝中相遇,并形成干涉条纹。
这种现象是由光的波粒二象性引起的。
2. 磁共振现象:在混相实验中,磁场可以影响物质的电子结构,导致物质产生共振现象。
例如,在核磁共振实验中,磁场可以影响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从而产生共振信号。
3. 光学折射现象:在混相实验中,不同波长的光线会被不同密度的物质折射。
例如,在折射实验中,光线从一个介质穿过时会发生折射,而被折射光线的方向会影响入射光线的方向。
4. 相变现象:在混相实验中,物质的温度和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例如,在相变实验中,物质的温度会发生变化,导致其状态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是由热力学和量子力学引起的。
混相实验现象的研究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和行为非常重要。
通过混合不同的物质,我们可以探索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规律,为许多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
篇二:标题: 混相实验现象正文:混相实验是指将不同相的物质混合在一起进行实验的过程。
在混相实验中,物质之间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产生独特的现象。
这些现象包括光学、电学、磁学等方面。
光学方面,混相实验可以观察物质的折射率、散射等现象。
例如,当两种不同的物质的折射率不同时,可以在混相实验中观察到干涉现象,即不同频率的光线在两种物质之间产生干涉,形成光栅。
电学方面,混相实验可以观察电流、电压、电阻等现象。
例如,在混相实验中可以将两种不同的金属混合在一起,观察它们之间的电学特性。
此外,混相实验还可以观察电磁波等现象,例如光的干涉和衍射。
磁学方面,混相实验可以观察磁场、电流、磁感应等现象。
例如,在混相实验中可以将两种不同的物质混合在一起,观察它们之间的磁场相互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核和强相互作用物质的相变1刘玉鑫,穆良柱,常雷1.北京大学物理系, 北京1008712.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3.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理论核物理中心,兰州730000摘要:简要回顾原子核和强相互作用物质的相结构及相变研究的现状。
说明原子核和强相互作用物质的相结构和相变的研究是原子核物理、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宇宙学和统计物理等领域共同关心重要前沿领域,到目前为止已取得重大进展,但无论是具体实际问题还是研究方法等方面都需要系统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原子核物理;强相互作用物质;相与相变1 引言100年前,爱因斯坦通过分析充满空腔的辐射系统的熵与充满空腔的气体系统的熵,提出电磁辐射由光量子组成[1,2],从而建立了光子的概念,吹响了引导人们探索微观世界的冲锋号。
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表明,组成物质世界的粒子可以分为强子和轻子两类,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分为引力作用、电磁作用、弱作用和强作用4类。
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或具有强相互作用的系统统称为强相互作用物质(包括强子物质、夸克物质等)及其特殊形式——原子核(由有限个强子组成的系统),对原子核和强相互作用系统的相结构及相变的研究,对于认识强相互作用系统的相结构、相变,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至关重要,并且可能是有限系统的统计物理的检验平台。
因此,近年来关于原子核和强相互作用系统的相变的研究不仅是原子核物理、天体物理、宇宙学及粒子物理等领域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还引起了有限量子多体系统领域和统计物理学界的极大关注。
本文简要介绍原子核及强相互作用系统的相及相变研究的现状。
2 原子核的相及相变2.1 原子核的单粒子运动与集体运动原子核是有限数目的强子组成的束缚系统,其中的核子(质子和中子)自然具有单粒子运动,并建立壳模型成功的描述原子核的相应性质。
实验上对原子核的能谱和电磁跃迁等的研究表明,原子核还具有整体运动,并建立了原子核具有形状和振动、转动等集体运动模式的概念。
人们通常利用将核半径按球谐函数),(ϕθlm Y 展开来描述原子核的形状,并将相应的形变称为l 2极形变(如图1所示)。
已经观测到和已经预言的原子核形状多种多样[3,4],比较重要的是四极形变,实验上已经观测到的最高极形变是16极形变[3,4]。
按照壳模型和集体模型的观点, 幻数核多为球 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425521, 1013503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G2000077400)、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划项目、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研究基金(20040001010)作者简介:刘玉鑫,男,博士,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原子核理论、强相互作用物质理论及QCD 相变、物理学中的群论方法及计算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国物理学会会员(S020001000M ),E-mail: liuyx@ 。
形,而偏离满壳的核则为形变核,形变核可以细分为长椭球形、扁椭球形、三轴不对称形、梨形、香蕉形、纺锤形等。
同时原子核还可能有形状共存现象。
图1 4,3,2,0=l时原子核的l2极形变的形状示意图(取自文献[3])Fig. 1 Sketch of the shape of a nucleus in 2l-pole deformation with 0,2,3,4l=( takenfrom Ref. [3]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较高激发能和较高角动量情况下,原子核的集体能谱消失,即出现带终结现象[5],这表明发生了由集体运动到单粒子运动的相变。
2.2 原子核的形状相变原子核形状的研究一直是原子核结构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是因为原子核形状与原子核组成成分及其两种运动形式--集体运动和单粒子运动、中子质子比、角动量、激发态能量和核环境的温度等都密切相关。
例如,集体模型中计算单粒子运动时常用的变形平均势就和核形状有关,不同形状原子核的集体运动模式各不相同[6];同时原子核的形状由所有核子的空间分布决定,而且随集体运动模式的不同而变化[7]。
另一方面,原子核的形状和一定的动力学对称性相联系[4],核形状变化与原子核的动力学对称性的破缺相联系。
原子核的形状发生变化表明其状态和性质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发生了相变。
因此,原子核的形状相结构和相变的研究是原子核结构研究的重要内容。
由于形状共存可能是单粒子运动和集体运动较强耦合的结果[7],因此形状共存也是核形状研究中关注的焦点[8]。
早期对于原子核形状相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一系列同位素或同中子素的基态[4,9],基态核的形状相变普遍存在于各个质量区[3],近年来关于临界状态对称性和三相点的研究[10-16]以及对超重核的形变和形状共存的研究[17],极大地丰富了基态和形状相变的研究内容。
另一方面,由于实验上γ-射线探测器阵列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不仅可以对原子核基态的形状进行研究,而且可以对激发态、尤其是高自旋态的核形状进行研究。
激发态核的形变则更富含物理内容, 如超形变带、回弯现象、同核异能态等都和形变直接相关;2003年观测到的沿Yrast带出现的集体振动模式到定轴转动模式的变化表明低激发态中可能存在转动(或角动量)驱动的由球形(振动)到长椭球形(定轴转动)的形状相变[18]。
对于原子核基态形状的研究通常采用的理论模型有集体模型[6]、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IBM)[4]、Hartree-Fock-Bogoliubov(HFB)方法[19], 另外还可以使用热力学统计理论[20]。
而对于原子核激发态的形状的研究则采用Landau相变理论[21]、有限温度推转HFB[22]、推转IBM[23]等。
在这些方法中,集体模型有比较直观的几何图象,但是缺乏微观机制;而微观理论没有直接的几何图象。
由于IBM 既有较好的微观基础[24],又可以由相干态理论建立直观的几何图象[4],所以IBM 理论在原子核的形状相变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早期利用IBM 对原子核基态的形状相变的研究可以归纳为Casten 三角形[4],近年来Iachello 利用几何模型对原子核基态形状相变的研究将Casten 三角形扩展到四面体[25],如图2所示。
图中三个顶点对应IBM 的U(5)、SU(3)、O(6)三种对称性极限,另一个顶点对应SU*(3)对称性(将SU(3)的生成元)2(ˆμQ 中的27-替换为27)。
由相干态理论知,U(5)、SU(3)、SU*(3)、O(6)对称性分别对应球形、轴对称长椭球形变、轴对称扁椭球形变、γ-不稳定形变[4]。
并且,沿球形到γ-不稳定形变的相变为二级相变,临界点附近的核态具有E(5)对称性[10];从球形区到长椭球形变区的相变为一级相变,临界点附近的核态具有X(5)对称性[11];还存在球形、长椭球形和γ-不稳定形变三相共存的三相点[15,16]。
此外,长椭球形变与扁椭球形变之间的临界点附近的核态具有O(6)对称性[12]、Y(5)对称性[13],也有人认为长椭球与扁椭球形状相变临界点附近的核态还可能具有Z(5)对称性[14]。
理论上发现形状共存和各种临界点对称性之后,很快就在实验上找到了对应的原子核。
如152Sm 可能有形状共存现象[26], 与E(5)对称性对应的原子核有134Ba [27]、108Pd [28]、130Xe [29]等,与X(5)对称性对应的原子核有152Sm 、154Gd 、156Dy 和其他N=90的同中子素链[30],与Y(5)对称性对应的原子核有166,168Er [31]等,与Z(5)对称性相对应的原子核有194Pt 等[25]。
同时,类似Iachello 四面体的工作很快被推广到区分质子玻色子和中子玻色子的IBM-2[32],同样成功的找到了各种极限对称性之间的相变。
图2 扩展的IBM 的对称性间的演化图(取自文献[25])Fig. 2 Extended sketch of the symmetries and their evolution in the IBM ( taken from Ref. [25] )对于角动量变化可能引起的原子核形状相变,早期的研究主要基于液滴模型[19]。
近年来,人们开始利用Landau 相变理论[21]、有限温度推转HFB 理论[22]、推转IBM [23]、推转无规位相近似[33]以及IBM 框架下考虑角动量投影的相干态方法[34,35]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是核的低激发态也可能存在各种形状之间的相变,并说明低激发能谱中出现振动到定轴转动的相变的机制可能是,随着角动量升高,振动逐渐减弱,转动逐渐加强,临界点以后成为很好的定轴转动。
另一方面,直接从核子层次对原子核形状相变的研究也已取得进展[36]。
3 强相互作用物质的相变3.1 原子核的液气相变早在20世纪30年代,根据实验观测到的原子核的性质,人们就对原子核的结构提出了费米气体模型和液滴模型。
这说明在某些条件下,原子核呈液相,或者说其某些性质表现为液相的性质;而在另一些方面,原子核表现为气相。
在这一层次上,所谓的“液相”和“气相”只是作为原子核的不同性质的唯象表述,根本没有关心这两种相之间的演化。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中高能核核碰撞研究的深入,人们研究了核核碰撞形成的系统的温度与其中核子的激发能之间的关系,最早的由德国GSI报告的结果[37]如图3所示,这一关系显然与通常物质处于液相、气相及其间相变中温度与单粒子平均能量间的关系相同,从而说明发生了液气相变。
由于相变通常由热力学函数和状态方程出发进行研究,原子核的液气相变自然成为研究核物质状态方程、进而研究核天体状态及其演化的突破口。
于是,美国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Lawrence国家实验室、Michigan州立大学、德州农机学院、俄罗斯的Dubna、德国的GSI、法国的GANIL和LNS Saclay、意大利的del Sud国家实验室等国际大型实验室的核物理学家系统研究了中高能核核形成的系统的温度与单粒子激发能的关系、热容、高碎裂多重度、集体膨胀、有限尺寸及Fisher定律标度等[38~41],理论上发展了核玻尔兹曼方程[42]、有限系统费米子-分子动力学[43]、全反对称分子动力学[44]等方法、并利用渗渝理论[45]对这些系统进行研究,结果都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中高能核核碰撞形成的系统中都会出现液气相变,并说明该相变的机制是失稳分解。
事实上,这些研究还都有待深化,尤其是相变的序参量、同位旋依赖性、相变的临界温度、对核天体的结构和演化的影响等都是目前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
图3 核核碰撞形成的系统的温度与单核子能量的关系(取自文献[37])Fig. 3 Relation between the temperature and the energy of single nucleon of the system formed innucleus-nucleus collision (taken from Ref. [37])3.2 强相互作用物质的相变强相互作用物质是由强子(包括重子和介子)组成的强子物质和由夸克、胶子组成的夸克物质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