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集团国际化道路(研究三星必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星集团国际化道路

三星集团国际化道路

三星集团(简称:三星)是大韩民国第一大企业,同时也是一个跨国的企业集团,三星集团包括众多的国际下属企业,旗下子公司有:三星电子、三星物产、三星生命、三星航空等等,业务涉及电子、金融、机械、化学等众多领域。是美国《财富》杂志评选为世界500强企业之列。三星电子是旗下最大的子公司,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手机生产商、全球营收最

大的电子企业,在2011年的全球企业市值中为1500亿美元。三星集团是家族企业,李氏家族世袭,旗下各个三星产业均为家族产业,并由家族中的其他成员管理,目前的集团领导人已传至李氏第三代。

三星集团简介

三星集团早期业务主要是将韩国的干制鱼、蔬菜、和水果等出口到中国的北京及满洲里。1950年初,三星成为韩国头号贸易公司。朝鲜战争后,三星开始从国际贸易进军生产领域,先后生产白糖和布料。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星已经成为韩国最大型的企业之一,成功实现了纺织品从原料到终端产品生产的一体化,并开始在石化、造船、航空、金融、和重化工几大主要工业领域扩张。

三星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决策之一是其在20世纪70年代决定进军电子领域。1969年1月,韩国实施(电子工业振兴法)。三星抓住时机,于同年成立了三星电子。1974年,三星电子收购了韩国半导体公司50%的股份,从此以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80年代以后,三星先后进入美国和欧洲市场,并把亚洲作为其生产基地。1993年,三星发起以变革为核心的“新经营”运动,强调质量重于数量,进行了事业结构、人才培养、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控制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并确立了国际化和复合化的方针。

2003年,三星集团营业额约965亿美元,旗下3家企业进入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行列,近20种产品世界市场占有率居全球企业之首,品牌价值高达108.5亿美元,在世界百大品牌中排名第25位,连续两年成为成长最快的品牌。

品牌价值

在数字时代,产品将会更多地根据其品牌进行区分,而不是以其功能或者质量。从1999年开始,三星电子坚持实施全球品牌传播战略。根据美国Interbrand发布的研究结果表明,三星电子的品牌资产价值从2001年的64亿美元增长到了2004年的125.5亿美元,成为增长最快的品牌。2005年11月10日以来,三星电子将实施整体市场营销战略,来取代单独的市场营销计划,以增强其市场力量,并用高质量的产品提升品牌价值。在“Wow(惊叹)、Simple(简单)和Inclusive(亲和力)”的品牌理念指导下,三星电子正在展开一个全球范围的品牌推广活动。

三星集团的国际化历程

出口贸易(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

这一阶段,三星集团采取了零星出口、通过独立代理商出口和建立海外销售机构三种模式,并通过为日本企业生产来学习国际化经营和管理经验。

20世纪60年代,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发达国家渐渐变得无利可图。韩国美国等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调整的机遇,针对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短缺和劳动力相对丰富的情况,实施了出口主导战略。顺应韩国政府的出口导向战略,三星公司千方百计地开辟国际市场,并先后在东京、纽约设立办事处,后来又扩展到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和非洲。1969年,三星以OEM的方式使用三洋电气的商标生产12英寸黑白电视机,向三洋公司学习半导体等技术。70年代初期三星开始生产电视、录像机等家用电器并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三星在低档市场的优势由于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和日本公司的逐步退出而加强。1977年,三星专门设立了对外贸易部门。1978年,三星电子黑白电视机的产量超过日本松下,成为世界第一。

为了扩大出口市场,1979年,三星电子在美国建立了海外销售子公司。针对美国市场容量大、自由度高和技术领先的特点,三星在美国的销售集中在低档产品市场,从而发扬了

廉价劳动力带来的成本优势,又避开了自身的技术劣势。由于三星的品牌在美国的知名度并不高,三星进入美国市场时选择了“经销商品牌”的产品策略,依靠大的零售商已经建立进来的营销网络来实现规模销售。

低价扩张(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

在韩国政府的政策引导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三星加快了在海外投资设厂的步伐,先后在美国、欧洲、和亚洲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由于在国际化经验、资金、技术实力和营销模式等方面缺乏足够的积累,同时也由于看到在低端领域有巨大的利润空间,三星采取了低价扩展策略,定位于生产和销售低价、低技术含量的产品来参与国际竞争。

80年代以后,为了扩大出口市场,稳定国际资源进口,抑制贸易保护主义,强化本国产业的升级,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降低劳动力成本,韩国推行了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基地策略。韩国政府通过财政、金融等手段鼓励本国企业向外扩张,在信贷、税收和保险制度等方面给予优惠。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韩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40%以上是靠政府支援筹措资金发展起来的。韩国对外直接投资首先是资源开发型产品投资,服务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其次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一些本国限制性的产业,同时降低劳动力成本;最后是对发达国家投资,借以达到引进高科技和现代管理手段的目的。

与韩国政府同步,1984年,三星集团在美国新泽西州建立了SII(Samsung International Inc.)。SII在新泽西的工厂是三星在美国的第一个生产投资项目,该项目获得了当地政府的低息资助。三星公司在美国投资设厂的直接诱因是1983年几家美国公司和工会针对三星提出的反倾销诉讼。当然,三星建立SII还有多重目的,包括扩展国际市场,学习美国先进的管理技术、绕过美国政府的关税保护和提高三星在美国的品牌形象等。为了适应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三星在1988年把新泽西的组装厂搬到了墨西哥的蒂华纳,并于1992年对该厂进行了扩建。

90年代初,三星集团的版图扩张到了欧洲。1992年,三星收购了东德时代生产电视机显像管的工厂,每年生产160万支显像管,后来又对该厂追加投资。通过这一举动,三星不仅获取了电器产品的潮流和市场信息,而且获得了融资方面的便利,进入了欧盟后来容量巨大的成熟电子电器消费市场。90年代,三星还在西班牙设厂,生产录像机、洗衣机和吸尘器等产品。

三星集团在亚洲的投资也是其国际化战略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韩国工资水平的提高和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出口加工区行列,三星从80年代开始逐步将其生产基地向海外转移。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三星先后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越南投资建厂,生产电冰箱、微波和彩色电视机。

1992年4月,三星康宁公司在天津建立了第一家在华合资企业。1995年1月,三星集团中国总部成立,直接管辖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地区。三星在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三大区域:第一是以北京、天津和威海为中心,第二是以苏州和上海为中心,第三是以深圳、东莞、惠州和顺德为中心。截止1995年底,三星公司已经在中国建立了11家合资企业,年生产产量为7万台。

到1995年,三星集团拥有6个海外生产基地:SAMEX(墨西哥)、SHE(匈牙利)、SEMUK(英国)、SETAS(土耳其)、TSE(泰国)、TTSEC(中国)。由于美国当时是三星最大的市场,邻近美国的墨西哥的SAMEX成为最大的一个生产基地,占海外产量的19%。除了6个海外生产基地,三星还有4个制造基地正在建造中,它们分别位于巴西、越南、印度和西班牙。1995年,三星电子的彩电总产量是600万台,其中44%产自海外。

三星在这一阶段并不是没有对进军高端市场进行思考和尝试。早在1993年,当时的三星集团总裁李健熙就认识到三星隐藏的危机,提出了“质量管理”的概念,发起了以变革为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