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升麻汤随笔

合集下载

伤寒论第三百五十七条麻黄升麻汤之我见

伤寒论第三百五十七条麻黄升麻汤之我见

伤寒论第三百五十七条麻黄升麻汤之我见麻黄升麻汤出自于张仲景伤寒论第三百五十七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世人因解释不通这条,便异口同声推卸说不是仲景方,其实你真懂了脉之道也就懂了此方,甭管别人咋说,我认为懂此条必先精脉!麻黄升麻汤的药物组成是:麻黄 12 升麻 12 当归 15 知母 15 黄芩 30 葳蕤 40 生白术 15 石膏 30 干姜 15 生白芍 15 天冬 15 桂枝 30 茯苓 15 炙甘草 15 麻黄升麻汤十二,当知术姜芍天冬,桂枝茯苓草十五,黄芩石膏用三十,独把葳蕤用四十。

先拆分麻黄升麻汤,以便分析方理!“桂枝白芍炙甘草” 为桂枝汤组、“干姜黄芩”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组、“干姜白术炙甘草”为理中丸组、“桂枝白芍知母麻黄白术甘草”为桂枝芍药知母汤组、“桂枝干姜炙甘草黄芩”为柴胡桂枝干姜汤组、“升麻当归”为升麻鳖甲汤组、“麻黄石膏炙甘草”为麻杏石甘汤组、“桂枝白芍麻黄甘草” 为桂枝二越婢一汤组、“石膏知母炙甘草”为白虎汤组、“炙甘草、干姜” 为甘草干姜汤组、“玉竹和天冬” 为自己一组、下面我们逐一对比,以上汤组的重要条文,便可明了“麻黄升麻汤”的具体使用指证!伤寒论第十二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十九条:“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伤寒论第三百五十九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伤寒论第三百九十六条:“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金匮要略历节五:“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伤寒论第一百四十六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干姜主之。

麻黄类方之麻黄升麻汤

麻黄类方之麻黄升麻汤

麻黄类方之麻黄升麻汤麻黄类方之麻黄升麻汤(扶阳法18)□ 赵杰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伤寒论》第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在经方中的存在颇有迷惑性,其本为麻黄类方,却又现于厥阴病篇,历代倡其“非仲景方”者不在少数。

如何理解麻黄升麻汤,要从《伤寒杂病论》本身的脉络讲起。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包含伤寒和杂病两个部分,而伤寒居主要部分,历经后世多次编纂,杂病部分出而改名《金匮要略》。

伤寒本为急性热性传染病的总称,故范围很广,西汉以前多称热病,又有温病、天行、时气等说法,含义并同,唯伤寒一名西汉后已经流行,并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口中的雅词,“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一条成为后世寒温分化的重要据点。

《伤寒论》本为传染性疾病而设,其六经辨证涉及急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从发病到休克的诊断、鉴别以及治疗的全过程,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厥阴病篇,就会发现厥阴病篇实论述了休克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以及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经方方案等内容,而在此框架下认知麻黄升麻汤会对《伤寒论》的全局有比较完整的理解。

从传染病病程角度讲,厥阴病篇治疗的是“伤寒”末期,即急性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末期进展成休克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死症非独少阴病有,厥阴病更多。

从六经传变角度而言,少阴病与厥阴病为感染进展至末期的阶段,少阴病亦可进展为厥阴病,即经汗吐下后的失液性休克,阳明病亦可直接发展为厥阴病,即严重感染导致的感染性休克。

厥阴病篇主要论述厥,即手足逆冷,往往是疾病发展至末期休克的表现。

同时也论述了厥证的鉴别诊断,如乌梅丸证的蛔厥是由于蛔虫活动导致的疼痛性休克;当归四逆汤证的厥是血虚寒厥;吴茱萸汤证的厥是筋膜、平滑肌痉挛导致的;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证的寒厥多为严重的呕吐、腹泻以及大量出汗以后导致的以脉微弱或脉沉伏不出、四肢厥冷为主要特征的失液性休克;白虎汤证的热厥多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的热休克;白头翁汤证的厥是类似细菌性痢疾导致的感染性休克;麻黄升麻汤证的厥是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寒热错杂之厥。

褒贬不一的千古奇方:麻黄升麻汤

褒贬不一的千古奇方:麻黄升麻汤

褒贬不一的千古奇方:麻黄升麻汤搜狐媒体平台 03-09 15:40 大有人分析,麻黄升麻汤一方至少包含了八首常用经方,麻黄汤(去杏仁)、桂枝汤(去生姜)、越婢汤(去姜枣)、苓桂术甘汤、理中汤(去人参)、黄芩汤、白虎汤(去粳米)、当归四逆汤(去细辛、通草),如此繁杂之组方,难怪历来医家褒贬不一,注释纷纭。

文/郭苏健,李俊莲麻黄升麻汤出自仲景《伤寒论》厥阴病篇,临床应用和文献报道并不多见。

究其缘由,陆渊雷先生曾云“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以至于后学者对厥阴病篇均望而却步,麻黄升麻汤作为厥阴篇中一方,更是鲜有涉足,此其一也。

麻黄升麻汤是《伤寒论》中一张特殊处方,相较其他112方而言,其用药达14味之多,且用量偏小,偏于滋阴,一反仲景平日用药数偏少、量偏大、性偏阳之常态,所以自柯韵伯起,便认为此“乃后世粗工之伎,必非仲景方也”。

后学者大多赞之,如当代医家任应秋教授,日本汉方家丹波元简等,均亦如是,这使得麻黄升麻汤更成为茫茫大海中一颗沉石,难寻其踪,此其二也。

近日聆听医界前辈教诲,偶得一案(附后),麻黄升麻汤疗效出奇之好,遂萌生研究之念,经翻案沉思,试从全新的角度分析麻黄升麻汤的症状,并从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角度探讨其病机、方剂配伍,深刻理解其用药特色,通过归纳整理其临床应用报道,使其方证更加明确,便于临床使用。

一、麻黄升麻汤之症状分析(一)症状表现《伤寒论》厥阴病篇有云:“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这是其经典原文,其症状表现如其文所述,字字珠玑。

(二)症状析释“伤寒六七日,大下后”,说明误治形成的原因,太阳伤寒六七天,病情传变,病邪入里,发展为阳明经热证,并未成实,医家却误以为腑实而用大下之法,伤了中下焦阳气,于是“泄利不止”。

利久又耗液伤阴,下焦阴水不足,且阳已伤,则“下部脉不止”。

阴水无法上济于心,心肾不交,上焦阳气闭郁,则出现“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

麻黄升麻汤随笔解析

麻黄升麻汤随笔解析

麻黄升麻汤随笔解析麻黄升麻汤随笔一、原文助读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357)【释】伤寒六、七天,表证尚未解除,误用泻下重剂而成坏病:因虚其里,故腹泻不止;因邪热不得外解而上攻,因致咽喉不爽利,吐脓血;邪热内陷、郁而不能达表,故寸脉沉而迟、摸不到尺部的脉搏;手足发凉也系热厥而非寒厥。

证属内热郁厥,寒热错杂,虚实互见。

若单治其寒则助其热,单治其热又增其寒,欲补其虚必实其实,欲泻其实则虚其虚,故说“难治”,只能随证用药,宜用本方治疗。

【按】此条恐非仲景原样条文。

仲景为文,即言难治,或不出治法方药,或言“与之”某剂,而未见先言难治,又以“主之”示以肯定治法。

不过,据医家适证用方治验可知,本条所述麻黄升麻汤证可信。

二、辨证要点上热下寒证见咽喉不利、唾脓血,手足厥逆,腹泻不止,或发热恶寒、无汗,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者。

李翰卿先生说:“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得病久暂、治疗经过,以及饮食之喜冷、喜热,脉搏之有力、无力,全面细心分析,肯定属于上热下寒、热多寒少之证方可试用”。

本方不单治上述证候,因其内含麻黄汤、当归四逆汤、白虎汤、甘姜苓术汤诸方义及合并证,证情尚可扩展,宜参照各方证而活用之,方为妥当。

(二)组成服法麻黄1.5,3克,升麻1.5,3克,当归3,4.5克,黄芩3,4.5克,玉竹3,4.5克,知母3,4.5克,生石膏3,4.5克,炙甘草3,4.5克,桂枝3,4.5克,芍药3,4.5克,干姜3,4.5克,白术3,4.5克,茯苓3,4.5克,天门冬3,4.5克。

以水三茶杯,煎半茶杯,去滓温服,汗出即愈。

以上剂量及煎服法为李翰卿先生推荐。

此推荐剂量与《伤寒论》所载剂量有所不同,主要是适当缩小了麻黄、升麻与其余药物的悬殊配比,提高了后者在方中份量。

三、用药大意麻黄、升麻、桂枝疏散内郁之热,也能发汗解表;干姜、白术、茯苓、甘草温中利水以止泻;黄苓、知母、石膏清上焦郁热;白芍、当归、玉竹、天冬益血滋津。

麻黄升麻汤——王三虎

麻黄升麻汤——王三虎

麻黄升麻汤——王三虎喉癌有效经方——麻黄升麻汤2018-12-18 20:09现状:喉癌缺乏深入研究。

讲喉癌以前,我揭示一个现象:人类对于疾病的认识与疾病的发病率有关系。

比如说伤寒病,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病发病率高,它几乎占到了《伤寒论》的五分之二。

到了疾病的危重阶段,厥阴病,发病率低。

为什么呢?因为发病率低,经验少啊,所以在《伤寒论》中的篇幅就很少。

甚至像陆渊雷等伤寒注家,认为厥阴病是千古疑案,认为有好多就不是张仲景的,张仲景的这个方子怎么这么杂乱呢,以麻黄升麻汤为代表,这是一种现象。

另一种现象呢,以癌症为例。

现状:喉癌缺乏深入研究喉癌,占所有癌症的不到百分之二,发病率也是偏低。

所以,在有关中医肿瘤著作中讲喉癌的非常少,系统讲喉癌的病因病机、理法方药、自成体系的几乎没有,为什么?发病率比较低,我们的经验不充分,认识不到位,有一个过程。

庆幸的是,我从十六七岁开始背伤寒,到二十岁左右上中专学伤寒,到了二十八九岁考上伤寒专业的研究生,以及多少年来学伤寒、用伤寒、发扬伤寒,几十年如一日,有这个基础。

而且,我有近二十年的中医肿瘤临床,也就是肿瘤专科第一线的磨炼,在肿瘤临床的爬摸滚打过程中,经常能看到喉癌,但是对喉癌的理法方药,几乎是没有得心应手的文献。

在这种临床的困惑之中,我深厚的经方功底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理论:传统观点与我之见解一年多以前,我突然发现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篇》的麻黄升麻汤证就是喉癌的有效方证。

自从我发现了喉癌就是张仲景的麻黄升麻汤证以后,我几乎是原原本本用经方,原原本本用麻黄升麻汤治疗喉癌患者。

尽管这些患者中,大部分是经过手术的、复发的、经过放疗效果不好的,但是在二十多个应用麻黄升麻汤治疗喉癌的患者中,大家都反映,药性平稳,止疼开声效果明显,病情得到缓解。

这在肿瘤临床是非常难得的一种表现。

因为我们找到了有效的方药,也就是说,对于我把麻黄升麻汤用于喉癌这一点上,我感到十分自豪,这是继承创新的表现。

《伤寒论》113方——麻黄升麻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麻黄升麻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麻黄升麻汤,典型医案1口疮——林士毅医案张某,女,52岁,护士。

2007年4月12日初诊。

现已绝经1年。

患者五六年前开始时出现口腔溃疡,近1年来加重。

常常1个月内20余日长有口腔溃疡。

服用维生素及中药清热解毒、滋阴泻火等品,未见疗效。

现口中有数个溃疡点,最大者有3mm×3mm,在左侧舌边,中心已是白色脓点,边缘红肿、疼痛。

心烦,睡眠不佳,口渴,不欲饮。

平素大便略溏薄,纳食量尚可,但不能进食寒凉之物,否则腹痛下利。

小便清,怕冷,腰酸,舌体瘦、边尖红,舌苔有裂纹,脉沉细数。

证属上热下寒,阴阳俱不足。

方用麻黄升麻汤原方去石膏加连翘、白芷。

处方:麻黄6g,升麻10g,当归12g,知母12g,黄芩10g,玉竹15g,赤芍15g,天冬15g,肉桂末3g(冲),云茯苓12g,生甘草10g,炒白术12g,干姜10g,党参15g,连翘12g,白芷10g。

6剂。

另加漱口方:藿香12g,佩兰10g,茵陈30g,黄连10g,金银花30g,连翘12g。

忌食辛辣之物。

服药6剂,口中只剩3个较大之溃疡,且疮面明显缩小,已不疼痛。

续进原方6剂,溃疡愈。

遂以原方去连翘、白芷、麻黄、升麻,嘱其平时常服,或隔3天,或隔5天,扶阳养阴以改善体质。

原按:是案患者病机复杂,上热下寒,虚实夹杂。

口中生疮,红肿疼痛,是为上焦热毒郁结;热扰心神则有心烦失眠;热伤津液则见口渴;从舌体瘦、有裂纹,脉细数,更知平素阴水不足;阴虚不能制火,火毒更盛,口疮时发难愈,疼痛难忍。

而另一方面,大便溏薄、不能进食寒凉、小便清、怕冷、腰酸、脉沉,是明显的脾肾阳虚。

故用仲景麻黄升麻汤,少量麻黄发越郁火,升麻升散解毒,取“火郁发之”之意;知母、黄芩清上焦火热,玉竹、天冬、赤芍、当归滋阴凉血;参、术、姜、草、苓是为理中、四君,合肉桂助脾肾阳气,肉桂更能引虚火归源。

去石膏者,恐其寒凉伤中也。

连翘、白芷是笔者喜用治疮疡之对药,一凉一温,辛散开结,消肿疗疮止痛。

王彪:浅谈麻黄升麻汤

王彪:浅谈麻黄升麻汤

王彪:浅谈麻黄升麻汤发言人:江苏省昆山-王彪整理人: 山东青岛-逢淑杰大家好!我就讲一个方子吧,这个方是麻黄升麻汤,大家都知道,这个方是在《伤寒论》厥阴篇里面。

这个方子可能用的比较少,我看了一下,《伤寒论》一些书上面大部分引征了陈逊斋先生的这个治验,通过这个医案来说明这个方子,有的人讲这个方不是张仲景的方。

我是这么想的,是谁的方无所谓,张仲景也好,《外台》《千金方》也好,传世的也好,不管谁的方子,只要有效、好使就行。

我在保定看病比较多,其中有一个女性患者,30多岁,经常找我看病,后来成了我的朋友和铁杆病人。

有一次发热,38°C多,怕冷,汗不出,咳嗽,嗓子干,咽喉痛,既往有慢性咽喉炎史。

大概就是这么个病情,因为这只是回忆,当时没有写病历。

就给她开了麻黄升麻汤,当时开了三副药,吃了副症状几乎就消失了,又把剩下的两副药吃了,也就好了。

她爱唱歌,嗓子很好,河北梆子唱的蛮好的,用嗓过度。

我们传统中医认为她有肺阴虚的表现。

这也是给她用麻黄升麻汤的一个伏笔吧。

《伤寒论》357条: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睡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

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黄 (各十八铁) 白术石膏干姜芍药天冬(去心) 桂枝获甘(各六)。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这个方子一共14味药,我认为这个方子它就是大青龙汤的变方,组成成分主要是大青龙汤嘛!大青龙汤里面同时又加了理中汤的一半成份在里面。

干姜,白术,甘草,它有理中汤的影子在里面,所以说里面有泄利不止,虽在厥阴篇里,但有太阴病的方证在里面。

又加了玉竹、天冬这些滋阴药,又加了石膏、知母半个白虎汤,同时大青龙汤里面还有麻杏甘石汤在里面,总观这个方子,大家解释的不是很清楚,《伤寒论》里面分解的也不清楚。

麻黄升麻汤浅析~

麻黄升麻汤浅析~

麻黄升麻汤浅析~麻黄升麻汤为《伤寒论》厥阴病篇所载,历代对其褒贬不一,争论颇多,陆渊雷先生曾云“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柯韵伯更认为此方“乃后世粗工之伎,必非仲景方也”,以至于后学者对此方望而却步。

然近日有幸阅及广州中医药大学李赛美教授应用麻黄升麻汤之医案(见后),读后颇多启示,觉之组方巧妙,确有效验,遂查阅相关资料,稍作整理,以飨同道。

一、原文及方药麻黄升麻汤见于《伤寒论厥阴病脉证并治篇》第357条,原文曰:“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药物组成:“麻黄二两半、升麻一两六铢、当归一两六铢、知母、黄芩、葳蕤各十八铢,石膏、白术、干姜、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炙甘草各六铢”。

煎服法:“右十四味,以水一抖,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二、病机方证解析病机方面,根据伤寒论原文,当为外寒不解,误用下法,导致阳气内陷、郁而不达,故寸脉沉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阳郁化毒、伤络动血、化腐为脓,故咽喉不利,唾脓血;同时过用下法,伤及脾胃,故泄利不止,损阴伤阳。

整体病机当为:阳郁内陷,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证。

方中麻黄、升麻用量最大,取其发越郁阳,散壅解毒。

《神农本草经》谓麻黄:“发表,出汗,去邪热气,破症坚积聚”;谓升麻:“主解百毒”;邹澍谓升麻:“严厉之寒,包收肃之热,阳欲达而被阴束,是所以为毒也,使随木升而畅发焉,是即所谓解毒矣。

”归、白芍取其和血散血,通络疗疮。

《神农本草经》谓其:“诸恶创疡金创”;谓芍药:“除血痹,破坚积寒热。

”天冬、玉竹养阴清热,润燥生津,《长沙药解》谓天冬:“润泽寒凉,清金化水之力,十倍麦冬,土燥水枯者,甚为相宜,以之清金泻热,滋水滑肠,本元莫损,胜服大黄。

玉竹《神农本草经》谓其:“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

”石膏、黄芩、知母清透肺热,泻火解毒。

伤寒学堂——麻黄升麻汤

伤寒学堂——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汤,后学临床常用,以自认“上火”而服清热药者多,以平素饮食贪凉者多,以工作压力大而情志不畅木气不达者多,辨证施治,其效佳。

《伤寒论》三五七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份当归一两一份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玉竹十八铢芍药六铢天冬六铢桂枝六铢茯苓六铢甘草六铢炙石膏六铢,碎,棉裹白术六铢干姜六铢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神农本草经》药解麻黄:味苦温。

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升麻:味甘辛。

主解百毒,杀百老物殃鬼,辟温疾,障,邪毒蛊。

久服不夭。

当归:味甘温。

主咳逆上气,温虐,寒热,廯在皮肤中。

妇人漏下绝子,诸恶创疡金创。

知母:味苦寒。

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黄芩:味苦平。

主诸热黄疽,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创恒蚀,火疡。

玉竹:味甘平。

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

久服,去面黑皯,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

芍药:味苦平。

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天冬:味苦平。

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尸。

久服轻身,益气延年。

桂枝:味辛温。

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茯苓:味甘平。

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甘草:味甘平。

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

石膏:味辛微寒。

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

白术:味苦温。

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

干姜:味辛温。

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

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参考条文《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气失应,……,民病中清,胠胁痛,少腹痛,肠呜、溏泄。

麻黄升麻汤古方治疗腹泻吐黄痰带血丝,小便起泡泡,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

麻黄升麻汤古方治疗腹泻吐黄痰带血丝,小便起泡泡,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

麻黄升麻汤古方治疗腹泻吐黄痰带血丝,小便起泡泡,寸脉沉而迟。

手足厥逆。

下部脉不至。

咽喉不利[卷六\厥阴方] 麻黄升麻汤(一两等于15克,一铢等于0.65克,一升等于一碗,葳蕤即玉竹)治伤寒六七日大下后。

寸脉沉而迟。

手足厥逆。

下部脉不至。

咽喉不利。

吐脓不止者。

为难治。

此方主之。

麻黄(一两半)升麻(一两半)当归(一两)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葳蕤(十八铢)石膏(六铢)白术(六铢)干姜(六铢)芍药(六铢)桂枝(六铢)茯苓(六铢)甘草(六铢)天冬(六铢)上十四味。

以水一斗。

先煮麻黄一两沸。

去上沫。

内诸药。

煮取三升。

去滓。

分温三服。

相歌曰两半麻升一两归。

六铢苓术芍冬根据。

膏姜桂草同分两。

十八铢兮芩母萎。

(一本。

麻冬。

无天门冬。

余俱同。

)张令韶曰。

伤寒六七日。

乃由阴出阳之期也。

粗工以为大热不解而大下之。

虚其阳气。

故寸脉沉迟。

手足厥逆也。

下为阴。

下部脉不至。

阴虚不能上通于阳也。

咽喉不利吐脓血。

阳热在上也。

泄利不止。

阴寒在下也。

阴阳两不相接。

故为难治。

与升麻、麻黄、桂枝以升阳。

而复以茯苓、白术、干姜调其下利。

与当归、白芍、天冬、葳蕤以止脓血。

与知母、黄芩、甘草以利咽喉。

石膏性重。

引麻黄、升麻、桂枝直从里阴而透达于肌表。

则阳气下行。

阴气上升。

阴阳和而汗出矣。

此方药虽驳杂。

意义深长。

学人宜潜心细玩可也。

厥阴病中的天门冬登场(摘自JT叔叔的文章)《神农本草经》:●天门冬(上品):一名颠勒.味苦平.生山谷.治诸暴风湿偏痺.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尸.久服轻身益气延年。

●升麻(上品):一名周麻.味甘平.生山谷.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温疫瘴邪蛊毒.久服不夭.轻身长年。

天门冬这麼一味仙家药,在张仲景的经方中,使用率却是出奇地低。

只出现过一次,那是「宋本」(桂林本裡没有)《伤寒论.厥阴篇》中的「麻黄升麻汤」。

但,虽只出现这么一次,却是饶富趣味的一种登场方式。

这个方子,是《伤寒论》中非常冷门的一个方子,使用率极低,这让我觉得「可惜了」;其实这个方,在很多情况下,是很好用的。

麻黄升麻汤,一方中尽显六经方义

麻黄升麻汤,一方中尽显六经方义

麻黄升麻汤,一方中尽显六经方义第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伤寒六七日”,六日厥阴,七日太阳,本是寒邪从阴出阳之时,应顺势而为,一汗而愈。

但是,可能患者身体强壮,外邪也盛,一直发热,伤了津液,大便发干,以致于医生误以为病转阳明,而用了下法。

下法既伤阳又伤阴,表阳下陷肺中,出现了阳气内陷的“寸脉沉而迟”和“喉咽不利,唾脓血”。

里阳下陷,出现了“下部脉不至”和“泄利不止”。

“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寸为阳,大下伤阳气,阳气内陷,故寸脉沉。

阳不足以推动津血循行,所以寸脉迟。

阴阳气在手足四末不相顺接,所以手足厥逆。

“下部脉不至”,下部脉,关部和尺部都不至,说明误下后,中焦和下焦都受到影响,津液亏虚,真阴不足。

“喉咽不利,唾脓血”,误下使表邪内陷,直入厥阴,《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表热之邪,随误下进入厥阴,厥热胜复,“循喉咙之后”则“喉咽不利”,“上注肺”,肺为娇脏,寒热皆所不宜。

太寒则邪气凝而不出;太热则火烁金而动血,厥阴热邪伤肺动血,引发肺内感染,出现化脓,通过气管、支气管咳出来,就是“唾脓血”。

“泄利不止者,为难治”,误下伤阳造成里寒,出现下利不止的现象。

如果以四逆汤温之,恐加剧唾脓血,如果以葶苈大枣泻肺汤或桔梗汤泻肺,又恐泄利不止。

如果以麻黄汤、桂枝汤发之,让表邪从哪里来,还从哪里去,又有“疮家不可发汗”之戒,故曰“为难治”。

“麻黄升麻汤主之”,本方尊之者奉之如神,贬之者弃之如弊,不承认其为仲师之方。

方中十四味药,似乎驳杂无章,但一些名家应用之后,大呼良方。

虽然厥阴方皆寒热错杂,但本条不能用乌梅丸治之,乌梅丸虽也是寒热并用,因重用乌梅而偏收敛。

本条将息法中有“汗出愈”之语,方中又以麻黄为君,以发汗为务,说明虽寒热并用,却是偏于发散。

伤寒论演义:45麻黄升麻汤

伤寒论演义:45麻黄升麻汤

伤寒论演义:45麻黄升麻汤大家晚上好,咱们继续来讲伤寒经方故事。

今天忙得有点晚,回来得稍微晚一些。

仲景先生这段时间呢,治的危重病人比较多。

有完谷不化,下利清谷,就是拉肚子的,也有上次用瓜蒂散治疗的这个病人,时不时就昏迷了,口吐白沫的。

所以,这种上吐下泻,神智昏迷,这样的危重病人,虽然比较少见,但是在患者的口碑里面,感觉仲景先生是这样的病人也都能治好,所以就有这样的病人找上门来了。

这一天啊,就来了这么一位,非常特别典型的这么一位病人。

他是怎么来的呢?仲景先生跟小虎子正在给村里的老病号,正在处理一些常规的小问题,外面听着一阵忙乱的脚步声,几个人用门板抬着一个病人进来了。

来的这几个人呢,七嘴八舌地就跟仲景先生讲,这个病人是怎么回事,把这个病情大概地说了一下。

原来,来的这个病人啊,是一个年龄算不上太大,中年人吧,一个中年男子,长的特别黑瘦。

抬他来的这几个人,应该是他的朋友或者邻居之类,就跟仲景先生讲,这个男子,这个病人,他早年是个烧窑的。

我们知道,盖房子用的砖啊,瓦啊,包括我们吃饭用的瓷器,都是在专用的窑里面烧出来的。

这个人就是专门烧砖烧瓦,烧这些建筑用的普通用的陶器,专门烧这个东西的。

烧砖烧瓦这个活有个特点就是,火一旦烧起来就不能停。

就好比这一窑砖,用泥做成砖坯以后,晾个半干,等放到窑里烧的时候,火一但点上了就要保持温度,所以不能停,几天几夜都不能停。

这个人呢,当时年轻,身强力壮,精力过人,仗着自己身体好,不用倒班,一个人盯着几天几夜,就把这一窑砖给烧出来。

所以老板很喜欢这样的人,一个顶俩,可以少发一份工资,所以他那个时候,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是挣得钱稍微多一些,日子过的还不错。

但是呢,架不住长年累月这么熬,所以过了一些年,这个人年龄慢慢大了,身体也每况愈下,慢慢身体就不行了,到最后就烧不了窑了。

到最后出现什么情况呢?他都开始不太敢靠近有火星,或者光线太强的地方,觉得自己去不了,见了亮光就觉得自己受不了了。

麻黄升麻汤随想

麻黄升麻汤随想

麻黄升麻汤随想麻黄升麻汤随想关于麻黄升麻汤小吹《伤寒论》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吐脓血,泻利不止,为难治。

麻黄升麻汤主之。

”组方:麻黄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黄芩、葳蕤各十八铢,石膏、白术、干姜、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甘草各六铢。

此条文历来倍受争议,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云:“六经方中,有不出于仲景者,合于仲景,则亦仲景而已矣。

此方大谬者也……”。

丹波元简云:“此条方证不对,注家皆以阴阳错杂之证,回护调停为之诠释,而柯氏断言为非仲景真方,可谓中古卓见矣。

”观现今之医,亦有用此方者,但其对方证的把握往往强差人意。

由于抓不到仲景的规律,揣度的成分大,把一首特殊的方,作一般视之,或离开仲景用药通则去强解方义,故即便用了此方,也不见得是此方之证。

试举一例如下:李某,男,30岁,1985年1月28日初诊。

患者腹痛腹泻,日3-5次,偶带脓血,时发时止年余,均以“肠炎”、“菌痢”处之。

予抗菌素及“理中”、“四神”类,始而少效,久服如故,现消瘦神疲,畏寒肢冷,动则大汗蒸蒸,咽干口苦,但喜热饮,食后觉胃中荡水,肠鸣漉漉,时时欲便,里急后重,舌红,无苔,脉沉细数。

查乙状结肠纤维镜示:进镜18-25cm处,粘膜呈多个浅表溃疡伴充血水肿。

肠粘膜粗糙,可见脓性分泌物覆盖。

诊断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型,中度,活动期)。

《证因脉治》谓“此为中医内伤休息痢之症,无外感之邪,非暴发暴痢之症,但因脾胃亏损渐成积痢,或发或止,终年不愈。

”此当属之。

为湿热积滞而致邪留,因其虚实夹杂,治当清温兼施,补泻并用.升清通下并举,麻黄升麻汤加减主之:麻黄6g,升麻12g,黄芩12g,当归12g,白芍30g,炙甘草20g,玉竹20g,知母10g,茯苓30g,炒白术20g,桂枝l0g,干姜l0g,滑石60g,太子参30g.天冬12g,3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腹痛减,欲饮水,舌脉如故,此为阳渐复,气化得助之兆。

麻黄升麻汤是治疗癌症的钥匙小公主

麻黄升麻汤是治疗癌症的钥匙小公主

麻黄升麻汤是治疗癌症的钥匙小公主
麻黄升麻汤从汉朝以来都被学伤寒论的医者束之高阁,置之于故纸堆中,无人问津,荒废数千年!
如此救命仙丹埋没于人间,实乃医家之过。

本公主当年发现麻黄升麻汤的奥秘后,喜不自禁,感慨万千!今天公之于众,造福天下苍生。

麻黄升麻汤对于体力强健的、没有接受手术、放化疗的实症癌症病人来说是救命仙丹。

虚症的癌症病人不要使用。

本方对于治疗实症的咽喉癌、食道癌、肝癌、肺癌效果非常棒。

希望广大临床医生大胆实践,救癌症病人于水火。

本公主当年的临床经验:
1、用此方汤剂来冲服穿山甲和麝香的粉末,消肿效果神速;
2、用此方汤剂来冲服犀黄丸(现在犀黄丸的假药太多,甚至闻名天下的大药厂都作假,最好自己配制),消肿效果神速;
3、如果没有经济条件的,没有办法买到穿山甲、麝香、犀黄丸,单独使用本方的效果也非常好。

4、如果没有经济条件的,没有办法买到穿山甲、麝香、犀黄丸,可以在此方中加入丹参、乳香、没药,效果也非常好。

一般人认为麻黄升麻汤运用的重点是麻黄、升麻两味药,但是对于治疗癌症,本公主认为此方重点是玉竹和天冬。

此方蕴藏天人之大秘密,本公主在此就不详细展开说了。

有心人对照伤寒论结合临床实际体会,只有自己领悟才可以灵活运用!
大匠教人以规矩,不教人以巧。

禁方至尊至贵,不传以非人。


公主今日违背此原则,实因今日中医沦落衰败,有缘人得之!中医大胆实践,救人于水火!
此文价值千万,本公主把奇珍异宝奉献于大家手中,望有缘人珍惜!。

厥阴病本证寒热错杂证之麻黄升麻汤证

厥阴病本证寒热错杂证之麻黄升麻汤证

厥阴病本证寒热错杂证之麻黄升麻汤证条文:357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

麻黄升麻汤主之。

【解说】本方所主是伤寒误下之后,阴阳两伤而又上热下寒。

阳气并于上,则有咽喉不利,吐脓血的热证;脾气因虚而下夺,则有泄利不止的虚寒证;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乃阴阳错乱,阳郁不伸之候。

治用麻黄升麻汤发越郁阳以清上热,温中健脾以治下寒。

方中药味虽多,但其药物之选择、用量之大小,仍较严谨,值得进一步研究之。

----摘自陈明老师主编的《伤寒名医验案精选》//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方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葳蕤十八铢(一作菖蒲)芍药六铢天门冬六铢(去心)桂枝六铢(去皮)茯苓六铢甘草六铢(炙)石膏六铢(碎,绵裹)白术六铢干姜六铢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伤寒六七日”,五六日是传半表半里的时间,到“六七日”,就是由半表半里又要传里的时间了。

“大下后”,这就是吃大泻药之后发生的一些问题。

“寸脉沉而迟”,这个寸脉就是指的寸口,就是寸部,又沉又迟,沉为在里,迟为有寒了。

“手足厥逆”,咱们前面也讲了,这是虚其胃,津液也虚,大下之嘛,所以“手足厥逆”。

“下部脉不至”,这说尺,尺没有脉了,这是,尤其下虚得更厉害了。

“喉咽不利”应该“咽喉不利”,《玉函经》它是咽喉不利。

“喉咽不利”也能讲啊,所以这个改不改都没关系。

“咽喉不利”,是有咳逆上气的情形了。

“唾脓血”,唾脓血是什么呢?又咽喉不利,这肯定是肺痈了。

你们看看《金匮要略》肺痿肺痈那一篇,他这么讲的,他说无论发汗或者利小便,或者以快药下之,即亡津液。

(若)热光在里头也不至于让他吐脓血的,(但)如果丧失津液了,热再陷于肺,那非伤津液而吐脓血不可,这是《金匮要略》上说的。

麻黄升麻汤治疗咽痛痰血案

麻黄升麻汤治疗咽痛痰血案

麻黄升麻汤治疗咽痛痰血案郑某,男,44岁,2020-01-09初诊。

咽痛,咳嗽,痰中带血1周余,1周前受家人感冒传染,出现头痛鼻塞流涕,而后又出现咽痛,咳嗽,服用抗感冒及抗炎药物不见好转,现咽痛呈阵发性,其描述为“一会痛、一会又不痛”,并且咳嗽而痰中带血,鼻涕也带血,咳嗽剧烈时牵引腰部疼痛,有汗出,口不渴,大便正常,咽部暗红,扁桃体不大,舌淡红,苔白,脉沉细滑。

给予麻黄升麻汤:蜜麻黄5gg当归10g升麻6g黄芩10g知母10g白芍10g天冬10g桂枝6g茯苓10g石膏15g白术10g干姜3g石菖蒲6g甘草6g 广东一方配方颗粒,4副,开水冲服,日一副。

2020-01-13复诊:服上方4副,咽痛愈,无痰及鼻涕中带血,仅夜间还有轻微咳嗽,舌淡红苔薄微黄,脉浮滑。

给予滋阴降火汤: 当归10g白芍10g生地10g麦冬10g天冬10g陈皮6g白术10g 知母10g黄柏6g甘草6g广东一方配方颗粒,4副,开水冲服,日一副。

按:麻黄升麻汤方载于(《伤寒论》厥阴篇第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

麻黄升麻汤主之。

″原治厥阴误下,上热下寒,虚实互见,阴阳错杂之证。

历代医家对此方多持怀疑态度,认为方药杂乱,非仲景方。

如柯韵伯曰:“……麻黄升麻汤,其方味数多而分量轻……仍后世粗工之技,必非仲景方也。

”医宗金鉴伤寒论注当中干脆就没有该条文的注解。

从历代医家以本方治验案例报告而知,凡具有清阳被郁、虚火妄动,而见上热下寒诸证者,随证加减,常有奇效。

考金元医家李东桓所创升阳散火诸方,亦从此方衍化而来,不过东垣着重补脾胃,升阳气而泻阴火;仲景方重在宜达郁阳,和营养阴,清上温下,是其不同处。

从麻黄升麻汤的组成看,寒热并用,补泻兼施,正是仲景立法处方之常法。

本案感冒日久出现咳痰血的情况,从脉症看无明显实火的表现,也无厥逆下利,其咽痛痰中带血应视为上热,因阳气郁结,虚火妄动,热入营血,故现痰中常血,咳则腰痛为下寒,故考虑再三仍予麻黄升麻汤发越郁阳,养阴和营,清上温下,实践证明治疗方法是正确的,虽有痰血,不虑麻桂姜之温散,实为给邪以出路也。

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汤,中医方剂名。

出自《伤寒论》。

具有发越郁阳,清上温下之功效。

主治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

【组成】
麻黄二两半,升麻、当归各一两一分,知母、黄芩、葳蕤各十八铢,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甘草、石膏、白术、干姜各六铢。

(1两≈15.625g,1两≈24铢,一铢≈0.65g,1分≈3.9g)
【用法用量】
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次温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

汗出愈。

【功用】
《伤寒论讲义》:发越郁阳,清上温下。

【主治】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

【方义】
此方集温、清、补、散于一体,公奏发越郁阳、清上温下之功。

李时珍言“麻黄乃发散肺经火郁之药”,升麻主解百毒,辟温疾、瘴邪,为治咽喉肿痛的要药,方中用麻黄、升麻、桂枝汗之解其表,以发越其阳气。

然则病已阴伤络损,故佐以石膏、黄芩、知母、葳蕤、天冬、当归、芍药等育阴清热,润肺解毒。

此与发越郁阳之品似乎性味相反,但对此复杂之病,正可相得益彰。

泄利不止,为脾伤气陷,
故用小量之白术、干姜、甘草、茯苓等温中健脾寒,以补下后之虚。

药味虽多,并无杂乱。

【文献摘要】
1、《广嗣全诀》:“麻黄升麻汤治小儿腹胀,面色萎黄,食不下。

麻黄二分,升麻根、桂枝、杏仁、吴茱萸、草豆蔻、厚朴、曲末、羌活、白茯苓、苍术、泽泻、猪苓、陈皮、黄柏各一分,柴胡根、白术、黄连、青皮各五分。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升麻汤随笔
一、原文助读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357)【释】伤寒六、七天,表证尚未解除,误用泻下重剂而成坏病:因虚其里,故腹泻不止;因邪热不得外解而上攻,因致咽喉不爽利,吐脓血;邪热内陷、郁而不能达表,故寸脉沉而迟、摸不到尺部的脉搏;手足发凉也系热厥而非寒厥。

证属内热郁厥,寒热错杂,虚实互见。

若单治其寒则助其热,单治其热又增其寒,欲补其虚必实其实,欲泻其实则虚其虚,故说“难治”,只能随证用药,宜用本方治疗。

【按】此条恐非仲景原样条文。

仲景为文,即言难治,或不出治法方药,或言“与之”某剂,而未见先言难治,又以“主之”示以肯定治法。

不过,据医家适证用方治验可知,本条所述麻黄升麻汤证可信。

二、辨证要点
上热下寒证见咽喉不利、唾脓血,手足厥逆,腹泻不止,或发热恶寒、无汗,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者。

李翰卿先生说:“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得病久暂、治疗经过,以及饮食之喜冷、喜热,脉搏之有力、无力,全面细心分析,肯定属于上热下寒、热多寒少之证方可试用”。

本方不单治上述证候,因其内含麻黄汤、当归四逆汤、白虎汤、甘姜苓术汤诸方义及合并证,证情尚可扩展,宜参照各方证而活用之,方为妥当。

(二)组成服法
麻黄1.5~3克,升麻1.5~3克,当归3~4.5克,黄芩3~4.5克,玉竹3~4.5克,知母3~4.5克,生石膏3~4.5克,炙甘草3~4.5克,桂枝3~4.5克,芍药3~4.5克,干姜3~4.5克,白术3~4.5克,茯苓3~4.5克,天门冬3~4.5克。

以水三茶杯,煎半茶杯,去滓温服,汗出即愈。

以上剂量及煎服法为李翰卿先生推荐。

此推荐剂量与《伤寒论》所载剂量有所不同,主要是适当缩小了麻黄、升麻与其余药物的悬殊配比,提高了后者在方中份量。

三、用药大意
麻黄、升麻、桂枝疏散内郁之热,也能发汗解表;干姜、白术、茯苓、甘草温中利水以止泻;黄苓、知母、石膏清上焦郁热;白芍、当归、玉竹、天冬益血滋津。

本方以发越内陷郁热为主,药后可使汗出邪而病解。

故此为表里不和,上热下寒的治剂。

方中升麻主解百毒,辟温疾、瘴邪,为治咽喉肿痛的要药。

四、医案选例
案一,谢某,男,38岁。

初诊于1989年5月6日。

素患肺结核,常服抗结核药,病情控制平稳。

上周感冒,咽喉红肿疼痛,咽部溃疡而有脓点,服抗生素后,咽痛好转,但增泻痢频作,日三四行,肠鸣腹痛,而手足厥冷,胸闷咳嗽,痰黄量多,舌淡边红苔薄腻,脉寸浮滑,尺迟无力。

辨为阳气内郁,肺热脾寒,虚实互呈。

选用麻黄升麻汤。

麻黄8克,升麻4克,白芍、天冬、黄芩、知母、生石膏、玉竹、当归各2克,干姜、桂枝、白术、茯苓各4克,炙甘草2克。

上方服用3剂,咽痛止,咳嗽轻,胸满除,腹泻减少,腹痛止,效不更方,继服上方14剂病愈。

(张长恩·《伤寒论临证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9)
案二,高某,男,38岁,农民。

患者素有脾虚便溏(慢性肠炎),去年曾因潮热盗汗,经拍诊断为肺结核。

今感冒10日,初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后渐有胸闷、咳嗽、痰多色黄。

现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胸闷喘咳,痰稠黄,带血丝,口渴不欲多饮,咽痛烦躁,肠鸣腹痛,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舌尖稍红,脉寸浮小滑,关尺迟弱。

证属表里同病,宜表里同治,用麻黄升麻汤,外可解太阴寒邪,内可清阳明之热,下可温太阴之寒,又配有养肺阴之品,实为恰当。

麻黄、桂枝、白术、茯苓各8克,知母、黄芩、干姜、天冬、玉竹、白芍、炙甘草各6克,升麻、当归各3克,生石膏20克。

水煎服,1剂后全身漐漐汗出,2剂后表邪尽解,3剂后诸证悉平,再以金水六君与汤善后。

(张玉明医案)
案三,陆中行室(妻),年20余。

腊月中旬患咳嗽,过半月,病势少减。

后又重,日复咳倍前,自汗体倦,咽喉干痛,至除夕,忽微恶寒发热,明日转为腹自利,手足厥冷,咽痛异常。

又三日则咳唾脓血。

张(张路玉)诊其脉,轻取微数,寻之则仍不数,扣似动而软,尺部略重则无,审其脉证,寒热难分,颇似仲景厥阴例中麻黄升麻汤证。

盖始本冬温,所伤原不为重,故咳至半月渐减,乃免力支持岁事,过
于劳役,伤其脾肺之气,故咳复甚前,至夜忽憎寒发热,来日遂自利厥逆者,当是病中体疏、复感寒邪之故。

热邪既伤于内,寒邪复加于外,寒闭热邪,不得外散,势必内奔而为自利、唾脓血也。

虽伤寒大下后,与伤热后自利不同,而寒热错杂则一也。

遂与麻黄升麻汤,服一剂,肢体微汗,手足温暖,自利即止。

明日诊之,脉亦向和,嗣后与异功、生脉合服数剂而安。

(〈清〉俞震·《古今医案按》,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年版)案四,李某,曾二次患喉痰,一次患溏泄,治之愈。

今复患寒热病,历十余日不退,邀余诊,切脉未竟,已下利二次。

头痛、腹痛、骨节痛,喉头尽白而腐,吐脓样痰挟血。

六脉浮中两按皆无,重按亦微缓,不能辨其至数,口渴需水,小便少,两足少阴脉似有似无,诊毕无法立方,且不明其病理,连拟排脓汤、黄连阿胶汤、苦酒汤、皆不惬意;复拟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终觉未妥;又改拟小柴胡汤加减,以求稳妥。

继因雨阻,宿于李家,然沉思还得寐,复讯李父,病人曾出汗几次?曰:始终无汗。

曾服下剂否?曰:曾服泻盐三次,而至水泻频仍,脉忽变阴。

余曰:得之矣,此麻黄升麻症也。

病人脉弱易动,素有喉痰,是下寒上热体质。

新患太阳伤寒而误下,表邪不退,外热内陷,触动喉痰旧疾,故喉间白腐,脓血交并。

脾虚湿重之体,复因大下而成水泻,水走大肠,故小便不利。

上焦热甚,故口渴。

表邪未退,故寒热头痛,骨节痛各症仍在。

热闭于内,故四肢厥冷。

大下之后,气血奔集于里,故阳脉沉弱,水液趋于下部,故阴脉亦闭歇。

本方组织,有桂枝汤加麻黄,所以解表发汗;用黄芩、知母、石膏以消炎清热,兼生津液;有苓、术、干姜化水利
小便,所以止利;用当归助其行血通脉;用升麻解咽喉之毒;用玉竹以祛脓血;用天冬以清利痰脓。

明日即可照服此方。

李终疑脉有败征,恐不胜麻桂之温,欲加高丽参。

余曰:脉沉弱肢冷,是阳郁,非阳虚也。

加参转虑製消炎解毒之肘,不如不用,经方以不加减为贵也。

后果服之而愈。

(熊寥笙·《伤寒名案选新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