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杨油层河道砂识别保幅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合集下载

扶杨油层组含钙质夹层厚油储层水淹层识别

扶杨油层组含钙质夹层厚油储层水淹层识别

扶杨油层组含钙质夹层厚油储层水淹层识别张美玲;孙宝刚;谢磊;侯树山【摘要】当注人水进入含钙质夹层储层后,注入水替换砂质部位的油,改善该部位的导电性,使其远低于含钙部位的电阻率.为提高油田采收率及低孔渗钙质夹层厚油储层的水淹识别精度,根据统计方法理论,在厚砂体内细分小层的基础上,构造钙砂电阻率比、深侧向电阻率与声波曲线相关因数2个特征值,建立水淹层与未水淹层识别图版,识别符合率达到83%,为射孔方案制定提供有利依据.水淹层识别方法适用于大庆外围油田含钙厚油储层水淹层的识别.【期刊名称】《东北石油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35)002【总页数】6页(P13-18)【关键词】含钙质夹层;河流相;油储层;水淹特征;测井【作者】张美玲;孙宝刚;谢磊;侯树山【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大庆钻探工程公司地质录井一公司,黑龙江大庆163411;大庆钻探工程公司测井公司,黑龙江大庆1634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8河道砂储层是油田开发的主力油层,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这部分砂体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水淹,因此准确判断水淹级别,对进一步确定剩余油分布具有重大意义[1-2].泉头组是松辽盆地中白垩系早期地层,为主要含油层位之一,由一套含轮藻、瓣鳃类、介形虫、叶肢介及陆生植物化石为主的红色陆屑组成[3-4].在泉头期,河流相沉积占有相当的比例,重点发育扶余及杨大城子2套油层组[5],厚油层微相多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坝,油层有效厚度一般大于2 m.由于油层组埋藏较深,成岩早期强烈的压实和胶结作用,使多数油储层呈现低孔渗特征[6-7].邓宏文等[8]指出河道冲刷面之下发育富含钙质结核的古土壤泥岩,且冲刷面之上的河道沉积常具有相互叠置的特征,钙质夹层可以出现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微相的底部,还可以出现在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微相的顶部,或两期河道复杂叠加储层的中部[9].刘传平等[10]研究认为钙质成分的存在不仅使孔隙度降低,而且使孔隙通道曲折度增大,导致地层电阻率增大.邓刚等[11]研究认为钙质成分的存在导致储层水淹后水淹级别判别难度增大,其通过构建纯油层、纯水层电阻率计算公式,建立水淹层识别图版,按照“水层”、“中低水淹层”、“油层”3个级别判断,符合率达到75%以上,但此类方法需要精确提供有效孔隙度、地层水电阻率及围岩的相关参数.含钙质夹层的厚油储层是大庆外围油田开发的主力油层,较快、较准地判别此类储层的水淹程度是提高油田采收率的关键.笔者利用厚油层细分层技术[12],探索含钙质夹层厚油储层的电阻率曲线在细分层上呈现的不同特征,建立相应水淹层定性识别方法,对厚油储层开采有重要意义.深侧向电阻率测井曲线的纵向分层能力达到0.6 m,高分辨声波曲线的纵向分层能力可达到0.2 m.扶杨油层组属于低孔渗储层,其饱含油砂体的电阻率较高(一般高于35Ω·m),而钙质薄层(一般小于0.5 m)因其导电性差,电阻率也较高(一般可达到40Ω·m),二者相差不大,所以当饱含油砂岩的顶部、底部或中部夹有钙质薄层时,深侧向电阻率曲线很难给出钙质薄层的显示.当低渗透砂岩饱含水时,由于孔隙中水的导电性,使其电阻率测量值明显下降,文献[6]给出低渗透砂岩饱含水砂体的电阻率为25Ω·m左右,与钙质层电阻率相差较大.声波时差测井主要反映声波在岩层中的传播途径,所以岩层的岩石特性对其影响大.对于饱含油厚砂体的声波时差一般大于250μs·m-1,而钙质薄层的声波传播速度快,声波时差一般小于220μs·m-1,二者之间相差大,在测井曲线上也会有明显的显示.声波(纵波)主要沿着岩层中的骨架传播,所以不管砂岩层中填充的是油或水,声波时差在砂岩层与钙质层之间的突出差距仍旧存在.针对含钙质夹层的厚油层,由于钙质夹层及油砂层的电阻率高,在饱含油情况下,深测向电阻率曲线值高,且呈现较均匀、饱满的形态,采用储层划分技术,深测向电阻率曲线很难呈现与岩性曲线相一致的非均质特征.当储层注水开发一段时间后,注入水替换砂质部位的油,改善该部位的导电性,即使受深测向电阻率曲线的纵向分辨能力的限制,但钙质薄层和含水砂体的电阻率差值较大,使深测向电阻率曲线与岩性曲线呈现趋于一致非均质特征.分析声波时差与深侧向电阻率曲线、自然伽马曲线之间的相关性,发现水淹程度越强,曲线间的相关性越好,计算曲线间的相关系数,并给出合理的水淹层解释图版.首先考虑钙质夹层位于厚油储层底部情况,其测井曲线特征及细分结果见图1,其中曲线包括自然伽马(GR)、深侧向电阻率(R LLD)、微球型聚焦电阻率(M SFL)、高分辨率声波时差(HAC)、自然伽马分层取值(ZGR)、深侧向电阻率的分层取值(R ZLLD)、微球型聚焦电阻率分层取值(ZM SFL)和高分辨率声波时差分层取值(ZHAC).由图1可见,尽管高分辨率声波曲线在底部呈现2个明显的钙质薄夹层,但深测向曲线呈现均匀厚油层的特征,即曲线饱满、幅值高.将该砂岩进行细分,在1 722.38~1 724.50 m处可以看到,深侧向曲线仅给出2个单层,而高分辨率声波曲线给出5个明显单层.计算深侧向曲线最大峰谷比接近1.00;高分辨率声波曲线最大峰谷比为1.16,峰谷比差距略明显,说明电阻率曲线受其中所含流体的性质及含量的影响较大,而高分辨率声波曲线反映岩层中砂钙并存的分布状况.其次,考虑钙质夹层位于厚油储层中的情况,其测井曲线特征及细分结果见图2.由图2可见,在1 871.00~1 872.50 m处为2个钙质薄层夹一砂岩层的情况.将该段细分层,深侧向电阻率曲线仅为2个单层,而声波曲线呈现3个单层,计算深侧向电阻率曲线最大峰谷比接近1.00;高分辨率声波最大峰谷比为1.12,峰谷比差距略明显. 再次,考虑钙质夹层位于厚油储层上部情况,其测井曲线特征及细分结果见图3.由图3可见,在1 670.13~1 671.00 m处为单1个钙质夹层,处于该油砂体的顶部.将该段细分层,深侧向电阻率曲线仅为2个单层,而声波曲线呈现4个层,计算深侧向电阻率曲线最大峰谷比接近1.00;高分辨率声波最大峰谷比为1.10,峰谷比差距略明显. 无论是钙质层处于砂岩体的上部、中部或下部,砂岩体被注入水侵入后,砂体内的油被导电性好的水置换,呈现很好的导电性.不同的水淹程度,对应不同的电阻率变化状况.首先,考虑低水淹情况,其测井曲线特征及细分结果见图4.由图4可见,1 737.25~1 738.84 m对应的砂体为低水淹层.从声波和深测向电阻率曲线能看出明显的钙质薄层,处于1 737.00~1 738.75 m段.将该段细分层,深侧向电阻率曲线仅为2个单层,而声波曲线呈现4个单层,计算深侧向电阻率曲线最大峰谷比为1.10,峰谷比差距略明显;高分辨率声波最大峰谷比为1.35,峰谷比差距明显.其次,考虑中水淹情况,其测井曲线特征及细分结果见图5.由图5可见,1 702.80~1 705.00 m对应的砂体为中水淹层.从声波和深测向电阻率曲线能看出明显的钙质薄层,分别处于1 702.63~1 705.00 m段.将该段细分层,深侧向电阻率曲线仅为3个单层,而声波曲线呈现5个单层,计算深侧向电阻率曲线最大峰谷比为1.31,峰谷比差距明显;高分辨率声波最大峰谷比为1.41,峰谷比差距更明显.再次,考虑高水淹情况,其测井曲线特征及细分结果见图6.由图6可见,1 665.00~1 669.10 m对应的砂体为高水淹层.从声波和深测向电阻率曲线能看出明显的钙质薄层,分别处于1 667.20~1 669.10 m段.将该段细分层,深侧向电阻率曲线仅为3个单层,而声波曲线呈现4个单层,计算深侧向电阻率曲线最大峰谷比为1.60,峰谷比差距明显;高分辨率声波最大峰谷比为1.70,峰谷比差距也明显.按照分辨率高的曲线为基准曲线进行分层取值,图1~6中的6段砂岩体对应的电阻率平均值、声波值、最大波峰极值比,以及高分辨率声波曲线与深侧向电阻率曲线之间、高分辨率声波曲线与自然伽马曲线之间的相关因数的绝对值见表1,其中相关因数计算公式为式中:n为砂岩层内细分小层数;X,Y为测井曲线,分别为砂岩体内各小层平均测井值;σx,σy分别为砂岩层内测井曲线的均方根误差.由表1可以看出,在含钙质夹层厚油储层中,随着注入水的侵入,深侧向电阻率(R LLD)、高分辨率声波(HAC)的钙质层与相邻砂岩层最大响应比逐渐升高,其中 R LLD从1.0Ω·m(未水淹)上升到1.6Ω·m(高水淹);声波时差D T从1.10μs·m-1(未水淹)上升到1.70μs·m-1(高水淹).由 R LLD~D T以及 GR~DT之间的相关因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R LLD与 HAC之间的相关性随着注入水的侵入而增强,GR~D T之间的相关性随着注入水的侵入变化不突出,这说明对流体反映敏感的深侧向曲线对储层的水淹状况反映更敏感.选取某大庆油田扶杨油层组含钙质夹层及厚油储层,其钙质夹层测井曲线计算值及相关因数绝对值统计结果见表2.结合表1和表2,建立某大庆油田扶杨油层组含钙质夹层及厚油储层水淹层识别图版(见图7),其图版符合率达到83%.充分考虑储层水淹前后电阻率曲线与孔隙度曲线间相关性变化,是识别扶杨油层组含钙质夹层厚油储层水淹程度的有效根据.在含钙质夹层及厚油储层2个前提条件下,可以利用钙砂电阻率比、深侧向与声波时差曲线相关因数等特征,建立水淹层和未水淹层识别图版,识别符合率达到83%.在此基础上,利用定量计算含水饱和度等参数,进一步在油层区中识别油层和低水淹层;在水淹层区识别低、中及高水淹层,提高油储层水淹程度的精细识别符合率.水淹层识别方法适用于大庆外围油田含钙厚油储层水淹层的识别.【相关文献】[1]陈清华,曾明,章凤奇,等.河流相储层单一河道的识别及其对油田开发的意义[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11(3):13-15.[2]张庆国,鲍志东,那未红,等.注水开发油田水淹油层测井响应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6,30(4):101-105.[3]杜小弟,王璞珺.王东坡松辽盆地泉头组河流相沉积特征及古河流再造[J].岩相古地理,1991(3):16-21.[4]李桂范,辛仁臣,刘建林,等.松辽盆地南缘籍家岭泉头组露头河道单砂体分布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9,33(5):11-13.[5]大庆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中国石油地质志(卷二):大庆油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94-97.[6]杨晓萍,赵文智,邹才能,等.低渗透储层成因机理及优质储层形成与分布[J].石油学报,2007,28(4):58-60.[7]周锡生,李莉,韩德金,等.大庆油田外围扶杨油层分类评价及调整对策[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25(3):36-37.[8]邓宏文,吴海波,王宁,等.河流相层序地层划分方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28(5):621-627.[9]林承焰,侯连华,董春梅,等.辽河西部凹陷沙三段浊积岩储层中钙质夹层研究[J].沉积学报,1996,14(3):72-79.[10]刘传平,施龙,李郑辰.龙虎泡油田含钙储层测井响应机理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0,19(5):37-41.[11]邓刚,刘江,王德强.大庆油田含钙薄互储层水淹层判别方法[J].测井技术,2007,31(5):448-451.[12]张美玲,林丽丽,杜贵彬,等.勘探评价井连续岩性剖面测井分层取值技术[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9,33(5):41-46.。

《2024年杏南扶杨油层有效开发方式及过渡带井网优化研究》范文

《2024年杏南扶杨油层有效开发方式及过渡带井网优化研究》范文

《杏南扶杨油层有效开发方式及过渡带井网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油田的持续开采中,有效开发方式与井网布局优化一直是业内的重点研究方向。

尤其是针对杏南扶杨地区这一复杂的油层结构,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油层的高效开采和长期发展,已成为业内研究的焦点。

本篇论文即以此为出发点,详细研究杏南扶杨油层的有效开发方式以及过渡带井网布局的优化问题。

二、区域地质特征及油藏概述杏南扶杨地区地处中国某重要油田,该区域地质结构复杂,油层类型多样。

油藏类型以低渗透、稠油和特殊类型油藏为主,且油藏间存在着过渡带,不同区域的地质条件差异明显。

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需根据不同的地质特征制定相应的开发策略。

三、有效开发方式研究1. 优化采油技术:针对低渗透和稠油的特点,采用先进的采油技术如水平井、蒸汽驱等,提高单井产量和整体开发效率。

2. 完善注水技术:合理规划注水布局,调整注水策略,提高水驱波及范围和注水效率,有效利用地下资源。

3. 保护性开发:重视生态保护和污染控制,采取清洁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四、过渡带井网布局优化研究1. 精细地质研究:通过精细的地质勘探和研究,明确过渡带的地质特征和油藏分布规律。

2. 井网优化设计:根据地质特征和开发需求,优化井网布局和井距,确保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3. 智能化决策支持: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井网布局提供智能化决策支持。

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优化采收计划。

五、研究成果及应用效果分析通过对上述方式及方法的研究与实施,对杏南扶杨地区的油田开采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一是有效提高了油田的单井产量和整体开采效率;二是提高了注水波及范围和效率;三是优化了过渡带的井网布局,使得整体资源得到了更为高效的利用;四是通过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技术的引入与实施,使得开发活动更加环保。

这一系列的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油田的持续稳定发展。

六、结论与展望通过对杏南扶杨地区的有效开发方式和过渡带井网布局的深入研究与优化,我们不仅提高了油田的开采效率,还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大庆油田勘探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_冯志强

大庆油田勘探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_冯志强

[收稿日期] 2010-03-15[作者简介] 冯志强(1964-),男,黑龙江讷河市人,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沉积与层序地层学及油气成藏研究;E -m a i :l f engzh i q i ang @petroch i na .co 大庆油田勘探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冯志强,金成志,梁江平,赵 波(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大庆163453)[摘要] 针对大庆油田松辽盆地北部石油、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复杂断陷盆地)))海拉尔、依)舒地堑等外围油气的复杂目标勘探难题,开展了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测井及钻井等配套技术攻关,形成了岩性油藏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深层火山岩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复杂断陷盆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系列,低渗透储层、火山岩储层和复杂断陷储层评价及改造技术系列以及深层火山岩钻井技术,为松辽盆地北部岩性油藏的储量增长、深层火山岩天然气大型气藏发现和复杂断陷盆地勘探突破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 大庆油田;勘探技术现状;发展方向[中图分类号] TE13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1742(2010)05-0058-061 前言20世纪末21世纪初,大庆探区构造高部位、储层相对发育的油气藏基本勘探完毕,但剩余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十分广阔[1]。

a .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的扶杨油层尚有剩余资源20.32@108,t 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油层剩余资源储量27.16@108,t 黑帝庙油层剩余资源量2.21@108;t b .以海拉尔盆地为重点突破对象的外围盆地勘探领域剩余石油资源量17.2@108;t c .深层天然气勘探领域,天然气资源量11740@108m 3。

然而,剩余的油气资源分布具有油气藏类型多样、油水分布复杂、储层薄且变化快,勘探目标越来越难以识别等特点,因此,突破这些勘探领域需要攻克多项难关[2]:首先是储层预测(如扶杨油层剩余勘探地区要么油水分布十分复杂,要么储层物性差,有储量无产量);其次是复杂构造地震成像(如松辽盆地深层断陷、海拉尔断陷盆地演化经历多期叠加,构造极其复杂,准确成像是勘探突破的关键);再次是大力发展相关配套技术。

新民油田扶杨油层沉积相及配套挖潜技术研究

新民油田扶杨油层沉积相及配套挖潜技术研究

新民油田扶杨油层沉积相及配套挖潜技术研究新民油田油藏描述及配套挖潜技术研究是针对新民油田东西垒区块开发现状及矛盾而提出的。

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达到中等含水期的末期,开发矛盾逐渐显现出来,含水上升速度快、剩余油分布变得更为复杂、水驱开采难度大。

此时,垂向单元仅划到小层,没开展单砂体研究的现状,已经不能满足开发的需求,需要对地下单砂体空间展布、连通性、非均质性等深入研究。

针对这一现状,主要开展了时间单元平面沉积微相研究。

以‘高分辨率地层格架、岩心相分析、测井微相模式建立、开发密井网平面沉积微相及单砂体精细解剖’为主要研究内容。

采用了沉积时间单元划分与对比技术、岩心相识别及测井微相建模技术、时间单元级平面微相综合研究技术、非均质性及流动单元分析技术等关键技术对新民油田东西垒区块进行了研究。

取得重要成果和结论:1)建立了全区统一的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2)建立了测井相模式;3)完成了34个时间单元平面沉积微相划分和绘制;4)揭示有效储层以各类河道砂体为主;5)深入揭示了单一河道内部非均质性规律;6)揭示了大型平面复合砂体及其成因、内部规律;7)新民油田物源方向明显为西南,缺乏明显的东南物源证据,且属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8)结合动态反应,建立剩余油分布研究,结合相应的配套技术,有效提高开发效果。

肇源南地区扶杨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肇源南地区扶杨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肇源南地区扶杨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肇源南地区位于朝阳沟阶地和长春岭背斜带之间。

主要产油层位为扶余油层一、二组。

储层以河流相为主。

由于扶余油层特定的地质沉积条件,造成河道砂体横向上连通性极差、纵向多层错迭连片。

传统的砂对砂、泥对泥的地层对比方式常常造成地震解释层位的不一致,给识别和预测河道砂体带来很大的难题。

本次研究以肇源南地区为研究区,开展扶余油层一、二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解释,建立河流相高精度等时地层格架,在时间地层格架内开展精细地震建模反演与储层预测。

本次研究在大量观察岩芯的基础上识别出了研究区扶余油层六种沉积微相类型,即曲流河道相、决口河道相、决口扇复合体、冲积平原、河间湖泊和开阔湖泊边缘相六种微相类型。

并以大量岩心观察和岩-电对比为基础,建立了不同微相类型的岩心和测井识别标志。

在河流相旋回界面识别标志的基础上运用多级次基准面旋回划分技术可以将扶余油层一二组划分为三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四级层序)和五个短期基准面旋回(五级层序)。

建立了扶余油层钻井等时间地层对比格架。

在沉积微相及地层格架地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沉积模式、储集体的发育及演化模式。

与此同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与地球物理地层反演技术、属性提取技术、储层特征重构反演等技术相结合,完成储层分布的综合预测。

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有利勘探区带提出建议。

《2024年杏南扶杨油层有效开发方式及过渡带井网优化研究》范文

《2024年杏南扶杨油层有效开发方式及过渡带井网优化研究》范文

《杏南扶杨油层有效开发方式及过渡带井网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石油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其开发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杏南扶杨油层作为我国重要的油田之一,其有效开发及过渡带井网优化研究对于提高采收率、降低开发成本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杏南扶杨油层的有效开发方式及过渡带井网优化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该地区的石油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杏南扶杨油层地质特征及开发现状杏南扶杨油层位于我国某地区,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该地区油层分布广泛,储量丰富,但油层厚度、渗透率等地质条件差异较大。

目前,该地区已进行了大量的石油开采工作,但采收率仍有待提高。

此外,过渡带的井网布局和开发方式也需要进一步优化。

三、杏南扶杨油层有效开发方式针对杏南扶杨油层的地质特征和开发现状,本文提出以下有效开发方式:1. 优化钻井工程:根据油层厚度、渗透率等地质条件,合理选择钻井位置和井型,提高钻井成功率,降低开发成本。

2. 优化采油工艺:采用先进的采油技术,如水平井采油、复合钻井等,提高采收率。

同时,针对不同油层特性,选择合适的增产措施,如注水、酸化等。

3. 实施智能开采: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油田的智能开采和管理,提高开采效率和安全性。

四、过渡带井网优化研究针对杏南扶杨油层过渡带的井网布局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优化措施:1. 井网布局优化:根据地质条件和开发需求,合理调整井网布局,使井网更加均匀、合理。

同时,考虑采用多层次井网布局,提高采收率。

2. 完善注水系统:建立完善的注水系统,根据油层需求进行合理注水,保持油层压力稳定。

同时,对注水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确保注水效果。

3. 强化井间管理:加强井间管理,对各井的生产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同时,根据生产情况调整开采策略和增产措施。

五、研究结论及展望通过对杏南扶杨油层的有效开发方式及过渡带井网优化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及展望: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杏南扶杨油层的有效开发方式和过渡带井网优化的具体措施。

杏树岗油田扶杨油层油水层识别方法研究

杏树岗油田扶杨油层油水层识别方法研究

统 计取 心井 资料 , 扶杨 油层含 油性 较差 , 单井 从 含 油层 产状 资料 可 知 : 油 产状 以油 浸 、 斑 为 主 。 含 油
如: 扶杨 油层 连续 取 心 的杏 8 0—3 9井 , 油层 —3 1 含
测井 解 释结 果存 在 差 异 的 问题 , 提高 扶 杨 油 层 的 为
油层 , 油结 果 为 纯水 层 。针 对评 价井 试 油 结 果 与 试
从 空气 渗透 率统 计 数 据 看 , 杨 油层 主 要 分 布 扶
在 ( . ~ 1 0 ×1 I m。和 ( 2 5 5 0 ×1 0 1 . ) 03 > .~ .) 0 m 间 ( 2 。 之 表 )
电性 解 释精 度 , 行扶 杨油 层 油水 层识 别方法 研 究 。 进
产 状 1 . 8m, 中油浸 4 8 油斑 4 2 油迹 06 其 . 5m, . 4m,
1. 9 1 。 5 T I
1 地 质 特 征
杏 南开 发 区扶杨 油层 物源 主要 来 自北部 沉积 体
析 结 果 和 测 井 响 应 特 征 研 究得 出 , 杨 油 层 储 层 物 性 和 测 井 响应 基 本 一 致 。 利 用 取 心 井岩 性 、 性 和 含 油 性 资 料 , 扶 物
结 合 试 油 资料 , 立 扶 杨 油 层 油 水 层 和 干 层 的 解释 图 版 及 解 释 模 型 , 版 解 释 精 度 达 到 9 . 以 上 。通 过 “ 性 ” 建 图 0O 四
大庆 油 田中部 含 油 气 组 合 以萨 尔 图 、 萄 花 油 葡
层 为主 , 随着 油 田开发 的不 断深 入 , 田已进 人高含 油 水开 发 阶段 , 在进 行一 次 、 次加 密调 整及 油 田边 部 二 外扩 开发 钻井 后 , 目前 已进入 三 次加 密调 整 阶段 , 油 田后 备储 量逐 年 减 少 , 切 需 要 寻 找 接 替潜 力 。通 迫 过 录井 、 心 和试 油资 料分 析 , 于 大庆 长垣 中央 凹 取 位 陷 区杏树 岗 三 级 构 造 上 的杏 树 岗 油 田南 部 开 发 区 ( 简称 杏南 开 发 区) 杨油层 具 有一定 的油气显 示 和 扶

高台子油田扶杨油层油水层识别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

高台子油田扶杨油层油水层识别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

计 算 和油 田的有效 开 发产 生不 利 的影 响 。 不 同地 区、 同层 位 所 选 取 的评 价 标 准 不 同 , 不 针 对本 区扶 杨 油 层 的特 点 , 文 应 用 快 速 直 观 、 本 实
用 简单 的交 会 图法 , 以储 层 “ 四性 关 系 ” 究 为 基 研
础, 以测井 理 论 为 指 导 , 选 研 究 区 内对 流 体 性 质 优 反 应 明显 的 深 侧 向 电 阻 率 曲 线 和 对 储 层 渗 透 性 反 应 明显 的声 波 时差 曲线 l , 合 岩 心 、 油等 资 料 , 1结 J 试 建 立 了高 台 子 地 区扶 杨 油 层 的油 、 层 判 别 图版 。 水
和三肇 凹 陷相 接 。主 要 开 发 层 位 为 葡 萄 花 油 层 和 扶杨 油层 。高 台子 油 田是 一 个 两 翼 基 本 对 称 的 穹 窿背 斜构 造 油 藏 , 层 较 发 育 , 为 正 断 层 。走 向 断 均
以北 北西 和北 西 向为 主 。油 水 分 布 主 要 受 背 斜 构
中图法分类号
T l 22 ; E 2 .3
文献标志码

高 台子油 田位 于 大 庆 长 垣 南 部 , 平 屯 构 造 与 太
层误 判 为水 层 , 是 水 层 误 判 为 油 层 , 将 对 储 量 还 都
葡 萄 花构 造 之 间 , 部 和 齐 家 古 龙 凹 陷 相 邻 , 部 西 东
生 , 究方向 : 质科学 。Ema :u nh a @13 cr。 研 地 — i ga su i 6 .o l O n
2 9 88







1 卷 1
新 变 量引入 而使 较 早 引 入 的 变 量显 著 性 下 降 的变

扶杨油层河道砂体地震识别技术

扶杨油层河道砂体地震识别技术

扶杨油层河道砂体地震识别技术张尔华;宋永忠;李昂;沈加刚;关晓巍【期刊名称】《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年(卷),期】2009(028)005【摘要】松辽盆地扶杨油层储层以河道砂体为主,河道砂体的准确识别是勘探的关键.由于河道规模小,河道砂体厚度薄,远远小于地震分辨率极限,河道砂体识别也是难题.以扶杨油层河道砂体地震准确识别为目标,开展了地震处理解释方法研究.形成了以相对保持振幅与波形特征的高分辨率处理为基础,以处理解释一体化为手段,以基于参考标准层的层拉平解释、有效属性优选、三维可视化砂体雕刻技术为特点的陆相地震沉积学河道砂体地震识别技术.河道砂体地震识别技术在肇源南地区应用见到明显效果,河道和点砂坝得到了清晰刻画,为扶杨油层精细勘探提供了有效手段.【总页数】7页(P288-294)【作者】张尔华;宋永忠;李昂;沈加刚;关晓巍【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3.4【相关文献】1.松辽盆地北部临江南地区扶杨油层河道砂体地震识别技术 [J], 孙怀智2.大庆长垣南部扶杨油层河道砂体预测方法与应用 [J], 刘云武;吴海波;刘金平3.松辽盆地扶杨油层河道砂体地震识别方法 [J], 张尔华;宋永忠;陈树民;金国平;邱颖4.频谱成像技术在扶杨油层河道砂体识别中的应用 [J], 赵秀红;陈波;张晓冬;张桂娟;费平5.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河道砂体地震识别方法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杏北地区扶杨油层沉积相研究及有利区预测

杏北地区扶杨油层沉积相研究及有利区预测
石 油 天 然 气 学 报 ( 汉 石 油 学 院学 报 ) 21 年 5 江 0] 月
第3 卷 3
第5 期
J u n l f i a d G s eh oo y ( . P ) Ma. 0 V 1 3 N . o r a o l n a c n lg J J I O T y21 1 o 3 o 5 .
元 对 比 方 法 ,开 展 了针对 扶 杨 油 层 沉 积 微 相 、砂 体 展 布 特 征 的 综 合 分 析 ,表 明 扶 杨 油 层 主 要 发 育 分 流 河 道 、决 口水 道 砂 体 ,各 类 河道 砂 体 对 含 油 性 具 有 明 显 的 控 制 作 用 通 过 构 造 发 育 吏、 油 源 及 埋 藏 热 演 化
体 系 ] ,沉积 作用 是伴 随 着盆 地沉 降 幅度 增 大 ,沉 积 范 围 增加 、沉 降 中心 北 移 的 过程 发 生 和 发展 的。
通 过钻 井资 料分 析 ,根据 岩心 、层 理 构造 、生 物构 造 等特 征 ,认为 研究 区泉 三段 、泉 四段 总体 上为 北部
物 源控制 的三角 洲平 原亚 相沉 积 ,并且 依据 岩性 组 合特 点 、地球 物 理特 征 、指相 矿物 等 ,还可 以进 一步 划 分为 下三 角洲平 原 和上 三角 洲平 原两 个 亚类 。
[ 稿 日 期 ] 2 1 —0 收 0 1 4~1 9
[ 者 简 介 ] 黄 春 意 ( 94一 ,男 , 19 作 17 ) 7年 江 汉 石 油 学 院 毕 业 ,工 程 师 ,现 主要 从 事油 田 开发 与 储 层 评 价 方 面 的研 究 工 作 。 9
石 油 天 然 气 学 报 ( 汉 石 油 学 院 学报 ) 江
1 区 域 地 质 特 征

大庆长垣东部扶杨油层剩余油分布研究

大庆长垣东部扶杨油层剩余油分布研究

大庆长垣东部扶杨油层剩余油分布研究摘要:大庆长垣东部扶杨油层为多物源体系控制的河流—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沉积骨架砂体主要为曲流河、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平面上多为条带状分布。

结合储层沉积特点,根据砂体的成因将其划分为大型河道砂体、小型河道砂体及薄层砂;大型河道砂是沉积的主体,对油层起主要控制作用,小型河道砂次之。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剩余油分布研究已是油田持续生产的重点工作。

关键词:大庆长垣东部扶杨油层剩余油1 区域沉积背景长垣东部扶杨油层主要包括三肇凹陷和朝阳沟地区,受西南、东北和北部多物源体系控制的河流-三角洲沉积,沉积地层为下白垩统泉头组三、四段。

泉头组三、四段发育独具特色的浅水湖泊三角洲相[1],这种浅水湖泊三角洲是由河流注入广阔的滨浅湖区形成的沉积体,在浅水湖泊三角洲的形成发育过程中,以河流作用占绝对优势,而湖泊的影响较小。

因此,三角洲水上、水下分流河道十分发育,河口坝较不发育,无深湖相、半深湖相泥出现。

根据砂体的成因和发育规模将其划分为大型河道砂体、小型河道砂体及薄层砂。

2 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注水油田开发到了中后期阶段,油藏内仍然有50%的可采储量,这部分剩余油将是油田开发的重点和精细挖潜的主要方向[2]。

剩余油分布的综合判断应全面考虑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3]。

2.1 地质因素(1)研究区的某一油层所处的相带位置、砂体成因类型、砂体宏观分布;(2)研究区砂体发育程度,井组中油水井的连通状况、层位差异;(3)砂体沉积构造、韵律性导致的渗透率差异、储层非均质性;(4)研究区区域性地应力方向、裂缝延伸方向以及油水井连通方向与裂缝延伸方向的关系。

2.2 开发因素(1)油水井射孔、压裂状况,砂体的注采完善程度;(2)油水井间距离,油水井排列方式;(3)注水井单层吸水状况、累计吸水量,油井单层产油状况、累计产油量;(4)井网调整、注水方式改变对油层水淹特征的影响。

3 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剩余油分布在静态和动态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空间分布变得十分复杂。

松辽盆地扶扬油层古河流分析

松辽盆地扶扬油层古河流分析

松辽盆地扶扬油层古河流分析赵霞飞;丁贵明;王衡鉴;高瑞琪【期刊名称】《石油学报》【年(卷),期】1995(16)4【摘要】通过岩心、钻井和地质资料研究,发现松辽盆地东北部泉三、四段的沉积作用符合于三角洲平原相模式,并划分了12种微相。

进而提出古河流趋向分析法,勾绘出多级古河道带,发现了泉头期的古松花江,系统的沉积环境与河流趋向图表明,侵蚀基面(湖水面)的高低,直接影响河流规模,而深断裂和断块活动则控制河流位置与迁移。

沉积系统的配置表明,泉三、四期,松辽盆地北部为古嫩江、古松花江及其支流形成的冲积一湖积平原。

古松花江平行并靠近今日松花江延伸,经王江盆地而汇入古黑龙江。

这一系统的发现,对石油勘探布置和油气田开发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8页(P32-39)【关键词】古河流;构造运动;沉积相;松辽盆地;油气勘探【作者】赵霞飞;丁贵明;王衡鉴;高瑞琪【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学院,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大庆油田【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8【相关文献】1.缓坡坳陷型盆地层序界面识别标志——以松辽盆地下白垩统扶杨油层为例 [J], 胡明毅;肖欢;马艳荣;刘仙晴;王辉;王延奇2."双断供隆"型气藏成藏条件分析r——以松辽盆地长春岭背斜带扶杨油层为例[J], 文全;李昂3.油层最小含油喉道半径确定方法及应用——以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为例 [J], 杨庆杰;林景晔;孙先达;王飞宇;夏丹4.基于中期基准面旋回变化的沉积微相特征与演化分析--以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Ⅰ砂组为例 [J], 孙雨;邓明;于利民;王永兴;闫百泉;赵慧5.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扶杨油层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运聚关系 [J], 梅啸寒; 张琴; 王雅芸; 吴欣松; 刘景彦; 赵家宏; 王武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杏南扶杨油层有效开发方式及过渡带井网优化研究》

《杏南扶杨油层有效开发方式及过渡带井网优化研究》

《杏南扶杨油层有效开发方式及过渡带井网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国内油气资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如何实现油藏的持续、高效开发已成为石油工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以杏南扶杨油层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有效开发方式及过渡带井网优化问题。

通过对该油层的地质特征、开发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旨在为该地区的油藏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区域概况杏南扶杨油层位于某地区,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该地区的地质条件复杂,油藏类型多样,包括多种储层类型和流动模式。

多年来,该地区的油藏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面临着资源开采效率低、成本高、环境压力大等问题。

三、杏南扶杨油层地质特征及开发现状(一)地质特征杏南扶杨油层具有较高的储量潜力,但其储层类型多样,非均质性严重,不同区域的油层物性差异较大。

储层内部可能存在复杂的裂隙网络,使得采收率受到影响。

(二)开发现状目前,该地区主要采用传统的垂直井和水平井进行开发。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采收率低、成本高、环境压力大等。

此外,过渡带的井网布局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优化。

四、有效开发方式研究(一)采用先进钻井技术为了提高采收率,需要采用先进的钻井技术,如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高分辨率成像技术等,以获取更准确的地质信息。

同时,采用智能钻井技术,提高钻井效率,降低开发成本。

(二)优化开采方式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储层,制定合理的开采方式。

例如,对于具有较好渗透性的区域,可采取垂直井加水平井的开发模式;对于非均质性严重的区域,可采取多段塞注水技术等措施提高采收率。

(三)提高采收率技术采用先进的采收率提高技术,如热力采油、化学采油等措施,提高采收率。

同时,针对过渡带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如调整注水策略、优化生产制度等。

五、过渡带井网优化研究(一)问题分析过渡带是油藏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区域,其井网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

当前过渡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井网布局不合理、部分区域存在过度开采或未充分开采的情况。

大庆长垣东部地区扶杨油层高分辨层序地层应用研究进展

大庆长垣东部地区扶杨油层高分辨层序地层应用研究进展
科技信息
高校 理科 研 究
大庆长垣东部地区扶 杨油 层高分辨层序地层应用研穷进展
长 江, 大庆外 1油 田扶杨油层主要 为特低渗透 、 产、 流度 的油藏 , 明地质储量 63 0t 已动用地质储 量 26×1 经 1 ; I 低 低 探 .X1 , . 0t , 过近 2】 【年优选开发 , 不断增加开发 井、 评价 井, 还有 37Z1 难采储量在 目前技术经 济条件 下不能有效动用, 着油 田勘探 开发 的 . 0t 随 需要 , 继进 行 了构 造 、 层 、 积 相 、 田 地 质 、 藏 工程 等 方 面 的研 究 工作 , 得 了一 定 的 研 究成 果 。 了进 一 步 加 大 开 发 的 力度 , 相 地 沉 油 油 取 为 对低 孔低 渗 的细 粒 储 集 层 发 育 的 地 区 进 行 深入 的剖 析 式研 究 , 已成 为 油 田增 加 动 用储 量 、 高产 量 的 重 要 手段 。 提 [ 关键词 ] 高分辨层序地层 层序界面 低 渗透率 低孔 隙 自 Cos 19 ) rs(9 4教授提 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并 由邓宏 文教授 ( 邓宏 文 ,9 5将其引入到 中国以来 , 19 ) 高分 辨率层序地层学在 中 国油气 地质学研究 中得到迅速推广和应用 。 目前为止 , 到 已有 大量文献对这一 理论作了介绍并结合研究丁作进行 了应用。 发表 的论文来看 , 从 大多数 作者普遍认 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进行 地层 成因解 释和地层对 比的 个有用的工具 ,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学分 析可以建立起地层形成 和演化的系统概念 , 有利于进行地层的详细描述与对 比。 目前 , 大庆外 围油 田扶杨油层 主要是特低渗透 、 低产 、 低流 度的油 藏, 探明地质储量 63×lS 已动用地质储量 26XlS 还有 3 . Ot , . Ot , . Ot 7×lS难 采储 量在 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不能有效动用。近年来 , 随着油 田勘探开 发的需要 , 相继进 行了构造 、 地层 、 沉积相 、 田地质 、 油 油藏工 程等方 面 的研 究工作 , 取得 了大研究成果 。而在今后及 “ 十一五” 期间 , 储量增长 也主要 以扶杨 油层 为主 ,扶杨油层属 于浅水河 流一三角洲相沉 积 , 为 中一薄层 、 薄互层砂泥岩组合 , 砂体类型 主要为低孑 、 L 低渗河道砂体 , 主 砂体集 中在扶一组和扶二上部 , 砂体厚度相对较大 , 是将 来开发 的主要 对象 , 但是 由于受古河流体系的频繁摆动和周期性 湖泛作 用 , 导致扶杨 油 层 河 道 砂 体 纵 向上 呈 “ 镜 状 ” 平 面 上 呈 窄 条 带 、 续 条 带 状 分 布 , 透 、 断 为稳定性极差 的“ 迷宫” 式网状砂体分布模式 】 。 在 大 庆 长 垣 东 部 地 区 扶 杨 油 层 对 高 分 辨 层 序 地 层 对 比 方 法 的 应 用 , 该 区域 沉 积 储 层 进 行 综 合 评 价 , 仅 为 了下 一 步 油 田挖 潜 和 改 善 对 不 该 区开 发 效 果 , 出 下 部 有 利 储 集 区 带 方 向 , 且 该 项 研 究对 于 大 庆 长 提 而 垣 以东 扶 杨 油 层 的 开 发 研 究 也 具 有 一 定 的指 导意 义 。 以高 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 学 及 储 层 评 价 为 主要 研 究 手 段 ,在 此 基 础 上 进行 油 气 储 层 的 精 细 对 比 、 气 储 层 沉 积 学 特 征 、 均 质 性 特 征 和 储 层 油 非 的分布规律研究 。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 、 储层评 价有机结 合起来 , 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 , 适用于油 田不 同开发阶段 的油气储 层 对 比描 述 技 术 。 储层研究以钻井 、 测井 、 地震和动态资料为基础 , 以层序地层 学 、 现 代沉 积学 、 石油地质学理 论为指导 , 合应用地质 和地球物理方法 , 综 通

联合反演技术在台1地区扶余油层河道砂识别中的应用

联合反演技术在台1地区扶余油层河道砂识别中的应用

关键词
地震勘探
河道识别
分频
地 震属 性 A
反演
中国法分类号
T 2 . 1 ; E12 12
文献标志码
台 1区块位 于松 辽盆 地北 部三肇 凹陷与朝 阳沟
料 的分 辨 能力 , 在对 区 内分 布 的测 井 曲线 进行 分析 的基础 上 , 综合 考 虑地 震 资 料 的 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位 、 波形 和频 率 , 对合 成记 录 的子 波 、 率 和 增 益 等 参 数 进 行 调 整 , 频
展 布 规律 , 判断河 道 发育特 点 。
根 据 剖面反 射 特点 , 扶 余 油层 顶 面 ( , 标 准 在 T) 层 下部 , 多数 剖面 上 存 在 5个 较 强 反 射 的 同相 轴 大
( 2 , 部在 油层 组 内部 存在 双相 位或 复 波反 射 , 图 )局
1 储层的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扶 余油 层分 为 5个 油层 组 , F F中、I FI 、 即 I I F下、lr
FI 其 中 F 相 当于地质 分层 的 F。兀 F中相 当 I 下, I I、 , l 于 地质 分层 的 F F F F下相 当 于地 质 分 层 的 I、 I 、 I, I F6 F7F8 FI 相 当于地 质分 层 的 FI、 I 、 I 、 I、I、 I,I I F I FI 2
1 1 储 层 的精细 标定 .
但 钻井 分层 标定 后 , 不 与这 5个相 位一 一对 应 , 并 为
了在剖 面上 达到 连 续 追踪 的 目的 , 先 在 剖 面上 追 首
扶余 油层 在本 区地 层 厚度 2 0 20m, 了准 6 _ 8 为
确 确定各 油层 段 的地 震 反 射 特 征 , 据本 区地 震 资 根

《杏南扶杨油层有效开发方式及过渡带井网优化研究》范文

《杏南扶杨油层有效开发方式及过渡带井网优化研究》范文

《杏南扶杨油层有效开发方式及过渡带井网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尤其是对石油等能源的依赖性日益增强。

杏南扶杨油藏作为我国重要的油田之一,其有效开发方式及过渡带井网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文将就杏南扶杨油层的开发方式展开探讨,并针对过渡带井网优化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该油藏的持续、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杏南扶杨油层有效开发方式1. 地质特征与资源评价杏南扶杨油藏具有储层非均质性强、油层分布复杂等特点。

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油藏进行详细的地质特征分析和资源评价,明确油藏的储量、分布、物性等关键参数,为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提供依据。

2. 优化钻井工程与采油工艺针对杏南扶杨油藏的特点,需要优化钻井工程和采油工艺。

具体包括:选用适合的钻井技术和设备,提高钻井效率;优化采油工艺流程,提高采收率;采用先进的分离、稳定和储运技术,确保生产安全。

3. 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开发过程中,应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通过采取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措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加强油藏管理,合理规划生产布局,实现油藏的长期稳定开发。

三、过渡带井网优化研究1. 过渡带特征分析过渡带是油藏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区域,其地质特征和流体性质具有较大的变化。

因此,需要对过渡带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地层厚度、岩性、物性、流体性质等关键参数的确定。

2. 井网优化方案设计针对过渡带的特征,需要设计合理的井网优化方案。

首先,根据地质特征和流体性质,确定合理的井距和井排距;其次,考虑生产管理、经济成本等因素,制定详细的井网优化方案。

在方案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监测和调整,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

3. 优化效果评价与持续改进对优化后的井网进行效果评价,包括产能、采收率、经济效益等指标的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对井网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不断提高油藏的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

四、结论与展望通过对杏南扶杨油层有效开发方式及过渡带井网优化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针对杏南扶杨油藏的特点,需要采取地质特征分析与资源评价、优化钻井工程与采油工艺、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措施,实现油藏的有效开发。

巴彦查干地区扶杨油层储层特性及开发方式研究的开题报告

巴彦查干地区扶杨油层储层特性及开发方式研究的开题报告

巴彦查干地区扶杨油层储层特性及开发方式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巴彦查干地区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区域。

扶杨油田是该地区的主要油田之一,被认为是潜力储量较大的储层之一。

扶杨油田储层特性及开发方式的研究对于巴彦查干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本篇开题报告旨在开展巴彦查干地区扶杨油层储层特性及开发方式的研究。

二、研究意义扶杨油田区块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是目前的勘探开发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如储层厚度和多孔性低,孔隙度较小,采收率低等问题。

因此,研究扶杨油田储层特性以及开发方式,可为该区块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参考和指导。

同时,这也对于国内其他类似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研究内容1.扶杨油田区块的地质特征及储层分布情况的分析研究;2.扶杨油田储层物性参数的测试分析研究;3.扶杨油田油层水平井开发技术的研究;4.扶杨油田抽水增排技术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1.野外实地地质调查;2.室内物性测试和分析;3.模拟实验和仿真分析;4.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

五、研究进展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扶杨油田储层物性参数的测试分析,初步掌握了该区块的地质特征和储层分布情况,开展了油层水平井开发技术的研究,并开始设计抽水增排技术的实验。

六、研究成果与预期本研究将产生对巴彦查干地区扶杨油田区块勘探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发方案。

预计研究可以揭示该区块的油气资源特性和储层特征,提供适合该区域的开发思路和技术方案。

该研究成果可为巴彦查干地区和其他类似地区的油气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和指导。

《杏南扶杨油层有效开发方式及过渡带井网优化研究》

《杏南扶杨油层有效开发方式及过渡带井网优化研究》

《杏南扶杨油层有效开发方式及过渡带井网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

其中,石油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其开采和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杏南扶杨油藏作为国内重要的油田之一,其有效开发方式及过渡带井网优化研究对于提高采收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杏南扶杨油层的有效开发方式,并针对过渡带井网进行优化研究,以期为该油田的持续、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区域概述杏南扶杨油田位于中国某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复合油藏。

该油田地质条件复杂,油层分布广泛,具有多层系、多油品种的特点。

然而,由于长期开采,该油田面临着采收率下降、储量递减等问题。

因此,研究有效开发方式和井网优化对于提高该油田的开采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三、杏南扶杨油层有效开发方式3.1 精细地质研究有效开发杏南扶杨油藏的首要任务是进行精细地质研究。

通过地质勘探、岩心分析、测井解释等手段,明确油藏的分布规律、储层特征及油品性质,为后续的开采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3.2 合理开采工艺针对杏南扶杨油田的特点,应采用合适的开采工艺。

包括选择适当的钻井技术、完善注水系统、采用高效的采油设备等,以提高采收率,降低生产成本。

3.3 水平井技术运用水平井技术是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在油层中钻设水平井,可以增加与油层的接触面积,提高单井产量。

同时,结合多分支水平井技术,可以更有效地开发杏南扶杨油藏的复杂油层。

四、过渡带井网优化研究4.1 井网现状分析对现有井网进行全面分析,包括井网密度、井间距离、生产状况等,明确存在的问题和潜力所在。

4.2 优化原则与方法井网优化应遵循经济效益最大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原则。

通过数值模拟、经济评价等方法,确定最佳的井网布局和参数。

4.3 实施措施与步骤针对过渡带的特点,制定具体的优化措施和步骤。

包括调整井网密度、优化注采比、实施动态监测等,以提高采收率,降低生产成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扶杨油层河道砂识别保幅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摘要:大庆长垣扶杨油层潜力区面积近5000平方公里,具有很大的资源基础,是“十二五”大庆油田主要的储量接替区。

扶杨油层单砂层薄、物性差,已有的有效储层预测技术不能满足探井部署需求。

本文通过对相对保幅处理流程的研究,特别是两步法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和优选偏移距叠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大庆长垣针对扶杨油层的地震资料处理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数据保障,提高了大庆长垣扶杨河道砂体识别精度,提高了大庆长垣扶杨河道砂体识别的对井符合率。

为精细刻画大庆长垣扶杨河道砂体提供了处理技术支撑,对大庆长垣其他区块扶杨油层河道砂体识别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扶杨油层河道砂相对保幅两步法反褶积优选偏移距叠加
一、扶杨油层地震资料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大庆长垣的扶杨油层,应用已有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还是很难做到准确识别扶杨油层复杂的河道砂体。

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大庆长垣扶杨油层的河道砂体多为薄互层,层间干涉严重,薄层叠置与单砂体地震反射特征相似,难以区分。

扶杨油层单砂层薄,一般在1-3m,单层厚度小于2m砂层占总砂层数的59.2%。

较厚的砂岩(大于2m)含油性好大于2m有效砂岩累积厚度为有效砂岩总厚度77.8%。

其次,t2反射层屏蔽地震信号严重,地震信号传播到扶杨油层能量损失较大[4]。

其次,现有的地震处理和解释评价手段很
难分辨2~3米以下的地质储层。

只有通过精细的保幅处理研究在空间振幅、频率、相位和波形能够达到最佳的相对保持,借助地震属性分析和叠前avo等技术手段是可能获得小于1/4 地震波长的薄层信息的。

通过对大庆长垣杏树岗等多个区块扶杨油层的特点及测井录井资料的分析,借鉴大庆研究院前几年的处理流程和经验相比较以往叠前高分辨率处理本文在在两个方面做了更加细致的技术研究和改进:
(1)两步法地表一致性反褶积。

(2)优选偏移距叠加。

这两项技术方法的开发和应用在大庆长垣扶杨油层河道砂体识别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两步法地表一致性反褶积
反褶积是压缩子波,提高分辨率的手段,是资料处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优选采用两步法炮点和检波点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方法来消除近地表引起的激发子波差异。

1.1炮点反褶积目的有两个:一是提高分辨率;其二是消除激发点产生的虚反射。

从相对保持波形的提高分辨率流程的最终目的讲,有效地消除近地表引起的虚反射差异是更为重要的处理目的。

在此基础上,在满足一定信噪比条件下,同时具有较好的信噪比,并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1.2检波点反褶积目的同炮点统计反褶积一样:一是消除接收点
产生的虚反射,另外就是提高最终成像分辨率。

在有效地消除近地表引起的虚反射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最终成像分辨率,经检波点预测反褶积后近地表引起的接收因素引起的剩余鸣震的影响得到了更好地压制。

在实际地震资料处理中应用效果显著,如图1某区块反褶积前后地震剖面图,图1(a)反褶积前地震资料分辨率较低,在时间为1200ms处的t2同相轴下方的f11和f12无法分开,代表物性差异的同相轴很难分辨。

经过两步法炮点、检波点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后如图1(b)某区块反褶积后剖面图所示通过两步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技术的应用,分别在炮点、检波点、共中心点及共偏移距四个数据集上计算反褶积算子,对地震子波进行校正,消除了地表不一致因素对地震子波的影响,从而增强了地震子波的横向稳定性。

进一步提高,达到了压缩地震子波提高目标层分辨率的目的。

另外,两步法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在压制干扰方面有明显优势。

2.优选偏移距叠加方法
常规的地震资料叠加数据是基于全偏移距信息的叠加成果,但振幅系数随偏移距的变化隐含了岩性参数的信息,全偏移距的叠加成果就有可能掩盖了一些近或远偏移距的属性反映信息。

在近偏移距叠加剖面上属性反映可能是弱振幅,而在远偏移距表现为强振幅,相反亦有可能[9]。

如图3过一口产油井的zeoppritz方程的正演模型:用 35赫兹的雷克子波砂岩层厚度为10米、20米、30米进行模拟正演得到如图3不同单砂层厚度的模拟正演道集。

从图2的模拟正演的道集分析上可见:随着炮检距增大干涉作用加强分辨率降低,地层越薄干涉作用越强[10]。

全偏移距叠加时厚度为10米的砂层35赫兹的雷克子波混合叠加由于干涉作用远偏移距的信息降低了地震分辨率。

选择合适的部分偏移距叠加35赫兹的雷克子波完全可以分开厚度为10米的砂层。

因此优选偏移距叠加技术对提高薄层的分辨能力是可行有效的。

二、实际应用效果分析
应用新开发的这套相对保幅高分辨率处理流程在大庆长垣多个
区块在河道砂体刻画上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图3长垣某区块优选偏移距叠加成像剖面图所示:过一口产油井的一段叠加剖面在图3(b)全偏移距的剖面上目的层表现为弱振幅,而测井解释自此层段为5.8米厚的砂岩,日产油18.1吨。

应用优选偏移距叠加技术我们选取1200米的偏移距进行叠加得到图3(a)所示的目的层强振幅的反射,与地震属性切片和测井解释吻合较好。

部分优化叠加消除了无效偏移距引起的波形扭曲畸变和反向位现象,使得储层的特征得到真正突出。

从振幅属性上刻画砂体形态上应用相对保幅高分辨率处理流程
如图4大庆长垣某工区f13层砂体预测图所示,在区块内f13油层组砂体刻画的准确度达到了81.8%,比老数据提高了近19个百分点。

砂体预测精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较为清晰的刻画了一条河道砂体的走向和曲流河点砂坝的特征。

三、结论
1.本文所开发研究的技术流程能够较好的适应大庆长垣扶杨河道砂体识别的需求,在长垣扶杨河道砂体识别应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井符合率达到80%以上。

2.两步法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和优选偏移距叠加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大庆长垣扶杨河道砂体识别精度,提高了大庆长垣扶杨河道砂体识别的对井符合率。

参考文献
[1] 冯志强,张顺,解习农,等。

松辽盆地嫩江组大型陆相坳陷湖盆湖底水道的发现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地质学报。

2006,8.
[2] 林景哗,张革,杨庆杰,郝爱宏。

大庆长垣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勘探潜力分析。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3,22(3). [3] 陈树民,于晶。

松辽盆地北部储层预测技术发展历程及岩性油藏地震识别技术。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4,23(5).
[4] 李延平,陈树民,宋永忠,等。

大庆长垣及以东泉三、四段扶杨油层浅水湖泊- 三角洲体系沉积特征。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5,24 (5).
[5] 凌云研究组。

相对保持振幅、频率、相位和波形的地震数据处理与评价研究。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39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