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游移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4-8岁儿童对心智游移的理解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4-8岁儿童对心智游移的理解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4-8岁儿童对心智游移的理解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儿童心理学的发展,研究儿童对于社会、情感和心理的理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中,心智游移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阶段,被认为是儿童理解自我和他人心理状态的重要能力之一。

心智游移可以理解为儿童的认知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代表,它包括情感认知、推理和自我反省等多种元素,具有广泛的社会和心理学意义。

然而,目前对于儿童心智游移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尤其是对于4-8岁儿童的心智游移的理解和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的研究更是空白。

本研究旨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从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出发,探讨4-8岁儿童对心智游移的理解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揭示儿童认知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基本特征,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探讨4-8岁儿童对心智游移的理解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儿童心智游移的概念和特征2. 儿童心智游移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模式3. 儿童心智游移的认知和情感认知关系研究4. 儿童心智游移的自我反省和推理能力研究5. 儿童心智游移的心理理论认知研究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多种方法,通过对儿童的实际表现和认知心理过程的分析,以及对相关文献的综合阅读和归纳,建立儿童心智游移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模式,探讨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从而揭示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三、研究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4-8岁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特征,揭示其心智游移的认知和心理机制,研究其对心理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预期结果包括:1. 建立4-8岁儿童心智游移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模式,揭示儿童认知和心理发展规律。

2. 分析儿童心智游移的认知和情感认知关系,研究心智游移的情感认知特点。

3. 探究儿童心智游移的自我反省和推理能力,研究心智游移的认知规律和心理机制。

《智能化矿井矿工的职业倦怠和心智游移研究》范文

《智能化矿井矿工的职业倦怠和心智游移研究》范文

《智能化矿井矿工的职业倦怠和心智游移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矿井的运营越来越普及。

在智能化的趋势下,虽然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安全系数,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职业倦怠和心智游离逐渐成为了影响矿工心理健康和工效的突出问题。

本研究主要关注了智能化矿井中矿工的职业倦怠和心智游移现象,分析其成因及应对策略,旨在为改善矿工工作环境和提高工作效率提供理论支持。

二、智能化矿井中矿工的职业倦怠(一)现象概述职业倦怠指的是由于长期工作负荷过大、工作环境紧张或缺乏有效支持,而引起的情绪和心理疲劳的现象。

在智能化矿井中,尽管一些繁重和重复的工作由智能设备代替,但矿工仍然面临着压力源的挑战,如新的工作环境适应性压力、人际关系处理压力等。

这些因素均可能导致矿工产生职业倦怠的现象。

(二)成因分析职业倦怠的成因多样,主要包括工作压力、个人心理状态、工作环境等。

在智能化矿井中,由于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一些矿工感到技能和知识的不足,产生了较大的工作压力;同时,对智能设备的依赖性增强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和心理负担。

此外,工作环境中的变化,如人员结构的变化和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是造成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

三、矿工的心智游移(一)现象概述心智游移指的是在执行任务时,注意力从当前任务转移到其他无关事物上的现象。

在智能化矿井中,尽管智能设备可以减轻部分工作负担,但矿工仍需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专注力。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工作压力、疲劳等,矿工常常出现心智游移的现象。

(二)影响因素心智游移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差异、环境因素和工作任务等。

在智能化矿井中,智能设备的操作和监控需要高度的专注力,而长时间的重复性工作或复杂的工作环境都可能增加心智游移的风险。

此外,个体差异如注意力集中能力、情绪状态等也会影响心智游移的发生。

四、应对策略针对智能化矿井中矿工的职业倦怠和心智游移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一)提高心理素质通过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矿工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应对能力。

智能化矿井矿工的职业倦怠和心智游移

智能化矿井矿工的职业倦怠和心智游移
职业倦怠
智能化矿井的采矿作业实现了自动化和信息化,矿工的工 作强度和压力减小,可能导致职业倦怠的出现。
心智游移
智能化矿井的采矿作业需要高度的专注和注意力,而长时 间的工作可能导致心智游移,影响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03
职业倦怠研究
职业倦怠的定义和表现
职业倦怠定义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工作压力下,因工作强度过大、时 间过长、工作关系不和谐等因素导致的一种身心疲惫不堪的 状态。
对智能化矿井管理的建议
优化工作流程
通过合理安排工作计划和任务分配,减 少矿工的工作负荷和压力,提高工作效
率。
培训与教育
加强矿工的技能培训和教育,提高他 们对智能化矿井的认知和理解,增强
工作自主性和自信心。
提供休息时间
在矿工长时间工作后,应安排适当的 休息时间,以缓解疲劳和恢复精力。
关注心理健康
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关注 矿工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心理咨询 和支持服务。
工作关系不和谐
矿工与同事、上级之间的关系 复杂,存在沟通不畅、合作不 协调等问题,容易产生工作疲 劳和压力。
个人因素
矿工个体的性格、价值观、生 活习惯等也会影响职业倦怠的
产生和发展。
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优化工作环境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加强工作关系管理
提供心理辅导
通过改善矿井的工作环境,降低噪音、粉尘、辐射等危害因素 ,提高矿工的工作舒适度和安全性。
这种心理状态会影响矿工的工作效率、安全意识和判断力 ,进而对矿井的安全生产和矿工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
心智游移的成因分析
工作负荷过大
智能化矿井中,矿工需要处理大量的 信息和数据,工作负荷较大,容易导 致心智游移。

《2024年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范文

《2024年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范文

《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篇一一、引言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学习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移动学习以其灵活、便捷、个性化的特点,为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方式。

本文旨在综述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分析其发展历程、主要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二、移动学习的发展历程移动学习起源于上世纪末,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移动设备的发展而逐渐兴起。

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早期探索阶段(1990s-2000s):该阶段主要是对移动学习的理论探讨和实验性尝试,研究者试图将移动设备引入到教育领域。

2. 技术驱动阶段(2000s-2010s):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各种移动学习平台和应用程序相继出现。

3. 成熟应用阶段(2010s至今):移动学习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包括远程教育、终身教育、职业教育等,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学习方式。

三、移动学习研究现状分析1. 研究领域及方向目前,移动学习研究领域涵盖了多个方向,包括但不限于:(1)移动学习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如在线课程开发、课堂教学辅助等。

(2)移动学习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如移动设备上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学习管理系统等。

(3)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效果研究:如学习者心理、认知特点、学习成效评估等。

2. 主要研究成果(1)在线课程与教学资源的丰富:大量优质的在线课程和教学资源得以开发,为学习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选择。

(2)移动学习平台与应用的普及:各类移动学习平台和应用在市场上得到广泛应用,如在线教育平台、APP等。

(3)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研究者们不仅关注理论探讨,还注重实践应用,通过实证研究等方法验证了移动学习的有效性。

3. 存在问题的探讨(1)网络质量与设备问题:在移动学习中,网络质量和设备性能直接影响到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尽管这些问题正逐渐得到改善,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2)用户体验和学习体验问题:移动设备的多样化使得应用程序的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因设备而异。

心智游移

心智游移

关于心智游移的研究张瑜基础心理学12级122327摘要心智游移是一种常见的非自主内源性意识体验,是意识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提示非感官意识在人类意识经验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持续进行的无意识加工对个体生存可能具有的重要意义,对心智游移的研究是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内新兴的热点课题。

关键词心智游移研究方法理论相关领域心智游移(mind-wandering)是一种常见的意识体验,指的是个体清醒状态下自发产生的一种意识状态,此时内源性心理表征在没有外显目标引导的情况下被个体意识到,个体对这个过程缺乏控制(Smallwood & Schooler,2006)。

例如没有缘由地想到第二天的计划,或者突然“回闪”过去的情景,以及那些突然“闯入”脑中的图像、声音、词语,都属于心智游移的范畴。

1心智游移的内容根据为数不多的几项涉及心智游移内容的研究,可以从表征形式、时间指向特征以及与个体自我的关系三个角度分析心智游移的内容。

1.1心智游移的形式首先,心智游移是一种多表征的复杂意识体验,总体上包括语义性和情景性两类。

前者指那些没有背景色彩的心理表征涌现,可以是言语性质的内容,也可以是表象性质的内容,如一个词、一段声音或一幅图像;后者指带有鲜明的情景性特征的心理表征涌现,有时间、地点、场景等作为背景,可以是对过去事件的情境记忆,也可以是以情景性方式出现的对未来的计划和想象。

情景性内容在心智游移中占主导地位,研究表明在非随意性记忆涌现的体验中,情景性表征要多于语义性表征,最新的针对心智游移的即时意识经验取样和回顾式访谈表明心智游移体验中40%以上为情景性表征,是心智游移各成分中比重最大的部分,这也是心智游移经常被称为“白日梦”的一个原因。

语义表征的心智游移以内部言语,是仅次于情景性表征的心智游移体验,此外还包括视觉表象、非语义的听觉表征等内容。

1.2心智游移的时间指向大部分心智游移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时间指向特征,包括将来指向、过去指向、现在指向。

心智游移的研究:理论、方法及进展

心智游移的研究:理论、方法及进展

心智游移的研究:理论、方法及进展
胡楠荼;许百华
【期刊名称】《应用心理学》
【年(卷),期】2012(018)001
【摘要】心智游移普遍存在于个体的意识体验中,主要指自发产生的、与当前外界环境无关的思维加工.目前,有关心智游移的理论在其与执行控制的关系上存在争议,主要有心智游移的执行控制理论、控制失败假说和全局可用性假说等.当前的研究主要基于口头报告,并辅以问卷和量表,一些客观指标和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也正尝试着对它进行探究.采用这些方法,心智游移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行为水平上,相关研究探讨了它的时间属性、与元意识的关系、不同因素对它的作用以及它对认知加工的影响等;在认知神经水平上,默认网络与心智游移的关系备受关注,对心智游移时脑电成分的研究也有助于对其机制的了解.未来的研究在心智游移的产生机制、功能和研究方法上可以有进一步的发展.
【总页数】10页(P40-49)
【作者】胡楠荼;许百华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2
【相关文献】
1.持续注意任务活动中心智游移表现与干预方法研究 [J], 李洁玲;姚家新;李欣
2.运动员心智游移: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 [J], 李洁玲;姚家新
3.心智游移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J], 邓玉琴;王珏;丛丰裕;周成林
4.心智游移理论与正念干预研究综述 [J], 李东豪
5.社会支持对智能化矿井矿工违章行为的影响——缓解职业倦怠和心智游移的方法研究 [J], 张晶;栗继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运动员心智游移特点研究:来自静息态和任务态思维取样的证据

运动员心智游移特点研究:来自静息态和任务态思维取样的证据

运动员心智游移特点研究:来自静息态和任务态思维取样的证据作者:李洁玲田宝来源:《体育学刊》2018年第06期摘要:应用思维取样的方法分析运动员在静息态和任务态心智游移的特点。

结果显示:运动员静息态元意识心智游移多于无元意识心智游移,内容多为场景,但是不具有时间指向性且大多与训练无关;当心智游移时间指向现在和将来时,与近期生活相关。

复杂任务中的心智游移总频次与简单任务中的心智游移总频次差异没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复杂任务中的无元意识心智游移频次显著多于简单任务中的无元意识心智游移频次。

結果说明:运动员心智游移具有群体性特点;任务越复杂,运动员越不知道自己正在发生心智游移。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心智游移;思维取样;运动员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8)06-0079-06Abstract: By using the thought sampling method,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thlete mind wandering in resting and task state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in a resting state, athlete mind wandering with meta-awareness is more often than mind wandering without meta-awareness, the contents are mostly scenes, but not provided with time directivity, and mostly irrelevant to training; when mind wandering time directs to now and future, mind wandering is relevant to recent lif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otal frequency of mind wandering during a complicated task and the total frequency of mind wandering during a simple task i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frequency of mind wandering without meta-awareness during a complicated task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e frequency of mind wandering without meta-awareness during a simple task. The said findings indicate the followings: athlete mind wandering is characterized with collectivity; the more complicated the task, the less the athlete knows thathe/she is mind wandering.Key words: sports psychology;mind wandering;thought sampling;athlete在竞技体育中,运动员和教练员“走神”的现象时有发生。

《2024年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范文

《2024年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范文

《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篇一一、引言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学习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移动学习以其独特的优势,如灵活性、便携性、个性化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与教育者的关注。

本文将对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相关研究者与实践者提供参考。

二、移动学习的定义与特点移动学习是指利用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行的学习活动。

其特点包括灵活性、个性化、交互性、即时性等。

移动学习使得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

三、移动学习研究现状1. 研究领域与成果移动学习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教育技术、远程教育、移动计算等。

国内外学者在移动学习的理论、方法、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例如,移动学习的学习模式、学习资源设计、学习环境构建、学习效果评估等方面都有大量的研究。

2. 研究方法与工具移动学习研究采用多种方法与工具,包括实证研究、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

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研究工具也在不断更新,如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为移动学习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手段。

3. 研究应用领域移动学习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

同时,也广泛应用于企业培训、社区教育、远程医疗等领域。

这些应用不仅丰富了移动学习的应用场景,也推动了移动学习研究的深入发展。

四、当前研究热点与问题1. 研究热点当前,移动学习的研究热点包括移动学习的学习模式创新、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学习环境构建与优化、学习效果评估与反馈等。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的智能化、个性化研究也成为热点。

2. 研究问题在移动学习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例如,如何保证移动学习的学习效果?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资源与策略?如何解决移动设备电池续航问题?如何保障网络安全与隐私等。

这些问题需要研究者与实践者共同解决,以推动移动学习的进一步发展。

五、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1. 技术发展推动移动学习创新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的技术基础将更加坚实。

心智游移

心智游移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Vol. 19, No. 4, 499–509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1.00499499·研究前沿(Regular Articles)·心智游移:现象、机制及意义*宋晓兰1 王 晓1 唐孝威2(1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系, 金华 321004) (2浙江大学物理系, 杭州 310027)摘 要 心智游移是一种常见的非自主内源性意识体验, 是意识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存在提示非感官意识在人类意识经验中的重要地位, 以及持续进行的无意识加工对个体生存可能具有的重要意义, 对心智游移的研究是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内新兴的热点课题。

本文重点回顾了关于心智游移的体验内容、与情绪的关系及其相关神经活动方面的研究成果,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心智游移的发生机制及适应性功能。

文章最后总结了目前心智游移研究中存在的定义不清、研究策略和方法过于局限以及研究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应用价值。

关键词 心智游移; 非感官意识; 情绪; 默认网络; 自我意识 分类号B8421 引言心智游移(mind-wandering)是一种常见的意识体验, 指的是个体清醒状态下自发产生的一种意识状态, 此时内源性心理表征在没有外显目标引导的情况下被个体意识到, 个体对这个过程缺乏控制(Smallwood & Schooler, 2006)。

例如没有缘由地想到第二天的计划, 或者突然“回闪”过去的情景, 以及那些突然“闯入”脑中的图像、声音、词语, 都属于心智游移的范畴。

在不同的研究背景中心智游移现象有不同的名称, 如白日梦(daydreaming) (Singer, 1966)、任务无关思维(TUT, task-unrelated thought) (Smallwood, Baracaia, Lowe, & Obonsawin, 2003; Smallwood, Obonsawin, & Heim, 2003)、刺激独立思维(SIT, stimulus independent thought) (Teasdale et al., 1995)、自发思维(spontaneous thought process) (Christoff, Ream, & Gabrieli, 2004)、离线思维(off-task thinking) (Kane et al., 2007)等。

心智游移的研究:理论、方法及进展

心智游移的研究:理论、方法及进展

注 , 心 智 游 移 时 脑 电成 分 的研 究也 有 助 于对 其 机 制 的 了解 。 未 来 的研 究 对
在 心 智 游 移 的产 生机 制 、 能 和研 究 方 法上 可 以有进 一 步 的 发展 。 功
关 键 词 心 智 游 移 执 行 控 制 口 头报 告
中 图 分 类 号 : 8 2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 0 6 6 2 ( 0 2)O —0 0 1 B4 A 1 0 —0 0 2 1 一 10 4 —0
心智 游 移 的研 究 : 论 、 法 及 进 展 / 楠 荼 等 理 方 胡
41
Hem, 0 3 。 在 日常 生 活 中 , 体 也 平 均 i 20 ) 个 有 约 3 % 的 意 识 体 验 可 以 归 人 MW ( — 0 Me
Va , a e & K a i,o 9 。 在 一 项 研 究 中 , yKn, w pl2 o )
S l o mal wo d, 0 ’ Co n r S d e r Ha k l , & n o , u b ry, s el B l n y e, 2 0 al tn a 0 4; S lwo d, Ob n a n, & ma l o o s wi
被 动 系 统 么 ? 在 大 量 无 需 对 环 境 刺 激 做 反
全局 可 用性 假 说 等 。 当前 的 研 究 主 要 基 于 口 头报 告 , 辅 以 问卷 和 量表 , 并

些客 观 指 标 和 认 知 神 经 科 学 的 方 法 也 正 尝 试 着 对 它 进 行 探 究 。 采 用 这
些 方 法 , 智 游 移 的 研 究 已 取 得 了 很 大 的 进 展 。 在 行 为 水 平 上 , 关 研 究 心 相 探 讨 了它 的 时 间属 性 、 元 意 识 的 关 系、 同 因素 对 它 的 作 用 以及 它对 认 与 不 知 加 工 的 影 响 等 ; 认 知 神 经 水 平 上 , 认 网 络 与 心 智 游 移 的 关 系 备 受 关 在 默

心智游移在不同任务中的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

心智游移在不同任务中的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

03
心智游移的影响因素
个体差异因素
智力水平
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心智游移发生的频率和时长可能会 相对较低。这是因为他们通常能够更好地专注于任务, 并具备更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情绪状态
个体的情绪状态可以影响心智游移的发生。例如,当个 体处于焦虑、紧张或压力较大的状态时,心智游移发生 的频率和时长可能会增加。
认知灵活性任务中的心智游移
总结词
在认知灵活性任务中,心智游移与任务表 现呈负相关,即越容易心智游移,任务表 现越差。
VS
详细描述
认知灵活性是指个体在多个任务或情境中 灵活切换和适应的能力。在认知灵活性任 务中,心智游移可能干扰个体对任务的专 注度和适应能力,从而影响任务表现。研 究表明,心智游移程度越高,个体的认知 灵活性任务表现越差。
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生,而且在工作、学习等 各个领域中也经常出现。
心智游移的分类
根据游移的起因,心智游移可分为自发性和触发性的。
自发性心智游移是由于内在因素,如疲劳、焦虑等引起的,而触发性心智游移则是由外部环境刺激引 起的。
心智游移的研究历史
心智游移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的研究主 要集中在心理学领域。
心智游移的潜在机制
注意力分散
心智游移可能是由于注意力分散所致,即个体在执行任务时,注意力不自觉地偏离当前任务,使得思维在不同任务之间跳跃 。
自我意识
心智游移与自我意识密切相关,它涉及到个体对自身思维和行为的觉察与调控。在执行任务时,个体可能会不自觉地审视 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导致注意力偏离当前任务。
情绪调节任务中的心智游移
总结词
在情绪调节任务中,心智游移可能干扰情绪 调节策略的有效性。

心智游移的普遍性和特异性

心智游移的普遍性和特异性

心智游移的普遍性和特异性心智游移,学术界也称之为思维漫游、白日梦或任务无关思维,这些概念共同指向“思维注意脱离当前的任务,产生一些与任务完成无关”的思维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心智游移经常会被理解为“走神”或“开小差”,指的是注意力不能集中在当前任务上的现象,如学生上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当老师讲课时不由自主地开小差等。

围绕心智游移的普遍性和特异性这一主题,在汉斯出版社《心理学进展》期刊中,有论文分别从时间特征、环境特征、年龄特征和临床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既表明心智游移的普遍性,也说明不同情境下心智游移也存在特异性。

理解心智游移的普遍性,可以帮助正视心智游移;理解特异性,为不同情境下应对心智游移提供指导。

心智游移现象与任务完成之间存在紧密关联。

当心智游移发生时,它可能会不利于认知表现和学习成绩。

心智游移并不仅仅是负面的,心智游移对于制定计划、创造性想法的产生有积极影响。

可知,心智游移的发生对任务表现有普遍性的影响,但同时心智游移对不同任务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因此理解心智游移的普遍性和特异性,对于理解心智游移与任务表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心智游移的发生依赖于复杂的大脑活动,临床研究者关注心智游移神经基础的同时,关注心智游移与不同临床症状的关系,如注意缺失多动障碍、阿尔兹海默症、抑郁症和强迫症等。

心智游移作为一种不可消灭的正常的心理过程,对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有重要的作用。

心智游移存在发生时间上的普遍性,也存在高频率心智游移的时间偏向性。

但目前的研究成果并不能回答心智游移的时间特异性问题。

发现心智游移的时间特异性对指导生活、学习、工作有重要意义,如果找到心智游移某个时段的时间特异性,我们可以避免在高频率、密集性心智游移的时间从事高注意力需求的工作,如高速路驾驶等。

心智游移不依赖于环境,可随地发生,但不同环境场景中心智游移的发生也存在差异,研究者很难从中找到规律,但这也是更值得关注的领域,如不同典型职业场景环境中,心智游移的发生频率以及发生原因和造成的后果可能不尽相同,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拓展,关注驾驶员、矿工、学生等之外的工作,尤其是新时代新兴起的对注意要求较高的职业,如电子竞技选手等。

心智游移理论与正念干预研究综述

心智游移理论与正念干预研究综述

第42卷第2期肇庆学院学报V ol.42,No.2 2021年3月JOURNAL OF ZHAOQING UNIVERSITY Mar.2021心智游移理论与正念干预研究综述李东豪(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心智游移通俗来说等于日常生活中的“走神”现象,是一种注意力不集中的认知表现,对生活和学习都会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心智游移相关理论和神经机制方面进行综述,解释心智游移的发生机制并阐述心智游移对活动表现的影响.通过资料发现,正念训练可以减缓心智游移对个体的负面影响,提高个体的注意力和提升学习表现.关键词:心智游移;正念训练;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80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445(2021)02-0090-06心智游移(Mind-Wandering,MW)指持续进行的,每当一个清醒的人没有从事一项对认知有要求的任务时,或从事任务但注意力转向无关信息时,就自然而然发生的精神状态[1].心智游移本质上是一种自发的、无任务的、内部的心理过程,通常不为人所知,并且通常难以控制、记录或复制.根据研究的需求,不同研究者会对其有不同的定义,如“走神”“做白日梦”“任务无关思想”等.“任务无关思想”仅指完成任务时的注意力不集中,而在平时休息或无聊状态时不使用此定义.但不管使用哪种定义,它们的主要特征即:在任务中注意力发生偏移,转向内部心理状态,如焦虑或回忆等.大样本的研究发现,心智游移在占据人们日常思想活动的比例高达46.9%[2].心智游移与日常的学习、工作和运动表现密切相关,如果心智游移出现,转向任务的外部注意减弱,转向内部的心理想法和注意增多,这会导致认知资源转移分配,降低对外部任务加工处理的认知资源和行为绩效.研究发现,心智游移还与消极情绪和心境障碍相关,如焦虑、抑郁、幸福感下降[2]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发现,心境障碍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致命原因[3].另外,如果在驾驶中出现心智游移,会对生命造成威胁.因此,如何减少走神现象的发生是一个重要和迫切的任务.但同时也有文献发现心智游移会带来一些有益性功能,如提前规划未来、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同时面向多任务的能力[4].目前,研究最多的干预方法是正念训练对于减少心智游移现象的作用和机制.正念训练(Mindfulness Training,MT)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仅仅只是关注当下的状态.研究发现无论是短期或长期的正念训练,对于普通人群和思想消极人群减少心智游移都有一定的效果.本研究将系统地对心智游移以往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期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思路和启示.1关于心智游移的相关理论有研究者认为,心智游移的产生是自主意识执行控制发生失败的结果,执行控制的失败导致注意力偏移向以往的经历或情感体验,这可以是在脑海中回忆一幅图片、一段声音或一种感受等,但这个过程作为意识状态的一种,它占用了执行控制资源的事实已经得到文献的证实[5].大部分的心智游移内容与时间指向相关,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在心智游移与时间指向方面,大部分研究发现心智游移偏向于指向将来事件.收稿日期:2020-05-29作者简介:李东豪(1996-),男,广东罗定人,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19级研究生.第2期李东豪:心智游移理论与正念干预研究综述91 MW指向于未来计划的想法是基于理论和共同经验,并受到以下研究结论的支持:默认模式网络(DMN)包括已知的后扣带回皮层,前突神经和海马等区域参与MW过程[6].从行为上讲,MW的内容将根据以往和现在的经验趋向于规划或回顾,这表明MW可以将过去和现在的经验结合起来,以供将来之用.在一项注视任务的研究中,被试者有28.7%的时间心智游移指向将来事件,而指向过去时间的有19.2%[7],这暗示个体容易自然而然地关注并规划未来,但同时也把注意资源偏移了当前任务.执行控制理论认为,心智游移发生时需要与当前执行任务相同的认知资源,因为心智游移使执行控制脱离了当前任务并转移到个体内部目标.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于大量依赖认知和控制资源的任务而言,心智游移发生的概率较小,因为任务占据大部分工作记忆空间.而任务简单时,心智游移就会频繁发生.(2)当认知资源从外部转向内部时,心智游移使信息加工与当前任务处于脱耦状态,外部信息加工的注意资源减少,执行精确度下降.(3)外部任务的控制加工具有显著的目的性,而MW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当个体出现MW时,控制加工往往没有目的性,而是随机联想,注意资源主要集中在内部的心理状态.因此,MW反映的是与个人内部高度相关,而与外部任务没有关联.研究发现[8],当任务频率不断增加时,MW发生的频率会减少,这暗示外部任务加工与MW占用的工作记忆空间是相同的.在一项阅读任务上[9],研究者发现受试者处于MW时,执行控制对外部环境的理解状态处于表面层次,此时阅读能力明显下降.因此,这些研究对执行控制与MW竞争相同的工作记忆空间提供支持.当前关注假说认为,MW的发生与个人的目标、愿望和未来奖励相关.当个体在执行外部任务时,个人目标和愿望等比当前任务更重要,就会触发MW,在任务执行过程中会发生思维混乱,这是一种自主的过程.除了内部想法,外部奖励同样会触发MW.如果个体提前知道未来会获得某些奖励,那么MW触发的频率也会显著增加.资源理论认为,认知过程包括两方面:控制加工和自动加工.根据任务性质不同,所需要的注意资源也有所不同.当个体进行的任务简单或技能熟练程度高时,使用的注意资源相对减少,大脑会采取自动加工;反之,当个体进行的任务复杂度高,且技能不熟练时,注意资源就会集中在外部任务上,使用的执行资源相对增多.同时任务的简单与复杂都有自己的适度范围.如果任务过于复杂,超出个体的认知理解水平,那么MW发生的频率也会显著增加.由此可见,MW的出现与任务特征(难度和时间)相关.在完成简单任务时,个体的注意资源容易从外部任务转移到内部心理并受到外界干扰,个体与外部任务解耦合,与内部心理的其他想法耦合,同时这表明MW仍然处于一个使注意资源得到激活的状态,注意资源只是转移,并没有消失.这一点由解耦合假说来证明.该假说认为MW是一个与外部环境分离的内部过程,因此,它与外部任务进行竞争以引起注意转移.换句话说,MW并不是没有注意力集中,而是从外部任务到持续不断的内部思路的动态重新分配,以确保其连续性.解耦合假说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强调MW状态的维持阶段,维持任务外思维的能力,这需要注意力资源.元意识假设是关于动态精神自我监控的假设,即个体可以识别其思想何时偏离主要任务,并可以动员注意力资源投入到任务上,以此阻止未来的MW.元意识假说解释了个体在MW时如何把注意资源重新分配到当前任务上.在这种假设下,更了解自己当前的心理活动和目标状态的个体,比如经历过正念训练,能够以策略性方式更好地调节注意力,从而抑制和预防不良心理的发生.2心智游移的神经机制目前大部分研究都认为MW与“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l Network,DMN)直接相关.DMN是在静肇庆学院学报第42卷92息时相对活跃而在较高认知负荷的任务中相对抑制的内在脑网络[10].MW可能是由内部信号驱动的,而且很难追溯、复制或报告.但是,功能神经影像学的最新范式为MW研究的发展和建立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默认模式网络”的发现以及随后对自发静止状态神经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为MW的神经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DMN与功能性神经网络有关,其中包括前额叶背/腹侧(dMPFC/vMPFC)、扣带回前/后部(ACC/PCC)、颞叶内侧(MTL)、顶下小叶(IPL)、楔前叶(pC)等[10].与其他功能神经网络相比,DMN具有独特的活动模式:在能量消耗方面和在血液中氧水平依赖性信号方面,在认知要求较高的任务中,默认模式网络的激活水平低于基线水平.而且,与任务相比,该网络在静止时显示出较高的激活级别.DMN有两个主要特征:首先,像MW一样,DMN的活动在休息期间发生,并显示出与认知负荷的负相关关系.其次,在与自我相关的任务期间,内侧前额叶和顶叶区域中与任务相关的激活发生在自相关任务中.这提示在休息时或认知负荷需求减少时,DMN 区域的激活会引起MW,因为MW与自相关任务密切关联[11].研究者最初假设MW与DMN相关是因为在静息时MW发生的频率较高和DMN激活程度高,目前两者更为确定的关系得到的大量文献的验证.McKiernan等人的fMRI研究中发现[12],在给定任务条件下,认知负荷越低,在此任务期间DMN区域的激活程度越高,与休息相比,任务期间DMN的激活程度差异更小.研究发现[5]受试者发现自己在MW时,DMN区域激活明显并占用了执行资源.在Weissman等人的研究中[13],被试者在发生注意疏忽时默认模式网络会呈现正激活,而注意疏忽是由心智游移引起的.除了心智游移在外部任务加工中激活默认模式网络外,有研究发现心智游移激活默认模式网络与具体任务加工和感官、情绪体验相关.例如,后侧扣带作为默认模式网络的脑区之一,对心智游移和记忆编码失败起着重要作用,这提示心智游移的发生与记忆编码失败相关联[14].在疼痛体验中,心智游移会随着疼痛体验使默认网络与中脑导水管附近的灰质连接更强,因为中脑导水管附近的灰质属于阿片剂脑区,它可以介导疼痛抑制;在情绪体验中,如果对受试者连续呈现情绪提示词,在这过程中受试者出现心智游移时,额叶皮层会负责编码与情绪相关的想法,这提示特定的情绪体验可以产生心智游移[15].因此未来研究可以对心智游移的产生机制进行更细致的划分,探讨心智游移发生机制在不同的体验中的差异性,从而对心智游移的神经机制有进一步的了解.3心智游移对活动表现的影响心智游移作为一种无意识的内部体验,占据日常生活个体意识的30%或以上,发生的频率高达46.9%[2],对活动表现无疑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更好划分心智游移发生时个体是否对其感知,Smallwood J等人[16]根据元意识把心智游移分为元意识心智游移和无元意识心智游移.前者指个体知道自己正在心智游移,并会设法将注意力转回主任务,后者指个体需要他人提醒才发现自己正在心智游移,不能意识到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对于心智游移负面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日常学习、工作和运动竞赛中.当心智游移发生时,个体的外部执行资源和内部执行资源会发生焦点竞争,在注意的转移过程会发生执行资源的损耗,个体不能集中注意力对任务进行编码和加工,使当前任务的表现和绩效下降.在阅读能力方面,最近的研究认为,心智游移对阅读表现具有消极影响,如果个体在阅读中发生心智游移,那么个体对文本的接收、选择和组织等认知功能会减弱,利用图式和经验等阅读技巧提取文字信息的速度减慢,并不能有效发挥推理整合文本主题的建构能力,造成阅读正确率下降[9].以往的研究也证明,心智游移发生的频率越高,阅读理解的表现越差,心智游移产生的内部想法会占用加工文本的执行资源和工作记忆空间,使阅读速度减慢[17].另外,根据阅读文本第2期李东豪:心智游移理论与正念干预研究综述93的体裁不同,心智游移对其阅读能力造成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孔海燕等人发现[18],心智游移对初中生阅读散文时会造成显著影响,而对阅读说明文无显著影响,原因可能是散文涉及的情景、人物性格、时间空间等因素较多,个体产生心智游移会不能对文章进行整体性编码和加工;而说明文主要是阐述事实,学生对其进行思考的需求不大.心智游移同时也具有个体差异,如果个体拥有某些注意力问题的症状,比如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焦虑或抑郁等,那么不管做简单或复杂的任务,他们都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而是更多地产生心智游移.有些个体做简单任务会心智游移,但做需要高度集中的复杂任务时能全神贯注.在竞技运动中,运动员常常因为紧张和焦虑等原因产生心智游移.竞技体育中很多运动项目都对注意力要求很高,如射击、篮球、足球、高尔夫等.心智游移会对运动表现产生消极影响.以往研究表明,外部任务的高错误率、反应时和注意焦点遗漏都与心智游移相关[19].运动竞赛的决胜往往在一瞬之间,如果运动员在此时发生“走神”,那么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根据执行控制理论,心智游移会使执行资源偏离当前任务并转移到内部想法,占用工作记忆空间,工作记忆空间的下降会使运动员无法集中于当前任务,导致运动表现下降,这提示运动员在长时间的比赛中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竞赛过程,如果执行控制发生失败,那么心智游移发生的频率会随之增加,执行资源不能集中在比赛的相关信息上,因此降低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和影响比赛成绩.另外,心智游移的产生在不同的运动类型可能会有不同的频率.当技能熟练度达到一定程度并能够自动化时,心智游移的频率会升高.因为运动技能随着练习的增加会达到自动化过程,这提示达到自动化程度的外部任务会更少占用执行资源,并产生更多的内部想法,如闭锁性运动的体操、跳水和投掷运动等.因此,运动员和教练员应对心智游移对运动表现带来的负面影响给予重视,使用相应的训练方法减少心智游移对运动表现的干扰作用,如正念训练.4正念训练对心智游移的干预作用目前正念在学术界得到最多认可的是Kabat-Zinn给出的定义[20]:正念是一种特定的觉察手段,即有意识地对当前的状态进行觉察并不作出任何判断.正念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性格特征或可训练的技术,当它被定义为技术时,就会被称为正念训练.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正念训练还包括正念认知疗法和正念减压训练.正念认知疗法以团体练习为主,目的是减少训练者的消极情绪,如抑郁、焦虑等.正念减压训练以减少训练者的压力水平为主.虽然两者名字不同,但核心理念是相同的:即强化对当前状态的觉察以提高注意力和减缓消极情绪.因此,在面对心理或情绪方面的障碍时,可以通过正念训练作为干预手段去减缓心理症状,简称为正念干预.正念训练可以培养个体对注意力、情绪和身体状态的感知,强调有意识地接纳和体会当下的感觉.正念训练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调节手段,研究表明,正念训练可以减轻焦虑、情绪低落、愤怒、压力、疲劳等情绪障碍,并促进心理健康和幸福感[21-22].在高压力的状态下,个体的工作记忆容量会减少和注意控制能力下降,而正念训练可以明显预防这些消极影响[23].根据如上所述,心智游移往往是因为注意资源不自觉地向内部想法转移,执行功能失败而引起的.研究发现,特质正念度低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报告了较高的心智游移[24].正念训练可以减少心智游移的频率,并改善其对一般人群的表现的破坏性影响.在一项这样的研究中[25],接受了两周正念训练的大学生在GRE测试和工作记忆测试中表现出了改善的表现,并且报告说在完成GRE期间注意力集中,很少发生心智游移.在另一项研究中[26],接受了七周的正念训练的大学生表现出更高的反应准确度,并且在“持续关注反应任务”期间报告更少的心智游移.这表明,正念减少心智游移发生的频率与提高注意力相关.短时的正念训练也有类似的好处[27],与对照组的学生相比,进行8分钟正念呼吸的大学生在阅读肇庆学院学报第42卷94任务中表现出较少的注意力失调.Banks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了相同的结果[28],对于参加了为期一周、每天15分钟的正念训练的参与者,在工作记忆力测试期间显示出工作记忆力的改善或心智游移的减少.因此,研究在正念训练对心智游移的特定影响中有不同的结果.对于普通人群,长时间和短时间的正念训练有效地减少了心智游移的发生、改善工作记忆容量并提高任务绩效.5总结与展望作为普遍存在的认知现象之一,虽然心智游移可能会影响个体对外部任务的加工质量和效率,但同时也为创造新思想提供了可能.目前与心智游移相关的主要理论有执行控制理论、当前关注假说、资源理论和元意识理论.关于心智游移产生的神经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默认网络上,但研究结论还没有得到统一,未来的研究应该为此提供直接和确切的证据.同时,以往大量研究发现正念训练可以有效干预心智游移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在未来心智游移带来的积极效果也应该得到重视,这有利于进一步通过合理使用大脑功能以改善个体的生活质量.参考文献:[1]SMALLWOOD J,O'CONNOR R C,SUDBERY M V,et al.Mind-wandering and dysphoria[J].Cognition and Emotion,2007,21(4):816-842.[2]KILLINGSWORTH M A,GILBERT D T.A wandering mind is an unhappy mind[J].ence,2010,330(6006):932-932.[3]罗跃嘉.心理健康与情绪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03.[4]MOONEYHAM B W,SCHOOLER J W.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Mind-Wandering:A Review[J].Canadi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2013,67(1):11-18.[5]SMALLWOOD J,SCHOOLER J W.The Restless Mind.[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6,132(6):946.[6]ANDREWS-HANNA J R.The brain's default network:Anatomy,function,and consequence of disruption[J].Dissertations&Theses Gradworks,2009,volume1124(10):1-38(38).[7]ANDREWS-HANNA J R,REIDLER J S,HUANG C&BUCKNER R L.Evidence for the Default Network's Role in Sponta-neous Cognition.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2010,104,322−335.[8]FORSTER S,LA VIE N.Harnessing the wandering mind:The role of perceptual load[J].Cognition,2009,111(3):345-355.[9]吴国来,周曼,阴晓娟,等.走神对中文阅读绩效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015(003):329-334.[10]ANDREWS-HANNA J R.The brain's default network:Anatomy,function,and consequence of disruption[J].Dissertations&Theses Gradworks,2009,volume1124(10):1-38(38).[11]BUCKNER R L,ANDREWS-HANNA J R,SCHACTER D L.The Brain's Default Network Anatomy,Function,and Rele-vance to Disease[J].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2008(1124):p.1-38.[12]MCKIERNAN K A,D’ANGELO B R,KAUFMAN J N&BINDER J R.Interrupting the"stream of consciousness":An fM-RI investigation[J].neuroimage,2006,29(4):1185-1191.[13]WEISSMAN D H,ROBERTS K C,VISSCHER K M,et al.The neural bases of momentary lapses in attention[J].NatureNeuroscience,2006,9(7):971-978.[14]MAILLET D,RAJAH M N.Dissociable roles of default-mode regions during episodic encoding[J].Neuroimage,2014,89:244-255.[15]邓玉琴,王珏,丛丰裕,等.心智游移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J].磁共振成像,2019,10(04):66-72.[16]SMALLWOOD J,MCSPADDEN M,SCHOOLER J W.When attention matters: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wanderingmind[J].Memory&Cognition,2008,36(6):1144-1150.[17]SMILEK D,CARRIERE J S A,CHEYNE J A.Out of Mind,Out of Sight:Eye Blinking as Indicator and Embodiment ofMind Wandering[J].Psychological Science,2010,21(6):786-789.[18]孔海燕,孙雨,宋广文.心智游移、工作记忆对初中生阅读理解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v.16(03):76-84+91.第2期李东豪:心智游移理论与正念干预研究综述95[19]李洁玲,姚家新.运动员心智游移: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6,052(006):43-50.[20]KABAT-ZINN J,MASSION A O,KRISTELLER J,et al.Effectiveness of a meditation-based stress reduction program in thetreatment of anxiety disorders.[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92.[21]BAER R A.Self-Focused Attention and Mechanisms of Change in Mindfulness-Based Treatment[J].Cognitive BehaviourTherapy,2009,38(sup1):15-20.[22]WILLIAMS J M G.Mindfulness,Depression and Modes of Mind[J].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2008,32(6):721-733.[23]JHA A P,STANLEYE A,KIYONAGA A,et al.Examining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Mindfulness Training on WorkingMemory Capacity and Affective Experience[J].Emotion,2010,10(1):54-64.[24]SELI P,CARRIERE J S A,SMILEK D.Not all mind wandering is created equal:dissociating deliberate from spontaneousmind wandering[J].Psychological Research,2015,79(5):750-758.[25]MRAZEK M D,FRANKLIN M S,PHILLIPS D T,et al.Mindfulness Training Improves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andGRE Performance While Reducing Mind Wandering[J].Psychological Science,2013,24(5):776-781.[26]MORRISON A B,MERISSA G,ROGERS S L,et al.Taming a wandering attention:short-form mindfulness training in stu-dent cohorts[J].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2014(7).[27]MRAZEK M D,SMALLWOOD J,SCHOOLER J W.Mindfulness and mind-wandering:Finding convergence through op-posing constructs.[J].Emotion,2012,12(3):442-448.[28]BANKS J B,WELHAF M S,SROUR A.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brie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training[J].Consciousness&Cognition,2015,33:277-285.Mental Wandering Theory and MindfulnessIntervention:A systematic reviewLI Donghao(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cience,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006,China)Abstract:Mind-wandering is equal to the phenomenon of“mental wandering”in daily life.It is a cognitive Abstractmanifestation of inattention,which has a certain negative impact on life and learning.In this paper,we used the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to explain the mechanism and the impact of mind-wandering on activity performancefrom the relative theory and neural mechanism of mind-wandering.It is found through literature that mindfulnesstraining can alleviat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mind-wandering on individuals and improve their attention andlearning performance.Keywords:mind-wandering;mindfulness training;systematic review(责任编辑:宋先红)。

心智游移测量方式研究新趋向

心智游移测量方式研究新趋向

[ J ] . 心理 科 学进展 ,2 0 1 1( 4) [ 责任编辑:庞远燕 ]
建筑在苏州地区诸多景点都被作为特色推荐 , 造成了概念的 重复和同质化的加剧。 这就需要开发者通过横向比较排除相 同元素 , 提取特色元素。 衣堂的彩绘是其特色,添加到建 筑上 ,就能 够获得 建 筑形制 的特殊性 。 第二,与院校合作 , 发挥人才优势 。苏州及周边地区创 意产业发达 , 设计专业 院校很多 , 人才优势明显 。 让专业人 才参与到文化产品的开发中来 , 不仅能够利用人力资源的优 势, 更能 使社 会创 意力 量关 注地 域文 化 , 有 利 于规 范化创 意 文化 市 场 的形成 。
【 关键词 】心智游移 探针法 客观测量 【 中图分类号 】 B 8 4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4 8 1 0( 2 0 1 4) 2 7 —0 1 9 9 — 0 1
现象背后的脑活动模式 ,证明了当 Mw 发生时 ,警觉性和 感觉加工都会减弱。但 眼部追踪技术和各种成像或脑电技 术, 需要结合 口头报告探针的方式 , 客观指标一般作为主观 指 标 的补充来 操 作 。 行 为 指 标 与 口头 报 告结 合 的方 法 目 前 使 用 最 多 的 仍是 对反应的持续性注意任务 S A R T ,只对大概率刺激反应 ,其 任务的正确率作为 Mw 的指标。用逐字逐句阅读范式实时 预测被试是否报告 MW ,对单个单词的反应时基于其 Mw 的报告 ,这提 供 了一 种 被试 不 用 报告 心智 状 态来 研究 Mw
测量 的主要 方法 。
MW 并不能直接用客观指标 的测量来推测 , 这也是研究 者一般将客观指标作为主观指标的辅助工具的原因。当然 , 主观测量也存在着效度的考验。 Me l a i n a 和S c o a设计 了一个 诚实启动任务来降低主观测量的偏见 , 给被试呈现一个 目标 单词作为启动任务 , 然后呈现 目标单词的三个近义词, 要求

运动员心智游移: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

运动员心智游移: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
CH玳 A S PORT S CI ENCE AND TECHNOL OGY
Vo L 5 2 , No . 6 4 3 — 5 0 , 2 0 1 6 .
运 动 员 心智 游移 : 基 于 扎 根 理 论 的 质性 研 究
At h l e t e ’ S Mi n d Wa n d e r i n g : Qu a l i t a t i v e
Ab s t r a c t : Th i s p a p e r a i me d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o f t h e a t h l e t e ’ S I I 1 i n d wa n d e r i n g a d n b u i l d “ a t h l e t e ’ s mi n d wa n d e r i g n p r o c e s s mo d e l ” . 1 8 a t le h t e s we e  ̄l r e c t e d f o r a s e mi — s t r u c t u r e d i n —
Re s e a r c h Ba ed s o n Gr o u n de d The o r y 李 洁玲 , 姚 家新 。
L I J i e — l i n g , YAO J i a — x i n z
摘 要: 旨在探 索运动 员心 智游移 的结 构 , 构 建“ 运动 员心智 游移 过程 模 式 图” 。对 l 8名运 动 员进行 半 结构化访谈 , 应 用 , I 、 , ( )l 1 . 0质 性分析 软件 , 根 据扎根 理论 时电子 文本进行 编
文章 编 号 : 1 0 0 2 — 9 8 2 6 ( 2 0 1 6 ) 0 6 - 0 0 4 3 — 0 8 DO I : 1 0 . 1 6 4 7 0 / j . c s s L 2 0 1 6 0 6 O 0 7

心智游移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心智游移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心智游移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邓玉琴1,王珏1,丛丰裕2,周成林1*“一不留神”“稍不留神”是对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心智游移现象的生动描述。

心智游移又称为走神,是思维内容不在当前任务状态中,转移至自我产生的想法和感受上,它占据个体清醒思维状态的30%~46.9%[1-2]。

在不同的情景中,心智游移现象存在不同的理解与名称。

在日常生活中,大脑会自动冒出一些想法或自发思维,此类心智游移被理解为白日梦。

在实验认知任务中,实验刺激呈现时,个体从当前任务中分心,自动思考与任务无关的想法,此类心智游移被界定为与当前任务无关想法,或与当前刺激呈现无关的想法。

虽然有研究表明心智游移可以提高创造力,但不容忽视心智游移会损害认知任务表现,干扰阅读理解,影响学业成绩[1]。

在交通驾驶中,司机的心智游移可能会影响其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而酿成严重的交通事故[2]。

当过度心智游移变成慢性时,对认知表现和情绪健康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例如无意识心智游移与抑郁等负性情绪有显著相关[3],过度心智游移与注意多动障碍的症状有显著正相关,躁郁症也与过度心智游移有显著相关[2]。

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深入地理解心智游移的认知神经机制,以理解不同心智加工对大脑信息处理的影响,为心智游移的认知理论提供坚实的神经基础,以便为心智游移所带来的认知障碍的评估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

1 心智游移的主要研究方法经验采样是心智游移最主要的方式,该方式又分为两种方法[2]。

第一种方法是在实验过程中,间歇性地打断被试,询问其是否心智游移了?问其在当下或之前的时间窗内的内心体验,该方法被称为探针式检测方法。

有研究者考虑到间隙性的询问会打断实验任务的流畅性,故换成让被试自己主动报告其何时开始心智游移,即称为自我检测方法。

第二种方法则不是在实验中采集心智游移的内容,而是在实验完成之后通过问卷方式让被试回忆之前执行实验任务时产生的想法,称为回顾性方法或者开放式方法,让被试用语言描述之前完成认知任务时的内心体验。

人类意识流的重要构成部分--心智游移

人类意识流的重要构成部分--心智游移

人类意识流的重要构成部分--心智游移宋晓兰;唐孝威【摘要】Mind wandering, or daydreaming, is referred to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conscious experience of human being was spontaneously occupied by the internal mental representation, and it is such a ubiquitous status that everyone could experience everyday. Although mind wandering was regarded as the BUG in the attention system of human being, with the deeper and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mind wandering, the researchers have began to take a more comprehensive view of mind wandering, including its costs and benefits. Today the hot interest of the human brain energizes the study of mind wandering. Mind wandering is not only the working style of human mind, but also the embodiment of the intrinsic self-organization in the human brain. We describe the phenomenon of mind wandering, its research progress, and the principle view in thisfield. The pro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in the research of mind wandering is given in the end.%心智游移是指人类意识体验自发地被内源性的心理表征所占据的现象,又称为“白日梦”,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不断经历着的意识状态。

运动员心智游移认知结构模型研究--基于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

运动员心智游移认知结构模型研究--基于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

运动员心智游移认知结构模型研究--基于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孙福成;陈欣;李波;马玉芳【摘要】采用自编的《运动员心智游移认知结构问卷》,运用问卷法、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构建并验证了三个初阶因子的运动员心智游移认知结构模型。

研究表明:运动员心智游移因素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其基本结构由任务、环境和情绪等三个因子构成。

研究为运动队评估运动员心智游移认知取向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工具。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s wel1 as EFA and CFA,a cognitive structural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mind wandering of athletes.The mode1 reveals the typica1 phases and factors of mind wandering.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effective and reliable cognitive structure of mind wandering consist of threedimensions,namely,task,environment and emotion.The mode1 may be used as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empirical tool for sports teams to evaluate cognitive orientation of athletes.【期刊名称】《四川体育科学》【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4页(P33-35,78)【关键词】运动员;心智游移;结构模型;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作者】孙福成;陈欣;李波;马玉芳【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体育部,江苏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体育部,江苏南京,210095;南京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工业大学体育部,江苏南京,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4.82心智游移(mind-wandering)是指个体在清醒状态下,注意偏离当前任务目标,转而加工内源性信息的一种常见心理现象[1]。

持续注意任务活动中心智游移表现与干预方法研究

持续注意任务活动中心智游移表现与干预方法研究

持续注意任务活动中心智游移表现与干预方法研究李洁玲;姚家新;李欣【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7(023)004【摘要】目的分析持续注意任务中发生心智游移对操作表现的影响,并研究应对干预措施.方法 2016年12月,采用持续注意反应任务范式对37名运动员进行检验,测量技术指数、反应时变异和反应正确率.结果有效参与者25名.复杂任务中的技术指数显著低于简单任务(t(35)=-8.019,P<0.001).复杂任务中心智游移的go平均反应时变异与简单任务中心智游移的平均反应时变异无显著性差异(t(23)=-1.575,P=0.129);心智游移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1,23)=0.488,P=0.492);心智游移类型与任务难度交互作用不显著(F(1,23)=0.054,P=0.262).复杂任务中心智游移的平均反应正确率与简单任务中心智游移的平均反应正确率无显著性差异(t(23)=-1.046,P=0.307);心智游移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1,23)=0.119,P=0.733);心智游移类型与任务难度交互作用边缘显著(F(1,23)=3.608,P=0.070).结论在复杂持续注意任务中个体的元意识心智游移会带来消极影响;应用正念训练和任务参与训练可以有效应对心智游移.【总页数】5页(P470-474)【作者】李洁玲;姚家新;李欣【作者单位】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市100084;天津体育学院健康与运动科学系,天津市300381;中国智力和发展性残疾分级、评估和康复(运动)重点实验室,郑州大学,河南郑州市4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相关文献】1.微视频自主学习中的心智游移、学习行为与学习绩效研究 [J], 龚朝花;李倩;刘小会;龚勇2.持续性注意测试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中的应用评估与护理干预 [J], 王晓晖;王惠梅3.外显态度对任务中个体心智游移的影响--以四、五年级学生为例 [J], 张翼4.心智游移理论与正念干预研究综述 [J], 李东豪5.社会支持对智能化矿井矿工违章行为的影响——缓解职业倦怠和心智游移的方法研究 [J], 张晶;栗继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李冲.关于老年人与年轻人心智游移频率差异的实验研究[D].杭 州: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2
[6]张敏.情绪对心智游移的影响及心智游移对情绪的调节[D].杭州: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2 [7]罗慧婷.心智游移的问题解决功能初探[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2012
在心智游移的前瞻偏向,未来指向的心智游移频率远多 于过去指向心智游移频率。但并不是所有未来指向的心 智游移都有助于前瞻记忆的表现,只有心智游移出现在 适应情景(心智游移的内容与前瞻记忆意向信息相关) 中才有助于前瞻记忆的表现。
3、心智游移与问题解决中的创造力
♦ 无论是从心智游移的游离性特征还是注意偏离当前任务,从
二、心智游移的理论
心理基线的观点
心理基线观点认为心智游移是人的一种心理基线状态。 当前任务如果不再需要意识控制时,个体的注意会停留在心智 游移这一心理基线状态下,如果当前任务需要意识控制时,个体 的注意会从心理基线状态跳转到对当前任务(Mason, et al., 2007b)。 ERP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心智游移行为指标的反应与α波的出 现有较强的同时性,而α波则是大脑静息态的主要脑电波,这 表明大脑的基线状态与心智游移的出现有关; FMRI的研究表明当个体报告无关任务思维时默认网络被激活, 而默认网络是大脑皮层中当个体休息或者在扫描中静息状态下 激活的区域,默认网络在心智游移时有更强的激活支持了心智 游移是心理基线的观点。
思维取样:指在实验情境中,让被试在完成某项任务时不时地报 告自己的意识体验;
经验取样:是指在日常情境中,随机地提醒被试完成简短的问卷, 让其报告当时的意识体验及背景信息,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
♦ 根据获取方式的不同,
分为探针式(probe-caught)和自
我发现式(self caught)两种。
在探针式报告中,被试会在完成任务时或自然情境中被突 然打断,要求其报告当时的意识状态(Schooler,et al,2004), 这一打断好比插入了一根/探针,可以探测到自己当时并 未发现的MW。 在自我发现式报告中,被试需监控自己的意识状态,一旦 发现MW便报告(Giambra,1993),该方式依赖于被试对意 识的监控能力(Schooler,et al,2004),因此只能得到自己觉 知到的MW的频率。
采用被试间实验设计
首先运用气质类型调查表筛选出典型的胆汁质、粘液质、 多血质、抑郁质的个体,分为四组。然后在自然情境与 实验情境下分别探查个体出现心智游移的频率是否有差 异。在自然情景中可以使用经验取样法收集个体出现心 智游移的频率,而在实验情境下使用持续注意反应任务, 以持续注意反应任务的错误率作为心智游移频率的指标 。
♦ 表征形式上:
包括语义性和情景性两类。前者指那些没有背景色彩 的心理表征涌现,可以是言语性质的内容,也可以是表象 性质的内容,如一个词、一段声音或一幅图像;后者指带 有鲜明的情景性特征的心理表征涌现, 有时间、地点、 场景等作为背景, 可以是对过去事件的情境记忆,也可 以是以情景性方式出现的对未来的计划和想象。


Contents
一、心智游移的定义、内容 二、有关心智游移产生机制的理论
三、心智游移的研究方法
四、心智游移的有关研究 五、自己的反思
一、心智游移的定义、内容
1、心智游移的定义
心智游移(mind-wandering)作为一种典型的自发思维,它是一种常见 的意识体验, 指个体清醒状态下自发产生的一种意识状态, 此时内源 性心理表征在没有外显目标引导的情况下被个体意识到, 个体对这个 过程缺乏控制(Smallwood & Schooler, 2006)。例如没有缘由地 想到第二天的计划, 或者突然“回闪”过去的情景, 以及那些突然
主要集中在心智游移的老龄化研究上,其主要采用反映生活中 自我觉知的心智游移自评问卷以及持续注意反应任务中心智游 移的即时思维取样两种基本范式,结合心智游移的客观行为指标, 系统考察老年人和年轻人在心智游移频率上的差。 研究发现:老年被试在自我评定的心智游移频率比年轻被试低, 但是在心智游移的客观指标上,老年被试的心智游移频率并不 比年轻人少。这不一致的研究结果可能是因为心智游移的自我 报告受到其对心智游移的接纳程度的影响。也发现了老年被试 对心智游移的元意识能力更低,即在因心智游移而犯错误后的 注意调节能力更差。
制对低频目标刺激的按键反应,因此在任务中对低频目 标刺激的错误反应可以认为是出现心智游移的标志。那 么持续注意反应任务的错误率即为心智游移的频率指标。

眼动特征、心率、皮肤电也作为心智游移的辅助指标。
(心智游移通常伴随着心率的增加和皮肤电的降低。)
四、心智游移的主要研究
1、心智游移与情绪

心智游移和情绪的关系首先表现在心智游移内容的情绪特征和个体情 绪之间的一致性上。自传体记忆研究发现,非自主自传体的涌现存在 情绪一致性效应,即想起积极的个人过去事件往往伴随着个体当时的 积极情绪;另有研究证实, 消极情绪下的个体更容易想起消极的过去 经历, 积极的情绪让人易于想起正性的过去经历, 这种消极或积极的 记忆提取强化了个体当前的情绪。
执行控制失败理论
执行控制失败理论认为心智游移不需要占用认知资源, 它是持续自动产生并受到执行控制阻止而让其无法被个 体注意到,也就是说,如果执行控制失败就会导致个体无法 保持对当前任务的注意,从而注意到心智游移 (McVay&Kane,2010)。
三、心智游移的研究方法
1、口头报告法 ♦
根据获取来源的不同,分为思维取样(thought sampling)和经验 取样(experience sampling)。
认知资源分配理论
认知资源分配理论认为心智游移过程需要占用认知 资源,而且是不受意识控制的。该理论从认知资源分配的 角度来解释心智游移的机制,当前任务如果是需要占用较 多认知资源的,势必会造成同样需要认知资源的心智游移 缺乏足够的认知资源可用,导致心智游移减少,随着个体对 任务熟练度的提高,任务对认知资源的需求降低,更多的认 知资源可投入心智游移,从而使心智游移频是否有差异?
虽然心智游移现象人人都有,并且可能时时有,但是不同个体 出现心智游移的频率却有所不同。有研究发现个体的神经症得 分与心智游移的频率呈正相关。那么不同气质类型的个体出现 心智游移的频率是否有所不同? 根据四种气质类型与艾森克人格内外倾、神经质两个维度的关 系,得知胆汁质和抑郁质处在神经质这一维度的不稳定区间, 而多血质和粘液质则处在稳定区间;又由于抑郁质处于内外倾 维度的内倾区间。 所以提出假设:抑郁质的心智游移频率最高,其次是胆汁质和 黏液质,心智游移频率最低的是多血质。
♦ 关于心智游移与问题解决的研究发现:个体的心智游
移特质与其创造力倾向有正相关,即心智游移频率越高 的被试,创造力也比较高。在复杂问题决策上,心智游 移组被试不仅比有意识思考组被试更易做出较多的最优 选择,还做出更少的最差选择。也就是说心智游移使被 试在复杂问题决策上享有更低的决策风险。
4、心智游移频率的年龄差异研究
有助于摆脱思维定势来看,都说明心智游移很有可能成为创造 性和灵感的一个来源。当个体发生心智游移时,这种不受控制 的特性有助于个体突破思维惯性,具有类似发散性思维的特征; 心智游移以发散性的方式对之前没有來得及加工的信息进行进 一步加工,很有可能促进之前未解决的问题解决。“顿悟”的 体验或“啊哈”现象可能就是因为通过心智游移对某些相对较 为遥远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而产生的结果。当个体发生心智游 移时,其思维转变为一种更加自发性的,较少受认知控制的思维 模式,此种思维形式有助于个体拓展相关信息范围,有助于产生 更有创造性的思想。

心智游移和情绪的关系还表现在消极情绪对心智游移频率的影
响上,以往研究发现:消极情绪往往引起更频繁的心智游移, 尤其在负性情绪障碍个体身上。在自然情景下个体的情绪越焦 虑,心智游移发生频率越高;个体的情绪越抑郁,心智游移发 生的频率也越高。
2、心智游移与前瞻记忆
有关研究发现:无论是自然情景还是实验前景下,均存
五、自己的反思
♦ 有关心智游移研究存在的问题:
由于在不同的研究背景中,心智游移有不同的名称, 所以心智游移一直没有统一的操作性定义。
目前研究心智游移的方法主要依赖与自我报告法,这 就不可避免地使心智游移受到个体主观性的影响。 大部分有关心智游移的研究都集中在心智游移对目前 工作任务的影响,以及心智游移与负性情绪关系的研 究上,而关于心智游移的积极功能的研究却很少。 心智游移的深层脑机制也有待探究。
2、问卷调查法
想象加工问卷(imaging processes inventory,IPI)中的白 日梦频率量表(daydream frequency scale)常被用来研究MW 频率。
3、行为指标法 ♦ 持续注意反应任务
它是传统的go/no go任务的变式,该任务主要随机呈现 高频的非目标刺激以及低频的目标刺激,被试的任务是对 目标刺激不作按键反应(即go),而要非目标刺激进行按键 反应(即no go)。高频的非目标刺激会较易造成刺激按键 的自动化反应,个体只有时刻对呈现剌激保持注意才能抑
“闯入”脑中的图像、声音、词语, 都属于心智游移的范畴。
2、心智游移的内容可以从表征形式、时间指向特 征 以及与个人自我的关系三个角度来分析 :

时间指向上:
包括将来指向、过去指向、现在指向的心智游移。
♦ 与个人自我关系上:
心智游移时的意识体验与个体的当前关注(current concern)有密切联系。
有关心智游移现象的 研究综述
姓名:朱云莉 学号:132383
参考文献:
[1]张绍君,余林.心智游移产生机制:执行功能还是执行失败[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3). [2]胡楠荼 ,许百华.心智游移的研究:理论、方法及进展[J].应用 心理学,2012,18(1):40-49. [3]江雷.心智游移与前瞻记忆关系的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2013. [4]宋晓兰,王晓,唐孝威.心智游移:现象、机制及意义[J].心理科 学进展,2011,19(4):499-5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