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

合集下载

孔孟食道

孔孟食道

孔孟食道对现代生活的影响胡雨洪中国饮食色香味俱佳, 满足眼口鼻等感官, 饮食文化更是历史悠久, 滋润心灵。

孔子和孟子作为儒学的至圣和亚圣, 奠定了儒家饮食文化在传统饮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好美之心, 人皆有之, 对美食的追求是人的本能之一。

孔子说"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

( 《论语》)事实如此, 米舂得越精越口感好, 肉切得越细越入味。

美食越精细, 制作和烹饪耗费的时间和心思越多, 蕴含的敬意也越浓。

"鱼亦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两者不可兼得, 舍鱼而取熊掌也"。

( 《孟子》)鱼肉和熊掌都是喜欢吃的美食, 但是非得二选一时, 孟子当然选择更加珍贵、更加难得的美味佳肴——熊掌。

孔子对饮食的“挑剔”流传千古。

“食殪而餲, 鱼馁而内败, 不食。

色恶, 不食。

臭恶, 不食。

失饪, 不食。

不时, 不食。

割不正, 不食。

不得其酱, 不食。

肉虽多, 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 不及乱。

沽酒市脯, 不食。

不撤姜食, 不多食。

”( 《乡党》)孔子对色香味要求严格: 颜色难看不吃, 腐烂发臭的食物不吃, 气味难闻的食物不吃, 没有调味酱不吃。

孔子对吃多吃少有讲究: 肉虽多, 但不多过主食; 只有酒不限量, 但不能喝醉; 吃完了, 姜不撤除, 但不多吃。

孔子认为饮食要应时、守礼: 不合时节的食物和不按一定方法切割的肉, 不吃; 孔子饮食注意卫生, 从市场上买来的酒肉, 不吃。

人活着, 要好好饮食、安全饮食。

《礼记》:“饮食男女, 人之大欲存焉。

”饮食是人正常的“七情”之一, 要好好对待, 否则病从口入。

孔子不吃腐败的食物和从市场上买的食物, 这是为了饮食安全起见。

随着食品生产的工业化、规模化, 就餐方式的方便快捷化等, 大多时候, 我们无暇顾及味觉的感受力。

日常食品越来越丰富, 但良莠不齐的饮食市场使我们对吃的东西越来越疑惑不安。

精益求精的美食追求, 是千年来中国饮食得以发展的源动力, 影响深远。

庄子的饮食思想。

庄子的饮食思想。

庄子的饮食思想。

庄子简朴的饮食观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晚期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人。

著名哲学家,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有神的主宰。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

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

在《庄子》这部著作中,庄子勾勒出了圣人的生活状态,表达了理想的生活境界,亦宣扬了他的饮食观念。

《天运》云:“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

”《人世间》云:“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

”《大宗师》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思深深。

”在庄子的观念中,饮食就是要“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主张清心寡欲过一种简朴单纯的生活。

“其食不甘”即不追求美味,是真人的饮食状态,宣扬了庄子简朴的饮食观,不追求珍馐美味。

因为“五味浊口,使口厉爽”,过分追求美味,追求感官的刺激,会丧失人的本性,庄子提倡过一种简单纯朴的生活,以恢复人的本真状态。

《达生》篇言:“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这说明饮食要有限度,过于追求是十分危害的。

老子也曾说过“圣人为腹不为目”,与庄子表达的是同一个道理,即圣人饮食只求适度,而不贪欲无度。

在食物品种极为丰富的今天,这个道理依然适用,用此来规范人们的饮食是最好的。

多少人从追求吃喝开始,继而追求玩乐及其他方面的享乐,身心越来越放松,越来越不知道自己有益的追求而腐败堕落。

饮食是一种自控能力,是一种节制。

在庄子的理想生活境界中,最高的境界莫过于《逍遥游》“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平四海之外”。

这是一种极美妙的境界,不吃五谷这些人间的农产品,追求精神上和行为上的绝对自由。

这是神的境界。

当然对于人来说,这样的饮食观念是不可取的。

食物,作为保持体内热量和维持人生命的基本原料,是人维持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动力来源。

春秋后期的思想家墨翟有此论述:“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

简述孟子的饮食观点

简述孟子的饮食观点

简述孟子的饮食观点
孟子的饮食观点
一、礼不可以省
孟子认为,宴饮日常饮食应当有“礼”,而“礼”是为人处世的准则或遵守。

孟子说:“礼,让人安放心志,成就大义。

所以说,宴饮若无礼,是一
团乱麻,也没有令人安心的价值”。

这里的“礼”提倡的是宴饮中的文明,得体,端庄,显示出乐宴之中更多的情调和情趣,使宴会变得更惬意。

二、知用饮食
孟子认为,人在进食时应该有所节制,有清雅,有节俭,“用饮食无过
于其合,不可以省礼而已矣”。

孟子进一步提到:“君子贫乏质朴以合,则安详矣,不殊好贵之物而已矣。

”也就是说,只要餐食搭配得当,不
必追求贵贱,便可以让人安详的饮食。

三、合理饮食
从孟子的观点来看,人们在饮食方面应当有所知晓,不可盲目攀比,“饮食安在知而行之”。

他还主张:“应知其人,以定其饮食,君子贵其
节制,小人慢其饮食”,认为饮食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当有所把握,而
不可盲从或攀比,应该依自身情况进行饮食搭配。

四、注重营养
孟子也提到了营养的重要性,他认为,“饮食不足者,国必亡”,应当注重养生,不可整日吃喝,要遵循“节制为本,勿以偏食,不可以生活日贪”的原则,让饮食不仅能满足味觉,更能保护和增强身体的营养的水平,以达到调理一身体气的目的。

孔子的饮食之道

孔子的饮食之道

礼食
• 中国是一个崇尚礼仪的 国家,无论从古代的 “饮和食德”,还是到 今天的现代饮食文明, 都充分体现了文化古国 的文明饮食风貌。然而, 这种传统美德的形成, 毫无疑问与孔子倡导的 “礼食”思想有一定的 渊源
•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不得志,经历了许多 生活纷扰,可是他仍活了73岁。人生七十 古来稀,应该说,孔子是长寿的,这与晚 年科学饮食有关。
• 2、饮食要讲究时、 节、度
3、饮食要讲究卫生
4、烹饪、调味要讲究养生之 道
倡导人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 “君子谋道,不谋食” • 在孔子看来,人生的意义不只是为了求得
几餐美食,更重要的是树立起远大的理想 和政治抱负,培养良好的进取心,确定正 确的人生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美食是经过精巧烹调、色香味俱全的菜肴, 能刺激人的食欲,使人胃口大开。现代很 多营养学家都主张:保健食品应该是美食,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我们应提倡家庭美食。 美食并非豪华的宴会,并非宾馆、高级酒 店的菜肴。“美食精细以颐年”,对老年 人来说,这不是一种奢求,而是养生的需 要。
提倡科学饮食
1、主张饮食简朴
美食精细以颐年对老年人来说这不是一种奢求而是养生的需1主张饮食简朴3饮食要讲究卫生4烹饪调味要讲究养生之在孔子看来人生的意义不只是为了求得几餐美食更重要的是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政治抱负培养良好的进取心确定正确的人生观
孔子的饮食之道
• 孔子的饮食言论,表面上不过是片 言只语,不成系统,但透过这些不 完整的论述所体现出来的饮食思想, 不仅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影响大,而 且对后世孔府饮食文化的形成奠定 了理论基础。孔子的饮食思想丰富 而具体,并且与实践相结合。
• 由于儒家思想在历代中国统治阶层 中占有至高无上的正统地位,使孔 子的饮食思想对整个中华民族饮食 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很大的影 响作用。

孟子饮食小故事

孟子饮食小故事

孟子饮食小故事孟子,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至今仍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孟子提倡“民以食为天”,强调饮食对于人的重要性。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饮食的小故事,领略这位圣人关于饮食的智慧。

故事一:孟子与梁惠王论饮食梁惠王曾问孟子:“寡人听说,圣人饮食必有礼法,是这样吗?”孟子回答:“君王所言极是。

饮食之事,关系重大。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饮食得当,身体才能健康,国家才能安定。

”孟子接着说:“圣人饮食,注重营养均衡,五谷杂粮、蔬菜水果、鸡鸭鱼肉,都要搭配得当。

而且,圣人饮食有度,不浪费一粥一饭,珍惜食物,这也是对天地、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梁惠王听后深受启发,决心在国内推广孟子关于饮食的教诲,让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故事二:孟子教子饮食之道孟子有一个儿子,名叫孟仲。

孟仲小时候,孟子就教他饮食之道。

孟子说:“饮食要有节制,不可暴饮暴食,也不可偏食挑食。

食物要新鲜,烹饪要得当,这样对身体才有益。

”有一天,孟仲在朋友家吃饭,主人上了一道菜,味道鲜美,孟仲忍不住多吃了一些。

回家后,孟子问他:“今天的饭菜如何?”孟仲说:“味道很好,我多吃了一些。

”孟子教导他:“虽然美味,但也要适量。

过量饮食会损伤脾胃,影响身体健康。

”孟仲听从父亲的教诲,从此饮食有度,身体也变得更加健康。

故事三:孟子提倡素食孟子在饮食方面,提倡素食。

他认为,素食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体现了对动物的仁爱。

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孟子主张,人们应该多吃蔬菜、水果、五谷杂粮等素食,既能满足身体所需,又能减少对动物的伤害。

这种观念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孟子的饮食小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圣人关于饮食的智慧。

他强调饮食要有度、营养均衡,提倡素食,尊重生命。

这些教诲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解读_孔孟食道_的现实意义

解读_孔孟食道_的现实意义

C Y W H餐﹃孔孟食道﹄江苏姥海鸿\文解读“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当数被人们广为传颂的孔孟食道的流行语。

孔子与孟子都是春秋战国时代人,相隔近两个世纪,但他们的思想却有高度的师承关系与统一性,虽说皆为封建政体服务的伦理思想,至今仍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是指导着我们生活的准则,比如儒家学说中“和”的思想以及“仁义礼智信”的行为规范等等。

我们对于孔孟食道的认知,是否应该放在历史的大环境中去揣摩、去解构、去分析呢?若论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食品结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狭窄的,对本土食材的认知也不够广泛,西域食材的种类更没有被引入进来,食品的质量也是粗鄙的。

鼎作为权力的象征体现在大小与数量上,同时它也是炊具,“民以食为天”在此更能淋漓尽致的说明。

烹调方法与调味料也是很单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需要知道的是,所谓精者,也不能与如今食品的精细程度相提并论。

春秋战国时期,谷物的脱壳工艺还没有形成,多用杵臼舂捣的原始方式,而用以切生肉的工具也是青铜质的,其锋利程度也是不敢恭维的,若想将生肉切的尽可能细薄点,拥有细腻的口感,非精湛的刀工不能为之,孔子的饮食观较完整的应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yi )而(ai ),鱼馁(nei )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撒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换作今天的白话理解则是:斋祭时用的食品要与普通食品有所区别,原料要讲究洁净卫生,献祭的饭要选用颗粒完整的米去做,脍(kuai )要切的尽可能细薄点,饭伤了热湿,或有不好的味道就不要吃了;鱼及肉类腐败变质了,不能吃;食物的色泽与气味有所变化,的现实意义C Y W H 餐饮文化不应吃;食物烹烧得过熟或夹生,不应吃;不是进餐的时间,不应吃;菜肴没有配有应有的酱料不应吃;牲肉解割的不符祭礼或分配的不合尊卑身份不应吃;没有配置应有的醯醢(xi hai)等酱料不吃;肉虽然多,也不应吃太多;酒可不设限量,但也要把握不失礼仪的原则;仅酿一夜的酒,市场上买的酒和干肉都不可以用;姜虽属斋祭用的不荤食物,也不应多吃;助祭所分的肉应于当天颁赐;祭肉不能超过三天,过期不应食用了。

《中国饮食文化》教学课件—02孔孟食道

《中国饮食文化》教学课件—02孔孟食道
乱,泰至则多奇乐” ▪ (三)、借饮食寓意人生
本章重点回顾
▪饮食文化的概念 ▪饮食文化研究的基本内容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孔孟老庄饮食思想
▪ “以礼食,则饥而死; 不以礼食,则得食”
▪ 食而弗爱,豕交之也; 爱而不敬,兽畜之也”
三、老子的饮食 思想
(一)、为腹不为目
为腹不为目
(二) 、五味令人口爽
(三)、味无味
(四)、
四、庄子的饮食思想
▪ (一)、充分享受人生乐趣 ▪ “含哺而嘻,鼓腹而游” ▪ (二)、饮食要有节制 ▪ “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
尝饱也。”
食而有“礼”不乱其序
▪ “克己复礼” ▪ 黍子 桃子 ▪ 施父 季氏 ▪ 寓食于教 ▪ 食非小事
3、提倡科学饮食
▪ 首先,主张饮食简朴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 于事而慎于言。” “贤哉回也!”
▪ “吾少也贫贱,故多能鄙事。”
▪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 “割不正,不食” “沽酒、市脯不 食。”
▪ “不得其酱,不食” “不撒姜食,不 多食。”
▪ 最后,烹制、调味也要讲究养生之道。
4、倡导人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 “君子谋道,不谋食” ▪ 人穷志不短,食劣道不弃。 ▪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也。” 鲁国相国季平子 阳虎 ▪ 道不同不相为谋
▪ 其次,饮食要讲究时、节、度 ▪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不多食” ▪ “唯酒无量,不及乱。” ▪ 虽无海量,亦饮百觚 ▪ “一日觞,受三升者觚。” ▪ “食不语,寝不言。”
▪ 再次,饮食要讲究卫生。
▪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 出三日不食之矣。”

孔孟文化谈食物价值

孔孟文化谈食物价值

孔孟文化谈食物价值原标题:中国食文化中的元典精神泱泱华夏,千年饮食文明。

而支撑这几千年食文化传承的元典精神又是什么呢?冯天瑜曾在其《中华元典精神》中,从文化学和文化史学角度对《诗经》、《易经》、《尚书》、《春秋》、三《礼》以及《论语》、《墨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等中华元典作了扼要的文本考察,进而用诠释学方法观照中华元典包藏的基本精神怎样在历史长河中被反复阐扬、重新刻勒,并考究了中华元典精神遵循“文化重演律”,实现近代转换的辩证历程,以及这种转换着的元典精神在中国近代化运动中所发挥的功能。

而中国食文化的元典精神探讨的是中国食文化几千年生息繁衍、创新发展的根性元典精神。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史。

所谓不间断,是指在太平洋西岸的这片土地上,尽管发生过多次聚散离合,但我们的文化基因、生活形态和民族精神一直延续着、发展着,这是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和古希腊等其他文明发源地无法比拟的。

从物质文明的层面看,成熟的农耕文明养成了中华儿女稳定的几乎万世不易的生活形态,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

我们中华民族就像一个酸碱度适中的大染缸,任何有限的群体都无法改变这个染缸的基本色调和它的中性特质。

比如历史上元代,由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族、清代的关外满族,曾经局部甚至全部占有这个染缸,但其最后却丧失了自我,被染成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连逃走的机会都没有。

近代以来,卑鄙无耻的西方列强、丧尽天良坏事做尽且又不可一世的小日本,也是被碰得头破血流,尽管小日本还在东三省进行移民置换,并想尽一切办法在东三省这片土地上灭掉老百姓中华文化与文明的记忆,或处心积虑地“以华制华”,但他们不具备我们的民族基因,所以既无法改变也根本学不到我们的民族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元典精神,它无处不在,当然就理所当然地存在于我们的饮食文化中了。

这就是所谓的“中国食文化元典精神”。

《史记·郦食其列传》里说到:“王者,以民人为天;民者,以食为天”。

孔子的饮食养生智慧

孔子的饮食养生智慧

孔子的饮食养生智慧孔子的饮食养生智慧来源:中国网作者:纪连海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这里的“七十三”,实际上说的就是孔老夫子去世时的年龄,这里的“八十四”,实际上说的就是孟老夫子去世时的年龄。

孔子还真的挺会保养的,在距离我们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末年,居然能活到七十三岁高龄!那么,孔子在养生方面的大智慧。

孔老夫子到底是如何保养自己的身体的呢?他有什么保养秘诀呢?他是如何吃饭的呢?在吃饭这个最为普通的问题上,孔子有着什么样的与众不同的主张呢?“食脍讲精细”在饮食方面,孔子的第一个主张就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所谓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实际上就是说,粮食舂得越精细越好,鱼肉等切得越细越好。

在孔子看来,只要条件许可,为什么不能吃得更有营养、更考究、更舒服一点儿呢?为什么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致化、审美化艺术化一点呢?但这一切,还都要我们自己把握好才行。

如果在任何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瞎讲究,那就一定会落得个物极必反的下场!正如孔子在他的《论语·里仁》里面所说的那样,“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意思就是说,作为一个读书明理之人,如果总是以自己的衣服和饮食的低劣而感到可耻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值得与他有什么交往了。

“饮食无求饱”“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只是孔子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的一些做饭做菜方面的要求,那么吃多少合适呢?在孔子看来,吃饭吃菜的基本要求,应该是“食无求饱”!在孔子看来,“食无求饱”有两个方面的基本理由:第一、“饱暖思淫欲”是人性的最大弱点。

孔子看透了人性的弱点——一个人在吃饱喝足、穿得又软又暖后,往往就会变化,产生淫欲之心。

正如孔子在《论语·阳货篇》所说的那样,“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所以,在孔子看来,要从根本上杜绝“饱暖思淫欲”情况的出现,必须做到“食无求饱”。

第二、人活着应该有比吃穿更高的要求。

在孔子看来,人活着要吃饭是对的,但人不是为了吃饭才活着的。

古代饮食之道

古代饮食之道

古代饮食之道古往今来,饮食都是人们重要的日常活动。

“饮食之道,人各不同,然而古代一些名人的饮食之道则显得有点怪异”,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古代饮食之道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饮食之道现代人对于健康是越来越重视了。

各种新的标语很多,比如:“拥有健康就拥有一切,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如此等等,这些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健康是金!”健康就是最闪光、成色最好的金子!为腹不为目这就让我们想起老子来了,老子据说活了160多岁,又说活了200多岁,够长寿健康的了。

这位大智慧的中国哲学之父,一定有一套健康的理念,可以作为现代人的借鉴的。

是啊,老子这方面的内容还不少,今天先来听听老子谈饮食之道,因为病从口入,饮食对于健康来说太重要了。

那么什么叫饮食啊?大家一定说,这还成问题,饮食不就是饮食嘛!那么这么多的汉字中为什么要选出“饮”、“食”两个字结合起来啊?这就难回答了!其实“饮食”这两个字可有意思了,把古代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信息储存在里边了。

这里面还真有很深的道道。

饮食,饮食,古代一顿饭要由两个元素构成:一个是“食”,是饭食;一个就是“饮”,是饮料。

食物,最差的,最穷困的是只有饭,富有的是不仅有饭,而且有鱼肉荤菜、各式素菜等等。

饮料,也必须得有,最差的,最穷困的只有水,富有的那就有酒、有果汁等等饮料。

这就懂了为什么孔子特别称赞自己最好学的学生颜回了。

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孔子被颜回感动了,你看,多好的学生,这么刻苦用功啊!住在破巷子里,他的每顿饭吃得多艰苦啊,吃的只有一竹篮饭,一瓢水,太艰苦了。

可是颜回天天很乐观,顿顿吃得美滋滋的,换了别人怎么受得了啊!颜回吃的一顿饭就是最低水准的:食是白饭,没有菜,饮是一瓢水,没有酒等饮料。

太苦了!这里我们知道,古人一顿饭,是这样构成的。

如果我们向现代人幽默一下,那么早上人们匆匆忙忙上班,啃着面包,或者是烧饼,这就不算是一顿正规的早饭了,如果再加上一瓶矿泉水,或是牛奶就是一顿正规的早饭了,因为符合了有“食”有“饮”两个元素了。

膳在文言文的翻译

膳在文言文的翻译

《膳在》者,论饮食之道,讲究养生之术也。

夫饮食者,人生之大事,一日三餐,不可或缺。

然饮食之道,非徒求美味而已,更需讲究营养、卫生、节度,以养身家,延年益寿。

自古圣贤,皆重视饮食。

孔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孟子亦云:“君子之于饮食也,必有节制。

”是故,饮食之道,乃修身养性之基,治国平天下之始。

今译《膳在》如下:《膳在》者,论饮食之要,谈养生之术也。

饮食之事,人生之大者,朝夕三餐,不可缺也。

然饮食之要,非独求味美而已,更当讲究营养、卫生、节度,以养身家,延年益寿。

古之圣贤,咸重饮食。

孔子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孟子亦曰:“君子之于饮食也,必有节制。

”是以,饮食之要,修身养性之基,治国平天下之始也。

饮食之道,首在选材。

夫食材者,乃养生之本。

选材之时,宜选新鲜、纯净、无污染之品。

夫新鲜者,滋味鲜美,营养充足;纯净者,无杂质,易于消化;无污染者,无害身体,延年益寿。

其次,制膳之术,亦不可忽视。

制膳之道,讲究火候、刀工、调味。

火候者,食物之熟也;刀工者,食物之形也;调味者,食物之味也。

火候适中,食物既熟又嫩;刀工精细,食物形状美观;调味得当,食物滋味可口。

再者,饮食之节,尤为关键。

饮食有节,则脾胃调和,身体康健。

若饮食无度,则伤脾胃,疾病丛生。

故饮食之节,宜遵循“七分饱”之原则,不暴饮暴食,不偏食嗜食。

饮食卫生,亦不可小觑。

厨具清洁,食物新鲜,避免细菌滋生,是保证饮食卫生之关键。

此外,饮食卫生,还需注意饮食场所之清洁,以免病从口入。

总之,饮食之道,养生之本也。

欲求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必先讲究饮食之道。

饮食之道,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方能见效。

愿吾辈共勉,养生之道,从饮食始。

孟子的饮食观

孟子的饮食观

“民以食为天”,在吃饭这件事上,何时吃、如何吃、吃的是什么、吃了有啥感受,我们的老乡孟子,是个理解并升华这件事的大师。

就如看水,他用“观水必观其澜”来让你觉得,你看的不是水,不是感受,是感悟,是生命体验的升华。

所以在饮食这件事上,他提出了食正、食时、食志、食功、食德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孟子说:“口之于味,有同耆也。

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

”(《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耆”是嗜好,其意在说明厨师要掌握食客的口味,治国理政也要掌握老百姓的愿望。

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舍鱼而取熊掌”,意指处理矛盾问题时要抓重点、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懂得取舍,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可见,孟子是一个诙谐有趣的人,能够在平常的事物中看出深藏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说出来,震撼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智慧。

(一) 孟子的“食正”思想孟子的饮食思想,最突出的是——食正。

孟子说:“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

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

”这里的”甘”,是嗜好的意思。

意思是说,食品和饮品是有本味的,这个本味就是正味。

但是,饥饿的人吃起来狼吞虎咽、贪快贪多,口渴的人喝起来快饮不止、豪饮不停,是尝不出正味的,因而也丧失了掌握正味的机会。

孟子讲食正,意不在食,在乎事物的本质,即“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就是说,事物有本质、运动有规律,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能囫囵吞枣、浅尝辄止、饥不择食,要循序渐进、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事物的本来和正味。

并且,告诉人们一个处理问题的道理,就是不贪不躁、贫贱不移、富贵不淫,不要失去“正味”的本来心智,按照“正味”的本来规矩去办事。

孟子的“食正”思想,超越了饮食的一般意义,上升到了认识事物和做人道理的哲学层面,可谓生动深刻、通俗易懂、意义深远,不愧圣人!(二)孟子的“食志”思想孟子曾经提出不因没有功绩而获取饮食的“食志”原则。

孔子养生秘籍 应季食物“不时不食”

孔子养生秘籍 应季食物“不时不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孔子养生秘籍应季食物“不时不食”导语:孔老夫子说:养生之道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提倡八不吃食钮而蚀,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孔老夫子说:养生之道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提倡“八不吃”“食钮而蚀,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沽酒市脯,不食”。

孔子作为一名中国史上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值得后人遵循的不仅仅是孔子的思想。

在春秋战国年代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孔子依然能得享73岁高龄,其养生之道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中山大学附属三院中医学科主任杨宏志说,养生贵在坚持,古人持之以恒的坚持及在饮食上的要求,颇值得年轻白领借鉴。

“八不食”孔子提倡“八不吃”“食钮而蚀,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沽酒市脯,不食”。

这八不食分为三类一、色味方面食物变颜色了不吃,变味了不吃。

二、食物质量方面粮食陈旧了不吃,鱼和肉不新鲜了不吃,不新鲜的菜蔬不吃。

三、制作方面烹调不当的食物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饭菜不吃,从市场上买回来的酒和熟肉不吃。

专家建议:所谓“病从口入”,吃的东西不对,最容易引起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冬去春来,天气逐步炎热潮湿起来,微生物活跃,容易引发食物腐败变质,故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

避免吃生冷、变质发霉食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孔孟食道名词解释

孔孟食道名词解释

孔孟食道名词解释孔孟食道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

首先是孔子和孟子饮食观点、思想、理论及其食生活实践所体现的基本风格与原则性倾向,即孔子的“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和孟子的食志—食功—食德。

拓展资料:孔子食道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孔子提出了深合饮食养生之道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

出三日,不食之矣。

……”译文斋祭时用的食品不能象寻常饮食那样,用料和加工都要特别洁净讲究。

参加斋祭的人要离开家居之所居宿到斋室中。

现祭的饭要尽可能选用完整的米来烧,脍要切割得尽可能细些,饭伤了热湿、甚至有了不好的气味,鱼陈了和肉腐烂了,都不能吃;色泽异样了不能吃,气味不正常了不能吃,食物烹饪得夹生了或过熟了均不应当吃;不是进餐得正常时间不可以吃;羊猪等牲肉割得不符祭礼或分配得不合尊卑身份,不应当吃;没有配置应有的酱物,不吃;肉虽多,也不应进食过量,仍以饭食为主;酒可以不划为一限量,但也要把握住不失礼度的原则;仅酿一夜的酒,市场上卖的酒和干肉都不可以食用(虑其不醇正精洁);姜虽属斋祭进食时可以食用的辛而不荤之物,也不可吃得太多;助祭分得的肉,应不留神惠当天班赐;祭肉不能超过三天,过了三天就不能在吃了。

孟子食道孟子以孔子的行为为规范,可以说是完全承袭并坚定地崇奉着孔子食生活的信念与准则,不仅如此,通过他的理解与实践,更使之深化完整为“食志一食功一食德”坚定的食事理念和鲜明系统化的“孔孟食道”理论。

食志提出不碌碌无为白吃饭的“食志”原则,这一原则既适用于劳力者也适于劳心者。

劳动者以自己有益于人的创造性劳动去换取养生之食是正大光明的:“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这就是“食志”。

孔孟食道

孔孟食道

孔孟食道对现代生活的影响胡雨洪中国饮食色香味俱佳, 满足眼口鼻等感官, 饮食文化更是历史悠久, 滋润心灵。

孔子和孟子作为儒学的至圣和亚圣, 奠定了儒家饮食文化在传统饮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好美之心, 人皆有之, 对美食的追求是人的本能之一。

孔子说"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

( 《论语》)事实如此, 米舂得越精越口感好, 肉切得越细越入味。

美食越精细, 制作和烹饪耗费的时间和心思越多, 蕴含的敬意也越浓。

"鱼亦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两者不可兼得, 舍鱼而取熊掌也"。

( 《孟子》)鱼肉和熊掌都是喜欢吃的美食, 但是非得二选一时, 孟子当然选择更加珍贵、更加难得的美味佳肴——熊掌。

孔子对饮食的“挑剔”流传千古。

“食殪而餲, 鱼馁而内败, 不食。

色恶, 不食。

臭恶, 不食。

失饪, 不食。

不时, 不食。

割不正, 不食。

不得其酱, 不食。

肉虽多, 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 不及乱。

沽酒市脯, 不食。

不撤姜食, 不多食。

”( 《乡党》)孔子对色香味要求严格: 颜色难看不吃, 腐烂发臭的食物不吃, 气味难闻的食物不吃, 没有调味酱不吃。

孔子对吃多吃少有讲究: 肉虽多, 但不多过主食; 只有酒不限量, 但不能喝醉; 吃完了, 姜不撤除, 但不多吃。

孔子认为饮食要应时、守礼: 不合时节的食物和不按一定方法切割的肉, 不吃; 孔子饮食注意卫生, 从市场上买来的酒肉, 不吃。

人活着, 要好好饮食、安全饮食。

《礼记》:“饮食男女, 人之大欲存焉。

”饮食是人正常的“七情”之一, 要好好对待, 否则病从口入。

孔子不吃腐败的食物和从市场上买的食物, 这是为了饮食安全起见。

随着食品生产的工业化、规模化, 就餐方式的方便快捷化等, 大多时候, 我们无暇顾及味觉的感受力。

日常食品越来越丰富, 但良莠不齐的饮食市场使我们对吃的东西越来越疑惑不安。

精益求精的美食追求, 是千年来中国饮食得以发展的源动力, 影响深远。

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

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吾少也贫贱故多能鄙事饮食要讲究时节度不使胜食气不多食唯酒无量不及乱饮食要讲卫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不时不食沽酒市脯不食食不语寝不言4倡导人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君子谋道不谋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二孟子的饮食思想三老子的饮食思想为腹不为目五味令人口爽味无味四庄子的饮食思想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饮食要有节制借饮食寓意人生
四、庄子的饮食思想
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 饮食要有节制 借饮食寓意人生
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
孔子的饮食思想 孟子的饮食思想 老子的饮食思想 庄子的饮食思想
孔子的饮食思想
1、强调“民以食为甜”的强国富民之道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君子谋道,不谋食”
怎么样才能取信于民呢? 子贡
2、孔子的“礼食”思想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 不食矣”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饮食要讲卫生
“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不时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沽酒,市脯不食” “食不语,寝不言”
4、倡导人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君子谋道,不谋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不厌精,脍不厌细
二、孟子的饮食思想
食志 食功 食德
三、老子的饮食思想
为腹不为目 五味令人口爽 味无味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食而有礼”不乱其序,“克己复礼”是孔 子为自己确立的终身奋斗目标!
3、提倡科学饮食
主张饮食简朴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
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 足与议也”。
“吾少也贫贱,故多能鄙事”
饮食要讲究时、节、度
“不使胜食气,不多食” “唯酒无量,不及乱”

食之道

食之道

龙源期刊网
食之道
作者:
来源:《醒狮国学》2011年第08期
中国人善于在极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与意义,哲学家更是如此。

庄子认为上古社会最美好,最值得人们回忆与追求,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可以“含哺而嘻,鼓腹而游”,也就是说吃饱了,嘴里还含着点剩余食物无忧无虑地游逛,这才能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

先秦哲学家中最富于悲觀色彩的庄子尚且如此,那么积极入世的孔子、孟子、墨子、商鞅、韩非等人就更不待言了。

尽管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张、社会理想存在很大分歧,但他们哲学的出发点却都执着于现实人生,追求的理想不是五彩缤纷的未来世界或光怪陆离的奇思幻想,而是现实的、衣食饱暖的小康生活。

品孔子之四十四:孔子的饮食之道

品孔子之四十四:孔子的饮食之道

品孔子之四十四:孔子的饮食之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乡党》)一个人的饮食之好和吃相上,往往显示出其境界。

现代人也许比古代人吃的食物要丰富,但是,在如何吃的文明和品味上,还要向孔子学习。

像无数人一样,孔子爱吃肉,最大证据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人们要表明对某一事物的热爱,往往会以其与自己钟爱的其他事物参照对比,从而获得强烈的衬托效果。

以所谓“三月不知肉味”,来表明孔老夫子为韶乐打动之深。

其潜台词是:那个时代肉食紧缺,肉味诱人而难忘,孔老夫子也是爱吃肉一族;如今连肉味都忘了,可见韶乐之尽善尽美,而孔子对音乐之天赋与沉迷也非同一般。

如果孔子吃不到肉,或者爱吃素,对肉味具有高度的抗诱惑能力,那么,“三月不知肉味”也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

正是在孔子爱吃肉的情况下,其对常人难以摆脱的口腹低级欲望的超越,才凸现了他对音乐高级文化的敏感和热爱。

在孔子的那个时代,吃肉是一种奢侈的行为,一般百姓根本难以享受得到。

儒家的亚圣孟子的王道理想国中,内容之一就是“七十者可以食肉”。

战国时的冯谖向孟尝君提出的高级待遇之一就是“食有鱼”。

历史学家许倬云指出,在周代,“只有富贵人家能餐餐吃肉,所谓‘肉食者鄙’,则以‘肉食’为卿大夫的代名了。

”直到明末的顾炎武,还谈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还不忘记加上一句“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

”可见,孔子对于奢侈享受并不拒绝。

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孔子吃肉的事。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当时的权臣阳货想召见孔子,孔子不去,便赠送给孔子一个蒸熟了的乳猪。

一方面,按照当时礼制,大夫送给士礼物,士要亲自拜受,阳虎由此想逼孔子见他;另外,专门送孔子蒸乳猪,想来也是投孔子所好。

《礼记》中记载了孔子吃肉酱的细节。

在孔子去世前一年,他的徒弟子路死于卫国,孔子听闻后在房屋前庭哭子路。

而后,报丧的人说子路死后被剁成了肉酱,孔子叫人赶快倒掉自己吃的肉酱。

第四节 孔孟

第四节 孔孟

第四节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一、孔子的饮食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虽然他没有对饮食问题发表过论述,但是他的饮食观仍然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他最早提出了关于饮食卫生、饮食礼仪等内容,对中国烹饪观念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客观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已达到了较高的烹饪技术水平。

孔子的饮食观完整而自成系统,涉及到饮食原则、饮食礼仪、烹饪技术等多方面,并为我国的古代饮食理论拓展了思维空间。

有趣的是孔子虽讲究美食,却一生恓恓惶惶,奔走列国,有时候不免忍饥挨饿,经常过不上什么好日子。

但是他的后裔,特别是在明清两代,被封为“衍圣公”的孔子嫡系世袭家族,却真正做到了锦衣玉食,享尽了人间的富贵荣华。

尊孔子饮食思想创建的孔府菜,历经灶前桃李花开,已成为中华美食大家族中的独秀一枝。

孔府菜是最典型、级别最高的官府菜,它具有选料珍贵、烹调精细、技艺高超、形象完美、盛器讲究、菜名典雅、礼仪隆重的特点,这与古齐鲁“雅秀而文”的风气一脉相承,这大概也是孔子的一套饮食观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吧。

孔子的饮食言论,表面上不过是零散的片言只语,不成体系,但透过这些不完整的论述所体现出来的饮食思想,不仅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影响很大,而且对后世孔府饮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由于儒家思想在历代中国统治阶层中占有至高无上的正统地位,使孔子的饮食思想对整个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概括起来,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民以食为天”的强国富民之道从孔子自身的行为和言论中所反映出来的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之辈的鄙视,或是对“君子谋道,不谋食”崇高品德的赞赏,显然是在文化层面对人思想品德的要求,鼓励年轻人应以求道立业为重。

从另一个方面看,孔子并不反对,甚至积极倡导要尽量改善人民的饮食生活水平,因而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观点。

但孔子“食不厌精,脍kuai不厌细”并不是对自己的饮食追求或倡导有德行的人去追求精美的饮食。

庄子的饮食哲学

庄子的饮食哲学

庄子的饮食哲学庄子是战国中后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以其率性特立的人格魅力、汪洋恣肆的哲思美文,确立了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其饮食思想,从属和折射其哲学思想与人生态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腹鼓而游政治问题为先秦诸子普遍关心,如何实现太平治世是当时整个学术界讨论的中心话题之一。

诚如太史公的父亲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所说:“《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不同的只是各家所采取的途径和方法。

人们向来对老、庄误解甚深,忽略了他们“入世”的一面。

成语“击壤鼓腹”,古人用以形容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击壤”,是古代一种投掷游戏。

“鼓腹”,即鼓着肚子,意谓吃得饱饱的,出自《庄子·马蹄》。

“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上古赫胥氏是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与先秦的许多思想家一样,庄子在批判现实社会时也悬一古代社会治理模式作为理想社会的参照物。

“鼓腹而游”,是庄子描述和向往的一种朴素的富足、自由和快乐的生存状态和理想政治结构的象征。

老子说得更明白:“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老子·三章》)。

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创造出伟大的文明。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由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以及阶级贫富尖锐对立,形成截然不同的两种饮食文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统治阶级食不厌精、味穷水陆,老百姓则食不果腹。

郦食其从社会治乱的角度向汉高祖刘邦建言:“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汉书·郦食其传》)食物资源和食品安全保障问题,直接关系民生以及政权能否久固,也因此成为古代中国政治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

正味之辨庄子崇尚朴素简约的生活方式。

在他看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逍遥游放,即精神上的自由和富足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吃饱相对来说只是次一等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食要讲卫生
“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不时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沽酒,市脯不食” “食不语,寝不言”
4、倡导人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君子谋道,不谋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二、孟子的饮食思想
食志 食功 食德
三、老子的饮食思想
为腹不为目 五味令人口爽 味无味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食而有礼”不乱其序,“克己复礼”是孔 子为自己确立的终身奋斗目标!
3、提倡科学饮食
主张饮食简朴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
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 足与议也”。
“吾少也贫贱,故多能鄙事”
饮食要讲究时、节、度
“不使胜食气,不多食” “唯酒无量,不及乱”
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
孔子的饮食思想 孟子的饮食思想 老子的饮食思想 庄子的饮食思想
孔子的饮食思想
1、强调“民以食为甜”的强国富民之道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君子谋道,不谋食”
怎么样才能取信民呢? 子贡
2、孔子的“礼食”思想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 不食矣”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四、庄子的饮食思想
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 饮食要有节制 借饮食寓意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