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章节题库-教育供给与需求(圣才出品)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 第1章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1复习笔记一、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一)教育经济学学科性质的概念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是指教育经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学科性质的认定,是研究和探讨教育经济学问题的前提,对学科性质的不同认识直接影响到对教育经济学中其他问题的认识。
(二)学科性质的历史发展1.国外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1)20世纪50~60年代由于“人力资本理论”在西方国家独占鳌头,对其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状况与教育的不断扩张发生矛盾,而人力资本理论又不能适当地解说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各国的教育经济学研究开始逐渐注重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这不仅促进了学科本身的发展,而且不同文化、教育传统的发展带动了教育经济学研究新的特色。
2.国内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就国内而言,对教育经济学学科性质看法不同。
(1)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认为,其属于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国务院学位办在1998年前,曾将教育经济学列入教育科学。
(2)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认为其属于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3)两者共同的观点两者都接受的观点是其属于教育科学和经济科学的交叉学科。
(三)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分类1.从属学科从属学科可分为经济学科和教育学科从属说。
(1)经济学科从属说①美国学者美国学者认为教育经济学具有经济学性质。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在资源约束条件下,有效利用稀缺资源,合理将资源在个人和团体中进行分配的理论与实践的一门学科。
教育经济学隶属于经济学科,属于非生产领域的经济学。
②英国学者英国著名教育经济学家M.布劳格曾明确指出,教育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他同时也认为,教育经济学只涉及教育的一部分,至于其他部分则要利用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甚至教育史也至关重要。
③苏联学者教育经济学家科斯塔扬认为,教育经济学属于部门经济学,是一种非生产领域的部门经济学。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章节题库-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2章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选择题1.教育经济学萌芽于20世纪的()。
A.50年代B.60年代C.70年代D.80年代【答案】A【解析】教育经济学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形成于60年代。
本题是对教育经济学产生历史时间的考查,应该记忆。
2.教育经济学在20世纪()转入发展期。
A.50年代B.60年代C.70年代D.80年代【答案】C【解析】20世纪70年代以后是教育经济学的发展时期,教育经济学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独立学科,各国都十分重视这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使得教育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有了一定的地位。
3.1962年出版并正式采用《教育经济学》名称著作的作者是()。
A.苏尔茨B.丹尼森C.贝克尔D.韦锥【答案】D【解析】英国的教育经济学家韦锥于1962年出版并首次正式采用《教育经济学》名称著作,曾一度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产生的标志。
4.教育经济学首先产生于()。
A.东方国家B.西方社会C.欧洲国家D.北美国家【答案】B【解析】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于西方社会,在世界学术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有其历史背景与时代条件。
它是现代经济和现代教育的产物。
它在西方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50年代,形成于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后又有了新的发展。
5.教育经济学在20世纪()引进中国。
A.50年代B.60年代C.80年代D.90年代【答案】C【解析】1980年11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第一次访问中国并作学术报告,介绍了西方的人力资本理论。
此后一些大学与教育科研机构的学者陆续发表文章,对西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评述、简介和推广,大大促进了学科的研究工作。
6.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前苏联斯特鲁米林于()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
A.1924B.1935C.1946D.1954【答案】A【解析】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苏联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学术论文,这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课后习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圣才出品)
第9章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1.何谓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答:(1)宏观角度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指整个社会全部教育活动的投入产出状况,或国家为教育部门所投入的资源的利用效率。
(2)微观角度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指探索一定部门、一定地区或学校教育活动中的投入产出状况,特别是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2.如何计量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答:教育产品质量的考核与评估可依据质量系数。
质量系数是指用来表示教育产品质量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密切程度或比率的数。
(1)计算的规律当质量系数越接近1,表示两个变量间接关系越密切,教育产品的质量越高;越接近0,表示两个变量间的关系越不密切,教育产品的质量越低。
(2)不同类型学校的质量系数计算公式①高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质量系数公式②普通中小学教育产品的质量系数公式(3)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的综合性指标公式3.我国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源浪费和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深层次的原因是教育产权与职责的模糊。
(1)教育产权界定不清,导致整个教育普遍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①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拨款投资、统一集中计划管理和条块分割归属办学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制度体系;②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原有体制的影响依然存在,公办教育占绝对优势;③教育供给与社会需要出现错位、脱节现象。
(2)教育部门普遍缺乏动力机制,导致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①教育部门长期被视为公共部门,教育产品也被简单地视为公共产品。
②根据“经济人”人格假设,一些教育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通过不正当途径获取好处。
(3)教育活动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规范,导致教育资源利用的低效率①长期以来,公立学校占据主导地位,各个学校缺乏特色,不能适应不同需求主体的要求;②公立学校之间缺乏竞争,没有风险和竞争意识,缺乏积极性;③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教学质量难以达到社会的要求;④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低效率不能及时得到治理和纠正,出现了扩大趋势。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课后习题-教育投资及其负担(圣才出品)
第7章教育投资及其负担1.谈谈你对教育投资性质的认识。
答:教育投资,作为培养和提高人的劳动能力的投资,属于兼具消费性和生产性二重性质的投资。
(1)从消费与生产的关系来看教育是一种有形的消费,是潜在的生产。
①从个人方面来看学生及其家庭因就学而花钱,损失了许多就业的收入等。
但是,劳动者劳动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其未来生产所得的增加,是一种长期的投资。
②从社会方面来看国家为发展教育事业需要支出大笔经费,是教育有形的消费现象。
它换取的是劳动者劳动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一种有效的投资。
教育消费的结束。
就是未来个人收入的增加和国民收入的增长。
(2)从教育的经济效益来看教育投资是必要的消费,又是“扩大”了的生产。
生产和培养一个劳动力,要消耗一定的生活抚养费和教育经费。
但教育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教育经费,工业发达的国家教育投资的比重正在不断提高。
(3)从教育收益的周期看教育投资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教育投资要在较长时间之后才能见效。
教育虽然花费一定的财政收入,但教育可以提高生产率,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有力手段。
在社会再生产中,涉及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包括两个方面①为了扩大再生产,就必须把相当数量的国民收入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增加生产资料与增加劳动力。
②要将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其中包括教育经费。
(4)从教育过程和生产过程来看教育投资是人力与物力的消费,是生产过程的必要准备。
教育提供了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合格劳动力,为社会创造出更高的使用价值与价值。
2.教育投资具有哪些特点?答:(1)教育投资的非营利性①教育投资通过物质生产领域表现出来的,自身并不能回收投资,创造利润。
②教育有经济效益、巨大的非经济效益。
虽然受教育者会给国家带来直接或间接地利益,但从根本上说,并不以营利为目的。
③教育投资的非营利性并不等于不收费,私人和团体提供经费举办学校,可以适当收取学费,补偿教育成本。
但也没有一个国家把教育当作营利性事业。
(NEW)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4.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答:(1)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教育经济现象具有质和量的特征,认识教育经济现象需要从质和量 两方面出发来揭示其本质特征。用必要的数据来说明问题,把定性分析 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 ① 定性分析法 a.概念
定性分析是从事物的大量现象出发,大量占有材料,经过分析和综 合,找出其规律的方法。
(5)我国大陆学者 ①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特殊的研 究领域和研究内容。教育经济学研究首先必须明确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②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随着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 的不断发展而逐渐的系统化,其研究必须了解和熟悉国内外教育经济学 形成和发展的情况。 ③ 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教育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探讨教育经济 学其他问题的理论基础。要把揭示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 运动规律作为本门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 ④ 教育与人力资本的形成 在经济发展的诸因素中,人是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如何解决好人力 资本的形成、积累和发展问题始终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是教育 经济学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 ⑤ 教育的供给与需求 教育的供求关系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的现实问题,影响到个 体、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国家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教育供求问题是进一步研究教育与经济关系的重要理论课题。 ⑥ 教育与就业 教育在本质上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经济功能的大小有赖 于教育培养的熟练劳动力或专门人才能否顺利就业,以及教育在解决就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章节题库-教育经济效益(圣才出品)
第11章教育经济效益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教育经济效益描述中有误的是()。
A.教育投资只能产生教育成果B.计算教育经济效益,从投入端开始C.具有直接和最终两种表现形式D.具有间接性、迟效性、长效性、多效性、条件性【答案】B【解析】教育经济效益有以下特征:①教育经济效益具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为直接表现形式,另一种为最终表现形式。
②教育投资只能产生教育成果。
③计算教育经济效益,不能直接从投入端开始,应该从物质生产领域中各种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花费的教育经费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为计量的出发点。
④由于教育经济效益具有以上特征,必然导致出一些特有的特点,即教育经济效益具有间接性、迟效性、长效性、多效性和条件性等。
2.教育纯收益是指()。
A.在同样的教育投资情况下,个人教育收益的差额B.不同时期教育收益的差额C.个人由于接受教育所带来的收入增长总和D.由于投资教育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的总和【答案】D【解析】教育纯收益是指由于投资教育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的总和。
具体计算方法是用一定时间内的教育收益总额减去该时期教育成本总额,就是教育的纯经济收益。
3.美国的舒尔茨提出的教育增量分析法公式是()。
A.B.C.D.【答案】A【解析】美国的舒尔茨提出的教育增量分析法公式是式中P e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百分比),△K n为一定时期内教育投资增量,△Y为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增量,r n为一定时期内平均教育投资收益率。
4.教育经济效益指标不包括()。
A.教育收益率B.教育纯收益C.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D.教育对人力资本的贡献【答案】D【解析】教育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一般包括教育纯收益、教育收益率、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以及教育对个人收入的贡献。
5.用个人教育费用(成本)和预期收入相比计算教育收益的计算方法是()。
A.劳动简化法B.余数分析法C.现值折算法D.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答案】C【解析】美国沃尔什教育收益计算法也称现值折算法。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课后习题-教育经济效益(圣才出品)
第11章教育经济效益1.简述教育经济效益的含义、特征及类型。
答:(1)教育经济效益的定义通过教育培养出具备社会需要之能力和素质的劳动者,他们在社会生产劳动中所获得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额,抵消了教育和培训成本之后的余额或纯收益。
①广义的教育经济效益广义的教育经济效益是指一切教育活动给个人和社会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利益。
②狭义的教育经济效益狭义的教育经济效益是指专门从事教育或培训的机构给个人和社会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利益。
(2)教育经济效益的特征①间接性a.用于教育领域的投资是不能立即产生物质成果和货币收益,而是需要教育完成之后,成效才能间接地表现出来。
b.教育费用不是直接投入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而是投入到教育过程中。
教育投资不能在教育过程中完全得到经济补偿和经济效益,不能单纯从教育投入中直接去计量教育的经济效益。
②迟效性物质部门的生产周期相对较短,经济效益的实现比较快。
而教育投资收益期与之相比则迟得多,一个人从开始进行教育投资到将来形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直到在社会生产中发挥效能,需要的时间是相当长的。
而个人乃至社会投资于教育所获得的回报是迟效的。
③长效性a.教育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所形成的能力是个人将来发展的基础,给工作和生活以及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效益,并且会在更长的时期内发挥作用。
投资于教育所带来的效益具有长效性和增值性。
b.科学技术通过教育向大众传播并在生产过程中广泛而长期应用,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
④多效性教育经济效益的多效性是指教育投资,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直接生产能力,具有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多种功效。
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教育就越具有多效性,越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3)教育经济效益的类型①教育的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根据教育效益是否能够用货币度量,可以把教育效益分为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
a.教育经济效益教育经济效益是指通过教育投资生产出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利益。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课后习题-教育供给与需求(圣才出品)
3.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答:从宏观上看,影响劳动力总供给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人口总量和年龄结构 ①人口总量过少,可能造成劳动力供给不足;人口总量过多,可能造成劳动力供给过剩; ②适龄劳动人口越多,劳动力供给就越多。 (2)人力的流动 人力的流动包括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的流动两种类型。由于国家、地区之间生活水平与 工资报酬的差别,人才必然大量地流动,结果是流入地的劳动力供给增加,流出地的劳动力 供给减少。
②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广泛应用导致一些新行业不断兴起,一些传统行来看,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扩大劳动力需求。
(4)其他影响因素
社会人口增长、人口年龄构成及其变动趋势,消费水平变化,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人们的
价值观念变化等影响社会劳动力的长期需求。
国际局势、国内政治状况、公众舆论,以及劳资政策等影响劳动力的短期需求。
2/9
圣才电子书
(3)劳动力参与率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劳动力参与率是指某类劳动力中具有工作能力与意愿、实际就业和积极谋求就业的人数
与该劳动力总人数的百分比。劳动力参与率越高,劳动力供给越多。
(4)在校生人数与毕业生人数
①在一国劳动力人口既定的情况下,在校生人数越多,现实的劳动力供给就越少;
要手段。
5.教育供给、教育需求的含义。 答:(1)教育供给 教育供给的形成是指教育机会的现实构成。从社会劳动总量和国民收入中分割出来的教 育投资,是形成教育供给的财力、物力保证,现有教育机构是形成教育供给的基地。 (2)教育需求 教育需求是指社会、企业和个人对教育机会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6.教育需求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答:(1)教育需求的类型 ①个人对教育的需求 个人的教育需求是指个人出于投资进行教育,以此增进知识和技能,进而在未来取得较 高的社会地位和获得较高收入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表现形式: a.谋求职业和收入的需要; b.个人的学业成绩;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课后习题-教育与经济发展(圣才出品)
第3章教育与经济发展1.经济增长答:经济增长是指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收入及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和劳务的增加。
2.经济发展答:经济发展是一种经济社会现象,其实质是指社会基础由旧的结构向新的结构发生本质变化的过程。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答: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联系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但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
(2)区别经济增长是指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收入及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和劳务的增加;经济发展是一种经济社会现象,其实质是指社会基础由旧的结构向新的结构发生本质变化的过程。
4.经济发展的实质和特质。
答: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一种新旧结构的大转换,在发展时期一般就表现为如下特点:(1)全面大规模的物质技术更新新的技术体系取代旧的技术体系意味着全面大规模的物质技术更新。
新一代的生产工具、物质装备、技术规范和组织所取代传统的生产工具、物质装备、技术规范和组织,并从某一个地域或部门开始,逐步扩展到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和地域。
(2)集中大量的投资大规模的物质技术更新需要有集中的投资。
罗森斯坦-罗丹提出了“大推进”理论。
该理论合理的部分是提出了在发展阶段必须有较集中的投资和较高的储蓄率。
(3)惯性的突破惯性的突破是指在旧的结构转向新的结构过程中,原来在旧结构下所形成的某种习惯势力受到强烈的冲击。
这种惯性,包括行为的惯性、观念的惯性、组织的惯性和生活的惯性,等等。
(4)动荡的可能性在结构转换过程中,旧的经济不会立即被打破,新的经济也不会立即建立,旧的习惯势力也不会在短期内消失。
因此,经济生活容易出现波动,社会乃至心理上容易产生失衡,这就增加了引发社会动荡的可能性。
5.研究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是研究教育与哪些因素之间的关系?答:(1)教育、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教育、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3)教育、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4)教育、现代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5)教育、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章节题库-教育预测与规划(圣才出品)
第14章教育预测与规划一、名词解释1.教育计划[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研,河北大学2012研]答:教育计划,也称教育规划,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为满足国家培养建设人才和人民群众学习文化的需要,对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规模、速度、指标、规格和采取相应措施等拟定的计划或纲领。
教育规划一般是由各级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及国家关于教育的重大决策,根据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制定的。
它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可行性、连续性等特点,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行动纲领和共同奋斗目标。
制定教育计划的三种方法有:人力需求法,社会需要法,教育投资收益法。
其中人力需求法影响最大。
2.教育预测答:教育预测,是通过研究教育与经济等多种社会因素过去与现在的相互关系,对未来教育的规模、结构、内容、方式等发展趋势作出推算,为制定中长期教育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的一种活动。
教育预测的内容丰富,既包括教育制度、教育结构、教育模式、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预测,也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更新等各个方面。
教育预测具有复杂性。
这是因为人才需求预测是教育预测中的重要部分,而培养人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及学校、社会和家庭等的影响,加上教育对象是具有丰富思想情感、个体有差异的人。
因此,加剧了教育预测的复杂性。
3.定性预测方法答:定性预测方法主要应用于宏观的、战略的、长期的、总体的和综合的预测,是对事件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的预测。
定性预测是指根据预测对象的性质、特点、过去和现实等状况,凭借逻辑思维方法对事物进行非数量化的分析,以预计未来的发展情况。
4.定量预测方法答:定量预测方法是一种数理统计的预测方法,是根据历史资料或调查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步骤,进行分析并建立数学模型,实现对未来演变趋势的模拟。
常用的定量预测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和回归预测法等。
5.专家评价法答:专家评价法以专家为获取信息的对象,请专家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预测对象的过去和现在进行综合,从中找出客观规律,对今后的发展趋势作出判断,在此基础上对专家的意见进行整理,得出预测结论。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6章)(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选择题1.《教育经济学选读》(Ⅱ)、《教育经济学注》(新版)、《教育经济学导论》的作者是()。
A.希恩B.科斯塔年C.布劳格D.韦锥【答案】C【解析】以上的几篇著作都是布劳格完成的,本题是对教育经济学著作体系的考核,具有代表性的应进行记忆。
2.教育经济学是研究()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A.教育与社会B.教育与经济C.经济与社会D.经济与政治【答案】B【解析】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二、名词解释教育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2005研]答: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它是在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通过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从劳动力再生产与教育训练的关系角度,从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智力、发展科学技术与教育关系的角度,以及教育内部经济效益发展规律,阐明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这种作用要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确立并计算出具体数理模式和数量指标。
三、简答题1.简述英国教育经济学家布劳格教授对教育经济学研究的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2003研]答:布劳格是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学教授,也是著名的教育经济学专家。
他研究成果众多,在较系统地总结世界各国教育经济学研究成果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布劳格的一大批著作对教育经济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主要著作有《教育经济学著作选注书目》(1966)、《教育经济学选读》(I)(II)(1968,1970)、《教育经济学导论》(1970)。
其中,他的《教育经济学导论》被西方认为是有代表性的教科书。
全书主要包含了人力资本的形成、教育投资、教育对经济成长的贡献、教育设计的目的、人力需求设计法、成本—效益分析:私人的计算法、成本—效益分析:社会的计算法、成本—效益分析的应用、教育的个体分析、教育融资问题等内容。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章节题库-教育与就业(圣才出品)
第6章教育与就业一、选择题总的来说,劳动力结构性就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A.劳动力的知识结构B.劳动力的水平结构C.劳动力的年龄结构D.劳动力的智力结构【答案】B【解析】总的来说,劳动力结构性就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的水平结构。
劳动力水平结构可分为普通水平劳动力、中等水平劳动力和高等水平劳动力。
若细分,还可以从劳动力一般文化水平来划分,从劳动力技术水平来划分,从劳动力劳动复杂程度和熟练程度来划分。
由于过去我国教育结构比例失调,结构不合理,造成目前劳动力水平不能适应结构性就业的要求。
二、名词解释1.就业答: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
2.一般性就业答:一般性就业问题是指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而产生的就业问题。
其基本特征是:“人找事”,即个体要努力村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形成的基本因素一是人口众多的原因。
二是经济落后的原因。
3.结构性就业答:结构性就业问题是指由于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相称而形成的工作岗位与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不相适应所产生的就业问题。
其基本特征有:“人找事”,即个体要努力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事找人”,即存在空余的工作岗位等待合适的人群就业。
4.职业选择性就业答:个人职业选择性的就业问题是指个人出于对职业的选择而未能就业。
其基本特征有:“人找事”,即个体要努力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事找人”,即存在空余的工作岗位等待合适的人群就业。
三、简答题1.教育与个人就业的一般关系。
答:(1)通过教育可以建立正确的职业社会评价;教育在建立正确的职业社会评价方面的作用:①通过教育能够改变特定的社会文化,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逐步改变传统的职业等级观,树立职业平等观;②通过教育能够提高社会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者素质,从而改善劳动环境和条件;③通过教育能够提高国民的素质,提高国民参政议政的水平,有利于有关职业政策的改革。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章节题库-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圣才出品)
第9章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一、选择题1.教育过程中所占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数量被称为()。
A.教育资源利用率B.教育资源效益C.教育资源占用D.教育资源消耗【答案】C【解析】教育资源占用是指教育过程所占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数量;教育资源消耗是指教育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劳动量,既包括活劳动消耗量,也包括物化劳动的消耗量。
2.从宏观上讲,教育投资利用效率是指()。
A.教育资源利用效率B.教育投资收益C.教育资源占用D.教育资源消耗【答案】C【解析】从宏观上讲,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所谓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也就是说取得同样质量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得越少,其效率就越高;反之,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得越多,其效率就越低。
3.下列各项中,潜在的投资利用效率是()。
A.毕业生发展潜力B.知识更新率C.专业改变率D.专业人员缺员率【答案】A【解析】毕业生发展潜力是一种潜在的教育投资利用效率。
毕业生发展潜力是指毕业生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发挥较大作用和做出较大成绩的可能性。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毕业生发展潜力越大,其教育投资利用效率越高,特别在毕业后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反映得更为明显。
二、名词解释教育经济效率答:宏观上的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即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微观的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某教育单位或者学校,其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的利用效率,或称教育投资利用效率,即每一定量的教育投资所能培养学生的数量。
确定这种教育投资使用效率,一般是在假定教育质量相同条件下考察的,如年生均教育费用、年万元培养学生人数、毕业生教育成本等。
教育经济效率构成,包括财力利用效率构成(个人消费的部分和公用消费的部分)、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物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
三、简答题1.什么是教育效率?考察教育效率的指标有哪些?[北京师范大学2005研]答:(1)教育效率的含义教育效率亦称教育投资效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投资内部效益等,是从经济学中移植过来的将教育视为生产或经济活动而出现的范畴,指教育资源消耗与教育直接产出成果的比较,简言之,就是教育投入与直接产出之比。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模拟试题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配套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人力资本答: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
若从个体角度分析,是指存在于个体人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若从群体角度分析,是指存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群体每个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及健康等质量因素的综合。
2.基尼系数答: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
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
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
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
3.恩格尔系数答: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
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简单地说,一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越小,就说明这个家庭经济越富裕。
反之,如果这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越大,就说明这个家庭的经济越困难。
4.非排他性答: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一种属性,是指在技术上不可能将拒绝为它支付费用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之外。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配套模拟试题及答案(二)(圣才出品)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配套模拟试题及答案(二)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财政性教育经费财政性教育经费是指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资,这是教育投资的主要来源,也称主渠道。
我国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国家财政预算内的教育事业经费;国家财政预算内的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国家政府各部门用于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的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国家各种专项资金用于教育的支出;国家财政偿还教育外资贷款的支出;国家财政其他预算内资金用于教育的支出;中央和地方政府机动财力用于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的费用。
2.高等教育的需求弹性答:弹性是经济学中用得很广泛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在一个经济函数中,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
更具体一点说,弹性是自变量变化1%引起因变量变化百分之几。
写成公式就是:弹性等于因变量变化百分比除以引起这一数量变化的自变量的变化百分比。
需求弹性则是说明在一个需求函数中,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
在需求函数中,需求量是因变量,影响需求量的诸因素是自变量(包括产品价格、消费者收入、相关产品的价格和广告费等)。
所以需求弹性是指需求量对影响这一数量的某一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或者说,影响需求量的某一因素变化1%,会引起需求量变化百分之几。
从以上定义出发,高等教育的需求弹性即指在一定收费水平的前提下,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变化1%,居民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变化的比例。
研究表明,我国不同收入阶层的高等教育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差异显著,最低10%收入群体的高等教育弹性系数要远远高于最高10%收入群体,这也说明了低收入群体对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的变化更为敏感,在制定高等教育收费标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承担能力,辅之以助学和奖学政策来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3.二元经济答:二元经济是对发展中国家早期发展阶段的一种描述,是指经济从完全依赖于农产品的生产状态向生计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并存的二元状态的转变,这一过程的实现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课后习题-我国的教育投资与负担模式(圣才出品)
第8章我国的教育投资与负担模式1.简述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教育投资与负担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1)基本特征①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我国教育的财政体制基本上遵循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即教育发展计划、财务计划、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教育的财政收支政策及相关制度制定的决策权集中掌握在中央手中。
在统一计划、统一政策和统一制度下,对各级各类教育的经费实行分级管理。
教育财政分权主要是经费管理分权,而非财政决策分权。
②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原则a.国家在发展教育方面,为弥补财政预算内投入不足,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和通过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尤其是基础教育办学经费的方针。
b.早在1951年11月,教育部在《关于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会议报告》中就提出,小学教育经费应采取政府统筹与发动群众办学相结合的原则,在城市依靠工、矿、机关等单位办学。
c.1962年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会议,明确提出小学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的原则,强调国家举办的全日制中小学是中小学教育的主体,同时大力提倡民办学校。
③教育计划与财政能力脱节,财权与事权两张皮a.教育的财权主要掌握在财政部门手中,年度财政预算内用于教育支出比例,财政部门依据的是政府领导人的偏好和各个部门的综合平衡,而非教育事业的发展计划,因此,主管教育且熟知教育的部门没有财权,拥有教育财权的部门不参与教育计划的制定。
b.由于教育事权和财权两张皮,使得教育计划往往超过了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结果导致教育发展规模的多次大起大落。
(2)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国家包办教育,助长了企业、个人家庭等教育投资主体的纵向依赖性强调中央的集中领导,教育经费由国家及其各级政府统一下拨,基建投资统一安排。
这种统收统支、统包统配的投资管理体制,实际上是一种大微观管理模式。
在这种高度集中管理的投资体制中,家庭的教育负担很低。
②国家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导致投资主体行为约束软化a.国家高度集中管理的方式是单一的直接管理。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章节题库- 教育成本(圣才出品)
第10章教育成本一、选择题1.从成本的角度来讲,教师的工资属于()。
A.教育物质成本B.教育人员成本C.教育的单项成本D.教育的精神成本【答案】B【解析】教育人员成本是指一定时期参与教育活动消耗的部分,主要包括教育人员工资、补助工资、奖金、福利费、助学金、奖学金以及其它人员经费开支。
2.国外教育个人间接成本计算方法中,学生的机会成本一般从()开始计算。
A.小学B.初中C.高中D.大学【答案】A【解析】美国的费希洛认为,对于农业地区的学生来说,从事农业劳动的年龄应下降到10岁,即从10岁起就有因上学而放弃的收入机会成本。
3.学生已满法定劳动力年龄因受教育而放弃的就业收入的成本属于()。
A.教育直接成本B.教育间接成本C.教育社会成本D.教育人员成本【答案】B【解析】教育间接成本分为教育社会间接成本和教育个人间接成本。
教育社会间接成本包括:教育所使用的土地、建筑物和其他设备等,如不用于教育而可能获得收入或因用于教育而免征的税收;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学生如不上学就业时国家可能获得的税收。
教育个人间接成本是指学生已满法定劳动力年龄因受教育而放弃的就业收入。
4.固定资产折旧成本属于教育成本计量中的()。
A.教育教学经常性成本B.教育教学经常性成本C.教育部门成本D.教育单项成本【答案】A【解析】教育成本计量内容包括与教育教学有关的经常性成本和与教育教学无关的非经常性成本。
教育教学经常性成本主要包括人员成本、公用成本、固定资产折旧成本等。
教育教学非经常性成本主要包括科研成本、校办产业成本、社会服务成本、人员住宅成本和离退休教职工的工资等。
5.下列与培养学生有关的费用是()。
A.退休人员的工资B.科研活动经费C.科研设备经费D.教学辅助人员的工资【答案】D【解析】在计量教育成本时,与培养学生有关的费用包括:①教育单位人员经费中直接用于与从事教育教学有关的教师、教学辅助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的费用,包括他们的工资、补助工资、生活福利费等;②教学费用应全部列入;③办公费除用于科研、校办工厂和其他与培养学生无关的专项开支外,一般也应计入;④图书资料除专项科研所需要而购置的之外,其他均应列入;⑤与培养学生有关的固定资产折旧费也应列入。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 第5章 教育供给与需求【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5 章 教育供给与需求
5.1 复习笔记
一、教育与劳动力供求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资源 1.劳动力 (1)定义 劳动力是指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劳动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同生产 资料相结合,能够转换为社会产品,增加社会财富。 (2)特点 马克思揭示了劳动力的三个特点。 ①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之中,它不能与活的人体相分离,每一个生存着的个人都有着 不同的特点和经验积累; ②劳动力包括人的体力和人的智力; ③劳动力只有在劳动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2.劳动力资源 (1)定义 劳动力资源又称人力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源是指它所拥有的劳动力人口的 数量和质量。 (2)内涵和外延 ①内涵
2 / 2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边际收益率理论的核心,是将某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成本收入和它的边际成本作比较。 (2)边际成本 劳动力的边际成本是指追加使用一个单位的劳动力所需要追加的成本 。 (3)边际收入 劳动力的边际收入是指增加使用一个单位的劳动力所带来的追加收入。 (4)规律 当边际收益率为正时,即使劳动力价格提高,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仍然增加。 5.影响劳动力总需求的因素 从宏观上看,劳动力总需求受制于多种因素,仅仅用边际收益率理论来解释是不够的, 还应当从以下几种因素来综合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 ①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的国家和地区,社会的生产总量大,劳动力的需求多; ②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慢的国家和地区,劳动力的需求少。 (2)产业结构 一国的产业结构决定着劳动力的需求结构。 ①第一、二、三产业的构成比例决定着对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及其不同熟练程度的 需求比例; ②不同行业、不同职业内部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决定着各类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及其比 例。 (3)技术水平 ①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先进技术设备的应用使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产生 了“机器排挤工人”现象,降低了对低层次劳动力需求。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课后习题-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2章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古典经济学家的教育思想。
答: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注意到了人的素质对生产力的影响关系,依据劳动价值的理论,对教育思想作了论述。
主要教育思想有:(1)威廉·配第他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认为由于人的素质的差异,他们所提供的生产力也是不同的。
(2)魁奈法国古典经济学家魁奈则认为人本身就是自己财富的第一个创造性因素。
因而人的习惯、性格等对生产力状况和经济社会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3)亚当·斯密他对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首次进行较为系统和较为专门分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建立者。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两点:①他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受制于人们在劳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是人们受到教育和培训的结果。
②他把人的才能和教育投入的费用看作资本。
分析了劳动者素质的低下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进一步论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思想。
答: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的教育经济思想,其教育经济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①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论,科学地揭示了教育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人类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决定着教育及其发展。
②唯物史观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我们科学地揭示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2)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①马克思是把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放在社会再生产中加以考察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明了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社会生产关系再生产的有机统一。
②马克思认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要从事生产,必须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
必须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和训练。
a.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性质。
通过教育可以把非熟练劳动力培养训练为熟练劳动力,改变人的劳动能力性质,提高人的劳动能力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教育供给与需求
一、选择题
1.教育供求的矛盾有()
A.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B.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的矛盾
C.扩大招生与就业紧张的矛盾
D.提高教育质量与师资队伍现状的矛盾
【答案】A
【解析】教育供求之间存在着矛盾。
这种矛盾表现为教育的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教育的社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等。
教育的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个人与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出发点和追求的目标不同,因而在需求的质量上、教育需求的层次和类别结构上必然会出现差异和冲突。
2.不属于教育供求矛盾的主要调节方式的是()
A.市场调节
B.政府调节
C.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相结合
D.个人调节
【答案】D
【解析】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教育需求的无限,从而产生供求之间的矛盾,其主要表现形式为教育经费短缺而导致教育需求与供给总量上失衡。
因此,需要对教育的供求矛盾进
行调节。
调节的方式有多种,主要有政府调节、市场调节以及政府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等。
3.影响教育个人需求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个人天赋能力
B.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
C.学杂费的高低
D.个人教育未来收益
【答案】B
【解析】受教育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家庭要支付教育的直接和间接费用,即使免费的义务教育,家庭也要支付部分教育费用。
儿童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后,家庭还要因为子女受教育而必须支付间接费用。
家庭能够为子女付出多少教育费用取决于家庭的经济状况。
因此,家庭经济状况成为影响教育个人需求的决定性因素。
4.教育供求关系的主要矛盾中,从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看很难解决的是()
A.公民个人要求接受教育的范围和程度在扩大与提高
B.教育需求无限膨胀与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
C.社会教育需求与个体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
D.教育供给与教育结构需求之间的矛盾
【答案】B
【解析】目前,我国教育供求关系中有两个主要矛盾。
其中一个矛盾就是,教育需求无限膨胀与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
教育需求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绝对数的增加,大约每年新增新生两千五百万人;二是公民个人要求接受教育的范围和程度在扩大与提
高。
企业和事业单位为了本单位、本部门经济和社会利益,教育需求也在扩张。
城乡居民个人教育需求也在加强。
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选择呈现竞争格局,为了谋求更好更理想的工作,个人要求接受高层次教育。
同时,随着工资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工资与学历的挂钩,也促使居民个人提出更高的要求。
个人教育需求膨胀的主要原因应归结为社会就业的压力、社会经济收益的诱惑、自我发展目标的实现等。
教育要满足这一膨胀的需求必须加大教育供给。
从目前中国经济实力来看,很难在短时期内解决这一矛盾。
二、名词解释
1.教育需求[东北财经大学2007研,首都师范大学2005研,中国人民大学2005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研]
答:是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它是制约教育供给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教育供给”相对。
按照教育需求主体划分,教育需求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教育社会需求和教育个人需求。
就社会而言,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对各类专门人才和受过一定教育的劳动者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的要求。
就个人和家庭而言,指个人和家庭为满足某种精神和物质需要,对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要求。
前者由一定社会的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规模和速度决定。
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是制定教育发展计划的依据。
后者受个人精神充实的欲望、就业与收入的选择、家庭经济条件和对子女未来的期望等因素的影响,从宏观来看,亦受人口增长、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2.教育社会需求
答:教育社会需求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教育社会需求是有限的,政府可
以对教育的社会需求做出规划和调整。
影响教育社会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人口状况。
一个国家人口构成情况,包括其基数、增长速度和年龄构成,决定着教育社会需求的基本规模和走势。
②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从两个方面影响教育社会需求:一是影响教育社会需求层次,二是影响教育社会需求持续性。
③政策导向。
政策导向的影响不仅表现为教育需求的数量上,而且还表现在教育需求的结构上。
3.教育需求的收入弹性[北京师范大学2006研]
答:教育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教育需求量对收入变动的相对反应,以教育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表示,即教育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教育需求量的增长率/收入额的增长率。
以E m 表示需求收入弹性系数,Q 代表需求量,ΔQ 代表需求量的变动量,I 代表收入,ΔI 代表收入的变动量,则需求收入弹性系数的一般表达式为:
Q
I I Q I I Q Q E m ⋅∆∆=∆∆==/收入变动的百分比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4.高等教育的需求弹性(中国人大2003研)
答:高等教育的需求弹性是指在一定收费水平的前提下,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变化1%,居民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变化的比例。
研究表明,我国不同收入阶层的高等教育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差异显著,最低10%收入群体的高等教育弹性系数要远远高于最高10%收入群体,这也说明了低收入群体对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的变化更为敏感,在制定高等教育收费标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承担能力,辅之以助学和奖学金政策来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5.教育供给(首师大2013研)
答:教育供给是指在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给受教
育者的机会。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教育供给还包括非正规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教育机会。
教育机会主要由政府、企业,或者社会团体所举办的学校提供的。
影响教育供给的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①教师供给;②教育资源配置;③教育单位成本;④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
三、简答题
1.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答:从宏观上看,劳动力总需求受制于多种因素,仅仅用边际收益率理论来解释是不够的,还应当从以下几种因素来综合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
①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的国家和地区,社会的生产总量大,劳动力的需求多;
②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慢的国家和地区,劳动力的需求少。
(2)产业结构
一国的产业结构决定着劳动力的需求结构:
①第一、二、三产业的构成比例决定着对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及其不同熟练程度的需求比例;
②不同行业、不同职业内部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决定着各类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及其比例。
(3)技术水平
①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先进技术设备的应用使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产生了“机器排挤工人”现象,降低了对低层次劳动力需求。
②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广泛应用导致一些新行业不断兴起,一些传统行业逐渐衰落,出现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但从长期来看,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扩大劳动力需求。
(4)其他影响因素
社会人口增长、人口年龄构成及其变动趋势,消费水平变化,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变化等影响社会劳动力的长期需求。
国际局势、国内政治状况、公众舆论,以及劳资政策等影响劳动力的短期需求。
2.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答:从宏观上看,影响劳动力总供给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人口总量和年龄结构
①人口总量过少,可能造成劳动力供给不足;人口总量过多,可能造成劳动力供给过剩;
②适龄劳动人口越多,劳动力供给就越多。
(2)人力的流动
人力的流动包括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的流动两种类型。
由于国家、地区之间生活水平与工资报酬的差别,人才必然大量地流动,结果是流入地的劳动力供给增加,流出地的劳动力供给减少。
(3)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参与率是指某类劳动力中具有工作能力与意愿、实际就业和积极谋求就业的人数与该劳动力总人数的百分比。
劳动力参与率越高,劳动力供给越多。
(4)在校生人数与毕业生人数
①在一国劳动力人口既定的情况下,在校生人数越多,现实的劳动力供给就越少;
②毕业生人数和类别不仅影响劳动力供给的数量,还影响到劳动力供给的质量和结构。
3.教育在调节劳动力供求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