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农村社区管理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乡村振兴研究特征及对中国的启示

进行了论文查找和收集,对相关文献进行内容研读、归类整
动,它将可持续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联系起来,在经济、社
会和文化中扮演着多种角色[7] 。 Randelli 等[8] 表示,通过发
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村经济振兴,改变村庄形象,提高它
们在全国,甚至在国际上的声誉。 Eshliki 等[9] 将乡村旅游业
看,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振兴乡村的一个重要举措受到国外学
者青睐。 Mitchell 等
[6]
指出,以往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不成
作者简介 吴永珍(1997—) ,男,苗族,湖南凤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
方向:农村经济发展。
收稿日期 2022-12-06
成为文化资源,并在农村发展和品牌战略中发挥着作用[13] 。
使用和管理,并作为农村社区经济多样化的平台发挥了重要
[17]
促进旅游业发展。 在日本,城市居民特别喜欢欣赏风景如画
的乡村,通过引入向日葵作为人造农村景观的新作物,可以
助力乡村旅游
[18]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用[31] 。 Pašakarnis 等[32] 指出,立陶宛的农村地区占该国
97%以上的领土,居住着 33%的人口。 近年来,废弃土地数
当今世界,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的席卷,世
功,也不能解决诸如贫困、就业、卫生、粮食安全等问题。 因
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的农村发展面临困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重新探索新的农村发展战略,其中部分
成为各国普遍共识,也是迫在眉睫的关键之举。 国外关于乡
国家把“矛头”直指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一项多面化的活
量逐年增加,使得国家农业发展受阻,破坏土地资源的管理,
国外乡村振兴研究特征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乡村振兴研究特征及对中国的启示乡村振兴,这个词听着就让人感觉很亲切。
它就像是我们家乡的一位老人,岁月沉淀了它的智慧,也让它更加珍贵。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国外乡村振兴的特征,看看它们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吧!我们来看看美国。
美国的乡村发展模式以农业为主,但也注重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多元化产业。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俗语:“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或一件事情的成功并不代表整个团队的成功,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我们中国的乡村振兴也要注重多元化发展,让农民朋友们有更多的选择,共同创造美好的家园。
再来看看法国。
法国的乡村发展模式强调保护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句话告诉我们,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中国的乡村振兴也要注重环境保护,让农民朋友们生活在一个美丽、宜居的环境中。
我们来看看日本。
日本的乡村发展模式注重发挥地方特色和优势。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俚语:“因地制宜”。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发展策略,不能盲目跟风。
我们中国的乡村振兴也要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的优势和特色,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我们来看看英国。
英国的乡村发展模式强调社区参与和民主决策。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众人拾柴火焰高”。
这句话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们中国的乡村振兴也要注重发挥群众的力量,让大家参与到决策和管理中来,共同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通过对国外乡村振兴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每个国家的发展模式都有其独特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比如,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如何发挥地方特色和优势、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等。
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中国乡村振兴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外乡村振兴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国情的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让农民朋友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乡村振兴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乡村振兴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乡村振兴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为了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并从中汲取启示。
一、瑞士的精细规划瑞士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乡村振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精细化规划。
瑞士政府通过统一的乡村规划,明确乡村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
同时,注重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和乡村旅游的效率。
这种精细化规划的经验可以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
二、日本的农业产业链升级日本作为农业发达国家,其农业产业链升级经验值得我们注意。
日本政府在乡村振兴中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鼓励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产业,提高附加值。
同时,注重培育农产品品牌,帮助农民打开市场。
这种农业产业链升级的经验对于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启示。
三、芬兰的创新教育芬兰作为教育强国,乡村教育发展成就显著。
芬兰政府注重乡村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同时,芬兰还推动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合作,开展教育交流,提高乡村学校的教学水平。
这种创新教育的经验可以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借鉴。
四、加拿大的农村社区建设加拿大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政府注重加强对农村社区的支持,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同时,加拿大政府积极鼓励农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
这种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对于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具有积极意义。
五、希腊的乡村旅游开发希腊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的国家,乡村旅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政府注重保护和开发乡村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这种乡村旅游开发的经验可以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启示,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六、德国的农产品质量管理德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高度声誉,其成功之处在于注重农产品质量管理。
德国政府建立了严格的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国外社区教育的成功模式及对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启示

农 村 社 区 教 育 、 变 农 民精 神 风 貌 的 重 要 性 。各 级 政 府 要 从 全 改
面 建设 小 康 社会 战 略 目标 的高 度 。 化 发 展 农 村 社 区教 育 的责 强 任 感 、 命 感 。其 次 , 使 在政 策 上 , 各级 政 府 要 通 过 统筹 规划 , 积极 出 台 和 制订 出切 实可 行 的农 村 社 区教 育 发展 的 总 体 目标 、 体 具 实 施 策 略 和 评 估体 系 : 次 , 经 济 上 , 级 政 府 要 不 断 扩 大 农 再 从 各 村 社 区 教 育 的 经 费 投 入 , 积 极 引 导鼓 励 社 会 各 方 面 ( 如 企 并 诸 业 、 会 团 体 、 人 等 ) 资 支 持 农 村 社 区教 育 , 而增 强 农 村 社 个 捐 从
运 动 ” 具 代 表 性 . 国 从 l 纪 下 半 期 起 即 实 施 了具 有 社 区 最 英 9世 教 育 性 质 的 大 学 开 放 政 策 , 在 提 高 国 民 素 质 方 面 , 挥 了 不 其 发
可 磨 灭 的 重要 作 用 。 当前 英 国 的 社 区 教 育 以继 续 教 育 为 主 . 主
知 识 修 养 、 神 陶冶 和 情 感 教 育 的 社 区休 闲 教 育 。具 体 来 说 。 精 日 本 的社 区教 育 分 为 两 个 系 统 : 是 面 向所 有 年 龄 层 成 员 开放 的 一 社 区教 育 系 统 。 其教 育 对 象包 括社 区 内 各 个 年 龄 段 成 员 , 内容 从 日常 生 产 生 活 到较 深层 次 的 学术 研 究 等 涉 及 各 个 领 域 、 个 各
1 国 外 社 区 教 育 的 不 同 模 式
各 国 不 同 的 政 治 制度 、经 济 水 平 以 及 历 史 文 化 传 统 的 差
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对比及其启示

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对比及其启示陶爱祥译者:国外新农村建设回顾(一)韩国新农村运动的历史回顾韩国的新农村建设运动正式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
这段时期一方面韩国城乡差距、工农差距日益扩大,使得农村问题成为韩国政府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政府采取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取得成功,政府能够有财力支援农业和农村。
韩国政府自1970年开始发起了“新乡村运动”,大力倡导“勤勉、自助、合作”理念来振奋农民精神,以项目开发为纽带,以政府支援和农民自主为基本动力,带动农民开展家乡建设活动。
在交通方面,通过改善农村公路,全国都实现了村村通车。
居住方面,通过改善住房条件,使得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在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方面,通过实施农村电气化工程,20世纪90年代农村家电普及,全国已实现了电气化;通过改善农民饮水条件、兴建村民会馆、增加农民收入等措施,使农民得到极大的实惠。
总结韩国新农村运动的运作机制,可概括为如下几点:一是规划先行、分步实施。
政府从战略高度认识新村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设计,围绕总体设计分阶段、分步骤推进,由自上而下的领导机构和组织机构统一推动和实施;二是准确定位。
韩国政府将农民定位为农村建设的主角,而政府在农村建设中只是充当引导、援助作用的配角;三是援助方式上,做到重点突出。
资金以扶强助优的集中方式,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领域投入;四是采取科学的激励机制。
采取分类激励村庄、民选产生村领导、强化村民会议、资金用于民众相关领域的方式,调动农村社区的积极性。
(二)日本农村建设的历史回顾日本农村建设的历史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从1961年到1998年。
二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人口急剧减少,工农和城乡差距日益扩大。
面对这种情况,日本政府从1961年开始,颁布了《农业基本法》、《农业现代化资金筹措法》等一系列法律,并修订了《农地法》和《农振法》等法律。
国外乡村振兴发展经验与启示

国外乡村振兴发展经验与启示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国外乡村振兴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启示,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借鉴和参考。
文章首先将对乡村振兴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乡村振兴的内涵和目标。
然后,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总结国外乡村振兴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包括政策支持、产业创新、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
接着,文章将分析国外乡村振兴发展的启示,探讨如何将这些经验应用于我国的乡村振兴实践中。
文章将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实践路径,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案。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国外乡村振兴的主要模式与案例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都面临着乡村振兴的任务。
这些国家通过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
以下将介绍几个典型的国外乡村振兴案例,并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启示。
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因此,其乡村振兴策略特别注重挖掘和发扬每个村庄的特色。
通过“一村一品”模式,每个村庄都致力于发展和推广自己的特色产品或文化,从而吸引游客和外部投资。
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也保护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
德国在乡村振兴方面实施了“村庄更新”计划,该计划旨在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提高乡村的生活质量,吸引更多的人口回到乡村。
通过政府补贴和优惠政策,德国鼓励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法国政府制定了“乡村振兴计划”,旨在保护和振兴乡村文化,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该计划注重乡村景观的保护和修复,通过政府补贴,鼓励农民进行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时也支持乡村手工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这些成功的乡村振兴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乡村振兴需要充分发挥每个村庄的特色和优势,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政府应该扮演重要的引导和支持角色,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国外农村产业集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丁翠 翠 : 外 农 村 产 业 集 聚 政 策 对 我 国 的启 示 国
有 效 途 径 。 2 对 我 国农 村 经 济 发 展 的启 示
I 4 - 57 — —
以 来 国 家长 期 实 行 城 乡不 平 衡 发 展 战 略 。 与 城 市 相 比 , 村 农
地 区 在 基 础 设 施 、 才 、 金 、 府 提 供 的 公 共 产 品 等 方 面 都 人 资 政 形 成 了 资源 劣 势 , 济发 展 自身 的 循环 累积 因果 效 应 , 得 农 经 使 国外 将 产业 集 聚 作 为 发 展农 村 经 济 的 战 略 工 具 , 仅 在 不 理论 上 对 产 业 集 聚或 集 群 政 策 进 行 了论 证 , 且 进 行 了诸 多 而 实践 。作 为 发展 中 国家 的 印 度 不 仅 在 U I O 帮 助 下 在 部 分 ND 农 村 地 区 进行 了集 群 政 策 试 验 , 且 印 度 财 政 部 与 发 展 委 员 而
产业制定特定的促进政策 , 通过执行经 济维持和扩张策 略来
认 识 产 业 集 聚 如 何 影 响 各 类 产 业 。B rl a e 通 过 分 析 产 业 k y等
面临的缺乏合作意识 、 商业经验 、 经济决策受政策影响波动和 资金短缺等 问题 。Pr r 2 0 ) ot 等( 04 认为从集群的视角观察区 e 域经济对于理解农村地区竞争力和如何提 升这种竞争力至关 重要 , 每个农村地区将会 因为不同的集群构成 和临近都市 区
当今 世 界 , 几乎 所 有 经 济 富 有 活 力 的地 区 都 是 产 业 集 聚 较 发 达 的 区域 。 产业 集 聚政 策 是 目前 国 外 政府 普 遍 采 用 的农 村 发展 策 略 , 业 集 聚政 策 对 农村 地 区 的经 济 增 长 、 业 和 收 产 就 入 提高 、 动农 村 城 镇 化 以 及 商 业 投 资 都 具 有 重 要 影 响 。 国 推 外 农 村 地 区 产 业 集 聚政 策 为 我 国以 产 业集 聚政 策 发 展 农 村 经 济 提 供 了有 益 的 启 示 。 以 产 业 集 聚 作 为 农 村 发 展 的 政 策 工 具 , 国 际 上行 之 有 效 的 农村 经济 发 展 策 略 , 这 种 政 策 工具 是 但
【精品论文】国外政府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实践及其启示

国外政府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实践及其启示□岳世平(厦门行政学院,福建厦门361012)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发达国家如美、日、韩和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等四国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实践经验,进而总结出公共服务供给要与本国的基本国情相适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明晰各级政府的职责,重视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服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协会的作用,重视农业科技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等对我国的六点启示,以期对我国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改革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外政府;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经验;供给实践中图分类号:D6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09)02-0011-03收稿日期:2008-12-12作者简介:岳世平(1967—),女,河南信阳人,厦门市行政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
一、国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实践(一)美国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实践一是采取以农业保险为特征的农业扶植政策。
作为目前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政府依然采取农业扶植政策。
虽然政府很少直接干预农业生产,但农业是财政直接投资的主要部门之一。
美国的农业扶植政策是以提供农业保险为特征的。
美国政府提供了一套低收费、高补贴优惠的农业保险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农作物保险、农业总收入保险、巨灾保险、牲畜保险等。
其中,农作物保险最受重视。
美国政府成立联邦作物保险公司,为农场主提供作物保险以减少农场主的损失。
除直接向农场主提供保险外,政府对从事农业保险的机构提供大规模的保费补贴,从而使生产者能以较低的费率普遍参加农业保险。
据统计,目前美国农作物可保品种已达百余个,投保农户有近150万户,参与率高达75%。
[1]二是实行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各司其责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
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看,在美国,水利水电工程、防洪、环境部分的投资如垃圾收集与处理、排污设施等,凡属全国受益或规模较大的,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投资兴建;规模居中的由地方政府投资兴建;规模小的由农场主个人或联合投资兴建,并在政府的依法监督下由他们自行经营管理;规模较小的如公墓维护和路灯提供等,则由基层地方政府(县、自治市、镇、特区)负责。
国外乡村振兴经验及其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启示——以亚洲的韩国、日本为例

国外乡村振兴经验及其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启示——以亚洲的韩国、日本为例作者:邱春林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邱春林(临沂大学,山东临沂 276000)摘要: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重大时代课题。
战后韩国、日本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在推动乡村实践中既注重政府引导又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既注重保持传统又突出特色发展,既注重经济发展又保持文化传承,既注重把农民组织起来又倡导依法治村等。
韩国、日本的乡村振兴经验对当前中国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定启发。
实施乡村振兴既要有实施理念的创新,又要坚持体制机制的创新,做到三个统筹,构建乡村振兴投入长效机制,坚持走乡村生态现代化建设之路,才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地夯实基础。
关键词:国外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新村运动;造村运动中图分类号:D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9)01—0081—08乡村振兴战略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进一步实现城乡协调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
当然,实现乡村振兴途径和方式的选择也是一个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觉选择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事实上这也是一个国家应对一系列内外部环境压力和挑战的结果。
亚洲的韩国、日本在战后面对国内外一系列经济、政治、社会困境,在推动实现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
梳理总结韩国、日本的乡村振兴经验和做法,对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无疑具有一定启发,值得我们去认真梳理和借鉴。
一、韩国新村运动对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一)新村运动的启动二战后,韩国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运动并取得显著成绩。
与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相对,韩国农村农业发展显著滞后,导致工农业发展失衡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分化更加明显,给韩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挑战。
面对城乡发展的巨大鸿沟,韩国国家财力有限,无法满足解决城乡发展差距的巨大资金需求。
乡村治理何以有效?——国外典型实践模式及启示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1期)003330J.Shanxi Agric.Univ.(Social Science Edition)No.1Vol.212022乡村治理何以有效?——国外典型实践模式及启示李金锴1,苏青松2,高鸣3(1.比利时根特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根特9000;2.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193;3.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100125)摘要:高效的乡村治理制度体系能够为我国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于对世界各国乡村治理现状的思考,本研究总结出三种乡村治理模式:以韩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东亚模式、以美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欧美模式、以巴西和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拉美模式。
从三种模式的实施进展中对比和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乡村治理的典型做法和宝贵经验,并且以此为根据,针对我国乡村治理中组织机构、自治德治法治、公共服务、减贫长效机制建设等领域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治理;发展模式;国别经验;政策建议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16X(2022)01⁃0044⁃11一、研究背景(一)我国的乡村治理进程与主要问题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
搞好乡村治理有助于提高乡村行政效率、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农民对乡村生活的参与感和认可度。
全面提高乡村治理水平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
自1982年起,中国政府开始发布中央一号文件,中央一号文件高度关注乡村治理问题,主要涉及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管理、乡村的整体规划布局、乡村公共服务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引导乡村村民参与治理以及鼓励引进乡村治理青年人才等多个方面。
2018年我国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推动村民参与自治,增加乡村管理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且记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党和政府把振兴乡村提到新的战略高度。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20 世纪 60 年代
在工业与城市化背景下ꎬ 西班牙政府整改废弃的贵族古堡为乡村农舍ꎬ 并将农场主的庄园划入供
游客参观旅游的范围ꎬ 乡村旅游由此而生
20 世纪 70 年代
随着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发展ꎬ 各个乡村间通达性加强ꎬ 乡村旅游在多个国家广泛开展
20 世纪 90 年代
在世界旅游组织的推动下ꎬ 乡村旅游逐渐在发展中国家出现ꎬ 我国乡村旅游开始兴起
村振兴、 发展路径、 发展策略、 休闲农业、 全域旅游
等几个方面ꎬ 其中 “ 乡村旅游” 关注度最高ꎬ 频次为
273ꎬ 可以看出美丽乡村、 红色旅游、 传统村落、 乡
2 国内外案例分析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具有 不 同 需 求 特 征 的 独 立 活
动ꎬ 其表现形式因不同地域而异ꎬ 有着农业旅游、 文
化旅游、 社区旅游和民俗旅游等形式 [8] ꎮ 基于社区的
过支持保护这些地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本并以可持续的
方式加以利用ꎬ 其在发展的经济和生态层面之间建立
了平衡 [9] ꎮ 因此ꎬ 乡村旅游被认为是农村地区实现经
济、 环境和社会文化增长的可持续发展渠道之一ꎬ 也
是制定农村发展举措战略的基础 [10] ꎬ 因为其注重当
地文化以及农村社区的创造力、 环境和美食ꎮ 在乡村
20 世纪 80 年代
全球 “ 绿色运动” 兴起ꎬ 乡村旅游成为欧美发达国家多数人选择的旅行方式
20 世纪 90 年代—21 世纪初 我国乡村旅游开始起步ꎬ 乡村旅游村庄大多分布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和城市近郊或依附于景区开发
2008 年至今
我国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ꎬ 乡村旅游在我国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24ꎬ Vol 44ꎬ No 05 13 9
国外乡村治理的特点与启示

国外乡村治理的特点与启示国外乡村治理的特点与启示(个案分析)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左右。
因此农村社区的秩序的好坏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
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缓解乃至消除阶层、地区以及城乡差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各个方面做大量的工作,其中有一项紧迫任务就是改进我国的乡村治理的现行制度和政策。
而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在乡村治理这方面的特点和成功经验就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借鉴。
希望通过一些成功案例的分析,看看这些发达国家在乡村治理的体制和操作方面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案例一:英国乡村普遍建立的是以议会为中心的权力一元制,但又根据人口多少进行了区分:300人以上的教区设立议会作为地方权力中心,300人以下的教区设立教区居民大会作为权力中心;在议会或居民大会之下设有若干委员会负责各项具体工作。
在法国,市镇作为其基层政权,要求每个市镇政府都由市镇议会、市镇长及若干市镇长助理组成,而无论市镇大小。
区别只是市镇议员人数及选举方式根据市镇人口的多寡而变化。
德国乡镇的政府民主形式颇为复杂,一方面由于其实行联邦制,地方政府的政府形式由各州自行决定,另一方面,德国二战失利后被英法美占领,占领各国对所在州的乡镇权力结构亦产生了重大影响,加剧了乡镇政府形式的差异性。
在前法军占领区实行议会/市长制,在未占领区实行传统的半议会制;在美军占领区实行行政官制;在英军占领区实行议会主导的一元制。
美国的乡村地方政府由于其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种类也比较多样化,但基本上与城市政府形式类似。
如同城市一样,村也存在有三种基本组织形式,即村长一议会模式、委员会模式以及村议会一经理模式。
日本的市町村采取相同的地方政府体制,自治体长官是市(町村)长,立法主体是自治议会,均由当地居民直选产生。
无论采取何种政府形式,都符合当地居民处理当地事务的地方自治原则。
当然,乡村地方政府的组织形式与城市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程度上而非种类上,差异更多地导源于履行职责所要求的组织复杂性,而非其结构原则。
日本农村过疏化的动力机制、政策措施及其对我国农村建设的启示

第37卷第6期2007年11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U niversity(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ol.37,No.6Nov.2007·中国“三农”问题研究·[收稿日期]2007202208[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ttp :///soc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资助项目(G2*******)[作者简介]饶传坤(19712),男,江西余干人,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区域与城市规划系教师,工学博士,主要从事区域与城市规划研究。
日本农村过疏化的动力机制、政策措施及其对我国农村建设的启示饶传坤(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规划系,浙江杭州310027)[摘 要]日本农村过疏化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50-1975年的高机械减少阶段、1975-1985年的低机械减少阶段、1985年后的机械减少与自然减少并存阶段。
其形成的动力机制有四个方面:(1)外部诱导因素: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和城市化加快;(2)内部动力因素:农林矿业的衰落和自然环境的恶劣;(3)政策因素:相关政策的滞后和规划调控能力的欠缺;(4)自身所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
各种政策虽对解决日本过疏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先出现—再整治”的政策处理模式减弱了其政策本身的实施效果。
为此,为预防过疏化在我国农村地区的蔓延,有必要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加快相关法规的制定,强化地区宏观的引导和促进农村社区的自立。
[关键词]过疏化;农村地区;政策;日本;启示[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42X (2007)06-0147-10Mechanism and Political Measures of Japanese Rural Depopulation andIts R eference to the Chinese Rural ConstructionRAO Chuan 2kun(Department of Regional and Urban Plann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 hou 310027,China )Abstract :This st udy focuses on t he rural depop ulation in J apan after t he War.It aims at analyzing it s process ,discussing it s mechanism and political measures ,and submitting some advices for t he rural const ructio n in China.Rural depop ulation in J apan came into being in t he 1950s.It became increasingly serious.In 2000,1,164towns and villages ,45.8%of t he total amount in t he count ry ,were designated as t he Depop ulated Region.From 1950to 2000,rural depop ulation in J apan can be divided into 3periods :t he high mechanical decrease period in 1950-1975;t he low mechanical decrease period in 1975-1985;t he coexistence period of t he mechanical decrease and t he nat ural decrease in 1985-2000.The mechanism of rural depop ulation in J apan has four respect s :(1)t he exterior factor ,including t he rapid changes of t he regional indust rial st ruct ure ,t he widening disparity among t he indust ries and among t he regions ,t he swift urbanization ;(2)t he inner factor ,including t he decline of t he agricult ure ,t he forest ry and t he mining ,t he rugged environment ;(3)t he political factor ,including t he late policies and t he deficiency of t he planning πs regulation and cont rol capacity ;(4)social p roblems caused by t he depop ulatio n ,including rapid aging ,weak social security system ,unsustainable social service system and rapidly declining regional economy ,etc.In J apan ,some policies were formulated for t he rural depop ulation ,such as ″The Measures Law for t he depop ulated region ″,″The Natio nal L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 ment Plan ″,″The Agricult ural Area Improvement Law ″and so on.Though t hese policies are effective to some extent in resolving depop ulation and advancing t he quality of life in t he agricult ural community ,t he pattern of ″manifest 2cont rol ″has weakened t he effect s of t hese policies ,and t he absence of t he pioneering planning measures made it difficult for bot h city and count ryside to harmonize each ot her.Therefore ,depop ulation is still serious and depop ulated regions are increasing at p resent in J apan.Based on t he above research ,t he st udy suggest s t hat in order to prevent t he rural depop ulation and weaken it s influence to t he agricult ural community in China ,it is necessary for China to balance it s planning between t he city and t he count ryside ,reinforce regional macro 2leading ,quicken relevant legislations ,and p romote t he independence of t he rural regions.K ey w ords :depop ulation ;rural region ;political measure ;J apan ;reference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的人口不断由农村向城市集聚。
农村发展模式中国与美国的经验对比

农村发展模式中国与美国的经验对比农村发展模式:中国与美国的经验对比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农村发展一直是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国和美国作为两个拥有庞大农村地区的国家,在农村发展模式方面有着各自的经验。
本文将从政策措施、农业生产、农民收入以及农村社会建设等方面对中国和美国的农村发展模式进行对比分析。
一、政策措施中国农村发展的成功得益于政府的积极介入和政策的引导。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农村发展政策,比如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农业补贴政策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这些政策有效地激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与之相比,美国农村发展更加市场化和私有化。
美国政府不像中国那样直接进行农村经济的干预,而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以及贷款支持等方式,鼓励农民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
这样的政策措施有助于培育农村市场经济,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生产中国和美国的农业生产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农业基础薄弱,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中国农村以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为主体,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人工劳动。
中国政府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并逐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相比之下,美国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和科技化。
美国拥有世界领先的现代农机和先进的农业科技,大规模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程度高。
这使得美国农业生产具有高效、规模化和竞争力强的特点。
三、农民收入中国和美国的农村收入状况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农村收入主要由农业收入和农民工收入组成。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收入分配政策的改革,中国农民收入逐渐增加。
此外,中国政府还积极发展农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
美国农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
在美国,农民普遍享受到较高的土地利用权益和农业补贴政策,这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此外,美国农村地区还有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医疗保险和养老金等,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福利待遇。
韩国农协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韩国农协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许欣欣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难题。
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确立,国人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度近年来日益升温。
在探讨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时,越来越多的学者与政府官员将目光投向成功解决了“三农”问题且与中国同属小农经济的近邻:日本、韩国,及台湾地区。
其中,韩国上世纪70-80年代在农村开展的“新村运动”尤为中国学者与政府官员所关注。
然而,对于在治理韩国“三农”问题中同样做出重要贡献的韩国农协则很少有人问津。
即便偶尔有人论及,也多从经济学角度阐述。
本文则主要从社会学研究视角出发,力图在对韩国农协形成与发展历程回顾与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全方位论述。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韩国农协的发展沿革;第二部分介绍韩国《农协法》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介绍韩国农协的主要功能;第四部分从社会“第三部门”在三农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角度出发,探讨韩国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并指出成立一个类似于韩国农协那样的综合性农业合作组织对于中国三农问题的治理是非常必要的。
一、韩国农协发展沿革第一阶段:农协的建立在韩国,合作运动有很长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30年,就有许多由农户组成的以相扶相助为目的的“契”、“乡约”等互助组织。
这些互助组织或是由于资金需求,或是由于劳动力方面的需求而形成,即便今天仍可在农村社区发现一些类似的组织。
但这些互助组织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合作经济组织。
在韩国,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合作组织是随着外来资本主义的入侵而产生的。
日据时期,作为其殖民统治的重要一环,日本统治者先后在朝鲜各地成立了多种合作经济组织,如棉作组合、养蚕组合、绳袋组合、畜产组合(上述组合后来合并为农会)、水产组合、金融组合、产业组合等,以加强对朝鲜的经济掠夺。
1919年“三·一”反日运动后,朝鲜一些知识分子也曾开展过合作运动,成立过“朝鲜农民社”、“协同组合运动社”等合作经济组织,但都被殖民当局强令解散。
日本养老服务对我国社区智慧养老的启示——以连云港市为例

日本养老服务对我国社区智慧养老的启示——以连云港市为例张馨月下文首先分析了日本社会和我国社会的共性,从日本养老服务建设经验,提出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首要内容为“社区养老”,然后简要阐述了我国社区智慧养老建设对策。
我国当前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但社会养老体系的建设仍旧处于起步阶段,有诸多问题、理论亟待解决、完善。
国家统计局28日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其中:0-15岁(含不满16周岁)24860万人,60周岁及以上24949万人。
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口已经超过了0-15岁的人口。
根据测算,时至2050年,我国将全面迎来老龄化社会。
邻国日本在养老建设方面有着极为成功的经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日本就开始探寻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养老服务标准化的具体方法,且累积了相当丰富的理论成果,因此我国当前应该积极借鉴日本的经验以及教训。
1 社区养老: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首要内容东亚文化圈各国家的社会特征和西方国家有着较大差异,东亚文化圈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创造出了特殊的文化土壤、社会体系,故极为重视家庭养老功能。
中国、日本两国文化同源,在社会风气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尽管伴随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日本的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孝”仍旧是日本人的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构成部分,家庭仍旧是日本人所珍视的主要场所。
日本在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初期,没有考虑到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走了不少弯路,在日本养老服务建设早期所颁发的《黄金计划》中,考虑到老年人口增加,大量增加了养老床位,且大肆兴建养老机构,片面追求养老服务的规模化,但日本老人受传统文化所影响,不愿离开自己熟悉的社区、家庭,以致于大量建设资金浪费,而后日本逐步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心从专业化机构转变到了地方建设、社区建设上。
且在法律法规层面上对具体的建设措施进行了明确,即“在每万人口的区域必须要建设‘养老支援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看护服务、社会福祉、保健服务等”,该举措对现如今日本养老服务体系的运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社区应急管理模式

编号:SM-ZD-32277 社区应急管理模式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社区应急管理模式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
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一、国外社区应急管理实践与借鉴美国社区应急管理在应急理念上,FEMA推广“防灾社区”建设,以社区为基本单位,促进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普通市民的通力合作,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减轻各类灾害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缩短恢复重建的时间。
队伍建设方面,社区应急反应小组,强调CERT要以社区为基础,通过公共教育、培训和志愿者服务等内容,引导市民发挥主动性。
宣传教育方面,为了提高市民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培养公众的危机识,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市民的应急知识培训。
应急保障方面,有效配置和运行避难所,提供水以及食物等基础设施,社区居民仍然要提前准备应急物资。
澳大利亚社区应急管理应急保障:红十字会在多数地区开设了应急避难场所,帮助灾民顺利避难,鼓励志愿者参与到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工作之中应急理念:把社区看成是国家应急的基本力量。
将“以群众为主,群众、集体和国家力量相结合”作为减灾战略思想。
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建立防灾教育基地、应急救援学校等,实施公共教育,同时,重视社区居民的防灾、救灾、自护、自救培训教育。
新农村公共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新农村公共管理的经验及启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乡村社区建设已成为众多地方政府重要的攻坚任务。
新农村公共管理,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推动乡村现代化建设、增强乡村社区活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结合新农村公共管理的现状及经验,从制度、模式、机制等方面,探讨新农村公共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一、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体系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要素之一,为农村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保障,既是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潜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现在,很多地方都意识到了从传统的以“工程”、投资、补贴为主到强化公共服务、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的转型思路,采取了多项措施,如积极推进社会化服务、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构建多层次的服务体系等,有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展。
这为其他地方在新农村公共管理创新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加强教育文化建设,提升新农村文明素质教育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发展的灵魂,要想推动新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必须重视教育文化建设。
很多地方都认识到了这一点,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加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开展文化活动、推进村民文化素质提升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文化建设,推进新农村文明建设。
为此,其他地方应该扶持和建设以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为目标的学校、培训机构,增加农村图书馆、文化馆,进一步推进新农村文明建设。
三、构建多元化的乡村经济体系构建多元化的乡村经济体系对于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
通过发挥农村人力、资源、市场优势,培育新兴产业,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等形式,构建以农业为基础、多元化经济结构为特点的乡村经济体系,既推动了土地增值、农民增收,又提高了乡村的综合素质。
其他地方也应借鉴此经验,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打破“割裂型”农村经济体系,推动多元化乡村经济结构的构建。
四、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农民的自我管理能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是保障新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农村社区管理及对中国的启示农村社区作为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新载体,是中国实现农民就地市民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平台。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以来,中国农村社区建设快速推进,一批批农村社区建成启用。
然而,中国农村社区管理滞后于农村社区建设,整体上管理水平低下,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区功能的发挥,不利于农村社区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国外农村社区建设起步早,在农村社区管理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对完善中国农村社区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农村社区管理的主要模式根据政府与社区自治管理组织的关系,国外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主要有3种: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以美国为代表;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以日本为代表;行政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
这里选取美国、日本和新加坡3个代表国家,对国外这3种农村社区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美国的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在美国,只有密西西比州、缅因州、西弗吉尼亚州和佛蒙特州的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其他各州的农村地区很分散。
美国农村社区通常指的是人口在2500人以下的农村居民点。
目前,美国农村社区的占地面积大约为48.58万平方千米,人口规模在6000万人左右。
美国是一个实行高度地方自治的国家,乡村自治在整个地方自治的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乡村自治制度是美国农村社区管理的基础。
村民委员会是美国乡村自治的权力机构,拥有一定限度的立法权。
社区、村民是农村社区管理的主体,在管理的过程中不受政府的干预。
1.村级自治体机构履行村自治职能,是美国农村社区管理的核心村自治体机构包括议事机构和执行机构。
理事会是村的议事机构,主要职能是负责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安全体系和福利体系建设,以及设立与废止村其他办事机构等。
村长是理事会的负责人,理事会其他成员由村民选举产生,通常由村中比较有地位的人担当。
执行机构的负责人也是村长;办事职员实行聘任制,由村长任命并对村长负责,主要承担村的日常事务。
村法官由理事会选举产生,任期一般是4年。
村法官的职责是司法调解,类似于中国的农村司法员或调解员,虽然裁决的程序没有诉讼严格,但作出的决定具有法律效力。
2.村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社区管理社区会议、社区听证会和村民公决是美国村民参与农村社区管理的常用方式。
在定期召开的农村社区会议上,村民听取社区管理委员会主席所做的前一阶段工作汇报,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安排展开讨论。
在社区听证会上,村民主要就与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涉及社区公共利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尽快消除分歧,达成共识。
村民公决是美国乡村立法的基本要求。
村民公决主要是村民对一些重大事项,比如村选举时间变更,村的设立、更名、合并和撤销,立法等,进行集体表决。
3.社区组织在社区管理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美国社区组织完全不以营利为目的,以满足社区居民需求为中心,主要负责社区公共福利事业工作,服务领域涉及社区治安、教育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承担着社区治安、教育、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等社区的日常管理工作。
4.政府在农村社区管理中起辅助和指导作用,主要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宏观指导在制定法律法规方面,美国政府主要制定涉及农村社区住宅、民权、信用贷款和投资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而农村社区管理方面的法律一般由农村社区的村民委员会制定。
在宏观指导方面,政府主要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要求来推动一些和村民生活和生产相关的项目,带动农村社区经济发展;通过扩展社区组织来执行有关政府社区开发项目,传递社会服务;建立一些公益组织,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满足社区居民不同层次的需求。
(二)日本的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日本农村社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区居民的自组织联合,主要表现为单个自然村落或多个自然村落的联合。
日本农村社区的管理表现出如下两大特征。
1.政府和社区居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处于双重主导地位在日本农村社区管理中,政府和社区居民具有明确的管理分工。
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农村社区的整体发展规划,政府的规划不仅仅是指导,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方向性,决定着社区的整体发展方向;并为农村社区提供经费、技术等,推动其发展。
社区及社区居民的主要职责是执行政府制定的农村社区发展规划,并管理农村社区的日常事务。
在处理农村社区的日常事务时,社区及社区居民有决定权,政府不会干涉。
可见,日本农村社区事务管理的自治水平较高。
2.农村社区管理在多方共同参与下完成从总体上看,社区自治组织,民间性、公益性社会组织,自组织性、服务性经济组织(协会),以及半自治性、半行政性组织共同参与日本农村社区管理。
日本农村社区的自治组织是町内会(有的地方称为自治区)。
日本的市町村内部一般有村内会,有的村内会下面还设了班、组等基层构成单位。
村内会具有社会性、志愿性与公益性特征,是农村社区居民自我治理的主要平台。
村内会主要从事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基础的公共性管理、服务及其他自治活动,比如公众健康、信息服务、交通安全、犯罪预防、筹集基金和防止灾害等社会和公益活动,以及能够增进农村社区居民间相互了解和友谊的活动。
日本农村社区有数量众多的民间性、公益性社会组织和自组织性、服务性经济组织(协会)。
民间性、公益性社会组织大都由社区居民组成,分布广,服务领域广泛,开展的活动包括社区治安维护、活跃当地文化体育生活、保护消费者利益、社区环境治理、增进社区般设置涵福利、社区就业和社区社会保障等。
各种各样的农协是日本自组织性、服务性经济组织(协会)的代表。
农协除了对农民进行专业培训,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推广农业技术,为农民提供小额贷款、农业保险外,还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社会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日本市町村公共团体一盖农林、民生、商工、卫生、劳动、土木和水产等方面的行政委员会,比如选举管理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农业委员会、固定资产评价审查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等。
这些半自治性、半行政性组织是日本农村社区的重要组织机构,主要从事国家层面的公共服务及公共管理、办理地方自治事务,在实施政府基层管理和实现社区自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日本农村社区管理的重要补充。
(三)新加坡的行政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和多元语言的移民国家,人口主要由近100多年来从欧亚地区迁移而来的移民及其后裔组成。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移民社会的特性,加上殖民统治历史的影响,新加坡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社会特色。
新加坡的国情和社会特点,决定了其农村社区管理模式是行政主导型,行政管理力量贯彻于社区管理全过程。
1.政府直接干预社区管理活动在新加坡,有负责全国社区管理工作的专门职能机构。
人民协会是全国社区建设、发展和管理总的协调机构和领导机构,具有半官方性质,主席由国家总理担任。
全国又分5个区域设立社区发展理事会,社区发展理事会负责本地域内的社区管理工作,主席一般由议员兼任。
为了直接指导和管理社区工作,新加坡在社区内也成立了各种形式的行政机构,在社区管理中体现了国家行政管理行为。
此外,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结合紧密,政府会对社区组织的管理行为进行引导,并统一组织社区管理层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理念、管理行为等,在新加坡社区管理中体现了政府的社会价值观。
2.社区管理体系完善除人民协会和社区发展理事会外,全国设了16个市镇理事会。
市镇理事会受政府安排,负责辖区内社区的公共环境整治、物业管理等。
再往下是公民咨询委员会,公民咨询委员会按照选区为单位设立。
公民咨询委员会负责协调与组织社区的国庆庆典、植树节、讲华语运动和礼貌运动等各种大型活动,并修订社区内的公共福利。
居民委员会是新加坡社区管理的最基层组织,主要负责社区的日常管理。
比如,组织文娱活动、休闲旅游等社区交际项目,密切邻里关系,增强社区凝聚力;发动组织社区内居民,实施各种美化公共环境的活动;通过组织邻里守望计划等,维护社区治安环境。
3.民间组织是推进社区活动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加坡,有各类自愿福利组织,这些民间组织广泛而深入地参与社区活动,为各类人群提供公共服务、救助服务和义务服务。
“道德太和观”是新加坡最大的慈善机构,下有55个实体,不仅为残疾、贫困的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帮助普通居民。
4.社区居民自主参与意识不强由于新加坡社区管理中的行政性和官方色彩较浓,社区居民依赖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习惯于接受制度的安排,参与社区管理的意识较为薄弱,自主参与社区管理的程度较低。
但来自社会各个领域的义工群体在新加坡社区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加坡政府注重培养为社会自愿贡献的“义工精神”,在子女就学、购买住房和荣誉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措施,鼓励义工队伍发展。
目前,新加坡有3.2万义工,他们利用业余时间,为社区义务提供各种服务。
(四)3种管理模式比较1.相同点一是3种农村社区管理模式都具有健全的社区管理机构,而且权责明确。
二是社区组织均作为重要的管理主体,在农村社区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3种农村社区管理模式都切合本国国情,因此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不同点一是政府在农村社区管理中的介入程度不同。
在自治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中,政府不直接介入农村社区管理,而是间接管理或用法律、经济手段调节。
在混合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中,政府只是为农村社区管理提供指导与支持,较少介入农村社区管理。
在行政主导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中,政府处于领导地位,直接负责农村社区管理工作。
二是农村居民的参与程度不同。
在自治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中,农村居民积极、主动和多途径参加农村社区管理。
在混合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中,农村居民开始主动参加农村社区部分领域的管理。
在行政主导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中,居民很少主动参加农村社区管理。
二、对中国的启示1.建立队伍精良的农村社区管理机构当前中国农村社区管理机构中高素质人才缺乏,管理人员素质整体水平较低。
要提高农村社区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为表现优秀的人才设计一些升迁和奖励的渠道,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加入到农村社区管理中来。
对在岗的管理者定期进行培训,培训前要做好培训需求分析调查,创新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一支稳定的素质高、有专业技能的管理者队伍。
乡村精英素质相对较高、能力相对较强,在农村社区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威信,对当地的风俗习惯、资源和经济发展等情况又熟悉,如果参与社区管理,既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又可以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农村社区发展策略。
要积极引导乡村精英参与农村社区管理,通过专业管理人员与乡村精英的互补,实现专业与本土相结合的高效管理。
2.培育社区组织,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在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的农村社区管理中,社区组织发挥了很大作用。
总体上看,目前中国农村社区服务缺位较多,服务水平不高,这跟社区组织发展不足、作用没得到很好的发挥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