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地贺卡》北师大版知识精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地贺卡》北师大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地贺卡》

二. 重点、难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 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②掌握本文的文学知识,了解《朝花夕拾》。

③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他成长的足迹,体味童真,童趣。

2. 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

②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③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雪地贺卡》

1. 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

②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

2. 过程与方法:

①体会李小屹纯真的童心,把握小说的主题。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家真诚,朴素的习作风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珍惜纯真的童心,对生活充满信心和执著。

三. 新课讲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文内容透析

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理解: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二)作家作品与时代背景: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校还没有开学,鲁迅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中。

(三)谋篇立意与层次结构:课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

叙,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

第一部分(第1~9段):记叙在百草园的生活。又可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交代百草园的位置、园名的来历、现在的归属,点明“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第二层(第2段):写在夏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第三层(第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第四层(第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五层(第9段):写“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

第二部分(第10段至篇末):记叙在三味书屋的生活。

(四)写作特点与写作借鉴

1. 技法应用:生动鲜明的对比手法。首先,标题是“从……到……”的格式,内容上在强烈的对比中追忆了儿时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另外,对比的手法还有:百草园中春夏秋季和冬季的对比,静与动、无声与有声的对比;有雪与无雪的对比;三味书屋中读书与游戏的对比,读书时学生与老师的对比等等。

本文鲜明的对比,不仅突出了不同人物、不同事物的特性,而且充分地表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感情。

2. 语言欣赏:语言准确生动。如本文动词运用的精妙,用“扫、露、支、撒、系、牵、拉”这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这一过程中透露出儿童的兴奋惊喜之情。句式运用精当。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既表达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我不知道……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总而言之……”这一句式,既在全文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又表现出少年鲁迅告别百草园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3. 写作借鉴:用词准确、鲜明、生动,抓住并突出了景物的特点。本文采取了由远及近、由低到高、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二、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解惑

(一)重难点句子

1.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交代了回忆百草园的缘由,点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园”一词是本文的文眼。它告诉我们:作者要回忆的是童年生活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有趣的事。该句是下文的总括句,下文内容是对这句话的具体描述。

2.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既写了儿童好奇的眼光,又使所写的景物符合人们的观察顺序。

(二)重点段落诠释

第2自然段诠释:这一段写夏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先用两个“不必说”总写百草园的概貌,使下面“单是”的内容更为突出,一略一详。“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就有……”一组词语引出了十五种景物,叙述了四件趣事。前两个“不必说”是略写百草园内景物的概貌:“单是……就有”则是较详写百草园内某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局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还有何首乌等等,这些看似毫无趣味的小东西,在作者的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更不用说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作者在描写百草园时抓住了春、夏、秋的动植物,从色、状、声、味各方面对百草园的静景、动景进行了具体的描绘。从句式上看,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佳趣定然比比皆是。

第9自然段诠释:本段是一个过渡段。作者巧妙地从百草园过渡到三味书屋。连用三个“也许是”表现了作者离开百草园时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心理。两个“Ade”和一个省略号表现了作者告别百草园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雪地贺卡》

课文内容透析

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理解:文题点明了本文是一个跟“贺卡”有关的故事。

(二)作家作品与时代背景:鲍尔吉·原野,一位蒙古族的警察作家,与歌手滕格尔、画家朝戈被称为当今中国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

《雪地贺卡》可以说是颇能体现鲍尔吉·原野写作风格的一篇小小说,表达了作者对童心的珍惜。

(三)谋篇立意与层次结构:作者记叙了一个颇耐人寻味的故事,通过一张小贺卡,表达了作者对童心的珍惜。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沈阳雪大,为下文写李小屹给雪人寄贺卡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6段):李小屹与“雪人”互寄贺卡。

第三部分(第7—10段):故事的结局,点明全文主旨。

(四)写作特点与写作借鉴

1. 技法应用:用隽永的语言画龙点睛地议论,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当“我”看到孩子给雪人的贺卡,他说:“我有点嫉妒雪人,能受到李小屹这么恳挚的关爱。”雪人是没有情感的,作者这样说,正反衬了孩子纯真心灵的可贵。

2. 语言欣赏:本文语言清新自然、幽默风趣,叙述中有抒情,纯真和善良始终像乳汁流淌在字里行间,给人朴素平实的感觉。

3. 写作借鉴:把情感蕴含在叙述中。如,“我”以“雪人”的名义给李小屹回了信后,他看到“星期日的下午,雪人前站着一个女孩,背对着我家的窗。她装束臃肿,胳膊都放不下来了。这必是李小屹。她痴痴地站在雪人边上,不时捧雪拍在它身上。雪人桔子皮嘴唇依然鲜艳。”这里只有叙述,可一句“雪人桔子皮嘴唇依然鲜艳”,让我们窥见了孩子和作者的情感,雪人的嘴唇鲜艳,孩子的童心鲜艳,作者的欣喜和热爱流淌在字里行间。

二、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解惑

(一)重难点句子

回到家,放不下这件事,给李小屹写了一张贺卡,以雪人的名义。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希望不至伤害孩子的感情。

作者想保护纯洁的童心,他知道作为一个孩子应该有梦,应该有对童话的神往,有对生活的某种期待,应该富有想象力,这种情感是美的。作者想延续孩子美好的想象,所以代雪人给孩子写信。作者说“不知这样做对不对”,是怕创造的童话境界吓着孩子,自然孩子没有那么脆弱,孩子知道是一个大人在跟她对话。作者这样做没什么不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