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复习专题训练

合集下载

语文初一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质量检测试题带解析1

语文初一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质量检测试题带解析1

语文初一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质量检测试题带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韩氏城①新城,期十五日而成。

段乔②为司空③,有一县后④二日,段乔执其变而囚之。

囚者之子走告封人⑤子高曰:“唯先生能活臣父之死,愿委之先生。

”子高曰:“诺。

”乃见段乔。

自扶而上城。

子高左右望曰:“美哉城乎!一大功矣,予必有厚赏矣!自古及今,功若此其大也,而能无有罪戮者,未尝有也。

”子高出,段乔使人夜解其吏之束缚而出之。

(注释)①城:修筑城墙。

②段乔:战国时韩国大臣,③司空;官名,主管建筑工程。

④后:拖延。

⑤封人:管理疆界的官。

话剧社要排演这个《吕氏春秋》中的故事,请完成相关任务。

(1)疏通词义。

①积累迁移法:由《陈太丘友期行》中“期”的积累,迁移可知选文中“期十五日而成”的“期”是之意。

②语境推断法:根据语境,可推测选文中“段乔执其吏而囚之”的“囚”是之意。

③查阅词典法:参考《古汉语词典》中的相关义项,“未尝有也”中“尝”的意思是,“段乔使人夜解其吏之束缚而出之”中的“使”的意思是。

(填序号)尝:①品尝;②试探;③曾经使:①假若;②旅造;③出使(2)疏通句意(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美哉城乎!一大功矣,子必有厚赏矣!(3)表情要恰当。

囚者之子走告封人子高曰(表情甲):“唯先生能活臣父之死,愿委之先生。

”子高曰(表情乙):“诺。

”A愤怒 B.急切 C.得意 D.镇定①表情甲选择,因为。

②表情乙选择,因为。

(4)请帮助小华同学解答看完排演后的困惑。

小华:我好像没看懂啊!段乔为什么最终释放了那个被囚禁的官员?我:这得益于封人子高精妙的劝说艺术:。

2.课内文言文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②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③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初一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题1

初一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题1

初一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题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狼蒲松龄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并驱如故________②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③意暇甚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叙述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寥寥几笔就勾画出屠户处境的危急,扣人心弦。

B.面对贪婪的恶狼,屠户虽然感到恐惧,但是他不迁就退让,先“投以骨”,以争取更有利的斗争时机。

C.屠户“奔倚”在积薪之下,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改变途中两狼并驱的局面,避免前后受敌的处境。

D.第⑤段是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阐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最终也会被人的勇敢与智慧打败。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孟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

鲁连②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③不如狐狸。

曹沫④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耨⑤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

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

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⑥首也哉!”孟尝君曰:“ 善。

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揶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讲学家/设帐/寺中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D.可据理/臆断/欤(2)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山门圮于河________②棹数小舟________③是非木柿________④盖石性坚重________(3)翻译下面句子。

①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4)阅读本文后,你有何启示?【答案】(1)C(2)崩塌,倒塌;划船;此,这;原来(是)(3)①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怎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呢?(4)启示我们: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

【解析】【分析】(1)C项,“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的正确句读是: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带答案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带答案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戒子书 ________②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③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B.在书信的前半部,他则以慈父的口吻淳淳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C.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作者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鲜明地突出了做人治学的经验。

D.“悲穷守庐,将复何及”一句是以父亲身份告诫儿子要珍惜光阴,努力成才,为社会所用。

2.对比阅读(古文阅读)(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家中来营①者,多称尔②举止大方,余为少慰。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③,此君子也。

余服官④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⑤。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注释)①营:军营。

语文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含解析1

语文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含解析1

语文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含解析1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面的划线字。

①君子之行________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③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④意与日去________(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非淡泊无以明志(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

(4)文中说“非志无以成学”,联系实际,说说你对“志”与“学”的关系的理解。

2.阅读下文。

回答问题汝①人识字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②不识之乎。

一岁,聘楚士训其子。

楚士始训之搦管③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

”书二画,训曰:“二字。

”书三画,训曰:“三字。

”其子辄④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

”其父喜从之,具币⑤谢遣楚士。

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者饮,令子晨起治状⑥,久之不成。

父趣⑦之。

其子恚曰:“天下姓字多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注释)①汝:汝州,在今河南省西部。

②累世:连续几代。

③搦管:拿毛笔。

④辄:就。

⑤具币:准备钱币。

⑥治状:写请柬。

⑦趣:同“促”,催促。

(1)下列句中画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汝有田舍翁/不舍昼夜B.归告其父曰/归心似箭C.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者饮/撒盐空中差可拟D.久之不成/尊君在不(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天下姓字多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3)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3.课内阅读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初一期末专题复习5:文言文

初一期末专题复习5:文言文

初一期末专题复习五:文言文班级:姓名:第一部分基础运用1.下列词语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剽.悍(biāo)彷惶狂澜.(lán)恪尽职守B. 收敛.(liǎn)亵渎归咎.(jiù)越俎代庖C. 惬.意(qiè)绯红荒谬.(miào)一代天骄D. 骸.骨(hái)告磬饶恕.(sù)断壁残垣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提.防(dī) 给.予(jǐ) 忧心忡忡..(chōnɡ) 锐不可当.(dānɡ)B.埋.怨(mán) 吮.吸(shǔn) 庸.人自扰(yōnɡ) 亲密无间.(jiàn)C.妊娠.(chén) 分娩.(miǎn) 荒谬.绝伦(miù) 良莠.不齐(yǒu)D.肖.像(xiào) 匀称.(chèn) 审时度.势(duó) 鲜.为人知(xiǎn)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寒喧甘拜下风矫揉造作一筹莫展B.既然委曲求全销声匿迹草菅人命C.松弛自命不凡无精打彩走投无路D.赝品循序渐进翻云覆雨变本加利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感慨.(kǎi)铁锹.(qiāo)叱咤.风云(chà)瞠.目结舌(chēn)B.屏.息(pǐng)稽.首(qǐ)鳞次栉.比(zhì)相形见绌.(chù)C.荣膺.(yīng)慰藉.(jiè)戛.然而止(jiá)丢三落.四(là)D.炽.痛(zhì)黄晕.(yùn)吹毛求疵.(cī)锲.而不舍(qì)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学校里教学秩序整顿以后,以前那种不正常的师生关系也应该改弦更张....了。

B.面对无数个“豆腐渣”工程的无辜牺牲者,面对亲人撕心裂肺....的痛苦,我们无法再保持沉默!C.就民族矛盾和冲突而言,科索沃问题与北爱尔兰问题在性质上是相同的,而美国与北约对二者的态度何止天壤之别....!D.最近微软的盖茨先生访问中国并推出“维纳斯”计划,这在我国信息产业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七年级文言文专题训练(含直译、答案解析)

七年级文言文专题训练(含直译、答案解析)

七年级文言文专题训练姓名成绩诸葛恪(kè)得驴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兄瑾①之长子也。

恪父瑾面长似驴②。

一日,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以纸题其面曰:诸葛子瑜。

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

”因听与笔。

恪续其下曰:“之驴。

”举坐欢笑。

权乃以驴赐恪。

【注解】①瑾:指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

②面长似驴:意为面孔狭长像驴子的面孔。

【补充注释】A.会:聚集,会合。

B.使:让。

C.以:相当于“用、把、拿”。

D.题:书写,题写。

E.益:增加。

F.因:于是。

G.听:听从。

H.与:给。

I.举:全部。

J.坐:同“座”,座位。

【译文】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的大儿子。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

一天,孙权大规模聚集大臣们,让人牵一头驴进来,用笔在纸上写了“诸葛子瑜”,贴在驴的脸上。

诸葛恪跪下来说:“(我)乞求大王让我用笔增加两个字。

”(孙权)听了就从了他,给(他)笔。

诸葛恪接在上面的字下方写了:“的驴。

”在场的人都笑了。

孙权于是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简析】这是一篇文言文历史故事,说的是诸葛恪如何用他的聪明才智把父亲的窘迫转危为安的故事。

运用了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从侧面衬托出诸葛恪的聪明,可以看出诸葛恪是个才思敏捷、善于应对、聪明机智的人。

【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心烦气躁,换一种方法或方式,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⑴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孙权大会.群臣聚会②以纸题.其面写③因听.与笔听从④举.坐欢笑全⑵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乞请笔益两字(我)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黄香温席昔汉时黄香,江夏①人也。

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

每当夏日炎热,则扇父母之帷帐②,令枕席清凉,蚊蚋③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

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注释】①江夏:古地名,在今湖北境内。

②帷帐:帐子。

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基础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太丘舍去( ) (2)去后乃至( )(3)待君久不至( ) (4)相委而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太丘舍去B.友人惭C.下车引之D.元方入门不顾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文章在为人处世方面给了你什么启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节选自《世说新语》)【乙】黄琬①早而辩慧。

祖父琼初为魏郡②太守建和③元年正月日食④,京师不见⑤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⑥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傍,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⑦?”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节选自《后汉书·黄琬传》,有删改)【注释】①黄琬:东汉末大臣。

②魏郡:古郡名。

③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④食:同“蚀”,日月亏蚀。

⑤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⑥诏:皇帝的命令。

⑦初:一开始,刚刚。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与儿女讲论文义( ) (2)俄而雪骤( )(3)公欣然曰( ) (4)何不言日食之余( )6.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祖父琼初/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B.祖父琼/初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C.祖父琼/初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D.祖父琼初/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初一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卷带答案

初一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卷带答案

初一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卷带答案一、文言文1.课外文言文阅读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①。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③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④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①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②陛:宫殿台阶。

③雨(yù):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④闻命: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饱而知人之饥 /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B.雨雪三日而不霁 / 切问而近思C.婴闻之古之贤君 / 有闻而传之者D.温而知人之寒 / 温故而知新(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

(3)这则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2.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甲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文)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

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选自《狼三则》其三)(注释)①行室:临时搭盖的住所。

(1)(甲)(乙)两文都选自_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人名)所著的文言短篇小说集《________》。

初一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题附答案

初一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题附答案

初一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乙)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①绝编②,迨③能倍④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②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牛筒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

③迨:等到。

④倍:通“背”。

(1)下列对甲文中欧阳修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幼年丧父B.经济困难C.身体不适D.勤奋好学(2)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参考字典解释,谈谈“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惟”的义项:①思,考虑。

②只,只有。

③句首语气词。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为止。

(5)欧阳修和司马光的故事,在学习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文言文阅读训练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训练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傅子》①曰:“言出于口,结②于心。

守以不移.,以立其身,此君子之信也。

”故为臣不信不足以奉君;为子不信不足以事父。

故臣以信忠其君,则君臣之道益.睦;子以信孝其父,则父子之情更隆。

夫仁者不妄为,知③者不妄动。

择是④而为之,计⑤义而行之。

故事立而功足恃⑥也,身没而名足称也。

虽有仁智,必以诚信为本。

盖以诚信为本者,谓之君子;以诈伪为本者,谓之小人。

君子虽殒⑦,善名不减;小人虽贵,恶名不除。

(节选自《臣轨·诚信章》)[注释]①《傅子》:西晋傅玄所著政论著作。

①结:牢记。

①知:同“智”。

①是:正确。

①计;考虑,谋划。

①恃:依赖。

①殒:死。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1.请用“/”标出下面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标一处)此君子之信也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守以不移.( )①则君臣之道益.睦( )①太丘舍去.( )①元方入门不顾.(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盖以诚信为本者,谓之君子。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4.请根据[甲]文内容理解其论述层次,将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5.[乙]文中“友人”的言行,可以证明[甲]文中“以诚信为本”的观点。

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咏雪》)【乙】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①.?”对曰:“好长剑。

初一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附解析1

初一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附解析1

初一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附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乙)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凰也。

”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日:“然。

”乃酬①千金,弗与。

请加倍,乃与之。

方将欲献楚王,经宿②而鸟死。

路人不遑③惜其金,唯怅④不得以献楚王。

国人传之,咸以为真风而贵,遂闻于楚王。

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于买凤之金直⑤十倍。

(注释)①酬:付出。

②宿:一夜。

③遑:忧虑。

④帐:遗鴨。

⑤直:同“值”,价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含义。

①国人道之 ________②得一人之使 ________③咸以为真凤而贵 ________④遂闻于楚王 ________(2)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线划开(限断2处)。

我闻有风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4)下面是两位同学关于甲、乙两段文字的讨论。

请你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甲)文丁氏如果把“吾穿井得一人”中的“得”字改为“________”,传闻者也不会搞出笑话了。

小涵:(乙)文中挑着山鸡的人如果不欺负过路人孤陋寡闻,过路人也不会错把山鸡当成凤凰买,闹出了笑话。

小文:两篇笑话都写到国君。

我觉得(甲)文中宋君对于谣言是将信将疑,表现在他“________”(直接引用原文语句),而楚王则是________(不引用原文语句,用自己的话概括),所以留下了千古笑柄。

小涵:是的,宋君和楚王对待传言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这也警示我们做任何事情________。

2.课外阅读朱文公受骗朱文公①有足疾,曾有道人为施针熨之术②,旋觉轻安③。

初一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题

初一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题

初一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题一、文言文1.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世隶耕________②日扳仲永________③称前时之闻________④受之天________(2)下面各组划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夸父与日逐走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不能名其一处也C.又七年,还自扬州屠自后断其股D.于舅家见之但当涉猪,见往事耳(3)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方仲永作诗由“________”到“________”,充分说明了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唐太宗诲太子(宋)司马光上谓侍臣曰①:朕自立太子②,遇物则诲之,见其饭,则曰:“汝知稼穑③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

”见其乘马,则曰:“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

”见其乘舟,则曰:“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见其息于木下,则曰:“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三》)【注释】①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侍:在尊长旁边陪伴。

②太子:指唐高宗李治。

③稼穑:泛指农业生产。

稼,耕种。

穑,收割。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见其饭/见往事耳B.汝知稼穑之艰难/人不知而不愠C.上谓侍臣曰/权谓吕蒙曰D.木从绳则正/择善而从(2)请用三条“/”给文中的画线句子断句。

初一学生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初一学生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初一学生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学而时习之B. 吾爱之,吾敬之C. 之乎者也D. 之于彼答案:C2. “温故而知新”出自以下哪部经典著作?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A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体现了哪种思想?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佛家思想D. 墨家思想答案:B二、填空题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出自《________》。

答案:《论语》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是《________》中的诗句。

答案:《诗经》三、翻译题1. 将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危险。

2. 翻译下列句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答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识。

四、简答题1. 请简述《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意味着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自己也不要对别人做。

这是一种推己及人,尊重他人的道德准则。

2. 请解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表达的生活态度。

答案: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超脱物欲和个人情感的生活态度,即不因外界物质的得失而感到高兴或悲伤,也不因个人遭遇而感到过分的悲伤或喜悦。

结束语:通过本次文言文试题的练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能力,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初一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初一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初一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②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刘元卿《南岐之人》)【注】①瘿:读yǐng。

颈瘤,俗称大脖子病。

②焦:细瘦干枯。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湮于沙上________②转转不已________③及见外方人至________④焦而不吾类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B.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C.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D.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4)【甲】、【乙】两文揭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管鲍之交(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己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史记·管晏列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游:游戏B.及小白立及:等到C.管仲既用既:既然D.齐桓公以霸霸:霸主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仲和鲍叔牙是很好的朋友,彼此十分了解。

B.鲍叔牙虽然对管仲很欣赏,但是对他的一些小毛病却也很苛责。

C.管仲原本辅佐公子纠,后来能受到齐桓公重用,是因为鲍叔牙的推荐。

D.管仲为齐桓公的霸业立下汗马功劳,由此可见鲍叔牙识人的眼光很好。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4.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共有两处)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二、阅读下面一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郑和,云南人。

成祖欲示中国富强。

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①通使西洋。

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②金币。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③,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

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

帝大悦,爵赏有差。

十年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

十四年冬,满剌加等十九国遣使朝贡。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

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

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节选自《明史·郑和传》》)[注] ①侪(chái):同辈。

②赍:携带。

③占城:仿越南南部。

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欲( ) (2)悦( ) (3)以( )6.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全册文言文复习专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全册文言文复习专题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专题训练(含答案)《世说新语二则》1.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2)未若柳絮因风起因:(3)撒盐空中差可拟差:(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5)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6)尊君在不不:(7)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8)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引:顾: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年与时驰,意与日去B.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C.元方时年七岁年与时驰,意与日去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白雪纷纷何所似?译文:(2)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文:(4)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论语》十二章1.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君子:(4)吾日三省吾身日:省:(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信:(6)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惑:(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8)饭疏食饮水饭:水:(9)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10)逝者如斯夫斯:(1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笃:切: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人谋而不忠乎B. 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C. 可以为师矣仁以为己任D. 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任重而道远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正确一项是()A.“三省吾身”、“三人行”的“三省”和“三人”分别指“三次进行反省”和“几个人”。

语文初一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解析1

语文初一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解析1

语文初一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卖油翁》前后两个不同的版本,完成下列小题。

(甲)卖油翁往时陈尧咨以射艺自高。

尝射于家圃,有一卖油翁释担而看,射多中。

陈问:“尔知射乎?吾射精乎?”翁对曰:“无他能,但手熟尔。

”陈忿然说:“汝何敢轻吾射!”翁曰:“不然,以吾酌油可知也。

”①乃取一葫芦设于地上置一钱以勺酌油沥钱眼中入葫芦钱不湿。

曰:“此无它,亦熟耳。

”陈笑而释之。

(选自欧阳修《笔说》)(乙)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②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线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有删节)(1)下列成语中与“陈笑而释之”的“释”意思相同的是()。

A.涣然冰释B.如释重负C.团疑莫释(2)用“/”给文中画线句①断句。

(限断四处)乃取一葫芦设于地上置一钱以勺酌油沥钱眼中入葫芦钱不湿。

(3)细读(甲)(乙)两文,你会发现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对这个故事做了不少改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解析。

①他将“________”这一动词改为“________”,然后增加了“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表情动作描写,塑造了一个不愠不火、不卑不亢、以技能立世的劳动者形象,还包含了对陈尧咨“自矜”的不以为然。

用语生动细致,文学色彩陡然增加。

②追求“简洁准确”也是他的主要文风,在对“陈尧咨酌油”这一情节修改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请就画线的①②句加以解析说明。

________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文言文复习专题训练姓名: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兄子胡儿曰:“”兄女曰:“”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给下面的字注音:内集:讲论文义:俄而:骤:欣然:何:似:差:拟:未若:即:因:2.按原文默写.3. 翻译下列语句:谢太傅寒雪日內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5. “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那一句较好为什么6.你学过的古诗词中咏雪佳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文章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7. 《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下列字词。

期行: 期舍去乃至: 时戏不尊君家君委去惭引顾2.翻译下列语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5.元方是个怎样性格的小孩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6.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子曰:“,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仁在其中矣”1..按原文填空。

2.找出课文中成语:3.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是()1人不知而不愠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6学而时习之。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吾日三省吾身。

9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124/359/678B、1589/26/347C、236/457/189D、123/67/4589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5.解释加点词语1. 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乎() 5.吾日三省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饭疏食...饮水.()()()19. 曲肱而...枕之()()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4子在川上..曰()25.逝.者如斯.夫()()26.不舍.昼夜()27.三军..不可夺志也()29.博学而笃.志()..可夺帅也()28.匹夫虽有佳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⑼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虽.有佳肴(2)虽有至道..,学然后知不足..(3)是故(4)然后能自反....也..也(6)教学相长..也(5)然后能自强2、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故曰:教学相长也。

(5)《兑命》曰:“学学半。

”(二)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不知其旨.也(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3)学.学半2、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3、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4、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 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ù)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干:___________(2)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___(3)阅十余岁阅:___________ 岁:___________(4)尔辈不能究物理究:___________(5) 可据理臆断欤臆断:___________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闻之笑曰B. 当求之于上流C. 一老河兵闻之D. 其反激之力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文章中两次笑怎么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7、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庙僧老河兵讲学究是什么样的人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文学常识填空。

《智子疑邻》节选自。

韩非是末期著名家。

“智”在这里的意思是:。

2、解释加粗的字。

①其子曰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邻人之父亦云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暮而果大亡其财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而疑邻人之父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文言句子。

①天雨墙坏。

②其家甚智其子。

4、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1、《塞翁失马》节选自《__________》。

又名《__________》西汉淮南王等编著。

“塞翁失马”至今已成为成语,常与________________连用。

2、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马无故亡而入胡亡(2)居数月居(3)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4)堕而折其髀髀(5)死者十九十九(6)人皆吊之吊3、翻译下列句子。

此何遽不为福乎丁壮者引弦而战4、写出本则寓言的寓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