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药物致癌作用
药物致癌
• 利血平:乳腺癌
三、常见致癌物的化学分类
1. 烷化剂(氮芥和硫芥类、环氧化物、已撑亚胺类等)
2. 亚硝胺类(亚硝酰胺类和亚硝胺类)
3. 多环芳香烃类(苯并芘、双苯并芘、甲基胆蒽等) 4. 芳香胺与偶氮染料(2-萘胺、联苯胺、二甲基偶氮苯等) 5. 生物毒素(植物毒素和微生物毒素) 6. 内原性致癌物(雌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脱氧胆酸等) 7. 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
化学致癌物
Ⅱ相反应 (phase Ⅱ reaction)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与硫酸结合
化学致癌物的代谢活化
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AFB1)
肝脏代谢 脱甲基、羟化、环氧化反应 羟化代谢产物 与谷胱甘肽、葡萄糖醛酸、硫酸结合 由尿和胆汁排出 环氧化反应产物 终致癌物黄曲霉毒素B1,2,3-环氧化物 鸟嘌呤第7位N结合 形成加合物 可与DNA 脱氧
7、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
• 六价铬(Cr6+)、镍(Ni)、三价砷(As3+)、 铍(Be)、氡等均有致癌作用; • 镉(Cd)、铅等对人类可能有致癌性。
四、化学致癌物的代谢活化
氧化反应 (oxidation) Ⅰ相反应 (phase Ⅰ reaction)
机体
还原反应 (reduction) 水解反应 (hydrolysis) 与谷胱甘肽结合
表观遗传毒性致癌物
定义:化学致癌物进入细胞后,不能与DNA结合, 不改变DNA的结构,不影响机体的遗传物质,但
– 能直接或间接促进细胞分裂增殖 – 增加细胞对内源性致癌物的敏感性并促进基因型改变 的细胞克隆扩增
从而诱发癌变。
表观遗传毒性致癌物
• 促癌剂:佛波酯、巴豆油、煤焦油中的酚类和卤 代烃、有机氯农药DDT、多氯联苯、氯丹、二噁 英。 • 内分泌调控剂:已烯雌酚、雌二醇、硫脲。 • 免疫抑制剂:嘌呤同型物。 • 细胞毒性:次氮基三乙酸、氯仿。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降脂药氯贝丁酯、降脂异 丙酯、邻苯二甲酸乙基已酯、1,1,2-三氯乙烯。 • 固态物质:塑料、石棉、铀矿粉尘、赤铁矿粉尘。 • 助致癌物:乙醇、二氧化硫。
药物毒理-致癌作用-2009
4.内分泌激素失衡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ers)与人 类肿瘤的发生密切关联
5.过氧化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
过氧化酶体 过氧化酶体增殖剂(peroxisome proliferalor) 通过受体介导的模式刺激过氧化酶体的增殖, 在细 胞内通过与一种雌激素样核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 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 PPAR-γ)结合并激活此受体。 PPAR-γ是一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为核激素受 体超家族中的成员, 通过与特异的DNA反应元件作 用控制基因表达,在调节脂质代谢、糖代谢等方面 起重要的作用。 临床发现许多肿瘤如乳腺癌、结肠癌、胃癌等细胞中 有PPAR- γ的高表达
SNP-trait associations detected in GWA studies
第二节 化学致癌机制
化学致癌是多因素、多基因参与的 多阶段过程
一、体细胞突变学说 二、非突变致癌机制
一、体细胞突变学说
DNA加合物
DNA加合物的形成及持久性反映了 生物体暴露于化学物的浓度及时间、 生物体对化学物的吸收、代谢以及 对DNA损伤的修复能力。因此它既 可作为接触标志物,又可作为效应 标志物,在肿瘤防治、人群生物监 测、毒物危险度评定中有着广泛的 应用前景
6. 剂量-反应关系良好, 但很难确定阈值;
6. 以能否有效地扩大 引发细胞群来确定促 长剂的相对强度。
7. 引发剂的强度以经一 定的促长阶段后发生的 癌前病变来定量。
肿瘤发生是指致癌剂诱导细胞的基因突变或 表观遗传变异,导致异常增生的单个克隆癌 细胞的生成,从而引发致癌过程
在癌变过程中,常积累一系列的基因突变, 可涉及不同染色体上多种基因的变化,包括 癌基因、抑癌基因、细胞周期调节基因、细 胞凋亡基因及维持细胞基因组稳定性的基因。 这些基因的激活/失活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 在空间位置上有一定配合
第章致癌作用ppt课件
有致癌性 多数是致突变物 没有可检测的阈剂量
化学致癌过程
促长阶段 单克隆的癌细胞在一种或 多种促癌物质的不断地作 用下,表型发生了改变, 恶性肿瘤细胞的各种性状 得以表达的过程
引发细胞增殖成为癌前 病变或良性肿瘤的过程
化学致癌过程
促长阶段特点
➢引发剂作用之后,促长剂长期、慢性作用 ➢ 引发剂单独作用一般不会引起肿瘤 ➢ 只有促长剂的慢性作用不会引起肿瘤 ➢ 引发剂与促长剂的作用有先后次序 ➢ 促长早期可逆,晚期不可逆,因此促长阶段(特别是在早 期)持续给以促长剂是必需的
化学致癌过程
进展剂(progressor) 使细胞由促长阶段进入进展阶段的化学物
完全致癌物(complete carcinogen) 兼有引发、促长和进展作用的化学致癌物
化学致癌过程
多阶段致癌的形态学和生物学特征
引发细胞
多阶段致癌理论图解
与人体接 触,包括 各种途径
非遗传毒 性化合物
直接致癌物
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 能引起肿瘤、增加其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化合物。黄 曲霉毒素、苯并(a)芘
上皮的恶性变—癌
癌 间质的恶性变—肉瘤
良性肿瘤
第二节 化学致癌过程 Process of chemical carcinogenesis
化学致癌作用—多因素、多基因参与的多阶段过程
肿瘤(tumor)? 有分裂潜能的细胞受致癌因素作用后发生恶性转化和 克隆性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
永生性 迁移性 失去接触抑制
10% 机体因素
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 生物因素
90% 环境因素
归因于环境因素的癌症死亡百分比
药物的致癌毒性作用
药物(15种):
苯丁酸氮芥 硝基咪唑硫嘌呤 己烯雌酚 雌激素替代疗法 非甾族雌激素 甾族雌激素 复方口服避孕药 顺序型口服避孕药
生物毒素(1种):
黄曲霉毒素B1
混合物(12种):
酒精饮料 含非那西汀的止痛合剂 槟榔与烟草一起咬嚼 煤焦油沥青 煤焦油 未处理和略加处理的矿物油
第一类
肯定的人类致癌物(或混合物
和接触环境,以下同):
有足够的流行病学证据支持
接触此种化学物质与癌症发生有 因果关系。
第二类,分为A、B两组 A组 对人很可能是致癌物:
有一定的流行病学证据表明接
触此种化学物质可以致癌,不管动 物实验资料如何。
B组 对人可能是致癌物:
流行病学资料不够充分或者缺 乏,但动物实验结果充分证明此种 化学物质具有致癌性。
❖在肿瘤的形成和发展中,既有原癌 基因的激活又有抑癌基因的灭活同 时存在。
❖例如人类结肠癌细胞中存在4个以上 基因突变:
APC/MAC
DCC
抑癌基因
P53
K-ras 原癌基因
五、化学致癌的非遗传机制
大多数化学致癌物可与DNA共 价结合,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结 构和数目的改变,最终导致癌变。 由于其作用靶部位是机体的遗传物 质,故称为遗传毒性致癌物 ( genotoxic carcinogen )。
❖在很多情况下,某个碱基的突变并 不改变DNA密码,蛋白质的氨基酸 序列并不改变,称无声突变 ( silent mutation )。
❖有些突变可改变氨基酸的序列,但 不影响蛋白质的功能;或者可影响 蛋白质的功能,但对细胞的生长和 分化不起作用,此种突变并不致癌。
❖与细胞生长和分化有关的基因突变 在致癌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16-药物致癌作用总结
➢实验周期短、易重复、实验条件易控制, 其结果与体内致癌结果一致性高。
3、促癌剂与共致癌剂评价
➢ 采用啮齿动物的皮肤、结肠、乳腺、肝 脏、胰腺和膀胱等为模型,通过在遗传毒 性致癌剂处理动物之前、同期或之后用促 癌剂或共致癌剂处理动物,确定是否增加 肿瘤的发生率,并以此评价化合物的促癌 或协同致癌能力。
动物实验结果证实长期大剂量服用雌激素可以产生肝 癌,为大家所公认,但人类长期服用激素避孕药是否致癌, 意见分歧。应用雄激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剂量大, 时间长能诱发良性肝脏肿瘤。黄体酮可能与宫颈癌有关。
(2)解热镇痛药
长期滥用解热镇痛药的肾脏病变患者,其肾盂 癌及膀胱癌的发生率较一般人为高,可达8.6%, 而非滥用者仅1.27%;滥用非那西汀的患者中,30 %—40%发生肾盂肿瘤,5%—15%发生输尿管肿 瘤,50%以上发生膀胱肿瘤。氨基比林在酸性介 质中能产生致癌物二甲基亚硝胺。
(5)中草药
动物实验表明,丹宁酸对肝有毒性,对动物有 致癌作用;槟榔种子(其中槟榔次碱)、款冬花粉 (其中含有的双稠吡胳啶类生物碱森克京)、虞 美人、白屈菜中含有的血根碱、积雪草中所含有 的积雪草甙、苏铁素、紫花茄、鱼藤酮、黄樟醚、 爱草脑、β-细辛醚、鞣质、斑蝥素、巴豆油等均 对动物有致癌的可能。
饮食引发癌症
(1)食物过烫 (2)煎炸、熏烤、发霉 (3)肥、甘、厚、腻 (4)过咸:沿海 (5)腌制、干咸鱼
一、化学致癌作用
(一)基本概念 1、致癌作用: 是导致癌症的一系列内在或外部的多
步骤过程,具体包括任何良性或恶性肿瘤的起源或 发生。 2、致癌剂: 能引起人类或动物体内产生肿瘤的化学 物质。
药物致癌作用
思考题
一、解释下述概念 1.直接致癌物 2.间接致癌物 3.遗传毒性致癌物 4.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二、论述题
1.致癌作用评价方法有哪些?
药物依赖性(第16章)
Drug dependence
一、概述
1、基本概念
癌?
❖恶性肿瘤:细胞无序地增生 ❖后果: 占位 浸润 转移 营养不良 分泌有毒因子,恶液质
遗传因素? 化学因素? 病毒? 生物因子? 干细胞?
成生理?
直接? 间接? 促癌?
具体机制?
对生物大分子的作用? 对癌基因的影响? 与DNA损伤修复? 与表观遗传?
预防?
用药后使人产生一种愉快满足的感觉,在精神上驱 使该用药者具有一种要周期地连续用药的欲望,产 生强迫性用药行为,以便得到满足或避免不适感。
身体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ce(生理依赖性 physiological dependence):
中枢神经系统对反复使用依赖性药物所产生的一种 适应状态,中断用药后可产生戒断症状。
间接致癌物(indirect carcinogen):指需经体内代 谢活化后才具致癌性的物质。Pro-, proximate, ultimate
促癌物(promoter of carcinoma ):本身无致 癌作用,只有与致癌剂同时存在时,能增加后者 致癌活性的物质
遗传毒性致癌物(genotoxic carcinogens): 作 用靶部位为机体的遗传物质,靶分子为DNA。 包括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non-genotoxic carcinogens): 靶 分子不是DNA,不改变遗传物质。主要是促 进细胞快速增殖。包括促癌物、细胞毒物、 激素、免疫抑制剂、固态物质、过氧化物酶 体增殖剂。
完整版)执业药师西药一重点笔记
完整版)执业药师西药一重点笔记药学专业知识考试重点历年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占据了较大的分值比例。
考试内容主要分为十一章,其中第一章为重点,包含了八个考点。
第一章:药物剂型分类药物剂型的分类包括形态、给药途径、分散系统、制法和作用时间。
根据形态学分类,药物剂型可分为固体、半固体、液体和气体。
根据给药途径分类,药物剂型可分为经胃肠道给药剂型和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
根据分散体系分类,药物剂型可分为真溶液类、胶体溶液类、乳剂类、混悬液类、气体分散类、固体分散类和微粒类。
根据制法分类,药物剂型可分为浸出制剂和无菌制剂等。
根据作用时间分类,药物剂型可分为速释、普通、缓控释制剂等。
第二章:药物剂型的重要性药物剂型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可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可调节药物的作用速度、可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可产生靶向作用、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可影响疗效(影响不是决定)。
第三章:药用辅料的作用药用辅料的作用包括赋型、使制备过程顺利进行、提高药物稳定性、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调节药物作用和增加病人用药的顺应性。
第四章:药物化学降解途径药物化学降解途径主要有水解和氧化。
酯类、酰胺类和青霉素类分子中存在不稳定的β-内酰胺环,在H+或OH-影响下,很易裂环失效。
酚类、烯醇类、芳胺类、吡唑酮类、噻嗪类药物较易氧化。
第五章:药物固体制剂和液体制剂与临床应用药物固体制剂和液体制剂的临床应用包括口服给药、注射给药、皮肤给药、口腔给药、鼻腔给药、肺部给药、眼部给药、直肠、和尿道给药等。
第六章:药物灭菌制剂和其他制剂与临床应用药物灭菌制剂和其他制剂的临床应用包括无菌制剂、含酒精制剂、糖浆制剂、膏剂制剂、栓剂制剂等。
第七章:药物传递系统(DDS)与临床应用药物传递系统(DDS)的临床应用包括口服DDS、注射DDS、局部DDS等。
第八章:生物药剂学生物药剂学包括生物制品的分类、制备、质量控制、药效学和临床应用等。
第九章: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药理学(第四章)
药效学——药物基本作用 1.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指药物在 一定剂量范围内只作用于某些组织和 器官,对其他组织和器官没有作用。 2.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指在临床应 用药时,既可以产生符合用药目的的 作用(治疗作用),也出现一些不符 合用药目的甚至给病人带来痛苦的反 应(不良反应)。
药效学——药物基本作用 治疗作用: 指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包括 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健康自愿者或病人
3.2 新药研究
新药指化学结构、药品组成或药理作用不同于现
有药品的药物。
《药品管理法》:新药是我国境内未上市销售的
药品,包括创制药品和仿制药品。 新药研究过程包括: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和上 市后药物监测。涉及药学和药理学。
3.3 新药研究程序
一、临床前研究 药学研究:工艺路线、理化性质、质量 标准、稳定性试验等。 药效学与药动学及一般药理学研究: 毒理学研究:急性和慢性毒性、生殖毒 性、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实验。
药动学——药物体内过程:分布
结合型药物特点 : (1) 非特异性及可逆性。 游离型 结合型动态平衡。 (2) 暂时失活(不能达到作用部 位)。 (3) 不能进行转运、代谢和排泄。 (4) 存在饱和及竞争性抑制现象。
药动学——药物体内过程:分布
两种结合率高的药物可能竞争与同一蛋白结 合而发生置换现象,增加血中游离型药物浓 度→毒性↑,如: 保泰松 + 双香豆素 → 出血不止
售后调研
指新药上市后进行的社会性考查与评价, 重点调研长期使用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和 远期疗效(包括无效病例)。依靠广大 用药者(医生及病人)作出正确的评价。
4.药理学分支学科 基础药理学、 神经药理学、 心血管药理学、 生化药理学、 内分泌药理学、 分子药理学、 临床药理学、 免疫药理学、 老年药理学、 生殖药理学, 遗传药理学、 时辰药理学等
毒理学第四章毒作用机制(2)
为什么要研究化学物毒作用的机制? (研究外源化学物毒作用机制的意义)
为更清楚地解释描述毒理学资料、评价特定外 援化学物引起有害效应的概率、制定预防策略、 设计危害程度较小的药物和工业化学物以及开发 对靶生物具有良好选择毒性的杀虫剂提供刘宁依 据; 毒理学作为工具学科,通过对外源化学物机制 的研究,有利于人们对机体基本生理和生化过程 以及人类某些重要疾病病理过程的进一步认识。
(三氯甲基过氧自由基) 接受和供给电子的能力使它们成为自由 基反应的重要催化剂
注:O2 本身是自由基,双原子氧分子有 2 个不同配对电子,所以氧经单电子还原为 O2•(一个不配对电子)和 双电子还原为 H2O2(没有不配对电子),故 H2O2 不是合格的自由基,虽然它能形成 •OH 而成为重要的氧化剂。
环氧化物水化酶催化 金属离子由金属硫蛋白形成复合物 4.自由基的解毒(仅举此例子,下页) 5. 蛋白质毒素的解毒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氧化酶(GPO)和过氧化氢酶 (CAT)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解毒作用
解毒过程失效 1.解毒能力耗竭(解毒酶、共底物、抗氧化剂) 2.解毒酶失活 3.某些结合反应被逆转 4.解毒过程产生潜在的有害副产物
的内源性分子反应。
亲电物的形成
亲电物
是指含有一个缺电子原子(带部分或全部正电荷)的分 子,它能通过与亲核物中的富电子原子共享电子对而 发生反应。
亲电物的形成 ✓ 通过插入一个氧原子而产生 ✓ 共轭双键形成 ✓ 键异裂 ✓ 金属的氧化还原
表 2 亲电代谢物产生的毒性
亲电子代谢物
源毒物
催化增毒酶
(3)锍离子 表锍离子
(4)金属离子 二价汞离子 二水合二氨基铂离子(Ⅱ)
7,12-DMBA DENA
药物化学第四章--药物代谢反应-2
含芳环药物的氧化代谢是
以生成酚的代谢产物为主
一般遵照芳环亲电取代反
应的原理,供电子取代基
能使反应容易进行,生成
酚羟基的位置在取代基的
对位或邻位;吸电子取代
基则削弱反应的进行程度,
生成酚羟基的位置在取代
基的间位。
保泰松
8
含强吸电子取代基的芳环药物,如可乐定和丙磺
舒则不发生芳环的氧化代谢。
另一是发生N-氧化反应。
N-脱烷基和氧化脱氨是胺类化合物氧化代谢过程的两个不同
方面,本质上都是碳-氮键的断裂。
在CYP-450酶的作用下,氮原子和碳原子上发生电子转移。
碳-氮键的断裂的条件是与氮原子相连的烷基碳原子上应有氢
原子(即-氢原子),该-氢原子被氧化成羟基,生成的羟基胺是不稳定的中间体,会发生自动裂解。
去甲肾上腺素支气管扩张药特布他林非邻二酚羟基结构当对乙酰氨基酚服用剂量过大时超过了机体中这些小分子的供给能力就会产生药物中毒导致肝中毒结合反应小结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密切的关系用动物进行药物代谢的研究的资料不能直接应用到人体身上抗凝血药双香豆乙酯同一人群接受相同剂量的抗抑郁药去甲丙咪嗪后不同个体间血药浓度可相差30倍以上使用相同剂量异烟肼的人群的代谢差异的不同必要时需调节用药量对于新生儿幼儿由于酶系统发育不全氧化代谢结合代谢能力均低于成年人幼儿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低服用氯霉素后难以与葡萄糖醛酸发生结合代谢有时发中毒反应对乙酰氨基酚在幼儿体内通过硫酸酯结合代谢而对成人则主要进行酚羟基的葡萄糖醛酸苷化结合代谢
美索哒嗪
33
6.醇和醛的氧化
含醇羟基的药物在体内醇脱氢酶的催化下,脱氢氧化得到相
第4章 抗恶性肿瘤药(中职《药物学基础》科学出版社)
19:46
抗恶性肿瘤药分类 (一)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二) 周期特异性药物
1.主要作用于 期的药物 主要作用于S期的药物 主要作用于 如抗代谢药:甲氨蝶呤、巯嘌呤、 如抗代谢药:甲氨蝶呤、巯嘌呤、 氟尿嘧啶、阿糖胞苷等。 氟尿嘧啶、阿糖胞苷等。 2.主要作用于 期的药物 主要作用于M期的药物 主要作用于 如抗肿瘤植物药:长春新碱、长春碱、 如抗肿瘤植物药:长春新碱、长春碱、 秋水仙碱、喜树碱等。 秋水仙碱、喜树碱等。
(二) 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药物 长春碱(Vinblastine,VLB) 长春碱(Vinblastine,VLB)和长春新碱 Vincristine,VCR) (Vincristine,VCR)
•
19:46
属于作用于M期的周期特异性药, 属于作用于M期的周期特异性药,可抑制细 胞的有丝分裂。长春碱主要用于霍奇金病、 胞的有丝分裂。长春碱主要用于霍奇金病、非霍 奇金淋巴瘤,睾丸肿瘤,也用于乳腺癌、 奇金淋巴瘤,睾丸肿瘤,也用于乳腺癌、绒毛膜 上皮癌,但对骨髓造血抑制明显,应监测血象, 上皮癌,但对骨髓造血抑制明显,应监测血象, 药液漏出血管外可致组织坏死。 药液漏出血管外可致组织坏死。长春新碱对急性 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疗效较好, 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疗效较好,骨髓抑制较轻是 本药特点,但周围神经损害较重, 本药特点,但周围神经损害较重,如出现应及时 处理或停药。 处理或停药。
19:46
19:46
• 学习目标 • 1.说出细胞增殖周期的概念及抗恶性肿 1.说出细胞增殖周期的概念及抗恶性肿 瘤药作用环节及其药物分类 • 2.解释抗恶性肿瘤药共同的主要不良反 2.解释抗恶性肿瘤药共同的主要不良反 应和药疗须知 • 3.说出各类常用抗肿瘤代表药的作用特 3.说出各类常用抗肿瘤代表药的作用特 点、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
第四章药物不良反应1、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答、按照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规定,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是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该定义排除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
在使用常用剂量的药物防治或诊断疾病过程中,因药物本身的作用或药物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而又不利于病人的各种反应。
在药理学中,指某种药物导致的躯体及心理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等非治疗所需的反应。
可以是预期的毒副反应,也可以是无法预期的过敏性或特异性反应。
在物质使用中,包括用药所致的不愉快的心理及躯体反应。
2、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有哪些?答、药品不良反应分为三类:A型反应、B型反应和C型反应。
A型反应是由于药品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
特点是可以预测,与常规的药理作用有关,反应的发生与剂量有关,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很快减轻或消失,发生率高(>1%),死亡率低。
主要表现包括过度作用,副作用、毒性反应、首剂效应、继发反应、停药综合症、后遗效应。
B型反应是与药品的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
特点是一般很难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1%=,死亡率高。
进一步分类为遗传药理学不良反应和变态反应。
C型反应是指A型和B型反应之外的异常反应。
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出现,潜伏期较长,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难以预测。
3、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有哪些?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指哪些情形?答、药品不良反应一般可分为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和继发感染(也称二重感染)四大类。
不良反应有大小和强弱的差异,它可以使人感到不适、使病情恶化、引发新的疾病,甚至置人于死地。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这是临床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根据不良反应的性质分为:1)副作用(副反应):药品按正常用法用量使用时所出现的与药品的药理学活性相关但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药物毒理-致癌作用[专家指导]
5. 剂量-反应关系显示 有可测阈值和最大作 用;
6. 以能否有效地扩大 引发细胞群来确定促 长剂的相对强度。
7. 引发剂的强度以经一 定的促长阶段后发生的 癌前病变来定量。
2. 核型不稳定性导 致细胞基因组结构 的形态学改变;
3. 在进展阶段早期, 已改变的细胞对环 境因子敏感;
4. 在进展阶段可以 观察到良性或恶性 肿瘤;
结肠癌的多阶段模型(Vogelstein,et al. 1988)
染色体: 5q
12p
18q
17p
改变: 突变/丢失 基因: APC/MCC
DNA 突变 突变/丢失
低甲基化 K-ras
DCC
突变 p53 其它改变
↓
↓↓
↓
↓↓
正常上皮→上皮过度增殖→早期腺瘤→中期腺瘤→晚期腺瘤→癌症→转移
引发
促长
进展
专业资料
9
促长阶段是单克隆的癌细胞在一种或多种促癌物质的不 断作用下,表型发生了改变,恶性肿瘤细胞的各种性状 得以表达的过程
促进剂通过刺激细胞增生使引发的细胞发展进入促长阶段, 促进剂本身无或仅有极微弱的致癌作用,但反复使用能刺激 细胞分裂,形成肿瘤,它们的作用相对短暂,且是可逆的
专业资料
10
进展阶段是指由良性肿瘤转变为恶性肿瘤,并进一 步演变成更具恶性表型或具有侵袭特征的肿瘤的过 程,主要表现是自主性和异质性增加、生长加速、 侵袭性加强、出现浸润和转移的恶性生物学特征
专业资料
6
一、细胞癌变的多阶段学说
致癌的过程: 引发(initiation) 促长(promotion) 进展(progression)
组织细胞的病理改变: 增生、异型变、良性肿瘤、原
《药物毒理学》药物致癌作用
14
ppt课件
致癌试验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要求需做致癌性试验的情况:
1 新药结构与已知致癌物质有关,代谢产物与已知致癌 物质相似
2 在长期毒性试验中,发现有细胞毒性作用或能使某些 脏器、组织细胞异常显著活跃的新药
3 致突变试验结果为阳性的新药
4 临床用药6个月以上,或局部用药。
15
ppt课件
致癌作用的评价方法
药物构效关系分析
致突变筛查试验
培养细胞恶性转化试验
短期和长期整体动物试验
流行病学调查以及转基因模型等
16
ppt课件
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
定义: 又称有限体内试验,是指时间有限,即在有
限的短时间内完成而不需终生,又指靶器官有限, 即观察的靶器官限定为一个而不是机体全部器官 和组织。需启动剂和促进剂。
17
ppt课件
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
小鼠肺肿瘤诱发试验 大鼠肝转变灶诱发试验 小鼠皮肤肿瘤诱发试验 雌性大鼠乳腺癌诱发试验
18
ppt课件
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
又称哺乳动物终生试验,是目前公认的确证动物 致癌物的经典方法,较为可靠。
19
ppt课件
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
动物种类 1 实验动物的价格较低,因为实验所长 3 抗病力强,易于饲养 4 最重要的是实验动物对诱发肿瘤的易感性 5 实验动物的自发肿瘤发生率较低
第十三章 药物致癌作用
1
ppt课件
癌是机体在各种因素长期作用下,引起正
常细胞过度增生或异常分化而形成的恶性肿瘤。
2
ppt课件
第一节 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是指环 境中具有诱发机体形成肿瘤的化学物质。
第四章药物致癌作用
第四章药物致癌作用肿瘤:指机体在各种因素长期作用下,所出现的丧失原有功能,而无限增殖的细胞;医学上癌:指对机体破坏性大的恶性肿瘤。
人类癌症相关的环境因素WHO指出,80~90%的人类癌症和环境因素有关,其中主要是化学因素,约占90%以上。
人类癌症相关的环境因素●常见的职业病恶性肿瘤,如:(1)石棉:肺癌、间皮瘤;(2)联苯胺(一级致癌物,染料合成中间体):膀胱癌;(3)苯:白血病;(4)砷:肺癌、皮肤癌人类癌症相关的因素●环境因素(最主要);●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与乙肝病毒感染,食用发霉食物);●遗传易感性;●以上称为与人类癌症相关的三大因素。
●FDA列出2400种可能对动物致癌的物质;●已知能在动物身上诱发肿瘤的化学药物达150多种。
目前公认八种对人类具有致癌性药物(1)环磷酰胺(目前广泛应用抗癌药物);(2)氯霉素(可诱发白血病);(3)美法仑(又称¡°马法兰¡±)(可用于治疗多种肿瘤);(4)非那西丁(诱发肾癌);目前公认八种对人类具有致癌性药物(5)苯妥英(抗癫痫药;孕妇服用,婴儿易患神经母细胞瘤);(6)乙烯雌酚(曾用于防止流产,易导致子代女孩青春期患阴道腺癌);(7)氯甲基酮(抑菌剂);(8)萘氮芥(抗肿瘤料药)。
●某些药物(特别是化学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诱发肿瘤,产生致癌作用。
●药物致癌性评价,已成为创新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必不可少的内容。
第一节化学致癌物的分类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是指环境中具有诱发机体形成肿瘤作用的化学物质。
根据证据强度,化学致癌物可分为三大类:●Ⅰ类:确证人类致癌物,指在人类流行病学及动物致癌实验均有充分证据的致癌物,具有明确的量效关系;●Ⅱ类:动物致癌物,有充分动物实验结果证明,但人类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仍证据不充分的致癌物;●Ⅲ类:可疑致癌物,动物实验及流行病学调查有一定结果,但均未能确切证实其有致癌性的物质;根据致癌物危害强度分类可分为多个级别,常见一级致癌物如下:●黄曲霉素:来自烂花生、玉米、大米等;●亚硝酸钠:来自工业盐、腌菜等;●二恶英:来自焦油、沥青、塑料燃烧等;●尼古丁:来自烟草;●苯并芘:来自废气、烧烤食物等;根据作用方式不同,将化学致癌物分为3大类:●(1)直接致癌物●(2)间接致癌物●(3)促癌物第一类:直接致癌物1、直接致癌物(direct carcinogen):指进入机体后不需经代谢活化,直接与细胞生物大分子作用而诱发细胞癌变的化学物质。
药物毒理学化学致癌作用
表观遗传调控失常导致肿瘤发生
细胞异常增生
免疫抑制
内分泌激素失衡
过氧化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化学致癌活性试验
一)慢性动物实验 1、模型设计
1)动物 两个种类的啮齿动物,种属及 性别差异要小。
2)对照组 建立对照组。 3)动物数量 动物数量要足够体现阳性
6)对体温的影响 (1)对小鼠直肠体温的影响 (2)对大鼠直肠体温的影响(安替比林阳性对照)
7)抗利血平低温的影响(丙咪嗪作阳性对照)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8)对自发脑电图的影响 (1)家兔 (2)猫 (3)大鼠被动回避
9)对脊髓反射的影响 10)对协调运动的影响(地西泮作阳性对照) 11)对条件反射的影响(氯丙嗪作阳性对照) 12)木僵状态诱导作用 13)对甲基苯丙胺毒性的影响(氯丙嗪作阳性对照) 14)对去甲肾上腺素致死的保护作用(氯丙嗪作阳性对照) 15)对毒扁豆碱致死的保护作用(丙咪嗪作阳性对照)
2、心血管系统
测量给药前后血压、心电图和心率的变化。
3、呼吸系统
测量给药前后动物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的 变化。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四、日本对一种药物一般药理学试验 的要求
1、对一般症状与活动的影响 2、对中枢神经的影响
1)对自发运动的影响 (1)转轴试验(氯丙嗪作阳性对照) (2)开阔场地试验(氯丙嗪作阳性对照) (3)大鼠自发活动(氯丙嗪作阳性对照)
醇、二氧化硫等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致癌的过程
引发(initiation) 促长(promotion) 进展(progression)
第章-致癌作用
1.1.1 概念与危险性分级
❖ 化学致癌物是能引起动物和人类肿瘤、增加其发病 率或死亡率的化合物。
❖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2002年根据878种化学物质的致 癌证据强度分四级:
❖ Ⅰ 对人及动物确有致癌作用; ❖ ⅡA 对人很可能有、对动物确有致癌作用; ❖ ⅡB 对人及动物可能有致癌作用; ❖ Ⅲ 不能判别是否有致癌作用; ❖ Ⅳ 对人类可能无致癌作用。
❖ 姐妹染色体交换:接触多种工业毒物、电离辐射; ❖ 微核形成:有机溶剂、重金属、吸烟、嚼食槟榔; ❖ 染色体畸变:工业毒物、电离辐射、大气污染; ❖ 次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化疗药物、电离辐射; ❖ MN血型糖蛋白突变:化疗药物、电离辐射; ❖ 肿瘤抑制基因突变:黄曲霉素; ❖ 癌基因活化:多环芳烃、吸烟。
3.2 动物诱癌试验
❖ 动物诱癌试验结果对判定化学物质致癌性具 有很高的价值,是鉴定致癌性的重要条件。
❖ 动物诱癌模型(P160表9-2)对阐明化学物 的致癌原理、研究有关作用因素具有不可替 代的作用。
3.3 人群流行病学观察
❖ 人群流行病学观察结果对判定人类致癌物具 有决定意义。
❖ 采用生物标记检测技术可用于病因学研究、 危险度评价及干预试验中临床流行病学观察 ,也可用于肿瘤早期发现和阻断:
第章 致癌作用
2023年5月31日星期三
1 化学致癌物质
❖ 1.1 人类化学致癌物 ❖ 1.2 化学致癌物的活化与灭活 ❖ 1.3 化学致癌物的作用靶
1.1 人类化学致癌物
❖ 1.1.1 概念与危险性分级 ❖ 1.1.2 确定对人类有致癌作用的物质(P152-
153表9-1) ❖ 1.1.3 致癌物的致癌机制分类 : ❖ 遗传毒性致癌物 ❖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药物致癌作用肿瘤:指机体在各种因素长期作用下,所出现的丧失原有功能,而无限增殖的细胞;医学上癌:指对机体破坏性大的恶性肿瘤。
人类癌症相关的环境因素WHO指出,80~90%的人类癌症和环境因素有关,其中主要是化学因素,约占90%以上。
人类癌症相关的环境因素●常见的职业病恶性肿瘤,如:(1)石棉:肺癌、间皮瘤;(2)联苯胺(一级致癌物,染料合成中间体):膀胱癌;(3)苯:白血病;(4)砷:肺癌、皮肤癌人类癌症相关的因素●环境因素(最主要);●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与乙肝病毒感染,食用发霉食物);●遗传易感性;●以上称为与人类癌症相关的三大因素。
●FDA列出2400种可能对动物致癌的物质;●已知能在动物身上诱发肿瘤的化学药物达150多种。
目前公认八种对人类具有致癌性药物(1)环磷酰胺(目前广泛应用抗癌药物);(2)氯霉素(可诱发白血病);(3)美法仑(又称¡°马法兰¡±)(可用于治疗多种肿瘤);(4)非那西丁(诱发肾癌);目前公认八种对人类具有致癌性药物(5)苯妥英(抗癫痫药;孕妇服用,婴儿易患神经母细胞瘤);(6)乙烯雌酚(曾用于防止流产,易导致子代女孩青春期患阴道腺癌);(7)氯甲基酮(抑菌剂);(8)萘氮芥(抗肿瘤料药)。
●某些药物(特别是化学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诱发肿瘤,产生致癌作用。
●药物致癌性评价,已成为创新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必不可少的内容。
第一节化学致癌物的分类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是指环境中具有诱发机体形成肿瘤作用的化学物质。
根据证据强度,化学致癌物可分为三大类:●Ⅰ类:确证人类致癌物,指在人类流行病学及动物致癌实验均有充分证据的致癌物,具有明确的量效关系;●Ⅱ类:动物致癌物,有充分动物实验结果证明,但人类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仍证据不充分的致癌物;●Ⅲ类:可疑致癌物,动物实验及流行病学调查有一定结果,但均未能确切证实其有致癌性的物质;根据致癌物危害强度分类可分为多个级别,常见一级致癌物如下:●黄曲霉素:来自烂花生、玉米、大米等;●亚硝酸钠:来自工业盐、腌菜等;●二恶英:来自焦油、沥青、塑料燃烧等;●尼古丁:来自烟草;●苯并芘:来自废气、烧烤食物等;根据作用方式不同,将化学致癌物分为3大类:●(1)直接致癌物●(2)间接致癌物●(3)促癌物第一类:直接致癌物1、直接致癌物(direct carcinogen):指进入机体后不需经代谢活化,直接与细胞生物大分子作用而诱发细胞癌变的化学物质。
如大部分烷化剂和某些金属致癌物(铬、镍、砷等)等。
总的特点:均为亲电子反应物,易与电子密度高的细胞大分子发生反应。
直接致癌物-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是经某些特定的矿物处理过程所产生的副产品,属高毒性砷化合物;●能直接破坏人体某些细胞呼吸酶, 导致代谢失常,慢性诱发肿瘤等疾病或产生急性中毒。
●香港大学研制治疗白血病的处方药物-口服砒霜,使患者体内畸形蛋白质产生自我消灭的能力,从而使白血球的生长恢复正常。
●无臭无味,易误服。
烷化剂●烷化剂:临床上较常用的一类抗肿瘤药物,在体内能形成碳正离子或其他具有活泼的亲电性基团的化合物,进而与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中含有丰富电子的基团发生共价结合,使其丧失活性或使DNA分子发生断裂,导致肿瘤细胞死亡,抗肿瘤活性强。
常见的烷化剂烷化剂●烷化剂:因对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可导致细胞死亡,故被称为¡°细胞毒类药物¡±。
其生物效应与放射线照射作用相似,又称为¡°拟放射线药物¡±;●有较严重的毒副作用,临床上多采用合并用药。
●烷化剂既是抗癌药,又会诱发¡°继发性肿瘤¡±。
烷化剂-盐酸氮芥●盐酸氮芥:属于氮芥类烷化剂,第一种临床治疗肿瘤的化疗药物。
●1942年氮芥用于临床治疗淋巴癌以来,烷化剂的基础研究及应用迅速发展,成为肿瘤化学治疗药物中重要的一类药物。
烷化剂-盐酸氮芥的发展史●氮芥的研究始于硫芥,1859年Guthrie合成硫芥(芥子气,代号H)●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将H用为战争毒气●1929年Berenblum第一次发现芥子气可抑制煤焦油诱发的小鼠肿瘤的生长●1931年Adair及Bagg试用于乳腺癌患者,但因毒性大而放弃●Ward合成一系列含氮的硫芥类似物——氮芥●1942年起,美英等国科学家系统研究氮芥类化合物的药理,并尝试用于临床病人。
烷化剂-顺铂●顺铂(DDP):中心以二价铂同两个氯原子和两个氨分子结合的重金属络合物。
常用化疗药之一,抗癌谱广、疗效确切,但副作用大。
●作用靶点为DNA,形成DDP-DNA复合物,干扰DNA复制。
属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具有细胞毒性。
2、间接致癌物:指进入机体后需经细胞内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等代谢活化后才具有致癌性的化学物质。
如黄曲霉毒素、环孢素、硝基杂烷类等;大部分致癌物属于间接致癌物。
间接致癌物●前致癌物或原致癌物: 未经代谢活化的间接致癌物;●近致癌物:在体内代谢生成的化学性质活泼,但寿命短暂的中间产物,又称“半致癌物”;●终致癌物:近致癌物进一步代谢活化,转变为带正电荷的、能与DNA等生物大分子发生反应的亲电子物质。
间接致癌物●据来源不同分为天然和人工合成:(1)天然:如:黄曲霉毒素、环孢素A等;(2)人工合成:如:多环或杂环芳烃(如:苯并(a)芘),单环、双环或多环芳香胺类,喹啉类,硝基呋喃类,硝基杂环类等。
天然间接致癌物-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最强致癌物之一。
●黄曲霉毒素B1(AFB1),具有亲肝性,在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催化下,代谢为环氧AFB1(AFBO),AFBO具有基因毒性和致癌性。
天然间接致癌物-环孢素A●是由11个氨基酸组成的环状多肽,土壤中一种真菌的活性代谢物;●属于强效免疫抑制剂,临床上主要用于肝、肾以及心脏移植的抗排异反应;●如:肾移植患者使用后,易产生淋巴癌等。
因其在体内的活化,抑制人体防御机制,使肿瘤细胞无限制生长,产生恶性肿瘤。
人工合成间接致癌物-苯并(a)芘●一种五环多环芳香烃类,其在体内的代谢物二羟环氧苯并芘,可致癌;●黄曲霉菌、苯并芘、亚硝酸盐是世界公认的三大致癌物;●苯并(a)芘广泛存在于煤焦油(如:汽车废气、香烟烟气等)以及烧烤食品中。
人工合成间接致癌物-亚硝酸盐●主要指亚硝酸钠,外观及滋味都与食盐相似,剧毒物质;●在胃酸等环境下,亚硝酸盐与食物中的仲胺、叔胺和酰胺等反应生成强致癌物N一亚硝胺。
●食品中常违规用作防腐剂及增色剂(与肉肌红蛋白反应生成玫瑰色亚硝基肌红蛋白),腌制类食品中含量高。
第三类:促癌物促癌物: 指此类物质本身并无致癌性,但它可与致癌物协同作用,诱发突变细胞克隆扩增,促进癌的发生,或在致癌物作用之后,反复作用于细胞,加速癌细胞发展成为癌瘤。
如:佛波酯、巴豆油、煤焦油中的酚类、激素、卤代烃等。
促癌物-佛波酯●佛波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高效肿瘤促进剂,可以促进皮肤瘤的形成;●目前广泛用于体内外实验,是蛋白激酶C(PKC)激活剂。
佛波酯在人体很难被代谢,因此此激活作用呈持续性,最终导致细胞癌变。
●使用时,必须做好防护。
促癌物-巴豆油●巴豆是剧毒泻下药,主要毒性在油,巴豆油含巴豆醇二酯(属“佛波酯”类双环酯);●以带EB病毒(一种人类疱疹病毒)的细胞为实验对象,发现巴豆油具有很强诱导EB病毒变“活跃”能力,EB病毒大量复制,细胞内部控制分化增殖的信号通路产生异常,发生癌变。
促癌物-激素●己烯雌酚:雌激素药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泛运用于口服避孕及防止流产。
孕妇服用保胎,其子代女婴到青春期易患阴道腺癌。
●己烯雌酚是一种环境激素,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后会干扰人的内分泌,诱发生殖器病变与肿瘤。
二、针对是否直接作用于遗传物质,又可分为“遗传毒性致癌物和非遗传毒性致癌物”1、遗传毒性致癌物(genotoxic carcinogen):大多数化学致癌物进入细胞后与DNA共价结合,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最终导致癌变。
因其作用靶部位是机体的遗传物质,故称为¡°遗传毒性致癌物¡±。
2、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少数化学致癌物对遗传物质没有影响,其致癌作用机制主要为改变相关基因的转录与翻译,促进细胞的过度增殖。
因其并不直接作用于遗传物质,故称为¡°非遗传毒性致癌物¡±,或称为¡°表观遗传性致癌物¡±。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可分为六类●(1)促癌剂●(2)细胞毒物●(3)激素及内分泌干扰剂●(4)免疫抑制剂●(5)特殊固态物质●(6)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非遗传毒性致癌物(1)-促癌剂●促癌剂(tumor promotor):具有促癌作用的物质,通过促进突变细胞的克隆扩增而发挥致癌作用。
●如:佛波酯(小鼠皮肤癌诱发试验催癌剂);苯巴比妥(对大鼠肝突变细胞有促癌作用);色氨酸和糖精对膀胱癌有促癌作用。
促癌剂-苯巴比妥●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MFO),主要存在肝细胞内质网中,特异性低,可催化几乎所有外源化合物的氧化反应;●小鼠经苯巴比妥给药后肝MFO系被诱导,再给以致癌物质(如:溴苯),溴苯氧化增强,其形成的溴苯环氧化物(强肝毒性物)增多,易引起肝癌。
促癌剂-色氨酸●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须从食物中吸取。
高蛋白含量食物中含量丰富;●色氨酸被转化成5-羟色氨酸(5-HTP),其后被转化成神经递质¡°血清素¡±,存在通过增加脑中血清素的水平改善抑郁症状的可能;●色氨酸的异常代谢,可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如3-羟-2-氨基苯乙酮等),经排泄至膀胱后,可诱发膀胱癌。
促癌剂-糖精●人工合成甜味剂,从煤焦油里提炼出来的甲苯,经过碘化、氯化、氧化等反应合成,叫¡°邻磺酰苯酰亚胺¡±;●比蔗糖甜500倍,但无任何营养价值;不是食品,仅为食品添加剂;●大鼠大量摄取糖精后,引起血小板减少而造成急性大出血、多脏器损害等,引发膀胱癌。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2)-细胞毒物●细胞毒物:能导致细胞死亡的物质,可引起代偿性增生,通过增加细胞对内源性致癌物的敏感性而发挥致癌作用。
如:氮川三乙酸。
细胞毒物-氮川三乙酸●氮川三乙酸(NTA):白色粉末,金属络合剂,广泛用于纺织印染、制皂工业和电镀行业。
●氮川三乙酸可致大鼠肾癌和膀胱癌,其将血液中的锌带入肾小管超滤液,并被肾小管上皮重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