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化现象论文:英语名词化现象的认知诠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化现象论文:英语名词化现象的认知诠释

【摘要】名词化是从其它词类或底层小句派生名词或名词短语的过程。本文在前人对其形式、种类及功能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运用范畴观、认知域、诠释学、凸显观四个相关理论对名词化现象进行了解释,阐释了英文中大量存在名词化的原因,同时也给读者理解复杂的名词化结构提供了帮助。

【关键词】名词化现象范畴观认知域诠释学凸显观

1 引言

对名词化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虽然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名词化概念,但他们将词类分为了两大部分:名词性成分和动词性成分,并对它们之间的转换进行了讨论(刘国辉,2000:5)。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叶斯柏森(jespersen,1937)在《分析句法》中将名词化称为“主谓实体词”,并把主谓实体词分为“动词性”,如“arrival”,和“谓词性”,如“cleverness”,这就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动词的名词化和形容词的名词化。系统功能语法学家韩里德(halliday,1994)认为名词化是一种语法隐喻工具,“是用名词来体现本来要用动词或形容词体现的‘过程’或‘特征’”。国内对名词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形式(徐玉臣,2009)、种类(刘露营,2009)和功能(张书

慧,2009)的描述。

自20世纪90年代初认知语言学成型并引起国内语言学界广泛关注后,从认知角度对名词化现象进行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如:张权从认知的角度系统地解释了英语动词在名

词化过程中其动作的时体意义和主客体意义的转化,以及动名词与动词派生名词这两种形式之间的认知差别(张

权,2001)。谢金荣运用认知的相关概念(如:认知是信息加工;认知是思维;认知是知觉、记忆、判断、推理等一组相关活动)将名词化看成是多个命题的组合或范畴的集合,从而对

之进行认知解释。她还从认知的角度对名词化词组的构成方式进行了解释,认为名词化词组是按经验结构排序(谢金

荣,2006)。

认知语言学的核心思想是语言与现实之间存在认知。那么名词化这种表述结构与它所反映的现实之间存在怎样的

认知呢?本文将从范畴观、认知域、诠释学、凸显观四个角度解释名词化现象以及为什么英语中会存在如此多的名词

化现象。

2 名词化的定义

根据《现代语言学词典》(戴维·克里斯特尔,2000:240)的界定,名词化是指“从其他某个词类形成名词的过程或指从一个底层小句得出一个名词短语的派生过程”。trauth &

kazzazi(2000:327-328)也认为名词化是指名词从其他词类的派生。也就是说名词化本身是一个过程。那么英语中为什么会存在这一过程呢?

张彬在《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看汉英翻译》一文中指出:中国人在观察分析事物时以人为中心而西方人把客观世界作为自身观察研究的对象。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使得西方人在使用英语语言时较强调客观作用,往往突出主语,强调主语“物”的重要性。基于此,英语常用非人称作主语,相反汉语的句子表达常以人称作主语,着重说明人对事物或对人本身的作用和影响。

3 不同认知观对名词化的解释

3.1 范畴观

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观是“类典型及基本层次范畴理论”,这一理论与传统的客观主义的范畴观有本质的不同。客观主义认为范畴由范畴成员的共有特性来界定,一个物体如果具备某范畴成员的所有共有特性,则它属于该范畴,否则不属于该范畴,不存在“好像属于该范畴、又好像不属于该范畴”的情况。但是自六十年代以来,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对此种观点提供了大量反证,在此基础上由美国心理学家rosch提出了“类典型及基本层次范畴理论”。rosch对不同文化的范畴形成进行比较,发现许多范畴都是围绕一个类

典型而构成,判断某物体是否归入某范畴,不是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成员所有的共有特性,而是看它与其类典型之间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

taylor(2001)认为认知范畴和语言范畴的结构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性正如bird 这样的认知范畴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一样, 语言中的名词和动词范畴也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也正如bird 的边缘成员可能会与其他相邻范畴的边缘成员有相交之处一样, 名词的边缘成员可能会被当作动词或形容词,动词和形容词的边缘成员也可能当作名词。也就是说, 原型效应不仅体现在诸如bird 这样的自然范畴中,也渗透到了语言结构的每一个层面中。

袁毓林(1995)从范畴化的类典型理论出发分析了词类, 他认为“词类是一种原型范畴, 词类知识主要来源于人们对词和词之间在功能和意义上的家族相似性的概括”。由于表示事件时事物和过程的共现关系,不同词类范畴之间是模糊的,名词和动词有时也难以分清。例如:

1.使用过热蒸汽,我们可以提高它的性能。

(1a) we can improve its performance when we use superheated steam.

(1b) an improvement of its performance can be effected by the use of superheated steam.

比较1a和1b,我们可以看出1b中improvement既具有动词意义——性能的提高,又具有名词特征被不定冠词修饰,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通过派生产生的名词化结构。

3.2 认知域

兰盖克(langacker,1987,147-182)在他的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一书中提出认知域的概念,域是指一个寓意单位的特性描述的语境。最基本的域是空间、视觉、温度、味觉、力、痛苦和颜色域。

认知语言学家将名词看作三维空间离散个体,重点突显个体、事件、抽象关系, 强调整体扫描,将动词看作一维时间空间过程,突显一维时间过程关系, 是一种过程扫描。前者是有界的概念域或概念完型, 如“the train’s arrival”(火车的达到);后者则是无界的过程, 如“the train is arriving.”(火车要到了)。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动词的名词化问题实际上是把一个动作行为概念的“时间过程”消除掉,并投射到三维空间中去,变成一个非时间性的

离散个体(石毓智,2004)。

对名词化进行研究的文章中也有与这一概念相吻合的,如:王媛(2009)在《动向范畴的认知框架体系》中指出人对实体具有空间认知的经验,而动作又需要依托一定的实体在空间中展开。也就是说我们对名词的理解要比对动词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