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课文《手指》教材分析及同步练习附答案

合集下载

五年级语文下册《手指》知识点和同步练习及答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手指》知识点和同步练习及答案

知识点本文主题本文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散文。

文章生动地刻画了五个鲜明的手指形象,令读者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进而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

手指本是寻常之物,作者却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拟人化的手法,把它们写得灵动鲜活,富有生趣。

理解词语堂皇:形容气势宏大。

文中形容中指的相貌很有气势。

附庸:泛指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

文中是指无名指和小指遇到工作时就只能依附于其他几根手指。

养尊处优:指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

文中形容中指处在众手指簇拥呵护下的优裕环境。

易错音、易错词字音:窈窕(yǎotiǎo)弦(xián)字形:搔(不要忘记又里的一点)庸(笔画较多,安排和各部件的位置)多音字薄:(bó)薄弱;单薄。

薄:(báo)这张纸很薄。

内容概括文章通过队五根手指各自特点、用途的描写,说明他们虽然各有特点,但只有团结在一起才能根根有力量。

文章结构层次第一段(1自然段):写人的一只手上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第二段:(2-5自然段):写五根手指不同位置,姿态,性格和作用.第三段:(6自然段):写五根手指如果成为一个拳头,就会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没有强弱,美丑之分。

重点语句理解1、拿笔的时候,全靠它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2、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优”的性格。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

3、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最优美的。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一、教科书的编写思路1、双线组织单元,加强单元整合。

2、枪换阅读,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3、重视方法指导,促进能力提升。

4、突显实践性,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二、教材的基本结构本册教材共有23篇课文和一个综合性研究。

教材仍以专题形式组织内容:导语,课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综合性研究,思考练,阅读链接,资料袋),口语交际,作,语文园地(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初试身手,日积月累等)。

教材设计了8个单元主题,依次是:永远的童年、四大名著、遨游汉字王国、我的祖国、人物描写、困难面前、世界各地、风趣的语言。

第1单元,童年是一首诗,充满诗情画意;童年是一幅画,五彩缤纷;童年是一首歌,唱出了酸甜苦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生活,其中充满着快乐、幸福、心酸和伤痛。

《古诗三首》让我们领略到古时候少年儿童的辛勤、快乐和悠闲。

《祖父的园子》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在园子里快乐地玩闹,从中感受祖父对“我”深深的爱。

《月是故乡明》让我们从大作家XXX的回忆中,感受“家乡月最圆,家乡水最甜”的思乡情。

《梅花魂》让我们从外祖父所做的几件事中,感受一个爱国老华侨眷恋祖国的心。

研究本单元课文时,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第2单元,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就是点级文化长河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四大名著”更是将我国的古代小说推向巅峰。

“观三国蜂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残。

”每部小说都展现出不同的意境。

《草船借箭》中我们会认识神机妙算的XXX和心胸狭窄的XXX。

《景阳冈》中我们会重温“XXX打虎”这一脍炙人口的经典片段。

《猴王出世》写了XXX是怎样出世及当上猴王的,会让我们认识一个“初出茅庐”的XXX。

《红楼春趣》让我们欣赏到XXX、XXX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热闹而有趣的场面。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研究本单元课文时,我们要初步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研究写读后感。

五年级下语文第二十二课《手指》知识点+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

五年级下语文第二十二课《手指》知识点+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

五年级下语文第二十二课《手指》知识点+同步练习知识点:一、相关资料丰子恺,清光绪二十四年生,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

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字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作家、书法家和翻译家。

主要作品:《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

二、多音字薄bó(薄弱)báo (厚薄)三、词语拇指掻痒秽物轧伤拧螺丝纽扣相貌周仓渺小鼻涕享乐附庸爱憎关节强硬试探冒险接触堂皇贴身冲撞养尊处优功劳团结四、解释堂皇:气势宏大。

养尊处优: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薄弱:容易破坏或动摇;不坚强。

五、教材解读:1.默读课文,说说五根手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说说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找出它们的短处和长处。

大拇指:最肯吃苦、形状不美食指:工作比大拇指复杂、机敏,干活以他为主、姿态不窈窕,常受伤中指: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曲线优美、养尊处优、干活不出力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能力薄弱,遇到工作只是其他手指的附庸3.除了文中的例子,你还知道大拇指的哪些作用呢?(1)拿鼠标时,大拇指总是甘居侧位,协助其他手指移动鼠标。

(2)大拇指从不吝啬自己的赞美,总为他人高高地竖起……4.把“刀伤、烫伤、轧伤、咬伤”换成“各种伤害”好吗?为什么?不好。

换后过于笼统。

“刀伤、烫伤、轧伤、咬伤”更能说明食指受到的伤害多,也更加具体生动,体现食指不怕牺牲的品格。

5.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呢?团结力量大6.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人、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人、养尊处优的人、能力薄弱的人六、主旨:本文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刻画出了姿态各具特点、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阐明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五年级下语文第二十二课《手指》知识点+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

五年级下语文第二十二课《手指》知识点+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

五年级下语文第二十二课《手指》知识点+同步练习含答案人教统编版本文档将为您详细介绍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手指》的知识点,并提供相关的同步练习题目以及答案。

本节课是人教统编版教材中的一部分,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知识点1. 文学常识•了解《手指》这篇文言文的作者和背景。

•理解文中讲述的“手指”的象征意义和抒情主题。

2. 阅读理解•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中使用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能够分析文中的情感色彩及其表达方式。

3. 词语解释•掌握生字词语的字形、字音、字义等基本知识。

•能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思。

4. 写作能力•能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感悟性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同步练习题目1.请简要描述《手指》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你认为作者通过“手指”这一象征意义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3.尝试分析文中“手指如风筝”、“手指如琴弦”等比喻的含义。

4.解释以下生字词语的意思:触及、颤抖、翦。

答案1.《手指》一文主要描写了手指的种种形态和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出象征和抒情的意义,体现了手指的独特之处。

2.作者通过“手指”这个象征意义传达了对生活和美好事物的敬重和赞美之情。

3.“手指如风筝”比喻手指的灵活自如,飞快地移动;“手指如琴弦”则表示手指的灵敏,好比演奏音乐的琴弦。

4.解释:–触及:碰到、接触。

–颤抖:微微的颤动。

–翦:剪断、割。

通过以上练习,相信您对《手指》这篇文章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表达能力。

希望您能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教材分析(全册)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教材分析(全册)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教材分析(全册)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教材分析(全册)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教材分析(全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

本单元以“童年”为主题,依次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次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

《古诗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塑造了乡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稚子弄冰》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村晚》一诗是诗人即景而写,写出了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吹奏的场景,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

《祖父的园子》一文,作者萧红用诗意的语言,写出了祖父的园子给自己的童年带来的快乐。

《月是故乡明》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眷恋故乡的真挚情感。

《梅花魂》通过五个小故事,表现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

口语交际围绕“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习作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主题,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成长历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要把感到自己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本单位的重点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内心感受,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4.引导学生练习习作,教会学生在习作中能把一件事写清楚,写具体,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5.通过对本单元的研究,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珍贵。

第一单元教学重点1.会认、会写本单位的重点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内心感受,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第一单位教学难点1.指导学生经由过程对重点句子的朗读,体味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2.通过对本单元的研究,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珍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2《手指》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2《手指》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2《手指》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情感,会背诵课文。

2.能正确朗读课文,讲述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3.能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手指的结构、功能及重要性。

4.能用所学知识描述手指的作用,体会手指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识记并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手指的结构和功能。

3.认识到手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和情感。

2.让学生明白手指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A. 导入1.师生共同欣赏手指的图片或手势,引出“手指”话题。

2.引导学生谈谈手指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B. 学习课文1.师生共同阅读《手指》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并讨论。

2.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语描述故事情节。

C. 深化学习1.老师介绍手指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手指的构成。

2.讨论手指的功能,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手指的认识。

D. 回顾梳理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梳理知识点。

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手指的观点,展示手指在生活中的作用。

五、课后作业1.背诵《手指》课文。

2.简单绘画手指的结构。

3.思考手指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写下自己的看法。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对手指的特点和作用有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关注和珍惜自己的手指,明白手指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手指》教案优秀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手指》教案优秀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手指》教案优秀3篇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手指》教案优秀一课文分析: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

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

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

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这篇课文,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学习目标: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

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然后分别具体写( ),最后总结写( )。

五年级下册课文手指

五年级下册课文手指

五年级下册课文手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手指》课文笔记一、学习任务1.认识"拇、弦"等13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等15个字,会写"拇指、接触"等9 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五根手指各自的作用。

3.能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并能摘抄表现出风趣的语句。

4.能由文中的拇指和食指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

二、任务分解(一)字词讲解“薄”是个多音字,读báo时多用于口语,表示距离小,与“厚”相对。

读bó时,多表示微、少、弱,比如单薄、刻薄、薄弱。

读bò时只用于薄荷。

窈窕读yǎo tiǎo,形容女子文静而美好。

秽物:脏的东西。

秽读huì,意思是脏轧yà伤、爱憎zēng(读第一声)附庸,可以借用近义词来理解:附属、依附扶衬,意思是扶助、帮衬养尊处优:处于尊贵的地位,享受优裕的生活(这个词多含贬义)(二)说说五指的姿态及作用课文要多读几遍,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读完课文后,借助关键词句来了解五指的姿态和性格。

(三)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课文的语文风趣幽默,将小小的手指描写得栩栩如生,读来十分有趣。

比如,第2 自然段中,作者描写大拇指"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大拇指变得就像生活中能够见到的人一样、让人感到亲切;再如第3 自然段写食指的作用,"全靠""都要""最多"等词语、夸张地表现出食指勤奋卖力、敢干探险、不怕牺牲的形象,读起来趣味盎然。

再如,写中指用"曲线优美""养尊处优"等词语,就显得格外鲜活,富有趣味。

再如,“无名指多用于……”“小指的用处则更渺小”联想到生活中两根手指的用处,相信一定会发笑。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手指》教案及教学反思课后练习(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手指》教案及教学反思课后练习(含答案)

22.手指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

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

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

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课文中风趣的语言,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这篇课文,重点感受课文中风趣的语言,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作者介绍】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丰仁,浙江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人。

1914年入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

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

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1924年在上海创办立达中学。

1925年创办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

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

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

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

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子恺近代散文集》等十余种,画集《子恺漫画》《绘画鲁迅小说》等多种,另有学术论著和翻译作品多部,对我国的艺术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丰子恺最负盛名的是他的散文作品。

他的散文注意用语言状物绘形,表现视觉色彩。

他写散文,总是选取自己熟悉的生活题材,以自己的感受,用最质朴的文字坦率地表达出来,在朴素到接近白描的文字中,倾注了一股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灵而引起共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2课《手指》第1课时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2课《手指》第1课时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2课《手指》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手指》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第22课,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人们的手指在不同场合下的用途和特点。

课文通过讲述手指的形态、功能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手指活动,让学生了解手指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课文语言生动有趣,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他们对手指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对手指的认知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在对手指的功能和特点进行深入探究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课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存在理解困难,教师应针对这些情况加以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等方式,了解手指的形态、功能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手指的观察兴趣,明白手指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手指的关爱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大意的把握。

3.对手指功能和特点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观察和体验手指的用途和特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与手指相关的图片或实物。

3.生字词卡片。

4.课堂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手指游戏或手指舞蹈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手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请大家观察一下自己的手指,想想手指有哪些特点和功能?”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动画或课件,让学生跟随课文内容一起朗读,感受手指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手指功能和特点的认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2课《手指》第1课时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2课《手指》第1课时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2课《手指》第1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手指》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感情表达和意义。

2.能够准确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情节。

3.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彼此的看法。

4.能够通过讨论和思考,体味文章中所传达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情感表达。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辨。

三、教学准备1.课文《手指》的教材。

2.黑板、彩色粉笔。

3.学生课堂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热身老师播放与手指有关的歌曲作为热身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歌曲与手指之间的关系。

2.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手指,谈谈手指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起学生对手指的思考和好奇心。

3. 学习课文1.学生带领朗读课文《手指》,教师解释课文中生字词的意义。

2.进行课文段落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情节和感情表达。

3.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思考深层含义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有何寓意,带领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和哲理。

2.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

5.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手指操练活动,锻炼手指的灵活性,增强对手指的认识和重视。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分享对课文《手指》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课文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有所提升,但在思考深层含义方面还有待加强。

下节课需要更多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辨,体味文章的哲理和情感。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手指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2《手指》教案(第二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2《手指》教案(第二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2《手指》教案(第二课时)一. 教材分析《手指》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详细介绍了手指的形状、功能和姿态等方面的内容。

作者通过观察手指的细微之处,引发读者对人类身体的奇妙和手指的灵活性的思考。

课文语言幽默,富有童趣,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文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说明文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理解课文中的幽默语言和细致观察方面还需加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手指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手指的灵活性和人体奥秘的探究欲望尚未被充分激发。

此外,学生对于说明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尚需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手指的形状、功能和姿态等方面的知识;学会课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说明文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身体的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身体、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手指的形状、功能和姿态等方面的知识;学会课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幽默语言和细致观察,以及对人体奥秘的思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朗读感悟法: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课文的幽默和生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课文朗读音频:为学生提供课文朗读的音频,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五年级语文下册《手指》教材分析及相关素材

五年级语文下册《手指》教材分析及相关素材

五年级语文下册《手指》教材分析及相关素材【教材分析】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

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

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

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课文中风趣的语言,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这篇课文,重点感受课文中风趣的语言,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作者介绍】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丰仁,浙江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人。

1914年入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

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

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1924年在上海创办立达中学。

1925年创办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

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

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

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

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子恺近代散文集》等十余种,画集《子恺漫画》《绘画鲁迅小说》等多种,另有学术论著和翻译作品多部,对我国的艺术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丰子恺最负盛名的是他的散文作品。

他的散文注意用语言状物绘形,表现视觉色彩。

他写散文,总是选取自己熟悉的生活题材,以自己的感受,用最质朴的文字坦率地表达出来,在朴素到接近白描的文字中,倾注了一股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灵而引起共鸣。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一、教科书的编写思路1、双线组织单元,加强单元整合。

2、强调阅读,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3、重视方法指导,促进能力提升。

4、凸显实践性,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二、教材的基本结构本册教材共有23篇课文和一个综合性学习。

教材仍以专题形式组织内容:导语,课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综合性学习,思考练习,阅读链接,资料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初试身手,日积月累等)。

教材设计了8个单元主题,依次是:永远的童年、四大名著、遨游汉字王国、我的祖国、人物描写、困难面前、世界各地、风趣的语言。

第1单元,童年是一首诗,充满诗情画意;童年是一幅画,五彩缤纷;童年是一首歌,唱出了酸甜苦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生活,其中充满着快乐、幸福、心酸和伤痛。

《古诗三首》让我们领略到古时候少年儿童的辛勤、快乐和悠闲。

《祖父的园子》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在园子里快乐地玩闹,从中感受祖父对“我”深深的爱。

《月是故乡明》让我们从大作家季羡林的回忆中,感受“家乡月最圆,家乡水最甜”的思乡情。

《梅花魂》让我们从外祖父所做的几件事中,感受一个爱国老华侨眷恋祖国的心。

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第2单元,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就是点级文化长河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四大名著”更是将我国的古代小说推向巅峰。

“观三国蜂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残。

”每部小说都展现出不同的意境。

《草船借箭》中我们会认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和心胸狭窄的周瑜。

《景阳冈》中我们会重温“武松打虎”这一脍炙人口的经典片段。

《猴王出世》写了石猴是怎样出世及当上猴王的,会让我们认识一个“初出茅庐”的孙悟空。

《红楼春趣》让我们欣赏到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热闹而有趣的场面。

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要初步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学习写读后感。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手指》教案优秀范文3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手指》教案优秀范文3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手指》教案优秀范文3篇历史是时代的见证,真理的火炬,记忆的生命,生活的老师和古人的使者。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手指》教案优秀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手指》教案优秀范文一课文分析: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

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

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

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这篇课文,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学习目标: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

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手指》同步解析与测评参考答案课件讲评专用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手指》同步解析与测评参考答案课件讲评专用

遮风挡雨 口若悬河
眼观六路
这样写假设出没有五官的后果,让我们 更加明白五官的重要性。
示例:我体会到了五官的每一部分都是同样 重要的,我们要珍爱自己的五官。
比如:要吃苹果,都是他来按住削皮器,细细削皮;要看书,都 是他和食指合作翻页;天黑了,都是他来开电灯;要打火,都是 他来按打火机;
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 上、下、前、后、左、右
眼睛能看到各个方向的事物
眉毛不是。
它长在眼睛上 吐故纳新
2020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 同步解析与测评参考答案
22.手指
讲评课
B
xián yà
纽扣 拇指 渺小

相貌 附庸
享乐
秽物
养尊处优
附庸
外形优美
团结就是力量
B A
D
C
身体 头 构造
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 引出下文
大拇指最肯吃苦。①相帮扶住琴身;
②抵住要喷出来的水;③按住要流出来的血;④顶住要翻倒的重 东西;⑤读书时翻书页;⑥进门时揿电铃。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2课《手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2课《手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2课《手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 教材分析《手指》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第22课,是我国著名作家冰心的散文作品。

课文以作者对自己五个手指的观察和思考为主线,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五个手指的形态、性格和用途,寓意着人的各个侧面。

课文语言优美、生动,充满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对散文作品有一定的接触和认识,能够感受到散文的美。

但部分学生对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学会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学会作者观察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的眼睛;学会珍惜自己的特点和优点,培养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作者观察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等,方便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

2.教学资源: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作者简介、相关散文作品等,以便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手指》课文详细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手指》课文详细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手指》课文详细分析以下是对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手指》一课的详细分析:一、课文概述《手指》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散文,选入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文章以风趣幽默的语言,生动描绘了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作用和性格,并借此阐明了“团结才有力量”的人生道理。

全文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语言富有生趣,是学生理解人生哲理、学习写作方法的一篇佳作。

二、课文内容分析1. 开篇总起文章开篇即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这一总起句为全文奠定了基调,并引出下文对五根手指的具体描写。

2. 分写五指大拇指:作者先描写了大拇指的形状(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然后通过举例(如拉胡琴、抵住水喷、按住血流等)说明其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

大拇指虽其貌不扬,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

食指:作者通过排比句式(如“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等)生动描绘了食指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形象。

食指的工作复杂且危险,是五指中的重要一员。

中指:作者通过拟人手法(如“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和比喻(如将中指比作关公,无名指和食指比作关平和周仓)形象地刻画了中指高傲、养尊处优的性格。

中指在五指中地位最优,但实际出力并不多。

无名指和小指:作者描写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但能力薄弱。

它们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等琐碎事务,但在丝竹管弦上却能展现出优美的姿态。

这两根手指虽不常被重用,但在特定场合下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3. 总结全文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并阐明了一个道理:人群的全体就如同五根手指,团结才有力量。

这一主旨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将五根手指的描写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使读者在欣赏生动有趣的文字的同时,也能领悟到深刻的人生道理。

三、写作方法分析1. 拟人手法作者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将五根手指赋予人的性格和特征,使它们变得栩栩如生、富有生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2课《手指》第2课时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2课《手指》第2课时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2课《手指》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手指》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第22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手指的描绘,展现出每个手指的独特之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章以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绘、幽默的笔触,使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

教材安排本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手指的形态、功能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爱护身体、珍惜生命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章的大意、结构、写作手法等有一定的把握。

但在本次学习中,他们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如“指骨”、“关节”等有所陌生,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对这些词语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此外,学生对身体的认识主要停留在表面,对于手指的内部结构及其功能可能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手指的构造和功能。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手指的名称及其功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提取信息,理解作者对手指的描绘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意识,增强对身体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手指的名称及其功能。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手指的描绘方法,学会提取信息,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手指的构造和功能。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作者的描绘手法,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4.教学辅助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分析: 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 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 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刻画了五个鲜明的的手指形象,令读者联想 到生活中类似的人,最后阐明了“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 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 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排出的废气飘散出的令人窒息的气味也只有他独自消受。食物是否变质
需要他来鉴定, 药水是否过期更需要他的判断。天灾人祸常常会殃及 他,就说最常见的感冒吧,感冒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出现鼻塞、流鼻涕等
症状,遭殃的总是鼻子。为了擦掉鼻涕,他常常被面巾纸抹得通红,甚
至擦破皮,但他从来都不抱怨,他的奉献精神是最令我钦佩的。
☆ 小练笔: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示 例 1:现实生活中,见得最多的莫过于家长老师严厉的眼神了。真是纳闷, 为何那眼神总是阴雨连绵,不知何时才会放晴。同学的眼神是友善的,它没 有大人们的深沉复杂,就算平常小打小闹也还是令人亲近。陌生人的眼睛是 匪夷所思的,你无法看透他们的内心世界,但有一点必须记住“害人之心不 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示例 2:鼻子在脸上的位置确实是得天独厚,他居于中央,有眉毛、眼 睛和嘴巴二十四小时保护他的安全,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 换 一个角度看,鼻子作为五官中的一个重要器官,也有诸多的生存风险。 厕所、下水道中弥漫着的臭气,他不得不长时间忍受,杀菌药水、工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课后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大拇指肯吃苦, 做吃力的工作,不图名利。食指勤奋卖力,做危险、复杂的工作,敢于探险, 不怕牺牲。中指姿态优美、相貌堂堂、性格高傲、养尊处优,只是略微扶衬 大拇指、食指工作而已。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精于丝竹,但 是能力薄弱。 2.课文的语言很风趣,如,“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 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找出类似的语句体会一下,再抄写 下来。 比如: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 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 3.作者笔下的 大拇指和食指分别让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和同学交流。大拇指:其貌 不扬却吃苦耐劳,不显摆,像是生活中那些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对工作认 真负责,肯吃苦的人。食指:很机敏,敢于冒险,像生活中那些敢于探险而 又勤奋刻苦的人。
课文主题: 本文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各种不同的姿态和性格,阐 明 了 “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课文是围绕“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 有所长,各有所短”这句话来写的。
2、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通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加上恰当的排比、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 主题鲜明,结构清晰严谨,语言风趣幽默。
4、 手指的全体, 同人群的全体 一样,五根手 指如果能团结 一致,成为 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群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 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 所长,各有所短。(总写) 第二部分(第二至五自然段):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作用和性格。(分 写) 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总结全文,阐明了一个道理,即人群的全体就如 同五根手指,团结才有力量(总写)
作者介绍: 丰子恺(1898 年 11 月 9 日-1975 年 9 月 15 日),原名润,又名仁、 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我国现 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 的艺术大师。 主要作品: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子恺近代散文集》等十 余种,画集《子恺漫画》《绘画鲁迅小说》等,另有学术论著和翻译作品多 部。 形近字: 姆(保姆)扎(挣扎)渺(渺小)享(享受)豹(猎豹) 拇(拇指)轧(倾轧)沙(沙子)哼(哼唧)貌(相貌)
同步练习 1
一、看拼音写成语。 mǔ zhǐ
多音字: 薄:bó 薄弱 báo 薄饼 bò 薄荷 处:chù 到处 chǔ 相处
近义词: 姿态—姿势
消受—享受
堂皇—气派
机敏—机灵 秀丽—秀美 薄弱—单薄 渺小—微小 附庸—附属
反义词: 简单—复杂 危险—安全 机敏—迟钝 薄弱—坚强 强硬—软弱 渺小—伟大 养尊处优——吃苦耐劳
理解词语: 【堂皇】形容气势宏大。文中形容中指的相貌很有气势。 【附庸】泛指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文中是指无名指和小指遇到工 作时就只能依附于其他几根手指。 【养尊处优】指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文中形容中指处在众手指簇拥呵护下 的优裕环境。 【姿态】姿势;样儿。 【窈窕】形容女子心灵仪表兼美的样子。 【秽物】肮脏的东西。
2、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 美”的姿态,“养尊处优”的性格。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 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
3、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 美的两瓣。 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 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最优美的。
【消受】享用、受用;禁受、忍受。 【扶衬】扶助,衬托,帮助的意思。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课内词语:
句子解析: 1、 拿笔的时候, 全靠它推动笔 杆;遇到危险 的事,都要由 他去试探或 冒险 ;秽物、毒物 、烈物,他接 触得最多;刀 伤、烫伤、轧 伤、咬伤, 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 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