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中数词的用法知多少

合集下载

文言文常用数词词语

文言文常用数词词语

文言文常用数词词语一、文言文常用数词词语1. “一”在文言文中,“一”可是相当常用的数词呢。

它有很多种用法哦。

读音就是“yī”。

它的出处那可太多了,比如论语里就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其中“三省”的“三”就是多次的意思,那这里面就有“一”的概念,一次反省嘛。

解释呢,就是最小的正整数,表示单个、单独。

可以造句“一人之力难以成大事”。

近义词有“单”“独”,反义词有“众”“多”。

2. “二”读音“èr”。

出处也很多,像诗经中的“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很多诗句里会用到“二”来表示数量。

解释为一加一所得的数目。

造句“二者不可得兼”。

近义词“两”,反义词“一”。

读“sān”。

这可是个很神奇的数词,在古文中常常有表示多数的意思。

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里的“三”不一定就是确切的三个人,可能是几个人。

解释为二加一所得的数目。

造句“三思而后行”。

近义词“仨”(口语化的),反义词“单”。

4. “四”读音“sì”。

在文言文中,比如“四通八达”这个词里就用到了“四”。

解释是三加一所得的数目。

造句“四季更替,乃自然之理”。

近义词“肆”(古文中有时可通假),反义词“单”。

5. “五”读“wǔ”。

像“五彩斑斓”这样的词里就有“五”。

解释为四加一所得的数目。

造句“五音不全”。

近义词无特别合适的,反义词“单”。

读音“liù”。

古文中像“六艺”等会用到。

解释为五加一所得的数目。

造句“六畜兴旺”。

近义词无,反义词“单”。

7. “七”读“qī”。

如“七月流火”里就有“七”。

解释为六加一所得的数目。

造句“七窍玲珑”。

近义词无,反义词“单”。

8. “八”读音“bā”。

像“八面玲珑”这个词里就有。

解释为七加一所得的数目。

造句“八面来风”。

近义词无,反义词“单”。

9. “九”读“jiǔ”。

在文言文中,“九”常常表示极多。

像“九霄云外”。

解释为八加一所得的数目。

造句“九死一生”。

文言数量的表达

文言数量的表达
把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考虑次数都记得一清二楚, 并对外公布呢?否则晏子何以知道“圣人”考虑 达“一千次”之多?很显然,这里的“千”是虚 指了。
二、文言文使用数量词词序与现代汉语同。
1、文言文中使用数量词修饰,限制名词,可以置前也可 以置后,而更多的是放在所修饰,限制的名词后面。数量 词如果放在名词前,它和名词之间又往往用结构助词“之” 连接。
例如:
(1)收天下之兵,……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过秦论》)──“金人十二”,就是“十二个金人”。 文言把数量词放在所修饰,限制的名词后面。翻译时,要 按习惯,把数量词提到名词前面。
(2)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廉颇蔺相 如列传》)──“一介之使”,就是“一个使臣”。数量 词放在名词前,中间加了结构助词“之”。此外,象“三 寸之舌”、“七尺之躯”、“百亩之田”也是这一类用法。
3、表分数时,分子分母数间可不用“分、之”, 如“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译: 去守边也要死掉十分之六七。)
4、表倍数时,一倍说“倍”,五倍说“蓰(xǐ)。 如“或相倍蓰”(译:有的相差一倍或五倍。)
5、表约数时,尾数不定用“余”,如“一 车炭,千余斤”(《卖炭翁》);近似数加 “且、几、将”,如“年且九十”(《愚公 移山》)(译:年纪将近九十岁);估计数 加“可、许、所”,如“从弟子女十人所” (《西门豹治邺》)(译:跟随她的女弟子 有十个人左右)。
6、表虚数时,“三、六、九、十、十二、 百、千、万”等极言其多,“一”极言其少, 如“三令五申”(译:多次命令和告诫), “一知半解”(译:知道得很少,理解得也 不透彻)。
文言文中“三、六、九、十、十二、百、千、万” 等数词虚用的现象较普遍,并且它们常常指数量 多(“三”有时也指数量少,如上例“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可译为“几个”)。在判定时,我 们可以用实数来翻译,看它文意是否通顺,是否 合乎情理;若不通,不合情理,可考虑是虚指。 如“(晏)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 千虑,必有一得。”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有谁会

文言文中的数词解读

文言文中的数词解读

《湖心亭看雪》拓挖思悟丁雪静2011年12月3日文言文中的数词解读《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其中的“五”和“十二”是确数,指时间。

“大雪三日”“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三”是虚数,“多”的意思。

“一小舟”“一痕、一点、一芥”“一童子”中的“一”都为确数,数词“一”。

“上下一白”中的“一”是“全部,全都”的意思。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中的“两三”确数,就是指两三。

文言文中,“三”及“三”的倍数经常表示虚数。

比如,《三峡》里的“猿鸣三声泪沾裳”此外还有一些俗语,如“事不过三”、“举一反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我们最熟悉的可能就是“三顾茅庐”了。

该成语本来是说刘备三次邀请诸葛亮的,而现在则表示对人诚心诚意,多次登门拜访邀请。

“三”在这里当然表示多了。

《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的“百”指“几百”。

“便得一山”中的“一”指一座;“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的“一一”为“一概,全部”。

“复行数十步”中的“数十”指“几十”。

《核舟记》“尝贻余核舟一”,“高可二黍许”,“左右各四,共八扇”,“船头坐三人”,“苏、黄共阅一手卷”,“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左手倚一横木”,“又用篆章一”,“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念珠各一”,“为字共三十有四”,这些语句中的数词都是基数词。

《杜甫诗三首》“一览众山小”中的“一”指“烽火连三月”中的“三”是约数,表示多的意思。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的“一何”是“多么”的意思。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中的“三、一”是确数。

《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中的“三、七”是确数。

“其间千二百里”中的“千、二”指基数“一千二”。

“猿鸣三声泪沾裳”中的“三”指确数。

总结这几课数词的用法:1、位置可放在名词之前(这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处在名词之后(这与现代汉语异)。

如: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2、基数中的数词“十”、“百”、“千”、“万”前的“一”字通常省略。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5、表示分数。其形式有三:一是分母 、表示分数。其形式有三: 与分子连用,省略现代汉语的“分之” 与分子连用,省略现代汉语的“分之” 二字; 二字;二是分母与分子之间加入一个 动词; 动词;三是分母与分子之间加入名词 也可省略) 例如: (也可省略)和“之”字。例如:
(1)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马》) (2)借第令勿死,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借第令勿死,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陈涉世家》 (《陈涉世家》) (3)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 )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 促织》 (《促织》) (4)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卖油翁》 (《卖油翁》) 狱中杂记》 (5)染此者十不一二。 (《狱中杂记》) )染此者十不一二。 (6)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 (7)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 九之一。 郑伯克段于鄢》 九之一。 (《郑伯克段于鄢》) (8) 比之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比之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字表示一倍; 例(1)只用一个“倍”字表示一倍; )只用一个“ 字表示一倍, 例(2)后一句用“倍”字表示一倍, )后一句用“ 前面两句都未用“ 前面两句都未用“倍”字,直接用数 表示十倍和五倍。 词“十”、“五”表示十倍和五倍。
7、活用作名词。一般位于主语或宾语 、活用作名词。 的位置。例如: 的位置。例如: (1)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公移山》 公移山》) 孙子兵法》 (2)故知胜有五。 (《孙子兵法》) )故知胜有五。 意思是一座山, 例(1)中两个“一”意思是一座山, )中两个“ 具有名词性,作主语;例(2)中的 具有名词性,作主语; ) 意思是五点、五个方面, “五”意思是五点、五个方面,也具 有名词性,作宾语。 有名词性,作宾语。

文言文中数量词的用法辨析

文言文中数量词的用法辨析

文言文中数量词的用法辨析有同学问:“《晏子使楚》中有这样一句话:‘吏二缚一人诣王。

’数词‘二’、‘一’一会儿在实词前,一会儿在实词后,这是怎么一回事?” 这个问题提得好――它指出了文言文中一个普遍现象:数词的位置。

这就涉及了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现代汉语表示数量一般的形式是:数词+量词+名词,如“一张桌子”、“一斤大米”等。

但在文言文中,除了度量衡的单位必须用量词外,其他情况一般无量词,而是数词直接与实词组合。

文言文中的数词在句中的位置,有时与现代汉语相同,有时不同。

一般来说,有下列三种情况:一、说明名词的数词可以放在名词之前(这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处在名词之后(这与现代汉语异)。

如上例中的“一”处在名词“人”前,词序与现代汉语相同;“二”放在名词“吏”之后,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

类似的句子我们还可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找到: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口技》)――总计全船,有五个人,八扇窗户。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子。

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按现代汉语的一般语序来翻译,并且在加上量词。

二、说明动词的数词放在动词前,作状语。

译成现代汉语时也需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变状语为补语,并加上量词。

如: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公输盘一连使用了九次机巧多变的攻城方法,墨子抵挡了九次。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劝学》)――骐骥跳跃一次,也不能超过十步远。

三、说明形容词的数词放在形容词之后,现现代汉语全然相反。

译成现代汉语时也要变动语序。

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有七八百里,几千尺高。

其次,还要注意:文言文中中数词虚用的现象较普通。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其中,“百”、“十”都是数词虚用,表示概数,否则就不好理解下文的“同行十二年”了。

一会儿说“十年”后木兰回家,一会儿她的战友说与她“同行十二年”,那么木兰从军到底有多少年?其实它们都是数词的虚用现象,表示“多年”的意思。

文言文中数量词的常见用法

文言文中数量词的常见用法

文言文中数量词的常见用法
一、表示数量时,数词置于量词前面,只用数词不用量词。

1.蟹六跪而二螯:“六跪”现在说六条腿;“二螯”现在说两只钳子。

2.见死而由窦出者,日三四人:“三四人”现在说三四个人。

二、有时候数词和量词并用,但不一定象现代汉语那样置于名词前面,多数情况下置于所限制的名词后面。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栗一石”现在说“一石栗”。

4.我持白玉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白玉一双”现在说“一双白玉”;“玉斗一双”现在说“一双玉斗”。

三、数量词置于名词前面,它和名词之间往往用结构助词“之”。

5.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一介之使”现在说“一介使”。

现代汉语里仍保留着此种用法,如:“一箭之仇”、“一面之交”、“一臂之力”、“一孔之见”、“一丘之貉”、“三寸之舌”、“七尺之躯”、“万亩之田”。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也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地方,数量词置于动词前边,只用数词不用量词。

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一跃”现在说“跃(跳跃)一次”;“十驾”现在说“驾(拉车)十天”。

7.由是先主遂谒亮,凡三往,乃见:“三往”现在说“往(去了)三次”。

五、文言文里,“三”“六”“九”“十二”等数词,表示数量时,不一定实指,而是极言其多。

8.三岁惯女,莫我肯顾:“三岁”表示多年,非实指。

9.虽九死其未悔:“九死”表示多次,非实指。

10.卷我屋上三重茅:“三重”表示多层,非实指。

文言中数词的用法知多少

文言中数词的用法知多少

文言中数词的用法知多少2005年高考浙江卷文言文阅读题要求翻译孙樵的《书褒城驿壁》中的一个句子:“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

”该句的译文是:时间长的三年更换一次,时间短的一二年更换两次。

2006年高考湖南卷文言文阅读题,要求翻译曾国藩的《〈湖南文征〉序》中“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一句,其译文是:这部文集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

要想将上述句子翻译得文从字顺,就必须弄清句中的数词(尤其是“一”、“再”“十之六”)的意义和用法。

同学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时常会发现,一些数词就像这两句中“一更”“再更”“十之六”一样,与现代汉语的用法有所不同。

其特异之处到底有哪些?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1、表示确数。

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不像现代汉语把数词同量词结合起来使用,而是省去量词,直接用数词来修饰限制中心语;二是将作定语或状语的数词置于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后;三是将作补语的数词置于中心词之前。

例如:(1)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2)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

(《毛遂自荐》)(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轩志》)(4)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核舟记》)(5)举所佩玉决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6)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冯谖客孟尝君》)例(1)(2)(3)中数词后就分别省去“只”、“对”、“个”、“次”等量词,例(4)中数词“五”、“八”就是定语后置,例(5)中数词“三”就是状语后置,例(6)中的数词“三”就是补语前置。

2、表示虚数。

数词“三”与“九”常常被用来表示虚数,泛指“多”。

这是因为古人释“三”为“天地人之道也”,含有广大众多之义;又认为“九”是“数之终,物之广,阳之极”,故用以称“多”。

例如:(1)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硕鼠》)(2)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虽九死其未悔。

(《离骚》)(4)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拒之。

《数词的用法》古汉语基础

《数词的用法》古汉语基础

《数词的用法》古汉语基础在现代汉语里,数词必须跟量词连用,这是汉语的一大特点。

如“一个球”、“两匹马”、“三头猪”、“四尾鱼”等,这些表示事物数量的数量词都用在名词的前面。

如果表示动作的数量,如“看两遍书”、“踢一场球”、“擂三通鼓”等,数量词都放在动词的后面。

可是在文言文里,数词的用法与现代很不相同。

一是数词的后面一般不用量词。

如“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译成现代汉语时,这些“一”的后面就要加上相应的量词。

二是表示事物数量的数词也可用在名词的后面。

如“吏二缚一人诣王”《晏子使楚》中的“吏二”就是如此,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两个小吏”。

三是表示动作数量时,数词常放在动词的前面。

如“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中的“三往”,译成现代汉语时,既要挪到动词之后,又要加上相应的量词,译成“去了三次”。

四是文言文表数量时不仅可不用量词,而且当数词是“一”时,还常常连数词“一”也省略不用。

如“左臂挂念珠”、“炉上有壶”不说“左臂挂一串念珠”、“炉上有一把壶”。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数词和量词补上去。

五是文言文中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yòu,即“又”)。

如“舟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记》)。

六是文言文表约数时,常常用“许”,如“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这个“许”可译为“左右”、“光景”等,不能译成“多”、“有余”。

七是文言文分数的母数和子数之间常常省略“分之”两字,如“塞上之人,死者十九”,这“十九”并不是“十九个”,而是“十分之九”。

这种格式仅限于母数是“十”、“百”、“千”、“万”的时候。

另外,母数“十”也可以写作“什”。

“什九”,即“十分之九”。

八是文言文中常用“三”、“九”及其倍数或“十”、“百”、“千”、“万”来表虚数。

如:公输般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朝晖夕阳,气象万千。

《岳阳楼记》除了以上常用表虚数的数词外,其他数字在特定环境下也可能表虚数。

古文中数词的用法

古文中数词的用法

古文中数词的用法
1. 嘿,你知道吗?古文中数词有时可不单单是表示数量哟!比如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里的“三”可不一定就是确切的三个人呀,而是泛指几个人呢!是不是很神奇?
2. 哇塞,古文中数词还能用来夸张呢!像“白发三千丈”,这三千丈的白发,怎么可能真有那么长,这就是运用数词来极度夸张地表达情感呀,你能想象那画面吗?
3. 哎呀呀,古文中的数词还能表示顺序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里的“一”“再”“三”就清晰地表明了先后顺序呢,你说妙不妙?
4. 嘿!古文中的有些数词用法简直绝了!比如“二八佳人”,可不是说二十八岁的美女哦,而是指十六岁的女孩子呢,这也太有韵味了吧!
5. 咦,古文中数词还能这样用啊!“七八个星天外”,这里的“七八”就是个大概的数目,表示数量不多,想想那稀稀落落几颗星星在天外的感觉,多有意境呀!
6. 哇哦,古文中数词有时候就是个模糊的概念呢!“百八十里”,到底是一百多里还是八十多里呢,反正是挺远的,你明白了吗?
7. 哈哈,古文中数词的用法是不是特别有趣呀!“成千上万”,哇,那数量可真是多得吓人,这种表达好有气势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古文中数词的用法真是丰富多彩,充满了魅力,让我们能领略到古人独特的语言智慧和表达艺术!。

文言文中数词的表示法

文言文中数词的表示法

文言文中数词的表示法作者:毛润才来源:《作文周刊(初二版)》2007年第25期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中的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

一、零数表示法。

整数与零数之间用“有”(读yòu,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又”)字来连接。

如:①为字共三十有四。

(《核舟记》)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二、分数表示法。

1.与现代汉语一样,用“几分之几”表示,如:秦地,天下三分之一。

(《汉书·地理志》)2.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表示法。

如: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十九”即“十分之九”,省去了“分”与“之”,翻译时应补上。

②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褒禅山记》)——“十一”是“十分之一”的意思。

③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郑伯克段于鄢》)——“参(三)国之一,五之一,九之一”分别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九分之一”。

中间均省略了“分”,翻译时应补上。

三、虚数表示法。

虚数是带有夸张的数字,用来突出数量的“少”或“多”,与实际数目关系不大,有的甚至全无关系。

1.用数词“一”表示“少”。

如:若九牛亡一毛。

(《报任安书》)——“一”,极言其少。

2.用“三”“九”“十二”“百”“千”“万”及其倍数作虚数,一般表示“多”。

如:①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②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但这类数词并非都表虚数,要根据上下文内容辨其虚、实。

如:船头坐三人。

(《核舟记》)——此处的“三”即为实数。

四、概数表示法。

概数,即约数,表示与实际数目接近的数目。

1.用“十”“百”“千”“万”等整数表示概数。

如:①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石钟山记》)——“百人”不是具体数。

②《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诗经》实际上有三百零五篇,这里说“三百”篇,是取其概数。

文言文中数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字的用法

个人收集整理-ZQ一、零数表示法:用“有(又)”字,连接整数与零数.1、为字共三十有四. (《核舟记》)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二、分数表示法、“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省去“分”与“之”:、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脱逃者未及百一.(百分之一)三、虚数表示法虚数是指不实在地数字,一般用来突出数量地少或多.、用数词“一”表示“少”:若九牛亡一毛.(《报任少卿书》)、用“三、九、十二、百、千、万”及倍数表示“多”.①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②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③策勋十二卷,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④将军百战,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四、概数表示法概数表示与实际数目接近地数目.、用“十”“百”“千”“万”等整数表示约数.①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石钟山记》)②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用两个邻近地数字表示.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②择其一二扣之.(一两块石头)③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伤仲永》、在基数词前加“且、将、约、几、盖、可”等表示.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在基数词后加“所”“许”“余” ”、“有余”、“有奇òī ”等表示.①一车炭,千余斤.(《卖炭翁》)②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西门豹治邺》③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记》)④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五、序数表示法1、在基数前加“第”.这种情况较少见.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活板》)2、不用“第”而直接用数字表示.这种情况较常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个人收集整理-ZQ六、两数相乘表示法有时两个数字相连,表示两者相乘.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农历每月十五)《项脊轩志》2、一个女子,年约二八.(十六岁)《灌园叟晚逢仙女》明代另一位才子、广东南海地状元伦文叙为苏东坡所画地《百鸟归巢图》题写地诗:天上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天上一只又一只”是两只;“三四”为十二只,“五六”乃三十只,“七八”为五十六只,四组数字相加,恰为百只,正好暗合了画中地“百鸟”之数.此诗构思奇巧,令人读之拍案叫绝.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另:古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时:、一般不用量词.、数词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

PPT《掌握文言文中数量词的用法》部编版中考高考文言文知识系列指导(以确数代替概数,数词直接修饰名词

PPT《掌握文言文中数量词的用法》部编版中考高考文言文知识系列指导(以确数代替概数,数词直接修饰名词

第三,表数方法上的差异。 (二)分数的分母和分子之间,或省掉分,或省掉 之,或两者都省略掉。 如: 藉第令勿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司马迁《陈涉世家》)
(三)以确数代替概数的表示方法。 古文中有些数词往往只是一种夸张的概数,
这些数词常常是三九十二十八三十六七十二十百 千万亿等。
这些数字作概数时都是表示众多的意思。
如: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出师表》) 这里,数词三放在动
词顾的前边。
反之,数量词修饰名词, 在白话文中,一般放在名词 前面作定语;
而文言文中的数词或数量词修饰名词时,则不仅可以 前置,还可以后置。
如: 4.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关于数词和名词的搭配: 1.如若重点在名词上,数词一般放在名词的前面,
中考高考语文文言文 阅读技巧系列指导
文言文里 的数量词
1. 文言文的数量词和现代汉语相比,有三大特异之处。 第一,量词不发达。 甲骨文中虽然已有了物量词, 如: 鬯 (chàng,一种香酒)二升。 但只限于器具与度量衡单位。
一般的表示天然单位的物量词(如:个),在汉代 以后才逐渐发达。
动量词起源更晚,直到魏晋以后才逐渐增多。 所以,这之前的文言文是很少使用量词的,特别很少 使用动量词。
如: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愚公移山》) 2.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 3.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
5.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林嗣环《口技》)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现代汉语里的数词往往要和量 词结合起来使用。
而文言文最常见的办法是不通 过量词而直接用数词去修饰名词或 动词。

语文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语文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语文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语文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表示数量词文言文中的数词,有时表示一个数量词,其特点是量词省略,或数词后置。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一食”中的“一”是一顿之义,量词“顿”省略。

②箱奁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孔雀东南飞》)“六七十”指六七十只,数字后置,并省略量词。

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一”指一粒,量词“粒”省略。

④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孙子兵法·谋攻》)“三”指三种情况,量词省略。

⑤方一沐,三握其发。

(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一”为一次,“三”为三次,数量省略。

2.表示概数有些数词只表示一个大约的数目,而并非表示确定的数目,是虚指而非实指。

例如: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十二”指军书多,非实指有十二卷。

②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序》)“二三”表示两三里左右。

③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各千计。

(蒲松龄《促织》)“百”“万”“千”均非指实数,都是指很多。

④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卫风"氓》)“三”指多年。

3.表示序数有些数词含有第几之义,表示顺序。

例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一”指第一次,“三”指第三次。

②以孔子遇虎言之,圣人不能先知,六也。

(王充《知实》)“六”即第六。

4.表示两数相加这种情况是用“有”将前后两个数连接起来,表示两数相加,有时量词省略。

例如: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李密《陈情表》)“四十有四”即四十四岁,“九十有六”即九十六岁。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二十有一年”指二十一年。

③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初中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总结

初中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总结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整数与零数之间往往加上“有”(意为“又”)字,将二数连接起来。如:为字共三十有
四。(《核舟记》 4、在基数词前加“且”、“将”、“约”、“盖”“数”等表示。如: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桃花源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5、用“三”、“九”、“十二”及其倍数作虚数,一般表示“多”之意。
练习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其中的“五”和“十二”是确数,指时间。 “大雪三日”“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三”是虚数,“多”的意思。 “一小舟”“一痕、一点、一芥”“一童子”中的“一”都为确数,数词“一”。 “上下一白”中的“一”是“全部,全都”的意思。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中的“两三”确数,就是指两三。 文言文中,“三”及“三”的倍数经常表示虚数。比如,《三峡》里的“猿鸣三声泪沾裳” 此 外还有一些俗语,如“事不过三”、“举一反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们最熟悉 的可能就是“三顾茅庐”了。该成语本来是说刘备三次邀请诸葛亮的,而现在则表示对人诚 心诚意,多次登门拜访邀请。“三”在这里当然表示多了。 《桃花源记》 “夹岸数百步”中的“百”指“几百”。 “便得一山”中的“一”指一座;“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的“一一”为“一概,全部”。 “复行数十步”中的“数十”指“几十”。 《核舟记》 “尝贻余核舟一”,“高可二黍许”,“左右各四,共八扇”,“船头坐三人”,“苏、黄共阅一手 卷”,“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左手倚一横木”,“又用篆章一”,“通计一舟, 为人五;为窗八,为念珠各一”,“为字共三十有四”,这些语句中的数词都是基数词。 《杜甫诗三首》 “一览众山小”中的“一”指全 “烽火连三月”中的“三”是约数,表示多的意思。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的“一何”是“多么”的意思。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中的“三、一”是确数。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中的“三、七”是确数。 “其间千二百里”中的“千、二”指基数“一千二”。 “猿鸣三声泪沾裳”中的“三”指确数。 总结这几课数词的用法: 1、位置可放在名词之前(这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处在名词之后(这与现代汉语异)。 如: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 2、基数中的数词“十”、“百”、“千”、“万”前的“一”字通常省略。如:

文言文中数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字的用法

个人收集整理-ZQ一、零数表示法:用“有(又)”字,连接整数与零数.1、为字共三十有四. (《核舟记》)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二、分数表示法、“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省去“分”与“之”:、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脱逃者未及百一.(百分之一)三、虚数表示法虚数是指不实在地数字,一般用来突出数量地少或多.、用数词“一”表示“少”:若九牛亡一毛.(《报任少卿书》)、用“三、九、十二、百、千、万”及倍数表示“多”.①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②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③策勋十二卷,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④将军百战,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四、概数表示法概数表示与实际数目接近地数目.、用“十”“百”“千”“万”等整数表示约数.①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石钟山记》)②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用两个邻近地数字表示.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②择其一二扣之.(一两块石头)③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伤仲永》、在基数词前加“且、将、约、几、盖、可”等表示.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在基数词后加“所”“许”“余” ”、“有余”、“有奇òī ”等表示.①一车炭,千余斤.(《卖炭翁》)②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西门豹治邺》③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记》)④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五、序数表示法1、在基数前加“第”.这种情况较少见.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活板》)2、不用“第”而直接用数字表示.这种情况较常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个人收集整理-ZQ六、两数相乘表示法有时两个数字相连,表示两者相乘.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农历每月十五)《项脊轩志》2、一个女子,年约二八.(十六岁)《灌园叟晚逢仙女》明代另一位才子、广东南海地状元伦文叙为苏东坡所画地《百鸟归巢图》题写地诗:天上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天上一只又一只”是两只;“三四”为十二只,“五六”乃三十只,“七八”为五十六只,四组数字相加,恰为百只,正好暗合了画中地“百鸟”之数.此诗构思奇巧,令人读之拍案叫绝.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另:古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时:、一般不用量词.、数词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

文言文量词和数词的规则

文言文量词和数词的规则

文言文量词和数词的规则文言文是中文历史悠久的一种语言形式,其词汇和语法规则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差异。

在文言文中,量词和数词是非常重要的词类,用于表示数量和度量单位。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量词和数词的规则和用法。

一、文言文中的常用量词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常用的量词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数量。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量词及其用法:1. 一:表示数量为1的事物,如“一人”、“一书”。

2. 二:表示数量为2的事物,如“二十”、“二日”。

3. 千:表示数量为1000的事物,如“千里”。

4. 万:表示数量为10000的事物,如“万物”。

5. 百:表示数量为100的事物,如“百鸟”。

6. 十:表示数量为10的事物,如“十人”。

7. 三:表示数量为3的事物,如“三日”。

以上仅为常见的几个量词,还有许多其他的量词在文言文中使用。

二、文言文中的数词规则在文言文中,数词有一定的规则,用于表示数量。

下面列举了一些文言文中数词的规则:1. 单位从大到小:文言文中的数词通常是从大到小排列。

比如,先是万、千、百,然后是十、一。

2. 顺序排列:当数词较大时,可以使用顺序排列的方式表示。

比如,“二十一”可以写作“二十一”,而不是“一十一”。

3. 数词的重复:文言文中有一种表示重复的方法是使用数量词与数词相乘。

比如,“三三”表示三个三,即九。

4. 特殊用法:文言文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数词用法。

比如,用来表示日期的“日”在文言文中可以简化为“旦”。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中的量词和数词有一定的规则和用法。

熟悉这些规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文章。

总结:文言文中的量词和数词是非常重要的词类,用于表示数量和度量单位。

在使用文言文时,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用法,比如单位从大到小、顺序排列等。

熟悉这些规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希望本文对您了解文言文中量词和数词的规则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数词的表示方法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数词的表示方法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及文化的简称。

小编准备了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1.基数表示法基数是表示事物多少的最基本数目的数。

古代汉语表示基数,大体有如下几种形式:1、从语序上看,数词的基数表示方法,可以直接把数词放在名词、动词前,也可以放在名词、动词之后,而较少用量词。

例如:①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清林嗣环《口技》)②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明魏学洢《核舟记》)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战国列御寇《愚公移山》)④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2、整数是一百、一千、一万等时,一般省去一。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唐柳宗元《小石潭记》)②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3、如果出现零数,往往在整数和零数之间加有字表示。

①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

(明刘基《苦斋记》)②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西晋李密《陈情表》)2.序数表示法序数是表示次序的数词,它的表示法和现代汉语基本一样,在基数前加第字表示。

有时也不用第字。

①然臣辈惜程艺天下第一,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

(《唐语林乐工罗程》)②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

(南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3.概数(约数)表示法概数表示数目不确定。

其表示方法如下:1、相邻的两个基数连用。

①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②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③、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2、用整数表示①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宋司马光《赤壁之战》)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宋司马光《赤壁之战》)3、在数词前用数、可且约或者在数词后用余、许、所、奇等表示。

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文言文词类活用—动作名及数词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动作名及数词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动作名及数词活用文言文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词语的词性或功能发生临时变化,被用作另一类词语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以及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这一期重点来讲一讲词类活用中的——动词作名词和数词活用。

一、动词作名词文言文中,动词作名词是一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这种用法使得动词具备了名词的语法功能,从而在句子中充当名词的角色。

举例: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分析:奔的意思是“奔跑”,在这里动词用作名词,意思为“奔驰的骏马”。

翻译: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猛浪若奔。

《与朱元思书》分析:奔的意思是“奔跑”,在这里动词用作名词,意思为“奔跑的马”。

翻译:汹涌的浪潮就像奔跑的骏马。

3.宜枉驾顾之。

《隆中对》分析:驾的意思是“乘坐,驾驶”,在这里动词用作名词,意思为“车、马”。

“枉驾”整个意思是屈尊前往。

翻译:应该屈尊前去拜访他。

4.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分析:骑的意思是骑马,在这里动词用作名词,意思为“战马”。

翻译: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5.传不习乎?《〈论语〉十则》分析:传的意思是传授,在这里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老师传授的知识”。

翻译:传授的知识是否得到实践了呢?6.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分析:能的意思是善于做某事,在这里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有才能的人”。

翻译:选拔任用贤能的人7.照无眠。

分析:无眠的意思是睡不着觉,在这里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无眠的人”。

二、数词活用1.数词用作基数词:文言文中,数词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等,绝大部分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一致,用于表示数目多少。

举例:“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的“三”即表示数量为三。

2.数词用作序数词:文言文中表示序数时常用“次、其次、次之、次者……”“伯(孟)、仲、叔、季、长、末……”等来表示。

文言文中数词表示法

文言文中数词表示法

文言文中数词表示法概要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主要包括基数、序数、分数、倍数、概数等。

文言文中的数词表示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下面作些具体说明。

一、基数表示数目多少的词叫基数词。

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零、半”等。

文言文中绝大部分基数词沿用至今,只要按照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就行。

如: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①、②句中“十五城”、“二从子”即“十五座城池”、“两个侄子”。

文言文中表示基数词,遇到零位数时,一般在整数和零数间用“有(又)”字。

如: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也,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张溥《五人墓碑记》)“十有一月”即“十一个月”。

有时也可不用“有(又)”。

如: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荆楚岁时记》)“一百五日”即“一百零五日”。

另外,文言文中有时会出现两个基数词连用的情况,它们的乘积即为要表达的实际数目。

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归有光《项脊轩志》)“三五”即“十五”。

二、序数现代汉语中,序数通常由基数词加“第、初、老”等构成,如“第三、第五、初一、初六、老四、老八”等。

文言文中表示序数有一种与现代汉语一样,不过这种情况很少见。

如: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沈括《梦溪笔谈·活板》)更多的是用“次、其次、次之、次者”、“伯、仲、叔、季、长、末”(表示排行),“孟、仲、季”(表示季节)等来表示。

如: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苏轼《石钟山记》)“长子”即“大儿子”。

②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次”即“下一个”、“再下一个”。

另外,文言文中的“再”也表示序数,专指“第二次”。

如: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一战、再战、三战”分别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去战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中数词的用法知多少2005年高考浙江卷文言文阅读题要求翻译孙樵的《书褒城驿壁》中的一个句子:“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

”该句的译文是:时间长的三年更换一次,时间短的一二年更换两次。

2006年高考湖南卷文言文阅读题,要求翻译曾国藩的《〈湖南文征〉序》中“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一句,其译文是:这部文集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

要想将上述句子翻译得文从字顺,就必须弄清句中的数词(尤其是“一”、“再”“十之六”)的意义和用法。

同学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时常会发现,一些数词就像这两句中“一更”“再更”“十之六”一样,与现代汉语的用法有所不同。

其特异之处到底有哪些?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1、表示确数。

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不像现代汉语把数词同量词结合起来使用,而是省去量词,直接用数词来修饰限制中心语;二是将作定语或状语的数词置于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后;三是将作补语的数词置于中心词之前。

例如:(1)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2)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

(《毛遂自荐》)(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轩志》)(4)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核舟记》)(5)举所佩玉决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6)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冯谖客孟尝君》)例(1)(2)(3)中数词后就分别省去“只”、“对”、“个”、“次”等量词,例(4)中数词“五”、“八”就是定语后置,例(5)中数词“三”就是状语后置,例(6)中的数词“三”就是补语前置。

2、表示虚数。

数词“三”与“九”常常被用来表示虚数,泛指“多”。

这是因为古人释“三”为“天地人之道也”,含有广大众多之义;又认为“九”是“数之终,物之广,阳之极”,故用以称“多”。

例如:(1)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硕鼠》)(2)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虽九死其未悔。

(《离骚》)(4)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拒之。

(《公输》)例(1)中“三岁”表示多年,例(2)中“三重”表示多层,例(3)(4)中的“九”都表示多次。

3、表示加数。

一般在整数与零数之间加一“有(通‘又’)”字,表示两数相加。

例如:(1)题名并撰文,为字三十有四。

(《核舟记》)(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3)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勾践灭吴》)(4)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例(1)中“三十有四”为三十四,例(2)中“二十有一”为二十一,例(3)中“亿有三千”为一亿三千,例(4)中“八尺有余”为八尺多。

4、表示乘数。

即相连的两个数相乘,表示一个数目。

例如:(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项脊轩志》)(2)三五明月夜,四五蟾兔缺。

(《古诗十九首》)(3)正见当垆女,红装二八年。

(《江夏行》)(4)六六雁行连八九,只待金鸡消息。

(《水浒》)例(1)(2)中的“三五”都指旧历的每月十五日,例(2)中的“四五”指旧历的每月二十日,例(3)中的“二八”指十六岁,例(4)中的“六六”“八九”分别指三十六和七十二,两数相“连”(加在一起)就是一百零八。

5、表示分数。

其形式有三:一是分母与分子连用,省略现代汉语的“分之”二字;二是分母与分子之间加入一个动词;三是分母与分子之间加入名词(也可省略)和“之”字。

例如:(1)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2)借第令勿死,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陈涉世家》)(3)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

(《促织》)(4)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卖油翁》)(5)染此者十不一二。

(《狱中杂记》)(6)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捕蛇者说》)(7)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郑伯克段于鄢》)例(1)(2)(3)都属于第一类,“十九”为十分之九,“十六七”为十分之六七,“万一”为万分之一。

例(4)(5)(6)都属于第二类,分母分子间分别加入“中”、“不”、“无”,“十中八九”意思是十箭射中八九箭,“十不一二”意思是十个里没有一二个,“十无四五”意思是十家中剩下不到四五家。

例(7)属于第三类,“参国之一”、“五之一”、“九之一”分别为国都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和九分之一。

6、表示倍数。

大致有两种形式:若是一倍,只用一个“倍”字表示;若是几个倍数连用,一般只留一个“倍”字,其余直接用数词表示。

例如:(1)客倍而主人半,然可敌也。

(《孙膑兵法》)(2)敌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谋攻》)例(1)只用一个“倍”字表示一倍;例(2)后一句用“倍”字表示一倍,前面两句都未用“倍”字,直接用数词“十”、“五”表示十倍和五倍。

7、活用作名词。

一般位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例如:(1)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2)故知胜有五。

(《孙子兵法》)例(1)中两个“一”意思是一座山,具有名词性,作主语;例(2)中的“五”意思是五点、五个方面,也具有名词性,作宾语。

8、活用作动词。

可以用来作句子的谓语。

例如:(1)六王毕,四海一。

(《阿房宫赋》)(2)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丰乐亭记》)例(1)(2)中的“一”意思都是统一,具有动词性,作谓语。

9、活用作形容词。

一般用作句子的谓语。

例如:(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2)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心术》)例(1)中的“一”意思是专一,例(2)中的“一”意思是一样,二者都具有形容词性,作谓语。

10、活用作副词。

用作句子的状语。

例如:(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岳阳楼记》)(2)一出门,裘马过世人家焉。

(《促织》)例(1)中的“一”意思是全都,作“空”的状语;例(2)中的“一”意思是一旦,作“出门”的状语。

由此看来,文言中数词的用法比较特殊,我们只有掌握它们的一些规律,才能准确地理解其含义,读懂文言文。

下面请大家进行一次演练吧——解释下列句子中数词的意思。

(1)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郑伯克段于鄢》)(2)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

(《吕相绝秦》)(3)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

(《晏子不死君难》)(4)固知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兰亭集序》)(5)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与韩荆州书》)(6)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7)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

(〈〈钴姆潭西小溪记〉〉)(8)若其弄笔墨以邀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袁州州学记〉〉)(9)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喜雨亭记》)(10)……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 (《豫让论》)[参考答案](1)三分之一五分之一九分之一(2)三心二意、反复无常(3)三下。

作“踊”的补语(4)看作一样(5)竟。

作副词(6)一顿三次一次三次(7)两处。

作“异地”的定语(8)几个(9)一致(10)两次三次五•文言文数量词用法(一)数词+名词例: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二)名词+数量词例: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三)数量词+之+名词例: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四)数词用法:1•整数+有+余数。

例:谭嗣同春秋三十有三。

2•“十”加“一”——“九”(十为分母,一——九为分子)。

例1:居京者十五。

例2:亡者十八九,留者十一二。

3•“一”——“九”重合使用表示相乘的关系。

例1:三五月明之夜。

例2:二八女郎。

4•整数前的“一”可以省略。

例: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5•三•九•十二和整数可以表数目多。

例:(1)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胡取禾三百緾兮。

(3)可上九天揽月九九归一(4)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5)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文言数词与数学运算娄国忠文理相通。

像领会数学题意需要一定的语文知识一样,学语文有时也要用到数学知识。

古汉语数词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特别是几个数词连用时,往往表现为或加、或减、或乘、或除的关系,理解时必须进行相应的数学运算,才不至于误解文意。

下面对此作些归纳和分析,以供同学们在学习时参考。

一. 相加关系几个数词连用,大数在前,小数在后,中间常常用“有”(通“又”)字表示相加关系,理解、翻译时要把“有”之前的整数与“有”之后的零数相加。

这种用法在古代文选中较为多见,可以找到丰富的语言资料作为例证。

例如:1.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

(《孟子•万章上》)2. 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韩非子•五蠹)1 句中“二十有八载”即二十八年。

2 句中“三十有六国”即三十六国。

古汉语中也有不用“有”字,而语意仍含有相加关系的,多用“长”、“多”、“加”、“连”等字表示。

例如:3. 花甲重逢,还长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民间趣联)4. 六六雁行连八九,只等金鸡消息。

(明•施耐庵《水浒》)3 句是民间流传的一副贺寿联,民间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花甲重逢”即一百二十岁,“三七岁月”即二十一岁,两者相加是一百四十一岁;民间称“七十岁”为“古稀之年”,“古稀双庆”即一百四十岁,“一度春秋”即一岁,两者相加,也恰是一百四十一岁。

这副贺寿趣联的上、下联均表明老寿星的年龄为一百四十一岁,可谓独具匠心,趣味横生。

4 句是《水浒》中颂唱梁山好汉歌谣中的两句,“六六”是三十六,“八九”是七十二,“连”表示相加,刚好是由三十六天罡星与七十二地煞星组成的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

诗句用了加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二. 相减关系数词连用表现为相减关系的现象,在古代文人经典作品中颇为少见,但在民间流传的对联和笑话中,这种情况却又极为常见。

许多对联及笑话的文句中暗含数学的减法,以体现其诙谐情趣。

例如:5. 父曰:“迩来不肖学业如何?”师曰:“七窍已通六窍矣。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6. 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

飞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南北朝民歌《懊侬歌》)5 句中“七窍”减掉已通的“六窍'”,则只有“一窍不通”了。

6 句是一首流传千载的民间作品,全诗语言简练朴素,好似由一道三千三百里减一千三百里的算式组成,而此算式是行人在心里反复计算的,对旅途遥远的怨嗟之情蕴涵其中,耐人寻味。

三. 相乘关系两个数词连用,小数在前,大数在后,两数又不是表示概数的,则往往表示相乘的关系。

这种现象在古代作品中较常见的主要是“二八”、“三七”连用表年龄和“三五”、“二八”连用表日子等。

例如:7. 秋公回头看时,乃是一个女子,年约二八,姿容美丽,雅淡梳妆,却不认得是谁家子妇。

(明•冯梦龙《灌园叟晚逢仙女》)8.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