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给学生一个个性飞扬的舞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给学生一个个性飞扬的舞台
——以《合欢树》为例谈改善师生关系、促进个性化教学
松江四中范蕾
课堂,是一个师生沟通的生命场,在这场“生命陪伴生命”的行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尊重学生个性特点,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真切关照每个学生潜能开发、个性发展,从而真正促进个性化教学。《上海市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语文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本文中所指的“个性化教学”是指适应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能够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制定教学计划的教学方式,努力营造最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氛围。“个性化教学”打破传统课堂强调“统一”的思维模式,不以生产“统一”的“知识容器”为目的,更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
1、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是推进个性化教学的第一步。
认知起点,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新内容学习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已有储备。在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学活动都应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研究学生的认知起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我们上课的前提。只有充分尊重并完全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课堂教学才能更有针对性,课堂上开展的各项活动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身心发展。
如《合欢树》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你们觉得这篇文章中,作者究竟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生1:对母亲的思念。
生2: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表达对母亲的愧疚。
生3:赞颂母爱。
师:哦,同学们的理解集中在对母爱的怀念和愧疚上,都不错,但会不会还有一些别的情感?我们且慢慢体会。
由此可见,在学习《合欢树》一文前,学生比较了解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对“母爱”主题的理解并不是本文的学习难点,教师在了解学生认知起点的前提下,更容易关照到在教学过程应侧重对“母爱精神传承”的阐释上。只有了解学生认知起点,才是真正关注学生发展。
《合欢树》教学片段二:
师:在预习反馈中,同学们有一些疑问,我把相对集中的问题整理出来。
PPT展示三个质疑问题:
1、本文第一段写到了由“作文竞赛”引发的争论,似乎与后文没有联
系,这段描写在文中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虞怿凡、李俊男、还海杰等
2、关于“我的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吹过树林”一
句,“风”是可以看见的吗?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施晴磊、费华雯、朱静文等
3、本文的题目是《合欢树》,但为什么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母亲,
只是在最后的部分提到“合欢树”?这棵树仅仅是指庭院中的那棵树吗?
合欢树到底代表什么?
——范家俊、赖雯薇、乐彦等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讨论交流,快速回顾课文,解决质疑。(生讨论交流)
《合欢树》课堂教学以学生需求为起点,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需求。课堂教学所解决的问题全部来自学生质疑,课堂是真正解决学生疑惑的场所。只有在此基础上精心重组教材,整合问题,才能充分激发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个性表达的意愿。
2、帮助学生搭建表达个性化阅读体验的沟通平台。
语文教学过程中,“个性化阅读”是“个性化表达”的基础。学生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以自身经验和阅历与文本对话,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种阅读感悟和体会既不是来自教师讲解,也不是在同学交流中获得的,带有明显的个性化色彩,是“独特”的。因此,在教授《合欢树》之前,我印发了史铁生不同时期的几篇作品——《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请同学们独立阅读,圈划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而这种“个性化阅读”的结果是:学生在学习《合欢树》时,能够结合以往的阅读体验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而这些思维的碰撞让我惊喜不已。
如《合欢树》教学片段三:
师: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二个问题,关于“我的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吹过树林”一句,风是可以看见的吗?写这句话的用
意是什么?其实,写到“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就可以结束了,为什
么还要多些一笔?为了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1:“风”吹过的感觉像母亲的手抚摸着我。
生2:母亲太苦了,“风”代表着面对苦难命运的执著,吹散痛苦,母亲不会看不开了。
师:“风”是母爱。
生3:“风”并不能看见,只是作者的想象,他想象风吹过树林虽然有过响动,但终归平静,逝者已逝,活着的人更应该好好的活着,让往事
吹散在风里,就像《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叮嘱我和妹妹要好好地活。
生4:“风”是看不见的,可能是作者回想起当初母亲没有去世时常常在地坛的树林里偷偷地望着自己,而如今,母亲已经离开了自己,所以在
这树林里依然会感受到母亲的气息,感觉母亲从未离开过自己。
生5:史铁生失意的时候会回到地坛去,会想到母亲。我个人的观点是:风其实是母亲的灵魂,是母亲从树林中走过,把树叶带起,发出飒飒声。
师:“风”是母亲的灵魂?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会?
生5:前文中写到“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迷迷糊糊”一词写出了作者的精神状态,他在小公园里陷入了遥远的回忆,
现实与幻想交替出现,感觉像母亲又来寻我了。
师:“风”是无形的,风吹过田野就是麦浪,风吹过大海就是浪花,风吹过树林就像母亲的灵魂又回到这里,你的解读很动人。
生6:我认为“看见风”是一种很唯美、很抽象的说法,这表达了史铁生对母亲的深切怀念。这让我想到了《我与地坛》中母亲寻找史铁生的场
面,这小公园就是地坛,史铁生在地坛中经历过人生最痛苦的煎熬并
在地坛走向坚强,而他的母亲就在地坛无数次的寻找过他,当年母亲
来寻我,我就躲在灌木丛之后,现在换了我在这里独自回忆。所以,
史铁生看到小公园里的“风”就想到了他的母亲吧。
尽管学生的感悟和体会有时是模糊的、笼统的,但一定是真实的、独立的。我相信,学生更愿意与同伴交流的是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重复。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在海量的文本中获得最有效的信息,鼓励学生乐于沟通(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彼此启发,共同提高。这是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追求的目标。
3、营造最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氛围。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我们只有将学生置于开放、活跃、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才能使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最大程度地表现自己,真正把课堂变成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
如《合欢树》教学片段四:
师:虽然合欢树的故事虽然姗姗来迟,但它一出现就打动人心,本文的题目是《合欢树》,但为什么文章只最后的部分提到“合欢树”?这棵树
仅仅是指庭院中的那棵树吗?这合欢树到底代表什么?
生1:合欢树从弱小的“含羞草”长到枝繁叶茂,如同作者的成长,合欢树这时成了“我”的象征,是母亲希望的寄托和生命的期待与憧憬。合
欢树同时也是“母爱”的象征,母爱如同这棵合欢树,母爱常青,母
爱永恒。
生2:文章的最后一段中,那个孩子长大了,孩子是天下所有孩子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