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高一必修一劝学 师说 教案

合集下载

10《劝学》《师说》联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劝学》《师说》联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两山排闼送青来——《劝学》《师说》联读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劝学》《师说》两篇共同构成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

本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学习之道”。

学会学习,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而良好的学风,又是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

《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两篇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

虽然两篇文章论述的重点不同,但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而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终身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学会学习”等由很多相通之处,引导学生结合当下的学习生活,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对高一学生而言,两篇的学习一是积累相关文言知识,二是理解文章的观点,三是以及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要进行两篇联读,必须是在对两篇都有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否则就会为联读而联读,造成学生学习上的蜻蜓点水。

联读的方式,一是求同,发现两者之间的共性,二是辨异,辨析两者之间的不同,三是修改,对文章的不足进行完善,三种方式都是在读懂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提高理性思维水平,而这也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目标。

二、教学目标梳理课文中“而”的用法,积累文中谈学习的名句,能用说理模式阐发自己的学习观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学习是永恒的话题。

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以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自身修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实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两篇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

湖北省何煜山老师曾经把两篇文章撰写为一副对联: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从师而问,贵贱无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百工之人,知礼上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余嘉其能行古道。

学也,犹且博见参省知明矣。

君无性之异也,善假于物。

部编版必修上册《师说》教案

部编版必修上册《师说》教案

部编版必修上册《师说》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师说》的文言文词句,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培养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师说》,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1.2.2 词语解释:讲解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1.2.3 句子翻译: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1.2.4 文章分析:分析《师说》的篇章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掌握《师说》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1.2 词语解释:讲解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2.1.3 句子翻译: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2.2 教学难点2.2.1 文中某些句子的理解:如“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

2.2.2 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文中的深层含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查找词语的含义,翻译句子。

3.1.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分享心得。

3.1.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启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拓展知识。

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课堂导入4.1.1 教师简要介绍《师说》的作者韩愈及其文学地位。

4.1.2 提问:什么是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4.2 自主学习4.2.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查找词语的含义,翻译句子。

统编版高中语文《劝学》《师说》优质课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劝学》《师说》优质课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劝学》《师说》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指南(一)教学目标:1.通过课前预习任务单的完成,了解跟《劝学》《师说》有关的一些文学常识,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通过梳理思维导图,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把握文章的说理逻辑思路,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

3.辩证地思考作者的观点,真正领会学习的重要性,理解古人有关学习的观点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重要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难点:辩证地思考作者的观点,理解古人有关学习的观点的当下现实意义。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学建议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围绕课程标准“思辨类阅读和表达”学习任务群,围绕“学习之道”的主题选择了6篇文章(《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前四篇以议论为主,思辨性较强;后两篇兼有议论和记叙。

《劝学》《师说》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的两篇议论文,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

除了疏通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重点句式外,我们还应当结合这两篇文章的特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议论文、议论文的要素、论证方法的使用等知识,帮助学生搭建议论文的框架,为议论文写作做准备。

另外,这两篇文章是论证“学习之道”的文章,我们还应当配合单元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作者的观点,真正领会学习的重要性。

(五)课前学习任务单借助互联网等途径搜集关于荀子和韩愈的资料,完成人物履历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写下《师说》。

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

二、过程设计活动一: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学习交流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熟读两篇课文,做到初步疏通文意。

2.壳上活动:(1)了解关于议论文的一些基本知识,同学之间交流。

【高中语文】《劝学》《师说》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劝学》《师说》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

“究古今之变,论学习之道”------《劝学》《师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思维导图,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把握文章的说理逻辑思路,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

2.辩证地思考作者的观点,真正领会学习的重要性,理解古人有关学习的观点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难点:辩证地思考作者的观点,理解古人有关学习的观点的当下现实意义。

(三)课时安排1-2课时。

(四)过程设计1.活动一:绘制思维导图,理解论证思路教学提示: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从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角度思考。

学生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绘制,然后小组内交流,逐步修改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教师选出代表投影展示。

活动意图:回顾课文,在绘制思维导图的基础上,理解两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更好地把握两篇说理性散文的观点。

2.活动二:分组探究,辩证思考教师引导:疫情防控背景下,教与学受到冲击,人工智能在交流阻隔时为我们提供便利,但也有所妨害。

完成学习任务:请学生结合现实经历与思考,完成“是否应该使用人工智能代替人完成学习过程”及“人工智能产物否取代教师职业”预辩论,根据持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求论点和论据以《劝学》《师说》内的观点为基础。

最后每组选定一名发言人,上台展示你们的讨论成果,交流你们的预辩论内容。

(教师注意及时纠正、点评学生的观点表达)活动意图:在搜集、整合和运用中充分把握两篇说理性散文的论点、论据、论证,在准备辩论的氛围中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3.活动三:资料链接,溯源择论教师提问:1.两道论题四面持方中,哪个最有难度?2.文中剩下未用的观点为什么不能用在支撑自己立场、观点?同时补充两篇文章创作背景活动意图:1.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支撑材料的《劝学》《师说》两篇文章各自的说理目的及背景,反思两篇文章论断的深层联系→人本、正学习之风;2.让学生体会到古人的观点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劝学》《师说》整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劝学》《师说》整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劝学》《师说》整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劝学》《师说》整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劝学》《师说》整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高中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既要注重知识教授,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高一语文教学中,有两篇经典文学作品《劝学》和《师说》,这两篇作品分别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教育的重要性。

整合这两篇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思维深度和广度的拓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整合文本课件的设计将两篇文学作品融合在一起,制作成一个整合文本课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阅读激情。

在整合文本课件的设计中,可以引入多媒体素材,例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以让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下畅快欣赏,并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和观看整合文本课件展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阅读习惯和知识获取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字中的人物形象和背景,让学生感性地去体会文字中的情感、思想和文化内涵。

二、课文阅读的设计① 以《劝学》为例设计篇章结构简明,富有节奏感,口感极佳,可以通过朗诵、分段演讲等形式进行集体朗读。

通过精读《劝学》这篇文章,可以梳理出其主要语言特征,尤其是体现出古人言简意赅、一个字千金的特点。

同时,可以从文章中引出学习方法的讲座和对众多形容学习的成语的讲解,以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

② 以《师说》为例设计《师说》这一篇文章主要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多种教学形式进行深入阐述。

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师道的重要性,或者通过视频、讲座等形式进行课堂互动。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并讨论师生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通过深入思考体现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语文素养、求知欲和创新思维。

三、文字练习的设计将两篇经典文学作品融合在一起,可以使学生在语文阅读和写作方面得到很好的提高。

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劝学》和《师说》,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和观点,并能够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

2.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要概念、观点和理论,提高自己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劝学》和《师说》两篇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2. 两篇文章的异同点分析。

3. 重要概念、观点和理论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

2. 采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两篇文章的异同。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理解和运用重要概念、观点和理论。

四、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阅读《劝学》和《师说》,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2. 分析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点,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运用重要概念、观点和理论。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评估学生对两篇文章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2. 通过课后作业和作文,评估学生对重要概念、观点和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综合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掌握《劝学》和《师说》两篇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2. 分析并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3. 学习和运用重要概念、观点和理论。

难点:1. 对两篇文章的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 对重要概念、观点和理论的运用。

七、教学准备: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 参考资料:关于《劝学》和《师说》的解读、分析等。

3. 教学工具:PPT、投影仪等。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授课:按照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讨论和总结。

3.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促进师生互动。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运用重要概念、观点和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进行总结。

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劝学》和《师说》,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和观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分析比较两篇文章在论述观点时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古人智慧,树立正确的学习和师生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劝学》和《师说》两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方式。

2. 两篇文章在论述观点时的异同,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3. 文章中所体现的古人的学习和师生观念,以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劝学》和《师说》两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方式。

2. 难点:分析比较两篇文章在论述观点时的异同,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对比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劝学》和《师说》的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文章,理解其主要观点和论述方式。

3. 课堂讲解:讲解两篇文章的异同,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和内容的反馈,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建议。

七、教学反思在每堂课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让他们选择一个观点,用现代汉语阐述《劝学》和《师说》中的古文观点。

2. 开展辩论赛,让学生就“尊师重道是否过时”的议题展开辩论,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九、教学资源1. 教材:《劝学》和《师说》的原文及其注释。

2. 参考书目:提供一些关于《劝学》和《师说》的解读和分析的参考书目,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究。

《劝学》《师说》教案

《劝学》《师说》教案

《劝学》《师说》教案第一篇:《劝学》《师说》教案必修一《劝学》《师说》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背诵《劝学》《师说》。

2.掌握文中出现的如“绝、致、疾”等重点实词,“而、之、其、于”等虚词,并能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在掌握文本知识的基础上做到学以致用,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及特殊用法【教学难点】翻译特殊句式【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自主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切块一:导入:请全班同学背诵《劝学》、《师说》。

老师点评、讲解课前自主学习里同学们常错的题。

切块二:辨析重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请同学当堂做并起来回答,老师点评补充。

明确:(一)而⑴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小学而大遗。

⑵连词,表修饰。

⑴吾尝终日而思矣。

⑵吾尝跂而望矣。

⑶登高而招。

⑷顺风而呼。

⑸则群聚而笑之。

⑶连词,表递进。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⑷连词,表并列。

⑴蟹六跪而二螯。

⑵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连词,表承接。

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⑶吾从而师之。

⑷择师而教之。

(二)焉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⑵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⑶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句末语气助词,了)(三)之⑴代词。

⑴青,取之于蓝。

(代靛青)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冰”)⑶人非生而知之者。

(指代知识、道理等)⑵助词。

⑴不如须臾之所学。

(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的)(3)道之不传也久矣。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的标志)(四)于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比)⑵善假于物也。

(介词,表对象,可不译)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比)⑷而耻学于师。

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劝学》和《师说》的文意,把握两篇文章的核心观点和论述方法。

2. 分析比较两篇文章在论述观点时的异同,理解其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劝学》和《师说》的文章结构和内容梳理。

2. 两篇文章在论述观点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

3. 针对文章中的关键观点进行深入解读和讨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劝学》和《师说》的背景和作者。

2. 学生自读两篇文章,理解文章大意,梳理文章结构。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理解其论述方法。

4. 分组讨论,针对文章中的关键观点进行解读和分享。

5.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和探讨。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理解《劝学》和《师说》的文意,把握两篇文章的核心观点。

2. 学生能分析比较两篇文章在论述观点时的异同,理解其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3. 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展示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 参考资料:《劝学》和《师说》的相关解析和评论文章。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六、教学步骤1. 针对《劝学》和《师说》中的关键观点进行深入解读,如荀子的“性恶论”和韩愈的“师道尊严”。

2. 分析两篇文章在论述观点时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如举例、对比、引用等。

3. 引导学生从文化背景的角度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如儒家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谈谈对两篇文章的看法和感悟。

5.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和探讨。

七、教学难点1. 理解荀子和韩愈的观点及其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

2. 分析两篇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从文化背景的角度深入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并结合自己的价值观进行思考。

《劝学》《师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师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师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劝学》和《师说》的文言文内容。

分析并欣赏两篇文章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会通过翻译和解读,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学习和师道的重视和尊重。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1.2 教学内容1.2.1 《劝学》作者背景和文章结构。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解析。

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1.2.2 《师说》作者背景和文章结构。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解析。

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2.1.1 导入:激发学生对学习和师道的思考,引出课题。

2.1.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

2.1.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1.4 教师讲解:教师对重点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1.5 翻译练习:学生进行翻译练习,巩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1.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和观点,以及对自己学习的启示。

2.2 教学方法2.2.1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

2.2.2 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2.3 教师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提供指导和解惑。

2.2.4 翻译练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评价方式3.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3.1.2 合作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

3.1.3 翻译练习:评价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理解能力。

3.1.4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3.2 评价标准3.2.1 课堂参与度:积极发言,参与课堂讨论。

3.2.2 合作讨论:积极参与,主动分享,合理分析。

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劝学》和《师说》的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 分析比较两篇文章在观点、论据、论证方法上的异同。

3.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2. 理解并掌握《劝学》和《师说》中的重点实词、虚词。

三、教学难点:1. 两篇文章在观点、论据、论证方法上的异同。

2. 如何理解并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四、教学方法:采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劝学》和《师说》,对新学习的内容产生期待。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文章,理解文意,勾画出重点实词、虚词。

3. 分享交流: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位代表分享本组的学习成果,包括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以及文章的观点、论据、论证方法等。

4. 比较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包括观点、论据、论证方法等方面。

5. 深入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并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6. 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总结两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内容,强调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8. 板书设计:《劝学》观点: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论据:举例、对比、引用论证方法:归纳、演绎《师说》观点:师的重要性、师的作用、师的职责论据:举例、对比、引用论证方法:归纳、演绎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七、评价与检测: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单元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检测。

关注学生在理解文意、掌握实词虚词、分析文章结构等方面的表现,为学生提供具体、有针对性的反馈。

《劝学》《师说》教案

《劝学》《师说》教案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断句停顿不理解,向老师学习,疑惑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地方学习,而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是明白事理的。)
(3)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龄17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切块六:布置作业
切块三、找出并解释下列各句中一词多义的词语。
请同学当堂做并起来回答,老师点评补充。
明确:㈠师
⑴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⑶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⑷吾师道也。(学习)
㈡传
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⑶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文的著作)
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⑵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⑶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⑷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⑸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省略句
⑴輮以(之)为轮。
⑵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⑷吾从(之)而师之。
(三)状语后置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⑶善假于物也。
⑷而耻学于师。
⑸师不必贤于弟子。
⑹学于余。
(四)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五)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六)被动句
⑴不拘于时。
切块五:当堂检测
请同学们在十分钟内完成以下的题目,并当堂回答,回答时还得说出原因。
明确:
1、A
2、D
3、B
4、D

《劝学》《师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师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师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劝学》和《师说》的文意,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 分析并欣赏《劝学》和《师说》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 课文《劝学》和《师说》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 探讨文章的价值观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劝学》和《师说》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与讨论:小组合作,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结构。

4. 思考与启示: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价值观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提问和参与课堂讨论。

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分享。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劝学》和《师说》的文本。

2. 参考书籍: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学术研究。

3. 多媒体资源:相关的视频或音频材料。

3.2 教学材料1. 课文译文:提供课文的白话文翻译。

2. 问题清单:提供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

3. 讨论指南:提供小组讨论的指导和话题。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2. 阅读理解: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思考与启示:评估学生对文章价值观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2 反馈与改进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习需求和困惑。

2.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3. 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的表现,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1. 课文阅读与理解:安排2课时。

2. 分析与讨论:安排2课时。

3. 思考与启示:安排1课时。

5.2 时间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背景,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群文阅读,让学生理解《劝学》和《师说》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2. 分析比较两篇文章在论述观点时的不同手法和风格。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劝学》和《师说》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2. 分析比较两篇文章的论证手法和风格。

三、教学难点:1. 对文言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理解和把握两篇文章的思想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劝学》和《师说》两篇文章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2. 群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文章,注意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圈点勾画出文章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

3.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阅读两篇文章的感悟和理解,共同解决文章中的难点问题。

4. 分析比较: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两篇文章在论述观点时的不同手法和风格,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5. 总结提升:对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中的亮点和启示。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整理课堂上的重点知识和感悟,写一篇读后感。

2. 选择一篇与《劝学》或《师说》主题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下周课堂分享。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的提交,评估学生对《劝学》和《师说》两篇文章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 通过分组讨论和课堂分享,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资源:1.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劝学》和《师说》两篇文章。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和视频,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九、教学反思:1. 在课后及时反思教学效果,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劝学》《师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师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师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劝学》和《师说》的文言文特点和表达方式。

帮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劝学》和《师说》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练习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介绍《劝学》和《师说》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学生字词和理解大意。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讲解,解析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训练。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讨论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实践法: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课文《劝学》和《师说》的文本。

相关的研究资料和参考书籍。

多媒体教学设备。

3.2 教学材料课文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解析。

学习任务单:包括阅读理解、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等题目。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训练。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和答案的正确性。

写作作品:评价学生的写作作品的质量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2 教学反馈课堂讲解和讨论的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和纠正他们的理解错误。

练习和写作的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和纠正他们的答案错误。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介绍《劝学》和《师说》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第二课时:阅读课文,让学生自学生字词和理解大意。

《劝学》《师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师说》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和《师说》两篇文章;(2)理解并掌握《劝学》和《师说》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分析并比较《劝学》和《师说》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深入探讨《劝学》和《师说》的异同;(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勤奋好学的品质;(2)认识尊师重教的重要性,培养尊敬师长的态度;(3)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劝学》(1)朗读和背诵《劝学》;(2)解释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4)探讨文章中的比喻和寓言的含义。

2. 《师说》(1)朗读和背诵《师说》;(2)解释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4)比较《劝学》和《师说》的异同,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介绍《劝学》和《师说》的作者及背景;(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劝学》和《师说》,标记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式;(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提问,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2)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 探究学习(1)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2)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深入探讨文章的内涵和意义。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学生通过小结,巩固所学知识。

四、作业布置1. 完成《劝学》和《师说》的朗读和背诵;2. 总结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写一篇短文;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10.《劝学》《师说》联读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劝学》《师说》联读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0课《劝学》《师说》联读教案【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大意,积累重要字词句。

2、研读文章,理解文章观点,把握说理的逻辑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3、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平生五车书。

”从《礼记·学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到当今社会倡导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以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自身修养。

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荀子《劝学》和韩愈的《师说》,去探寻他们所阐述的“学习之道”。

二、解题1、《劝学》劝,鼓励、勉励,”劝“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2、《师说》“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既可以说明、记叙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以议论为主,如《爱莲说》《马说》。

“师说”,意思是说老师的重要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原则。

三、知人论世1、荀子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拿来与孟子的“性善论”作比较。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

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因此,他十分强调教育的作用和学习。

2、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每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谥号“文”,故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一度担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激励后进和提携人才的文章。

2023年师说高一语文教案5篇

2023年师说高一语文教案5篇

2023年师说高一语文教案5篇师说高一语文教案1教学目的1.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破”后再“立”(第3段),乃其“余事”,可见“破”是要害。

这所谓“破”,实质上是针对砭时弊,即批判“耻学于师”的恶劣风尚。

这不是一般性问题,必需联系当时特别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较透彻的理解。

对这个方面存在的困难,不不估计到。

此外,将这一段视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

学生此前已学过《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等篇,对这个特点已有所相识,在此基础上着重体会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对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必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诵读教法和探讨法。

诵读,用来熟识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探讨,用来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意义和行文特点的`相识。

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在时间安排上,应以前者为主。

实行逐段进行的方式:诵读一段,探讨一段。

有关全篇主旨和布局的问题,放在最终探讨。

探讨题应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不给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圆其说,以养成学生独立思索的习惯。

由于本文语言有显明的特性特征,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一点语言积累的工作。

三、课时支配。

本课拟用3课时。

安排如下:第一课时:介绍本文写作背景,初步了解本文基本内容,诵读第1段,探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这一命题。

其次课时:诵读第2段,探讨韩愈对“耻学于师”时风的批判和文章的锋芒。

第三课时:诵读第3、4段,探讨“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

总结全文(相识本文思想意义和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预习支配这篇课文的预习工作非常重要,时间应相当充裕,做得越细致越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师说》教案
第一部分内容:【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1.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25—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贡献: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作品: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文章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2.读书勤乃有,不勤腹中虚——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
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贡献: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之首。

作品: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

... ... ...
第二部分内容:【初读任务】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读两篇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

答案:略。

2.通读《劝学》全文,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答案:略。

3.通读《师说》全文,看看课文的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推出论点的,第二、三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答案:略。

4.分析两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略。

... ... ...
第三部分内容:【文本研读】
一、阅读课文1~3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以③为轮,其曲④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2)。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⑤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吾尝跂⑦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⑧也,而闻者彰。

假⑨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⑩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并且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人们学习上常出现的不能持之以恒的现象,很具针对性。

B.句子“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并同理推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第3段作者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对比,展开论证。

比如“登高而招”会“见者远”,这并非人的本身有什么特殊之处,而是因为“善假于物”,即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才取得的。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明确】选C。

“组成对比”表述有误,应是比喻而非对比。

2.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从选文看,这个中心论点包含什么意思?
【明确】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这个观点的意思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

... ... ...
第四部分内容:【字句夯实】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已:_____。

③以:________。

④曲:_____。

⑤就:___________。

⑥而:____________。

⑦跂:___________。

⑧疾:________。

⑨假:_____。

⑩绝:_____。

... ... ...
第五部分内容:【审美鉴赏】
1.《劝学》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这几个比喻所论述的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明确】这就强调了“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

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即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3.《师说》的第二段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这样对比有怎样的论证作用?
【明确】这一段用了三组正反对比的事实作论据。

第一组,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第二组,对其子与对其身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

第三组,百工之人与士大夫对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4.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其语言风格的多样上。

请简要评析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明确】(1)整散结合,气势贯通。

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散句。

而这一长散句中,“圣益圣,愚益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对偶句。

这些整齐的对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2)连珠妙语,环环相扣。

本文多处运用了顶真修辞手法。

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3)语气丰富,绘声绘色。

本文用了“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

... ... ...
第六部分内容:【综合素养实践】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古代散文,要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实虚词,注重积累,更要总结规律。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下面的三个活动。

(1)找出这两课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并说一说本字与其通假字的关系。

(2)古代汉语中一个词在使用的过程中语义不断丰富,从《劝学》《师说》两课找出含“道”和“师”的例句,从本义到引申义到假借义,分类排序,找一下其中演变的规律。

(3)找出两课中含有“而”“之”的例句,分别解释它们的用法,并说一下你判断该词的词性及用法的根据,做成词语卡片。

2.(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学习问题上,荀子的《劝学》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而韩愈在《师说》中则有“圣人无常师”的看法,请联系现实说说你对这两个观点的理解。

参考答案:“学不可以已”的意思是学习不可以停止,古人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法,而今人也有这样的观点:社会在快速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不学习就会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学无止境,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问,就要不断地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