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休克(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
什么是文化休克
▪ 1954年,人类学家奥伯格(Kalvero Oberg)首次在人类 学研究中使用了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的概念:
▪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有许多自己所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 或符号,它们决定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握手、如何 交谈、如何消费、如何购物、如何拒绝邀请,等等。一旦文 化语境发生改变,由于对于新的社会交往符号不熟悉,需要 去面对许多新的感性刺激,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深度焦虑 ,这就是文化休克。
▪ Bennett(1977)提出“变迁休克”的概念,强调这是人类 有机体对新的、变化的环境不再有效适应的状态。当个体 遭遇伴侣死亡或离婚,在跨文化情境中失去了熟悉的参照 框架,由急速社会变革引起的价值观变化等,就会发生变 迁休克。而文化休克是变迁休克的一种。
▪ “去文化相近的他国,也会文化休克”
▪ 一些人经过一段适应过程之后,会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 方式;一些人则持续地把新环境视为梦魇,排斥或回避 新的生活方式。
▪ 文化休克强调了异文化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反应和冲击 ,通常会同时表现在生理层面和心理层面。
▪ 文化休克的生理表现: 洁癖、饮食上过分小心谨慎、对小病小痛反应强烈, 以及恶心、头痛、心跳过速、腹泻、失眠、胃痛等。
▪ 文化休克的“归零效果”和“排毒”作用:
▪ 有人把移民到一个新的国家比做跳进大游源自文库池“裸泳”, 过去的无论是辉煌还是黯淡都成为过去。
▪ 很多人选择留学、被外派或移民,都是为了深造自我、打 斗出一片新天地。这种“出国”本身就体现了敢于冒险和 探索新路的勇气。
▪ 同时,跨文化交往,总会让不同文化的人群都有机会 更清楚地看到自己文化的长处和弊病,尤其是一些潜 在的、已经成为国民无意识和习惯势力的文化弊病, 可能借助不同文化对冲突处理的不同智慧,对自己的 文化进行经常的反省反思。
▪ 佩德森是纽约一个大学的教授,花了很多年去“OE”。 ▪ “OE”:Overseas Experience,是在新西兰发明的一个名词,
通常指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到海外“勤工助假”(working holiday),时间至少一年或一年以上。
▪ 英国,是新西兰年轻人求学、打工、游历的首选,但佩德 森在观察和调查中发现,尽管语言相同、文化同宗,不少 新西兰人在英国仍或多或少感到“文化休克”。
▪ 华东师范大学的严文华教授在《跨文化沟通心理学》 一书中分析说:
▪ 如果从消极的方面看文化休克,人们易将自己的 跨文化不适应经历看成是自己生了一场病,以为只 能等待周期性病症逐渐消失后才能全力以赴地投入 其他工作;

▪ 而如果从积极的角度看,就会发现遭遇文化差异 的过程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而这个过程中人们本身 就在学习和体验,它本身是一份正餐的组成部分, 而不是要等文化休克之后才上正餐。
▪ 6)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
▪ Oberg1954年在巴西的一次演讲中直接把“文化休克”定性 为一种失调或疾病(a malady),并宣称“文化休克”和任 何其他疾病一样,有其独特的病源、症状和治疗办法。
▪ 他例举了一些典型病象:如像孩子一样心里存不下事,会因 为一点小事就“抓狂”,或者是无比焦虑,思绪飘忽,时常 目光呆滞,陷入一种无助、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
▪ 奥伯格使用的“休克”(shock)一词,来自于对植物 休克状态的生物学研究:当植物被移植后,一开始往 往会萎蔫不振,直到在新的土壤里完全扎根后,才会 慢慢恢复活力。
▪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当移 居不同文化氛围或在异国逗留时,不免会与过去的社会 关系网络分隔开来,环境变化、健康、物质条件、日常 出行等麻烦也往往纷至沓来,这时就很容易出现文化休 克。
▪ 根据Oberg的看法,文化休克有6个心理方面的表现:
▪ 1)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
▪ 2)由于失去朋友、地位、职业和财产而引起的失落感;
▪ 3)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被这些成员拒之门外;
▪ 4)在角色、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自我认 同方面感受到的混乱;
▪ 5)在觉察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和 气愤;
▪ 其他学者关于文化休克的理论:
▪ 塔夫特(Taft,1977)提出了文化错位(cultural dislocation)的概念,具体表现为:一是文化疲劳,以及 由于这种疲劳所带来的心理失调,如易怒、失眠等。二是 有失落感,在新环境中找不到自己恰当的位置。三是被新 环境中的人拒绝,在社会关系的建立上不知所措,体验受 挫感。四是不能胜任新环境中的事务,自我评价降低。
▪ 即使来自儒家文化圈的留学生们,在中国学习或工作中能 更快更易地适应,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因此能避免文化 休克。
▪ 无论是奥伯格、佩德森、塔夫特,他们都认为文化休克的 症状虽因人而异,但大致离不开几个基本表征。
▪ Hyperirritability 过度敏感 ▪ Bitterness 辛酸苦楚 ▪ Resentment 怨恨嗔怒 ▪ Homesickness 思乡 ▪ Depression 忧郁
▪ 对文化休克的另外一些看法:
▪ 阿德勒(Adler)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强调文化休克 也是一种深刻的学习体验,它会使个体提高自我意识, 获得个人成长。
▪ 虽然文化休克有可能与疾病和病态相关联,也会在相 关条件下引起不良反应。但若能克服困难、实现对新文 化环境的适应,则会因此获得更大的自我价值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