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10-14章)【圣才出品】
《教育心理学》第三版课后题答案(加目录,按题型)
《教育心理学》第三版课后题答案目录一、选择题: (1)二、填空题: (4)三、判断题: (6)四、简答题: (6)五、论述题: (14)一、选择题:一、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科学,诞生于()。
A.19世纪中叶B.19世纪初C.20世纪初D.18世纪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学习心理规律B学与教的心理规律C教学心理规律D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3.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心理学家()。
A.布鲁纳B桑代克C维果斯基D马斯洛4.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B调查法C行动研究D实验法5.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性的影响,要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指的是()研究原则。
A.客观性B.系统性C.理论联系实际D教育性二、6.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是著名心理学家()提出的。
A.皮亚杰B布鲁纳C桑代克D.斯金纳7.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的儿童的认知发展处在()阶段。
A.感知运动B.前运算C.形式运算D具体运算8.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他认为()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A.学前期B.学龄期C.青年期D.成年早期9.皮亚杰认为,当儿童已经掌握了口头语言,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时,儿童的认知发展则处在()阶段。
A.感知运动B.前运算C.具体运算D形式运算10.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
A.学前期B.学龄期C.青年期D.成年早期11.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认知风格是()。
A.场依存性B.场独立性C.冲动性D.沉思性12.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C.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D.最新获得的能力三、13.下面哪种情况不属于心理学中对学习的定义()。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
[电子书+打印版]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文章来源:才聪学习网/教育心理学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人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方面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关键期,这表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
[统考2019年研]A.差异性B.阶段性C.顺序性D.不平衡性【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关键期是指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
不同时期的关键期体现了人发展的不平衡性,即人的身心发展并不总是匀速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如个体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发展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出现在青春期。
2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于能力分组教学,它推崇不同背景、能力及倾向的学生共同学习。
为其提供有力支持的理论是()。
[统考2019年研]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认知主义学习理论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D.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社会建构主义关注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认为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的,常常也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建构。
3根据问题的构成要素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属于()。
[统考2019年研] A.结构不良问题B.结构良好问题C.一般性问题D.认知性问题【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按照问题的组织程度,问题可以分为结构良好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
结构良好的问题具有明确的目标、条件和解答的问题。
结构不良的问题则没有明确的目标、条件和解答的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属于结构不良问题。
4谢老师在班会上问学生:有个同学在上课时对老师说了不敬的话,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学生们自由发言,说出了各种可能的师生互动方案。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
第三章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一)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二)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
2、运用强化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为学生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2)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3、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第四章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知识学习的结果总是以某种方式储存于大脑中,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及其网络或图示等方式在头脑里进行表征的。
(一)命题表征命题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它由系词将主词和宾词联系而成。
命题在心理学中是指由语词表达的意义的最小单元。
它一般由一个简单的句子来表达。
(二)命题网络表征若干个命题彼此联系组成命题网络。
它表现为较为复杂的句子或由多个句子围绕一定的意义组成的段落。
(三)图示表征心理学家把有关许多属性组合的知识储存方式称为图式。
图式分两种:一种为事件图式;另一种为做事图式。
图式是一种组织化的认知结构。
图式理论认为,记忆系统是由大量的图式构成,因此,图式是陈述性知识表征的一种重要形式。
二、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种类(一)表征学习这种学习又称词汇学习,它是指学习单个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单个符号代表什么。
奥苏泊尔认为,对于个人来说,他开始是不知道某个词代表什么,它的意义如何。
他必须学会这些符号代表什么。
(二)概念学习概念学习是将具有共同特征的同一类事物或现象以一名词来加以概括。
学习概念就是获得概念的一般意义,即掌握概念的共同关键属性。
(三)命题学习命题是由若干概念、词汇等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
学习者必须先了解组成命题的有关概念的意义,才能获得命题的意义。
三、陈述性知识的习得(一)陈述性知识同化的条件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获得的最终表现是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学习策略)【圣才出品】
第6章学习策略一、选择题1.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A.记忆策略B.资源管理策略C.思维策略D.学习方法【答案】B【解析】麦基奇等人对学习策略的成分进行了总结。
他们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
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则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它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作用。
2.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方式来促进学习的策略是()。
A.元认知策略B.资源管理策略C.精细加工策略D.组织策略【答案】A【解析】元认知策略是使学习者在学习时学会使用一些策略去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或解决问题。
精细加工策略是指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是指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
根据定义,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方式来促进学习的策略属于元认知策略。
因此,答案选A。
3.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称为()。
A.智力技能B.学习自觉性C.元认知策略D.自我意识【答案】C【解析】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使学习者在学习时学会使用一些策略去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或解决问题。
本题中通过制定学习计划、自我监督和调控来促进学习的策略属于元认知策略,因此选C。
4.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主要采用了()。
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C.管理策略D.复述策略【答案】B【解析】元认知策略控制着信息的流程,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的进行,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注意策略)和调节策略。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所采用的就是元认知策略。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教学策略)【圣才出品】
第10章教学策略一、概念题1.教学策略[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教学策略是指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其含义为:第一,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
第二,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
第三,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
第四,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2.有效教学策略[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有效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情境、教学过程中为最大程度地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是针对教学策略的效果而言的。
有效教学策略的获得与实施是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和条件。
有效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系统综合性、灵活性、启发性等。
影响教学策略有效性的因素包括学习者的状况、教师的自身素质、课堂教学的环境等。
二、论述题1.论述精细加工策略及其教学要求。
[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1)精细加工策略的含义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在简单知识的教学中主要是指导学生对要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在复杂知识的教学中,可采用指导学生释义、写概要、创造类比、用自己的话写出注释、解释、自问自答等具体技术。
(2)精细加工策略的内容①记忆术记忆术是指一种通过给识记材料安排一定的联系以帮助记忆,并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它能在新材料和视觉想象或语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比较流行的一些记忆术有以下几种:a.位置记忆法位置记忆法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
教育心理学第三版考试题库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第三版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学生心理发展B. 教师心理发展C. 教育环境对心理的影响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2.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在哪个阶段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思考?A. 感觉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答案:D3. 以下哪项不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演绎法答案:D二、填空题4. 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是_________。
答案:理解学生的心理过程和行为,以促进教育实践的有效性。
5. 教育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_________。
答案:能力的信心三、简答题6. 简述布鲁纳的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构建性的过程,强调内部结构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应该通过发现学习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以及通过组织知识来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
7. 描述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答案:维果茨基认为学习是在社会互动中发生的,并且文化工具(如语言)在认知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他的“近端发展区”概念强调了教师在引导学生达到更高认知水平中的作用。
四、论述题8. 论述教育心理学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
答案:教育心理学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它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需求,从而设计出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其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可以指导教育政策的制定,提高教育质量。
最后,教育心理学还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和教学效果。
结束语:本题库涵盖了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的主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复习并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
希望同学们通过这些练习能够加深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并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所学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版名解简答整理版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题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的心理学科。
一方面要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另一方面要研究如何有效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和策略。
2.教育:广义:泛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改进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一切活动。
狭义:一般是指学校教育,它是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育人活动。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名词解释1.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走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提出了该理论,即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他人合作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2.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社会环境逐渐形成的多种心理特征的有机整合。
人格一旦形成,将会长期影响个体的行为。
3.自我意识:指主体对自身、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在自我意识发展中,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尊为重要内容。
4.同伴关系:指个体在交往过程中简历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个体支间的,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
5.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个体的心理活动发展具有连续性、阶段性、结构性、次序不变性、和交叉性,平且个体认知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
6.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第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7.认知方式:指个体感知、理解、记忆、思维、问题解决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场依存和场独立型、反思性和冲动型、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整体性和系列性)二、简答1.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1)成熟与发展: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2) 练习与习得的经验: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逻辑—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目的在于理解动作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问题解决教学)【圣才出品】
第11章问题解决教学一、选择题1.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A.刺激情境B.即定疑问C.思维状态D.思维起点【答案】A【解析】问题包含三个基本成分:(1)给定,指问题的初始状态;(2)目标,指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3)障碍,指给定和目标之间必须经过思维活动才能消除的障碍,这些障碍通常是问题解决过程的中介步骤,也称为算子。
也就是说,当情境处于某一状态而问题解决者希望能进入另一种状态,而这时又存在某些障碍物阻碍状态转换的顺利实现,这时就出现了问题。
桑代克认为:问题就是有机体缺乏现成反应可以利用的刺激情境,解决问题也就是有机体获得对新的刺激情境做出适当反应的过程。
所以答案选A。
2.下列任务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A.运用公式S=πR2计算R为15cm的圆的面积B.系鞋带C.写创造性思维的论文D.打电话【答案】C【解析】问题解决一般是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的一个解决方案。
A项只是将已有的定理直接运用于新的情境,不构成问题。
BD两项不是新的问题。
3.个人面对某种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观念的数量,表示的是创造性的什么特征?()A.独创性B.变通性C.流畅性D.新颖性【答案】C【解析】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个特征。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摈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那种能力。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那种能力,此外还有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我们的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
4.下面各项中不属于“问题解决”特点的是()。
A.问题解决是思维过程B.问题解决是学习过程C.问题解决是回忆过程D.问题解决是探究过程【答案】C【解析】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在面对问题情境而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利用时,将已知情境转化为目的情境的认知过程。
问题解决者需要超越对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将所学规则进行一定的组合,产生一个解答,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圣才出品】
第14章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一、选择题1.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
A.社会适应B.社会化人格C.精神面貌D.精神状态【答案】A【解析】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答案选A。
2.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A.积极的社会功能B.应有的责任能力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D.道德精神面貌【答案】A【解析】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答案选A。
3.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A.怪异观念B.强迫行为C.强迫洗手D.强迫恐惧【答案】B【解析】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出现在脑海里的某些不需要的或闯入性想法、怀疑或冲动等,患者知道这些是没有现实意义的,想要试图忽略、压制或用其他思想、动作来对抗它,但无法摆脱,因而焦虑和苦恼。
强迫行为往往是为了减轻强迫思维产生的焦虑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患者明知是不合理的,但不得不做。
4.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做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
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B.痛苦不安C.感到惴惴不安D.感到极端焦虑【答案】D【解析】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出现在脑海里的某些不需要的或闯入性想法、怀疑或冲动等,患者知道这些是没有现实意义的,想要试图忽略、压制或用其他思想、动作来对抗它,但无法摆脱,因而焦虑和苦恼。
强迫行为往往是为了减轻强迫思维产生的焦虑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患者明知是不合理的,但却不得不去,因为如果不做,就会感到非常焦虑。
因此选D。
5.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10章 心理健康教育)【圣才出品】
第10章心理健康教育一、选择题1.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
A.社会适应B.社会化人格C.精神面貌D.精神状态【答案】A2.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浑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A.积极的社会功能B.应有的责任能力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D.道德精神面貌【答案】A3.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A.怪异观念B.强迫行为C.强迫洗手D.强迫恐惧【答案】B4.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做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
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B.痛苦不安C.感到惴惴不安D.感到极端焦虑【答案】D5.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A.严重惧怕B.原因不明地惧怕C.非理性惧怕D.持久性地惧怕【答案】C6.在研究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时发现,奠定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习惯的基础是在()。
A.小学低年级所获得的经验B.小学中年级所获得的经验C.小学高年级所获得的经验D.从出生到五六岁在家庭中所获得的经验【答案】A二、简答题1.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答:(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2.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答:(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心理辅导。
3.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答:(1)强化法。
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2)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用来做代币。
当学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以后,就发给相当数量的代币作为强化物。
学生用代币可以换取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
(3)行为塑造法。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创造性培养)【圣才出品】
第12章创造性培养一、选择题1.创造力测量的现代方法不包括()。
A.测验法B.专家评分法C.实验法D.作品分析法【答案】B【解析】专家评分法是由有关专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受测者的创造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心理测验法是通过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工具对个体的创造性进行测量的方法。
实验法是通过给受测者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控制和改变一些条件,记录其反应情况,然后加以分析的一种测量方法。
作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对被试按要求完成的作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来揭示其创造水平的一种方法。
结合不同测量方法的定义和特点,可知,专家评分法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而测验法、实验法和作品分析法能更科学客观地测量个体的创造力水平,因此这三种测量方法属于现代方法。
2.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A.智力技能B.思维品质C.思维程序D.能力或特性【答案】D【解析】创造性是个体具有的一种心理特性,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二、概念题1.创造性答:创造性是个体具有的一种心理特性,表现于创造活动中,活动的结果的标志是个体在一定的可利用的内外条件下,产生新颖、独特、有价值的产品。
这种心理特性是综合的、多维的,是与创造活动密切联系的认知、人格和适应性方面的品质。
创造性的高低以产品的价值为标准。
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包括创造性认知品质、创造性人格品质、创造性适应品质。
2.创造意识答:创造意识是指创造的愿望、意图等思想观念,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和前提。
创造意识实质上就是一种问题意识,一种对问题的敏感性,也是一种否定意识。
对于创造者来说,创造意识是一种最为可贵的品质,它不仅表现在其能时时、处处、事事想到创造,而且能将创造的原理与技巧化作个人的内在习惯,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和生活方式。
3.创造性思维答: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在个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学习辅导-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圣才出品】
第14章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14.1复习笔记一、概述1.心理素质及其教育(1)心理素质的含义及其理论依据①心理素质的含义心理素质,是指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具有基础、衍生、发展和自组织功能的,并与人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
②理论依据a.现代心理科学关于人的心理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有关论述;b.对我国心理学家关于心理素质的观点的综合分析和借鉴;c.对现代素质含义的思考和探讨。
(2)心理素质的结构①认知品质认知品质是心理素质结构最基本的成分,是指人在认知客观事物的活动过程中,直接参与具体操作的认知特性。
人的认知过程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a.对现实世界的信息反映,集中表现为对问题的知觉和分析;b.对信息的加工,以创造出新的信息,集中表现为提出问题解决办法;c.信息加工的行为延伸,集中表现为解决问题方案的具体实施。
人的认知监控始终伴随上述三种认知活动,能够评估、监控对认知活动中的反映、创造和实践,是认知活动中相对独立的一个环节。
②个性品质个性品质是心理素质的核心成分,是指人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活动过程中的个性心理表现,虽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但具有动力和调节机能。
它是个体形成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个性品质主要由个性的动力特征因素、意志特征因素、情绪特征因素和自我特征因素所构成,具体表现为进取心、成就动机、乐观倾向、责任感等因素。
③适应性适应性是心理素质结构中最具衍生功能的因素,是指通过与社会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适应社会环境,调节内在心理过程所表现出来的习惯性行为倾向。
适应性主要表现为:a.对外在社会环境的学习、应对和防御等适应过程;b.对自己内在心理过程的控制、理解和调适等适应过程。
在个社会适应过程中,个体的适应性可分为自我定向适应性和社会定向适应性两个方面。
如享受孤独是自我定向适应性,积极参与社交团体是社会定向适应性。
(3)心理素质教育①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具有全面性和全体性、活动性和互动性、主体性和发展性等相协调的特性。
《教育心理学》第3版名师张大均讲义和习题解
《教育心理学》第3版名师张大均讲义和习题解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的学科。
这一定义包含以下三层意思:①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
②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都是心理与行为的承担者和组织者,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③教育心理学不仅要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和规律,而且要重点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策略。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的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a.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b.研究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或层面a.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构建学科基础和学科体系;b.研究主体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和规律,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c.研究教与学情境中可促进主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d.研究制约和影响主体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及主体发展的条件和因素;e.新兴研究课题,如美育心理问题、教育社会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等。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与体系(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①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兼具有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特点和规范。
②从学科任务看,它既是理论性学科,又是应用性学科,承载着揭示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等方面的理论任务,又肩负着指导教与学并促进学习者健康发展的实践任务。
③从学科属性来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又带有明显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色彩,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点。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心理发展与教育)【圣才出品】
第2章心理发展与教育一、选择题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达到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答案】D【解析】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
本阶段中个体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能从多种维度对抽象的性质进行思维。
2.自我中心是哪一个阶段的主要成就?()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答案】B【解析】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在思维方面存在自我中心的特点,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一样,以为世界是为他而存在的,一切都围绕着他转。
3.在2~3岁孩子的房间内,所有的桌子、椅子、水盆和壁柜都是儿童尺寸的,以便孩子尽可能自己做事。
在这种房间的孩子可能发展()。
A.自主性B.主动性C.勤奋感D.信任【答案】A【解析】2~3岁孩子正处于自主对羞怯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的儿童已经学会了走路,并且能够充分地利用掌握的语言和他人进行交流。
儿童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渴望自主并试图自己做一些事情。
4.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自主感对羞耻感B.主动感对内疚感C.勤奋感对自卑感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答案】C【解析】6~12岁的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开始体会到持之以恒的能力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开始形成一种成功感。
儿童在不同社交范围活动的经验,以及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增强了儿童的胜任感,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导致了自卑感,这些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儿童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建立勤奋的特质。
因此,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的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
5.埃里克森认为,6~12岁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勤奋与自卑”的矛盾,这对矛盾的积极解决有助于发展的优秀品质是()。
A.“胜任力”B.“忠诚”C.“希望”D.“意志”【答案】A【解析】本阶段的儿童面临来自家庭、学校以及同伴的各种要求和挑战,他们力求保持一种平衡,以至于形成一种压力。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第10章学习与个体发展)【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第10章学习与个体发展)【圣才出品】第10章学习与个体发展1.简要评述有关心理发展实质的几种代表性理论。
答:个体的发展一般是指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关于心理发展的实质有以下四种代表性的理论:①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该观点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
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发展节律,而不能改变节律。
内发论观点又称自然成熟论、预成论、生物遗传决定论等。
以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S.Hall)和奥地利心理学家彪勒(K.Biihler)等为代表。
②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铄论:又称心理发展的环境决定论、外塑论或经验论等。
它与内发论相反,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
典型代表是以华生为主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心理反映的能动性,是一种机械主义的发展观。
③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该观点认为,人类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固有本能,心理发展受人类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
该观点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首先提出,后经列昂节夫和鲁利亚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
④个体心理发展的建构论:该观点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是在主客体及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主体不断建构心理结构,从而产生心理的量变和质变而实现的。
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U.Piaget)为代表。
皮亚杰的建构论对心理发展的论述比内发论和外铄论更为丰富生动,而且更为深刻真实。
但皮亚杰在心理实质问题上怀疑和反对反映论观点,不依据能动的反映论观点,其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等概念也将失去其应有的科学心理学意义。
2.怎样依据学习与心理发展的辩证关系来促进心理发展?答:学习与个体的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绪 论)【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一、选择题1.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奠定了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并支撑西方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长达50年之久。
这本书的作者是()。
A.华生B.斯金纳C.桑代克D.杜威【答案】C【解析】1903年,桑代克撰写的《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该书被誉为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备受教育心理学家的推崇。
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A.19世纪末20世纪初B.20世纪中期C.20世纪20年代D.20世纪30年代【答案】A【解析】教育心理学以桑代克于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为标志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3.1868年出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心理学的发展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由此,该书作者被称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该作者是俄国教育家()。
A.乌申斯基B.卡普列杰夫C.巴甫洛夫D.维果茨基【答案】A【解析】乌申斯基是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俄国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和教科书编写者。
他指出,教育学理论应当是根据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哲学、历史和其他科学知识做出的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因此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4.主张把教育心理学当作一门独立学科的分支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的学者是()。
A.乌申斯基B.卡普列杰夫C.巴甫洛夫D.维果茨基【答案】D【解析】维果茨基提出了“社会历史理论”“内化学说”以及“最近发展区”。
“社会历史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历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尤其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作用。
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
另一方面,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
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
5.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是()。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9章 品德及其形成)【圣才出品】
第9章品德及其形成一、选择题1.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
A.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B.他总是烟酒不离C.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D.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答案】C2.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遭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A.品德B.态度C.意向D.个性【答案】A3.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A.自然观察法B.实验室实验法C.两难故事法D.对偶故事法【答案】C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答案】A5.品德不良的纠正一般经历哪些阶段?()A.执拗—醒悟—改变B.醒悟—再犯—顿悟C.醒悟—转变—自新D.转变—自新—醒悟【答案】C6.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表现为“高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属于哪个阶段()。
A.依从B.认同C.同化D.内化【答案】D7.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不稳定的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C.时稳时变的D.比较稳定的【答案】D8.据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出现品德不良行为的高峰年龄在()。
A.10~13岁B.15~18岁C.13~15岁D.18~22岁【答案】C二、概念题1.品德(东北师大2004研)答:品德是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的总称,指个体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或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它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在个体的个性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其形成是在社会交往中,通过社会规范的学习,内化社会准则,将外在于主体的社会要求转化为主体自身的行为需要,获得对社会规范的遵从经验。
个体社会规范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品德建构的过程。
2.道德答:道德是由社会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共同支持,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行为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道德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道德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学习动机)【圣才出品】
第5章学习动机一、选择题1.在下列各种学习动机中属于内在动机的是()。
A.获得解答B.获得高分C.获得老师表扬D.获得好名次【答案】A【解析】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内部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
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奖惩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
获得解答是出于自身的兴趣所引起,而获得高分、老师表扬和好名次都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
2.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
A.学习需要B.学习期待C.学习动机D.学习态度【答案】C【解析】学习动机是动机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
根据动机的概念,可以把学习动机定义为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以满足某种学习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行为的原因和内部动力。
3.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把学习动机分为()。
A.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B.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C.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D.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答案】D【解析】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
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4.有人把学业失败的原因说成努力不够,这种归因属于()。
A.内部稳定性的归因B.外部而不稳定的归因C.外部而稳定性的归因D.内部而不稳定的归因【答案】D【解析】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通常将自己行为结果的成败归为以下六种原因:能力强弱、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况和其他(除前五种因素外的外部影响因素,如别人的帮助、教师的教学水平、评分是否公正等)。
这六种因素又分别纳入原因来源、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
其中将能力高低归因于稳定的、内在的、不可控的,将努力程度归因于不稳定的、内在的、可控的。
5.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属于()。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13~14章)【圣才出品】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13章基于学习分类理论的教学论一、名词解释1.哲学取向教学论答: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一般以哲学、伦理学、价值论和认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主要研究“为什么教”(教学目的)、“教什么”(教学内容)和“怎么教”(教学方法)等问题,研究方法以哲学思辨为主,力图建构一套关于教师如何进行教学的理论体系。
这种哲学研究取向的“教的理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有坚实的哲学基础和一定的心理学依据,是一种“目的-手段”范式的教学理论研究。
②以哲学思辨的研究方法为主,以研究“如何教”为主要内容,力图构建一个关于“如何教”的理论体系,形成了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观、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观和以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观。
③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论。
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教学论以哲学和经验取向为主。
尽管哲学教学论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哲学取向教学论有其自身的应用价值,哲学取向教学论能对教学实践提供一般指导,能及时反映社会需要,许多哲学和经验取向的教学论观点反映了教学规律。
2.科学取向教学论答:科学取向教学论是以研究教学规律为对象的学科。
研究范围包括教学任务(目的)、内容、过程、原则、方法、形式、评价等,注重研究在教学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特点、课程设计和教材选编、教学方式、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的方法等。
科学取向教学论的应用价值有:①科学取向教学论概念经过严格定义,由这些概念构成的规则具有可操作性。
科学取向教学论建立在经过实证研究获得的学习规律的基础之上。
从实证研究中得出的学习规律是具体的、有条件限制的。
建立在这些学习规律基础上的教学论也是具体的、可以操作的;②科学取向教学论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由于科学取向教学论较具体,易于操作,用该理论培训教师的教学技能,有助于教师较快掌握教学技能。
尽管与哲学取向教学论相比,科学取向教学论具有更具体、易于操作和有助于教师的教学技能掌握等优点,但科学取向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局限也是明显的,特别是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解决问题的心理机制的研究尚无重大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章教学策略一、概念题1.教学策略[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教学策略是指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其含义为:第一,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
第二,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
第三,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
第四,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2.有效教学策略[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有效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情境、教学过程中为最大程度地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是针对教学策略的效果而言的。
有效教学策略的获得与实施是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和条件。
有效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系统综合性、灵活性、启发性等。
影响教学策略有效性的因素包括学习者的状况、教师的自身素质、课堂教学的环境等。
二、论述题1.论述精细加工策略及其教学要求。
[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1)精细加工策略的含义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在简单知识的教学中主要是指导学生对要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在复杂知识的教学中,可采用指导学生释义、写概要、创造类比、用自己的话写出注释、解释、自问自答等具体技术。
(2)精细加工策略的内容①记忆术记忆术是指一种通过给识记材料安排一定的联系以帮助记忆,并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它能在新材料和视觉想象或语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比较流行的一些记忆术有以下几种:a.位置记忆法位置记忆法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
它是通过与你熟悉的某种地点顺序相联系起来记忆一些名称或者客体顺序的方法。
位置记忆法对于记忆有顺序的系列项目特别有用。
b.首字联词法首字联词法是利用每个词的第一个字形成一个缩写。
c.谐音联想法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亦很有帮助。
d.琴栓——单词法琴栓——单词法类似于位置记忆法,只是你要把序列中的项目与一系列线索而不是熟悉的地点相联系。
典型的琴栓——单词法是将数字和单词联系起来的一些韵律。
e.关键词法关键词法是指将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
这种方法在教外语词汇时非常有用。
f.视觉想象②灵活处理信息a.有意识记在学习时,不要孤立地去记东西,而要找出事物之间的关系,这样即使所学信息部分遗忘了,也可以利用信息之间的关系推出来。
b.主动应用学生在学习信息时,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信息的意义,而且要帮助学生感觉到这些信息有用,能把这些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并在课堂以外的环境中应用它们。
c.利用背景知识精细加工强调在新学信息和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对于某一事物,你到底能学会多少,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因素就是你对这一方面的事物已经知道多少。
所以,背景知识比一般学习能力更能帮我们预测学生能学会多少。
(3)精细加工策略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①找出新知识与原有相关知识的结合点,讲清二者间的相互联系,以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效吸收、同化新知识。
②对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作认真分析,除了解学生的一般学习状况外,还应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作深入分析。
③恰当引入教学媒体,如教具、学具的使用,教材呈现手段的变化等。
2.试析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1)元认知是弗拉维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
他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
具体来说,元认知是指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活动的能力,或者说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
(2)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它是与认知策略共同起作用的。
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种:①计划策略。
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给学习做计划就好比是足球教练在比赛前针对对方球队的特点与出场情况提出对策。
不论是完成作业,还是应付测验,学生在每一节课都应当有一个“对策”。
②监控策略。
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它包括:领会监控和集中注意。
领会监控主要指的是学习者在头脑里有一个领会目标。
随着这一策略的执行,如果找出了这个重要细节,会因达到目标而体验到一种满足感。
但是,如果没有找到这个细节,则会产生一种挫折感,从而采取措施。
③调节策略。
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更正、调整认知策略。
例如,当学习者意识到他不理解课的某一部分时,他们就会退回去读困难的段落;在阅读困难或不熟的材料时放慢速度;复习他们不懂的课程材料;测验时跳过某个难题,先做简单的题目等。
调节策略能帮助学生矫正他们的学习行为,使他们补救理解上的不足。
(3)元认知策略的教学元认知教学除了给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外,还重在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及能够灵活地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的思维能力。
因此,研究元认知教学策略设计,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元认知策略的教学主要有:①教学准备策略。
元认知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指教师在对教材知识结构进行理解和把握时,更注重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的了解与掌握,并把对学生的这种掌握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从而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以便更有效地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元认知教学准备策略在运用时应注意:a.指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认知准备状态;b.指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认知风格。
②教学过程策略。
元认知教学过程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准备充分的条件下,依据元认知的特点,指导学生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学习规划的策略。
元认知教学过程策略在实施中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a.指导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作出理性的计划;b.培养学生准确监测自己思维过程的技巧;c.培养学生控制、调节自己思维进程的能力。
③教学反馈评价策略。
元认知教学反馈评价策略是指教学完成后,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对问题及其解决的过程进行积极的反馈、评价和总结的策略。
反馈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吸取教训,保证以后更加有效地学习。
元认知教学反馈评价策略的合理运用应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a.指导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馈;b.指导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评价和总结。
3.试从元认知的视角分析提升学生学习效能的教学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研]答:在学习的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一个对信息流动的执行控制过程,它监视和指导认知活动的进行,它负责评估学习中的问题,确定用什么学习策略来解决问题,评价所选策略的效果,并且改变策略以提高学习效果。
这种执行控制功能的基础就是元认知。
(1)元认知元认知是弗拉维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
他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
具体来说,元认知是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活动的能力,或者说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
元认知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①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也就是元认知知识,它存储在长时记忆中。
元认知知识包括三个方面:a.学习者本身的知识。
即关于个体内差异的认识、关于个体间差异的认识、关于主体认知水平和影响认知活动的各种主体因素的认识。
b.关于任务的知识。
c.关于学习策略及其使用的知识。
②对认知行为的调解和控制,也就是元认知控制,它存储在工作记忆中。
元认知控制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与控制,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
这种过程在工作记忆中进行操作;元认知控制包括计划、监视、调节三个方面。
(2)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
它是与认知策略共同起作用的。
元认知策略包括以下三种:①计划策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给学习做计划就好比是足球教练在比赛前针对对方球队的特点与出场情况提出对策。
不论是完成作业,还是应付测验,学生在每一节课都应当有一个“对策”。
②监控策略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它包括:领会监控和集中注意。
领会监控主要指的是学习者在头脑里有一个领会目标。
随着这一策略的执行,如果找出了这个重要细节,会因达到目标而体验到一种满意感。
但是,如果没有找到这个细节,则会产生一种挫折感,从而采取措施。
③调节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更正、调整认知策略。
例如,当学习者意识到他不理解课的某一部分时,他们就会退回去读困难的段落;在阅读困难或不熟的材料时放慢速度;复习他们不懂的课程材料;测验时跳过某个难题,先做简单的题目等。
调节策略能帮助学生矫正他们的学习行为,使他们补救理解上的不足。
(3)学习效能学生效能即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完成学业的主观判断。
影响学生学习效能的因素有:①学生的成败经验如果在个体经验中,在某类任务上经常会获得成功,那么在从事同类任务时,自我效能感通常会较高,反之亦然。
这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寻找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②对他人的观察对与自己能力相似的人的行为及行为结果的观察,同样会影响到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如果他人获得了成功,那么个体就倾向于认为自己在从事相似的任务时也会成功,反之亦然。
教师应该向学生尽可能多呈现积极的榜样,让学生获得替代强化。
③言语劝说言语劝说包括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以及自我规劝等。
教师应多给予学生积极的言语鼓励与帮助。
④情绪和生理状态当个体处于紧张、过度焦虑、疲劳等状态时,自我效能感会较低。
教师应帮助学生疏散心情,缓解压力,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4)从元认知的视角提升学生学习效能的教学策略有:①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学习效能。
在教学准备的元认知策略中,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认知准备状态,指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认知风格,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以便更有效地学习,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从而获得学习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