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复习重点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1、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显著区别在于支付费用的主体差别。
2、有限理性模型追求的目标:决策追求满意解。
3、精英理论模型:政策是精英们价值偏好的反映基本观点:(1)社会分化成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少数人掌握社会价值的分配权,多数人参与不了公共政策的制定。
(2)作为统治者的少数人并非是作为被统治者的多数人的代表。
精英人物主要来自经济地位较高的社会阶层。
(3)从被统治的非精英阶层进入统治人的精英阶层,这个变化过程一定是缓慢且持续的,从而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并避免革命的发生。
(4)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的发展方面,精英阶层表现出看法的一致性。
(5)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大众的要求,而是政治精英的主要价值观。
公共政策的变化一定是渐进性的,而非革命性的。
(6)精英是活跃的,公众是麻木的,二者信息严重不对称。
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远远大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
4、团体理论模型的缺陷:过分扩大团体的作用,低估政策制定者作用。
5、政策主体官方决策者:(1)立法机关(2)行政决策机关(3)行政执行机关(4)法院非官方参与者:(1)利益集团(2)政党(3)公民个人(4)大众传媒(5)思想库6、政策议程的内外触发机制:(1)内在触法机制:①自然灾害;②经济灾难;③技术突破;④生态变迁;⑤社会变迁(2)外在触发机制:①战争行动;②地区与国际冲突;③经济对抗;④新式武器与力量失衡7、社会问题(1)社会问题:只有当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种社会状况是社会问题时,它才是社会问题,其中权力因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社会上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对某一社会情况的关注程度及其看法态度,有时候能够把某一社会情况直接推上社会问题的舞台。
(2)社会问题的两种类型:①过失性社会问题:这类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过失行为。
②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
公共政策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学(或公共政策分析)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政策领域、即现实的政策实践、政策系统及政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它的基本目标是端正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质量。
2.政策:就是通过谋划,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控制、校正,以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3.公共政策界定为: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4.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5.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指政治体制外的,不直接行驶公共权力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6.政策客体:指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7.政策环境: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8.目标群体(政策对象):指受公共政策影响和制约(分配利益、规范行为)的社会成员政策环境: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9.信息子系统:信息子系统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所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贮存和传递等活动,为公共决策提供信息资料。
10.咨询子系统:又称参谋子系统或智囊子系统,它是由现代政策研究组织以及各种专家、学者所组成的子系统。
它集中专家们的集体智慧,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为公共决策提供方案和其它方面的咨询服务。
充分发挥咨询子系统的作用,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11.执行子系统:由政策执行组织及其人员特别是政府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构成的。
其主要职责是将政策方案(理想)转变为政策效果(现实)。
12.监控子系统: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所组成,它贯穿于整个公共决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的过程之中,目的是使政策目标得以顺利实施,避免政策的变形走样,减少政策失误,避免出现灾难性后果。
公共政策学总复习
公共政策学总复习政策类型:从内容特征上划分:1、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
2、战略、策略、战术。
政策与法之异(不同之处):1、关注的重点与执行者不同。
2、法的执行过程中,除刑事诉讼和违宪审查外,实行的是“不告不理”原则;政策实施却是政府主动的。
3、法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
4、法的适用必须力求统一。
5、政策有国家强制力支持,法是国家来执行的。
6、政策更具灵活性。
7、政策干预的范围更大、更深入。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重点)1、管制功能。
2、引导功能: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实物的发展加以引导,按照确定的方向规范人们的行动,使整个社会生活由复杂多面、相互冲突、漫无目的的行为能有效地纳入到统一明确目标上来,使之按照既定目标有序前进。
有行为导向和观念导向,形式有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从作用结果看有正向引导和负向引导3、调控功能。
4、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强性。
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3、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4、回应性与普扁性的统一。
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多、简)1、交流信息和意见的需要。
2、交换资源的需要。
3、结盟的需要。
4、追逐权力的需要。
5、协调的需要。
政策支持系统的4个子系统:1、信息传播系统。
2、政策咨询系统:思想库、智囊、外脑。
3、政策监控系统。
4、政策评估系统。
政策系统运行的步骤:1、利益输入。
2、利益综合。
3、政策形成。
4、政策发布。
5、政策执行。
6、政策反馈。
治理理论的要点:1、重新厘定了政府的角色,强调政府的调控能力。
2、强调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多元化。
3、强调公共政策权力运行的双向性。
4、强调政府的政治责任。
公民参与并影响公共政策的途径:(论、案)1、以国家主权者的身份,采取全民公决的方式。
2、直接投票或代议的形式。
3、使用威胁和抗拒的方式。
4、参加政治党派或利益集团。
5、制造社会舆论。
6、采取消极抵抗。
7、以个人的社会活动对政策产生影响。
公共政策学复习重点
(2)加强政策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
(3)摆正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
(4)加强监督,从严治政。(首先,必须进一步加强监察监督工作。其次,必须建立和健全相对独立的监督体系。最后,必须实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监督原则。)
建立政策议程的途径(选择其中5个,需要展开论述):
1.政治领袖
2.政治组织
3.代议制
4.选举制
5.行政人员
6.利益集团
7.专家学者
8.公众
9.大众传播媒介
10.危机和突发事件
政策合法化的概念:所谓的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政策工具: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式。
政策执行:政策执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剖析:
二是政策多变
三是政出多门,莫衷一是
(3)政策执行主体的本位主义和地方利益的驱使
一是干部阶层利益诱发
二是地方部门利益驱使
三是干部中存在的错误思想观念的导向
(4)政策执行的监控不力
3.危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从地方局部利益来看也许是有利的,但从国家整体利益来看是弊大于利,是有害的。
政策反馈系统是将政策主体与政策对象、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连接起来的一个特殊系统。
公共政策学复习 重点
公共政策学重点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其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政策系统: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结构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
决策行为是一个有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环节或程序组成的完整的政策过程;即决定做什么,做什么;政策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即分析如何认定,解决问题,哪些因素对方案的实施造成影响,结果是否一致及其造成的主要原因等。
研究程序的设计: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2、确定假设,3、收集系统资料;4、资料分析;5、做操作性研究;6、撰写研究报告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1、一手资料的收集(1)定量的一手资料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2)定性的一手资料收集方法:①无结构访谈法②实地观察法③非参与观察法④参与观察法2、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①内容分析法②二次分析法③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1、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目标分析和结构分析;2、公共政策的矛盾分析方法;3、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方法;4、公共政策的比较分析方法;5、公共政策的个案分析方法;6、公共政策的经济分析方法;7、公共政策的制度分析方法;8、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方法公共政策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其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三论提供的思维方法的特点是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它提供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的方法;信息的方法;反馈的方法;功能模拟的方法);2、决策科学的形成:其取得的成果直接成为公共政策学的内容;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型和决策过程理论、诺伊曼的博弈论(决策科学与公共政策学之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是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催化剂。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要点 知识点总结
一.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作用、与分类:基本概念:掌握公权利的主体,对社会的各个公共领域所作出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
作用:P228~230页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1、分配功能----社会资源的分配2、导向功能----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3、管制功能----对目标群体的约束管制4、调控功能----社会各个集团利益冲突的调节与控制分类:1、按照政策的空间层次分类:元政策就是指导和规范政府政策行为的理念和方法。
是关于政策的政策,解决诸如政策的主体、程序、原则、方式等问题。
基本政策是指定具体政策所应采取的态度、应依据的假设和应遵循的原则。
是指定具体政策所依据的主导政策。
(基本国策)具体政策基本政策以外的所有公共政策。
包括实质性政策、战略与策略,规划与程序等基本国策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男女平等、对外开放、信息化、科教兴国、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2、按照利益协调的范围和方式分类分配性政策-----九年义务教育调节性政策-----征收个人所得税自我调节性政策----货币发行政策再分配政策-----城市居民最低保障政策3、按照政策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政治政策-----政党政策、民族、外交政策经济政策-----产业、货币、财政政策社会政策-----人口、环保、治安文化政策-----科技、教育、卫生政策二:公共政策的范围政策学的范围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政策系统、决策体制及政策过程。
2、政策分析方法和技术。
3、政策思维、政策价值观。
4、未来研究、5、政策战略(元政策研究)、政策规划。
6、重大工程项目的论证与评估7、从大政方针到各层次、各部门的具体政策研究等等。
三: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途径[特别是团体路径的内容]1、政治学研究途径(1)、系统途径(2)、过程途径(3)、团体途径(4)、精英途径(5)、制度途径1、系统途径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研究公共政策问题,将公共政策看作是对周围环境要求所作出的反映。
2、过程途径政策评估-----将政策过程看成是一系列政治活动构成的,并对政策的政治行为进行阶段性或程序化研究,目的是试图发现统一的行为模式或行为过程:基本划分的阶段是:1、分析问题4、合法化2、确认目标5、政策执行3、规划方案3、团体途径-------将公共政策看作是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斗争以及彼此协商、定约和妥协的产物。
公共政策学复习
公共政策学复习一、不定项选择1.阿米泰·埃兹奥尼将理性方法和渐进方法结合起来,提出了何种决策方式。
混合扫描2.罗杰·W·科布等在《比较政治过程的议程设定》中的议程构建模型分类。
外部推动模型、动员模型、内部推动模型3.政策客体的两个方面。
社会问题(事的角度)目标群体(人的角度)4.公共政策学的特点。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交叉科学;公共政策学是一门“软科学”;公共政策学是一门应用科学5.根据政策所起作用的性质不同进行的分类。
鼓励性政策与限制性政策6.德洛尔的公共政策科学“三部曲”。
《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政策科学构想》7.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基本假定。
1)假定决策者完全理性,具有超强的分析问题能力和极好的逻辑推理能力,遵循最优化原则来行事,不断寻求最佳方案来实现最大化利益。
2)假定决策所需的各项信息都是完备的,对目标和价值的认识存在共识,对备选方案的拟定无遗漏。
3)假定决策者有足够的时间来搜集决策所需各项信息,能够比较各种决策方案的优劣并作出正确无误的选择。
8.政治系统决策模型的特点。
(1)政策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作用(2)环境对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影响(3)政策制定是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体现了开放性特征9.政策规划的四个环节。
目标确定、方案设计、方案审议(方案比较)、方案择优10.优化行政组织结构,对于提高政策执行力的作用。
11.政策法律化的条件。
1)对全局有重大影响且有立法必要的政策2)具有长期稳定性的政策 3)相对成熟和有效的政策12.公共企业作为政策工具的优点。
1)生产私人企业或社会组织无力提供或不愿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2)建立公共企业所需信息成本,比自愿性工具和规制要低得多3)公共企业创造的利润可充实公共基金,并用来支付公共支出13.从政策评估发展史来看,其发展路线与侧重点的变化。
发展路线:技术评估——→道德评估(社会评估)——→综合评估政策评估的侧重点变化:政策效果和效率——→政策价值和政策民主14.法团主义政策过程模型的重要特征。
[终稿]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就是指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而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政策研究组织:是由具有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前政治家、行政人员所组成的综合性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其主要工作是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政策理论研究、政策规划、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工作,以帮助改进执政党及政府部门的政策质量。
3.政策系统是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4.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5.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6.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已经被社会上多数人觉察、认同、感觉出来的,已经与既定的价值、规范、利益发生冲突,并且由社会中的团体与个人表达出来属于政府管辖的范围并且能被列入政府的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7.政策议程:又称政策日程,是指政策制定者就某个广为关注的公共问题进行讨论,以决定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及采取什么行动。
8.公众议程:公众进行讨论的议程;是指公共问题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要求政策制定者将其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
9.政府议程:指政府相关部门根据特定程序而把公共问题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进行讨论、研究和处理的过程。
政府议程本质上是一种行动议程,是决策机关和人员对有关问题依照特定程序予以解决的实际行动过程。
10.方案规划:指发展一个计划、方法和对策,以满足某种需求,解决某项问题。
11.政策规划者是指参与政策方案的设计、研究、审议等活动的各种机构和人员,他们可分为政策系统内部的规划者和政府系统外部的规划者。
12.方案审议指有关机构、团体和人员对围绕某个政策的所有备选方案进行鉴定、评估和考察。
公共政策复习重点
1、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之争:经济自由主义、国家干预主义亚当·斯密:人们追逐自身利益的行为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经常导致公共福利的增长,其效果往往比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的行为好得多!2、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有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3、公共政策的实质:权力与控制—突出“强制性”“合法性”讨价还价—交易属性博弈—冲突与合作的行为模式4、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国会立法是公共政策最基本的形式。
总统是强有力的直接决策者。
国会授予政府机构以正式权力去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抉择。
最高法院也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
5、中国议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1.中国共产党:直接形式、间接形式2.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基本法,其他法律,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人大决定3.国家行政机关:行政法规,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部门规章,地方性规章,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4.国家审判机关6、公共政策类型一般分类方法:(1)元政策(2)基本政策(3)具体政策7、政策主体一、官方决策者:立法机关、政决策机关、政执行机关、法院二、非官方参与者:1.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
2.政党:政党作为利益集团的一种特殊类型,往往以政治联盟的形式出现。
其关注的政策范围要比一般的利益集团更广,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当然也比一般利益集团更大。
8、社会问题与政策问题社会问题:实际条件与应有条件之间的偏差,或者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之间存在差距。
●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
●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
●在被定义为社会问题的客观条件中,人的价值判断起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
●社会问题的形成往往具有一个时间发展过程。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行政法规:行政机关依据国家宪法规定和全国人大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习惯上称为政府立法活动和行政立法活动。
2、再分配性政策:是政府有计划地积极行动,涉及在社会各阶层和团体中财富、收入、财产和权利的转移性分配。
3、利益集团: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
4、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观念的树立和政治行为模式的形成。
5、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6、政策环境: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7、政策执行:是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的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8、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制定者经政策评估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失败,或引发了重大的不良后果,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
二、不定项选择题1、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的主要形式有(ABCD )A、国会立法B、总统决策C、政府机构决策D、司法决策2、根据所要分配的利益类型,公共政策可分为(BD )A、实质性政策B、物质性政策C、程序性政策D、象征性政策3、利益集团影响政策的方式和途径有哪些?(ABCD )A、院外活动B、舆论宣传C、政治捐款D、抗议示威4、美国学者罗杰。
W。
科布提出政策议程的基本类型有(ABC )A、外在创始型B、政治动员型C、内在创始型D、利益动员型5、政策议程触法机制的影响因素(ABC )A、范围B、强度C、时间D、空间6、政策执行的资源条件主要涉及哪些方面(ABCD )A、经费资源B、人力资源C、信息资源D、权威资源7、政策执行的手段有哪些?(ABCD )A、行政手段B、经济手段C、法律手段D、思想教育手段8、政策评估方法有哪些?(ABCD )A、前后对比B、专家评估法C、目标群体评估法D、执行群体评估法三、简答题1、简述小组意识的特征。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要点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公共政策——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的,会直接带给人们收益或不便,并分配相关收益或支付成本的政策类型。
程序性政策——只涉及怎样采取行动或由谁来采取行动,但其可能会有实质性结果的政策类型。
如利用程序性问题推动、推迟或阻止实质性的决定或政策。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选择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整合性与科际性的分析,发现问题的要害和症结所在,帮助决策者减少决策失误,改善公共部门在决策上的低效状况,增强决策的预期性和取向性。
政策主体——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在西方,人们习惯于将政策主体尤其是政策制定者分为官方的主体和非官方的主体两大类,官方决策者一般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非官方参与者包括利益集团、政治党派、大众传媒、思想库和公民个人等。
公共政策工具——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要确定采取何种手段、通过何种机制来执行政策,这种手段和机制就是公共政策工具。
政策工具的选择与政策选择本身同等重要,关系到公共政策能否达成预期政策目标。
政策规划——政策规划是指在既定原则下寻求优化方案的一系列分析和抉择活动。
既需要决策者的积极参与,又需要政策分析人员的密切配合。
常被视为狭义的政策分析过程。
且政策规划主体既有单一型又有多元型。
听证制度——指权力机关特别是行政机关作出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利益的重大事项或者重大决定之前,充分听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意见的制度。
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指公共政策从制定到执行的整个过程都要合乎法律的要求,不能违背法律的意旨,即公共政策过程的合法性。
政策执行——政策执行就是指“在一个议案成为一项政策之后所发生的事情”。
公共政策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问题: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2.公共政策议程:对政策问题的讨论、商讨、规划以及研究的议事程序。
3.公共政策规划:针对公共政策问题,采取科学方法,广泛收集各种信息,充分运用思维而设计的各种行动方案,是关于未来的一种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政策构想。
4.公共政策合法化: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的过程。
5.公共政策危机决策:一般要求组织在高度逆境中完成应对危机的具体措施,即在一旦出现某些预料之外的紧急情况下,为防止错失良机,而通常需要打破常规程序和方法,省去决策中的某些“繁文缛节”,以尽快做出应急性非常规程序的决策。
6.公共政策执行: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7.公共政策执行再决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对现行政策方案所做的补充或修正。
主要因环境变化、人们认识的深化、政策偏差的产生、政策副作用较大,通过再决策以使政策取得较好的效果。
8.公共政策评估: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它是政策分析的重要方面,是一种具有特定标准、方法和程序的专门研究活动。
9.公共政策监控: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和政策终结等活动进行检查、监督、指导与纠偏的行为过程。
10.政策调整:在政策监督和控制所获得的有关政策系统运行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不断的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成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
公共政策学-复习重点
政策与公共政策1、公共政策:(1)、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2)、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3)、詹姆斯·安德森-—公共政策是政府的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者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事务而采取的。
(4)、拉斯韦尔与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5)、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6)、卡尔·弗里德里奇-—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个人团体或政府有计划的活动过程,政策的用意就是利用时机、克服障碍,以实现某个既定的目标。
(7)、国内学者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
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等。
2、政策:某一组织为了解决自身面临的某一问题而制定的用以执行的具有一定约束力或指导性的行为规范。
3、公共政策的本质:(1)分配的内容是价值;(2)分配的范围是全社会;(3)分配具有权威性;4、公共政策的特点:公共性;权威性;目标性;实效性;原则性与灵活性;动态过程性5、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的体现:公共政策总要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并代表最广大大民众利益,解决民众最关心的公共问题。
在内容上,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最广大民众的意愿,通过政府工作程序所认定的公共问题。
在制定程序上,从问题认定、方案规划到政策的合法化,所有方向性的重大问题都要经过法定的民主政治程序6、公共政策的作用:★(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行为的引导和观念的引导,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2)、管制功能:积极性和消极性管制;(3)、调控功能: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4)、分配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考试总复习资料1.1951年拉斯韦尔与勒纳两位美国编写《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该书首次提出“政策科学”是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拉斯韦尔是公共政策学的创始者,编有《政策方向》第一次对政策科学的对象,性质,发展方向做了论述。
2.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政策研究+政策分析3.公共政策学内涵:1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2具有准科学的特征3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特征4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
4.哪类决策者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的是组织而非个人的决策行为2只有公共组织的决策行为才是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3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4政府组织以外的公共组织被称为非政府组织。
5.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对象的公共政策分为三个层次:1具体的个别的政策2政策群和政策链3政策一般6.政策群——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7.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8.政策制定系统的内部结构有四种类型:1线性结构2职能结构3线性—参谋结构4矩阵结构9.研究获得第一手的用于定性研究的政策资料,常有方法:1无结构访谈法2实地观察法3非参与观察法4参与观察法10.二手资料的收集1内容分析法2二次分析法3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11.公共政策研究常用的方法1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已成为公共政策的基础性方法)2公共政策的矛盾分析方法3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方法4公共政策的比较分析方法5公共政策的个案分析方法6公共政策的经济分析方法7公共政策的制度分析方法8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法12.公共政策的概念体系在内部构成上区分为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是政策分析中不可或缺的概念),次级概念(系统议程政府议程是政策议程的子概念)和边际概念13.古代没有发展成为公共政策学主要是因为1古代政法体制2国家权力的公共性和政府政策的公共性没显露3参与决策的人少且过程“黑箱”运作。
公共政策学重点归纳
公共政策学重点归纳考试题型(1)填空题(10个,来自课堂上讲述过的问题)(2)名词解释(5个)(3)简答题(7个)(4)辨析题(10个,来自课堂上讲述过的问题)(5)论述题(1个)考试重点归纳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含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产生发展和理论。
第二章:公共政策研究的多学科视角第三章:课堂案例——公共政策学的数理分析方法第四章:公共政策的定义,本质,功能,特征,纵向结构,利益一系列规律。
第五章:公共政策学的决策机制和规则,民主决策的分析。
第六章:掌握所有的模型。
老师给的一些考察点:(1)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答:作为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的公共权力机关,就在这些组织里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个人而言,经常成为某项公共政策的对象系统中的一份子。
(2)公共问题,以及它与社会问题的关系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从产生的原因上来说,不可抗力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是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另一方面,社会期望与实际状态之间的差异是社会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
公共问题是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它对大多数社会成员都有着现实或者潜在的影响。
现实的影响是指人们已经感知到了问题的存在,潜在的影响是指人们可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也可能是问题潜在地涉及到其他“不相关”的社会成员。
社会问题包含公共问题,但社会问题要服务于政体,国体,公共问题只要符合人民大众的需要就行了。
(3)公共政策怎么执行?公共政策评估是指特定的评估主体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的效果、效能及价值所进行的检测、评价和判断。
(5)公共政策效果(6)公共政策的议程(7)公共政策合法律化(8)公共政策体系答:一定历史时期内国家全部现行政策组成的体系。
1公共政策学(1)定义: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2024)
引言概述:公共政策是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行动和决策,旨在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公民福祉。
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政府、市场、公众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本文将总结公共政策学的重要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正文内容:一、公共政策的概念和特征1.公共政策的定义2.公共政策的特征a.公共性b.法律性c.广泛性d.建设性二、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1.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a.问题识别与定义b.政策制定c.政策实施d.政策评估2.公共政策制定的参与者a.政府部门b.利益相关方c.公众参与三、公共政策的评估与调整1.公共政策评估的目的和方法2.政策评估的因素和指标3.政策调整和改进的方式a.修改政策目标b.调整政策措施c.修正政策执行方式四、公共政策的影响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公共政策的影响力和效果评估2.政策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a.社会福利政策b.教育政策c.卫生政策d.环境保护政策五、公共政策的国际比较与案例分析1.国际公共政策的比较研究a.政策目标和导向b.政策措施和执行c.政策影响和效果2.国际案例分析a.国家级公共政策案例b.地方级公共政策案例总结:公共政策学是研究公共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的一门学科。
本文通过概述公共政策的定义和特征,详述了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评估与调整,及其对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还通过国际比较和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公共政策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深入了解和掌握公共政策学的知识,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公共政策,为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贡献。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1、公共政策的定义、性质。
2、政策群与政策面3、方法论体系:后现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第二章1、公共政策基本特征,功能2、政策工具的含义、分类2、影响工具选择的因素4、政策内容的划分
第三章1、政策系统及子系统的要素2、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3、政策系统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4、公共政策权的配置5、决策规则6、公共利益概念和界定7、民意与公共利益8、非政府的行为者:公民,利益集团,大宗传媒9、中国公民参与政策过程有哪些不足
第四章1、政策决策模型: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渐进主义决策模型、集团决策模型
第五章1、决策问题的基本属性2、政策议程定义,类型3、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
4、议程确立模型
第六章1、公共政策基本价值目标2、目标确立原则3、政策规划主体4、政策方案设计的原则,基本要求5/、方案评估6、公共政策合法化:定义。
外延。
内涵
第七章:1、影响公共政策执行效力的主要因素2、政策执行手段。
3、中国公共政策执行偏爱及纠正
第八章1、政策效果2、政策评估的标准
第九章1、政策终结原因、对象、形式。
Ps:只是老师讲得重点,如果考试时出现的偏离请大家别激动。
莉莉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策与公共政策1、公共政策:(1)、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2)、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3)、詹姆斯·安德森——公共政策是政府的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者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事务而采取的。
(4)、拉斯韦尔与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5)、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6)、卡尔·弗里德里奇——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个人团体或政府有计划的活动过程,政策的用意就是利用时机、克服障碍,以实现某个既定的目标。
(7)、国内学者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
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等。
2、政策:某一组织为了解决自身面临的某一问题而制定的用以执行的具有一定约束力或指导性的行为规范。
3、公共政策的本质:(1)分配的内容是价值;(2)分配的范围是全社会;(3)分配具有权威性;4、公共政策的特点:公共性;权威性;目标性;实效性;原则性与灵活性;动态过程性5、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的体现:公共政策总要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并代表最广大大民众利益,解决民众最关心的公共问题。
在内容上,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最广大民众的意愿,通过政府工作程序所认定的公共问题。
在制定程序上,从问题认定、方案规划到政策的合法化,所有方向性的重大问题都要经过法定的民主政治程序6、公共政策的作用:★(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行为的引导和观念的引导,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2)、管制功能:积极性和消极性管制;(3)、调控功能: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4)、分配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
7、公共政策的类型:P20功能角度:(1)主导型与辅助性政策(2)提取性与分配性、再分配性政策(3)行为限制性与行为自我调节性政策(4)实质性与符号性(象征性)政策层次角度:(1)国家基本政策(2)社会各领域的管理和发展政策(3)地方政策8、公共政策评价的标准:公正、公平、公开9、公共政策概念中公共的含义:(简答)P3(1)以体现公共意愿为总体标准(2)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为目标(3)形成过程经由法定的民主政治程序(4)由国家政府或其他公共权力机构、公共职能部门具体制定和推行10、政策方案设计的原则:紧扣政策目标,规划多重方案,方案彼此独立,方案要有创新,切实可行。
信息原则,系统原则,预测原则,客观原则,智囊原则,优化原则,效益原则。
政策形成的政治互动1、政治互动理论的提出与内涵:(提出者、基本含义)P75提出:赫伯特·西蒙有限理性主义提供理论基础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策分析理论最有代表性的发展含义:政治互动是现代公共政策形成中,各种利益与价值之间在一定规则下的相互影响、协商而取得一致意见的过程。
2、政治互动中的决策主体:(1)、直接决策者: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各级行政首长、;立法机构首脑和立法人员、执法机构首脑和执法者(2)、间接参与者:利益集团、政党和公民3、公共决策主要的政治体制:(直接、间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议会制度、独裁制度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公共决策过程:P87 图3—2(了解人大制度)5、议会制度下公共决策过程:P88议会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国家立法、司法、行政系统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在议会制度下,国家系统分权制衡使得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更加体现出多元价值从冲突到均衡的政治互动性。
6、公共选择理论:P93(了解)7、理性决策理论起源于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传统经济学理论)政策问题的认定1、政策问题的概念:一个社会的大部分成员或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种社会状况不理想或不可取,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并由政府设法加以改变。
*当公共问题纳入政策议程时,才称之为公共政策问题2、政策问题概念的含义:(1)、政策问题是多数人认识到的一种客观问题,(2)、表现为社会利益的失衡和价值观与行为规范的冲突,(3)、是政府纳入工作程序开始解决的问题。
3、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关联性;主观性;人为性;动态性4、政策问题的结构:结构优良,结构适度,结构不良5、政策问题的层次:宏观政治,中观政治(系统政治),微观政治6、公共政策问题产生的原因:(1)、社会流行观念(2)、社会现状的理性分析(3)、政策问题产生的客观因素(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7、公共政策问题的发现(提出者)一般来讲,对于具体的政策制定者来讲,观察和发现政策问题的渠道通常有下面几种:(1)、领导人的讲话(2)、大众媒体的报道、评述(3)、公众意愿的直接表达(4)、调研8、政策问题建构和问题解决中的三类错误:(1)、停止解决问题:在研究结构化的后果后,发现没有提出正确的问题,则不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重新进入问题结构化。
(2)、重新解决问题:政策方案不是问题的解,则重新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
(3)、未解决问题:接受了一个错误的问题界定,无法解决问题。
9、政策议程是指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10、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第一,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
第二,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
第三,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
11、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1)与上述几方面正向条件相对应的反向条件均可构成政策议程的障碍因素。
(2)政策议程建立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双重关卡(3)一项政策问题能否进入政策议程还在一定程度上与对该问题的表达方式和技巧等有一定的关系转化12、问题认定中的政策议程:公共议程政府议程…P13713、社会问题变为公共政策问题的条件:通过政策问题认定14、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关联性,主观性,人为性,历史性,动态性政策规划及其合法化1、政策规划的含义:指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优化的过程。
2、政策过程的关键环节是政策规划,(政策规划是政策循环中最核心的阶段)3、政策规划的原则:公正原则,效益原则,可行原则,创新原则4、政策规划的特征:(1)、从规划主体来看,政府主导与多元主体并存;(2)、从时间进程上来看,政策规划处于政策目标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
5、政策合法化:一是指将政策文本赋予法定执行效力的过程,二是指公共政策的正当性、合理性被社会民众认可接受的过程,三是指社会民众内心接受政策制定过程与政策内容的程度。
广义的合法性概念被用于讨论社会的秩序、规范,或规范系统;狭义的合法性概念被用于理解国家的统治类型或政治秩序。
政策执行★1、公共政策执行的内涵:公共政策执行就是将决策内容付诸实施的过程,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2、政策执行的特点:政策执行者对执行对象有决定性权威和影响,同时又互相协调、共识、妥协的互动过程。
3、政策执行的理论研究行动理论;组织理论;因果理论;管理理论;交易理论;系统理论;演化理论4、公共政策执行模型.过程模型;互适模型;循环模型;博弈模型;系统模型;综合模型5、公共政策执行过程(1).公共政策宣传(2)制定执行计划(3).组织准备(4).公共政策实验(5).全面实施(6).政策执行再决策(7).协调与监控6、公共政策执行的基本手段:★(1)、行政手段(权威性;强制性;对象的有限性和时效性);(2)、法律手段(指通过各种法律、发令、法规、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3)、经济手段(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4)、思想引导手段(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方法。
通过运用非强制性手段,促使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自觉自愿地去贯彻执行政策,而不从事与政策相违背的活动)。
7、公共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1)、忠实执行原则(2)、实事求是原则(3)、注重时效原则(4)、强制执行与说服宣传相结合原则8、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一、政策本身的因素:1.政策的正确性、2.政策的具体明确性、3.政策资源的充足性二、政策问题的特性:1.政策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2.待规范的目标团体的行为种类、3.目标团体的人数、4.目标团体行为调适量大小三、政策以外的因素:1. 目标团体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2.执行者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3.执行组织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4.公共政策环境9、公共政策执行偏差行为的主要表现(1).象征性政策执行(2).附加性政策执行(3).选择性政策执行(4).替代性政策执行(5).观望性政策执行(6).照搬式政策执行10、纠正公共政策执行偏差行为的具体对策(1).完善管理体制(2).提高执行人员素质(3).科学诊断问题(4).政策执行公开化(5).及时跟踪评估(6).强化监督控制(7).加强舆论宣传政策评估★1、政策评估的含义:(1)、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2)、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3)、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4)、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造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2、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时间类型:执行前评估,执行中评估,执行后评估信度类型:主观评估,客观评估,主客观评估3、政策评估的意义★(1)、是检验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基本途径;(2)、是决定政策去向的重要依据(政策继续、政策调整、政策终结(成功、/失败));(3)、是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4)、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必由之路4、政策评估面临的困难★(1)、政策评估目标的不确定性:目标不能量化;多重目标;目标的变更;界定不清的目标(2)、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行为的重叠(4)、政策行动与环境改变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易确定(5)、评估信息和评估经费缺乏(6)、有关机构和人员的抵制:得出不利的结论;独占的心态;支配心理5、政策评估的八种模式★目标达成模式;附带效果模式;无目标模式;综合评估模式;顾客导向模式;利益相关者模式;经济模式(包括生产率模式和效率模式:成本—利益模式,成本—效能模式);职业化模式6、政策评价标准的基本内容:效果、效率、充足性、公平性、回应性、适当性7、影响政策效果评价的因素(1)价值因素(2)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3)政策效果的多样性(4)政策评价资源的有限性(5)很多政策效果是认识、态度和心理等主观层面的问题,不容易量化和设定评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