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著《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教材精讲】第11章 叙事性作品 【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章叙事性作品[视频讲解]
11.1复习笔记
一、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1.西方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西方传统的叙事理论对叙事文学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环境的描写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2.中国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以诗文理论为主,自明代以后,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也产生了关于叙事文学的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以明清之际的文艺批评家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为代表的人物性格理论。
3.中西传统的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
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从而形成了后来人们总结的以人物、情节、环
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
1.文学叙事的含义
文学的叙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对象一般是社会的人,这是文学作品的共同对象。
(2)叙事性作品不同于抒情性作品,表意性作品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的不是主观的思想感情,而是客观的事件。
(3)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学的叙事话语所指的对象仅仅存在于这个故事的叙述话语之中,我们不能也不必用作品话语之外的资料来验证真假,只能看人物与行为在整个话语中的关系如何,是否合乎生活逻辑与情感逻辑。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
1.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叙事对世界的解释与一般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等意识形态话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解释不是概念,而是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态度。
2.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四)叙事的构成
1.叙述内容
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2.叙述话语
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事实上,话语不仅影响叙述内容,而且影响着对叙事的接受。
3.叙述动作
叙述动作,即产生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
二、叙述内容
(一)故事
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故事。可以通过对事件、情节、人物、场景诸方面的分析而对叙述内容的一般特征有所了解。
1.事件
(1)事件的构成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2)事件的作用
①第一类事件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另一类事件的作用是塑造生动的形象。这类事件通常并不参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只是使故事的意义显现和丰富化。
2.情节
(1)情节的含义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2)情节的特点
情节性叙事作品中的世界作为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是作者从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出发对生活现象加以组织的结果,其中体现着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带着作者的局限和偏见。
3.人物
(1)人物的作用
叙事作品中的人物是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
(2)人物的特点
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这是性格和情节的主次地位的分歧的根源。
①行动元的意思就是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②角色是指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③人物同时具有“行动元”和“角色”两重特性,但这两重特性并不总是相互吻合的。有时一个行动元可以由几个角色担任,反过来,一个角色也可能包括几个行动元
④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表现为人物“做什么”;而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为人物“怎样做”。
4.场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场景。一般叙事作品中场景的详细叙述同概略叙述是交替出现的:需要重点表现的情节高潮出现在场景的详细叙述中,而无关紧要的过渡性情节则用粗线条概略叙述。
(二)结构
1.结构的含义
叙事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2.叙事作品的内部结构
(1)历时性向度
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即表层结构。
①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可以把叙述内容化简为一系列基本句型,最小单位叫做叙述句。一个故事中可包容若干基本事件,这些事件必然是关于一些人物的行为或状态,因此可将这些人物当做主语,而把行为化简为谓语动词,或者把状态化简为表语。
②对故事结构化简提炼的结果是形成若干叙述句,这些句子之间是不可任意错乱的结构关系,即序列。
(2)共时性向度
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即深层结构。
①深层结构存在的根据,是相信具体的叙述话语同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超出话语字面的深层意义关系。
②深层结构是作品潜含的文化意义,植根于一定文化中的深层社会心理,因而往往呈现
为多义的状态,造成译解的困难和歧义。
(三)行动
1.行动的基本形式
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式序列:
(1)可能性。一个行动将要发生,或具有了发生的条件。
(2)变为现实。即行动开始进行。这是故事内容的主要部分。这一阶段也可能以否定的形式出现:行动由于某种原因而被阻止或取消,没有变为现实,从而导致故事发展方向的改变或出现新的序列。
(3)取得结果。这可以是行动成功,达到目的;也可以是行动失败,没有达到目的。总之一个行动在此阶段结束全过程。
2.行动序列的复合
一个故事中的行动常常可能是几个行动序列的复合,最典型的形式有如下几种:
(1)首尾接续式。一个行动的结果成为另一个行动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形成一环接一环的情节链,使故事得以一直延续下去。
(2)中间包含式。一个行动的展开过程中又包含着作为手段的次一级行动序列,在这次一级序列的展开中还可以再包含更次一级行动序列,如此类推。
(3)左右并连式。同一事件序列中的行动可能通过变换角度而形成平行对应的两个序列。
三、叙述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