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课件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促进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 地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实践的效果和效率。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过程, 实践不断推动人们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而认识的深化又进一步促进实践的发展。
实践对于认识的意义
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
认识必须应用于实践,才能发挥出其 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实践是认识的归宿 • 实践与认识的案例分析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启示
实践的定义与特点
01
实践的定义
02
实践的特点
实践是指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的各种具体活动,包括经济生产、社 会交往、文化创造和科学研究等。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即实践能够直接改变现实状况,并且实践的效 果和影响可以被观察和检验。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 则可能导致实践失败。
不断更新认识 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的认识也需要不断更新和 深化,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
提高认识水平 我们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以更好地指 导实践,推动事业的发展。
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01
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
实践活动必须具有具体性,不 能抽象化、概念化。
实践对于认识的检验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认识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实践检验认识的真伪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认识的真伪,是否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
实践修正认识中的错误
在实践中发现认识的错误,及时修正,不断完善和提高认识的质量 和水平。
价值观念指导实践
价值观念是人对于事物的 评价标准和取向,它对于 人们的行为选择和实践活 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写作文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写作文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归宿、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没有实践,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也就不能科学、正确地指导后面的改造世界的活动。
所以,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勇于实践,善于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这是自古以来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
又道逆境出人才,炎炎夏日烈日当头。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正激起了我要在暑假参加社会实践的决心我的社会实践活动就从挖山芋拉开了序幕。
我手拿小铁铲来到山脚下的菜地里,我被乱七八糟的山芋藤绕得眼花缭乱,看着旁边的人们忙得热火朝天,我也赶快开辟了一块芋地,开始“动工”,我一眼就看到一块露出地面一点儿的“千年大山芋”,我想着它那大大的模样,心中一阵激动,拼命地刨啊刨啊!也许芋皮被泥土包裹得太紧,也许我太怕伤害到山芋,也许是我手劲儿太小……那“千年大山芋”就是不露面。
我改变了战术,狠狠地将铲子插入泥土深处,并旋转铲子,泥土被挖走了,但是“千年大山芋”仍旧在泥土里睡觉,我急红了眼抛开铲子用手去抓山芋藤,我猛得一提,“啪”的一声藤断了,挖掘工作更加艰难,这时,我灵机一动抓紧仅剩的那点山芋头,像开车人挂挡一样左右摇晃了几下,再使劲一拽,“千年大山芋”总算被拽出来了,我仔细一瞧:傻眼了,“千年大山芋”原来是“半年小山芋”。
我摇了摇头,叹息了一声“唉!”心里那个酸呀!汗水伴着收获,实践要锻炼我们,它在教导我们如何成长。
痛苦只是幼稚向成熟交的一点税,若没有蜕变时的痛苦,哪里有化蝶后的美丽?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
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
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
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
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
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
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3、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6、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原理。
2、认识的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3、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先天因素与后天实践原理。
5、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原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
它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作用。
研究方法是有层次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方法论。
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且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论就是研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它以前的认识论的本质区别是: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它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
离开了实践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思想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的是实践的生产力观,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
必修4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论主要原理:1 规矩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2.规矩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它不能被创造,改变或消灭。
3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存在人脑的客观反映。
4 人能够能动的认识或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与认识的唯物辩证关系:世界观:1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 认识指导实践,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引导实践致失败。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世界观: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
方法论: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要求我们坚持真理。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发现真理。
认识的无限性和反复性世界观: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方法论: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发展新的认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认识论主要原理:世界观:1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 认识指导实践,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引导实践致失败。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联系的普遍性:世界观: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每一事物的内部和要素也是相互联系。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客观性:世界观: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用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世界观: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考示例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 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 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 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 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 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
(2015•上海卷)25.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之相关的人口、资源、 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由此在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环境学。 这表明实践是B A、认识的重要来源 B、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类认识的目的 D、检验认识的标准
考点1:实践的概念、特点
1.实践的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人们: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客观世界: 发生在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活动,停留在人的头脑或 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学习)不是实践。
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和结果都是客观的,因而实
践不是主观性活动,而是客观性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1)人为主体、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践的基本特点
客观物质 性 能动性 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 过程及其结果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 律的制约,因而具有客观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 世界的活动;人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 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新的社会结构和 社会关系。
(3)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这一认识的基
础。(3分)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推动这 一认识的深化。(3分)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检验了这一认识的真理性。(3分) 现实意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 用。(1分)重温这一论断有利于排除争论和干扰,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 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2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03
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性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01
人类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基础。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02
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会遇到新的问题,从而推动认识的进一
步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03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验证认识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对认识的真伪进行判断和验证,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并 观察其结果。
02
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解决问题
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 中的问题,通过实践获取的知识 和经验能够为解决问题提供指导 和支持。
指导行动
实践所获得的认识能够指导人们 的行动,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各 种挑战和机遇。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目录
•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 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 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性 • 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个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Leabharlann 0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对象
人们通过实践接触和了解客观事物,进而形成对事物的认识。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过程中,人们不断遇到新问题、新挑战,促使人们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 从而提高了认识能力。
实践促进社会变革
实践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社会变革,推动着社会制度的更新和变革, 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实践推动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实践是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通过实践,人们不断探索 新的科技和文化成果,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XXX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也是XXX哲学的灵魂所在,将认识统一于实践是其重大贡献;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在强调实践作为认识的终极目标的特点。
换句话说,我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探究、调查等),归根结底不是要知道他是什么,而是要知道我们怎么做,怎么在今后的实践中运用它,造福我们的生活;举例子的话:1、比如众多的基本理论研究,比如文史类研究,哲学类研究,甚至是理论物理学的研究,看似都是、笔头上的认识,实际上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指导实践,我们在有了科学认识的指导后,进行对现实世界的实践与改造,不至于迷失方向和走弯路。
具体来说,进行大型的水利设施的建设工程(实践)之前,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卫星扫描及实地探查(认识),了解当地的基本情况,掌握这些情况后,为最后的设施建设铺路。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阶段,建立了包括地质地貌、蓄水防洪、移民等共计20余专家组,就是为了是正确的认识更多地指导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XXX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也是XXX哲学的灵魂所在,将认识统一于实践是其重大贡献;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在强调实践作为认识的终极目标的特点。
换句话说,我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探究、调查等),归根结底不是要知道他是什么,而是要知道我们怎么做,怎么在今后的实践中运用它,造福我们的生活;举例子的话:1、比如众多的基本理论研究,比如文史类研究,哲学类研究,甚至是理论物理学的研究,看似都是、笔头上的认识,实际上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指导实践,我们在有了科学认识的指导后,进行对现实世界的实践与改造,不至于迷失方向和走弯路。
具体来说,进行大型的水利设施的建设工程(实践)之前,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卫星扫描及实地探查(认识),了解当地的基本情况,掌握这些情况后,为最后的设施建设铺路。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阶段,建立了包括地质地貌、蓄水防洪、移民等共计20余专家组,就是为了是正确的认识更多地指导实践。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使人类认识的发展。
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
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高中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点总结高中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能够不断深化和向前推进。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认识则把实践引歧途。
方法论:既要重视实践,又要掌握科学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实践和理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有关实践的基本原理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把人们观念中的存在转变为现实中的存在。
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实践活动是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的,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3、有关认识的基本原理(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关于真理的原理理论(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哲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
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5、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1)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答案要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全面地论证了实践在整个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和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把实践的观点看作是自己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同时它强调它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化作群众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新世界观”,“新”就新在它既不是像旧唯物主义那样仅从所谓纯客观的角度去直观事物,也不是像唯心主义那样仅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事物,而是以实践为基点去理解事物,从而开辟了一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视角、新天地。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
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
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2020届高考政治哲学认识论知识点
哲学认识论知识点一、主干知识(打★为必背知识,其余为理解)1、实践的特点①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求我们积极投身实践。
【拆解】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新情况、新工具、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认识反作用【原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4、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原理】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
要求我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同时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拆解】①真理是客观的(真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对于同一个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唯一的);②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③真理是具体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同时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5、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
【拆解】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③认识具有上升性,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
④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
二、易混易错知识点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都源于实践)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时间具有反作用。
下面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吧!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一、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使人类认识的发展。
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
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的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把理论和实践割裂开来。
1理论不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2认为认识是天生的,不是来源于实践,是唯心主义。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的主要特征: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1.生产的实践;2.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包括社会交往、社会管理、社会变革的活动;3.科学实践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它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界限。
马克思说的是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
人民群众的这一创造作用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乃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首先,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的唯一源泉;其次,劳动群众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没有实践,就没有辩证唯物主义;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没有实践,就没有科学的人学观;没有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地位一:什么是实践实践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
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1)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提到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在对二者的批判与继承中,引出了实践这一关键概念。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不能科学地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讲实践,即在强调主体活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实践理解人,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产生理论、检验理论、推动理论发展。
实践既是理论创新的源泉,也是理论创新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关于真理标准的这场讨论对于解放思想,肃清余毒,进一步拨乱反正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一个即社会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对于马克思主义,要善于区别它的普遍真理和个别结论,区别精神实质和个别字句,
完整准确地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作业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
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
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实现了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辩证运动过程。
经历了两次飞跃,实践与认识的运动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
说它完成了,是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的。
说它又没有完成,是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总是要经历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一致反复,因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就一个人的知识来说,一部分是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即来源于直接经验;另一部分是从书本和他人那儿学到的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通过实践得到的,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人们通过实践,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然后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4、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
扩展资料:1、实践和认识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实践和认识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2、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即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评析:老者和农夫的观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因为:
为什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强调认识的“产生、出、来”等) ▲孙子兵法是在具体的军事活
练习:双选(每小题3分) 50年前,毛泽东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 伟大号召,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 是生产力”的重要思想,1995年5月,江泽民 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2006年1月全国 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向 科学进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教 AB 兴国战略”,再到“建设创新型国家”说明了 (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认识推动了实践的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动性的活动
表现
实践主体 的创造性
改社会性历史性 社会性
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规模 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练习:双选(每小题3分)
在“嫦娥二号”探月飞船研制与 试验的过程中,直接参加的单位有 近200个,涉及到的单位近4000家, 参加试验的工程科技人员超过15万 人。这主要说明( ) A D A、实践具有社会性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P46为什么)
(强调认识回到实践:“为了……目的,用知识”等)
A、认识来源于实践,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 B、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 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不为实践服务,就丧失 了它的实际意义
练习:双选(每小题3分)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 而产生与发展的”,这句话说明AB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动中产生的。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
▲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
口吃一吃”。——毛泽东
问: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认识论什么道理?
秀 才 不 出 门 难 知 天 下 事
秀 才 不 出 门 全 知 天 下 事
练习:评价P567、13
认 识 从 哪 里 来 ?
——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观
——实践
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工人做工,农民种地. √ 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③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 ④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 ⑤战士打仗、教师讲课 √ ⑥学生教室里听课 × 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⑧ 小行星撞击地球 × 1、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一切真知都 个人知识可以
来源于实践
通过学习获取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上述结论给我们什么启示?
——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大会投票决议,部分通过将冥王 星列入“矮行星”。有关专家认 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 一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新天体 “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 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 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 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 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 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C、只有具备把主 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加以比较和对照的 东西,才能检验之 实践 的特征?)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毛泽东
▲学以致用,书到用时方恨少。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
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问: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认识论什么道理?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单选Ⅰ (每小题1分) :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
C、 ① ⑤ ⑦
D、 ① ② ⑤
2、实践的基本形式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
A、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B、变革社会的实践
C、科学实验
单选Ⅰ (每小题1分) :上述最基本的实践活
动是( A )
3、实践的特点有(
D
)
①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注意点:一是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事物,是一 种物质性的活动(人类特有,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二是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存在变为现实 存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动的是: ( D ) ①利比亚冲突、泰国与柬埔寨打仗 ②政府“调结构、抗通帐、促发展” ③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④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⑤中学生学农、教师讲课、发射卫星、新西兰 抗震救灾重建家园 ⑥《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⑦学生教室里听课 A、 ① ② ③ ⑤ ⑥ ⑦ B、 ① ② ③ ④ ⑤ ⑦
单选1:A 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实践的特点
①实践有客观物质性
1、原因: A、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的主体(人的体力、智力)
实践的对象 (自然界、社会关系)
客观
实践的手段 (工具、设备)
B、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鸟儿筑 2、实践的特点 巢和人类建 造房子有没 ②实践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主体 有区别?为 原因 的能动性 什么? 实践是主观能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问:本实验证明了什么哲学观点?
亚里士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为什么?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强调认识的结果:“实践证明、表明……、知 道……结果了”)
A、认识本身无 法成为判断标准 B、客观事物本身 无法回答认识是 否正确反映了它
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 了认识论/实践观的什么道理?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45为什么)
(强调认识的“深化、从……到……变化”)
① 人们实践
推动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促进
新要求
新探索和研究
提供
认识的发展
促进
促进
② 实践的发展
认识工具
认识的发展 认识的发展
③ 实践
锻炼 提高
人的认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