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上册1_4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1_4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人教版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2.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址的高程。

能力目标:培育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了解自然界多种地形,增强学生酷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教学难点:会读地形图。

教学方式:探讨式教学,互动交谈地形图是着重表示地形的一般地图,主若是指按国家制定的统一规范细则编制、以一样详细程度表示地面各类大体要素的地图。

地形图是通过实地测绘或依如实测图并参考有关资料编制而成的,包括国家大体地形图和专业生产部门测制的大比例尺地形图。

在地形图上,地貌一样用等高线表示,其他要素用规定的图式符号表示。

等高线法是最要紧的地貌表示方式,它能够反映一个地域地面的实际高度和起伏特点。

其他表示地貌的方式还有分层设色法和晕渲法等。

等高线是地面上高程(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

例如水池水面的边缘线,确实是一条等高线。

若是用一系列不同高度的水平面与起伏的地面相截,那么在水平面和地面的交汇处,就会形成一系列的水平曲线。

若是把这些水平曲线都投影到一个标准的水平面上,并按必然比例缩小在图纸上,就取得了能够反映地面高低起伏特点的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的高程是从海平面开始量算的。

我国地形高程的起算点,统一用青岛的黄海水准原点。

自海平面以上,每隔必然高差即可设一条等高线,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程差,叫等高距。

等高距大小的选择是依照地形图的比例尺和地形高低起伏的特点等因素来确信的。

一样说来,比例尺愈大,等高距愈小,如此对地形的反映就能够详尽一些。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必需有高程注记。

地形起伏的特点,确实是通过这些有高程注记的一系列等高线的排列形式来表现的。

等高线密集的地址,说明地面坡度陡峻;等高线稀疏的地址,说明地面坡度缓和。

若是等高线距离超级均匀,(1)教师承转:“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点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然后请同窗们观看一幅绘有等高线的地图,教师能够自问自答:“那确实是用绘制等高线的方式来表示。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实际地形图中的方向辨别:利用地形特征、建筑物等辅助判断。
4.等高线地形图的识别
-等高线:连接等高点的线,表示相同高度的点。
-等高线的特征:闭合、间隔、交叉等。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通过等高线判断地形起伏、坡度、山峰、山谷等。
5.地形图的实践应用
-地形图在户外活动中的应用:徒步、登山、探险等。
-地形图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土地利用、道路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等。
-利用虚拟现实(VR)设备,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地形图判读,增强学习的沉浸感。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地形图的判读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如“地形图上的比例尺有什么作用?”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地形图判读内容做好准备。
2.丰富实践环节,增加学生对地形图的绘制和判读的练习,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优化课堂管理,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小组讨论,提高课堂效率。
4.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地理学习,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板书设计
1.重点知识点:
-地形图的基本概念
-比例尺的意义与应用
-方向的辨别
-等高线地形图的识别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如地形图样本、比例尺模型等,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等,提高学生学习地形图判读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如“如何从地形图上找到我们学校的位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地形图判读的学习状态。
互动探究: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山体部位,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山坡的陡缓。

3.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说明主要地形类型及特征。

4.利用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并判读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山体模型,分层转换为等高线地形图,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2.通过用彩笔涂色,认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原理。

3.通过绘制、分析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高低起伏,学会读图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小组合作,增强交流、合作意识和能力。

【重点与难点】1.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

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

(展示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的景观图片)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

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这一节我们一起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二、新课讲解(一)等高线地形图1.读图1.35 地面高度的计算(导学):知道地面高度的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讲解):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读图1.36 等高线示意(导学):明确等高线定义、特征和等高距,了解等深线。

(讲解):等高线: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高线特征:等高线都是闭合曲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

等高距:每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差。

等深线: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动画页: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原理》3.判断坡度的陡缓(导学):根据山地实体图和等高线地形图来判断山体坡度的陡缓。

1.4 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图的判读 微课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1.4 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图的判读 微课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三、本课小结教师:在翻越六盘山的过程中,红军战士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展现了极高的军事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

这个真实的案例充分说明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对于地形判读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在实际战斗中灵活应用地形知识的能力。

同时,也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你学会了么?
四、巩固训练
迁移提升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吧。

我校研学小组到图示地区进行考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区域地形以____、____为主,若量得甲、乙两聚落的图上直线距离是3.5厘米,则两地间的实地直线距离约是____千米。

(2)研学小组为了攀登该山峰设计了①、②两条线路,其中比较省力、适宜命名为休闲步道的是线路____,理由是____。

若③处有河流发育,是因为此处为____(填写地形部位名称)。

(3)若图中甲、乙、丙聚落中只有一个是城市聚落,则____聚落最有可能是城市。

教师讲解:该区域,西北部等高线高程大多在200米以下,东南部等高线密集,海拔在500以上,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若量得甲、乙两聚落的图上直线距离是3.5厘米,依据图上比例尺,图上1cm 表示实际距离1km,则两地间的实地直线距离约是3.5千米。

(2)研学小组为了攀登该山峰设计了①、②两条线路,其中比较省力、适宜命名为休闲步道的是线路①,理由是①处等高线稀疏,地势起伏小,等高线图中,等高线越稀疏,地势起伏越小,地势越平坦,等高线越密集,地势起伏越大,地势越陡峭。

若③处有河流。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形图的构成要素,如等高线、等深线、地形符号等,并能运用这些要素判断地形特征。

本节课的内容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还不够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此外,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从地形图中推断出地形的实际情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能够独立判读地形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地形图判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地形图判读地形的实际情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地形图进行地理信息的判读。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形图,让学生从中总结判读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共同提高地形图判读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样品:包括等高线地形图、等深线地形图、地形符号图等。

2.准备教学PPT:包含地形图判读的要点、案例分析等内容。

3.准备小组讨论材料:划分学习小组,分配地形图样品,以便学生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理现象或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否见过地形图?请举例说明。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形图样品,让学生初步了解地形图的构成要素。

教师讲解等高线、等深线、地形符号等基本概念,并指出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1.4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1.4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和要求1.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能够判读山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等。

2.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二、重点和难点1.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类型。

三、教材设计思路在学会阅读地图的基础上,本节教材需要落实的课程标准内容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这节教材的设计思路和上一节相同,重在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过程中学习地图知识。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这一节讲述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学习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本节内容与上一节内容紧密联系,旨在共同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从学生能力上看,学生从阅读平面地图过渡到通过地形图判读地形、地势,形成空间概念,达到较高的能力要求。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教师讲述: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转承)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讲授新课】情景导入:何帅同学地图上查了三清山的最高峰有1820 米,但当他来到山脚下时,感觉并没有那么高,你知道为什么吗?方法引导:读1.35,学生自主探究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定义与区别。

问题引领:1.甲乙两点的高度是哪个数据?它们的单位是什么?有什么不同?2.海拔:地面上某点高出的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的距离。

3.何帅地图上查到的高度是,而在山脚下看到的高度是。

教师讲述:区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是我们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来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了。

(转承)那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得来的呢?学生活动一: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方法指引:读图1.36 及课本25 页文字。

问题引领:1.等高线的定义。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地形图的判读知识点和技能。
d.城市
4.地形图的阅读方法:请简述如何判断地形的坡度和如何确定地形的方向和距离。
重点题型整理
本节课的重点题型主要围绕地形图的判读展开,包括地形图符号的识别、地形的高低起伏判断、地形图的阅读方法等方面。以下是五个具体的题型及答案:
1.地形图符号识别题
-题型:请从以下地形图中识别出山脉、河流、湖泊和城市的符号,并说明它们所表示的地形特征。
-答案:
-坡度判断:通过观察等高线的倾斜角度和密集程度,坡度越大,等高线越密集,倾斜角度越陡峭。
-方向和距离判断:通过观察等高线的方向和间隔,可以判断地形的方向和距离。等高线的方向通常与地形的高低起伏一致,间隔越小,表示距离越近。
4.地形图应用题
-题型:请简述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说明如何运用地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地形图的判读,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地形图的判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首先,地形图是地图的一种,它通过符号和线条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地形图上的比例关系是指地形图上的距离与实际地形的比例关系,它帮助我们了解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地形图的分类包括自然地形图和社会经济地形图等,它们分别展示了不同的地形特征和地理信息。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2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2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拓展阅读:郭守敬是第一个提出海拔高度概念的人(二)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1.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依次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在等高线上标有海拔数值,如100米、200米。

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小组合作1:给“土豆山”画等高线!步骤一:准备半个土豆,想象它是一座山;步骤二:量出土豆的高度,把这一高度平均分成三份,并在土豆表面画上线,再沿着这三圈线把土豆切成百度(高度)相同的三线;步骤三:将土豆摞起来,周一根废弃的筷子沾上墨水,从“土豆山”的最高处,垂直向下插到底;步骤四:筷子穿过土豆会在纸上留下一个黑点,从“土豆山”的最高处开始,在土豆侧面画一条标记线,并在纸上也画上标记。

小组合作2:画出属于自己的等高线!(三)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展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分析特征:米,乙地海拔为 354 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 317 米。

畅所欲言: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郭守敬的其他事迹。

读图析图:找出图中标有海拔高度的等高线观看视频,阅读思与学,了解等高线是如何绘制的动手操作:感悟等高线地形图的画法脑洞大开:读图分析: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曲线;同一条等闭合曲线;同线等高;同图等距;不相交、不重叠(四)等高线地形图的辨识(1)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密集,说明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较缓。

(2)识别地形部位小组合作: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山峰、山谷山脊、鞍部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并分析特征。

规律总结:高谷低脊、重叠为崖活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形部位(1)识别图中① - ⑦表示的地形部位。

(2)比较图中④和⑥的坡度差异。

(五)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学以致用:结合实例,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适合建水库和大坝的地方;选择丙丁两村修路和正确路线;从⑤、⑥线路中选择出向乙村引水的正确路线;还有攀岩、登山、漂流和宿营的最佳地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简短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判读地形图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地形图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判读原理。
过程:
讲解地形图的定义,包括等高线、比例尺、方向标等主要组成元素。
使用PPT上的图表或示意图,详细介绍地形图的组成部分和功能。
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形图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5. 教学手段:PPT演示、分组合作、实地观察、模拟练习、互动问答。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地形图判读的兴趣,激发其探索地理空间的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地形图是什么吗?它与我们探索自然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地形图的图片和实际应用的案例,让学生初步感受地形图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地形图相关的实际场景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场景中的地形图判读方法、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地形图判读的认识和理解。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硬件资源:地形图、地球仪、多媒体教学设备。
2. 软件资源: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教学课件、地形图判读教学视频。
3. 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用于发布预习资料、课后作业等。
4. 信息化资源:电子版教材、在线地形图资源、虚拟现实(VR)地形体验。

【备好课】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1.4地形图的判读 教案

【备好课】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1.4地形图的判读 教案

课题:1.4地形图的判读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阅读和使用等高线地形图,学会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并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五种山体部位。

2.在分层设色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3.通过动手绘制地形剖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了解山地不同部位对生产与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等高线地形图上山体部位的识别难点:山体部位的识别、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地表的高低起伏要如何表现在平面上呢?二、新课讲授:(一)、等高线地形图1.什么是地形图?地形图是表示地面起伏和地理位置等事物的地图,是用测量仪器把实际高度测量出来,并用特定的方法按一定比例缩绘而成。

它是地面上地形和地物位置实际情况的反映。

平面地形图又分为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过渡: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山脚下,一位藏族老人对他的孙子说:“这是我见到的最高的山峰,它至少有4000米。

”“不对,爷爷说的不对,书上说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86米。

”2.中国高程的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位于山东省青岛市东海中路银海大世界内,是中国唯一的水准零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作为中国唯一的海拔地理性标志正式写入全国中小学地理教科书。

3.海拔与相对高度海拔(即绝对高度):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甲的海拔:1500米,乙的海拔:500米,甲与乙相对高度:1000米。

视频:《珠峰测量》4.等高线定义:在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将多条等高线按一定比例缩小后投影到平面上,就可以绘制出等高线地形图。

观看动画,观察等高线绘制过程等高线特点:①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

②等高距全图一致:在同一张等高线地形图中,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相等。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精品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并不是要求只认识山地的这三个部位,鞍部和陡崖也是等高线地形图中常见的地形部位,尤其是鞍部,尽管容易识别,若不给学生指明,常常被看成山谷。

山峰、鞍部、陡崖比较容易识别,山谷和山脊的区分则相对较难,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做到立体与平面之间的思维转换,是学习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是“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的基础,是学习的重点。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是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学习的重要成果展现,又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基础。

所以,本节课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资料,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某一点的海拔,并准确计算出两地的相对高度;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并判断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3、综合景观图,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类型。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让同学直观理解相对高度与海拔的概念;2、通过观看微课与自绘图,着重理解学习理解等高线地形图上常见的地形部位;3、通过活动实践,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2、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4、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1、多媒体课件;2、视频。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设计初一优秀公开课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设计初一优秀公开课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提出问题:什么是等高线地形图?我们该怎样从图中获取信息呢?2. 基础认知——海拔和相对高度通过图中数据认识海拔和相对高度。

补充对海拔的认识材料:你爬过山吗?你认识山体中的这)你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找出山顶、山脊、(1)找一找,写一些(2)观察总结山峰的特征:等高线闭合,地势中间高四周低,用“ ”表示。

(3 )发现山脊的特征: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地势中间高,两侧低(4 )发现山谷的特征:等高线最弯处向高处凸出地势中间低,两侧高(5 )发现陡崖的特征:多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并呈锯齿状中间部分。

(6)认识鞍部6.观察总结:6.引导学生通过读图练习,总结山体部位特征:结合等高线地形图,找到 A、B、C、D、E 分别代表的山地部位,并从图中分析其等高线特征。

加强跟踪练习,并能养成随时总结的学习意识活动二:认识分层设色地形图1.展示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

2.引导学生思考:等高线地形图可以根据等高线判断高度,那么分层设色图呢?总结一般规律是: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原、山地、丘陵;褐色表示高山;1.观察并说出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定义: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 海洋则着上深浅不同的蓝色),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表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2.观察交流:可以通过地面不同的颜色来判断地面的高低。

对比两种地图,建立两种地图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白色表示雪线以上。

3.出示中国的内蒙古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华北平原、塔里木盆地、东南丘陵等地形,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上五种地形。

4.出示地形图,引导学生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找出主要的地形吗?5.提出问题:五种地形类型有什么特征?山地:海拔在 500 米以上,具有耸立山峰,陡峭山坡。

丘陵:海拔在 500 米以下,地势起伏相对较大。

高原:海拔在 500 米以上,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地图的基本知识后,进一步对地图进行深入学习的课程。

本节内容通过讲解地形图的判读,使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并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地图,对地图有初步的认识,但仅限于简单的地图识别和方向判断。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地理知识体系尚未完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培养学生在地形图上判读地形、方向、高程等要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难点:在地形图上判断方向、高程等要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掌握地形图判读的方法。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样本,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平面地形图等。

2.准备与地形图相关的实际案例,如登山、旅游等。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如等高线、地标、比例尺等,并解释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观察地形图,尝试判断地形、方向、高程等要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在操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总结,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人教版地理七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一、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使学生理解地形图中对于“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差别并引出绝对高度的观点;让学生理解“等高线” “等深线”的观点并联适合合练习以加深其印象。

过程与方法:经过学生的读图,剖析、整理资料,使学生掌握认识地形图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思路。

感情态度价值观(法制浸透):经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质生活相联系,使其懂得学习地理知识一定有科学的方法和谨慎。

南极合约:南极是地球上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干净大陆,储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信息。

南极科考在地球环境天气、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项科学领域据有重要地位;南极是地球的共同财产,其储藏的丰富资源和能源,对于科考国拥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南极科考领域的不停纵深发展,对于实现社会可连续发展,激励民族精神,展现国家综合实力拥有重要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二、教课要点、难点教课要点:海拔和相对高度定义教课难点:分层设色图的理解三、教法与学法教法:解说法,图表展现法学法:分组议论研究四、课时安排: 1 课时五、教课策略:经过学生的读图,剖析、整理资料,使学生掌握认识地形图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思路。

六、教课过程教课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同我们生活的土地上,收藏着无数漂亮而奇特的天然艺术作品。

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秀的高峰,有高低起伏的创建情形,导丘陵,也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高原,这是物产丰富入新课的盆地同学们,方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画面,有高峰、有低地。

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襟四面八方的地图,倒是平面的。

她是如何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动脑思虑,如何表锻炼学生思虑组织表示,议论讲话。

达能力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展现目标1、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观点2、等高线的观点及等高线地图的判读方法3、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观点及判读方法3、地形剖面图的观点及绘制方法提出问题,学生自学1、海拔和相对高度有何差别?2 、什么是等高线,有何特色?3 、如安在地形图中表示出山脊山谷和山顶。

1.4地形图的判读 第1课时 教案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1.4地形图的判读 第1课时 教案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1.4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能正确辨别和运用海拔和相对高度。

2.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正确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高度、地形坡度、山体的不同部位等;尝试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辨别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各种地形。

4.了解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教学重点】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体的不同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3.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基本的地形类型。

【教学难点】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教学过程:(一)导入:山区旅游美图欣赏1、教师提问:“同学们喜欢到山区旅游吗?”,展示山区旅游拍摄的精美照片。

(提示:同学们在观看图片的时候注意“蓝色”字体所标注的有哪些山体部位?初步认识山体部位的外貌特点)2、大山的磅礴和壮美总是让人流连忘返,大山深处总是让人无限的向往,现在社会上就有这么一群人,喜欢到大山深处去探险,被人们称为“驴友”,导出“迷路的驴友”的救援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山区旅游的景观照片,初步了解五种山体的部位及外貌特点,通过设计“迷路的驴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爱心。

(二)补全救援图——技能一认识高度、等高线1、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定义及应用。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叫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观看视频“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加深对等高线、等高距、等高线地形图的直观认识。

3、运用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补全救援图。

4、课堂练习: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5、课堂小结(三)走进搜救山——技能二识别山体部位1、在图片中认识山体的五个部位:山峰、鞍部、山脊、山谷、陡崖2、应用各组事先准备的山体模型,在模型上再次认识山体的五个部位,加深对山体五个部位的直观认识。

3、进山搜救线路1和2的选择,总结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地形图的判读》,属于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能够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地势等信息,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为学习地理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但地形图的判读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等活动,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能够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地势等信息。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提高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地理实践能力,使学生认识地形图在地理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

2.难点: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地势等信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地形图案例,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操作地形图的判读,提高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形图、地图册等。

2.学具:笔记本、笔、地形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地形图应用场景,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形图,使学生对地形图有直观的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发现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如等高线、陡缓坡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地形图判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课程。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来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等信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地形图的判读能力较弱,对地形图的构成和表示方法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熟练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表示方法,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来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等信息。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表示方法,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2.难点:地形图判读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学会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地形图,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3.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样本,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不同类型的地形图。

2.准备与地形图相关的案例资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地形图,让学生对地形图有直观的认识,引发学生对地形图判读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表示方法,如等高线、地形符号等,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地形图判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判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结合案例资料,运用地形图判读方法,分析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如海拔、坡度、地形等,培养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形图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空间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判读地形图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地形图符号的理解、海拔和坡度的计算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提高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学会正确使用地形图;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及其表示方法;2.难点: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形图分析问题;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形图,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相关素材,如地形图、实际案例等;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3.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判读方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际案例,如登山、探险等活动,引入地形图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如海拔、坡度、地形等,并讲解这些要素的表示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会运用地形图分析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个典型地形图,让学生独立判读,并讲解判断过程。

教师点评学生的判读结果,总结判读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一章第四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运用能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图的构成、地形图的符号、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形图,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地形图的判读方面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运用地形图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

2.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

2.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对地形图的理解。

3.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相关资料,如地形图、地形图符号说明等。

2.准备案例地图,用于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4.准备小组合作任务,如地形图判读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图是什么地图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如等高线、陡缓坡、山顶、山脊等。

通过PPT展示地形图符号的图例,让学生了解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分发地形图和相关资料,让学生独立完成地形图的判读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小组内互相交换练习题,互相检查判读结果。

教师选取部分小组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巩固学生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掌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应用相对高度和海拔来表示物体的高度。

2.理解等高线的含义和特点,能够正确判读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

3.能够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指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的特征。

4.了解地形剖面图的绘制,理解其表示地面起伏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等高线的含义和特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导入新课]同学们,请回忆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学生回答)对,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构成一幅地图的三大要素,也是我们阅读、运用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今天我们就用这把“钥匙”打开地形图,去认识和辨别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地形。

板书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悬念设问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米高,为什么一座山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值呢?这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量得到的呢?板书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电脑展示课本P24图1.34“海拔的计算”,让学生观察对甲、乙两地高度的测量方法,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

说明提问甲地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500米,这叫做甲地的海拔高度。

那么,乙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呢?电脑展示鼠标点击乙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得出乙地的海拔高度为500米。

提出问题从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电脑展示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乙地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分析回答。

说明提问甲地相对于乙地1000米的垂直距离,这就是甲地相对于乙地的相对高度。

那么,图中1500米、500米表示的是海拔、1000米表示的是相对高度,请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分别应该如何表述?讨论小结教师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比较后进行小结板书。

①三个高度的共同点都指的是垂直距离。

②1500米和500米都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故叫做海拔或绝对高度,表述为:甲地海拔1500米,乙地海拔500米。

而1000米则是甲地高出乙地的垂直距离,故叫做相对高度,即甲地比乙地高1000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2.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

2.能够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

3.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2.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准备】
地图册、等高线地形模型、课本上的相应插图
【教学方法】
比较法、读图法、活动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板书)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激趣]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

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常用地形图来表示。

一、地形图的判读
[启思]学生阅读课本图1.34,观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两个数据?它们的单位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活动]
(要求)独立思考
(学生活动)
(师生活动)
(小结)甲点以海平面为标准计算为1500米,这叫海拔。

甲点以乙点为标准计算为1000米,这叫相对高度。

无论计算海拔还是相对高度都必须用垂直距离;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是米。

(板书)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①海拔
②相对高度
[巧练]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8米,可是在青藏高原上的人说珠穆朗玛峰高4000多米,请你解释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启思]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绘制等高线来表示的。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1.35“等高线示意图”,你能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吗?海洋中的等深线也是同样的绘制方法吗?
[活动]
(要求)小组合作讨论
(学生活动)
(师生活动)
(小结)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各个地面的海拔,把它们填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每条等高线上,都标有高度,单位是米。

等深线的绘制方法一样,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得到等深线。

(板书)2.等高线地形图
[启思]出示等高线地形模型,学生观察,①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判断各地的高低呢?
②观察等高线地形模型,左右两个山坡哪个坡陡?哪个坡缓?与等高线的疏密分布情况有什么关系?
③结合课本图1.36“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观察等高线形状和山地实体形态的差别,你能总结出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这些地形的方法吗?[活动]
(要求)前两个问题独立思考,第三个问题小组讨论。

(学生活动)
(师生活动)
(小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不仅可以判断各地点的高低,而且可以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坡度的陡缓以及根据等高线的形态识别山地的不同部位。

(板书)①判读地势高低
②识别坡度陡缓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③识别地形部位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巧练]出示等高线地形模型,让学生判断要从A、B两个地点爬到山顶,从哪个地点容易?说出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激趣]比较一下课本图 1.42的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图1.30的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

)对了,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板书)3.分层设色地形图
[启思]①等高线地形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判断地势的高低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阅读1.42,说出图中各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的海拔高度,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其着色有什么规律?
③对照分层设色地形图和五种地形景观图,试找出它们高度和地面起伏程度的区别。

(完成课本28页“活动题”)
[活动]
(要求)小组合作讨论
(学生活动)
(师生活动)
(小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只要读出各地面点的海拔,就可以知道地面上哪里高,哪里低;而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出来的,地面上各
地点的海拔高低,是用不同颜色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情况。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一般着色规律是: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浅绿色表示盆地;浅黄色表示丘陵;深黄色表示高原;棕黄色表示山地;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

[激趣]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阅读地图。

那有没有一种更直观的图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地势的高低起伏呢?当然有,那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地形剖面图。

(板书)4.地形剖面图
[启思]①怎样得到地形剖面图?
②观察课本28页图1.43已绘制部分,你能把下面的地形剖面图补充完整吗?
③地形剖面图与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比较有什么优势?
[活动]
(要求)同桌合作或小组交流完成。

(学生活动)
(师生活动)
(小结)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巧练]
(梳理知识)请你总结本堂课学习的内容,由各小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一名代表总结本堂课学习内容。

(课外作业)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巴,制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模型。

【板书设计】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①海拔
②相对高度
2.等高线地形图
①判读地势高低
②识别坡度陡缓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③识别地形部位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3.分层设色地形图
4.地形剖面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