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的兴盛

合集下载

七年级-统编版-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七年级-统编版-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朝棉纺织业突破了以江南为中心的局限, 华北成为重要的棉织业地区。
◎清朝织布图
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 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 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 500家,织工超过50 000人。
手工工场 特点:分工合作、规模大、雇佣关系
三、人口的增长
(一)原因和表现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 乱,造成人口锐减。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 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 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宋朝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以苏州、湖州 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农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地;“湖广熟, 天下足”反映了清朝时期农业的发展,湖南、湖北地区粮食产量迅速提 高,也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基地,表明清朝前期我国高产农业区域不断 扩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朝时期农业的发展。
唐宋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 南移,江南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 枢纽。经过数百年的人口迁移与持续 开发之后,人多地少、耕地紧张,成 了明代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大问题。 江南地区也是一个重赋的地区。所以 农民就要通过减少耕地转种植经济作 物来寻找出路。
清朝建立之初社会发展状况如何?为何会出现这种现状?
田地荒芜,人口减少。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二)恢复的原因
(1)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 巩固和发展,政治和政权稳定。
(2)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 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 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 了基础。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优秀习题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优秀习题课件
海上丝绸之路。目的:增加粮食产量。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 “湖广熟,天下足”。 材料三 (右图)
(1)材料一中的谚语出现于何时?它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
①宋朝;②苏州、湖州成为天下的粮仓,经济重心完 成了南移。
(2)阅读材料二,“湖广熟,天下足”出现于何时?导致“湖广 熟,天下足”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9. 影视作品折射出历史的冰山一角。《胡雪岩》 《乔家大院》是
两部以明清著名的商帮为背景的电视剧。这两个著名商帮来自( B )
A.浙江 广东
B.安徽 山西
C.山西 江苏
D.广东 福建
10.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如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
世”等,清朝前期出现了( C )
二、综合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乾隆皇帝与各级地方政府,开始推广美洲作物,玉 米、番薯是主要的品种。乾隆五十年,皇帝意识到“番薯既可充 食,兼能耐旱,必使民间共知其利,广为栽种,接济民食,亦属 备荒之一法”。
(1)材料一中图一所描绘的是今天的哪座城市?体现了这座城 市哪一行业的繁荣景象?
人口急剧增加,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提高粮食产量, 开始推广种植高产粮食作物等。
1.(2020·广东)1750 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 75%来自于田赋,而
到清末田赋所占比重降至 3%,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D )
A.赔款大量增加
B.大片领土丧失
C.农业全面衰退
D.经济结构变动
2.(2020·湖南衡阳)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 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 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生计的主要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案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通过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了解这一时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与带来的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索清朝前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之间的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盛世滋生图》等内容)【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盛世滋生图》局部。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内容,提取反映盛世景象的相关信息。

师:盛世的局面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清前期,经过了三位皇帝的共同努力。

(出示康熙、雍正、乾隆像)。

在他们的励精图治下,清朝国家统一、人丁兴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中国进入了长达百余年的“康雍乾盛世”,简称“康乾盛世”。

出示:谢和耐《中国社会史》::“中国18世纪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这应归功于其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

它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诸民族的首位。

”引出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二、讲授新课(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出示:提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追问: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面对这种状况,你会如何做?学生: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发展经济,发展农业…师: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并把农业发展作为国之大计。

说到农业,中国历朝历代帝王都很重视农业发展,并把农业作为国之根本。

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感受一下农业的重要性。

2、出示:“江山社稷”。

社稷坛图片。

教师:古代帝王长把国家称为“江山社稷”,哪位同学了解社稷二字的含义呢?总结: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代帝王每年都会去社稷坛这类地方进行祭拜,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
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 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 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 有很大的发展。
时空观念
手工业工场的发展 当时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任务三:观察图片结合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这种手工生产和传统的家庭手工生产有 何不同? 这些劳动者和经营者是什么关系?
时空观念
苏 《盛世滋生图》局部

水韵苏州
乾隆时期的苏州已拥有 “十万烟火”财富“甲 于天下”,有的地段 “地值寸金” 。
商业发展的表现
(4)在商业活动中,形 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 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
进行商业活动。
例子
史料实证
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 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
等。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
导入新课
清朝初期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如何巩固并发展的?
平定噶尔丹叛乱 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 欢迎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雅克萨之战 《尼布楚条约》
册封达赖、班禅 设驻藏大臣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通过金瓶掣签
清朝
郑成功收复台湾 设台湾府,隶属福建。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史料实证
②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人口三分之一。
下图是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
人 清初 1400万

乾隆末年 3亿

咸丰 4亿三千万

带来的问题 ①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突出。
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变化
时间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
人 顺治十八年(1661年)
6.88亩
康熙六十年(1721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 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71年)?
时间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2016
人口数 5.5
6.6 8.3 9.8 11.4 12.6 13.4 13.8
(亿)
10 年 增 加 数 量 1.1 1.7 1.5 1.6 1.2 0.8 0.4
湖北的汉口镇
在明朝中期才
据载,乾隆时期已拥有“十万烟火”,“富甲天下” 苏州码头停靠着无数运粮的漕船
发展起来,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①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清朝时已成为
清代晋商商铺和住宅代表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人烟数十里
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据载,乾隆时期已拥有“十万烟火”,“富甲天下”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 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 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 推动的作用。
人口的增长
明朝鼎盛时期:1亿多。
明末经济衰败 连年战乱 明末人口锐减。
清初统治者措施 康熙时:1.5亿,乾隆末年:3亿
经济发展,国力 增强,社会安定
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4.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把一空间命名为 “集市社会”,它犹如一个蜂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 镇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 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
的生活单元。这种“集市社会”反映了( B )
A.自然经济结构的封闭和紧密 B.城镇在农村生活中的纽带作用 C.地方自治模式在中国的普及 D.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日益加强

部编版-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PPT课件

部编版-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PPT课件
第11页
盛泽镇 汉口镇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人烟数千里,贾户数千家”
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必 去之地就是苏州。
乾隆时期苏州,据载“十
万烟火”,财富“甲于天
下”“地值寸金”
第12页
盛名称 人员
主要商业活动
特点
晋商 徽商
山西 商人 组成
江南 徽州 府商

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 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 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
第17页
几乎全部亚洲、欧洲、美洲主要国家 和地域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贸易关 系。这里拥有通往欧洲、拉美、南亚、 东洋和大洋洲环球贸易航线。
康熙二十五年(1686)在西关今文化公园至海珠
南路一带设置专营对外贸易事宜十三行。
第2页
第3页
一、农业恢复和发展
自主探究:书本P96,归纳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背景和原因。
第16页
本课小结
清 农业生产恢

复和发展


社 手工业和商
会 业发展



展 人口增加
原因: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提升 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推进商品经济发展
手工业:出现比较成熟手工业工场
商业:商业发达 原因:清前期统治者采取恢复社会经济办法
带来问题: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压力增大; 影响经济连续发展。
(2)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等大河和大运河 。 (3)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 (4)经济作物种植有较大发展,品种增加,种植面积不停扩大 。
第8页
农业生产恢复发展,对清朝 有何影响?
①农业生产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繁荣。 ②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发展 起 到了推进作用。 ③为清朝前期兴盛奠定了基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共22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共22张PPT)

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课堂探究:
下图是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口增长的原因。 提示: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 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 量有了很大增长。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人口的增长产生 了哪些消极影响?
提示:人地矛盾尖锐,水土流失严重,造 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商业的发展的概况:清朝Biblioteka 期的商业很发达。商业发达的表现
1、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 分兴盛。 2、形成商业网: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 全国性市场 3、一些农村地区发展成工商业市镇
4、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 工商业非常繁荣
5、形成大商帮(如:晋商、徽作商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

经济发展,国力 增强,社会安定
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边 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 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 打坝,填塞日多”。
原因: 人口增长过快,耕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课堂小结
原因: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清 农业生产 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提高
朝 前
的恢复和 发展
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期 社 会 经
手工业和 商业的发 展
手工业: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商业:商业发达
济 的 发
原因:清前期统治者采取的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人口的增长 带来的问题: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压力增大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16张PPT)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16张PPT)

材料一:(河南)自明季以来,兵火相仍,郡邑丘墟,土田荆棘,户口
耗减……
——(顺治年间)《河南通志》
2.原因:
康熙:盛世 滋生人丁, 永不加赋。
雍正:农为 天下之本务, 而工贾皆其 末也。
乾隆:而爱 民之道,莫 要于重农桑。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作用:农业生产的到恢复并有了较大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清 朝
经济发展
农业 表现:耕 地 面 积 扩 大 ; 兴 修 水 利 ; 粮 食 产 量 提 高
经济作物品种与种植面积增加

意义:① 有 利 于 社 会 稳 定 和 繁 荣






②促进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手工业:手 工 工 场 发 展 商业:各 级 商 业 市 场 繁 荣 、 大 城 市 繁 荣 ; 商 帮 发 展
表现
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②大力兴修水利; ③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④经济作物品种与种植面积增加
①利于社会稳定和繁荣
②促进手工业和城镇 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手工业
1.表现: ①传统手工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清紫色云龙杂宝纹妆 粉彩九桃纹过枝盘 紫地珐琅彩折 花绸单蟒袍—云锦 (清雍正年间) 枝莲纹瓶
材料二: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材料三:吴江盛泽镇“以棉绫为业,商贾贩缯(丝织品),远近幅集(聚集)。”
根据材料分析手工业工场的特点。
手工 工场 特点
①人数多、规模大 ②分工合作 ③面向市场,雇佣关系

雇佣关系,标志着
场 手
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导学案(有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导学案(有答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标要求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事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理解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相关知识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史事》《耕织图》(局部)、《清代纺织图》和观看《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视频资料||,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感受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通过问题探究||,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了解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康乾盛世的关系||,培养学生从经济角度(生产力)入手分析新的社会现象(生产关系)的能力||。

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和作用||。

难点:晋商徽商||。

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视频||。

师:清朝对当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人口迅速增长是重要表现||。

中国人口曾经在北宋超过1亿||,之后到明朝晚期又达到1亿至2亿之间||。

明末清初||,中国人口又一次的急速下降||。

经历康乾盛世||,清朝人口的增长一反中国人口过去的波浪式增长型态||,呈现斜线上升||,人口数量也达到了封建社会的最高峰||。

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背景:明末清初的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大破坏||,人口锐减与经济凋敝||。

明末人口为一亿||,到清世祖(顺治皇帝)时全国人口只剩下1400万人了||,锐减了80%多||,损失人口8000多万||。

2、原因:(1)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

【历史课件】七年级历史下第19课清朝前期的兴盛(川教版)

【历史课件】七年级历史下第19课清朝前期的兴盛(川教版)
1735~1795在位
清 朝 前 期 的 兴 盛
农业、手工 业的发展 商业的繁荣 人口的增长 康乾盛世
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高产作物普遍种植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南京成为新丝织业中心
集市贸易快速发展、城镇集市繁盛 天下四聚
社会稳定、农业发展
耕地扩展、永不加赋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社会稳定时间长 盛世景象
五彩侍女婴戏 图罐 紫 (地 清珐 康琅 彩 熙折 年枝 间莲 ) 纹 瓶
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 (康熙年间)
粉彩九桃纹过枝盘 (清雍正年间)
农业、手工业进步 推动商业繁荣
清代节日集市
姑苏繁华图
二、人口的增长
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01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第19课 清朝前期的兴盛
本课知识要点
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 二、人口的增长 三、康乾盛世
阅读课文P106---P110页内容,理清知识结构,勾划 重点知识点,完成练习册中【知识结构】相关填空。
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
阅读教材106—108页,找出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繁荣 的具体表现。 水稻产量提高 农 业 甘薯和玉米普遍推广和种植 棉花、烟草、甘蔗种植更加广泛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三、康乾盛世
阅读教材110页,转告古代史上最后一个盛世是怎样形成的?
清朝康熙至乾隆时期,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 展,国家巩固,社会相对稳定,一派“盛世”景 象,史称“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
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个盛世
清圣祖玄烨康熙帝
1662~1722在位
清世宗胤禛雍正帝
1722~1735在位
清高宗弘历乾隆帝

初中历史2019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梳理

初中历史2019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梳理

2019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梳理知识梳理知识点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原因(1)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2)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

相关链接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它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都被誉为盛世繁荣阶段。

2.表现(1)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得到了开发。

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2)兴修水利:①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

②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3)粮食种植: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4)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大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3.影响(1)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3)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手工业的发展(1)概况: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2)手工工场:①特点: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②典例: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思维拓展清朝手工工场的特点、实质及生产过程。

(1)特点:以生产商品为目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2)实质: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优秀教案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优秀教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学习要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

2.学习提示:了解经济发展为清代前期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教学目标】1.阅读教材,地图册等资料,归纳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和人口增长的基本史实,了解感受清朝前期的兴盛。

2.结合《清代纺织图》《盛世滋生图》等图文资料,探究清朝经济与前代相比的发展表现。

3.通过问题探究,分析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认识经济发展为清代前期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并通过中外对比,感受发展中的隐忧,认识多角度看历史的重要性。

【重难点】重点: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表现难点:1.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对手工工场,商帮等专有名词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出示图片)《中国春运》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统计图。

设问)看了这张图片,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过渡)但这不是中国人口数量占世界比例最高时期、(出示资料)我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个时期,在一个半世纪里人口增长了6倍多,人口总数达到3亿,占到世界1/3。

(设问)这是什么时期?生:……师:清朝前期指1636年--1840年,尤其是康雍乾三朝。

那时,清朝策马中原,一统江山;前期统治者,长袖善舞,在政治,军事,民族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而这一切的重要基石就是经济大发展。

人口快速增长就是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写照。

那么清朝经济到底怎样呢?(出示课题)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明确目标】师:我们通常从哪些角度了解一个朝代的经济发展状况?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师:今天我们增加一个角度人口的增长。

三、【学习过程】1.【梳理基础知识,掌握基本史实】师:同学们认真读书,归纳整理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表现,注意抓住关键词来描述史实。

生:分组发言。

【知识提纲】农业发展表现: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②水利设施较前代更加完善;③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湖广熟,天下足”;④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第19课清朝前期的兴盛教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的兴盛教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的兴盛教案第19课清朝前期的兴盛【教学⽬标】1、知识与能⼒了解清朝前期经济繁荣,简述“康乾盛世”时期经济发展的史实,培养学⽣辩证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2、过程与⽅法学习“康乾盛世”局⾯形成的有关史实,认识这⼀局⾯的出现是当时统⼀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结果,进⼀步理解国家的统⼀、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通过资料补充、合作探究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延伸。

【教学重点】“康乾盛世”【教学难点】“康乾盛世”的原因【教学⽅法】本课时所使⽤的教学⽅法有:讲述法、讨论法等。

学习⽅法有:学⽣分组探究法、⾃主学习法等。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新课:清朝前期,我国的农业⽣产得到进⼀步发展。

随着农业的发展,⼿⼯业、商业取得了长⾜的进步。

经济的全⾯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促使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个盛世局⾯的形成。

让我们⼀起去了解清朝当时兴盛的情景吧。

⼀、农业、⼿⼯业的发展教师:1、想想清朝前期耕地⾯积⼤幅度增加的史实给我们怎样的启⽰?学⽣:清朝前期,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系列措施发展农业⽣产。

教师:2、说说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学⽣:清朝前期,⽔稻等粮⾷产量显著提⾼。

⾼产作物,特别是⽢薯和⽟⽶普遍推⼴和种植,成为我国南北⽅⼴⼤劳动⼈民的主要粮⾷。

棉花、烟草、⽢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更加⼴泛。

教师:3、说说清朝前期⼿⼯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学⽣:(1)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2)丝织业发展(3)棉织业发展(4)矿冶业、采煤业、造纸业等也得到了发展。

⼆、商业的繁荣教师:1、说说清朝前期商业繁荣的情况。

学⽣:在农村,集市贸易快速发展。

在城镇,不仅有各种各样的集市,还有林⽴的店铺,商品种类繁多,交易活跃。

北京、汉⼝、苏州、佛⼭是清朝前期的四⼤商业城市,号称“天下四聚”。

教师:2、看看图中的商业繁荣的情景。

第19课 清朝前期的兴盛

第19课 清朝前期的兴盛
第七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第19课 清朝前期的兴盛
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1.原因
①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巩固政 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农 业生产,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 ②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
①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既是原因பைடு நூலகம்是表现) ②水稻等粮食作物产量明显提高: 精耕细作、培育良种、推广水稻种植技术 ③高产作物的普遍推广和种植:玉米和甘薯——劳动人民的主粮
姑苏繁华图
三、人口的增长
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01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 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1.原因:①国力强盛,社会稳定; ②耕地面积扩大,高产农作物的广泛种植; ③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政策。 2.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影响
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影响
积极: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
[bì ] 缨 络 纹 贲

珐琅彩:西洋油画技法,融会中西,皇宫专用
五彩瓷器色调强烈,富丽堂皇
二、商业的繁荣
1.原因 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陆路和水运发达。 2.表现 ①在农村,集市贸易快速发展 ②在城镇,集市众多,店铺林立,商品繁多,交易活跃。 ③形成了一些大的商邦,比如:晋商和徽商。 ④北京、汉口、苏州、佛山号称“天下四聚”
2.表现
(二)手工业的发展
①生产工具改进②生产技术提高③生产规模扩大④分工更加细密 制瓷中心景德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工艺水平也有了新的突破。 南京成为新兴的丝织业中心 青 花 松江、无锡等地的棉布畅销各地 江 宁 织 巴 “ 造 壶 买 府 ( 不 ( 青 康 龙 尽 康纹花 熙 袍 松 熙棒松 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 年 织 年槌鼠 江 间 (康熙年间) 间瓶葡 ) 造 布 景德镇的制瓷业 ) 萄 ” 五彩加金凸雕博古棒槌瓶 五彩侍女婴戏图罐 青花瓷画面清晰干净,色彩翠蓝光艳,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号称“天下四聚”。 4.清政府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__________________”等政策,人口迅速
增长。
探究 一
农业、手工 业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1.背景
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顺治、康熙、雍正诸位帝王,都十 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农业
思考:清朝前期普遍推广和种植的高产作物有哪些?
消极: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 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 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探究 四
康乾盛世
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1684——1795),经济得 到全面恢复与发展、国家巩固、社会稳定,史书 称为“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
商 人 群 体
徽商
徽商与晋商齐名,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 它是旧徽州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 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 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明嘉靖以降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一代代的徽州人靠贩运盐、茶、山货,经营文房四宝,走出一条日 后教科书上才有的贸易路线:东进苏杭无锡常,抢滩芜湖商道,掌 控长淮水运口,南达湘、蜀、云、贵、川,往来京、晋、冀、鲁、 豫间,远涉西北、东三省。最后,西进赣、湘,沿东南达闽、粤两 省,直至扬帆入海与日本进行贸易。此时的徽商达到鼎盛时期, “无徽不成商”开始叫遍天下。
2.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①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 突出。 ②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 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 降。
③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
发展。
分组讨论: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影响
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 销售市场。
“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每年都有游客
来观赏乔家大院的建筑,品味晋商文化,想象
晋商的富有。晋商的主要活动有哪些?与之匹 敌的商帮叫什么?
1 2 3 4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繁荣
人口的增长 康乾盛世
1.了解清朝初年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情况。
2.掌握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 3.知道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带来的问题。
苏州的丝,杭州的绸,南京云锦苏杭愁。
手工业发展的状况:
第一,生产工具的改进; 第二,生产技术提高; 第三,生产规模扩大; 第四,分工更细。
二、探究点:商业的繁荣 1.原因:
(1)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 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又进一步加快了农 产品的商品化,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2)清朝前期商业的繁荣与当时的时代 背景密不可分。(清军入关后,经济残破, 为了恢复经济,政府实行一些扶持商业发 展的政策。)
1.清朝时,得到普遍种植并成为我国南北方人民
主要粮食的高产作物有(
A.甘薯和小麦 B.甘薯和玉米 பைடு நூலகம்.玉米和棉花 D.玉米和甘蔗
) B
2.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人 口数量有了很大增长。全国人口发展到 3亿占当时世界总 人口的1/3是哪位皇帝在位时( D ) A.康熙 B.雍正 C.顺治 D.乾隆 解析: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 的1/3。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是指中国清代康熙年间对赋役 制度的改革措施。规定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数 为准,此后达到成丁年龄的,不再承担丁役。康 熙五十一年(1712)二月二十九日,康熙帝宣布将 丁银税额固定、不再增收的主张,准备命令各省 督抚将现行钱粮册内有名丁数永远作为定额,不 再增减。对以后新生人丁(即盛世滋生人丁)不征 钱粮;而丁银并不按丁计算,丁多人户也只交纳一 丁钱粮。
A.①②③ C.②①③
B.③①② D.②③①
6.清朝时出现的新兴丝织中心是 (C )
A.北京 B.苏州 C.南京 D.杭州
玉米
甘薯
玉米、甘薯普遍推广种植
北 美 洲
南 美 洲
原产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的路径
棉花、烟草、甘蔗等经济作物种植也更加广泛
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一.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和广泛种植 1.水稻等产量显著提高; 2.高产作物如甘薯、玉米等从海外引进后普遍推广 3.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甘蔗等的种植更加广 泛; 二.农业技术的进步 1.耕作技术的改进; 2.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 3.南方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在北方得以推广; 三.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姑苏繁华图
北京、汉口、苏州、佛山是清朝前期的四
大商业城市,号称“天下四聚”。
三、探究点:人口的增长
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01亿,乾隆末年, 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1.人口增长的原因: 1.国力强盛,社会稳定; 2.耕地面积扩大;
3.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
4.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5.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
乔家大院
商业的
繁荣 人口 的增 长
原因 问题
商业城市
农业 制瓷业 丝织业
农业、
手工业 的发展
课堂小结
农业、手工业 的发展
清 朝 前 期 的 兴 盛
商业的繁荣
人口的增长
康乾盛世
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 高产作物普遍种植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南京成为新丝织业中心 集市贸易快速发展 城镇集市繁盛 天下四聚 社会稳定 农业发展 耕地扩展 永不加赋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社会稳定时间长 盛世景象
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的 史实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第一,扩大耕地面积有利于农业的的发展,
如清朝前期存在着大量荒地,政府鼓励人们
大量开垦,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第二,过度扩大耕地面积会破坏生态平衡,
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具体表现:
(1)制瓷工艺水平有了新的突破; (2)南京成为新兴的丝织业中心; (3)矿冶业、采煤业、造纸业等也得到了发展。
祁县乔氏
【乔家大院】是清代赫赫有名 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 院,原名“在中堂”,乔家大 院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 共有6个大院,20个小院, 313间房屋,具有很高的建筑 美学和居住民俗研究价值,故 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 之说。
乔家的商业字号有200多处, 流动资金就有白银700-1000 万两,再加上各地房产,乔 家的资产相当于现在的八、 九十个亿。
2.表现 (1)农村集市、城镇集市繁荣,店铺林立,商品繁多; (2)北京、汉口、苏州、佛山号称“天下四聚”; (3)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比如:晋商和徽商。
晋商俗称“山西帮”,亦称“西商”、“山贾”。在漫长的 历史中,晋商以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皮、毛、木材、 旱烟等特产,进行长途贩运,设号销售,套换江南的丝、绸、 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 范围,形成了成为能与南方徽帮相抗衡的最有经营实力的北方 晋帮集团。晋商真正崛起于明代,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 已发展到鼎盛。特别是到清朝中叶,山西商人逐步适应金融业 汇兑业务的需要,由经营商业向金融业发展,咸同时期山西票 号几乎独占全国的汇兑业务,成为执全国金融牛耳的强大商业 金融资本集团。
1.清朝前期,水稻 _____等粮食产量显著提高。甘薯 _____和______ 玉米
普遍种植,成为我国南北方广大劳动人民的主要粮食。
2.制瓷中心景德镇 _______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工艺水平也有 南京 的丝织生产超过了苏州和杭州,成为新 了新突破。______ 兴的丝织业中心。 北京 、_____ 苏州 、佛山 3._____ _____是清朝前期的四大商业城 汉口 、_____
手工业
青花海水行龙瓷扁瓶
明朝青花盘
景德镇成为全国 制瓷业的中心 景德镇的青花瓷
云锦是丝绸中最高贵的一 种,有“寸锦寸金”之说。 云锦是明清皇帝御用物品。 明清皇帝在江宁(南京) 设置织造府。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 祖上3代4人在江宁织造府 任职长达65年之久。
南京的云锦
苏州(明代丝织中心)
南京(清代丝织中心)
3.清朝哪位皇帝在位时推行“滋生人丁,永不 加赋”政策?( A ) A.康熙帝 B.雍正帝 C.乾隆帝
D.道光帝
4.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 是(D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5.下列古代盛世局面出现时间的 先后顺序是( A)
①“贞观之治” ②“开元盛世” ③“康乾盛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