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文档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依照横行:电子层数同样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加从左到右排列纵行:最外层电子数同样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加从上向下排列2、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短周期〔第 1、 2、 3 周期〕周期: 7 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长周期〔第4、 5、6、 7 周期〕主族 7 个:Ⅰ A- ⅦA族: 16 个〔共 18 个纵行〕副族 7 个: IB- Ⅶ B过渡元素第Ⅷ族 1 个〔 3 个纵行〕零族〔 1 个〕稀有气体元素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同样,都为 1 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加,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失态〕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以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 1〕相似性:〔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4Li点燃Li 2O2Na点燃Na2O2 + O2+ O22 Na+2HO =2NaOH + H ↑2K+2HO =2KOH + H2↑2222R+2H2O = 2ROH+H2↑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 1 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响越来越简单②与水反响越来越强烈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以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 到 Cs 〕,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 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
因此从 Li 到 Cs 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二〕卤族元素: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同样,都为 7 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加,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递变性: 〔从F 2 到I 2〕〔1〕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 〔2〕密度逐渐增大; 〔B r 2 失态〕〔3〕单质的熔、沸点高升3、化学性质〔 1〕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响:X2 +H 2= 2HXF 2 Cl 2 Br 2 I 2卤素单质与 H 2 的强烈程度:依次增强 ;生成的氢化物的牢固性:依次增强〔HF 最牢固〕〔 2〕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响- -2NaBr +Cl 2 =2NaCl + Br 2氧化性:22; 复原性: Cl _____BrCl ________Br2NaI +Cl 2 = 2NaCl + I 2氧化性: Cl 2_______I 2;- -复原性: Cl _____I--2NaI +Br 2 = 2NaBr + I 222;复原性: Br ______I氧化性: Br _______I结论:F 2F - Cl 2 Cl - Br 2Br -I 2I -单质的氧化性:从下到上依次增强〔F 2 氧化性最强〕 ,对于阴离子的复原性:从上到下依次增强〔I -复原性最强〕结论: 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以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一、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1)核素的定义: A P X(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3)原子的构成: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二、元素周期律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
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金属性的递变规律(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篇:《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 7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 7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化学必修二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下载---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章化学能与热能第一节、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1能吸收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
量,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决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E>E,为放热反应。
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E<E,为吸热反应。
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2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2CO特殊:C+CO是吸热反应)。
2①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CaCO的分解等。
33△常见的吸热反应:2COC+CO②2③铵盐和碱的反应,Ba(OH)·8HO+NHCl=BaCl+2NH↑+10HO思考]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要加热,这种说法对234222[吗?点拔:不对。
如C+O=CO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22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
NHCl与Ba(OH)·8HO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224加热。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1、能源的分类: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如流水、风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下载---精品文档力、煤、石油、天然气等、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如电力、蒸汽等。
2、原电池(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①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做电极(或其中一种是非金属);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③两级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电极反应式:-=金属阳离子较活泼金属-ne-2+=Zn】Zn-2e【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 文本 --------------------- 方便更改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 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 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 个)原子核 注意: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 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 主族:ⅠA~ⅦA 共7个主族族 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2节《化学能与电能》知识点总结
第2节 化学能与电能一、能源的分类1.化学能间接转化为电能(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存在能量的损失)—比如火力发电 ①转化过程火力发电是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使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蒸汽以推动蒸汽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燃煤发电是从煤中的化学能开始的一系列能量转化过程.化学能−−→−燃烧热能−−→−蒸汽机械能−−→−发电机电能 ①转化原理燃烧(氧化还原反应)是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关键.因此燃烧一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必定有电子的转移,电子的转移引起化学键的重新组合,同时伴随着体系能量的变化. 拓展点1:火力发电的优缺点优点:①我国煤炭资源丰富①投资少,技术成熟,安全性能高缺点:①排出大量的能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CO 2以及导致酸雨的含硫氧化物,比如SO 2①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资源①能量转化率低①产生大量的废渣、废水.2.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不存在能量的损失)—原电池(将氧化还原反应所释放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2+会逐渐溶解,而由Zn失去的电子则由Zn片通过导线流向Cu片,因此Zn片上会带有大量的正电荷,Cu片上会带有大量的负电荷,而电解质溶液中含有阳离子(H+、Zn2+)以及阴离子(OH-、SO42-),由于正负电荷相互吸引,所以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会移向Cu片去中和Cu片上带负电荷的电子,阴离子则移向Zn片去中和Zn片上的正电荷,但是由于溶液中的H+得电子能力比Zn2+强,所以H+就移向Cu片去获得Cu片上由Zn片失去的电子而被还原为H原子,H 原子再结合成H分子即H2从Cu片上逸出,因此Cu片上有无色气泡产生.通过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并且指针偏向于Cu片这一边,可以得出该装置产生了电流(而电流的形成是因为电子发生了定向移动),并且电流移动的方向与电子移动的方向相反,所以电流是从Cu片流出,Zn片流进,即Cu片作为正极;Zn片作为负极.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总结归纳:①原电池中电流的流向:正极→负极①原电池中电子的流向:负极→导线→正极(注意:在该过程中,电子是永远都不会进入到电解质溶液中,因为电子只在金属内部运动并且电解质溶液中的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也不能在导线中通过)①原电池中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阳离子→正极阴离子→负极①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本质: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即将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形式释放.(所谓自发就是指该氧化还原反应不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即本身就能够自己发生)①原电池中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通常是电极材料或还原性气体失去电子被氧化,电子从负极流出;原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通常是溶液中的阳离子或O2等氧化剂得到电子被还原,电子流入正极.(2)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回路,反应要自发)①两极:正极和负极是两种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材料,包括由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材料构成的电极或者是由一种金属与一种非金属导体(如石墨)构成的电极,一般活泼性较强的金属作为负极.①一液(电解质溶液):包括酸、碱、盐溶液.①一回路(构成闭合的电路):即两电极由导线相连或直接接触以及两电极必须插入到同一种电解质溶液中或者分别插入到一般与电极材料相同的阳离子的两种盐溶液中,两盐溶液之间用盐桥相连形成闭合回路.比如以下装置:①氧化还原反应要自发:指电解质溶液至少要与作为负极的金属电极材料发生自发的氧化反应.(3)电极反应式①定义:原电池中的正极和负极所发生的反应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补充:复杂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如CH4碱性燃料电池负极反应式的书写:CH4+2O2+2OH-===CO2-3+3H2O……总反应式2O2+4H2O+8e-===8OH-……正极反应式CH4+10OH--8e-===7H2O+CO2-3……负极反应式注意: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必须遵守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要求,比如难溶物、弱电解质、气体等均应写成化学式形式.①注意电解质溶液对正、负极反应产物的影响.如果负极反应生成的阳离子能与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反应,则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应写入电极反应式中,例如Fe与Cu在NaOH溶液中形成原电池,负极反应式为:Fe+2e-+2OH-=Fe(OH)2.三、原电池的应用(1)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①原理:一般原电池中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作负极,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作正极.①应用:比如A、B两种金属用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后插入到稀H2SO4电解质溶液中,若A极溶解,B极有气泡产生,由此可判断A是负极,B是正极,活动性:A>B.(2)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①原理:在原电池中,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分别在两极进行,溶液中的粒子运动时相互间的干扰小,从而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①应用:比如实验室中用Zn和稀H2SO4制取H2时,通常滴入几滴CuSO4溶液,能够加快产生H2的速率.原因在于Zn 与置换出的Cu构成了原电池,加快了反应的进行.(3)防止金属被腐蚀(比如要保护一个铁闸,可用导线将其与一Zn块相连,使Zn作原电池的负极,铁闸作正极)补充:金属腐蚀①定义:指金属或合金与周围接触到的气体或液体发生化学反应,使金属失去电子变为阳离子而消耗的过程.②金属腐蚀的分类: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在金属腐蚀中,我们把直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不构成原电池的腐蚀称为化学腐蚀;而由不纯的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接触时形成的原电池反应而引起的腐蚀称为电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又分为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在潮湿的空气中,钢铁表面吸附一层薄薄的水膜,里面溶解了少量的O2、CO2等气体,含有少量的H+和OH-从而形成电解质溶液.A.当电解质溶液呈中性、弱碱性或弱酸性时,它跟钢铁里的Fe和少量的C形成了无数个微小的原电池,Fe作负极,C 作正极,因此钢铁发生吸氧腐蚀.电极反应式为:负极(Fe):2Fe-4e-=2Fe2+ 正极(C):O2+2H2O+4e-=4OH-总反应式为:2Fe+O2+2H2O=Fe(OH)2B.当电解质溶液的酸性较强时,钢铁则发生析氢腐蚀.电极反应式为:负极(Fe):Fe-2e-=Fe2+ 正极(C):2H++2e-=H2↑总反应式为:Fe+2H+=Fe2+ +H2↑(4)制作各种化学电源(比如制作干电池、铅蓄电池、新型高能电池等)(5)设计制作原电池①设计电路原电池的设计要满足构成原电池的四个条件:(a)由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由一种金属与其他导电的材料(非金属或某些氧化物)作为电极材料;(b)两个电极必须浸在电解质溶液中;(c)两个电极之间要用导线连接形成闭合回路;(d)有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②电极材料的选择电池的电极必须导电.电池中的负极必须能够与电解质溶液反应,容易失去电子,因此负极一般是活泼的金属材料.正极和负极之间只有产生电势差,电子才能定向移动,所以正极和负极一般不用同一种材料.③电解质溶液的选择电解质是使负极材料放电的物质.因此电解质溶液一般要能够与负极发生反应,或电解质溶液中溶解的其他物质与负极发生反应(如空气中的O2).但是如果两个半反应分别在两个容器中进行(中间连接盐桥),则左、右两个容器中的电解质溶液一般选择与电极材料相同的阳离子的盐溶液.比如Cu-Zn-硫酸盐原电池中,负极金属Zn浸泡在含有Zn2+的电解质溶液中.④设计示例拓展点2:原电池的正、负极的判断方法(1)根据组成原电池两电极的材料判断:一般是活泼性较强的金属作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作为正极.(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的方向判断:电流方向(在外电路)是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的流动方向是由负极流向正极.(3)根据原电池中电解质溶液内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方向判断:在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4)根据原电池两电极发生的反应类型判断:原电池的负极总是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其正极总是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5)根据电极质量的变化判断:原电池工作后,X极质量增加,说明溶液中的阳离子在X极(正极)放电,X极活动性弱;反之,X极质量减少,说明X极金属溶解,X极为负极,活动性强.(6)根据电池中的现象判断:若某电极上有气泡冒出,则是因为析出了H2,说明该电极为正极,活动性弱.上述判断方法可简记为:特别提醒:①在判断原电池正、负极时,不能只根据金属活泼性的相对强弱判断,有时还要考虑电解质溶液,比如Mg、Al和NaOH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由于Mg不与NaOH溶液反应,虽然金属性Mg>Al,但是在该条件下却是Al作负极.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正、负极.又比如说Fe、Cu在稀H2SO4溶液中,Fe作负极,Cu作正极;而Fe、Cu在浓HNO3溶液中,Fe作正极,Cu作负极.①原电池的负极材料可以参加反应,表现为电极溶解,但有的原电池(比如燃料电池)负极材料不参加反应;原电池的正极材料通常不参加反应.四、发展中的化学电源1.化学电源的分类2PbSOSO4放电充电锌银蓄电池的负极是锌,正极是Ag电极反应:O+H O+2e- =2Ag+2OH2Ag+Zn(OH)2Zn+Ag2O+H2O放电充电五、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是一种能连续地将燃料和氧化剂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化学电池.燃料电池的最大优点在于能量转化率高,可以持续使用,无噪音,不污染环境.燃料电池的电极本身不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只是一个催化转化元件.它工作时,燃料和氧化剂连续地由外部供给,在电极上不断地进行反应,生成物不断地被排出,于是电池就连续不断地提供电能.(1)氢氧燃料电池2H+O=2H O1)燃料电池正极反应式的书写因为燃料电池正极反应物一般是O2,即正极都是氧化剂—O2得到电子的还原反应,故正极反应的基础都是O2+4e-=2O2-,O2-的存在形式与燃料电池的电解质的状态以及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有着密切的联系.①电解质为酸性电解质溶液(如稀硫酸)在酸性环境中,O2-离子不能单独存在,可供O2-离子结合的微粒有H+离子和H2O,O2-离子优先结合H+离子生成H2O.这样在酸性电解质溶液中,正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①电解质为中性或碱性电解质溶液(如氯化钠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O 2-离子也不能单独存在,O 2-离子只能结合H 2O 生成OH -离子,故在中性或碱性电解质溶液中,正极反应式为O 2+2H 2O +4e -=4OH -.①电解质为熔融的碳酸盐(如Li 2CO 3和Na 2CO 3熔融盐混和物)在熔融的碳酸盐环境中,O 2-离子也不能单独存在,O 2-离子可结合CO 2生成CO 32-离子,则其正极反应式为O 2+2CO 2 +4e -=2CO 32-.①电解质为固体电解质(如固体氧化锆—氧化钇)该固体电解质在高温下可允许O 2-在其间通过,故其正极反应为O 2+4e -=2O 2-.2)燃料电池负极反应式的书写燃料电池负极反应物种类比较繁多,可为氢气、水煤气、甲烷、丁烷、甲醇、乙醇等可燃性物质.不同的可燃物有不同的书写方式,要想先写出负极反应式相当困难.一般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都是采用间接方法书写,即按上述要求先正确写出燃料电池的总反应式和正极反应式,然后在电子守恒的基础上用总反应式减去正极反应式即得负极反应式.比如以H 2、C 3H 8为燃料的碱性电池为例说明如下: H 2-2e - =2H +或H 2-2e -+2OH -=2H 2O;C 3H 8−−→−--e 203CO 2−−→−-OH 63CO 32-(3个C 整体从-8价升高到+12价,失去20e -),则有:C 3H 8-20e -+aOH -=3CO 32-+bH 2O,由电荷守恒知a=26;由H 原子守恒知b=17,所以电极反应式为C 3H 8-20e -+26OH -=3CO 32-+17H 2O(3)燃料电池与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的主要区别①氧化剂与燃料在工作时不断地由外部供给.①生成物不断地被排出.(4)废弃电池的处理废弃电池中含有重金属和酸碱等有害物质,随意丢弃,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若把它当作一种资源,加以回收利用,既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又可以节约资源.因此,应当重视废弃电池的回收.。
人教版 必修二 第二章 全章知识点 -学生版(无答案)
基础知识导学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微观角度(1)化学反应的实质原子的重新组合,即反应物中旧化学键的和生成物中新化学键的过程。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①原因②实例断裂1 mol H—H键(H—H―→2H) 436 kJ能量,形成1 mol H—H键(2H―→H—H) 436 kJ能量;断裂4 mol C—H键(CH4―→C+4H) 1 660 kJ能量,形成1 mol C—H键(C+H―→C—H) 415 kJ能量。
③结论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决定因素——宏观角度结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决定于的相对大小。
点拨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断开其中的化学键需要的能量越多,该物质越稳定;物质具有的能量越高,断开其中的化学键需要的能量越少,该物质越不稳定。
基础过关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化学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化学键形成会放出能量()(2)化学反应必然伴随能量变化()(3)相同条件下由原子形成1 mol H—Cl 键所放出的能量与断开1 mol H—Cl 键吸收的能量相等()(4)放出能量越多的反应通常生成物越不稳定()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1.两个基本自然规律——“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1)质量守恒定律:自然界中的物质发生转化时保持不变。
(2)能量守恒定律:不同形式的能量发生转换时保持不变。
2.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1)定义吸热反应: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反应:热量的化学反应。
(2)实验探究①铝和稀盐酸的反应②Ba(OH)2·8H2O3.中和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mol水时所释放的热量。
点拨常见的吸热反应有:大多数的分解反应,C和CO2、C和H2O的反应,Ba(OH)2·8H2O与NH4Cl 的反应等。
常见的放热反应有:大多数的化合反应,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燃烧反应,爆炸反应等。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完整版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化学与能量1.1 化学和能量的基本概念化学是指物质变化的过程,而能量是物质变化所涉及的基本物理量。
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包括吸收和放出能量两种类型。
1.2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其中热效应是指化学反应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可以通过实验测定,一般包括焓、焓变、焓变化量等概念。
1.3 热化学计算热化学计算是指通过实验测定化学反应热效应,从而计算化学反应的焓变量等物理量的过程。
热化学计算需要掌握热量平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热力学循环等知识。
1.4 燃烧热燃烧热是指一定量的化合物全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可以用于确定其燃烧热值等物理量。
燃烧热与物质的化学组成、燃料的热值等因素有关。
1.5 标准热态标准热态是指确定温度和压强为标准条件下的物质热化学量的状态。
标准热态下一般定义25℃和1atm的条件,对于气体一般采用标准状态来描述。
1.6 化学与电能化学和电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电解、电子转移和氧化还原反应等过程都涉及到电能的转化。
电子电位、电动势、电解质电解等都是电化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化学与化合物的形成2.1 化合物的分类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新物质,根据元素种类和组成比例不同化合物可以分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配位化合物、金属络合物等类型。
2.2 化学键化学键是连接原子之间的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氢键等。
化学键的强弱性质影响着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2.3 化学键中的电荷转移电荷转移是离子键形成的基础,电子从一方共价键化合物中转移到另一方离子化合物中,使得两个离子间形成电子互相吸引的作用力。
离子键成键时可以考虑元素电负性差异等因素。
2.4 共价键中的电子共享共价键是由电子共享而形成的键,当两个原子共用一对电子时形成单共价键,多次共用形成双、三等共价键。
通过共价键可以使原子间形成相对稳定的化合物。
2.5 心态分子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是描述和分析分子相互作用和化学键的一种理论。
(完整版)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推举文档
(完整版)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推举文档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一.化学键与能量变化关系关系: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缘故: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从微观来看,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汲取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要紧缘故。
一具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汲取能量依然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1)常见的放热反应:① 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中和热);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别:C +CO2=2CO 是吸热反应);⑤铝热反应注: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1 mol 液态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ⅰ. 必须是酸和碱的稀溶液,因为浓酸溶液和浓碱溶液在相互稀释时会放热ⅱ. 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才干保证 H+(aq)+OH-(aq)====H2O(l)中和热均为57.3 kJ·mol-1,而弱酸或弱碱在中和反应中由于电离汲取热量,其反应热小于57.3 kJ·mol- 1;ⅲ.以生成 1 mol 水为基准.(2)常见的吸热反应:① C、H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 CO(g)+H2(g)。
② 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③ 多数分解反应如 KClO3、KMnO4、CaCO3 的分解等。
(但过氧化氢的分解是放热反应)④ 水解,弱电解质的电离注:反应条件与吸放热无关。
(3)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比较类型比较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定义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汲取热量的化学反应形成缘故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与化学键变化的关系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出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分子断裂时汲取的总能量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出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分子断裂时汲取的总能量注: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1)概念:把化学能直截了当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将总结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的主要知识点。
1. 物质的量与化学计量
- 定义:物质的量是物质的量大小,用摩尔(Mol)表示。
- 摩尔质量:一个物质的摩尔质量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数值,单位是g/mol。
- 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
-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数、质量和体积。
2. 化学方程式与化学计量关系
-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摩尔比:根据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推导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摩尔比关系。
- 摩尔比与质量比:通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可以计算出它们之间的质量比。
- 反应物的限量与溢量:当反应物的量不足以与其他反应物完全反应时,称为反应物的限量,反应完全时用尽;当反应物的量超过其他反应物所需的量时,称为反应物的溢量,反应产物的量由其他反应物决定。
3. 溶液与溶解度
- 溶液的定义: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匀的混合物称为溶液。
- 溶解度:溶质在一定温度下溶解在溶剂中的最大量称为溶解度。
- 饱和溶液:当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达到最大值时,称为饱和溶液。
- 浓度计量方式:溶液的浓度可以用质量浓度、摩尔浓度和体积浓度来表示。
以上是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汇总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知识点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1.感知化学变化与能量变化的关系我们在生活中利用煤、液化石油气、煤气、天然气等燃料燃烧放出的热能烧水、做饭或取暖,实验室中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取氧气。
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生石灰,这些实例足以说明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的过程,化学键是使原子或原子相互结合的作用力。
归纳总结:(1)各种物质都储存有化学能。
(1)在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中,破坏旧化学键,需要吸收一定的能量来克服原子(或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形成新化学键时,又要释放一定的能量。
因此,在化学反应中,不仅有新物质的生出,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任何化学反应都要经历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因此,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3)在一个完整的化学反应过程中,究竟是放出能量还是吸收能量,要看破坏旧化学键吸收能量总和与形成新化学键放出能量总和的大小。
若破坏旧化学键吸收能量总和大于形成新化学键放出能来那个综合,整个化学反应过程就吸收能量。
若破坏旧化学键吸收能量总和小于形成新化学键放出能量总和,整个化学反应过程就放出能量。
知识点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1.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1)质量守恒定律:自然界的物质可以发生转化,但是总质量保持不便。
(2)能量守恒定律: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但是总能量保持不变。
2.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放出热能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吸收热能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归纳总结: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的释放能量,有的吸收能量。
从能量类型方面来看,有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有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燃烧反应是放热反应;活泼金属跟水或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1——原子半径(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3——单质的熔点(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判断)(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
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金属性(还原性)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2,氢化物越稳定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6——周期与主族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所以, 总的说来(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2) 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2)一、原子结构 ................................................................................................................................................................二、元素周期表 ............................................................................................................................................................三、元素周期律 (2)四、化学键 ....................................................................................................................................................................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一、烃 ............................................................................................................................................................................二、烃的衍生物 ............................................................................................................................................................三、基本营养物质 ........................................................................................................................................................ 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第二节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一.化学键与能量变化关系关系: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从微观来看,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1)常见的放热反应:① 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中和热);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2=2CO 是吸热反应);⑤铝热反应注: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1 mol 液态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ⅰ. 必须是酸和碱的稀溶液,因为浓酸溶液和浓碱溶液在相互稀释时会放热ⅱ. 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才能保证 H+(aq)+OH-(aq)====H2O(l)中和热均为 57.3 kJ·mol-1,而弱酸或弱碱在中和反应中由于电离吸收热量,其反应热小于57.3 kJ·mol- 1;ⅲ.以生成 1 mol 水为基准.(2)常见的吸热反应:① C、H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 CO(g)+H2(g)。
② 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③ 多数分解反应如 KClO3、KMnO4、CaCO3 的分解等。
(但过氧化氢的分解是放热反应)④ 水解,弱电解质的电离注:反应条件与吸放热无关。
(3)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比较类型比较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定义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形成原因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与化学键变化的关系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出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分子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出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分子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注: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①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两极”;②电解质溶液“一液”;③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一反应”;④闭合回路“成回路”(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离子不上岸,电子不下水”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内电路:盐桥中阴离子移向负极的电解质溶液,盐桥中阳离子移向正极的电解质溶液。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 太活泼,不能作电极);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⑤ 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正正负负”⑥ 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负氧化,正还原”负极:失电子,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电子流入,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 H2 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
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总结:“找剂产——配电子——配电荷——配水”(7)原电池的应用: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
② 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③设计原电池。
④金属的防腐。
总结:经典原电池的电极方程式(已附纸)2.一次电池(1)常见一次电池:普通(酸性)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锌银电池、锂电池①锌锰电池是最早使用的干电池。
锌锰电池的电极分别是锌(负极)和碳棒(正极),内部填充的是糊状的 MnO2 和 NH4Cl。
电池的两极发生的反应是:正极:2NH4++2MnO2+2e-=2NH3↑+Mn2O3+H2O 负极:Zn-2e-=Zn2+ 总反应:Zn+2MnO2+2NH4+=Zn2++M23n O+32NH2↑+H O②碱性锌锰电池。
用 KOH 电解质溶液代替 NH4Cl 作电解质时,无论是电解质还是结构上都有较大变化,电池的比能量和放电电流都能得到显著的提高。
它的电极反应如下:负极:Z n+2OH--2e-=Zn(OH)2正极: 2MnO2+H2O+2e-=Mn2O3+2OH-4总反应: Zn+2MnO 2+H 2O=Zn(OH)2+Mn 2O 3③银锌电池——纽扣电池。
该电池使用寿命较长,广泛用于电子表和电子计算机。
其电极分别为 Ag2O 和 Zn ,电解质为 KOH 溶液。
其电极反应式为:④高能电池——锂电池。
该电池是 20 世纪 70 年代研制出的一种高能电池。
由于锂的相对原子质量很小,所以比容量(单位质量电极材料所能转换的电量)特别大,使用寿命长。
如作心脏起搏器的锂碘电池的电极反应式为:⑤锌空电池锌空气电池是一类结构特殊的品种。
负极采用了锌合金。
而正极材料,则是空气中的氧。
在储存时一般保持密封,所以基本上没有自放电 阴极: Zn + 2OH –= ZnO + H 2O + 2e– 阳极: O2+ 2H 2O + 4e –=4OH –综合: 2Zn + O2– + 2e –= 2ZnO(2) 二次电池:放电后可以再充电使活性物质获得再生,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又叫充电电池或蓄电池。
①铅蓄电池放电:负极(铅): Pb + SO 2- -2e -=PbSO 4↓正极(氧化铅): PbO 2+4H ++ +2e -=PbSO 4↓+2H 2O充电:阴极: PbSO 4+2H 2O -2e -=PbO 2+4H ++ S O 42- 阳极: PbSO 4+2e -=Pb + SO 4 2-两式可以写成一个可逆反应: PbO 2+Pb +2H 2SO 4电2PbSO 4↓+2H 2O放电 充②镍铬电池。
优势是:放电时电压变化不大,内阻小,对轻度的过充过放相对镍氢电池和锂电池来说容忍度较大。
(易造成污染)镍镉电池最致命的缺点是,在充放电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会出现严重的“记忆效应”,使得服务寿命大大缩短。
负极反应:Cd+2OH -=Cd(OH)2+2e -正极反应:2e -+NiO 2+2H 2O =Ni(OH)2+2OH-总反应:Cd+NiO 2+2H 2O =Cd(OH)2+Ni(OH)23. 燃料电池①氢气与氧气混合,总反应方程式:2H 2+O2=2H 2O 当电解质溶液呈酸性时:负极:2H 2-4e =4H +正极:O2+4 e - +4H +=2H 2O 当电解质溶液呈碱性时:负极:2H 2+4OH -4e =4H 2O 正极:O2+2H 2O +4 e -=4OH -②另一种燃料电池是用金属铂片插入 KOH (碱性)溶液作电极,又在两极上分别通甲烷 (燃料)和氧气(氧化剂)。
电池总反应式为:CH 4+2O 2+2KOH =K 2CO 3+3H 2O 电极反应式为:432222注:析氢腐蚀——腐蚀过程中不断有氢气放出2② 条件:潮湿空气中形成的水膜,酸性较强(水膜中溶解有 CO2、SO2、H2S 等气体)②电极反应:负极: Fe –2e -= Fe 2+正极: 2H ++2e -=H 2↑ 总式:Fe + 2H+ = Fe2++ H 2 ↑吸氧腐蚀——反应过程吸收氧气 ①条件:中性或弱酸性溶液②电极反应:负极: 2Fe – 4e- = 2Fe2+正极: O 2+4e- +2HO = 4OH -总式:2Fe + O 2 +2H 2O =2 Fe(OH)2离子方程式:Fe 2++ 2OH- = Fe(OH)2生成的 Fe(OH)2 被空气中的 O 2 氧化,生成 Fe(OH)3 , Fe(OH)2 + O 2 + 2H 2O == 4Fe(OH)3 Fe(OH)3 脱去一部分水就生成 Fe 2O 3•XH 2O (铁锈主要成分) 规律总结:金属腐蚀快慢的规律:在同一电解质溶液中,金属腐蚀的快慢规律如下:电解原理引起的腐蚀>原电池原理引起的腐蚀>化学腐蚀>有防腐措施的腐蚀防腐措施由好到坏的顺序如下:外接电源的阴极保护法>牺牲负极的正极保护法>有一般防腐条件的腐蚀>无防腐条件的腐蚀总结:化学电源四、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1、化学反应的速率(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 C计算公式:v(B)=t① 单位:mol/(L•s)或mol/(L•min)② B 为溶液或气体,若 B 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规律: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④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指的是某物质在某一段时间内化学反应的平均速率,而不是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⑤对于同一化学反应,在相同的反应时间内,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其反应速率,其数值可能不同,但这些不同的数值表示的都是同一个反应的速率。
因此,表示化学反应的速率时,必须指明是用反应体系中的哪种物质做标准。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③浓度:增加 C 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⑥ 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影响对象:压强只影响有气体参与的反应的反应速率)⑦ 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注:恒压充稀有气体等不影响反应的气体——V↑-N↓-c↓-v↓③恒容充稀有气体等不影响反应的气体——c 不变-v 不变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1)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注: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前提:反应物和产物必须同时存在于同一反应体系中,而且在相同条件下,正、逆反应都能自动进行。
“三同双向”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