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调研报告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路径研究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路径研究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中国青藏高原东南缘,是中国四大自然保护区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地。
公园内保存着珍稀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地质景观,是国内外生态保护和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增加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公园的生态环境面临较大的威胁。
因此,研究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路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现状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中国生态环境最为原始和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拥有着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包括近400 种陆生脊椎动物、2600 多种高山植物。
公园内森林覆盖率达到75%,是中国大陆水源涵养最为重要的地区之一。
然而,中国西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已经给公园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目前,公园内的草原、湖泊和河流系统遭受了持续的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的开发,如湖泊干涸、河流淤积、生态系统失衡、盐碱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园的生态环境。
二、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现状为了保护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包括:1.加强环境监测与监督管理政府部门加强了对公园内森林、湖泊和河流等重要的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监督管理,制定了建立了长期环境监测体系,实行生态执法,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规和政策。
2.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了保护公园内的珍稀野生动物和植物,政府部门在公园内划定一定面积的保护区,并通过开展生态教育和科普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3.生态补偿和生态修复政府部门进行乡村在土地扰动、生态遗失之后的生态补偿,将生态保护纳入土地开发、水资源管理、能源价格等行业全过程,将环境问题及时纳入经济发展和区域规划体系。
三、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路径的研究由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工作存在很大的挑战和难度,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可能存在的生态保护路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1.基于科技手段的生态保护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特别是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等方法,加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环境监测和信息收集,及时分析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三江源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我们一行人于2021年暑期开展了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实践目的1. 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
2. 调查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3. 分析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与机遇。
4. 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
三、实践内容(一)实地考察1. 生态环境考察:我们深入三江源地区的自然保护区、湿地、草原等地,通过实地观察、拍照、采样等方式,了解当地植被覆盖情况、水资源状况、野生动物分布等生态环境指标。
2. 居民生活考察:我们走访了当地居民,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收入来源、生活方式等,以及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和态度。
(二)座谈交流1. 与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座谈:了解保护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成效,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2. 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座谈:了解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资金投入、项目实施等情况。
(三)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态度、需求等。
四、实践成果(一)生态环境现状1. 植被覆盖情况:三江源地区的植被覆盖情况较好,但局部地区仍存在退化现象。
2. 水资源状况:三江源地区水资源丰富,但部分河流水质受到污染。
3. 野生动物分布:三江源地区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但部分物种数量减少。
(二)居民生活状况1. 收入来源:当地居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畜牧业、采集业和外出务工。
2. 生活方式:当地居民生活方式较为简朴,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强。
(三)生态环境保护挑战与机遇1. 挑战: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
2. 机遇: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措施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措施1.树立正确的自然生态观,建立草原鼠虫害治理的科学观念。
在整个草原生物圈中,鼠虫类及其天敌所构成的生物链,既是这个生物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又影响和制约着整个生物圈中生态环境的变化。
而起主导、支配地位的是人、草、畜构成的核心生物链。
其中草是维系整个草原生态平衡的物质基础,草原的草生长如何,直接决定或制约着其它生物种群的兴旺与衰败。
因此,草生长良好的地方,水土保持较好,不适于鼠类的生活习性。
2.减轻草场载畜量,发展生态畜牧业。
草原的生态功能决定了畜牧业发展的经济功能,适度利用草原,可取得持续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是促进草原生态关系良性运转的有利因素。
相反超载过牧则是草原生态环境破坏的“第一杀手”。
应根据草场的承载能力,严格控制牲畜的数量,以臧轻对草场的压力。
当前,草场普遍退化,牲畜的控制幅度应掌握在牧草生长量的80%以下;严重退化的草场,应休牧育草,封山育草,休养生息。
3.加大草场改良力度,实施舍饲圈养。
要更新、改良草场,加大人工种草的力度,兴草养畜,并改进饲养方式,加大舍饲圈养的力度,逐步由原始放牧向舍饲养畜的生产方式过渡。
4.提高人口素质,减少人口数量,严禁猎杀野生动物。
控制牛羊数量的根本在于控制人口增长,按国际公认的标准,高山草甸类草原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不得超过1~2人,在目前草原人口承载普遍超标的情况下,应当实行积极的退缩政策。
严禁猎杀野生动物,确保生态平衡。
5.调整畜牧业结构。
一方面,要做到四季出栏;另一方面,要加大羔羊、犊牛出栏力度,并提高母畜比例,培植优.良品种。
到了冬天饲料跟不上,来年春天青黄不接时,牧民就是想出栏牛羊,也找不到市场。
因此,以政府出资或者引导民间设立专门的市场,解决这个问题。
四季出栏既可以减轻草场压力,又能提高附加值,增加牧民收人,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另外,四季出栏还能为畜产品加工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
6.发展畜产品加工业。
畜产品加工是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增加牧民收人的最有效的办法。
三江源生态保护成效、问题和对策

三江源生态保护成效、问题和对策摘要:本文对三江源生态保护成效、问题和对策进行了探讨,文章从阐述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实施效果评估入手,进一步展开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析,最后提出了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三江源生态保护;实施效果评估;问题及原因;对策建议前言三江源地区作为国内及其关键的淡水资源供应区,其水资源蕴藏量高于2000亿立方米,其中分别占据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总水量的25%、49%、15%,三江皆起源于此地,所以被称为三江源,也有“中华水塔”之称。
一、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实施效果评估1.水源涵养能力提升生态工程的建设促进了三江源地区水资源的蓄养能力,其中水源总量上升了大概85亿立方米,而湖泊和湿地面积分别增长了79、104平方千米,从工程建成后2012年的情况调查数据看,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年出境水量相较于2004年实现了高于20%的增长。
不仅如此,该地区的水体也得到了净化,因此可以说,三江源地区开展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对于提升区域水源蓄养水平、增长水量、改善水质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
2.水土保持能力提高自2005年开启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后,工程所在区的植被恢复情况表现良好,中等覆盖度的草地面积渐趋稳定,而高覆盖度率区域则以每年2000平方千米的速率在增长;黑土滩的植被覆盖程度也提升了60%左右,沙化趋势得到了实际效果上的遏制,正是因为植被得到了良好的保护,所以水土保持的能力也不断提升,对于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在三江源区域的生态保护过程中,森林植被扩张了约150平方的范围,工程项目相关的草原植被也有了11%的提升,因此整个植物物种也因此获得了保护,动物的种类得以因此而保存下来,2012年玛多县内生存的藏羚羊就突破了四万的数目,和十年之前比有了1.5万只的上涨,其他的藏野驴、岩羊等动物种类的繁衍生息条件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区域内的生态体系得到了质的改观,生物多样性也因此快速恢复起来。
三江源保护工作总结

三江源保护工作总结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是中国三大源头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生态
保护区。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三江源地区的保护力度,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植被恢
复和水土保持工程,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地的保育能力。
同时,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促进了生态平衡的恢复,保护了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
其次,三江源地区的环境监测和管理工作得到了加强。
政府部门建立了完善的
监测体系,对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同时,加强了对污染源的治理和管理,有效地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保障了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生活环境。
再次,三江源地区的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果。
政府组织开展了大量的环
保宣传活动,提高了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促进了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
同时,加强了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工作的良好氛围。
总的来说,三江源地区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三江源地区的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监测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共同守护好这片宝贵的自然资源,让三江源地区的美丽和纯净永远保留下去。
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及水资源保护对策研究

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及水资源保护对策研究引言:三江源位于中国青海省,是中国三大河流(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的水塔”。
然而,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江源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水资源也受到持续威胁。
本文将对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的水资源保护对策。
一、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调查1. 雨量和气温变化根据长期气象观测数据显示,三江源地区降雨模式出现了变化。
降雨量总体呈逐渐减少的趋势,而降雨过程更为集中,导致水文过程出现异常。
同时,气温也呈现年均上升的趋势,这可能加剧了冰川融化和冻土退化的问题。
2. 水资源情况三江源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水资源面临严重威胁。
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以及城市生活用水的快速增长导致水资源供需失衡。
此外,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也对水资源产生了负面影响。
3. 生物多样性保护三江源地区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拥有众多珍稀濒危动植物和动物。
然而,过度放牧、非法砍伐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平衡。
部分物种数量锐减,甚至已经灭绝,给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
二、水资源保护对策研究1. 加强生态环保意识通过开展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
鼓励居民、企业和政府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
2. 建立水资源管理机制建立全面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包括完善水资源监测体系,制定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政策法规,加强对重点水域的监管和保护。
此外,加强对水资源的跨界合作与管理,实现流域内水资源的有效协调。
3.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改善力度,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在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等各个领域推行节水措施,减少浪费。
改善农田灌溉方式,推广节水农业技术,优化工业用水结构,提高利用效率。
4. 生态修复和保护加强对三江源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青海三江源区调研报告

青海三江源区调研报告调研单位:设计公司(2009年8月)历史上,三江源区曾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棋布、野生动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区,被称为生态“处女地”。
近年来,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三江源区的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均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江源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源头区产水量下降等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等三大流域的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为了解三江源区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水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等情况,进一步做好青海三江源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2009年7月17日~8月7日,青海三江源区水资源规划项目组一行4人对三江源区进行了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三江源区基本情况(一)地形地貌三江源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以山地地貌为主,山脉绵延、地势高耸、地形复杂,海拔为3335m~6564m,地理位臵为北纬31°31'~36°15',东经89°21'~102°17'。
海拔4000m~5800m的高山是地貌的主要骨架,主要山脉为东昆仑山及其支脉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和唐古拉山山脉,其中巴颜喀拉山构成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
三江源区中西部和北部呈山原状,起伏不大、切割不深,多宽阔而平坦的滩地,地势平缓、冰期较长、排水不畅,形成了大面积沼泽;东南部为高山峡谷地带,切割强烈,相对高差多在1000m以上,地势陡峭,坡度多在30°以上。
(二)水文气象三江源区气候属青藏高原气候系统,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表现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无四季区分的气候特征。
冷季为青藏冷高压控制,长达7个月,热量低、降水少、风沙大;暖季受西南季风影响产生热气压,水汽丰富、降水量多。
由于海拔高,绝大部分地区空气稀薄,植物生长期短,无绝对无霜期。
年平均气温为-5.6℃~3.8℃,极端最高气温28℃,极端最低气温-48℃;年平均降水量413.4mm(其中黄河流域部分降水量428.3mm,长江流域部分降水量384.7mm,澜沧江流域部分降水量494mm),6月~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年蒸发量在730mm~1700mm之间。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1)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1)内容摘要:近年来,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严重影响了本地区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针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特殊意义,从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进手,根据现存题目就如何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提出了举措。
关键词: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三江源区地处青躲高原腹地,分布着高原特有的植被生态系统,是世界高冷生物资源和高冷植被生态系统的主要集中地。
三江源区又是我国乃至世界的“生态源”和生态安全制高点,其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三江源区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抑制生态恶化的状况,必须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对本地区以及全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三江源区生态的战略地位三江源是我国乃至东南亚的江河之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最重要的水资源供给区,其中黄河总水量的42%、长江总水量的25%、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该地区。
“在三江源区,仅属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水系的大小河流就有180条,有大小湖泊16337个,总面积达2350.77平方千米,其中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自然湖泊就有226个。
三江源区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其湿地总面积达7.33万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2.32%,是全国湿地所占比重最高的地区。
”这些河流、湖泊、沼泽湿地是三江源区重要的水资源蓄积调节器。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影响全球天气,作为青躲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亚洲大陆对流层中部的“热岛”和“中流砥柱”,它以强大的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改变了大气环流,形成了亚洲季风,使南起南亚次大陆、东南亚,北至中亚、西伯利亚平原,东至阿留申群岛、日本的广阔范围内的天气和天气都受其影响而发生巨大变化。
夏季,青躲高原的荒漠草地、戈壁具有很强的反射太阳光的能力,成为巨大热源,使其上空形成强大的大陆性环流系统,即青躲高压,它引导印度洋和孟加拉湾上空的部分热湿气流(即西南季风)北上,给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带来丰沛降雨,使其成为风调雨顺、广种禾黍的鱼米之乡。
关于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作者: 桑杰
作者机构: 青海省人大常委会,青海西宁810000
出版物刊名: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三江源
摘要:2011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了《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决定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
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建立后,青海省认真领会国家政策,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责任,成立工作机构,认真开展多项工作。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局部改善,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的建立,成为加快青海省特别是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全省上下应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推动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区域发展实现新突破。
三江源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三江源环境概述 • 三江源主要环境问题 • 三江源环境保护措施 • 未来展望与公众参与
01
三江源环境概述
地理位置与范围
地理位置
三江源位于中国西南部,青海省 南部。
范围
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 地,涵盖多个县域。
生态价值与重要性
01
02
03
水源涵养
沙漠化
沙漠化是三江源地区的另一重要环境问题。随着草地退化和 植被破坏,土壤裸露,风力作用增强,导致沙漠化土地扩张 。
生物多样性丧失
物种濒危:三江源地区是许多珍稀濒 危物种的栖息地。然而,由于生态环 境恶化和人类活动干扰,许多物种面 临濒危和灭绝的风险。
生态系统破碎化:随着城市化和工业 化的发展,三江源地区的自然生态系 统被分割和破碎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的降低和物种间相互作用的改变。
以上是三江源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 题。为了保护和恢复三江源的生态环 境,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如 加强水资源管理、控制污染、合理利 用草地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通 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才能确保三江源 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和谐 稳定。
03
三江源环境保护措施
水资源保护与治理
节约用水,合理调配
三江源是亚洲三大河流的 发源地,对中国乃至亚洲 的水资源安全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
该地区拥有独特的生态系 统,是许多濒危物种的栖 息地。
气候影响
三江源的生态环境变化对 下游地区的气候产生直接 影响。
当前的环境状况
水资源减少: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 动,三江源的水资源量呈现下降趋势 。
生物多样性威胁:一些濒危物种的数 量减少,栖息地受到破坏。
三江源生态现状分析

一
、
四 季及 年 平 均 气 温普 遍 升 高 。年 平均 气温 的升 幅 , 自南 向北 、 由西 向 曾 经 水 草 丰 美 , 狐 狸 、 、 羊 等野 生动 物 以及 众 多 鸟 类 的 乐 园 , 是 狼 黄 东 、 海拔 高度 的 降低 而增 大 。三 江源 地 区 的 各组 成 单 元 一 黄 河 源 时至今 日, 随 它们数量锐减 , 很多甚至 已经绝迹。源年平均气温上升的速率分别为每 1 O年 03 .2摄 氏度度、 .4摄 氏度和 O2 02 .8摄 氏度。其中 , 黄河源区是整个 三江源地区气温升 幅最 大的区域 , 中以青海省黄南藏族 自治州泽 其 库县增幅最 大, 其温度上升的速率达到每 1 0 2 0年 . 摄氏宦。三江源地 4 区年 平 均 气 温 的升 高 , 由 全 球 气候 暖 干 化 的 自然 因素 为 主 、 类 是 人 活动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 室效应加剧的原 因为辅造成的。 2 冰 川 退缩 、 地退 化 、 地 荒漠 化现 象严 重 。 川 水 是 三 江 源 、 湿 土 冰 地 区的 主 要 补 给 水 源 , 冰川在 急剧退 化 , 1 9 1 9 但 仅 9 3— 9 5年两 年 因表 面减 薄和 末端退缩 , 导 致 冰 川 下 流 水 量 减 少 7亿 立 方 以 上 , 后 情 就 其 况还在 发展 。冻土也在继续退化, 现在比九十年代减少了 1 成约 1 6万
青海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青海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摘要介绍了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了其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提出了未来治理保护对策,以期促进三江源地区生态建设。
关键词生态环境;现状;恶化原因;治理对策;青海三江源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
这里作为全球大江大河、冰川、雪山及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功能区。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和雪山逐年萎缩,直接影响了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众多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沼泽地消失,泥炭地干燥并裸露,沼泽低湿草甸植被向中旱生高寒植被演变,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随着人口增加和人类生产经营活动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进程加速,草地大面积退化、沙化,源区植被与湿地生态系统破坏更加严重,水源涵养功能急剧减退。
1 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1.1 草地退化和沙漠化程度日益严重据统计,青海省玉树、果洛两州目前中度以上退化草地1 000万公顷,占区域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4%;沙化面积达253.33万公顷;荒漠化平均增加速度由20世纪70~80年代的4%增至90年代的20%。
1.2 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年平均输沙量分别达到8 800万吨和1 300万吨。
1.3 源头水量逐年减少20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年平均流量分别减少了27%、24%和13%,黄河上游连续7年出现枯水期,1997年源头首次出现断流。
1.4 草原鼠害严重目前,最严重的地区已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0%以上,鼠害使本已十分脆弱的高原高寒自然生态面临毁灭的边缘。
2 三江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关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无论是法学学者还是其他自然学科学者均曾做过大量调查、研究,并得出较多理论成果。
但是,综合各家学说及理论成果,其恶化原因包括三方面:一是历史成因,二是自然条件客观原因,三是人为因素。
三江源区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报告简本

三江源区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成果简介1 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有“中华水塔”之称的青海省境内,因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发源地而得名,总面积31.8万平方公里。
三江源区地处西部的中心地带,是影响西部发展的特殊地区。
注重三江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保护青藏高原冰融区原貌,保护三江源头的生态环境,保护高原湿地和特有的生物种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将会大大减缓高原生态环境恶化,控制大面积草地退化、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不仅对保护全球仅有的世界“第三极”景观以及全球气候与地质变化、变迁的典型区域起重要作用,同时,对江河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对相关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是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一大战略任务,不仅将为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也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及东南亚地区各国人民的生存质量的提高提供可靠保证。
三江源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高原自然生态系统,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一笔宝贵自然遗产,三江源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和工程建设都将导致环境的严重恶化,对三江源生态环境造成连锁型的深远影响,因此,生态环境保护是三江源区一切工程等人为活动以及公路建设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三江源区需要建设大量的公路,三江源区自然生态条件恶劣,自然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极难恢复。
公路作为一种线型构造物,长达数十公里乃至数百公里,需修建桥梁、涵洞、填筑路基、开挖路堑、取砂等,难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使局部地形受到人为活动的改变,这样将会形成许许多多的区域小气候,从而改变动、植物的生存条件,这将直接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势必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造成连锁型反应。
因此,如何做好三江源区公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交通部科技部门的重视。
为此,交通部下达了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三江源区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旨在研究西部大开发中公路建设对三江源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西部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报告实施困境与推进策略.doc

现其生态价值的难题,其探索和实践将为我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建立生态保护的长效投入机制提供有益参考。
最后,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是中国参与全球环境保护、强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媒介。
三江源及其所在的青藏高原是世界大江大河发育的集中地,是亚洲国家的江河之源。
三江源区独特的地形,阻截了西南气流携带的大量水汽,形成了充沛的降水,对大江大河起着源头补给和初始循环的作用。
同时,三江源也是最重要的世界高原生物基因库,有9 个植被型、50 个群系、70多科、390 属、1 700 多种植物,其中包括重点保护植物34 种;有各类野生动物396 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69 种;对维护亚洲生态安全和世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生态外交日益成为国际外交重要内容的今天,中国可以通过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以水为纽带,加强与澜沧江下游、东南亚 5 国的生态合作与经贸文化交流,进一步巩固地缘政治。
同时,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提升在国际生态环境领域的地位和话语权。
二、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实施效果评估为确保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实现其预定目标、发挥其重要作用,需要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以期为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参考。
截止目前,我国先后启动了两期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
其中,一期工程于2005 年启动,2013 年完成。
二期工程于2014 年启动,保护面积和规划投资均扩大到一期工程的2 倍以上(具体见表1),是一期工程的延续和深化。
由于二期工程刚刚启动,本文将主要对一期工程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估。
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一期工程总投资75 亿元,覆盖范围包括青海省玉树、果洛、黄南、海南4 个藏族自治州、18 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 23 万平方公里,主要内容包括生态保护、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支撑项目三大工程和退牧还草、鼠害防治、草地保护、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等22 个子项目。
2005-2013年一期工程实施期间,三江源地区累计完成封山育林511 万亩、退牧还草5 671 万亩、退耕还林近10 万亩、湿地保护160 万亩、黑土滩综合治理523 万亩、地面及地下鼠害防治11 781 万亩和沙漠化防治66 万亩[1],同时配套开展了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等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生态保护成效。
“三江源”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三江源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一、背景介绍三江源位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是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也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水塔。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着种种威胁和挑战。
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1. 水资源匮乏三江源地区的水资源主要来自于冰雪融水和降水,随着气候变化,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导致水资源供应不稳定,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地形陡峭,植被覆盖率低,加上人类过度开发和放牧,导致三江源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生态系统恶化。
3. 物种多样性丧失三江源地区是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天堂,然而由于栖息地破坏、非法捕猎等原因,很多珍稀物种濒临灭绝。
4. 气候变化影响气候变化加剧了三江源地区的干旱、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5. 污染问题农业、畜牧业和旅游业等人类活动导致了三江源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健康。
三、对策建议1. 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采取措施保护冰川和湖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确保供水安全。
2. 实施生态恢复工程加大植被恢复力度,修复水土流失区域,改善生态系统结构,提高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恢复。
3. 严禁非法捕猎乱捕乱杀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加大打击非法野生动物贸易力度,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物种多样性。
4. 减少碳排放推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当地的应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5. 加强环境监管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不受污染。
四、结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
希望通过对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的分析,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共同为保护中国珍贵的生态资源而努力奋斗。
浅析三江源地区生态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析三江源地区生态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一、引言三江源地区位于中国青海省,是中国最重要的淡水资源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寒湿地。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本文旨在对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现状进行浅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当的对策以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
二、生态现状三江源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该地区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高寒湿地、无污染的湿地草甸、大面积的湿地和森林植被等。
然而,长期以来,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1.水资源的过度开发:随着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三江源地区的水资源被过度开发。
这不仅导致湿地退化和水位下降,还给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2.水污染问题:农业和工业活动导致了大量的农药、化肥和工业废水进入水体,引发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水污染不仅危害了水生生物的生存,也对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3.生态失衡:过度放牧、过度砍伐和过度开发等人为活动导致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失衡。
土地退化、草原退化和野生动物减少等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威胁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三、存在问题在分析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现状后,可以看出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由于过度砍伐、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发,三江源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的威胁,许多物种已经濒临灭绝。
3.水资源短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而三江源地区的自然水资源有限,造成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四、对策为了解决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对策:1.加强保护意识:加强公众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知,提高保护意识。
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增强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林业项目建设调研报告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林业项目建设调研报告摘要总结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林业项目建设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林业项目青海省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把发展林业,改善生态作为环境建设的主体,从特殊的地理位置出发,打“三江源”品牌,从建设保护着手,推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亮点,走大项目带动林业大发展的路子,实行“保、治、退、管”齐头并进,突出“封、护、育、造”综合治理[2],共完成造林30.93万hm2,投入资金13.8亿元,为1990~1992年的2.8倍,林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使全省林业生态建设步入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3 500~4 800m,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
位于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行政区域涉及玉树、果洛、海南、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为30.25万km2,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3% [1]。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林业项目建设是当前玉树藏族自治州林业工作的首要任务。
通过工程建设,全省有19万农牧户、90多万人受益,户均获补助粮1 568kg,补助金235元;共完成198.33万hm2天然林保护,人工造林0.4万hm2,人工模拟飞播造林7.4万hm2,封山育林1.6万hm2。
1总体评价(1)加强领导,规范管理,高度重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林业项目建设。
一是各级林业部门及时成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林业组,设立了办公室,配备了强有力的工程管理队伍,从而衔接、理顺了业务职能,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林业项目建设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是各级林业部门把学习贯彻省政府“八个管理办法”作为实施好“总体规划”的基础和前提,为顺利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林业项目奠定了基础[3]。
三江源生态保护研究论文【精编版】

三江源生态保护研究论文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总面积为30.25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3%。
三江源仅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的就有扎陵湖、鄂陵湖、玛多湖、黄河源区岗纳格玛错、依然错、多尔改错,以及著名的约古宗列沼泽、星星海沼泽,著名的岗钦等雪山冰川。
这里还集中分布着大量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生态危机步步紧逼然而,如今的三江源却有着美丽背后的哀愁:放眼望去,翠绿的山坡上随处可见或大或小的沙圈;驻足观察,草地上布满了鼠洞;长江上游的河水混浊不清……三江源的生态环境为何退化?业内人士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是最根本的自然因素。
与30年前相比,高原上的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2~0.5摄氏度,除了造成冰川萎缩、雪线上升、沼泽旱化外,还导致高原多年冻土呈区域性退化状态,由此引发草场严重退化、土地冻融性沙化和荒漠化……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工程研究所的冰川和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专家介绍:冰川水是三江源地区的重要补给水源,但当前冰川正在急剧退化。
仅在1993年~1995年三年间,冰川表面减薄和末端退缩,就导致冰川融水量减少7亿立方米以上,其后情况还在发展。
冻土也在继续退化,现在比上世纪90年代减少了一成,约16万平方公里。
在全国湖泊最多的“千湖之县”玛多县,原有的4000多个大小湖泊现在只剩下2000个。
原先这一地区没有沙漠,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大片沙漠。
在卡日曲、扎曲、约古宗列曲及扎、鄂两湖一带,原有的高寒草原化草甸,如今大部分已变得干黄而稀疏。
从整体上看,三江源已有50%~60%的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同上世纪50年代相比,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了30%~50%。
由于水源减少,湿地萎缩,加上放牧、垦殖和采矿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破坏,三江源地区的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据有关部门统计,三江源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44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11%,其中长江、黄河、澜沧江各为1万、1.55万和0.87万平方公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调研报告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被誉为“中华水塔”乃至“亚州水塔”。
这里作为全球大江大河、冰川、雪山及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功能区,对世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有效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之后,国家先后投入大量资金促进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
作为一名长期在藏区工作和生活的少数民族干部,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事业一直牵动着我的心,为了解规划实施以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进展情况,今年6月初,我到三江源保护核心区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作了一次调研。
一、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的成效玉树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位于青海省西南部,是三江源保护的核心区,面积26.7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37.2%,辖玉树、囊谦、称多、杂多、治多和曲麻莱6个县48个乡镇,人口达33.7万人,其中藏族人口为31.99万人。
2008年全地区生产总值24.52亿元,财政收入5467万元,城镇居民收入12015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176.9元。
年未牲畜存栏数259.62万头匹。
自2005年国家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和建设工程启动以来,玉树州认真实施以退牧还草、生态移民为主要内容的禁牧搬迁工程,以治理黑土滩、灭鼠为内容的生态建设、小城镇建设和能源建设等工程,以太阳灶、光伏电源、太阳取暖等内容的能源建设,以水、电、路、通迅、广播、电视为主要内容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全州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二十多个,完成退牧还草3424.94万亩、治理黑土滩4万亩、安置生态移民3825户、完成草原禁牧减畜166.259万羊单位。
建成三江源、可可西里、隆宝湖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 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4个州级自然保护区。
有通天河沿岸、东仲、约古宗列、果宗木查、格拉丹东、当曲、昂赛、白扎、江西、索加—曲麻河等10 个以生态功能保护和恢复为主要任务的核心区。
形成了以三江源生态和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限制性开发和禁止性开发区域。
全州有35个乡镇,10.43平方公里为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占全州总面积的39%,占可利用土地的64%;占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生态功能区的56%。
玛多县位于三江源保护区的核心区,人口1.1万,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辖2镇2乡。
几年来,实施三江源项目17个,总投资6820.25万元,完成生态移民585户2282人,建成移民村4个。
禁牧草场476.25万户,减畜50092头只匹。
封沙育草21900亩,人工补播1900亩。
防治鼠害2260.89万亩。
沙漠化土地防治4.28万亩。
同时完成了人畜饮水工程、能源建设、技术培训等建设项目。
通过生态移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牧民由传统走向现代文明。
从调研情况看,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草地退化趋势减缓,林草植被覆盖度增加,水源涵养能力增强,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管理职责。
组织领导是保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施的关键。
各地区建立了州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为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推动项目实施规范化。
制度建设是保证项目建设的重要手段。
各州县在贯彻执行《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管理体制暂行办法》、《专项资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监督管理办法》、《档案管理办法》、《工程验收管理办法》、《项目公示细则》和《安全生产细则》的同时,还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相关制度。
如玛多县制定了《玛多县三江源办公室工作职责》、《玛多县三江源办公室工作人员廉政守则》、《生态移民组组成人员及工作职责》、《生态监测组组成人员及工作职责》、《技术咨询组组成人员及工作职责》《政策宣传组组人员及工作职责》等制度,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
三江源项目建设是我省实施生态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政府积极开展了多形式内容丰富的宣传工作,争取广大牧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并征求意见,还深入到牧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实施三江源政策的意义和重要性,为三江源项目的实施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四是强化工程管理。
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将三江源工程放在突出位置,做到领导到位,任务明确,责任到人。
加强对项目的监督检查,并邀请人大代表参与检查工作,听取对项目意见和建议,及时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管理、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建议。
五是积极谋划后续产业,努力增加牧民收入。
后续产业是退牧还草和生态移民工程建设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发展中藏药采挖业。
二是组织移民从事藏毯纺织和纺纱。
三是组织农牧民发展庭院经济和牛羊育肥等种植业和养殖业。
四是发展劳务经济,组织劳务输出。
五是发展旅游业。
三、存在的问题(一)移民后续产业发展难度大。
随着牧民搬迁定居,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从传统畜牧业生产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正在经受适应从畜牧产业转向产业工人的思想转变。
国家虽然给了一定的补助,但牧民搬迁定居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城镇化水平低,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吸纳就业渠道窄,解决搬迁牧民的就业还存在很大的困难。
国家的投入是以项目建设为主生态补偿,而对牧民的补偿具有时限性,缺乏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对如何发展移民后续产业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生态补偿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恢复极难的脆弱的生态,需要很长的恢复时间。
国家实施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是一项持续时间长、难度大、量大、面广、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投资是国家投资,且有一定的时限性。
并且生态补偿由国家发改委、财政、林业、农业、国土、环保等多部门进行补偿,有些是交叉补偿,影响了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效果。
同时,生态补偿随项目的完成而结束,三江源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三)职业技能培训还需进一步加强。
禁牧搬迁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的一项重要项目,也是减少人类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活动,实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平衡的根本措施。
随着搬迁的实施,牧民从事产业的转变,牧民将从单一的畜牧业生产转向二、三产业,缺乏从事新职业的技能,目前的职业技术培训不能满足农牧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禁牧搬迁牧民子女上学问题日益突出。
国家虽然加大投入,建设了寄宿制学校,但是受地方财力的影响和教师素质等因素制约,牧民子女上学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五)禁牧草场难度大。
实施整体搬迁、易地扶贫搬迁后,因无专项资金管护经费,存在禁牧草场抢牧过牧现象。
四、几点建议(一)统筹安排移民社区建设,提高各项服务能力。
要按照《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做好生态移民安置工作。
特别要按照方便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原则,做好定居点项目建设。
规划选点布局应满足小城镇规划、村庄建设规划要求,规模适度。
房屋规划布局应因地制宜、随坡就势,符合牧民居住特点,切忌搞排排房。
要加快定居点交通、通讯、医疗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服务水平,使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二)强化服务,积极引导发展移民后续产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繁荣市场。
一是利用三江源地区特有的区域优势发展生态、宗教文化等特色旅游业。
二是开发利用高原生物资源发展新兴产业。
三是发展传统的藏毯编织等民族手工业。
四是通过圈养、牛羊育肥、改良品种等发展畜牧养殖业。
五是发展劳务经济,解决搬迁牧民就业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与劳动用人单位签订劳务合同,组织劳务输出。
(三)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制定财政补助和奖励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项目的实施。
一是整合生态补偿资金,建立统一的补偿资金使用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结合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实施,研究生态移民长效补偿机制。
三是通过多渠道吸纳资金,建立生态补偿基金。
四是建立生态移民社区能源、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偿机制。
五是从水、矿产资源提取一定的资金作为生态补偿基金。
六是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对生态补偿的比例,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向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投入。
(四)加大职业技术培训,逐步提高牧民的生产生活技能。
提高牧民的自身素质,增强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加大对职业技术培训的投入,多方式开展技术培训,特别是要开展适应当地产业发展的技术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五)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一是进一步加强搬迁移民社区学校建设,配备教学设施,创造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
一方面培训现有的教师,另一方面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牧区从事教育工作。
要多形式培训师资力量,请进来走出去,强化对教师的培训。
关于加强苏北农村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瞿世强(赣榆县环保局局长)一、调研背景苏北地处黄海之滨,紧靠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处在南下北上、东出西进的重要位置,是全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苏北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粗放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许多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农村生态环境令人担忧,特别是苏北部分村镇环境“脏、乱、差”,饮用水源水质下降,畜禽养殖污染,工业企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等问题突出,使苏北农村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
目前苏北农民使用的农药中70%是杀虫剂,由于这些污染物在土壤中大量残留,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苏北农村生产与生活中存在的这些环境问题,已严重威胁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将影响苏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农村环境治理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为进一步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农村整体面貌,笔者深入苏北农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重点是对农村环境保护现状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二、情况分析(一)现状及存在问题苏北农村由于水污染与水资源匮乏造成农业用水危机,许多地区利用污水进行农田灌溉,给农田土壤、地下水和农产品带来污染威胁;由于土地施肥的不合理,过量使用化肥而忽视有机肥对土地的作用,造成土壤物理性质恶化,肥力下降,土壤板结,肥效降低;近年来,地膜的广泛推广及大量应用,虽提高了产量,可由于废弃的地膜不易分解,造成农田污染,成为影响苏北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随着农村人口生活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农作物秸秆50%以上已弃之不用,若一烧了之,不但浪费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而且污染大气、水体,影响农村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