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调研报告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被誉为“中华水塔”乃至“亚州水塔”。这里作为全球大江大河、冰川、雪山及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功能区,对世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有效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之后,国家先后投入大量资金促进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作为一名长期在藏区工作和生活的少数民族干部,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事业一直牵动着我的心,为了解规划实施以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进展情况,今年6月初,我到三江源保护核心区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作了一次调研。

一、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的成效

玉树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位于青海省西南部,是三江源保护的核心区,面积26.7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37.2%,辖玉树、囊谦、称多、杂多、治多和曲麻莱6个县48个乡镇,人口达33.7万人,其中藏族人口为31.99万人。2008年全地区生产总值24.52亿元,财政收入5467万元,城镇居民收入12015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176.9元。年未牲畜存栏数259.62万头匹。自2005年国家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和建设工程启动以来,玉树州认真实施以退牧还草、生态移民为主要内容的禁牧搬迁工程,以治理黑土滩、灭鼠为内容的生态建设、小城镇建设和能源建设等工程,以太阳灶、光伏电源、太阳取暖等内容的能源建设,以水、电、路、通迅、广播、电视为主要内容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全州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二十多个,完成退牧还草3424.94万亩、治理黑土滩4万亩、安置生态移民3825户、完成草原禁牧减畜166.259万羊单位。建成三江源、可可西里、隆宝湖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 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4个州级自然保护区。有通天河沿岸、东仲、约古宗列、果宗木查、格拉丹东、当曲、昂赛、白扎、江西、索加—曲麻河等10 个以生态功能保护和恢复为主要任务的核心区。形成了以三江源生态和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限制性开发和禁止性开发区域。全州有35个乡镇,10.43平方公里为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占全州总面积的39%,占可利用土地的64%;占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生态功能区的56%。

玛多县位于三江源保护区的核心区,人口1.1万,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辖2镇2乡。几年来,实施三江源项目17个,总投资6820.25万元,完成生态移民585户2282人,建成移民村4个。禁牧草场476.25万户,减畜50092头只匹。封沙育草21900亩,人工补播1900亩。防治鼠害2260.89万亩。沙漠化土地防治4.28万亩。同时完成了人畜饮水工程、能源建设、技术培训等建设项目。通过生态移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牧民由传统走向现代文明。

从调研情况看,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草地退化趋势减缓,林草植被覆盖度增加,水源涵养能力增强,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管理职责。组织领导是保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施的关键。各地区建立了州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为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推动项目实施规范化。制度建设是保证项目建设的重要手段。各州县在贯彻执行《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管理体制暂行办法》、《专项资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监督管理办法》、《档案管理办法》、《工程验收管理办法》、《项目公示细则》和《安全生产细则》的同时,还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相关制度。如玛多县制定了《玛多县三江源办公室工作职责》、《玛多县三江源办公室工作人员廉政守

则》、《生态移民组组成人员及工作职责》、《生态监测组组成人员及工作职责》、《技术咨询组组成人员及工作职责》《政策宣传组组人员及工作职责》等制度,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三江源项目建设是我省实施生态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政府积极开展了多形式内容丰富的宣传工作,争取广大牧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并征求意见,还深入到牧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实施三江源政策的意义和重要性,为三江源项目的实施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四是强化工程管理。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将三江源工程放在突出位置,做到领导到位,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加强对项目的监督检查,并邀请人大代表参与检查工作,听取对项目意见和建议,及时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管理、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建议。

五是积极谋划后续产业,努力增加牧民收入。后续产业是退牧还草和生态移民工程建设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发展中藏药采挖业。二是组织移民从事藏毯纺织和纺纱。三是组织农牧民发展庭院经济和牛羊育肥等种植业和养殖业。四是发展劳务经济,组织劳务输出。五是发展旅游业。

三、存在的问题

(一)移民后续产业发展难度大。

随着牧民搬迁定居,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从传统畜牧业生产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正在经受适应从畜牧产业转向产业工人的思想转变。国家虽然给了一定的补助,但牧民搬迁定居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城镇化水平低,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吸纳就业渠道窄,解决搬迁牧民的就业还存在很大的困难。国家的投入是以项目建设为主生态补偿,而对牧民的补偿具有时限性,缺乏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对如何发展移民后续产业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生态补偿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恢复极难的脆弱的生态,需要很长的恢复时间。国家实施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是一项持续时间长、难度大、量大、面广、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投资是国家投资,且有一定的时限性。并且生态补偿由国家发改委、财政、林业、农业、国土、环保等多部门进行补偿,有些是交叉补偿,影响了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效果。同时,生态补偿随项目的完成而结束,三江源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三)职业技能培训还需进一步加强。禁牧搬迁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的一项重要项目,也是减少人类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活动,实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平衡的根本措施。随着搬迁的实施,牧民从事产业的转变,牧民将从单一的畜牧业生产转向二、三产业,缺乏从事新职业的技能,目前的职业技术培训不能满足农牧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禁牧搬迁牧民子女上学问题日益突出。国家虽然加大投入,建设了寄宿制学校,但是受地方财力的影响和教师素质等因素制约,牧民子女上学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五)禁牧草场难度大。实施整体搬迁、易地扶贫搬迁后,因无专项资金管护经费,存在禁牧草场抢牧过牧现象。

四、几点建议

(一)统筹安排移民社区建设,提高各项服务能力。要按照《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做好生态移民安置工作。特别要按照方便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原则,做好定居点项目建设。规划选点布局应满足小城镇规划、村庄建设规划要求,规模适度。房屋规划布局应因地制宜、随坡就势,符合牧民居住特点,切忌搞排排房。要加快定居点交通、通讯、医疗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服务水平,使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