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
作物生产可以看作是由两大部分组成:
一是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即要使农作物本身具有较高的生产潜力、优良的品质、较强的抗逆性,这是农作物获得高产的内因,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就是育种;
二是如何通过各种措施,使农作物获得最高的产量,例如:施肥、灌水、防治病虫害等,这是获得高产的外因,是属于栽培学的范畴。
发展作物生产,提高作物生产水平,基本上是通过作物的遗传改良和作物生长条件的改善两个相互结合的途径来实现的。本课程则主要是全面系统地介绍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作物品种的概念
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所选育的一定群体,该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群体内的个体间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一致性,并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一定的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品质、适应性等方面符合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作物品种是人工进化的、人工选育(创造)即育种的产物,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植物分类上,作物品种虽然也隶属于一定的种或亚种,但不同于植物分类学上的变种。变种是自然选择、自然进化的产物,一般不具有上述特性和作用。
英语术语variety兼具变种和品种的含义,为了避免混淆,近年来一般多用cultivar(即cultivated variety 栽培品种的合成术语)专指品种。所以,品种不是植物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而是经济上的类别。
农作物的每个品种都有其所适应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耕作栽培条件,而且都只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起作用,因此,优良品种一般都具有地区性和时间性。在不同的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由于生产和生活的要求不同,对品种的要求也不相同,所以,要不断地培育新品种以更替原有的品种。
二、自然进化和人工进化
现有的各种栽培作物都是由野生植物通过人工驯化在不同的时期产生的,从野生植物到栽培植物,这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植物的进化取决于三个基本的因素:变异、遗传和选择。变异与遗传是进化的内因与基础,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生物进化的三大因素是变异、遗传和选择,生物进化就是在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异、重组所产生的各种变异类型中,通过适应性的选择、保留、遗传而产生的,而当遗传物质的变异、重组、保留等过程中的一部分或全部置于人为控制下时,即人工进化,这就是育种。
现代育种学是综合运用现代遗传学及其他许多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技术,对生物的遗传性进行有目的地控制、管理、改造,使之向人类所需要的方向发展。因此说,现代育种学是人为控制变异的科学,是人工进化的科学。
三、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1. 创造新的物种、新的栽培作物。
2. 现有作物品种的改良。
近一、二百年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中的现代育种技术、化肥和施肥技术、农药合成及灌溉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作物生产中,新品种的应用、增施肥料、防治病虫害个改善管理等方面,品种的作用最大。据有充分科学根据的估算,新品种的应用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方面占40%。
从世界范围来看,第一次绿色革命的兴起与成功就得益于我国水稻矮脚南特、低脚乌尖以及小麦农林10号矮杆种质的鉴定及利用。有充分理由说: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仍将是21世纪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优良品种是指在一定地区和耕作条件下能符合生产发展要求、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生产上所谓良种,应包括具有优良品种品质和优良播种品质的双重含义。
优良品种在发展生产中的作用主要有:
(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改进农产品的品质
(3)、保持稳产性和产品品质
(4)、扩大作物种植面积
(5)、有利于耕作制度的改革、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在同样的地区和耕作栽培条件下,采用产量潜力大的良种,一般可增产10%或更高,在较高栽培水平下良种的增产作用也较大。1931-1980年世界主要农作物单产提高很快,尤其是玉米、水稻、高粱的单产增加了3-5倍。
而且随着时代的推移,单产提高对总产提高的作用越来越大,如20世纪五十年代,单产提高作用占47.3%,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则分别占78.9%和80.2%。品种改良在单产提高中所起的作用,小麦占27%,玉米和棉花占40%。我国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水稻单产的大幅度提高,主要归功于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墨西哥由于推广种植墨西哥小麦、菲律宾推广IR水稻,而使这两个国家由粮食进口国成为粮食出口国。为此,1970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给了美国的N.E.Borloug,以表彰他在培育墨西哥小麦中所作的突出贡献。
优良品种对于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现在推广种植的高蛋白水稻,其蛋白质含量达12—14%;高蛋白小麦蛋白质含量高达15%以上;高赖氨酸玉米(0.4%)。
农产品品质的改良,不仅提高了营养价值和加工工业的效率,而且也间接地提高了产量,节约了能源。如:通过育种工作使向日葵的含油量从1950年的30%左右提高到目前50%以上;从营养学的角度出发,禾谷类作物子粒的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提高一倍,相当于产量提高2—3倍。
长绒棉绒长38—40mm,我国棉花的平均绒长由1950年21.96mm目前已提高到30mm,这主要是品种改良的作用,任何其他的因素都不能产生如此效果。
据估计,我国棉花纤维强度每提高10%,每年便可节约用棉320万担,相当10万公顷棉田的产量,还可节约1000万纱锭和相应的机械、人力、能源,而这些,通过其它农业措施是无法实现的,只能通过育种工作来实现。
优良品种对经常发生的病虫害和环境胁迫具有较强的抗耐性,在生产中可减轻或避免产量的损失和品质的变劣。
改良的品种具有较广阔的适应性,还具有对某些特殊有害因素的抗耐性,因此
采用这样的良种,可以扩大该作物的栽培地区和种植面积。
由于选育推广优良品种可以解决多种问题,所以是农业生产中投资少、经济效益最高的措施,一个优良品种育成并大面积推广后,其投入产出比是很高的,据有关人士统计,中国农科院选育的玉米单交种中单2号,其经济效益比为1:368,江苏农科院选育的宁油7号为1:180,美国玉米育种的投资与效益比为1:400。
当然,优良品种的这些作用是潜在的,其具体的表现和效益还要决定于相应的耕作栽培措施。而且一个品种绝不是万能的,它的优良表现也是相对的,因而育种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它是随着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不断进展的。
第二节作物育种学的发展
一、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与任务
二、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三、常规育种的技术特点
四、作物育种学的发展与分子育种的兴起
一、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与任务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与繁育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基本任务:研究育种规律,发掘、研究和利用各种种质资源,制定正确的育种目标;通过各种育种途径,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手段,改良农作物品种的遗传素质与群体构成,培育出高产、稳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或新的类型。
并且在繁殖与推广新品种的过程中,保持优良品种的种性,提供量足、质优、价廉的生产用种,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作用,促进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发展。
二、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1. 育种目标的制定以及实现育种目标的策略;
2. 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评价、利用及创新;
3. 人工创造变异的途径、方法及技术;
4. 人工选择的理论及方法;
5. 主要目标性状的遗传规律、鉴定及选育方法;
6. 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及方法;
7. 育种工作中的田间试验技术;
8. 新品种的审定、推广与种子生产技术。
作物育种学是作物遗传改良的科学与艺术,要通过育种工作,改良作物的遗传素质,从而维持和发展人类与其他生物间协调发展的平衡关系,以谋求和增进人类的福利,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作物育种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即人工进化的科学,尤其在现代育种工作中,育种已由过去单纯的提高产量转变为综合性状育种工作,这必须综合应用多学科的知识,去创造变异,提高鉴定、选择的效率,培育出符合人类需要的新品种或新作物。因此,要求育种工作者:
(1)具有渊博的基础理论知识
(2)了解国内外生产及育种的动态(3)具有精湛的育种技巧